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岩腳蘭花

岩腳蘭花

發布時間: 2023-05-19 00:48:17

Ⅰ 求水城周邊鄉鎮的趕場時間表

水城特區趕集時間

星期一:常明,雞場,米羅,發那。

星期二:貓場,果布戛,順場,馬場。

星期三:大灣,蒿枝,干河,雙橋,舍戛,發射,龍井,蘭花,磋播,倮摩,豬場。

星期四:猴場,大通壩,濫壩,新街,都格,營盤,者卡,花戛,俄戛,打磨石。

星期五:汪礦(山峽),立火,龍頭山,勺米,木柯,姬關營,埡口,哈青,九歸,箐口,紅岩。

星期六:阿佐,董地,汪礦(小豬場),五星,保華,大土,戛拉戛,俄腳,箐馬,筆架,坪寨,鹽井,小馬場。

星期天:德塢,白膩,小河,大河,汪礦(費家寨),大灣,比德,南開,鼠場,玉舍,楊梅,發耳,龍場,法德,啊戛,銅廠,蟠龍。

1、堯台 :一、四、七、 固下: 三、九。

2、縣城 :三、六、九 、小劉村 三、八。

3、辛寨: 三、八。

4、白侯 :五、十 、紀昌庄 :四、九 。

趕集時擺攤注意事項:

1、地方的選擇:一定要選擇人流量大的地方,人多才能賣出更多的衣服。

2、衣服的擺放:盡量利用場地,把自己賣的衣服樣品掛起來,這樣讓人直觀的看到衣服款式, 顏色。盡量多掛,把場地掛滿,這才顯得貨物琳琅滿目。

3、選擇輕便的運輸工具。 最好的是自行車、集市上人多、開車絕對不行、電動車也不能快速騎。

4、穿上最普通的衣服。 實際上很多人會看穿著來定菜價的、看著你衣冠楚楚、那麼、價錢就會高一些。

5、帶零錢趕集。 不要以為帶著手機就夠了、微信、支付寶刷一下不就支付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6、貨比三家再買。 不要看到自己想要東西就買下了、實際上、集市上價格差別很大的。

廟會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

Ⅱ 洪江市有哪些鄉鎮

25個鄉鎮 補充: 洪江市 現轄25個鄉鎮,共有316個行政村,35個居委會。 洪江 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侗、苗、瑤、回、土家等20個少數民族,有深渡苗族鄉、 龍船 塘 瑤族 鄉兩個民族鄉。 黔城 鎮轄:南正街、玉皇閣、北正街、東正街、西正街、五里牌6個居委會;小江、均田、蓮塘、株山、百丈、東山、 大田 、長坡、漁塘、高橋、 柳溪 、水沅、板橋、 蘭花 、桃源、金牛、鐵坑、倒水灣18個村委會。 安江鎮 轄:民主路、兩眼塘、油菜園、白虎腦、桃子壠、大沙坪、紅心、豹子壠、河西9個社區居委會;黃花坪、 中山 元、小溪坑、虹口洲4個村委會。 托口鎮 轄:大橋街、建設街2個居委會;朗溪、陽岫、裕農、竹峰、石橋、馬田、沙坡、豹霧、新田、新塘、王家坳、三里、通洲、陽荊、楊柳、羅岩16個村委會。 雪峰鎮 轄:大坪居委會;大坪、界腳、車力溪、桐溪、 先峰 溪、兩 溪口 、龍家田、下新街、 蘭溪 沖、青山洞、笙竹、永紅、蘆木溪、深渡江、金塘、母溪、公坪17個村委會。 雙溪鎮 轄:雙溪鋪、盛興2個居委會;雙溪、煙溪、塘沖灣、嚴家團、大馬、磨里坪、毛田、泥溪、山門、大禾田、 梓木 沖、桐坪、梅元沖、紅花、高山、尖坡16個村委會。 江市鎮 轄:江西街居委會;龍尾、老團、竹灘、申坳、 板栗 灣、蔣公溪、紅蓮村、荊竹、里坪、翁坡、雙龍、岳溪、暴木溪13個村委會。 沅河鎮 轄:原神場居委會;黔陽坪、十里、清水清、沅城、沅河、大坡、富團、保勇、堰橋、鄢家溪10個村委會。 塘灣鎮 轄:陳家、文峰、水源、蘭家、羊皮洞、隘上、白羊、江溪、中山、響溪、枳中槽、花岩、木蘭溪、里木沖14個村委會。 硤州鄉 轄:扶車、新莊、紅村、溪邊、仁建、太和、古溪、秀洲、秀建、 八門 、下坪、沅建、稔禾溪、大橋14個村委會。 龍田鄉 轄:金花、東風、勝利、長磧、龍田、婆田、 高陽 、雪臘溪、洪溪、大壠田、澇溪、助溪、松林、城西14個村委會。 岔頭鄉 轄: 竹山 園、岩里、 杉木 田、新江、沅江、繁溪、雞公坡、大年溪、大沅、黃雙坪、雙松、 高坡 、胡家、羊坡、陶家、水尾16個村委會。 茅渡鄉 轄:茅渡、 關沖 、定坡、芒冬、顏容、大塘、灑溪、 栗子 溪、鴨池、婆田10個村委會。 大崇鄉 轄:民主、赤溪、 石板橋 、岩腳、 盤龍 、砂溪、蘭家坪、和平、小龍江9個村委會。 熟坪鄉 轄:熟坪場居委會;熟坪、網塘、竹坡、雙溪橋、尚寶、大壠溪、連豐、下山、光榮、平山界、大灣、羅翁、花園、黎明、大坳15個村委會。 鐵山鄉 轄:鐵山、涼竹灣、冷溪、 長灘 、袁家溪、高原、大段、 水口山 、小溪、沈家坡、高橋、向家田、禾梨坪13個村委會。 群峰鄉 轄:蛇形、楊柳、橫碧洞、永勝、上洞、草鞋田、芙蓉溪、龍山田、雙塘、木灑溪10個村委會。 灣溪鄉 轄:山下壠、堙上、甘田印、雲峰、 雙江口 、油榨岩、花樹腳、和豐、橫溪坳、秧田壠、蒿菜坪、先鋒12個村委會。 洗馬鄉 轄:芽柳、稠樹腳、岩背後、洪家沖、黃泥洞、老樹溪、大塘、三角溪、古樓坪、大泥、中段、花柳坪、中和、甘 田沖 、徐家洞、鐵山溪16個村委會。 沙灣鄉 轄:沙灣坪居委會;沙灣、 石修 、溪口、月亮、光華、獨田、 櫻桃 溪、健康、寨頭、平原、 老屋 背、 平陽 、翁田、升子岩14個村委會。 深渡苗族鄉 轄:深渡、紅庄、牛溪腦、 曹龍 、下寨、上坪、浪溪沖、花 洋溪 、集中、鄧家、合建、色木、橫岩13個村委會。 龍船塘瑤族鄉 轄:龍船塘場上居委會;龍船塘、小熟坪、黃家、翁野、紅心、翁朗溪、光明、白龍、地勝9個村委會。 太平鄉 轄:太平場上居委會;太平、黎溪、道理坪、松板、補順、溶溪、橫江、福田、深溪、磨回10個村委會。 土溪鄉 轄:塘寶、岩坳、沅光、新光、塘公溪、雙溪口、水田溪、 鳳凰 、關溪口、 砂金 、雙龍溪11個村委會。 紅岩鄉 轄: 紅岩 、高坪、明亮、關塘、平岩、門溪、 茶花 、 菊花 、茶溪9個村委會。 岩壠鄉 轄:竹坪龍、 青樹 、青松、春晨、江丘、青山、蘆荻坪、谷兩、鐵門、空田、力豐、星門、干溪坪13個村委會。

Ⅲ 洪江市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6月,洪江市有20個鄉鎮,其中有13個鄉和7個鎮。

13個鄉分別為:岔頭鄉、茅渡鄉、鐵山鄉、群峰鄉、灣溪鄉、洗馬鄉、大崇鄉、熟坪鄉、龍船塘鄉、深渡鄉、沙灣鄉、太平鄉、岩壠鄉;

7個鎮分別為:安江鎮、黔城鎮、托口鎮、江市鎮、沅河鎮、雪峰鎮、塘灣鎮。

洪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侗、苗、瑤、回、土家等20個少數民族,有深渡苗族鄉、龍船塘瑤族鄉兩個民族鄉。

(3)岩腳蘭花擴展閱讀:

洪江市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3日,黔陽解放。是年11月1日,成立黔陽縣人民政府,縣治改設安江鎮,隸屬會同專區。

1952年8月撤銷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黔陽縣隸屬芷江專區。是年12月2日,芷江專區更名黔陽專區。翌年5月,專署機關遷黔陽縣安江鎮大畲坪。

1975年2月,專署機關遷懷化市。1981年6月,黔陽行政公署更為懷化行政公署,黔陽縣隸屬懷化行政公署。

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05號),撤銷洪江市和黔陽縣,合並設立縣級洪江市,以原洪江市和黔陽縣的行政區域為新的洪江市的行政區域。洪江市人民政府駐黔城鎮,新設立的洪江市由湖南省直轄。其後湖南省交懷化市代管。

1998年7月,湖南省民政廳下文,將合並後的原洪江市(除已並入黔城鎮的黔城鄉)改設為雄溪鎮(湘民行發[1998]第12號)。

1999年6月,因「洪江事件」發生,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洪江「市區分治」,原黔陽縣被稱為洪江市,而原洪江市(新設的雄溪鎮)改設洪江市洪江管理區,相應設立洪江市洪江區人大聯絡工作委員會。(湘辦[1999]58號)

2002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同意完善洪江區管理體制,批准設立懷化市洪江管理區,並相應設立懷化市人大常委會洪江區工作委員會。(湘辦[2002]37號)洪江管理區改為隸屬懷化市直接領導。

1996年,黔陽縣面積2161.5平方千米,人口約40.3萬人。轄7鎮18鄉:安江鎮、沅河鎮、托口鎮、江市鎮、雙溪鎮、黔城鎮、雪峰鎮、紅岩鄉、岩壠鄉、塘灣鄉、洗馬鄉、灣溪鄉、

群峰鄉、鐵山鄉、熟坪鄉、龍田鄉、大崇鄉、沙灣鄉、土溪鄉、太平鄉、茅渡鄉、岔頭鄉、龍船塘瑤族鄉、深渡苗族鄉、硤洲鄉。縣政府駐安江鎮。

1997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05號):撤銷洪江市和黔陽縣,合並設立洪江市(縣級),以原洪江市和黔陽縣的行政區域為新的洪江市的行政區域,洪江市人民政府駐黔城鎮。1998年5月,新的洪江市掛牌成立。

1999年6月,原洪江市區域(除黔城鄉外)與新洪江市實行分開管理,設立洪江區,成立相應的黨委和政府機構,直接錄屬懷化市委、政府的領導。【名義上,洪江市仍轄4個街道、7個鎮、19個鄉、2個民族鄉(包括洪江區所轄4個街道、3個鄉)】

2004年,洪江市轄4個街道、8個鎮、18個鄉、2個民族鄉(包括洪江區所轄4個街道、3個鄉)。

Ⅳ 練江的流域概況

上游績溪縣境,是練江上游,含中山、低山、丘陵區。主要山脊走向及盆谷延伸方向,大致呈南西或北東向。地貌單元多種多樣。河源地帶為中山區,主峰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分布於東部的大障山、西部的大會山和中部的徽山。山谷幽深、蛇曲,有仁門峽谷、大障峽谷、逍遙峽谷、桐源峽谷、山雲峽谷、黃柏凹峽谷和翚溪峽谷等。往下游先為低山區,主峰海拔500米以上,最低海拔400米。分布在中山的外延地帶。谷深一般為200至400米,有大源峽谷、王家源峽谷、揚溪源峽谷、龍叢源峽谷、兵坑源峽谷、戈溪源峽谷等。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多數為海拔300米左右。由砂岩、頁岩及中粗粒花崗岩組成。紅壤為主,多農業植被,旱園地遍布。部分丘頂呈龜背形或渾園形,坡度小,表層風化殼多處可見。在較高地帶,沖溝發育,流水旁蝕顯著,溪流兩側有少量沖積、洪積物堆積。盆谷,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帶。經地殼運動而斷陷或下降地帶,成為流水匯集、流經之地。流水長期沖刷、侵蝕,地勢變低、拓寬,夾帶泥沙大量沉積而形成河漫灘,漸演變成階地或洪積扇,並不斷擴大,彼此連接,最後成山間盆谷。盆谷外緣多與低山或中山交接,較大盆地有華陽盆地、蘆昆常盆地、荊州盆地、伏嶺盆地、胡家盆地、板橋盆地和磡頭洪積扇、翚溪洪積扇、平銀洪積扇等;較大谷地有登源河谷地、金沙河谷地、孔靈谷地、龍溪河谷地等。
下游歙縣境內,地處皖南山區,境內雄峰挺拔,峻嶺逶迤,丘陵起伏,溪谷縱橫,地貌多樣,有黃山山脈高聳於西北,天目—白際山脈屏障於東南,並以漸江、新安江谷地和練江谷地為兩大山系的接合部。 主要地貌類型有:中山。有黃山、天目山、白際山三個中山地形區,分別分布境內西北、東北、東南部與鄰縣交界地區,區內地表切割強烈,山坡陡削,岩石交錯,溝壑縱橫,山高谷深,山頂多呈尖形,谷底多呈V形。山體由花崗岩、流紋岩、安山岩、砂岩、千枚岩等岩石組成。低山,海拔高635—1000米,相對高300米以上。起伏度較大的低山,主要分布中山外圍地區,山體陡峻,岩石組成與中山相同,起伏度較小的低山,主要分布於山地向丘陵或盆地的過渡地帶,山體較小,坡度較和緩,岩石組成有花崗岩、淺變質岩、砂岩、石灰岩,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高丘陵,海拔高635米以下,相對高200—300米。主要分布於低山外沿和盆地、谷地內側。由砂質千枚蔽櫻岩、千枚狀砂岩、碎屑岩類組成,丘頂呈鈍尖形,保持一定丘脊方向,一般坡度在30度左右。低丘陵,海拔高550米以下,相對高小於200米,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谷地內側和底部,岩石組成以淺變質岩、石灰岩、紅色砂礫岩為主,呈東西向展布,丘頂平緩,剝蝕強烈,多呈渾圓狀,局部裸露,坡度小於20度。谷地,海拔高一般低於200米。多呈帶狀分布,練江谷地有112.50平方公里,地處於江南古陸中的凹陷盆地,由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組成堆積物的基底,河谷深切,底部常見基岩出露,河兩側為沖積砂礫和多期堆積物組成的多級階地。 上游績溪縣境內位於北緯30°附近,東距東海160餘公里,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多山,地勢較高。受地形影響,與同緯度平原地區相比,氣溫較低,降水較多,日照較少,風力較弱,且表現出垂直分異。春季氣溫回升快,雨日多;秋季氣溫下降快,雨日少。春、秋兩季短,實為冬、夏之過渡性季節。
下游主要在屬亞熱帶北緣山厚型季風濕潤氣候。春季,從3月16日至5月20日,歷期66天。季內,風向、氣溫多變,乍暖還寒,忽陰忽晴,是天氣變化最多的季節,這是南北冷暖氣流強烈搏鬥,時進時退,形成拉鋸局面的結果。據多年氣象資料分析,初春時,太平洋暖濕氣流即開始從南向北挺進,形成春暖花開時節,但北方冷空氣還在頻頻南下,常在春分、清明前後排擠暖空氣,形成「清明時節雨紛紛」的低溫陰雨氣候。夏季從5月21日至9月25日,歷期128天。季內,溫度逐漸升高,暖濕氣流控制,梅雨顯著;進入盛夏後,天氣炎熱,大范圍降雨很少見,多偏南風和局部雷陣雨,高溫濕潤,是植物、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個別年份,暴雨集中,形成洪災,或者持續乾旱高溫,形成旱災。秋季從9月26日至11月20日,歷期56天。季內,溫度雖呈下降趨勢,但仍高於春溫1—2℃,大多屬秋高氣爽、多晴少雨天氣,氣溫相對穩定。平均雨量只佔全年雨量的14%,雨日只佔全年雨日的20%,有利於農作物的揚花結子和收獲。秋涼以後,枯李因受太陽回歸影響,常宏敗叢有「九月重陽」和「十月小陽春」的返溫天氣;又因冷空氣開始南下,也有秋風蕭瑟、秋雨綿綿的秋分寒天氣。冬季從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歷期115天。季內,北方冷空氣南下,溫度急劇下降,歷年12月氣溫下降幅度為5.9℃。歷年季平均氣溫為5.6℃,零度以下的天數為12天。總趨勢是冷空氣占上鋒,氣候少雨寒冷,多西北偏北風,大雪奇寒和干風冷凍多出現在三九寒天。 績溪縣城,駐華陽鎮,清乾隆《績溪縣志》載,華陽鎮「漢置,今邑皆其故也」,自置縣至今為縣治所在地。它位於縣境中南部,揚之河自東北向西南流貫全境;面積33平方公里。北部、東部為低山,西部、南部為丘陵,中為盆地。境內為績溪主要工業帶,有機械、鏈條、水泥、化肥、繅絲、織綢、建材、服裝、傢具、印刷、徽墨等縣、鎮企業774個。皖贛鐵路、蕪屯公路縱貫並行,縣鄉公路四面輻射,交通便利。為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縣城座落翚溪河、乳溪河注入揚之河之交匯處。宋乾隆五年,即南唐後主李煜六年(967),始建城垣。城池呈卵形,北枕五龍嶺,南俯隆()田,西跨觀山、馬山,東臨揚之河。中共績溪縣委會、縣人民政府、縣人大、縣政協駐北大街。鎮人民政府駐環城東路。

歙縣縣城,駐徽城鎮,位於縣中部,地處山水聚合之地。其東面倚山,北西南三面臨水,東部為古縣城,系山間小盆地;西部為古府城,以斗山、長青山(即烏聊山)與古縣城相隔。豐樂、富資、布射、揚之四水在此匯合而為練江,再東流注入新安江;問政山脈自此逶迤向東,與天目山脈相接。城址「山溪之險,天造地設」。徽城歷史悠久。據唐《元和郡縣志》記載,東漢末年,烏聊山有毛甘故城。漢末至隋,未見有變更縣治駐地的記載。隋末義寧中汪華起兵保境,將郡治自休寧縣萬歲山遷此,並在毛甘城故址築郡城。

此後,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為郡、州、路、府城,而縣治則附郭無城將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史桂芳倡築縣城,至三十九年建成。縣治始不再附郭。建國後,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門、德勝門,縣城的紫陽門、玉屏門已先後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門及其月城門,縣城的新安、問政二門尚存,府、縣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後,為保護古城,在城西建設新區。民國21年(1932)始設鎮,鎮下設保甲。32年府城設陽和、中心、黃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縣城設上路、新民2保,城外設西關、北關、古關3保。建國後,廢除保甲制,鎮下設街道,1950年,府城設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縣城設新路1街道,城外設西關、北關、中街、南宮、新安5街道,以及問政1個行政村;1958年,改鎮為公社;1965年,恢復鎮建制。 龍川胡氏宗祠,在績溪縣瀛洲鄉大坑口村南。大坑口古稱龍川。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間重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祠堂佔地1564平方米,長寬比例2比1。祠前廣場、望柱、欄板、旗礎石和階墀地坪均花崗石。南向,照壁隔龍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橋。三進七開間。前進門樓重檐歇山式,戧角8隻,台階5級,面寬22米。儀門高2.3米,共闊3.4米。門前石鼓、石獅對峙。門樓前後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塊額枋。門樓後天井進深13.77米,闊13.10米。東西廊廡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級台階為中進——祭典正廳,進深17.47米,闊22.16米,頂高9.3米。14根圍粗1.66米銀杏圓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構成屋架。圓柱由蓮花形棗木柱櫍和8邊形石磉承頂。東、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門。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數。後進享堂上下兩層,前有狹長小天井,東西兩廊現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門24扇。門樓上原懸明代文徵明手書「龍川胡氏宗祠」匾額;正廳前原懸匾額「宗祠」2字,落款為「嘉靖丁末年光澤王」(嘉靖帝叔父)。正廳前原掛木刻楹聯兩副。匾、聯在「文革」中被人卸去。整體建築融磚、木、石三雕於一體,尤以木雕「多、精、美」著稱。有淺浮、深浮、鏤空,浮鏤相配、線浮並用。內容集吉禽祥獸、花草竹木、山水雲霞、天體水族、樓台亭榭、戲文故事、人物博古、風情習俗之大成。專家譽為「木雕藝術廳堂」。1982年10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7月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撥款9.5萬元,1987年11月至次年9月12日修繕前進。後又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適故居,在績溪縣上庄村內。清光緒二十三年(187)建。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佔地208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鴟吻。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木牌,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題。前進堂前擺設如舊,置條桌、八仙桌、太師椅。上懸「胡適故居」橫額,下掛胡適中年畫像,兩旁對聯:「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錢君陶書。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西部是胡適與江冬秀結婚房間,房內有木床、桌、椅、櫥、凳等。前廂房是胡適童年讀書處。東部房間連廂房為胡覺(胡適二兄)使用。正廳兩廂房展出胡適家書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譜、海內外名士所贈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後堂進深較淺,堂前掛胡適父親鐵花畫像,東側有胡適生母馮順娣照片。上懸朱底金字巨匾,「持節宣威」4字為邑人程東屏書,款落「績溪縣長朱亞雲贈,民國三十一年」。故居內12扇落地隔扇門陰刻蘭花,4塊窗欞板刻花草題字,為墨模高手胡國賓作。故居還陳列胡適各時期照片,胡適手書范縝《神滅論》立軸,張之洞贈胡鐵花帽筒,胡鐵花七星劍、誥命箱及從台灣帶回的海螺。後堂東連廚房。1986年9月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次年11月縣人民政府撥款修繕,12月起對國內開放。
小九華,在績溪縣荊州鄉東北部。山水幽奇,傳「九華山地藏王曾在此苦修,故名」(《中國名勝詞典·安徽冊》)。小九華山勢突兀,澗壑深邃,似游龍數條逶迤奔聚。中一山丘,河水至此曲折瀠回,形如半島,上有地藏殿。對岸山列如屏,前為銀屏寺。附近奇峰兩座:一在丘東北,危岩傾斜三疊,似重樓復閣,上流飛瀑,下通行人;一在丘西北,石峰傍河灣突起,頂尖側銳,中豐而曲,下圓而長,有草叢生腰際如垂纓。彎環似刀,俗稱「關王刀」。刀鋒高39米。鋒面古書「萬古不磨」4大字,年久湮沒。民國27年(1938)農歷閏七月,鄉人胡鍾吾出資,書寫「七七紀念」於上。1965年10月,莊子村民張必進等3人又在峰面上書「中國共產黨萬歲」巨幅標語。沿河石岩交錯,橫截如壩,多天然岩洞、深潭,俗稱「九井十八壩」,數鐵釜潭為著。小九華有十景:鐵釜深沉、銀屏滴翠、刀鋒插雲、橫岩瀑布、獅嘴嘯天、雙溪煙雨、五龍奪珠、高峰暮靄、九井甘泉、梅崗早雪。歷代題詠甚多。「文革」中,殿、寺、佛像盡毀。今勝山秀水依舊,仍是旅遊、避暑佳境。
江南第一關,又名瑤瑤岩。在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清涼峰主要通道。關腳岩口亭,書「徑通江浙」魏體大字。過江南第一橋,自西拾級登關,山勢嶒峻,怪石嵯峨,以磨盤石、天冠石、將軍石、漏米礱最奇。高峰巨岩,南北夾峙,中隔澗壑,逍遙河水蜿蜒其間。北岩石壁嵌入約2米長花崗石板,築成棧道,部分石條半懸空際。頂端一孔雲天,即為關口。自岩腳至此,凡1400餘級。初登者心悸目眩,捫壁緩行,不敢俯視。澗中一川亂石,如獸如瓜,重重堆疊。澗水瀠回跌宕,輕吟怒嘯,時而涓細飄逸,時而湍急成潭。關門由4根大石條橫架天然岩石構成。門楣西刻「江南第一關」,東刻「徽杭鎖鑰同治二年裡人建造邵道棠題」,楷字。門當關而立,山風獵獵,恍若凌空駕虛。入關後,石徑稍夷,仍盤旋陡壁間。關東施茶亭旁岩壁上,刻記古道小史:宋寶祐間(1253~1257),大石門胡旦隨山勢鑿石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元大德間(1297~1307),北鄉(今北村)程氏視下深險,復伐石為欄,障於旁,往來愈安。明成化間(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後歷代均有修補。建國後,附近村民立約組織維修至今。關內有「二程」廟,胡家村胡桂森建。傳民國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經商,避雨懸岩下,岩崩俱斃,遂築廟誌哀示誡。後由邵在炳出資造石亭於旁。江南第一關得名的由來:相傳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於1861年率部經此,贊為天險而命名;一說為明代胡宗憲所取。
大鄣山(大障山),屬天目山脈,綿亘今績溪縣大鄣和逍遙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0餘座,統稱大鄣山,面積近80平方公里。《山海經》、《祥符經》皆雲:三天子鄣山,又名三天子都、三王山、玉山。大鄣山水「白天池下分三支,結金陵、姑蘇、臨安三都會,到海而盡。鄣山所以名三天子都也」。(清代,徽州教諭周贊《六聲堂記》)。傳說遠古,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曾來山中采葯煉丹。春秋吳、越於此分界,秦立鄣郡因山命名。「鄣山疊翠」為古華陽一景。山中有天子墓、丞相墳等古跡。主峰清涼峰(古名鄣峰)在逍遙鄉東南角,海拔1787.4米,是天目山脈最高峰,也是縣境最高點,山勢磅礴,溝壑深幽。從江南第一關進山地勢較平緩。自然生態完整,有種子植物120科1000餘種,31種屬國家保護植物;動物豐富,黑麂、梅花鹿、金錢豹、雲豹、白頸長尾雉等13種為國家保護動物。人稱華東地區又一生物「大觀園」。奇松、怪石、雲海、天池為清涼峰四絕。有黎明尖、社母娘娘尖,戲台頂、笆籬岩、百丈岩、鯽魚嶺、庖刀背、頭髻石、合掌石、駱駝石、獅子石、觀音石、仙人踏船、金龜望天門、和尚背尼姑、十八龍潭、迎客松、奇龍松等勝景。峰頂多「小平原」,大至五六畝,小則畝余,箭竹叢生,流泉飛瀑,潭水不涸,中有娃娃魚、柳葉魚。晴日遠眺,千峰競秀,雨後初晴,常現「佛光」。山名的由來:1953年夏,徽州駐軍護蘇聯專家登臨主峰勘察,以氣候特點命名。後,縣有關部門多次組織考查。1985年,省、地、縣科技人員20餘人,聯合組成「績溪縣清涼峰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5月17日至6月7日對清涼峰北坡及頂峰4.5萬畝山場進行全面考察。1986年2月,安徽省政府批准為自然保護區。
西干,揚之、布射、富資、豐樂四水匯於歙縣城西,直瀉如練,抵城南則平衍渟蓄,竟川含綠,是名西干。干,岸也,西干,河西之岸也。披雲峰、城陽山、紫陽山、龍井山岡巒回互,林木蔥籠。太平、紫陽二橋映帶左右,長堤垂柳綠繞城郭。城陽山為唐代許宣平隱居之處。紫陽山是宋代朱熹父子讀書講學之所。披雲峰以新安古剎著稱。唐至德二年(757)即建有僧院二十四處,貞元末建立披雲亭,之後築塔建寺,修亭疏路,代有興替,是古歙游覽勝地。宋元以降,游覽、詩會尤盛,題詠尤多,許承堯集成《西干志》七卷。現存民國建汪采白墓,民國修建披雲古道和披雲亭,宋建長慶寺塔,清建漸江墓。披雲亭兩層,又名瞭望亭,登亭俯視,滿目青山,練水如帶,大橋如虹,古城景色盡收眼底;極目遠眺,百里黃山群峰,巍峨崢嶸,隱隱可見。憑欄懷古,思緒悠然。
漁梁古街,依山臨水,類似古長城建築風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漁梁連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經之道。漁梁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路碼頭之一,漁梁商業街也因此而形成。漁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鵝卵石排列有序,俗稱魚鱗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於街道兩側,重樓挑檐,鱗次櫛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藍天彷彿成一線;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各種店鋪、庄號古貌猶存。街南的漁梁壩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漁梁的一大景觀。壩下飛珠濺玉,雪浪滾滾,蔚為壯觀。從漁梁壩走百步石階上岸,過望仙橋就到了新安第一關——新安關。出新安關,過紫陽橋就到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結廬講學的紫陽山,明代曾在這里建造紫陽書院。

Ⅳ 幽蘭本是山中物,生在泉溪岩腳邊是什麼意思

釋義——幽幽的蘭花原本是深山之中的花木,它常常生長在泉水、溪流和岩石的一旁。

Ⅵ 溶江鄉的基本信息

溶江鄉位於縉雲縣境東部,自1992年5月由原溶溪、雅江二個鄉合並而成。鄉政府駐洪坑橋村,距縣城16.2公里。東臨雙溪口鄉,東南界大源鎮,西南接胡源鄉,西連舒洪鎮,北毗三溪鄉。區域總面積50平方公里,全鄉6289戶、148個村民小組,16099人。
種植業主要以黃花菜、蠶桑、茶葉為主。工業主要產品為摩托儀表配件。
轄區內岩門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仙都風景區的重要景區之一。
2008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產值9148萬元,其中農業產值4850萬元,人均收入5078元。種植業主要以黃花菜、蠶桑、茶葉為主,是遠近聞名的黃花菜之鄉。工業企業48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一家,主要產品為摩托儀表配件。轄區內旅遊資源豐富,岩門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仙都風景區的重要景區之一。 地形以丘陵為主,間有低山。地勢南北兩端高,中部為丘間平畈。海

拔一般在250-500米之間。西北部與舒洪鎮交界的白水山為最高,海拔1083米。河流於流源出越王山,東自雙溪口水道經境中與渚溪流匯合後,向西流舒洪鎮境人貞溪。由於源短流急,季節性強,農田灌溉依靠山塘水庫為主。南部地層以岩性土類分布為主,易風化侵蝕而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很差。荒山疏林面積大,水源短缺,水利條件差,農田易受早。由於地勢的影響,境內氣溫和降水量均有差異。南部氣溫略低。年平均氣溫17'12,無霜期216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5.1毫米。農業發展宜以糧食生產為基礎,大力發展園地經濟特產和以奶山羊為主的養殖業。主要地類占總面積比例:耕地7%,林地68.7%,水域1.9%。水田土壤以黃泥沙田、紫泥沙田為主。礦產有鈾礦點。 系溶江鄉政府駐地,位於縉雲縣東部距縣城16公里,丘間平畈,海拔最低處為241米,最高處自然村為285米。洪坑橋村地處貞溪中上游地段,東與大雅畈村接壤,南為貞溪和田洋村為界,西與舒洪鎮溪下自然村為鄰,北與花樓山和西嶴水庫為界,轄區面積約4.5平方公里。洪坑橋村轄7個自然村,東面是洪坑橋,東北面是三青求,東南面是下嶴,南面是前溪,西邊是突頭,西北面是新屋畈,中間是溶溪。鄉政府駐洪坑橋東部平黃公路北側。
洪坑橋村是全鄉的政治、文化、經濟、商貿中心。鄉中心小學、衛生院、郵政所、電信所、信用社、供銷社、移動通信營業廳、缺大道班等單位都在該村,全鄉工業企業80%分布在洪坑橋村,工農業總產值佔全鄉總量的大半,第三產業佔全鄉八成以上,因此,洪坑橋村在本鄉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洪坑橋村歷史悠久,宋代就有人居住。由於外來的人多,不少人就在此定居下來,姓氏也比較雜。本村有徐、周、毛、李、陳、盧、胡、趙、章、潛、方、江、劉、朱、謝、潘、洪、吳、麻、蔣、金、林、傅、夏、應等20多個姓氏。曾取名「紅坑橋」,後來改為「洪坑橋」。該村養育出來的人才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研究生11人,博士3人,博士後1人,高級工程師2人,飛行員1人,副縣級以上職務5人,畫家1人,作家1人,局級幹部若干。 雅江——位於溶江鄉政府南,距5.5公里,古名靈川,曾稱「里雅江」現稱「雅江」。村舍分散。包括雅江自然村和盧秋自然村,共730戶,1929人口,多江姓。據《靈川江氏宗譜》載,系宋末丞相江萬里之後裔,約元初,饒州豐城江大「有喬遷之志,始寓永嘉盧陽,繼遷處州青田芝溪,復遷縉邑東山,又擇古峰山之北,名其地曰靈川而居焉。」面積約4.6平方公里,分27個生產小組。耕地面積604畝,林地2654畝。盛產黃花菜、蠶桑、茶葉、水伏渣豎稻、雜糧等。系革命老區。
本村自古有八景之梁棗稱的紗帽增輝、壽星照耀、香爐含煙、一柱千霄、岩門鎖錀、釣嶺千竿、雙峰垂雲、花岩煥彩,還有三疊岩、少女藏澗都是奇特之景。距村2公里,海拔315米,有風景秀麗石柱嶴,住江姓6戶,人口21人。
岩門風景區中花岩隸屬雅江村,花岩斑紋鮮艷,有紅、黃、黑相間。岩背長有松樹、雜木。花岩腳西有天生花岩洞深4米,約60平方米。上古建有廟宇,可惜毀於清末。於2009年重建祠廟,內有佛16尊。 花樓山村位於溶江鄉西北角,村民居住零散,有7個自然村,最遠的自然村距離村委所在地有2.5公里。總人口有1450人,515戶,16個村民小組,有村民代表32人,黨員43人。共有土地9764畝,山林面積4896畝,耕地面積426畝。人均收入2000元,在溶江鄉屬於中水平.人多田少是本村的特點,外出務工和種植經濟作物為本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留守婦女大都數從事來料加工。農村醫保人數占總人數的88.2%,極大的保證了村民生病就是困難的局面。
村內有種植基地多個,有楊梅基地80畝,有土柿基地100畝,有茶葉基地95畝,有黃花菜基地20畝,有蘭花基地8畝,有肉雞養殖場一個,年養殖量上萬羽,空氣,水質都特別好,本村歡迎各地客戶前來觀光旅遊。 大雅畈社區位於平黃公路沿線,距離縣城僅20公里,地理條件優越,交通便利,是革命老區。全社區共有424戶、1173人。全社區設黨支部一個,共有黨員53人。土地面積1919畝,其中:耕地面積355畝,山林面積644畝。2008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280.5萬元,集體固定收入0.5萬元,主要依靠大會堂店面出租,集體經濟薄弱。2008年人均純收入2131元。
收入來源分三大塊:1、種植業,主要種植黃花菜、荷蘭豆、茶葉、甜玉米等;2、外出務工,如開辦浴室、隧道工程、進廠打工等,其中開辦浴室與打山洞是該社區的兩大特色產業,外出開辦浴室有45戶,打山洞16戶,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造就一大批致富能人;3、來料加工業,主要有穿珠、鉤圍巾等,解決了該社區一部分婦女、老年人口就業問題。
大雅畈社區文化中心內設有閱覽室、電視室、乒乓球室等七個場所供居民學習、娛樂和休閑。老年星光之家的建立使社區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經常的集體娛樂活動,增加了他們相互交流的機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真正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社區居民自編自導的節目曾在溶江鄉慶國慶晚會上精彩上演。文化中心的建立將會推動社區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創新,促進社區全面發展。 大黃村面積約4.4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分10個村民小組,396戶,1043人,耕地面積426畝,主種水稻,林地4363畝。產茶葉、蠶桑、黃花菜,系革命老區。
古名林月嶴,在洪坑橋東南4.8公里山溝,海拔422米。村址地勢坎坷,房屋依山坡梯狀分布。昔日方諺雲:「大黃、盧秋,前無道壇(天井),後無陰溝。」說明村莊坐落環境狹窄,且土地磅礴,水源奇缺,連晴數天,莊稼就被曬干黃,由此得名大黃。現今水利條件已經有很大改善,興建嶴里水庫,田山頭水庫,用田山頭水庫水建起飲用水工程,有257戶,827人用上自來水。多胡姓,通公路,有班車。 田洋村位於溶江鄉南邊,距鄉政府2.5公里,經行政村規模調整後,由原來的田洋村、岩坑村、嶺腳吳村合並而成,全村現有人口2250人,853戶,有土地面積5467畝,其中山林面積4477畝、耕地面積728畝,水田面積309畝、旱地69畝,2010年人均收入4480元。。特產有茶葉、板栗,水稻、油菜、黃花菜、油茶是主要農作物。農民主要以種植業和務工收入為主。
田洋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
——產業布局合理,經濟穩步發展。田洋村土地存量小,人均只有0.32畝,農業是主導產業。要充分利用其他優勢,發動村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農民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提高。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人均收入持續增長,加強對農業農民的支持保護,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生活比較寬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基礎設施加強,村莊環境改善。按照「十村示範、百村整治」的工作要求,積極開展村莊整治工作。通過全村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基本實現了「路硬、燈亮、樹綠、水秀、村潔」的目標。
——法律意識增強,民主管理科學。從未成年開始,進行持續的普法教育,農民知法守法意識明顯提高。村民自治機制健全,民主管理規范,農民民主法制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農村社會和諧安定。
——社會事業進步,民風健康向上。積極開展農民轉移技能培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3%以上,住房保險100%。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農村科技、文體、計生等協調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載體建設,使農民有主體娛樂活動陣地。
一、基本情況
前溪村有土地面積1732畝,其中山林1433畝,耕地184畝,08年村人均收入4941元(據2008年年報),已沒有年均收入1500元以下貧困人口,低保戶6戶8人。村兩委辦公場所設在村會堂,2006年已修飾一新,還設立了黨員活動室和老年人活動場所。
二、經濟情況
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靠外出打工,外出人口佔60-70%。這些人口一般秋末外出,夏天回鄉,其中有20餘戶每年到江蘇等地開設浴室,年收入可達3萬余元。回鄉後,很多村民在鄉里的龍頭企業——縉雲縣儀表件廠打工。在村的村民,有30餘人常年在儀表件廠務工,也有的在村中的水泥預件廠、水泥磚廠務工(約13-15人),常年跟隨建築隊打工的也有10餘人。村中有茶葉加工戶4戶,一些村民給加工業主打工。村民中也有開診所、小店、及搞貨運的。前溪在1992年前後曾大力發展過香菇生產,但現在村中沒有特色農業產業,只有傳統的種植業,全村只有30畝茶園和4畝的桑園。
三、班子情況
前溪村黨支部有黨員35人。村兩委已於08年5月換屆,兩位帶頭人還是老搭檔,書記有工作干勁,主任有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他們兩個協調團結,有干一番事業的決心,他們都能為村集體的事而甘願奉獻。書記盧新海,在1992年發展香菇生產中致富,先後種過香菇,跑過運輸,現開有全鄉僅有的一個蔬菜銷售店,成為全鄉的蔬菜集散地,主任胡錦清是辦企能人,前幾年在江西辦過硫化碳廠,現在家「專職」做村民主任。兩委中的女委員是儀表件廠的老總,還有一位也是村裡中年的老幹部,總的來說,班子是團結協調的,有較高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陳村村位於溶江鄉洪坑橋村南1.3公里淺谷,呈塊狀聚落,始由陳姓居此而得名,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263米。全村對外交通便利,有一鄉村公路自北向南貫穿而過。全村共3個自然村(陳村、橋嶴、後前),6個村民小組,有293戶,765人。擁有土地面積1536畝、耕地面積229畝、山林面積545畝。
??主要經濟來源:茶葉、黃花菜、桑葉、油茶,其中全村現有油茶基地400畝,為省油茶示範基地;還有較多勞動力外出務工,如開辦浴室、進廠打工等;另有從事來料加工,主要有串珠、鉤圍巾等,解決了村裡一部分婦女、老年人口就業問題。

Ⅶ 大石圍的天坑主要有何特質

樂業天坑群在方圓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嶺里,分布著24個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開發的有大石圍天坑、白洞天坑、穿洞天坑等,其中大石圍天坑為樂業天坑群中的代表,也是樂業人民的驕傲。 大石圍天坑群位於樂業縣同樂鎮刷把村百岩腳屯,形成於大約6500萬年以前,是一塊鮮為人知的秘境,集險、奇、峻、雄、秀、美於一體,是世界上罕見的旅遊奇觀。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經過全方位考察論證後稱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為「天坑博物館」、「世界岩溶勝地」。天坑底部的原始森林。大石圍底部有人類從未涉足過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積約9.6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地下原始森林樹木粗壯、高聳,有好多酸棗樹要三人合抱才行。天坑底部青苔遍布,灌木從生,發現比恐龍時代同期生長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還古老的短腸蕨類植物——稀有綠色蘭花,還有在我國首次發現的面積500多平方米的帶刺方竹等。在科考中還發現許多稀有段橘動物,象盲魚、白色毛頭鷹、透明蝦、中華溪蟹、幽靈蜘蛛等,其中中華溪蟹、幽靈蜘蛛被確認為新物種。最神秘的是在大石圍天坑底部發現有兩條巨莽爬行過的痕跡,寬約40厘米,按此推算,這兩條蟒蛇之大,可想而知了。地下宮殿自從樂業大石圍天坑顯現在世人面前時,大石圍天坑的神奇就象一個蒙著黑紗的美麗少握模團女,令世人為之傾倒。大石圍天坑的神奇之處,一方碼臘面是它的形成、對地下河的探秘以及對地下溶洞的發現,另一方面就是天坑內好多無法解釋的事情。

Ⅷ 中物是什麼意思

幽蘭本是山中散螞物,生在泉溪岩腳邊----------------------------------------------幽香的蘭花原本是山裡的(可以指生長信掘孝於自然環境)東西,生長在滑稿泉水小溪岩腳邊上。

Ⅸ 武夷名叢的大紅袍

產於天心岩元龍窠坐北朝南的岩壁上,距岩腳谷地7-8m,由石塊砌成平台,共有正副三叢。號稱「茶中之王」。屬灌木型,小葉類,遲芽種。植株矮小,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葉片呈上斜狀著生,葉形橢圓,葉面平,稍內折,葉色深綠,富光澤,葉肉厚而脆,葉緣微波。芽短較壯,幼嫩芽葉帶紫紅色,產量低,製成烏龍茶品質優異,製成綠茶,香味亦較佳。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衫陪香,香高而持久,或升蠢「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笑激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

Ⅹ 隆陽的一:歷史沿革

隆陽區原為保山市(縣級),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地(區)改市而更名為隆陽區,歷史上是雲南西部邊陲重鎮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通往印度、緬甸、伊朗等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必經地。
據民國考古學者李郅《九隆山記》記載:「保山縣西之九隆山,歷史上得名最古,有名勝古跡。西至沙河,東臨郡治,橫廣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個山峰,從太保山起順南數,第一峰寶蓋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蓮花山,第三峰黃龍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塢,第六峰硯池過峽,第七峰蘭花坡,第八峰九嶺崗,第九峰龜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們亦稱之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壩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東,為陽面,人們稱它為「隆陽」。《九隆山記》載:「昔人稱永昌府城為隆陽郡,謂其在九隆山之陽也。」另據民國《保山縣志稿》大事記,古跡、名勝載:「春滿隆陽——永昌古郡數萬人家,城中樹木最為繁多,春時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花花世界,如錦如雲,極為佳麗。」被列為保山內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陽的設治,始自西漢武帝時期,初屬益州郡。東漢以後置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原「保山縣」作為政區名,是明朝中葉以後之事,明宏治五年,永昌舉人文澍進京考中壬子科進士,皇上封他為太子太保,並把城邑西邊寶蓋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給他。後來文澍便在松山居住,從此,松山就被人們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載:「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齒二千戶為保山縣,」因縣城設置在太保山腳,故縣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縣。清朝、民國時期繼續沿用,新中國成立之後,仍沿用了30多年。其轄境則隨時代不同而有差別,其治所的城址,也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
據《後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哀牢山上,嘗捕魚水中,觸木若有感因妊,十月產子十人,後沉木化為龍,出水謂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遂其抵以為主。後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說,雖事出虛玄、語涉怪誕,不足為信,但不能說並無九隆之人。《西漢書西南夷傳》李賢《注》引《哀牢傳》說:「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至於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東漢光武時內屬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算,禁高應生於漢景之世(公元前1 56—141後)。禁高以前,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數。至少也應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應在東周赧王之時,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稱王者。其部族社會、經濟、文化發達較早。因此,保山(隆陽)可考的歷史可從戰國時開始。史稱以
永昌為樞紐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線了。
《漢書·地理志》稱:益州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間,設崔唐、不韋縣。裔唐、不韋在瀾滄江以西,《永昌郡傳》說:永昌郡東北八十里瀘侖津,即瀾滄江,渡江而後至裔唐、不韋縣境。裔唐在雲龍縣漕漳,不韋縣在保山平原。嵩唐設置到西晉時已廢,而不韋縣設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說: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屬六縣,建永昌郡。轄高唐、不韋、比蘇(今雲龍)、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彌渡巍山)、雲南(今祥雲)、哀牢(今德宏、騰沖、龍陵)、博南(今永平)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為全國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開始,永昌設郡為這一地區沿革之大事。
三國時,永昌郡屬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叛後,置南七郡,將永昌郡之雲南、邪龍、葉榆三縣分出,合建寧郡之四縣立雲南郡。永昌公領五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原設置少變,永昌仍稱郡。至晉以後,永昌郡只「有名無民、日空荒不立」等於廢置。這時南詔部土長趁機崛起,哀牢王自今騰龍移居永昌,後又遷至蒙化,與葉榆部族融合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詔民族漸強,南詔得唐助。封皮羅閣為雲南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詔破施浪詔,余眾走永昌,皮羅閣追擊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時永昌人戶稀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閣羅鳳強秒二十萬戶於永昌,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異牟尋又口劍川、野共川、異棟蠻於永昌,見樊綽《雲南志》,永昌成為南詔西境重鎮,設永昌節度。
樊綽《雲南志》載:永昌城在點蒼山西六日程,龍尾城西第七驛有橋(即瀾滄江橋)即永昌。又言:高黎貢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則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為永昌地。而永昌節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纂南昭建長和國,後又歷趙氏天興國,楊氏義寧國,凡三十五年,皆領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國(時值兩宋時期),改永昌節度為永昌府。永昌設府自此開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帥鎮大理。分設十九萬戶府,萬戶以下,設千戶、百戶以統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改萬戶、千戶為路、府、州、縣。永昌千戶改州,後又為府,領永平縣。
行省所屬路、府、州、縣為政治組織,另有軍事組織,設宣慰、宣撫、安撫等官,初設宣慰司於大理,又設金齒兩路宣撫司於建寧(今干崖、鎮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將大理金齒宣慰司為都元帥府,設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齒東西兩路、都元帥坐鎮永昌,至元末未廢,為一方重鎮。
明朝廢行省制,設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軍、民、司法,謂「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隸布政司、金齒衛屬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設金齒軍民指揮司,兼理民事,領千戶十二、安撫司一(潞江)、縣一(永平)、長官司二(施甸、鳳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騰兵備道(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領導,督察軍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設永昌。《明史地理志》說:「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復設永昌軍民府。」又說:保山本金齒干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為保山縣,其轄不及金騰軍備道,只領州一(騰沖)、縣二(保山、永平)、安撫司一(潞江)、長官司二(施甸、鳳溪),保山之名稱自此始。
天啟《滇志·沿革大事考》說:「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 585年)添設金騰參將、姚關守備。」《明合典》說:「永昌參將,萬曆十一年添設,駐永昌、龍騰、蒙化(今巍山)等處。按:是時衛軍已積弱,不堪戰陣,募民為軍,設參將領之,後邊隅軍務,即歸參將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設永昌軍民府,其轄區包括明時兵擺道所屬諸土司在內,且所屬州縣建置略有變化。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並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設龍陵廳,「龍陵」之稱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是時永昌府領-二廳(騰沖、龍陵)、縣二(保山、永平),及周邊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鎮康、灣甸)、宣撫司五(南甸、干崖、盞達、隴川、遮放)、安撫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長官司二(戶撒、拉撒),共計十三個單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仍設永昌府,而省保山縣。民國二年又裁府復設保山縣,府一級設置從此結束。
民國時期,保山縣之轄境亦有變遷,民國初,分杉陽歸永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興、魯掌、登埂三土司歸瀘水設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福西、均謠、三約地及都魯窪甲、大田壩鐵廠、銅廠、思拉寬、鍋廠河、竹魯窪等處,歸新設之昌寧縣。保山縣原有境界、人戶先後劃歸鄰縣,約六分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騰、龍陷於日寇,裁原設於騰龍邊區的行監督署,另設第六行政專員公署,先暫設辦事處於昆明,後將保山劃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設於保山。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設於騰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1950年元月5日,接管舊政權,成立保山縣人民政府。保山專員公署駐保山,管轄保山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雙江縣、鎮康縣、潞西七縣;耿馬、瀘水二設治局;瑞麗、隴川、蓮山、盈江、梁河五個民族行政委員會,共十四個單位,保山轄十個區。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縣屬州府所轄。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德宏州與保山專區分治),同時將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等五個區析置施甸縣,保山專區仍轄五縣。1967年,成立保山縣軍事管治委員會,各公社均成立軍事管治領導小組,屬地區軍管會管轄。
1968年,成立保山縣革命委員會,各公社成立革委會,屬保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改保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保山縣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屬保山地區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改保山縣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隨著機構改革和體制調整,將二十六個公社、一鎮,劃為十八個區和一個城關辦事處。1987年,又將十八個區與城關辦事處、金雞村等設置成二十個。2001年6月,保山撤地區設市後,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為保山市隆陽區人民政府,下面仍轄二十個鄉鎮。
2005年11月28日,為進一步深化隆陽區鄉鎮機構改革,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和健康發展需要,隆陽區委、區政府經研究決定調整區內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建置:1、撤銷永昌鎮,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設立蘭城、永昌兩個街道辦事處。漢庄鎮的漢營、沙河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蘭城街道辦事處;河圖鎮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紅花7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永昌辦事處。2、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和瓦房彝族鄉,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新設立的瓦房彝族苗族鄉管轄原瓦房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原瓦房彝族鄉政府駐地。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腳、秧草、安邦10個村委會建制劃歸瓦馬彝族白族鄉管轄。3、撤銷道街鄉和潞江傣族鄉,設立潞江鎮。新設立的潞江鎮管轄原潞江傣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道街鄉管轄的江東、道街、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地由壩灣村遷至小平田集鎮。原道街鄉管轄的大田、榿木林、紅岩腳、核桃、秉塞5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蒲縹鎮管轄。4、撤銷老營鄉和瓦窯白族彝族鄉,設立瓦窯鎮。新設立的瓦窯鎮管轄原瓦窯白族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老營鄉管轄的老營、阿石寨、六合、舊寨、磨房、大蒿、小浪壩、大浪壩、克恭、阿依寨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瓦窯白族彝族鄉政府駐地。5、將原老營鄉管轄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村委會和金雞鄉管轄的羅寨村委會及河圖鎮管轄的長嶺崗、柳上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板橋鎮管轄。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區共設1 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隆陽區的建置沿革名稱,無論是哪個時期,在滇西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熠熠生輝。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等,「永昌」叫響了上千年。後來因甘肅省也有個永昌縣,因全國縣以上地名不能雷同,兩家當中必讓一家,保山這邊只好屈讓予甘肅那邊罷了。

熱點內容
梅花三弄笛曲 發布:2025-05-02 20:26:13 瀏覽:467
蕨打造盆景 發布:2025-05-02 20:26:11 瀏覽:51
哪種百合花最香 發布:2025-05-02 20:22:26 瀏覽:623
代古拉七夕 發布:2025-05-02 20:17:34 瀏覽:143
茶花茂盛 發布:2025-05-02 20:08:37 瀏覽:139
盆景地奔子樹 發布:2025-05-02 19:47:18 瀏覽:417
花語葉的內褲 發布:2025-05-02 19:41:43 瀏覽:22
送前任七夕禮物 發布:2025-05-02 19:34:58 瀏覽:444
夢見陽台很多綠植 發布:2025-05-02 19:34:54 瀏覽:801
歐洲玫瑰苗 發布:2025-05-02 19:34:49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