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定窯海棠杯

定窯海棠杯

發布時間: 2023-05-18 13:27:02

㈠ 夜光杯的典故

夜光杯的典故如下:

傳說古酒泉城下之泉水,有股濃濃的酒香,黃昏時酒香特別濃,五里以外都能聞到。有一天,酒香被天上出來巡視的兩個神仙——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聞見了。這兩個老頭兒是天上有名的酒仙,聞見濃濃的酒香,自然不會放棄,於是按低雲頭,落在泉邊的大柳樹帝。

北斗星君蹲在泉邊一聞,連聲稱贊:「好一個酒泉!」南斗星君順手揀起塊石頭,吹了口氣,變成兩個酒杯。他們一邊在泉邊開懷痛飲,一邊在石板上下起棋來。不覺漸漸天黑,正巧又無月光。但奇怪的是,棋盤還是看得清清楚楚。一留心,原來是酒杯發出的光。從此以後,這個地方就取名為「酒泉」,仿二位神仙留下的酒杯琢成的酒杯就叫「夜光杯」了。

3、仿古牛頭觥。

是根據我國古代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而改制,它體狀腹夜光杯圖片集部橢圓,前有流,後有鋬,鋬呈牛頭狀,因古代多用野牛角刻制而成,是一種在酒宴中罰酒用的酒具,所以在設計製做中以牛頭為造型特徵。改制後的仿古牛頭觥,給人一種古樸、渾厚莊重,紋飾神密嚴謹之感。

4、啤酒杯。

俗稱中式夜光杯,其歷史悠久,名馳千秋。杯體渾圓深沉、古樸典雅,造型獨特,象徵著中華民族朴實、大方的性格,與祁連山的古松紋相配,更其傳神。

5、特號雙龍海棠杯。

是根據傳統夜光杯變形而設計製做的,杯身呈海棠形,天然紋理清晰透亮,一對變形赤龍附於杯身,杯體圓潤流暢,構思新穎,是飲酒與觀賞之佳品,令中外遊客愛不釋手。

㈡ 我偷了黃昏的酒原出處

我偷了黃昏的酒來自網路上熱門的《我偷了黃昏的酒之續寫》。
我偷了黃昏的酒,還想拉晚霞的手,活得蠅營狗苟,卻還念海棠花瘦。我偷了黃昏的酒,借了夜色下口,做他一刻神仙,不貪天長地久。我偷了黃昏的酒,還想拉晚霞的手,活得蠅營狗苟,卻還念海棠花瘦。
含義是:黃昏時分夕陽把晚霞染判陸成紅色,鋒尺我就像喝醉了酒一樣,沉醉其中仍不罷休。
我偷黃昏一壺酒,醉了晚霞仍不休後兩句掘基頃是:仙子舞袖邀賞月,舉杯消盡兩眉愁。含義是:仙人舞動著衣袖邀請觀賞月色,舉起酒杯一喝而盡,雙眉緊鎖盡顯愁緒。

㈢ 中國瓷器的杯型都叫什麼名稱

我國瓷器復杯的種類非制常多,大體收集了幾種供你看一下,它們是羽觴、高士杯、三秋杯、高足杯、把杯、爵杯、提柄式杯、耳杯、鴿形杯、雙聯杯、海棠杯、公道杯、壓手杯、馬蹄杯、鈴鐺杯、雞缸杯、方斗杯、卧足杯、套杯等。謝謝

㈣ 夜光杯是哪生產的

甘肅酒泉夜光杯 。
傳統工藝品酒泉「夜光杯」歷史悠久,享譽國內外,早在周穆王時,西域曾向朝廷獻「夜光常滿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漢東方朔《海內十冊記》)。唐代詩人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詩句。酒泉夜光杯採用優良的祁連山玉精雕細琢而成,造型獨特,式樣精巧,分傳統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兩大類。傳統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腳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蓋碗;仿古杯有爵杯、鳳杯、觴杯、牛頭觥、雙鳳杯、雙龍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旅遊工藝掛件有八十多個品種。酒泉夜光杯廠生產的傳統夜光杯和仿古異型夜光杯曾先後榮獲全國旅遊商品研評會金獎、輕工部優秀出口產品銀質獎、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優秀質量管理獎等18項獎項。產品深受國內外遊客青睞,遠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旅遊紀念、饋贈親友之珍品。該廠1994年被國家旅遊局、國內貿易部等部委評定為全國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1996年被甘肅省認定為「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

㈤ 古代製作紫砂壺的名家都有哪些人

陳壺根據各類紫砂史籍資料整理的明、清時期紫砂歷史名人資料,介紹供您參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間宜興湖金沙寺和尚。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陽羨茗壺系》中認為金沙寺僧是最早製作紫砂壺的人。

【供春】

又名龔春,江蘇宜興人,明正德年間宜興紫砂陶工藝開創者之一,其事跡在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許次紓《茶疏》及清吳騫《陽羨名陶錄》中均有記載。

供春初為學使吳頤山家僮,隨吳攻讀於宜興金沙寺中。

據傳供春學金沙寺老僧,淘細土摶坯,製成砂壺。

壺內外隱見手指螺紋,製品敦龐周正,栗色如古金鐵,世稱「供春壺」。

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樹癭壺,造型仿樹瘤,壺身把柄一側刻篆書「供春」二字。

據考證此壺原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吳大所藏,原缺壺蓋由裴石民後配。

但因供春壺歷來多有仿製,故此壺的真偽尚有爭議。

【董翰】

號後溪,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陶名家。

據清吳騫《陽羨名陶錄》記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是繼供春之後制壺四大家。

董翰制壺一改寺僧、供春以來的古拙風格,始造菱花式壺,極盡工巧。

《陽羨名陶錄》認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餘三家「多古拙」。

【趙梁】

又作趙良,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

《陽羨名陶錄》記趙梁所制茗壺多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稱。

據說明代砂壺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創制的。

【元暢】

又作元(玄)錫、袁錫,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

【時朋】

又作時鵬,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時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養心,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陶名家。

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長製作小圓砂壺,人稱「小圓壺李四老倌」。

清嘉慶《宜興縣志》稱其所制之壺「妍妙在朴致中,世稱名玩」。

他的作品不加款署,僅朱書號記。

另據明人周高起考證,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壺都直接放入缸窯燒造,不用匣缽封閉,「不免沾釉淚」,自李養心始,壺「乃作瓦缶,囊閉入穴」,是紫砂壺裝燒方法的一大改革。

【時大彬】

號少山,江蘇宜興人,時朋之子,明萬消宴州歷至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與時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壺中妙手稱三大」之譽。

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壺,後受文人飲茶理論啟發,改做小壺。

他善用各色陶土,對泥料的加工配製、成型技術、造型設計、銘刻款識等均有研究和改進,作品「砂粗質古肌理勻」,「不務妍媚,而朴實堅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時人許次紓《茶疏》雲:「昔時龔春制壺,近日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做,頗極精工。

」時大彬壺上銘款甚為講究,為端麗的楷書,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其「書法嫻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賞鑒家用以為別」,並稱其為「大家」。

「大彬」款紫砂壺傳世品很多,近年又屢有出土,如江都縣丁溝鎮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硃砂六方壺,無錫明代翰林學士華師伊墓出土的三足圓壺等。

【李仲芳】

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時大彬弟子,「壺中妙手稱三大」者之一。

《陽羨名陶錄》記其作品由古樸漸趨精巧,清初人認為他的「小圓壺形制精絕,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餘客話》),《陽羨茗壺賦》作者吳梅鼎評價李仲芳壺有「仲芳骨勝而秀出刀鐫」。

《陽羨茗壺系》中說:世所傳大彬壺,也有仲芳作,大彬見而賞之並自署款的。

所以當時有「李大瓶,時大名」之說。

【徐友泉】

名士衡,江蘇宜興人,一說為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時大彬弟子,「壺中妙手稱三大」者之一。

他原非宜興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藝術天賦,為時大彬賞識,納為弟子。

徐友泉善制漢方、扁觶、小雲雷、提梁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等多種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紅、朱拿蔽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多種色調,文獻評價他的作品「種種變異,妙出心裁」。

清人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寫道:「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而從心,技而進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稱作窮變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謂備極推許。

其子繼承父業制陶,時人並稱「大徐」「小徐」。祥神

【歐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制瓷名家,時大彬弟子,「宜鈞」的創始者。

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鈞窯瓷器造型及其乳濁釉,器型有盆、奩、架、瓶、盂、尊、爐等,釉色以天青、天藍、芸豆紅等居多,亦見葡萄紫、灰藍色等珍貴品種,世稱「歐窯」,製品稱「宜鈞」。

《陽羨名陶錄》評介歐正春作品「多規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制陶藝術歸為「雅流」。

【邵文金】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弟子。

清吳騫《陽羨名陶錄》記其仿製時大彬所作漢方式樣的砂壺,技藝獨絕。

【邵文銀】

又名亨裕,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弟子,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只錄其名。

【蔣伯】

名時英,原名伯敷,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時大彬弟子。

吳騫《陽羨名陶錄》評其人「因附高流,諱言本業」,又評所作陶器「堅致不俗」。

張燕昌在《陽羨陶說》中記曾見其作,相傳為大收藏家項墨林確定式樣的「天籟閣壺」。

【陳用卿】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

《陽羨名陶錄》記其作品「式尚工緻,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而圓,已極妍飾」。

器上落款為仿鍾太傅筆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濃厚書卷氣。

【陳信卿】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匠,仿時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堅瘦工整,雅自不群。

【陳光甫】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的入室弟子。

早年一目失明,但仿製古器仍能達到具體而微。

《陽羨茗壺系》評之為「雅流」。

【陳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陳仲美原在景德鎮制瓷,因從業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興制紫砂器。

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所制茗壺有的摹狀花果,並綴以草蟲,有的壺上裝飾龍戲海濤,龍伸爪出目,傳神生動。

除茶器之外,陳仲美製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爐、辟邪鎮紙,均精雕細刻,大大開拓了紫砂陶的製作范圍。

他雕塑的紫砂觀音像,庄嚴慈憫,神采如生。

可惜的是這位「智兼龍眠、道子」的藝術家,竟以「心思殫竭」而英年早逝。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所做之壺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蘇宜興人,明萬曆時宜興紫砂陶名家。

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聞名,時人稱其為「沈多梳」(多梳,即還未束發成年的意思)。

他擅長配製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裝飾,玲瓏剔透,雖不尚正方正圓,但接縫處准確嚴密,不苟絲發。

《宜興縣志》記沈君用是繼供春、時大彬後,與徐友泉、陳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壺名手。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和陳仲美的作品同列為神品。

【邵蓋】

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列入「別派」。

被列入別派的還有同期的周後溪、邵二孫,以及天啟、崇禎年間的宜興紫砂陶工匠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等人。

書中還說他們的生平見於汪大心《葉語附記》。

【陳辰】

字共之,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

他善於在砂壺上鐫刻銘款,時人製成的壺多請他鐫款文,被稱為「陶家之中書君」。

《陽羨茗壺系》將其列入別派。

【徐令音】

江蘇宜興人,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宜興縣志》記:「若徐友泉、陳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壺名手也。

」說明他的制壺技藝可與徐友泉等人相比擬。

《陽羨名陶錄》認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項不損】

名真,浙江嘉興人,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它是嘉興名族項氏後裔,曾以諸生貢入國子監。

吳騫《陽羨名陶錄》認為項不損製作砂壺乃文人偶爾寄興之作。

他所制之壺質朴雅緻,款識書法有晉唐風格,水平高於時大彬、李仲芳諸家。

【沈子澈】

江蘇宜興人,也有說是浙江桐鄉人,明崇禎末年宜興紫砂陶名手。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雲其制壺古雅渾朴,曾為他人制菱花式壺,鐫銘曰:「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

」《陽羨名陶錄》稱其為「明季一名手也」。

【陳子畦】

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宜興紫砂陶工匠。

《陽羨名陶錄》記其最善仿徐友泉,製品為時人珍愛。

又有人說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陳鳴遠之父。

【惠孟臣】

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

清人的著述里對於他的壺藝評價不相一致,如張燕昌《陽羨陶說》雲其壺款識筆法不俗,做工則遠不及時大彬。

《陽羨名陶錄》作者吳騫記其收藏的孟臣制壺,風格古樸,底刻唐人詩句及署款行書10字,筆法似唐代書法家褚遂良,認為惠孟臣「亦大彬後一名手也」。

惠孟臣以善制小壺出名,製品精妙,為時人所賞識。

清初施鴻保在《閩雜記》中稱:「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如胡桃者,名孟臣壺」說明他製作的此類小巧的茗壺乃功夫茶必備的茶具。

【項聖思】

不見史載,但其所遺作品紫砂桃杯,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杯呈硃砂紫色,劈半桃為杯,枝作把手,枝葉纏蔓,桃葉脈絡畢現。

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詩兩句,詩下署「聖思」二字,並鈐「聖思所作」陽文小印一枚。

這件作品精巧玲瓏,技藝獨絕,是紫砂器中極為少見的珍品。

杯托為民國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製,上有收藏家儲南強所寫題記,他寫道:「聖思相傳為修道人,姓項,能制桃杯,大於常器,花葉干實無一不妙,見者不能釋手……」這可能是有關項聖思的惟一記載。

【陳鳴遠】

名遠,號鶴峰、鶴、壺隱、石霞山人。

江蘇宜興人,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

《宜興縣志》稱陳鳴遠是近百年來壺藝成就第一名手。

他長於雕塑,善於巧妙調配泥色,是一個善翻花樣、塑鏤兼長、技藝精湛的大師。

作品類型廣泛,既有茗壺茶具類,也有文房雅玩類。

清人張燕昌在《陽羨陶說》中記述:「鳴遠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見不下數十種。

」有天雞壺、海棠杯、誥寶壺、花尊、菊盒、香盤、什錦杯、硯屏、梅根筆架、蓮蕊水盂以及各種瓜果小品等,均文麗工雅,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風格,譽者以為「堪與三代古器並列」。

他的作品名揚中外,名士公卿爭相求購。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時宜興紫砂陶名匠。

其制壺技藝與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稱「二惠」。

孟臣製品渾朴工巧俱備,而逸公則長於工巧一類。

款識書法楷、行、草俱備,且竹刀、鋼刀並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後輩所能及。

【華鳳翔】

江蘇宜興人,清康雍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匠。

善仿古器,製品精雅而不失古樸,兼長紫砂爐。

【許龍文】

清雍乾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技藝受陳仲美、沈君用影響,所制多花卉象生壺,壺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龍文」,一曰「荊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慶年間宜興丁蜀鎮制瓷名家。

兄弟二人繼承明萬曆年間歐窯仿宋的傳統,繼續燒制「宜鈞」瓷器,釉色灰中暈藍,較歐窯更甚一籌,器型多瓶、罐、盆、盂。

【陳鴻壽】

字子恭,號曼生。

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豐年間書畫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他詩書畫皆精,並擅長紫砂壺設計。

陳鴻壽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陽知縣期間,設計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壺式,請楊彭年、邵二泉等當地名家製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題刻詩句銘文,作品世稱「曼生壺」。

曼生壺的造型有石銚、橫雲、井欄、合歡、卻月、半瓦當、方山、瓜形、覆斗等,銘文或切壺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銅器,或為歷史典故、座右銘等。

壺底多有陽文篆書印「阿曼陀室」,並有「彭年」「二泉」等印鑒。

陳鴻壽對紫砂壺藝的貢獻,在於使書畫與篆刻第一次以裝飾的面目出現於紫砂壺身,並導致了紫砂壺造型藝術的創新,幾何形體由此開始,造壺藝術自此呈現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新氣象,而「曼生壺」也為後世收藏家、茶藝家所珍愛。

【邵二泉】

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擅長制壺並在壺上鐫刻銘文、款識。

曾於嘉慶二十一年與陳鴻壽合作製作「曼生壺」。

道光年間曾為邵景南製作的壺刻銘款。

【楊彭年】

江蘇宜興人,一說浙江桐鄉人,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他善於配泥,隨手捏塑,其壺或渾樸厚重,或玲瓏秀巧,均具天然之趣。

他是陳鴻壽「曼生壺」的主要合作者,陳還為他題贈齋號「阿曼陀室」。

楊彭年傳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楊彭年制」「彭年」等印記。

【楊寶年】

又名葆年,字公壽,清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陶名藝人,楊彭年之弟。

善制茗壺,尤善捏制之法。

曾為陳鴻壽制壺,所選泥料均為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藍,精光內含,溫潤如玉。

【楊鳳年】

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女藝人,楊彭年之妹。

善配泥色,作品構思巧妙,浮雕精美。

其傳世品竹段壺,壺體、執柄均作竹節形,並飾以浮雕竹枝竹葉。

楊鳳年也曾為陳鴻壽制壺。

【瞿應紹】

字子治,一字陛春,號月壺,晚年改號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

清道光貢生,官至同知,為上海名士。

工詩詞、尺牘、書畫、篆刻,最擅畫竹,蘭、柳亦工。

又擅陶刻,尤好將自畫竹梅及銘刻刻於紫砂壺上,人稱「三絕壺」。

曾與制壺名家楊彭年合作,壺柄上有「彭年」印記,有的作品請鄧奎代筆書款。

有《月壺題畫》《月壺草》著作傳世。

【朱堅】

字石梅,浙江紹興人,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善制錫壺及紫砂壺,所制壺式樣多種,均玲瓏秀美,風雅宜人。

創制紫砂包錫工藝,常在砂壺或砂胎錫壺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詩句及名士題詠。

曾著有《壺史》一書。

【邵大亨】

江蘇宜興人,清道光、咸豐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於仿古,造型以渾朴見長,做工精湛。

高熙在《茗壺說》中記述邵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

邵大亨壯年便死於亂世,留存世間的茗壺寥寥無幾,在清代時便已「一壺千金,幾不可得」。

其傳器有「魚化龍」「掇球」「風卷葵」「一捆竹」等式樣,都已被視珍寶。

【黃玉麟】

江蘇蘇州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

黃玉麟曾受聘於金石收藏家吳大家,將吳氏收藏之青銅器、古陶器的造型、藝術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

他制壺講究泥料的選配,多圓式,作品瑩潔圓潤,精巧工整,鑒賞家珍之。

現藏於宜興文物陳列室的魚化龍壺就是他的作品,壺呈紫紅色,蓋內有「玉麟」方印,蓋上有龍頭伸縮吐注,奇特靈妙。

【俞國良】

清末民國時宜興紫砂陶名藝人,曾被吳大請去制壺,作品工精細巧,技藝純熟,壺的體態雍容謹慎。

他的作品紅泥四方傳爐壺曾於1932年獲得芝加哥博覽會的獎狀,現收藏於宜興紫砂工藝廠。

俞國良的作品多鈐「國良」「錫山俞氏」印。

【程壽珍】

自號「冰心道人」,近代宜興紫砂陶名家。

所作掇球壺猶如大、中、小三個圓球疊壘,端正穩健,口蓋緊密,曾於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此後便有「價隨身高」之譽。

他所做的仿古壺特別粗,蓋大而扁平,線型粗細對比得體,骨肉亭勻,氣度不凡。

㈥ 葡萄美酒夜(月)光杯是什麼杯子

分類: 生活 >> 美食/烹飪
解析:

是夜光杯,不是月光杯

夜光杯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十洲記》記載,周穆王時,夜光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這就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酒泉就出產夜光杯,而且是稀世之寶。據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載:西周(約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國王姬滿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盛會,席間,西王母饋贈姬滿一隻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日「夜光常滿杯」。姬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夜光杯名揚干古。夜光杯造型別致,風格獨待,質地光潔,一觸欲滴,色澤斑斕衡胡,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瑩澄碧。尤其皓月映射,清澈的玉液透過薄如蛋殼的杯壁熠熠發光。到了唐代,夜光杯更是聞名遐邇,唐人王翰詩雲,「葡萄美酒夜光杯」,詩以杯名世,杯因詩增輝。夜光杯採用祁連山的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等優質名玉雕琢而成,造型多樣,小巧玲瓏、晶瑩剔透,令人愛不釋手!夜光杯的特點是:抗高溫,耐嚴寒,盛燙酒不炸,斟冷酒不裂,碰擊不碎。如在夜晚,對著皎潔月光,把酒倒入杯中,杯體頓時生輝,光彩熠熠,令人心曠神怡,豪興大發!

該寶貝作為居家裝飾品,會為您的府第增添文化氣息和藝術氛圍;作為高檔禮品(婚慶或節慶之用)會彰顯您的獨到之處,能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作為個人收藏品,能體現您的與眾不同,會拓展您的藏品范圍;作為紀念品或獎品,能體現特色和高檔次。敦煌藝術品、酒泉夜光杯,濃縮了兩千年的絲綢之路文明史,承載著古老的中華文化和世界級的榮譽,是良好修養的體現和品味的象徵!

●材質:

酒泉"夜光杯"採用優良的祁連山玉精雕細琢而成,紋飾天然,杯薄如紙,光亮似鏡,內外平滑,玉色透明鮮亮,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變,尤為月光下對飲,杯內明若水,似有奇異光彩。

●產品品種:

傳統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腳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蓋碗。仿古杯有爵杯、鳳杯、牛頭觥、觴、雙鳳杯、雙龍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藝掛件等八十多個品種,是旅遊紀念、饋贈親友之珍品.

生產工藝:

酒泉夜光杯都是以祁連山的玉石雕琢而成,此玉種產於距酒泉百餘公里的祁連山中。夜光杯至少在唐代就已有之。生產夜光杯要經過鑽棒、切削、掏膛、沖碾、細磨、拋光、燙蠟等二十多道工序。

●前景展望:

酒泉夜光杯在唐代就為天下人所盡知,咐態攔自古就有"酒泛夜光杯"這佳傳,唐代詩人王翰在他的《涼州詞》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而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和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夜光杯也進入了平常百姓家,其特殊的功能深受的人們的喜愛。

酒泉夜光杯被國家市為重要的民間藝術瑰閉棚寶,曾傳有鎮齋辟邪之功效。

㈦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夜光杯的材料可能是什麼

玉。

夜光杯為一種用玉琢成的名貴飲酒器皿。當把美酒置於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會閃閃發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作為中國甘肅省酒泉特產之一,酒泉玉按顏色可分為墨玉、碧玉、黃玉,都可用來製作夜光杯。夜光杯的紋飾乃天然形成,其墨黑如漆、碧綠似翠、白如羊脂。其具有耐高溫、抗低溫的優點。斟燙酒、冷酒均不會爆裂。

2016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酒泉夜光杯」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7)定窯海棠杯擴展閱讀

夜光杯分為傳統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兩大類。傳統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腳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蓋碗;仿古杯有爵杯、鳳杯、牛頭觥、觴、雙鳳杯、雙龍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藝掛件等八十多個品種。

酒泉夜光杯都是以祁連山的玉石雕琢而成,此玉種產於距酒泉百餘公里的祁連山中。酒泉夜光杯傳統製作工藝復雜而又精細,嚴格而不失優雅,要經過選料、驗料、鑽棒、切坯、掏膛、造型、粗磨、細磨、溜杯、拋光等38道復雜工序。

所用的工具有磨床、鑽床、切砣、鑽筒等20餘種,操作全靠手工精雕細琢,製作出的夜光杯造型優美、薄如蛋殼、色彩斑斕。

㈧ 請問:正宗的夜光杯是用祁連玉還是鴛鴦玉製作的哪種玉好

大家好。作為一個甘肅人,天水人,武山人,山丹人。做夜光杯的人。在這里我把夜光杯到底咋回事給大家解釋一下。酒泉的朋友不要生氣。正宗夜光杯是祁連玉和鴛鴦玉製作的。祁連玉叫祁連玉是因為產於祁連山所以叫祁連玉。鴛鴦玉是因為產於甘肅省武山縣鴛鴦鎮附近,山丹境內。所以叫鴛鴦玉。但是鴛鴦一帶也屬於祁連山哦。而且鴛鴦還有一個很大的祁連山水泥廠。

最早夜光杯是用酒泉境內的祁連玉製作的,但是大家都是到作為天然玉礦,一年,兩年,十年悉清信慢慢來越少,直到沒有。酒泉做夜光杯很多很多年,料應該不多了。所以現在武山鴛鴦玉應該出名了。這個我給大家看個截圖睜輪就會明白:

甘肅包括酒泉也武山。甘肅電視台都這樣說了,咋們的一些言論,又能怎麼樣。

。從去年甘肅電視報道武山鴛鴦玉到,今年11月。中央電視報道武山鴛鴦玉。說明政府在慢慢的轉移大家對夜光杯的關注點。哪裡做的就是哪正臘里做的。名副其實。

至於樓主問的。那個好。其實都差不多,因為現在全國夜光杯幾乎都是武山鴛鴦玉做的。沒有必要分的太清楚,只是從鴛鴦玉中分等級就可以。

㈨ 宋瓷賞珍——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中,定窯是唯一一個以燒造白瓷為主的窯場。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古陶瓷考古界前輩葉麟趾先生根據實地調查,率先發現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並於1934年發表了《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五十年代,經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實地調查,也予以確認。澗磁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

根據考古發現,定窯創燒於唐代。從西安、杭州出土的定窯瓷器來看,至少在晚唐,定窯就燒制出了胎質白皙、釉色硬亮、薄如脫胎的上等素白瓷。並且出現了刻有「官」字款的貢瓷;五代時期,有別於唐代的「官」字款,使用「新官」款;北宋以後,恢復使用「官」字款,作為貢瓷的標識。

北宋定窯以白瓷為主,裝飾技法豐富多彩,有堆塑、刻花、劃花、剔花、印花等,其剔花、刻花、印花技法對同時期其他窯場產生了重要影響。北宋定窯燒制的龍首大凈瓶、孩兒枕舉世聞名,藝術成就無可匹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工匠發明了覆燒法,大幅度節省了窯爐空間,提高了生產效率,為中國陶瓷批量生產,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宋代定窯工匠還燒製成了色黑如漆的黑定、爛紫如熟葡萄的紫定等名貴品種。宋人邵伯溫《聞見錄》中記載:「仁宗一日幸會張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帝堅問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獻為對。帝怒曰,嘗戒汝勿通臣僚饋送,不聽,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謝,久之乃已」。蘇東坡在《詠定瓷》中也有「定州花瓷琢紅玉」之句。定州紅瓷,傳世品罕見,至今有待解密。宋人周密《志雅堂雜鈔》載:「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再入窯燒,永不得脫」。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兩件紫定金彩盞,存世罕見,極為珍貴漏廳純!

下面上貼的照片,以年代為序:

一。晚唐

1. 西安博物院四件定窯官字款白瓷

官字款盞

官字款花口折腰盤

官字款五葉形盞

官字款三葉形盞

官字款三葉形盞、官字款花口折腰盤

 

2. 大威德基金會一件晚唐定窯三葉形盞

 

 

3. 定州博物館官字款折沿洗

 

4. 上海博物館印花海棠洗

 

 

 

 

二。五代

杭州歷史博物館的官字款花口盞、海棠杯

 

三。北宋

1. 刻花、劃花

定州博物館龍首大凈瓶

 

北京故宮刻劃花大梅瓶

 

 

 

吉美博物館剔刻花葫蘆形白瓷執壺

 

 

吉美博物館白釉刻花牡丹紋水注

 

日本某美術館嬰戲荷葉枕

 

 

 

定州博物館刻劃花大法螺

 

 

 

 

 

2. 貼塑、印花

台北故宮孩兒枕

 

 

北京故宮孩兒枕

 

 

 

定州博物館四人抬轎

 

 

 

 

 

定州博物館白釉圓托五獸足熏爐

 

 

 

上海博物館印花龍紋盤

台北故宮定窯印花龍紋盤

 

 

 

3。剔花

美國佛利爾沙克樂博物館剔花矮腹瓶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剔花矮腹瓶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剔花梅瓶

 

 

北京故宮剔花枕

4. 顏色釉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紫定金花茶盞

a 柿釉金彩蝶牡丹紋碗(紫定描金彩)

b.柿釉金銀彩牡丹紋碗(紫定描金銀彩)

 

c 柿釉碗(紫定盞)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紫定梅瓶

日本宋瓷展紫定每瓶

 

台北故宮紫定蓋罐

明斯頓博物館紫定蓋罐

上海博物館紫定盞托

 

MOA美術館黑定金銀彩茶盞

 

 

日本某美術館黑定金彩碗

大威德基金會黑定茶盞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定窯白瓷刻花「長壽酒」文字盞。作為館藏定窯彩瓷,僅此一件,年代應為宋金,值得重視。

傳世宋代定窯瓷器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金裝定器

宋代定窯白瓷有鑲金口、銀口或銅口的裝飾方法,史稱「金裝定器」,又稱「芒口金裝」、「鑲口」。金,包括金伏嘩、銀、銅等貴金屬,而非特指黃金。《吳越備史》、《宋兩朝貢奉錄》以及《宋會要輯稿》諸書中,在貢瓷名目里有金口、銀口和金裝定器等名稱。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吳越錢氏曾向宋太宗進貢了「金裝定器二千事」。

金裝定器,有兩種情況。五代以來至北宋早期,定窯燒制的高檔貢御白瓷,包鑲金口、金足,以示尊貴;北宋中期,採用墊圈覆燒工藝之後,出現了芒口。為了掩飾高檔白瓷的芒口缺陷,包口金裝。大家可以從以下圖片中仔細觀察區別。

下面以台北故宮藏品為主,展示部分金裝定窯(未特別註明者,為台北故宮藏品):

 

北宋定返咐窯劃花螭紋碗

 

 

北宋定窯劃花蓮花螭紋碗

 

 

 

北宋定窯劃花蓮花紋碗

 

 

 

北宋定窯劃花雙鳧碗

 

 

北宋定窯劃花雙鳧碗

 

 

北宋定窯劃花雙魚紋碗

 

 

 

北宋定窯劃花雙魚紋碗

 

 

北宋定窯劃花萱草紋碟

 

㈩ 邢窯定窯字款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台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熱點內容
絲綢蘭花 發布:2025-05-02 20:57:06 瀏覽:436
春蘭花種子 發布:2025-05-02 20:46:55 瀏覽:442
小綠植耐陰 發布:2025-05-02 20:45:31 瀏覽:823
蘭花的品種圖片及名稱 發布:2025-05-02 20:42:03 瀏覽:179
海棠h微盤 發布:2025-05-02 20:39:40 瀏覽:469
梅花三弄笛曲 發布:2025-05-02 20:26:13 瀏覽:467
蕨打造盆景 發布:2025-05-02 20:26:11 瀏覽:51
哪種百合花最香 發布:2025-05-02 20:22:26 瀏覽:623
代古拉七夕 發布:2025-05-02 20:17:34 瀏覽:143
茶花茂盛 發布:2025-05-02 20:08:37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