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編鈴蘭花
❶ 毛線鈴蘭花的鉤法圖解
毛線鈴蘭花的鉤法圖解如下:
1、第一圈:環形起針8針。
關於手工鉤編的介紹如下:
1、手工編織文化不僅歷史悠久,更是包含了中華民族的超凡智慧。在手工編織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自己手指的靈活度,同時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思維創造力,手腦並用地編織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花樣。
2、對於不會鉤編人的來說,第一步基礎就是學習針法,然後鉤各種好看的小花,這樣更加激勵新手學習鉤編的樂趣。鉤幾朵小花做頭飾胸飾,鉤一大堆小花還能拼各種大件的家居用品或貼身用品。鉤花的花樣也特別多,挑上幾樣簡單的學鉤吧。
以上就是相關的步驟圖解和知識介紹,快來試試吧!
❷ 鈴蘭花編織教程
六根20cm的軸線做一個團錦結,注意先不要收緊
加鈴鐺,推薦用9針,或者另取一根繩子掛鈴鐺然後從團錦結中間穿出來,然後把團錦結收緊
取繞線編第一圈反斜卷結,以團錦結的線頭為軸線,一共12根軸線
❸ 鈴蘭花手繩編織視頻教程
鈴蘭花手繩編織視頻教程如下:
1、首先將繩子對折,將繩子的兩端分別從拇指和食指的兩端繞過去,取其中繩子的一端從拇指上的孔中穿過肢啟,放到食指上,與另一根繩子並排。
2、將另一根繩子拉緊,繞一下,將上面的繩子從食指上的空中穿過,一直重復上述步驟,直至編制到合適的長度。
編織的歷史: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端應項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歷彎如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鬧茄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盛閥膠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