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池有溫泉嗎
1. 卡拉卡拉漫溫泉在荷花池附近哪裡
在荷花池對面,離地鐵站幾分鍾距離,交通便利。
2. 北溫泉風景區的溫泉寺
溫泉寺,是北溫泉公園的前身,初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重建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寺內自下而上有四大殿:關聖殿、接引殿、大佛殿、觀音殿。關聖殿,又稱三聖殿,為溫泉寺山門。接引殿後有一山泉細流匯成的方池,池上石橋欄桿上刻有麒麟、芭蕉及花鳥等圖案,皆為明代之作。大佛殿內現存一尊明代佛像;殿前一對石獅懷抱小獅,十分別致。觀音殿以石柱支撐,鐵瓦蓋頂,俗稱「鐵瓦殿」。
四大殿東有古香園、石刻園、觀魚池、荷花池,北有乳花洞、五潭印月等景點。古香園系溫泉寺舊址,園中古木參天,濃陰蔽日,存有宋、明、清三代僧人墓塔,其中明代盤龍塔為石刻珍品。石刻園內多為宋、明、清三代石碑,其中有十八尊羅漢石像,為宋代磨岩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陳列於碑亭內的明代盤龍塔,高2米多,用整石雕鑿而成。塔體五層,每層分別刻有蓮花、佛像、獅子等。塔的造型生動,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乳花洞、洞深70餘米,洞內迂迴曲折、縱橫交錯,鍾乳懸垂,石筍林立,是遊人探幽勘險之處。
溫泉寺古為縉雲寺下院,廟宇輝煌,石雕甚眾,寺內香火興旺。後經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兩度滅佛,毀壞嚴重,唐貞宗時期幽谷凈滿禪師重建廟宇,並在後山岩間刻摩崖佛像。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溫泉寺受朝廷封賜為崇勝禪院。明、清時期,可算是溫泉寺的黃金時代。廟宇得重新修建,同時在寺前建造了接官亭,寺後迎流砌池,廣方四丈,上翼以亭,遊人天晴落雨均可下池沐浴;並利用溫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戲魚池、半月池等,供遊人觀賞。
▲北溫泉
北溫泉以泉得名,三股泉水自石孔中噴涌而出,股股泉水似串串銀珠,順著垂於陡岩的黃桷樹根飛流而下,好一副蒼龍飛瀑圖。溫泉水引入水榭荷池,游魚不畏其熱,可稱一奇。橋下池中魚群追溫魚意樂」的詩名正是描寫此情此景。園中荷花池,系溫泉山泉相融合,特宜產植並蒂蓮,池畔桃紅柳綠,花香四溢。登池畔濂溪小島,宛如身浮水山,與石刻園上的曲橋相映,皆入水中,如俯視水中倒影、有落入九天之感。
北溫泉的水溫一般為35℃-37℃,日流量達5675噸,屬弱鹼性硫酸型礦泉,水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租腔素,不僅含鈣量高,水中還含有稀有的氡元素,對皮膚、關節、腸胃等部位疾病療病效果極佳。創建公園以後幾經擴建,已擁有室內浴室75間,長50米、寬16米的國家標准游泳池一個、現又新建了室內游泳三角池和兒童嬉水池返橋。此外,北溫泉附近存有唐宋以來的眾多題刻,還漏型猛是中國游泳隊的訓練基地之一。
3. 佛山 郊野公園 有哪些
佛山郊野公園介紹
佛山郊野公園位於佛山市南海區,是一個佔地面積近盯大1000畝的自然公園。公園依託佛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資源,以「山水文化、生態旅遊、生態教育」為主題,集生態、遊憩、旅遊、休閑於一體,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佛山郊野公園景點介紹
佛山郊野公園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其中的主要景點有:
荷花池:位於公園的中心區域,占據了整個公園面積的近10%,是公園內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每年夏天,荷花池盛開的荷花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觀賞。
飛虎山:又稱「南海神山」,海拔187米,是公園內最高的山峰。從山頂俯瞰周圍的景色,美不勝收。
貂蟬溫泉:是公園內的一個溫泉景區,水質清澈,泉溫適中,是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伯村遺址:是一個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遺址,散則配是公園內的一個文化景觀。
佛山郊野公園活動介紹
佛山郊野公園不僅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還有豐富的活動可以參與。其中有些活動是由公園內的旅遊公司和社團組織的,有些則是由公園管理部門自己組織的,下面是一些比較典型的活動:
徒步旅行:公園內有著多條徒步路線,遊客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進行徒步旅行,領略大自然的魅力。
露營野炊:公園內的露營區域提供了露天露營和野炊的設施,遊客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野外生活的樂趣。
水上運動:公園內的荷花池和貂蟬溫泉可以進行一些水上運動,如劃船、釣魚等。
文化活動:公園管理部門和旅遊公司經常組織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動,如南海民間藝術節、傳統手工製作體驗活動等。
佛山郊野公園開放時間和門票價格
佛山郊野公園每天開放時間是上午6:00至晚上10:00。門票價格為30元/人(學生15元/人),團隊遊客可以享受優惠。
結語
作為一個集生態、遊憩、旅遊、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性自然公園,佛山郊野公園在沖指不斷完善自己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質量,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個休閑度假、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4. 北泉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北泉風景區由溫泉公園、溫泉寺、北溫泉組成。北泉公園依自然地形而建,樓台亭閣錯落有致,翠竹森森,林木蔥蘢,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園內景物以四大殿為中心。關聖殿,又稱三聖殿,為溫泉寺山門。接引殿後有一山泉細流匯成的方池,池上石橋欄桿上刻有麒麟、芭蕉及花鳥等圖案,皆為明代之作。大佛殿內現存一尊明代佛像;殿前一對石獅懷抱小獅,十分別致。觀音殿以石柱支撐,鐵瓦蓋頂,俗稱「逗信頌鐵瓦殿」。
殿內
四大殿東有古香園、石刻園、觀魚池、荷花池,北有乳花洞、五潭印月等景點。古香園系溫泉寺舊址,園中古木參天,濃陰蔽日,存有宋、明、清三代僧人墓塔。石刻園內多為宋、明、清三代石碑,其中明代盤龍塔為石刻珍品。園內有溫泉泉眼10處,泉水日流量5675噸,水溫35°C-37°C,屬弱鹼性硫酸型礦泉,對皮膚、關節、腸胃等部位疾病有一定療效。
溫泉寺古為縉雲寺下院,廟宇輝煌,石雕甚眾,寺內香火興旺。後經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兩度滅佛,毀壞嚴重,唐貞宗時期幽谷凈滿禪師重建廟宇,並在後山岩間刻摩崖佛像。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溫泉寺受朝廷封賜為崇勝禪院。明、清時期,可算是溫泉寺的黃金時代。廟宇得重新修建,同時在寺前建造了接官亭,寺後迎流砌池,廣方四丈,上翼以亭,遊人天晴落雨均可下池沐浴;山鄭並利用溫泉水源和地形,修建了戲魚池、半月池等,供遊人觀賞。
溫泉公園
溫泉公園距重慶市中區52公里,位於縉雲山下,嘉陵江小三峽中段,溫塘峽兩岸,北瀕嘉
陵江,南倚縉雲山,是1982年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區之一--縉雲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依自然地形而建,面積為10公頃,小巧玲瓏,樓台亭閣錯落有致,翠竹森森,林木蔥蘢,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園內有洞谷、飛泉假山、漁池、小樹、寺殿等,是重慶有名的風景名勝區。
溫泉寺
是北溫泉公園的前身,初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重建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寺內自下而上有四大殿:坦做關聖殿、接引殿、大佛殿、觀音殿。關聖殿,又稱三聖殿,為溫泉寺山門。接引殿後有一山泉細流匯成的方池,池上石橋欄桿上刻有麒麟、芭蕉及花鳥等圖案,皆為明代之作。大佛殿內現存一尊明代佛像;殿前一對石獅懷抱小獅,十分別致。觀音殿以石柱支撐,鐵瓦蓋頂,俗稱「鐵瓦殿」。
古香園系溫泉寺舊址,園中古木參天,濃陰蔽日,存有宋、明、清三代僧人墓塔,其中明代盤龍塔為石刻珍品。石刻園內多為宋、明、清三代石碑,其中有十八尊羅漢石像,為宋代磨岩石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陳列於碑亭內的明代盤龍塔,高2米多,用整石雕鑿而成。塔體五層,每層分別刻有蓮花、佛像、獅子等。塔的造型生動,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乳花洞、洞深70餘米,洞內迂迴曲折、縱橫交錯,鍾乳懸垂,石筍林立,是遊人探幽勘險之處。
北溫泉以泉得名,三股泉水自石孔中噴涌而出,股股泉水似串串銀珠,順著垂於陡岩的黃桷樹根飛流而下,好一副蒼龍飛瀑圖。溫泉水引入水榭荷池,游魚不畏其熱,可稱一奇。橋下池中魚群追逐,橋上遊人憑欄戲魚。明代「魚游白沸仍依藻」,清人劉道開亦存「幾個長松巢野鶴,一池溫水躍神魚」之句。當代文豪郭沫若「湯溫魚意樂」的詩名正是描寫此情此景。園中荷花池,系溫泉山泉相融合,特宜產植並蒂蓮,池畔桃紅柳綠,花香四溢。登池畔濂溪小島,宛如身浮水山,與石刻園上的曲橋相映,皆入水中,如俯視水中倒影、有落入九天之感。
溫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分成兩種:一種是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所形成,或為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火山活動過的死火山地形區,因地殼板塊運動隆地的地表,其地底下還有未冷卻的岩漿,均會不斷地釋放出大量的熱能,由於此類熱源之熱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層,不僅會受熱成為高溫的熱水,而且大部分會沸騰為蒸氣,多為硫酸鹽泉。二則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說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所形成地下水。(砂岩、火山岩等這些良好的含水岩)。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水,深部熱水多數含有氣體,這些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當熱水溫度升高,上面若有稠密,不透水的岩層阻當去路,會使壓力越來越高,以致熱水,蒸氣處於高壓狀態,一有裂縫即涌而上,熱水上升後越接近地表壓力則逐漸減少,由於壓力逐漸減而使所含氣體逐漸膨脹,減輕熱水的密度,這些膨脹的蒸氣更有利於熱水上升,上升的熱水再與下沉較遲受熱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靜水壓力差)反復循環產生對流,在開放性裂隙阻力較水的情況下,循裂隙上升湧出地表,熱水即可源源不絕涌升,終到流出地面,形成溫泉。
北溫泉的水溫一般為35℃-37℃,日流量達5675噸,屬弱鹼性硫酸型礦泉,水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不僅含鈣量高,水中還含有稀有的氡元素,對皮膚、關節、腸胃等部位疾病療病效果極佳。創建公園以後幾經擴建,已擁有室內浴室75間,長50米、寬16米的國家標准游泳池一個、現又新建了室內游泳三角池和兒童嬉水池。此外,北溫泉附近存有唐宋以來的眾多題刻,還是中國游泳隊的訓練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