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蘭花詩人
㈠ 古詩《張羽·詠蘭花》詩詞注釋與賞析
張羽·詠蘭花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彎纖。
賞析
張羽洞擾(公元1323年—公元1385年),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元末明初潯陽(今江西九江)人,與高啟、楊基、徐賁稱為「吳中四傑」,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詩善畫,山水宗法米氏父子。早年隨父宦江浙,後與徐賁約定寓居吳興,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於吳中(今江蘇蘇州)。洪武初年入京,未得賞識,洪武四年又至京師,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流放嶺南,未半道召還,知必死,遂投龍江而亡。張羽好著述,文辭典雅,詩深思冶煉,朴實含華,隸書取法唐人韓擇木。有《埋顫仿靜居集》四卷。
張羽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戰亂年代。長期惡劣的生活環境和詩人自身堅貞不屈的個性,造就了張羽的悲劇人生。而這首詠蘭詩,也恰恰是張羽人生的寫照。詩人先是描寫蘭花瓣白蕊黃,素淡清麗,暗喻了自己能夠安貧樂道,也能夠出仕安邦的才能。即使無人欣賞,蘭花依然會散發出淡雅的芳香。而詩人自己就像這「自芳」的蘭花,甘願寂寞,與世無爭。後面兩句詩人化用楊萬里「看來看去能幾大,如何著得許多香」的詩意,借物抒懷,寫出自己不求索取,只求奉獻的高尚品格。
㈡ 明張羽的《詠蘭花》拼音怎麼寫
明張羽《詠蘭花》mí zhāng yǔ /《 yǒng lán huā 》
能白更兼黃nãng bái gēng jiān huáng,無人亦自芳wú rãn yì zì fāng 。
寸心原不大cùn xīn yuán bù dà, 容得許多香rïng dã xǔ ō xiāng。
譯文:蘭花可以是白的,還有黃色的,沒有人去理會她的芳香。
它的心原來不大,但是卻容納下了許多芬芳。
(2)詠蘭花詩人擴展閱讀
詩句賞析
「能白更兼黃」,蘭花瓣白蕊黃,素淡清麗;「無人亦自芳」,從人格化的角度稱贊蘭花之「香」,從形之美推進到內在美。
「寸心原不大」,一筆兩寫,既寫花,又狀人。寸心不大,暗喻謙謙君子,所求於社會的不多。「容得許多香」,暗喻才華不盡,可貢獻於人的不少。
張羽的《詠蘭花》實際上是對自己一生的寫照,「能白更兼黃」,雖狀蘭花之外貌,也暗說他一生之坎坷,能屈能伸,能渡貧賤,也能過富貴。「無人也自芳」,這既是贊蘭花的精神,又是書詩人的胸臆。張羽的性格似蘭,甘願寂寞,不求聞達。
㈢ 張羽詠蘭花
明·張羽 詠蘭花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㈣ 植物被賦予了人的品格的詩句
1.關於植物品質的詩句古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
《詠史·其二》(東晉)左思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松樹
牆角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梅花
寶刀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2.有什麼描寫植物高貴品格的詩句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王冕: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史留清氣滿乾坤!
《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山園小梅
林和靖 唐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王安石
華發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李商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絕句(之—)
陸游
聞道梅花圻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
牆角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滿意望採納
3.贊美植物美好品質的詩句
1、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2、大雪壓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 ,待到雪化時。——陳毅
3、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李白《古風》
4、數莖幽玉色,晚夕翠煙分。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漸籠當檻日,欲得八簾雲。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杜牧《題新竹》
5、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詠菊》
4.關於植物品格的格言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
蘭花名言唐·孟郊《贈別崔純亮》。這兩句大意是:鏡子即使破碎了,仍不改變它可作鑒照的光亮;蘭花即使枯死了,仍不泯滅它溫馨濃郁的芳香。
用兩個通俗的比喻,贊美受打擊、受迫害,至死不改變志向、保持崇高節操的人。後句可用以贊頌蘭的品格。
唐代詩人孟郊《贈別崔純亮》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唐·李世民《芳蘭》。
參差影:長短錯落的影子。輕重香:或淡或濃的香味。
這兩句大意是:麗日照耀,篩下長短錯落的蘭影,珊珊可愛;清風過處,傳來淡濃不一的幽香,沁人心脾。我國古人曾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
然而松有葉而無香,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少葉。唯有蘭,香、花、葉「三美俱全'。
在古代的辭賦詩文里,蘭是高潔的象徵,節操的標幟,美好的化身,蘭具有君子之風。因此,騷人墨客常借蘭詠志,以蘭自況,唐太宗李世民《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
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
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即其一例。此詩前六句狀物,後兩句抒情,不僅寫出蘭花的色態品性,也蘊含著詩人的操守志趣。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芳蘭》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明·張羽《詠蘭葉》。
泣露:指蘭葉上的露珠瑩瑩如淚。光偏亂:指日光照射,蘭葉上的露珠閃爍不定,這兩句大意是:蘭葉綴著晨露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在陽光照耀下,葉上的露珠宛如美人兒閃爍的淚滴。
蘭花飄香溢芳,固然令人喜愛;而修長的蘭葉滴翠流碧,更有一番神韻。可惜一般人只知蘭花之香,不解蘭葉之美,所以詩人說「俗人那解此,看葉勝看花。」
構思新穎,有獨到的審美情趣。元末明初文人張羽《詠蘭葉》獨愛山中蘭,幽香抱枝死!范師孔霜節百年期共老,國香一點為誰爭。
關於蘭花的名言元·謝宗可《並蒂蘭》霜節:高尚的氣節。國香:指蘭花。
元代詩人謝宗可《並蒂蘭》孤高可挹供詩卷,素淡堪移入卧屏。宋·劉克庄《蘭》。
挹(yì譯):取出來。這兩句大意是:蘭花孤傲高潔,可以取入書房;蘭花素淡清香,可以點綴卧室。
此二句贊美了蘭花的高潔淡雅,據說蘭花的每根莖只開一朵花,為淡黃綠色,清香異常,因而詩人說蘭花品格高潔,可在書房與詩卷為伴,可在內室伴君子入眠。寥寥兩句,將詩人對蘭花的喜愛之情充分表達出來了。
此二句可用以描寫蘭花或其它清素淡雅的花卉,一說「供詩卷」、「入卧屏」指入詩入畫,亦可。南宋詩人、詞人劉克庄《蘭》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明·張羽《詠蘭》。芳:用作動詞,飄散芳香,寸心:指花托上由心皮構成的雌蕊,俗稱「花心」。
這幾句大意是:蘭花能夠開出白花又可開出黃花,旁近無人它也獨自散發著清香,花心原本不大,卻容有許多芳香。蘭花受人賞愛,但它並不是為賞愛自己的人開花,野生的蘭花出自深谷,即使「無人」也會「自芳」,所以人們常用「空谷幽蘭」形容品質高潔的人。
蘭花的花心雖「不大」,卻能容得「許多香」。每當蘭花盛開時,從花心中散發出清遠的幽香,使人感到心曠神怡。
元末明初文人張羽《詠蘭》數朵微含,一枝乍秀,淡淡如菊。笑穠李夭桃,只解尋常妝束。
清·陳維崧《蕙蘭芳引》[溪店寺橋]。微含:含苞待放。
乍秀:剛剛開花。穠(nóng農)李夭桃:茂盛而艷麗的桃李花。
只解:只知,只懂。這幾句大意是:數朵蘭花含苞待放,有一枝剛剛吐秀,其色淡淡如菊;可笑那茂盛而艷麗的桃李花,只懂尋常的妝束。
以「穠李夭桃」與「淡淡如菊」的蘭花相比,突出了蘭花的淡雅高潔,不同流俗的特點。《詩經)有「桃之夭夭」「何彼穠矣,華如桃李」的句子。
後人熔化錘煉成「穠李夭桃」,作者將其用在這里,極為恰切。對比襯映的手法也運用得很成功。
可用來詠蘭花。清代詞人陳維崧《蕙蘭芳引》深林不語抱幽貞,賴有微風遞遠馨;開處何妨依鮮砌,折來未肯戀金瓶。
蘭花名言宋·劉克庄《蘭》。抱幽貞:懷抱幽獨的操守。
遵:傳遞。遠馨(xīn欣):散布很遠的香氣。
蘚砌:滿布苔蘚的台階。這幾句大意是:蘭花生於樹林深處,終日默默不語,懷抱幽獨的操守,既然有微風可以將清香傳向遠處,那麼靠近滿布苔蘚的石階開放又何妨?即使有人因為喜愛而把它折來置於室中,它卻決不肯依戀那插花用的金瓶。
蘭花生於「深林」,靠近「蘚砌」,懷抱「幽貞」,不戀「金瓶」,品格實在可嘉!可用來詠蘭花,也可用來贊美那種澹泊遠志,不慕榮貴的人。南宋詩人、詞人劉克庄《蘭》皇上就跟我一樣,也是一個人罷了。
一朵紫羅蘭花兒他聞起來,跟我聞起來還不是一樣;他頭上和我頭上合頂著一方天;他也不過用眼睛來看耳朵來聽啊。把一切榮銜丟開,還他一個赤裸裸的本相,那麼他只是一個人罷了;雖說他的心思寄託在比我們高出一層的事物上,可是好比一隻在雲宵里飛翔的老鷹,他有時也不免降落下來,棲息在枝頭或地面上。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
㈤ 哪個名人喜愛蘭花(最好是詩人)
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
1、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2、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3、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4、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
5、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6、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7、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8、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
㈥ 朱德的《詠蘭花》大意
「蘭生山谷無人識,客種東軒歷告遺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這是宋代蘇轍的詠蘭名詩。蘭花嚴寒不凋,芬芳高潔,幽香四溢,獲得幾乎壓倒群芳的贊譽:「香祖」、「王者之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蘭花是中國人民喜愛的十大名花之一,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至1000 年成書的《詩經》就有蘭的篇章:「溱與洧,方渙渙兮。仕與女,方秉蕳兮」,陸機:「蕳即蘭,香草也」。我國是蘭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種類多,分布廣,從溫帶、亞熱帶到熱帶雨林,處處都有蘭花蹤跡。我國有蘭科173屬1200 余猜姿種,如雲南的雪蘭、四川的蕙蘭、福建的建蘭、浙江的杭蘭、台灣的報歲蘭等,都是著名品種。蘭花生於幽谷穗爛絕叢林,不與百花爭妍,她的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具有淡雅宜人的東方風韻。古往今來,詩人為之作賦,畫家為之揮毫,詠蘭之作,歷代不絕。戰國時代的屈原可能是最早的愛蘭和植蘭者,他在《離騷》中詠道:「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琴操·猗蘭操》中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芝蘭當為王者香,今獨與眾草為伍」。後世愛蘭者不勝枚舉,漢武帝有「蘭有香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的佳句。唐人李白寫有膾炙人口的《古風》詩:「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詩人以蘭自喻,在對幽蘭贊美之中寄寓懷才不遇之情。人們愛蘭,愛它朴實與純真,不事雕琢,自有一種卓爾不群、寧靜之美。尤為難得的是,蘭花四季常青,花香不絕,春蘭謝了,蕙蘭吐蕾,秋蘭剛凋,寒蘭開放。春蘭二三月間開花,香氣清幽;蕙蘭又叫夏蘭,四五月間開花;秋蘭七至九月開花,芳香濃烈;冬天開花的有報歲蘭和寒蘭,春節前後盛放。明代張羽《蘭花詩》雲:「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贊美了蘭花孤高芳潔的品格。「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宋代蘇軾這首詩寫的是春蘭;「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宋代朱熹這首《蘭》詩詠的是秋蘭;「雪徑偷開淺碧草,冰根亂吐水紅芽。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處香」,宋代楊萬里這首《蘭詩》則盛贊冬蘭。「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人們在歌頌堅定不移的氣節和情誼時,總以蘭花作比。宋代著名畫家趙孟、鄭思肖,清代鄭板橋,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均以畫蘭著名。趙孟的《蘭花》畫是我國目前保存最早的蘭花畫卷,畫上題詩一首:「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他所畫蘭花被後人稱為絕藝。明代大畫家董其昌《蘭》詩雲:「綠葉青蔥傍石栽,孤根不與眾花開。酒闌展卷山窗下,習習香從紙上來」,這首詠蘭詩構思新穎,意趣橫生。鄭板橋視蘭為君子,愛蘭忠貞不渝,他在《折枝蘭》詩中寫道:「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鳥,銜出相思二月天」;又有詩雲:「竹石幽蘭合一家,乾坤正氣此間賒。任渠霜雪連冰凍,蒼翠何曾減一些」,從不同角度寫出了蘭花的高雅麗質。鄭板橋蘭畫得好,書法也好,人稱「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老一代革命家董必武、朱德、陳毅都喜歡蘭花。董必武有很高賞蘭水平,他說:「蘭有四清:氣清、姿清、神清、韻清」,可以說是賞蘭的名言。朱德平生愛蘭,敬佩蘭花清高飄逸,1961 年3月,他到廣州越秀公園游覽時,興致勃勃地觀賞了蘭花,寫下了「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的名句,又在詠蘭詩中詠道:「東方解凍發新芽,芳蕊迎春見物華。淺淡梳妝原國色,清芳誰得勝蘭花?」而陳毅的《幽蘭》詩:「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則更道出蘭花的雅潔神韻。
㈦ 張羽的《詠蘭花》的詩意是什麼
張羽的《詠蘭花》的詩意是蘭花瓣白蕊黃,素淡清麗,沒有人欣賞卻自己散發著芳香,寸心不大,暗喻謙謙君子,所求於社會的不多,可貢獻的卻不少。這首詩是元末明初文人張羽所作,著重抓住蘭花兩大特色:色與香,全詩原文如下: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白話文意思是蘭花可以是白的,還有黃色的,沒有人去理會她的芳香,它的心原來不大,但是卻容納下了許多芬芳。
(7)詠蘭花詩人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作者張羽悉戚(1333至1385),字來儀,一字附鳳,後以字行,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寓湖州(今浙江湖州)。張羽一生聰敏勤奮,在詩、書、畫諸方面多有建樹。張羽詩歌存有《靜居集》,僅題畫詩就達到了107首。
張羽的《詠蘭花》實際上是對自己一生的寫照,「能白衫陸謹更兼黃」,雖狀蘭花之外貌,也暗說他一生之坎坷,能屈能伸,能渡貧賤,也能過富貴。「無人也自芳」,這既是贊蘭花的精神,又是書詩人的胸臆。張羽的性格似蘭,甘願寂寞,不求聞達。
後兩句引用楊萬里《凝露堂木犀》「看來看去能幾大,如何著得許多香。」張羽詩句用楊萬里詩意,而更加准確、老到、形象。用蘭花的清幽、純和、持久之香,寫出蘭花獨具的品格與文人雅士的志趣,亦屬詠或基物詩中的佳句。
㈧ 詠蘭詩和雲棲竹樹甚茂幽蘭滿山 的解釋蘭在裡面的含義 作者情懷
《雲棲竹樹甚茂幽蘭滿山》全詩都是在描寫山上的景物,山徑、溪聲、竹、木、啼鳥版、異芬,可以說這就權是一幅自然的圖畫,「攀崖采異芬」中「異芬」就是蘭花,「攀崖采」說明詩人對「異芬」的渴望。本詩中幽蘭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詩人要「采異芬」,說明詩人對自然(寄情山水)的渴望。幽蘭指寄情山水、忘情自然的生活(意境),表達了作者嚮往大自然的情懷。
《詠蘭詩》通篇可以看出處處在表現蘭花的優良品質,結合詩人的身份和品行可以知道,這里蘭的含義是敢於和惡勢力斗爭的人,表達了詩人敢於和惡勢力斗爭、自強不息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