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陳半丁荷花圖

陳半丁荷花圖

發布時間: 2023-05-06 14:04:39

⑴ 陳半丁的生平簡介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家境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拜吳昌碩為師。40歲後到北京,初就職於北京圖書館,後任教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擅長花卉、山水,兼及書法、篆刻。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會會長。

代表作品有《盧橘夏熟》、《高枝帶雨壓雕欄》、《惟有黃花是故人》、《赤壁夜遊圖》,《莫負此生》等。1956年在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展覽。 有《陳半丁畫集》、《陳半丁花卉畫譜》、《當代中國畫全集·陳半丁》行世。

(1)陳半丁荷花圖擴展閱讀

陳半丁的生平經歷

陳半丁6歲喪母,9歲喪父,幼年失學,生活凄苦。他在《自傳》中說自己15歲時就迷上了繪畫「嗜書畫入骨,飢餓尤不顧也」。1894年其表叔吳隱自上海回紹興,因嚴信厚家拓《七家印譜》缺少人手,遂將陳半丁帶至上海嚴家做伙計,這是陳半丁人生的轉折點。

當時嚴家聘請了吳昌碩等上海名家,使得陳半丁有機會接受吳昌碩的指導。陳半丁在上海的十餘年間,還先後得到了任伯年、蒲華等名家的教誨,為其日後在京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嚴信厚之子嚴子均邀請陳半丁到他家作畫。

當時嚴子均任寧波會館董事,會館中很多任伯年的畫需要復制,於是陳半丁便在嚴家臨摹任伯年的畫作。一日他正在作畫時被金城所見,金城很是欣賞,打算邀請陳半丁同來北京。

陳半丁到北京後,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後因肅親王善耆要為吳柳堂侍御畫像,金城將陳半丁推薦到肅親王府,肅親王對他大為賞識。

1922年,肅親王在旅順故去,陳半丁為報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連兩次舉辦個人畫展,賣畫款數十萬(舊幣),全部用作肅親王靈柩返京的費用。「國人舉辦畫展,陳半丁蓋為開創的第一人」。

⑵ 王雪濤的作品市值多少

王雪濤(1903-1982年),是我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字遲園,河北成安人。自幼喜繪畫,早年考入直隸高等師范圖畫手工科,畢業後到小學執教。1912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讀國畫系,受教於陳師曾、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石影響最大。抗戰爆發後,王雪濤以賣畫為生。同時,集中精力向傳統學習,在上追徐渭、陳淳的同時,又拜當代名家齊白石、陳半丁為師,畫藝大進。新中國成立後攻寫意花鳥。曾參與籌備北京中國畫院,並任院務委員,後擔任北京畫院院長。

王雪濤在花鳥畫在意境創作中講究畫情、畫理、畫趣之關系,他認為情和趣是畫家自身的感情。「中國繪畫傳統是注重寫意的,如同京劇藝術一樣,不拘於機械地再現對象,更要把握對象的精神氣質,著意於創造意境以感染觀者」。「一幅畫的內容是好的,但總要有情趣才能打動人心。要畫得引人生情,畫家要先自動情。」這一認識已將畫情、畫趣提高到審美范疇,「奪造化而移精神」,借物寄情、緣物寫心,將主體精神寄託於畫筆和筆下之形象,表達出畫家無限的情思,並以此給予觀賞者以藝術之美的感受。

王雪濤代表作有《群雞圖》、《萬紫千紅》、《百花齊放》、《四季花鳥》、《報喜圖》等。出版的畫集甚豐,有《王雪濤畫集》、《王雪濤畫輯》、《王雪濤畫譜》、《王雪濤的花鳥畫》等。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新聞紀錄片廠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花鳥畫》,王雪濤別具一格的花鳥技法被重點收錄其中。山東濟南還興建了「王雪濤紀念館」。

王雪濤作品市場行情:

當時就把王雪濤先生近年來的書畫整理了出來,在2011年秋季拍賣會上王雪濤先生一共197幅作品,最終成交了122幅,成交金額為4718餘萬元,成交率達到了62%,其中《紅葉山禽》最終以24.1萬的價格成交,《喜上眉梢》最終以34.5萬的價格成交,1963年作的《蝶戀花》最終以97.7萬的價格成交,1941年作的《三吉圖》最終以115萬的價格成交,《荷花》最終以218.5萬的價格成交。

2012年王雪濤先生的書畫價格還在上漲,2012年春拍上121幅作品最終成交了87幅,成交金額為4339餘萬元,成交率達到了72%,《花卉》最終以36.8萬的價格成交,《清芬幽遠》最終以32.2萬的價格成交,《清趣》最終以51.7萬的價格成交,《梅竹山雉》最終以82.8萬的價格成交,《英雄報喜》最終以109.2萬的價格成交,《博古插花》最終以276萬的價格成交,《孔雀杜鵑花》最終以322萬的價格成交,《荷花三鵝》最終以977.5萬的價格成交。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近年來王雪濤作品拍賣成交紀錄:

1966年作 踏歌行 立軸 設色紙本 成交價格:17,250,000

墨林集錦卷 手卷 設色紙本 成交價格:12,320,000

花鳥 四屏 紙本 成交價格:11,500,000

彩本寫意花鳥長卷 手卷 設色紙本 成交價格:11,000,000

1979年作 舞蹈人物 鏡心 設色紙本 成交價格:10,120,000

荷花三鵝 通景四屏 設色紙本 成交價格:9,775,000

如果說當年的王雪濤繪畫藝術價格的上漲是一種非理性炒作的話;那麼從2008年開始,王雪濤作品新一輪的上漲,則是一種市場的理性回歸和合理上漲。2005年全年,王雪濤書畫總共上拍177件,成交率雖然僅有82%(以前很多時候是90%),總成交額卻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942萬元。2008年直到正在進行的09春季拍賣,王雪濤作品僅僅上拍100件,但成交卻在理性上升。特別是08年秋天一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國內藝術市場特別是當代藝術一片慘跌的情況下,王雪濤的市場卻一路逆市上升,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⑶ 畫荷花的畫名有哪些

《疏荷沙鳥圖》、《荷花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荷花鴛鴦圖》。

1、《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2、《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3、《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

⑷ 中正典雅——陳半丁的花鳥畫

吳佼姣 /文

菊花葫蘆(國畫) 69×28.5厘米 無年款 陳半丁 北京畫院藏

近日,「百年守素——陳半丁書畫作品展」在蘇州博物館現代藝術廳展出,近40件陳半丁精品均為北京畫院珍藏。展品涵蓋了陳半丁的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以及書法作品等,通過「嗜書畫入骨」「鐵肩擔道義」「百年甘守素」3個板塊,較為全面地講述了陳半丁一生中書畫創作的軌跡和藝術追求。

陳半丁出生於浙江紹興,祖上自明末起世代以行醫務農為業,家境貧寒。他6歲喪母,由外祖母領養,上了三年半的私塾。9歲時外祖母和父親相繼過世,轉由叔嬸收養,平日里以務農、紡織、挑擔來補貼家用。14歲時又被叔嬸趕出了家門,經表叔吳隱帶往浙江蘭溪當學徒,數年間飽嘗世態炎涼。在蘭溪,陳半丁開始接觸到繪畫,自此一發不可收拾,自言「嗜書畫入骨,飢餓猶老族肢不顧也」。

1895年,陳半丁到上海嚴信厚家做活計,以拓印、刻帖及楹聯為生,業余時間習畫。此時,嚴家聘請了吳昌碩等海上著名書畫家,陳半丁有幸得識交往,並頗得吳昌碩的厚愛,被其收為弟子,又被領到任伯年處補習翎毛、人物。此次展覽第一板塊,通過將吳昌碩、任伯年的作品與陳半丁早期作品同時展出,從中可窺吳昌碩、任伯年對陳半丁早年習藝的影響。在上海的10餘年間,陳半丁從吳昌碩、任伯年身上獲益最多,又獲諸多海上前輩的教誨,為日後藝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成為一名詩、書、畫、印兼擅,花卉、山水、人物、走獸全能的書畫大家。

1906年,陳半丁受嚴子均、金城之邀北上發展,以鬻畫維生。在定居北京的數十年間,他不僅成為北京畫壇大名鼎鼎的書畫家,也是20世紀早期中國畫的教育家之一。陳半丁受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後為國立北平藝專)之聘,任中國畫教授、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等,為傳承優秀中國傳統繪畫、培養畫學後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半丁頗具民族氣節,「七七事變」後,為了表示抗議,他拒絕日偽 *** 聘請,毅然辭去國立北平藝專教授之職,並常以印文書畫影射時事,寄託心緒。展覽第二板塊中的《山水》創作於1937年,題款暗含「盲目入侵中華之外敵必將墜入萬劫穗中不復深淵」之意。1948年,解放軍圍攻北平時,傅作義徵求著名專家對時局的看法,陳半丁還與馬佔山、鄧寶珊共商和平解放北平的問題。陳半丁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足見一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半丁又為傳統中國畫侍世在新時代的復興多有建言。1956年,陳半丁和葉恭綽一同提交了《繼承傳統,大膽創新,成立中國畫院》的提案,促成了北京中國畫院(現為北京畫院)的成立,並擔任副院長。陳半丁為延續千年丹青文脈,開創現代中國畫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新中國文藝政策的調整,陳半丁為適應新政策、新要求,老樹再著新花。

陳半丁對中國傳統花卉的價值和審美觀情有獨鍾。其花卉作品遠承白陽、青藤,淡墨欹毫,秀逸生動;兼有其師吳昌碩大氣磅礴之氣,古樸渾厚;同時又有蒲華的蒼古秀雅,亦得任伯年花卉的生動而有神韻,清淡濃艷各盡其彩,風格清新活潑,頗有一番雅韻。展覽中《歲寒結同心》,據畫面左上跋文「歲寒結同心,忠赤見君子。半丁老人八十有六矣」可知,此作畫於耄耋之年。傳統花卉畫「尚意」「重趣」,畫中的水仙象徵凌雲仙子,寓有純潔、吉祥之意,是半丁老人主觀情志的表達。陳半丁也非常喜歡畫荷花,如作於1959年的《每逢興來精神發》,畫面以淡墨施彩勾勒,荷花用筆略微沉重,用白粉曙紅干染。荷梗則是以淡綠中鋒勾出,再用墨綠仔細點加梗針,有虛實相間之感。右上方幾株蘆草揮灑自由,顯示了畫家高超的筆墨技藝。

還有《蘭花》《梅花》《菊花葫蘆》等作品用色淡雅,注重意境,布局空疏簡率,輕松靈動,頗有「悠然自在」之味。其中《菊花葫蘆》畫面中葫蘆、菊花藤蔓的表現是陳半丁對於書法線條的感悟,直拉、轉折與停頓充滿了節奏感。花卉的葉子更是筆法圓潤、造型頗為考究。同時,《推陳出新》等作品則是陳半丁貼近生活、結合主旋律創作的書畫精品。為突出時代背景,一輛牛車載有巨大的向日葵,以示豐收之景。這個時期,陳半丁以飽滿的熱情為國家創作了大量藝術作品。

陳半丁歷經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紀老人。其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寧靜的文人氣質,造就了他貴「和」尚「中」的待人方式與中正典雅的藝術風格。94歲處於病中的陳半丁,仍然堅持揮毫、篆刻,作品蒼勁澤厚、神韻天成。陳半丁修身處世力求事事適中,律己嚴明,一生無妄求,那方「百年甘守素」的篆刻印文成為他藝術與人生的經典寫照。

⑸ 夢見齊白石給我畫荷花魚圖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名純芝,小名阿芝,又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以齊白石名行世。15歲學雕花木工,描摹《芥子園畫傳》, 27歲始習詩文書畫,晚年融合其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形成獨特的大寫意風格,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巔峰,開紅花墨葉一派。曾任國立北平藝專名譽教授、北平美協名譽會長、中央美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等;曾獲\\「人民藝術家」、\\「世界文化名人」稱號和國際和平獎等殊榮。\r\n齊白石詩書畫印四絕,尤擅花鳥蟲魚瓜果菜蔬,兼擅人物、山水,與吳昌碩並稱\\「南吳北齊」。他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齊白石石筆下的魚、蝦、蟹、鳥、蟬、蝶以及各類瓜果菜蔬筆簡意足、生機盎然,散發著自然田園的芬芳。\r\n齊白石一生勤於創作,留下畫作3萬多幅。1922年,齊白石的畫到東京參加畫展大受歡迎,全部以高價賣出。齊白石作品最高拍賣價已高達1661萬元,目前,國內一級市場難見齊白石作品,在香港和紐約市場,齊白石作品是被拍賣最多的。\r\n農家弟子出身的齊白石,其創作大多表現家鄉的田園景色,關注日常生活中和身邊的自然之物。莞城美術館收藏的齊白石畫作,皆為晚期大寫意風格,題材豐富,魚、蛙、蟹、花卉、葡萄皆有,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是對齊白石藝術風格的一次展示。\r\n\\「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讀齊白石的作品《游魚》,卻分明能感覺到魚兒暢游的快樂。此畫創作於白石老人94歲高齡,畫中大小七條游魚皆以水墨畫出,濃淡相宜、遠近有別,魚的動態十足,雖然沒有畫一滴水,卻彷彿能感覺到滿紙生波,魚兒們正在水裡翩然游動。魚之樂,人之樂也,這就是生活的真味,是白石老人對生活的禮贊。\r\n作品《荷花雙蛙》亦為齊白石晚年之佳作,源於他對故鄉的思念。每逢盛夏,家鄉湘潭碧荷盛開,蛙聲不絕。畫家飽蘸濃墨傾情描繪,畫面構圖別致,紅花墨葉,別開生面。寬大的荷葉、盛開的荷花、躍水的雙蛙、靜靜的流水,似有微風拂過,喻有聲於無聲處,鄉情定格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r\n作品《秋花晚香》也表現了畫家獨特的紅花墨葉風格,以濃墨寫葉、以洋紅寫花,線條流暢有力、用筆老辣樸拙。作品還寄託了齊白石對生命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以花喻人、以景寫情。\r\n同樣,作品《三蟹》和《葡萄》也飽含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濃濃的生活情趣就在這筆墨的無窮變幻之中躍然紙上,原汁原味地再現眼前。\r\n20世紀中國畫壇巨匠齊白石先生誕辰140周年。這位生活了近一個世紀的藝術大師,被當今書畫界人士稱為20世紀中國畫的一面旗幟。他在詩書畫印的藝術園地里,畢其終生,辛勤耕耘,\\「共作畫數千幅,詩數千首,治印亦千餘」,可謂洋洋大觀,碩果累累;他創作的草木蟲魚,飛禽家畜,山水人物,形神兼備,氣象萬千。中年後改為大寫意。其畫作風格老辣、蒼勁、粗獷、豪放。而齊子如畫作的風格比較秀麗。這跟齊子如曾拜師著名老畫家陳半丁受其風格影響有關。1957年,齊白石去世。

⑹ 哪位畫家的水墨畫畫的好,大家推薦幾個給我吧,謝謝

在香港,有一個世界華人書畫家收藏家聯合會,榮譽會長全都由世界各地著名華人與書畫界、收藏界泰斗擔任,如香港的金庸、台灣的秦孝義、大陸的吳冠中、法國的朱德勤等人,其中還有一位就是著名美籍中國畫家崔如琢先生。
師古而不泥古 崔如琢出道甚早,學養深厚。他自幼習字,書法上深受鄭誦先先生影響;文學上曾拜吳祖光先生為師;及長學畫,繪畫上為李苦禪先生入室高足。 生活於天子腳下,崔如琢遍訪京中名家,李可染、陳半丁、郭味蕖、王鑄九、秦仲文等前輩他都曾求教;故宮博物院的繪畫館更是他的留連之所,對臨名作,經年累月而不輟。這一切的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在崔如琢的心中紮下了傳統藝術的根基。 上世紀七十年代,他曾被借調到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在頤和園與李苦禪、黃胄、關山月、程十發、亞明等國畫大家一起進行創作。 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出國留洋,無形中也變成了他在大陸藝術界的自我淡出,由於遠隔重洋,此後很難聽到他的消息。但崔如琢的藝術進程並未因此而停滯,相反卻是另有一片天地。 崔如琢留洋之後,非但沒有被五光十色的異域文化所迷惑,相反卻更加重視與關注傳統藝術。也許這正是他"運氣好"的開始:身處異域之後才更真切地認識了傳統。稍晚於崔如琢出國的袁運生、陳丹青諸位似乎也都有類似的經驗。身處異域的人比居住本土者往往更能發現與利用傳統藝術中那取之不盡的活資源。 他以為:"對於中國畫家來講,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把握什麼是中國的主體文化。有很多畫家對我說,你到美國那麼多年,太純了,畫的東西一看還是中國的。實際上,與傳統相比我還是有很大變化的,但主體沒變,也不能變,如果連主體都變了,還能叫中國畫滾碧嗎?" 文化界的大碼舉人士總在探討繼承與發展、優秀的古代藝術傳統與新時期的精神風貌問題,崔如琢正在走的這條藝術之路當有著許多值得肯定與借鑒的地方。譬如他的大寫意荷花,完全是尊重傳統的水墨一路,有青藤、石濤的筆意,有李苦禪、潘天壽的影子,但面貌上、氣勢上,甚至內中的精神上都只是他自己了。而他的山水畫是同樣的,借鑒了古往今來許多大家的東西,卻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氣很足,很新穎,還飽滿、充實、不失法度。 獨成一家 崔如琢的用筆厚重老辣,這已為許多人所一致認同,而在當今書畫界,能臻此境已是難能可貴了。有不少畫家在中貿聖佳崔如琢專場拍賣之後,感謂"看到了傳統一路的希望。"其實,傳統對當代中國人仍有其親和力,傳統的親和力常常會在不經意間油然而生,因為傳統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與血液之中。崔如琢作品所以被藏家認同,傳統是一大因素。構成"原子彈爆炸"的鈾,也還是傳統。 他長於畫荷,發表過百件以上,許多專業雜志模此重點介紹過。他不拘於形,不離於形,見冰霜節操。即用一抹淡紅,高雅清幽。月下霜笛,蓬萊鶴舞,飄飄欲仙。近來尤其注重有限篇幅里開拓出大於紙面的空間感,張力四溢,又相對內斂,避開再衰三竭,渴望游刃有餘。 荷葉多使闊筆潑墨,黑墨透明,層次多,恣肆、矯健、辣潤,顧盼流妍。焦墨蓮蓬見野趣,生機流漾,形簡意繁。有些灰色淡墨銀光閃耀,干濕適中,活潑灑脫。在畫跋上又提升了意境:"身沉幽谷月還亮,影在污泥蓮更清。人海知音君與我,餐霞抱瀑共瑤笙。""花瓣吐天章,荷塘一鏡方。澄心無遠近,何必去瀟湘。"清越可誦。 崔如琢的花鳥畫有自身的特點。書卷氣濃郁,內涵著多彩的生命情調,躍動著勃如盪如的自然生命活力。在創作中他追求詩意、畫境的獨辟,講究筆情墨趣,善於在虛實相剋相生中創造空間美。他的花鳥畫美學風格的形成,是胸儲古今,熔鑄百家,參變脫化的一種綜合創造。從其作品中可以隱約看出青藤、白陽、石濤、八大、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郭味渠諸家的潛在影響。 空間美的創造與空間的文化意識、哲學觀念相聯系。東西方繪畫在空間意識上是不同的。西方的近代繪畫追求三維空間,講究透視深度,追求建築性的立體感,表現物體在空間中的體積感、質量感。中國古典繪畫追求對自然大道運化的空間感知、對時空無言運動永恆的體悟。表現空間的空靈和蘊涵其中的哲思與生命體驗。空間的虛靈性、變化性以及天人合一觀念,在書法空間中得到體現。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把中國古典繪畫的空間概括為書法的空間。書畫同源,不僅是用筆用墨上相通,而且在空間意識、哲學美學觀念方面都有其同根性。 崔如琢既畫花鳥,亦攻山水,只是他現在更多潛心於山水畫。在好運氣、好畫價面前,他似乎並無得色,更沒有那種"成了大師"的張揚,心境反而沉穩平和。他期許著自己在六十五歲之後或能於書畫特別是山水上有更多的心得與收獲,能有這樣的心境也仍然是得益於傳統的感召吧。 玉成大器 在國內,崔如琢的作品曾多次被國家領導人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故宮博物院也多有收藏。 1981年定居美國之後,也備受國外藝術界認可。他曾任紐約中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美國杜威大學客座藝術教授。1984年榮獲美國杜威大學榮譽藝術博士學位。 崔如琢是大陸畫家在台灣舉辦個人畫展第一人。1989年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展覽會上,曾創下一幅作品成交價格十二萬美金的記錄。 崔如琢的作品不但在國際展覽中屢獲藝術成就獎,並被美國前總統里根、前國務卿基辛格、陳香梅女士、宋美齡女士、貝聿銘博士、台灣塑膠巨頭王永慶、報業大王王惕吾、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泰國王室和聯合國及亞、歐、美幾十所博物館、美術館、高等學府廣泛收藏。 不僅如此,崔如琢的作品在海內外藝術品市場上頗受歡迎,在香港佳士得、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中貿聖佳、北京華辰、北京榮寶等國際國內拍賣會上屢創佳績,影響日隆。在2006年5月29日舉行的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崔如琢巨作《千山飛雪圖》以1500萬港元成交,創當代國畫家單一作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成交價的最高紀錄。 鑒於他的藝術成就和市場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等七家單位共同推選崔如琢先生為全國十大藝術英才之一。

⑺ 我有一副楊家將卷軸畫,表面好像是絲綢的,是原濟的作品不知道是真假。

石濤屬清四大名家,鑒定很簡單,做假除復印就是人工描畫,從畫面人物、動物、植物等的動態、表情,神態,是一般大作家所不能仿的,歷史上只有《張大千》能仿的出來部分石濤50歲以前的畫,50歲以後的畫連張大千也無法仿到以假論真。
石濤(清代畫家)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後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游,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削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 1歲
石濤生。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全州人。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4歲
明靖江王朱亨嘉稱「監國」於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即後來的喝濤)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清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歲
粵西戰事頻仍,石濤最遲不晚於此時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歲
《雙鉤蘭竹》題跋:「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歲
寫於武昌之《山水花卉圖》冊(廣東省博物館藏)為目前所知最早紀年作品。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歲
是時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帶「居久之」。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歲
是年前後,由武昌東下,抵廬山,到開先寺。作《山水人物圖》卷。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歲
由廬山東下江浙。漫遊杭嘉湖地區後轉赴松江,原濟。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歲
至宣城先後駐錫於敬亭山麓之廣教寺、金露庵和閑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歲
在宣城,寫《十六羅漢應真圖》卷。作《山水冊》第八開。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歲
曾至歙縣作畫,在《山水人物圖》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題雲:「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歲
春日,作《山水冊》第九開,題:「酉春得此,圖之記樂。」夏日在歙縣紫陽書院作《金竺朝霞圖》。作《山水冊》第七開。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歲
在宣城,曾攜侶游黃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歲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圖》。款雲:「時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濤濟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歲
深秋,在宣城之閑雲庵跋畫,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歲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圖》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雙塔寺,寫《觀音圖》軸。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歲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視旅庵。作《松閣臨泉圖》,款雲:

「時乙卯秋日,粵西濟山僧石濤。」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歲
《山水圖》軸題雲:「丙辰客賞療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歲
夏日。在廣教寺。《詩畫合璧圖》卷題:「丁巳夏日。」深秋,游蘇州虎丘,作《山水圖》冊之第四開。此年曾游涇縣水西,作《山水人物圖》卷之「鐵腳道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歲
夏,應鍾山西天道院之請,到南京。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歲
在南京。於秦淮之懷謝樓作《山居圖》,題跋中有「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之語。冬,在宣城,准備赴南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歲
居南京長干寺一枝閣。作《書畫》卷,題雲:「庚申閏八月初得長干一枝七首。」與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來。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歲
作《荷花圖》贈梅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歲
冬日,在一枝閣中畫《山水冊》,跋雲:「今人古人,誰師誰體;但出但入,憑翻筆底。」「畫家不能高古,病在舉筆只求花樣。」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歲
在南京。作《書畫冊》,題雲:「我且作離亭之贈,集癸亥近稿一卷,復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歲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駐蹕南京,並巡幸長干寺,石濤與寺中僧眾一起接駕。是年寫有《山水冊》,在其中一頁《奇山突兀圖》題雲:「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歲
在南京。二月,雪霽,乘興策杖探梅,抵青龍、天印、東山、鍾陵、靈谷諸地。新夏,過五雲精舍,為蒼公作《萬點惡墨》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歲
冬月,為智企寫《山水圖》卷志別,跋中有「余亦私計踏草幽薊」之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歲
春天,到揚州,參與孔尚任秘園雅集。冬,准備赴京,作《生平行》長詩留題一枝閣,兼別金陵諸友。冬天到揚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歲
在揚州,「北游不果」,於是客大樹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歲
在揚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濤在平山堂接駕,作紀事詩二首。約於是年秋冬前往北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歲
抵京,客且憨齋,發「詩中畫」、「畫中詩」高論。是年寫有「諸方乞食苦瓜僧」詩。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歲
二月,為博爾都寫墨竹,王原祁為補坡石。客且憨齋為主人慎庵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語。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冊,題跋出現:「我用我法」四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歲
三月,於海潮寺為伯昌先生作畫,跋雲:「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頭地也,冤哉。」秋,買舟南下,從北京回揚州。沿運河南下情形,具見《清湘書畫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歲
在揚州。是年,為黃山驚遠先生作山水軸。自跋《餘杭看山圖》卷雲:「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攜此卷游餘杭,歸來雲與大滌不異。」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歲
八月,為鳴六先生作《山水冊》,並題跋評論畫壇諸大家特點,稱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館藏《花卉冊》十二開始以「大滌子」署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歲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圖》軸。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學道處」為黃硯旅作畫,仍在儀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歲
夏六月,離揚州,至歙縣,避暑於程浚松風堂。完成《清湘書畫稿》。《淳化閣帖》捲款署:「時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臨於清蓮閣下。」秋九月,於揚州作《春江垂釣圖》軸(唐雲舊藏)寄贈八大,稱八大為「長兄」。是時前後營建大滌草堂,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畫《大滌草堂圖》。出現「大滌堂」、「大滌子極」等印,大量使用大滌子為號署款,直至逝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歲
二月,石濤題八大《水仙圖》卷,稱八大為「金枝玉葉老遺民」。始見署「若極」之名。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歲
夏日,八大山人寄贈《大滌堂圖》,石濤題詩於其上。是年,始識李鱴,一見如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歲
《為拱北作山水圖》軸題「己卯有建寧之游」。為咸翁作山水冊十二幀,題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奧,何有元氣磅礴」語。浴佛日,八大山人為岱老年翁作古樹苔石,石濤為補水灘紅葉,並題詩一首於上。秋日作《太白詩意圖軸》題署:「己卯秋日,青連閣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歲
在揚州。上元前二日,為吳與橋作《溪南八景圖》冊,第三開題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蓮閣。」上元後二日,作《山水花卉圖》冊。九月,石濤為其門人洪正治作《寫蘭冊》,內有染庵居士跋《寫蘭冊》涉及八大。約於此年前後,石濤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畫《大滌草堂圖》。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已年石濤60歲,三月在揚州,此時的石濤置身寺內,心感愧疚,那個時代以連環故事畫作品而受世人追捧,石濤開始專心畫《楊家將》為自己開脫,讓以前反清復明的義士得於安撫,自己也得於解脫。加上《清四畫僧》已經名揚四海,此時的作品改名原濟,畫的風格完全按他自己喜歡的畫,畫的題材結合當時需求,深受反清復明的後裔追捧,後因康熙下旨清查反清復明後裔,因此現代市場以原濟提名的畫非常稀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歲,在南京。在烏龍潭觀桃花,作《雲山圖》軸,跋雲:「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秋八月,作畫,題跋中有「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語。因詩中帶有反意,被貶後多病,生活流浪。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歲,夏日,有論畫之語,雲:「筆墨當隨時代」。秋,為劉石頭作畫,暢論用點,結語雲:「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歲七月,作《赭墨山水圖》,題詩雲:「半空半壑遠山村,疑是風煙勢欲吞。險到無邊堪絕倒,憑天不盡畫雲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歲
重九,畫山水以贈道先生,題跋中有體力不支之嘆。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歲
春,作《梅花吟》,有「何當遍繞梅花樹,頭白依然未有家」之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歲
秋冬,病情惡化,卒後葬在揚州蜀崗之麓。

四畫僧

朱耷

石濤

髡殘

弘仁

⑻ 陳半丁的繪畫藝術

陳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鳥、山水畫最為著名。陳半丁是「運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遺餘力,一方面發揮個性,表現自我,務以古人成法,運以自然丘壑,加以個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種與古不背,卻與古不同的,不即不離的繪畫。」
陳半丁的花鳥最初學習吳昌碩、任伯年。在他1908年所作的《秋花秋食》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影子。他「1924年所作《墨牡丹》扇,大體上都不出缶老規范:花以吳氏的點法寫成,枝葉都力求樸厚拙重氣息,題字也是一派吳氏風貌……1925年所作的《牡丹圖》軸與缶翁幾可亂真,花、苞、葉、枝幹及數墨點都極為神似,也見功力,只不過花朵將缶翁的圓點變成長點,石頭略遜之」。來京後他由專師吳昌碩、任伯年而溯源青藤、白陽、八大及揚州畫派、金陵畫派。陳半丁臨習徐渭的作品很多,但臨作的面貌不盡相同。
作於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圓」,筆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羈。而1943年創作的《臨徐青藤花卉冊》畫面中的物象並不完全背離真實,造型簡約而嚴謹,是將青藤白陽融於一體的感覺。對於同一題材,陳半丁是廣師博覽。比如他梅花題材的作品,1932年創作的《梅花扇》筆墨古雅,受金農的影響。1935年所作的《花卉四條屏》中的梅花條可見他對於汪士慎、趙之謙的學習。1940年的《梅花竹石圖》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韻致。他還有大量吳昌碩風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創作的《梅、石、水仙》與1964年創作的《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畫造型嚴謹,如「菊葉是怎樣長的,梅花枝幹是怎麼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長規律。凡那些『筆不到處』往往已經『意到』」。「他善畫牡丹、菊花、紫藤、荷花……常以洗煉、概括的筆墨和艷麗沉著的色彩,表現不同環境氣候下花卉鳥獸的不同容貌和姿態。其筆墨蒼潤樸拙,含蓄有力,構圖上講究詩書畫印的相互作用,統一中有變化」。陳半丁的弟子尤無曲回租譽憶道:「陳先生從傳統中來,他畫的是陳白陽再加吳昌碩。」陳半丁既師法古人筆墨,又深諳民眾的審美心理,將文人高雅筆墨與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審美喜好相結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賞。「但有時關注形似使他放不開手腳,故有人稱其畫為『小寫意』;有時留戀色彩的濃艷與真實,難免使畫作『失去魂魄,五色無主』」。
20世紀初的山水畫家不再甘於臨摹「四王」,往往由「四王」上溯明代、宋元乃至五代諸家,同時臨習「四僧」,「揚州畫派」的風氣盛行一時。陳半丁置身其中,山水畫走的也是相同的路子,由「四王」入手,主要師法石濤,於石濤畫風中加入宋元古意,形成個人蒼潤秀美,簡約疏放的面貌。從其早年所作的幾幅絹本山水中可以了解他從臨習「四王」入手,只是早年的作品稍欠筆力。其作於1948年的《竹溪清話》,1949年的《擬郭河陽〈秋山圖〉》,都是一派宋元人氣象。有趣的是他一幅作於1935年的《山水畫》中題道「略師梅道人」。畫面中一派南國景色,近景是湖邊石岸;中景是柳堤及茅屋、人物,中景右側有間茅舍,一捧物童子從茅屋中走出,中部茅舍外有三人圍坐,岸邊的柳樹枝條在微風的吹弊啟段拂下飄向一邊;遠景是遠山。相對於傳統的「三段式」構圖方式,此幅作品中的近中遠景呈三條平行線。畫中的山石以濕筆畫出,雖用濕筆,但不含混,筆路清晰。梅道人吳鎮向來以濕筆重墨畫山水,構圖奇險。此幅作品構圖新穎、奇而不險,畫中頗具宋人筆意,畫風古雅清新,與吳鎮似無太大關系。
1930年創作的《潯陽琵琶》中題道「略以大滌子法寫之」。此作品「既汲取原濟講究墨法,縱橫跌宕的氣勢,又善於結合元、明兩代文人山水的蘊藉溫潤」。1908年的《臨清湘山水冊》和1910年的《臨大滌子山水冊》,選取了石濤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臨清湘山水冊》畫面多選取近中景,用筆緊致,用墨水氣淋漓,將沈周、石濤、宋元風格相雜糅。《臨大滌子山水冊》構圖復雜,用筆較前作細碎,學石濤的干筆皴法,但整幅畫作山石樹木的造型又不全似大滌子,他是在有技巧的巧妙地學習石濤。其畫於1965年的《隔浦群山》與畫於1943年的《石橋觀瀑圖》,都是「意在董巨之間」。但是1943年的作品中石濤的痕跡似比董巨更為明顯,畫面中「用了許多大墨點來強調畫面上的一致性」。在山石的造型上採用石濤的方形的山石結體形式。1965年的《隔浦群山》採取高遠構圖法,畫面境界開闊,山頭以焦墨點苔,山石用干筆皴擦,設色旁和古雅,得董巨「平淡天真」意味。
陳半丁是一個「兼宗數家者……能兼蓄並收,不限一格,不拘一隅……能脫去一個人的羈絆採取眾人的所長,因所習既多,自然能將名家於不知不覺中參合為一,以形成自己的面目」。陳半丁的花卉主調是「陳白陽再加吳昌碩」,他將吳昌碩、趙之謙金石書法的蒼勁寓於畫中,將華新羅的清俊,金冬心、汪士慎的疏放摻雜進去,同時習得青藤、白陽的水墨淋漓,所以他的花卉畫中少了幾分吳氏橫掃千軍的霸氣,多了幾分俊秀清新潤澤,老練而不重拙,清秀而不怯弱。陳半丁的山水畫主要習石濤,但是在石濤中加入宋元高古意趣,同時將石濤的筆法、墨法加以簡化,形成一種更為疏放古雅的個人風格。
陳半丁的臨習對象乃是當時社會、當時畫壇的某一派的共同選擇。當時的畫壇「革新派」與「傳統派」正在進行著激烈的論爭,看似熱鬧非常的畫壇其實只有兩種選擇。「畫家在選擇畫風時,並不是全然自由的……各類型繪畫在淵源上的復雜性……畫家風格的選擇早已形成一套理論結構,不同風格意味著不同的深度內涵」。作為「平常談藝,沒有不提到『缶老』的」吳昌碩親授弟子,陳師曾和金城的好友,他當然選擇了金石派與傳統陣線。
但是,作為20世紀初期到中期北京畫壇的領軍人物,將海派畫風帶入北京畫壇的先鋒人物,今天的人們忘卻了他曾有的輝煌及藝術的成就。陳半丁繪畫的藝術價值在當代藝術市場上被低估,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導致的認識空白,也有因宣傳不夠導致的知之甚少。但面對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畫壇,一個呼喚傳統回歸的當代,陳半丁繪畫的藝術價值更值得被重新認識。
畫作《松菊圖》賞析
此畫為陳半丁中年以後較成熟的作品,筆墨蒼潤樸拙,很好地體現了陳半丁詩書畫印結合的風格。
畫面筆法十分自由,似信手塗抹,卻將老松、秋菊之貌畢現之上。松針以濃墨和花青繪出,層次豐富,而處於主體地位的樹幹部分卻以淡墨粗寫,反為松針做襯,含蓄有力,深得文人畫寫意之精蘊。陳半丁善寫菊,畫面中黃菊花瓣姿縱,色澤鮮明,點醒整幅畫面。樹干運用了點苔的方法,畫諺中有所謂「畫布點苔,山無生氣」之稱。陳半丁以點苔於簡略的筆墨中求波瀾變化,使老松頓顯生氣。此圖平中見奇,意境疏爽俊逸,充分體現了畫家化平實為奇境的藝術造詣。

⑼ 張大千是誰

張大千:(1901-1984)名愛,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千」。四川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 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揲誠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 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八大人畫風的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他早年畫的《石濤畫扒謹櫻冊》,竟被著名鑒賞家、畫家陳半丁作為石濤「真跡」珍藏起來,以誇耀於畫友面前,被張大千識破指出,後來傳為佳話,足以證明千在二十晌備幾歲在摹擬古人傳統繪畫的功力和成就,已經是驚人了。張大千於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適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84年病逝台灣,享年八十四歲。
張大千以擅長畫荷花著稱,素有「古今畫荷的登峰造極」之譽,此次榮寶春季拍賣會上,還有一幅張大千畫於1980年的《荷花》拍賣,估價150萬元春叢至250萬元

⑽ 古今中外著名畫家的故事

達芬奇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達芬奇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 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 芬奇鎮.他小時侯曾經拜佛羅基 奧為師佛羅基奧首先讓他練習畫蛋一畫就是幾年然後才開始教他作畫.由 於達芬奇打下了堅實的素描基礎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宗師.

凡.高 梵谷是荷蘭人但長年生活在法 國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的畫家.和他 的同胞倫勃朗一樣梵谷也喜歡為自 己畫像

丁托列托 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個染坊主的兒子.他長期生活在故鄉用畫筆裝飾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師提香追求提香般絢爛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般結實的形體是他的目標.

畢加索 畢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分為這樣幾個時期: 藍色時期" 玫瑰紅時期" 黑人時期"

高更 高更是法國後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較晚早期的畫追求形式的簡化和色彩的裝飾效果但還沒有擺脫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對埃及古代繪畫很感興趣而且嚮往仍處於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們的風習和藝術.被稱為原始人產最高典型.

列 賓 俄羅斯寫實主義繪畫大師列賓與法國繪畫巨匠莫奈,同為19世紀後期歐洲美術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級人物。他們的藝術在歐洲的東西部,各領一方風騷,影響力延伸到整個20世紀。

盧 梭 由素人畫家躍居為近代樸素繪畫大師的盧梭,是一位自學成功的典型畫家。他的作品糅和了現實與夢想,充滿了自然原始的天真活力。

達 利 達利是盤踞在超現實主義中心的一位恃才傲物的怪傑,與畢加索、米羅三人都啟蒙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這塊地靈人傑的土地上。其特異獨行的藝術,為本世紀的畫壇增添了許多燦爛光輝。

米 勒 米勒是19世紀寫實主義傑出的代表畫家。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都在農村度過,對農村生活和在那裡勞動的人們,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解他們的了歡樂與痛苦,也分嘗著他們的信仰和偏見,這使得米勒成為偉大的田園畫家。

懷 斯 安德柳·懷斯是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描繪美國鄉間自然風土人物的畫作,以精緻逼真的寫實風格,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交流與調和,朴實的題材,引發人們懷念鄉土與自然的情思。

雷諾阿 雷諾阿是著名的印象派大畫家。他的繪畫在追求光的感覺中,用鮮明麗透明的色彩,將古典傳統和印象派繪畫做了最完善的結合。不論是豐腴的女人、天真的孩子童,還是陽光照耀下人浴女,在雷諾阿的畫筆之下,都充滿了溫暖、鮮明、迷人的夢幻般魅力。

熱點內容
香椿與西蘭花 發布:2025-05-10 03:54:02 瀏覽:329
馬雲七夕節 發布:2025-05-10 03:53:57 瀏覽:876
蘭花綠盒煙 發布:2025-05-10 03:51:47 瀏覽:84
雪舞花卉 發布:2025-05-10 03:32:12 瀏覽:962
荷花旅遊圓 發布:2025-05-10 03:18:34 瀏覽:687
蘭花與男人 發布:2025-05-10 03:18:31 瀏覽:874
陽光蘭花圖片 發布:2025-05-10 03:16:08 瀏覽:8
洛陽牡丹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0 02:55:10 瀏覽:91
浙江溫州市洞頭縣北嶴街道花店 發布:2025-05-10 02:55:09 瀏覽:361
荷花鑽石牌 發布:2025-05-10 02:38:52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