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蘭花
A. 秦淮名妓馬湘蘭,美貌出眾卻為何一生未嫁
當時的秦淮河一帶,樓館畫舫林立,紅粉佳人如雲。馬湘蘭姿貌雖是中等,卻有著清雅脫俗的氣質和出類拔萃的才華。她除了能吟詩作畫外,還善談吐,與人交談,音如鶯啼,神態嬌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每能引人入勝。就這樣,她在秦淮河畔漸漸成為紅人,門前賓客穿梭如織,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養的文雅客人。
王稚登當然明白馬湘蘭詩畫中的情義;然而匆匆收下詩畫,仍和馬湘蘭正常交往,但並未提起婚嫁之事。馬湘蘭只以為他是不願意接受自己,暗自傷心不已。但她又無法忘卻王稚登,於是兩人仍像好朋友一樣密切交往,卻再也沒談過嫁娶之事。
B. 秦淮名妓都有哪幾位啊!
秦淮八艷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愛情故事的八位才藝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帶的八個名妓,有兩個版本:
顧橫波 馬湘蘭 李香君 柳如是 董小宛 卞玉京 寇湄 鄭妥娘
李香君 李貞麗 王月 寇湄 陳圓圓 楊宛 王微 柳如是
又稱「金陵八艷」。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她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宮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圖;最後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艷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她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准,但是卻歷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氣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者何止百千?諸多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命運皆與她們有著重大關系。美女愛英雄,妓女愛才子。她們的艷麗不僅令凡俗之人動心,更令許多英雄才子為之神魂顛倒,乃至歷史隨之改變。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欄瓦肆,歌舞昇平,笙歌徹夜的景象。其中青樓林立,盡是風塵女子的世界,儼然成為明代最為繁華的歌舞地。許多青樓都收留有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童女。她們教其琴棋書畫,詩詞歌舞。待其長成後便成為青樓中的招牌。金陵八艷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鄭妥娘、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董小宛皆是由雛妓養成至秦淮河一「絕色」的。
八艷不僅個個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詩詞歌舞樣樣精通,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關心天下大事,與繼東林黨之後的復社文人來往密切,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當真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與金陵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風流韻事被時人傳為美談。
豈知金陵四公子在當時文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成立的復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又一重要的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學社團。金陵四公子均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後,詩詞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雙全,為大明朝作過很多貢獻。他任崇禎帝翰林院檢。明亡後他為光復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講官,永曆帝的宰相。當清朝一統天下成定局之後,他又積極籌備反清復明活動。當時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萬,其孫方苞便是後來桐城派的鼻祖。
八艷中的柳如是,顧眉生,寇白門後來都從良跟隨明末的歷史名臣。明亡後,八艷中許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陳圓圓,董小宛也由此出現在當時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生命中。
當時明末將領吳三桂投在闖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著長城要塞,抵禦清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圓圓被獻與吳三桂受盡恩寵。兩人感情篤深。後來李自成麾下另一將搶奪陳圓圓。吳三桂迷戀與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連一女子也保護不了!」將軍一怒為紅顏,自此吳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農民軍畢竟難敵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清軍入關,如風卷殘雲般將其殲滅。李自成功敗垂成,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英雄。清統一天下後,吳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為西南潘王。若當時陳圓圓未被搶,吳三桂未必會倒戈相向,歷史上是否真會有大清朝還未可知。
C. 秦淮八艷,都是那幾位結局如何
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秦淮八艷。
D. 秦淮八大名妓是哪幾位
(一)漫說秦淮煙水----陳圓圓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 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未能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留白發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這首詩是吳三桂叛清舉事時,手下一名將領拒絕與他合作而作的一首詩,詩中「丹心早為紅顏改」,即指的是陳圓圓。 陳圓圓在秦淮八艷中,淪為與貂嬋、西施一樣在歷史關鍵時刻在重大事件中扮演了一個「禍水」的角色,她不僅讓吳三桂沖天一怒引清兵入關,把若大的大漢江山送給了滿人並且也使吳山桂死後背上一個大漢奸的罪名,她也讓號稱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一個歌妓,在歷史風雲巨變的時候,給歷史英雄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陳圓圓的故事沉澱在秦淮河水裡有如歷史的渣滓一樣,在歷史逐漸遠去時她身上開始閃現出一些光亮來。清人陸次雲在《虞初新志》里描寫她時稱,「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也正是由於這一點,她給漢人仍至中國帶來了一場災難,而且這場災難一直延伸了幾百年。清朝的閉關自守、八國聯軍的進入,火燒圓明園、南京條約的簽訂等等,都是這場災難的延續。 明未時期,盡管國內矛盾重重,危機四伏,但社會生產力方面尤其在南方金陵揚州杭州一帶,資本主義發展的萌芽已初現端倪,滿人的統治,不僅扼殺了明未時期資本主義的萌芽,它也使得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中國失去了機會。 滿人對漢人的統治,是一個落後民族對一個先進民族的統治,這種畸形統治的必然結果,就是先對一個民族進行奴役化「訓練」。在清朝統治時期,中國人的奴役性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可比擬的。滿人一入關,每到中原一處,實行的是恐怖的強壓策略,「留辮還是留頭」,讓漢人在人格上先低下一格。所以,在有著民族文化精神深厚基礎的江南一帶,在清初反清復明斗爭一直持續不斷,其中最突出的最殘酷的斗爭要數江寧人民,全城軍民不管男女老幼都參加到反清斗爭中,直至彈盡糧絕。當清兵破城進去後,殘酷地瘋狂地進行了幾天幾夜的屠城,十幾萬的江寧人民,只有十幾個人死裡逃生。它在明未抗清斗爭史中,寫下了最壯烈的一頁。魯迅曾在《流氓的變遷》一文中指出,「滿人入關,中國漸被壓服了,連有俠氣的人也不敢有盜心」。正是由於滿人的奴役和欺壓,在其後清政府在對外方面的軟弱無力也就是必然的結果。值得注意的的是,魯迅在這中用了「中國」一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自民國革命成功後,一個曾經統治過大漢民族的滿人,幾乎從漢人的世界裡消聲匿跡了。 所以,後人在罵吳三桂時,陳圓圓也就難逃譴責。翻開明末歷史,一般人對崇禎皇帝都會寄予很大的同情,這當中雖然有些「漢人」情結在裡面作宗,但崇禎皇帝為挽救明朝覆滅的命運推行過不少措施,他「宵衣旰食」,日里萬機,就連當時的李自成都認為他「君非昏暗」,甚至康熙皇帝也稱贊他是個「剛毅有為」的君主。吳三桂為了陳圓圓引狼入室,斷送了大明江山,讓漢人前進的歷史步伐往後倒退了若干年。而在這當中,陳圓圓對吳山桂叛清起到了一個很關鍵的角色。 歷史的偶然性有時好象是必然性的。如果當時田弘遇沒有因李自成的起兵想到為崇禎皇帝消消憂慮特地到江南來選美,陳圓圓也許就不會進入歷史變遷的角色中去;或者如果田弘遇把陳圓圓獻給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也象一般的皇帝在聲色犬馬中尋求慰藉把陳圓圓留在身邊,陳圓圓也許只作為一般的妃子也同樣進入不了歷史的角色。而陳圓圓構成歷史的偶然卻遠非這些。有時歷史就是這么荒唐和滑稽,看上去不該發生的事情確確都發生了,而且還就這么演義下去, 陳圓圓原本是江蘇崑山妓女,後被人賣到秦淮青樓里做妓女。她很早就出名,能歌會曲,是秦淮紅極一時的大名妓。她來到秦淮之前,當時的四公子之一冒辟疆正與董小宛產生戀情,她來到之後,冒辟疆立即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陳圓圓也非常敬慕冒辟疆的才華,心甘情願要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冒公子,就在他們准備結婚時,冒辟疆卻為了父親的調令不得不上京師去陳書。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身為國舅的田弘遇來江南選美,並且就選中了秦淮歌妓中的陳圓圓、卞玉京等人,陳圓圓就這樣被田弘遇帶到了京城。 田弘遇把陳圓圓敬獻崇禎皇帝時,崇禎皇帝為國事憂心忡忡,根本無暇顧及美色,田弘遇也就很自然地把陳圓圓留在了身邊。田弘遇有了陳圓圓,每夜笙歌達旦,縱情肆樂,一時陳圓圓美名傳遍了京城。後來吳三桂到田弘遇家作客,遇見陳圓圓,兩人一見傾情。正好這天京城兵事緊急,吳三桂借機跟田弘遇把陳圓圓要來了,後來吳三桂去鎮守山海關,本來他想把陳圓圓一同帶去,卻被他父親勸住不讓帶走,陳圓圓就這樣留在京城吳三桂父親吳襄家裡。 如果陳圓圓被吳山桂帶到三海關去,也同樣不會有吳山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後來的事,李自成也就不會因著陳圓圓連同整個農民起義軍被吳山桂剿滅干凈,大明江山落在誰有手裡還是個未知數。當李自成的部隊攻入京城後,就派人四下搜捕陳圓圓,來供他淫樂。這是李自成的一大失策,表明他對當時的吳山桂估計不足,從而促成了吳三桂降清。毛澤東曾經給予李自成很高的評價,在我看來,李自成只是抓住了明未積弱已久的形勢,給他自己找到了一時逞英雄的機會。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李自成只是個小丑,他在京城皇宮的龍榻寶座上只坐一個多月,就被吳三桂帶領的清兵趕出了京城。 大清朝取得江山後,吳三桂被康熙派到雲南鎮守一方,陳圓圓也跟隨吳三桂去了雲南。後來失寵,陳圓圓去五華山削發為尼。吳三桂效忠大清朝三十年後,起兵反清,被康熙帝鎮壓下去,他的一家妻妾子女,被凌遲處決。陳圓圓得知吳三桂死後,自沉於五華山華國寺的蓮花池,為吳三桂殉情。一代名優陳圓圓就這樣結束了她的一生。 (二)漫說秦淮煙水---李香君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戲劇,孔尚任寫作《桃花扇》前後花了十多年時間。孔尚任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子,他的《桃花扇》一出,轟動京城,人人爭相抄閱,一時洛陽紙貴。《桃花扇》寫的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劇愛情故事。孔尚任在這部《桃花扇》里,用了許多春秋筆法,「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孔尚任也因此被康熙罷了官。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大名妓,她在南明覆滅中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一個悲劇人物。從李香君身上,可以看到南明悲劇的一個縮影。李香君自幼跟人習得藝家諸藝,音律詩詞、絲竹琵琶無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歌聲甜潤,深得四方游士追慕。侯方域本是河南人,因慕名江南的文化,便來到金陵求職。侯方域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是「復社」名流。他在秦淮河畔結識了冒辟疆、陳貞慧、方以智,人稱四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樓館,說詩論詞,狎妓玩樂。吳敬梓曾經記述自己在秦淮歌樓里放盪的生活情形,「邇來憤激恣豪侈,千金一擲買醉回。老伶小蠻共卧起,放達不羈如痴憨。」從中也可以想像,四公子當時在秦淮歌樓里顛痴狂笑之姿了。 李香君遇到侯方域,一見傾情,侯方域也傾慕李香君的才貌,但侯方域家境貧困,身無多文,李香君卻勸慰道:「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從中可以看出李香君的人格氣節。孔尚任的《桃花扇》,把那麼多的南明學士文人放在了一個歌妓下面,卻照出了他們靈魂的卑瑣。堂堂大明,無論是錢謙益,還是吳梅村,士子已沉,氣節怎不終? 大明江山風雨飄搖時,侯方域投身到反清斗爭中。鳳陽督撫馬士英因一向與復社黨有仇,便加罪侯方域,擬罪逮捕他。楊龍友及時報信,李香君揮淚送侯方域離開金陵時,侯方域給李香君留下了一把扇子,作為訂盟之物,並且上面還題了一首詩: 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 春溪盡是莘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孔尚任的《桃花扇》正是依此而展開的,但孔尚任是借用這把桃花扇是喻前朝的。孔尚任寫作《桃花扇》時,幾下揚州,在揚州梅花嶺南明抗清名將史可法墓前徘徊,尋找《桃花扇》的靈魂。桃花扇底送前朝,看似浪漫,但在孔尚任的筆下,這把桃花扇底卻扇來了前朝多少蕭瑟啊。「蕭條異代微臣淚,無故秋風灑玉河」,道出了一個漢人對前朝眷念的楚心。 侯方域離開金陵後,李香君閉門不出,一心等候侯方域歸來。此時,楊龍友由馬士英薦舉,做了南明王朝禮部主事。但楊龍友卻被馬士英所逼,為馬家親戚田仰來向李香君提親。李香君堅拒力排,但馬士英仗勢欺人,威逼李香君屈從,李香君一頭撞在石柱上,鮮血滴在侯公子的香扇上,給愛情抒寫了一曲純潔之歌。楊龍友大為感動,靈感勃發,抓起筆將血點染成一朵傲骨桃花。 濺血點作桃花扇,比作枝頭分外鮮。 但侯方域最後卻背叛了他的初衷,做了一名清廷官員,李香君深為失望,江山已換,家國何在?李香君當著侯方域的面,撕毀了那把桃花扇,出家做了尼姑。但孔尚任在戲劇里對侯方域做了些保守,使這部戲劇悲劇氣氛不夠濃烈,也使李香君在個性或者人格上沒有達到更高一層的藝術境界。 如今,秦淮河畔「媚香樓」還在,座落在金陵棲霞山上,那座「桃花扇亭」每年都會在桃花一片燦爛里陪春風笑一程,只是,「問秦淮舊日窗寮,當年粉黛,何處吹蕭?白鳥飄飄,淥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三)漫說秦淮煙水----顧媚 「水是眼波橫」,自稱橫波夫人的顧媚,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死後又受到隆重禮葬。她作為尚書夫人曾得到大清帝國的「一品封典」。死後,京城王公貴族文人學士無不前去憑吊,許多地方尤其江南一帶的文人學士,都設堂弔祭。但在她身上最富於浪漫傳奇的一段經歷,還是與《板橋雜記》的作者余懷結下的一段愛情故事。 明清交替時期,是秦淮歌妓名聲最盛的時期。秦淮歌妓與其它地方的歌妓有些不同。秦淮歌妓才色俱佳,是江南士大夫文化的產物。顧眉在死後多年,清朝大學士大詩人袁枚仍然對她稱贊不已。而袁枚所住的南京隨園,據考證,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就是依照隨園而寫的。無奈,它被太平天國連同袁枚的三十多萬藏書一把火燒掉了。 「可憐袁伯業,對書空嘆嗟。」 秦淮歌女與文化的結緣,在許多書中可以找到。這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推孔尚任的《桃花扇》,它還被列為中國十大名劇之一。另一本影響較大的書是余懷的《板橋雜記》,再後來,乾隆時代,珠泉居士仿余懷的《板橋雜記》作《續板橋雜記》,後又作《雪鴻小記》再述秦淮歌妓的故事。嘉慶時代,捧花生作《秦淮花舫錄》,這本書當時流傳很廣,對秦淮歌妓的描寫比較充分,其後又作《花舫余談》,使得秦淮歌妓對當時的文化風尚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治時代,許豫著《白門新柳記》和《衰柳記》,再次對秦淮歌妓做了一番描述。另外,對民間文化影響較大的戲曲方面,除了孔尚任的描寫李香君與侯方域的悲劇愛情《桃花扇》外,還有描寫吳梅村與卞玉京的愛情故事《玉京道人》,描寫陳圓圓與吳三桂的故事《圓圓傳》,描寫柳如是一生以及和錢謙益的愛情故事《柳如是》等等。秦淮歌妓,由於多與文人學士結合,對清朝時代的文化以及各地歌妓的生活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六朝金粉之地的秦淮河水,它所涵蓋的文化不單是文人墨客們找到了一塊尋芳覓艷之地。秦淮河水與青樓歌女所勾兌出來的文化,有相當深厚的底蘊,都朝的演變,也象是不斷地對這種獨特的文化在提煉,從而豐富出更精湛的文化思想來。翻開中國歷代文化長卷,不知有多少文人在這里留下的千古絕唱。單在詞壇上,「三足鼎立」的懷古大作在金粉之地就落下了二足。六朝的興嘆,何止是一江春水。 王安石,《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裹,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周邦彥,《西河》。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誰系。空餘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裹。 顧媚通文善詩,會畫,尤善畫蘭花,畫名與當時的馬湘蘭齊名。余懷稱她「庄妍靚雅,風度超群」,她當時所住的「媚樓」,每天都會有從四面八方來的文人學士前來尋歡,因此她的「媚樓」還被余懷戲稱為「迷樓」。「席無媚娘不樂」,是時人對她的形容。曾經有一次,有兩個人為顧眉爭風吃醋打起來,其中一人依仗他家有人在地方做了高官,竟告了官,要求懲治另一個人。余懷為此「怒發沖冠」,作了一篇檄文,聲討那個告官的人,此文一下子傳遍了金陵,一時金陵百姓無不爭相朗讀,那家告官的只好撤了訴訟,余懷也因此更加得到顧媚的垂愛,他們兩人的愛情,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但事隔不久,南明小朝廷的龔定山也愛上了顧媚。龔定山是明清兩代大詩人,此人性情豪邁,浪行縱文,很有晉魏文人風范。自從他愛上顧媚後,不惜傾家盪產,要博得美人一愛。余懷終因敵不過龔定山的財力和情感,最後不得不主動退出他與顧媚的感情世界,但他最終卻悔恨自己「書生薄倖,空寫斷腸句」。 南明小朝廷失敗後,龔定山被清政府籠絡走,官至禮部尚書,顧媚成了尚書夫人。顧媚去了京城後,因才貌卓越,名聲更響,常有人來向她求字索畫,顧媚從不拒絕。偶爾有人向龔定山求字求畫時,龔定山也大都讓顧媚代筆,顧媚也因此深得龔定山的寵愛。 「六朝花鳥,五湖煙月,幾人消受」,余懷念及自己與顧媚舊情時,也只能感嘆一番了。 (四)漫說秦淮煙水----董小宛 珍珠無價玉無瑕,小字貪看問妾家。 尋到白堤呼出見,月明勝雪映梅花。 這是明清大詩人吳梅村稱贊董小宛的一首詩。吳梅村共為董小宛作過十首詩。兩代大詩人,為一個青樓女子作過如此多的詩,實屬少見。 董小宛是金陵人氏,才色為秦淮歌妓之冠。「天姿巧彗,容貌娟妍」。她尤其愛李白,並自比李白。她所作詩畫甚多,無錫市博物館里至今還藏有她十五歲時作的一幅《彩蝶圖》。她與冒辟疆的愛情,因冒辟疆的一篇長達萬言緬懷她的文章《影梅庵憶語》,而使他們成為秦淮青樓里最讓人稱道的才子與佳人結合的艷情故事。 冒辟疆與當時的錢謙益、吳梅村相比,才華並不亞於他們。他曾和陳圓圓有過一段愛情,在陳圓圓被選為妃子送京以後,董小宛這才有機會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冒辟疆身上。「拼得一命酬知已,追伍波臣作鬼雄」,這樣灼熱的追求愛情,在秦淮青樓歌女中是獨一無二的。 秦淮青樓女子普遍的與學士才子結下姻緣,在當時是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在當時不僅對秦淮文化仍至對整個社會的文化都產生很大的影響。明未時期,是宋明理學崩潰時期,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性」受到了猛烈的沖突。《金瓶梅》和《三刻二言》等宣揚人情個性的書流行也正說明了這一點。而金陵這個帝王金粉之地,一直都是文化最發達最有影響的一個城市。在整個清朝時期,產生的兩部甚稱藝術頂峰之作的書,全都產生在南京。一部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一部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還是中國文人獨立創造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所以,在這樣一個文化之都,學士才子與青樓女子的結合,必然要在中國文化上有所反應。 在清初時期,寫才子與佳人結合的書,佳人還都是大家出身的小姐,《平山冷燕》、《好逑傳》、《金雲翹傳》等都是這一類書。但自從孔尚任的一出《桃花扇》產生轟動以後,才子與佳人的書,佳人開始有青樓女子出現了,發展到清朝中期一直至清未,才子與佳人的書,佳人幾乎都成了青樓女子。其中,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書,有《品花寶鑒》、《花月痕》、《青樓夢》、《海上花列傳》、《九尾魚》等。這無疑說明了,才色俱佳的青樓女子已成為文人甚至民間人士嚮往追求的對象。 在這種對青樓女子追逐的文化現象里,在閉塞落後的地方,對青樓女子的寄情,必然會在一些寒酸文人心中產生夢幻一般的情愫。才色俱佳的青樓女子,畢竟不是寒酸文人能夠去狎的。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出色的作品,當數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的《聊齋》中有許多艷情故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寄託這類讀書人的夢想。蒲松齡出生於山東淄川縣一個鄉下,他幾乎一生都生活在貧困中。他一生當中,唯一一次出的遠門,是在他三十一歲時,他的同鄉做了江蘇寶應縣的一個知縣,把他帶過去做了一年的幕僚。也正是由於這一年的游覽經歷,對蒲松齡的創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去了高郵、揚州和南京,目睹過那裡的繁華和燈紅酒綠下的青樓生活,但對他這樣一個不名一文的讀書人,那些青樓里的女子,與他是無緣的。 正是由於如是,在蒲松齡創作《聊齋》故事時,可以想像,在青黃搖搖欲滅的幽暗燈光下,作為一個文化人,蒲松齡是多麼渴望身邊有位佳人能夠給他打點精神,讓他歡騰一場啊。這不,在蒲松齡的《聊齋》故事裡,這樣的情況出現了。常常在夜晚,一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正在打瞌睡的時候,這時從外面飄進來一位美艷絕倫的女子,相互一番感情訴說,然後雲雨一番,天亮了,那個女子就走掉,不花一分錢,不受任何約束,多妙!把個窮困讀書人的夢想寫到了絕處。蒲松齡的《聊齋》中的艷情故事,是青樓文化的另一番暢想。 董小宛與冒辟疆的才子與佳人結合的故事,與蒲松齡的《聊齋》中的一些故事,有些大同小異。冒辟疆是個出類拔萃的風流才子,但他卻很貧困。他愛上董小宛後,還是由錢謙益為董小宛出了三千金的贖身費,才得以讓他們成了百年之好。 南明朝覆亡後,冒辟疆沒有象錢謙益、吳梅村、龔定山等人投降清朝,而是離開南京,向外出逃。冒、董二人逃到鹽城後,冒辟疆不幸得了重病。董小宛伺候左右,精心照顧,使得冒辟疆大難不死,但董小宛卻由於積勞過度,染上了重病,在逃到江蘇如皋後,不多日,一代名妓,就這樣斷送於亂世之中,時年僅27歲。 (五)漫說秦淮煙水----寇白門 叢殘紅粉念君恩女俠誰知寇白門 黃土蓋棺心未定香丸一縷是芳魂 這是錢謙益悼念秦淮歌女寇白門的一首詩。寇白門又名寇湄,金陵人,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歷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懷稱她「風姿綽約,容貌冶艷」。「今日秦淮總相值」,是錢謙益對寇白門的才與貌的贊譽。寇白門的一生,充滿了許多傳奇色彩。 透過充滿迷離色彩的秦淮煙水看金陵,明清兩代大詩人錢謙益和吳梅村都生活在南京,絕非偶然。他們當中一個和柳如是結下的姻緣,另一個為卞玉京黯然傷神,哀矜至死。錢謙益的詩有近代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度,是一代大家。吳梅村的詩自創了「梅體」風格,他的詞在婉約、豪放上都有很高的藝術建樹,尤其他的婉約詞,兼吸了周邦彥、柳永兩人詞的長處,他的詞有周詞之雅而無周詞之隱晦,有柳詞之暢而無柳詞之俗麗。吳梅村的詩據說連乾隆皇帝讀了都要連點三下頭,「梅村一卷足風流,往復披尋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秋。」,足見吳梅村的詩對當時的影響了。 由文人和歌女共同鏤刻成的秦淮文化,使秦淮煙水罩上了一層旖旎色彩,濃艷得有如錦緞上落滿了桃紅化不開。一部《紅樓夢》,曹雪芹又把秦淮煙水推上了古典韻味,使秦淮煙水成為中國文化一個經典的縮影。與曹雪芹相同的是,一代大師陳寅恪也同樣在秦淮煙水裡迷失了十年,《柳如是別傳》,也幾乎成了陳寅恪的一部絕唱。 陳寅恪本是江西修水人,他的父親陳三立,是清未四公子之一,是晚清最後一位大詩人,一九零零年,陳三立攜家眷移居南京住在西華門頭條巷,此時陳寅恪十一歲,陳寅恪十三歲時東渡日本求學,而陳三立一家在南京一住就是三十年,陳寅恪在南京雖然短暫,中間或有再來去,然而秦淮河水的那份流韻,卻早已在陳寅恪心中落下了定弦,而且由於遠離秦河煙水,那份痴迷越發在陳寅恪的心中飄盪不去。陳寅恪對秦淮文化的執著,在陳寅恪的書中有些記述,「君為李煜」,這是陳寅恪信奉的一套文化哲學。從李煜,到錢謙益,再到柳如是,也就不難理解,陳寅恪為什麼花了十年時間窮極自己的智慧和情感來寫《柳如是別傳》。 還是回到寇白門身上,寇白門十八歲時,從青樓里走出來,嫁給了南明小朝廷顯赫功臣朱國弼,當時的迎親場面,是明代以來南京最大的一次隆重婚禮。按當時規矩,妓女從良婚嫁,都必須在夜間悄悄舉行,朱國弼卻不顧禮規,用重彩八抬大轎將寇白門濃妝重彩抬上大轎,五千名手執雙「喜」燈籠的士兵,從南京武定橋一直肅立至內橋朱府家門前。一路吹吹打打,嗩吶震天,禮炮驚空,一個青樓歌女的婚禮竟超過了豪門女子。確實讓寇白門感動了一陣。 所以後來,當南明小朝廷失敗後,朱國弼被囚到北京,朱國弼為了活命,打算把家裡所有的歌姬婢女全賣掉來贖他的性命時,寇白門盡管痛心朱國弼的薄情寡義,在和朱國弼決斷後,仍然為朱國弼籌措了兩萬兩黃金,為朱國弼贖了身。 自此,寇白門又回到了秦淮歌樓里,日日醉生夢死與文人墨客往來酒酣詩熱,後不幸卧病。當時有個文人叫韓生,他和寇白門曾產生過一段感情,但在寇白門生病期間,有天夜裡,寇白門懇求他在她身旁睡一夜時,韓生卻不念舊情,推開寇白門的手,棄她而去,並在隔壁房間里與她的一個婢女調笑,寇白門聽後,不勝悲憤,至此病癒急,不幾日,一代俠義艷情的青樓女子就這樣凄楚地撒手人間歸仙了。 (六)漫說秦淮煙水----馬湘蘭 杏花屋角響春鳩,瀋水香殘懶下樓。 剪得石榴新樣子,不教人見玉雙鉤。 這首詩是當時一陸姓的詩人譏笑馬湘蘭新做了一件裙子,把兩只腳遮住不讓人看見。馬湘蘭在秦淮八艷中,不僅以她的詩文戲曲繪畫見長而為人稱贊,她還以一雙大腳在秦淮歌妓中聞名四方。 明未清朝初期,由於明朝士大夫的沉淪,把生活完全寄託在秦淮歌妓生活上,客觀上就造成了十里秦河最繁榮的時期。秦淮兩岸到處是樓亭歌台,人物景象靡麗,余懷在《板橋雜記》里描述時說:「曠遠芊綿,水煙凝碧...紈茵浪子,蕭瑟詞人,往來游戲,馬如車龍...孌童狎客,雜伎名優,獻媚爭妍,絡繹奔赴。」這種繁榮一直持續到清未。但在太平天國建都南京時,由於洪秀全禁娼,秦淮河畔一度冷寂蕭條下來,曾國藩進住南京後,看到金陵在太平軍的蹂躪下,滿目蕭條,他做的第一件事件,就是在秦淮河畔重新開妓館,這種措施幾乎是立桿見影,秦淮河畔很快重又走上了繁榮。 在秦淮河畔歌妓繁榮里還有另一番景象,和秦淮紅樓只一牆之隔的是江南貢院,它有二萬多間小舍,能容納二萬多個四方士子在此考試,三天三夜不出一步門。盡管明朝自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並在北京也興建了貢院,但朝中大部分狀元都是從這里走出來的。那些士子們一考完試出來後,立即撲向大大小小的秦淮妓樓,不惜千金,放浪形骸,縱情聲色。 十里秦河,紙醉金迷,這並非是誇張的形容。商賈官人學士在此揮金如土是常事。許多外地人一經踏入秦淮,醉花迷徑,不思歸里。清朝一觀察從京城來金陵轉了一下,就被秦淮煙水迷住了不願回京城,後來一太傅知道了,送他一付對聯:「大抵浮生若夢,姑從此處消魂。」秦淮河畔有一條街叫做「沉香街」,這條街就是浙江一富商用錢燒出來了。他來金陵前一直在長安做生意,跑妓館,自覺天下歌妓莫過於長安。他後來到金陵,才發現天下還有這等絕色之妓都,就買來幾大車名貴的香,沉在水裡,堆在一條街上,燒了四天四夜不熄,一時金陵香氣麾天,秦淮河水更是凝胭漂華,因此這條街就取名為沉香街。這個富商沒幾年就在秦淮河畔變得一貧如洗。 胡適在對吳敬梓做研究時,他就認為吳敬梓從一個擁有萬貫家產書香世家最後淪為一個清貧人家,就是吳敬梓在秦淮河畔縱情聲色的結果。吳敬梓原是鄰近南京的六合人,後來他祖上遷居至安徽全椒,但吳敬梓卻不願生活在一個文化閉塞生活淡清的地方,他在十幾歲游金陵時,就迷戀上了秦淮歌妓,並在此大把大把地揮錢,短短十年時間,吳敬梓就變成了一名不文的人,然而他在這種狀況下,仍然捨不得離開秦淮煙水,最後竟賣掉在全椒的房屋,在秦淮河畔免強買下了三間房屋。吳敬梓曾作了一首詞來記述當時的心情,詞中寫道:「偶然買宅秦淮岸,殊覺勝於鄉里。飢欲死,也不管、干時似淅矛頭米。身將隱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吳敬梓這種放達的心境,恐怕阮籍嵇康都不及。他在三十歲除夕夜宿在秦淮妓館里沒有錢回全椒過年時,作詩自嘲說:「昔日遊冶,淮水鍾山朝復夜。金盡床頭,壯士逢人面帶羞。」吳敬梓的心情可見一斑。 秦淮歌妓的艷麗,不僅滋養了秦淮文化的綺麗,反過來也影響了秦淮歌妓內心的雅情素趣,這也是秦淮歌妓深得四方人士追慕不惜一擲千金的原因。象一代人君李煜,在國破山河碎倉皇辭廟之時,教坊竟還給他奏離別歌,而他既沒有對文武百官作一揖,也沒有對全城百姓表示一下痛楚,卻是「垂淚對宮娥。」客觀上也反應了秦淮歌妓的身價和地位。 在秦淮歌妓文化的薰染下,金陵普通人家女子,也大都染上了這種艷情綺麗心高身雅之風。曾有一湘軍統帥,看中了金陵一普通人家的女兒,並娶為妻。盡管這位女子婚後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然而她對此婚姻卻很不滿意,曾作詩雲: 願作詩人婢,不做俗人妻。 四海無阿瞞,何人贖文姬。 馬湘蘭雖身為歌女,卻從不接待俗人粗客。她本人在書畫和戲劇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在現代《辭海》里,收錄有馬湘蘭條目。她曾和江南才子王登雅有過一段戀情,並且一直愛著他。在王登雅七十大壽時,她特地集資買了一條大船,率領秦淮百妓乘船去蘇州王府為王登雅賀壽。船行所到之處,
E. 歷史上「秦淮八大名妓」是哪八個啊
明末秦淮八大名妓為:顧橫波,馬湘蘭,卞玉京,李湘君,柳如是,寇白門,陳圓圓,董小宛.
北宋末年,汴京有個名妓,叫李師師。李小姐色藝雙絕,連當時的皇帝宋徽宗都抵禦不了她的魅力,為此,還挖了條地道,直通師師小姐的閨房。更不用說當時的才子俊彥,大詞人周邦彥就是她閨中常客。有一次,周邦彥正和師師小姐撫琴論詩,皇帝從地道里來了,嚇的周邦彥躲在了師師小姐的床下,大概是不敢和皇上搶馬子吧。據說她和宋江或是燕青還有一腿。金國南侵,佔了汴京,指名要召李師師。大漢奸張邦昌抓到了她,要把她送給金人,李師師說:「我本是個卑賤的妓女,但現在寧可一死,無有它念,更不會讓你們把我當禮品,換取進身之階。」說完,拔下頭上的金簪,自刺其喉,不死,又把金簪折斷,吞入腹內,才死去。真是個烈女子。
明末清初,南京的秦淮河畔,有個叫柳如是的女子,是當時的秦淮八大名妓之一。此女子的才情色藝更是了得,以至於四百多年後,我國現代大學者也被其事跡勾的扼腕嘆息,並為其作傳。柳如是後來被當時的才子錢廉益包養,因為錢已有家室,所以做了二奶。清兵渡江南下時,錢廉益率一幫文臣在南京迎接,後來做了滿清的禮部侍郎。在這之前,柳如是曾勸他以身殉國,但姓錢的怕死,無奈之下自己竟要投水而死,被侍兒抱住,才揀回一條命。在送錢廉益去北京時,柳如是穿上了大紅衣裳,意思是要他不要忘了大明江山。明代的皇帝姓朱,朱者「紅」也。
和柳如是同時代還有位妓女,叫李香君。李香君與當時的大才子侯方域相互傾慕。侯方域後來參加了抗清活動,臨行前侯方域送給李香君一把扇子。李小姐為等侯公子吃了很多苦,多年以後,侯方域終於回來了,心情自是激動萬分。但發現自己的情郎竟做了清朝的官時,一怒之下,撕毀了扇子,遁入空門。康熙年間的孔門大秀才孔尚任,聽說了這個故事,歷經十年,寫下了不朽劇作《桃化扇》。
F. 秦淮十大名妓是哪些啊
不許人間見白頭-------綠珠
數千年的漫長歷史,一直是男性為中心的宗法社會,婦女始終處於等而下之的地位,不知有多少女性被默默吞筮了青春乃至生命。綠珠,這位廣西合浦孕育出的鍾天地之靈氣的奇葩,卻如一道耀眼的閃電,在短暫的一生發出奪目的光華,她的肉體的代價雖值到珍珠三斛,然而她的精神的價值卻誰也無法估量。最終的墜樓而死,已超越了為石崇守節的意義,而是向不公開的命運發出最強烈的抗爭,千載而下,芳名不朽,不知贏得了人們多少的歌頌!
傾城名花薄命紅顏錢塘名妓------蘇小小
蘇小小,南齊錢塘名妓,能歌善舞,公藝傾絕當時,然而造化弄人,在西泠與阮朗相遇,一見鍾情,結為伴侶。不幸被阮郁始亂終棄,後小小又累遭官府中人欺辱,一代薄命紅顏,終於含恨夭折風流,用生命唱出了一曲凄美的哀歌。
蘇小小的生可謂古典唯美主義的絕唱。她年方十八,偶遇風寒,賈姨娘勸她自重,她卻已為自己富貴榮華享盡,無可留戀,不再進葯,芳年逝世,獨留春香芳影於人間。難怪後世文人詠之不絕。清初詩人袁牧更以與蘇小小同為鄉親為榮,刻一印「錢塘蘇小是鄉親」。
蕙心蘭質旖旎才情巴蜀女詩人-----薛濤
薛濤,字洪度,生於代宗大歷五年(770年),卒於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她人品風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又能吟詠書寫,當時城裡的浮浪子弟爭相和她交遊,以博得她的歡心為榮。
鍾靈毓秀的巴山蜀水,孕育了薛濤這位流芳千古的風流才媛。她花容朋貌,才華絕世,名重一時,。歷事劍南川西十鎮帥幕府,並製造出芳名百世的「薛濤箋」。然而到了後世封建文人那裡,她卻蒙受了「輕薄桃花逐水流」的不白之辱。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薛濤之詩恰如其人,質朴如白衣處子婷婷獨立毫無俗態,表白其胸襟,盪盪然如一泓清水。
才貌雙全傳奇一生北宋名妓------李師師
極富傳奇色彩的名妓李師師幼年不幸,父母雙亡,以至淪落風塵。她美艷絕倫,才華出眾,善詞曲,工歌唱,在京師汴梁高張艷幟,名動京華,連天子之尊的宋徽宗趙佶也忍不住一親芳澤,著名詞人周邦彥躲在床底譜就新詞《少年游》,描繪師師與徽宗的一段風流韻事,成為後世詞壇佳話;她又一身正氣,敢愛敢恨,有「紅妝季布」之稱,梁山首領宋江潛入她家,為她寫下了壯詞《念奴嬌·天南地北》,至今為人傳頌。
在經歷了不盡的風流韻事之後,李師師這個撩動人心的痴情女,最終的結局卻眾說紛陳,飄游不定,,,,,
才情斗八高膽識過須眉秦淮八艷之首------柳如是
柳如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雲佳麗中的一朵奇葩。她天生麗質,一適周道登,再愛宋徵輿,三適陳子龍,最終與錢謙益白頭偕老,敢愛敢恨,視封建禮法如無物;豪邁不讓須眉,忠心為國,明亡時力勸丈夫殉節,自己投水以殉國;膽識過人,伉儷情深,為救夫君願以身代死。錢謙益作詩贊頌:從行赴難有賢妻!才華橫溢,秦淮名妓中堪稱第一,詩文雄健渾達,神奇妙曠,脫盡紅粉閨氣·····柳如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傳奇!
這位風塵女俠氣節錚錚,足以令無數須眉汗顏,如出污泥之白蓮,為世間留下不盡清芳。
沖冠一怒為紅顏爭得娥眉匹馬還------陳圓圓
明清鼎革,風雲變幻。剛愎自用的崇禎、趨炎附勢的田弘遇、反復無常的吳三桂、驕傲自大的李自成、粗俗狂妄的劉宗敏、陰險狡詐的牛金星,專權好色的多爾袞·····這些權重一時,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男人分為三方,書寫了一段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歷史。然而,一位亂世佳人突然出現於這一舞台上,頓時成為這個男人世界的焦點,起到了所有男人起不到的作用,使歷史法碼失去了平衡,讓這些男人,不失時機、不惜代價地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於是風雲突變,改變了他們自己的歸宿,更改了中國的歷史。
陳圓圓,這位秦淮河畔的絕代佳人,竟引江山易色,地覆天傾;帝星殞落,霸王為僧,當世梟雄,為之搏命;生靈塗炭,傾國傾城······
空谷幽蘭艷冠群芳傳奇才女------董小宛
自古江南多才俊,秀水青山育紅顏。晚明之際,這里誕生了一位名揚江南、技壓群芳的才女——董小宛。她與才子冒襄,珠連壁合的佳話,隨著《梅影庵憶語》而流芳百世。更衍移了她進宮為董鄂妃,順治皇帝三千寵愛集一身的動人傳說。
董小宛出生煙花,閱盡人間的悲歡冷暖,但卻有著超然脫俗的清秀與靈氣,她聰慧絕倫,才藝超群,引得無數才子佳人驚奇贊嘆。她重情有義,度盡劫波,終得與如意郎君,長相廝守;她氣節凜然,助夫胥奔走民族大業。雖然年僅二十八歲即花名凋零,然「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傳奇一生。
亂世名姬柔腸俠骨-----李香君
李香君體態嬌小玲瓏,膚色瑩白如玉,綽號「香扇墜」,在秦淮八艷中,她沒有顧橫波、陳圓圓那樣的艷麗嫵媚,也沒有柳如是、馬湘蘭那樣超群的詩畫才情,但傳劇《桃花扇》一出,「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香君忠貞剛烈之名,幾乎舉世皆知,在秦淮群芳中贏了最高聲譽。
她忠於愛情,矢志為侯方城守貞;忠肝義膽超越男兒,在魏逆權臣阮大鋮面前公然唱出「於兒義子從新用,絕不了魏家種」,寧不教須眉愧煞。其凜然正氣如寒冬傲梅,足以令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由此改寫!
傾倒西東方的清末名妓------賽金花
寒金花名噪大江南北,更傾倒西方,是晚清大名鼎鼎的人物。她一生姻緣分分合合,極富傳奇色彩,由妖冶風流的妓女,到狀元郎之妾,欽派公差夫人,又淪為青樓名妓,可謂幾度沉浮。
國家危難之秋,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燒殺淫掠,賽金花憑著自己高超的手腕,用美色服聯軍主帥瓦德西,以己之力拯救斯民,譽滿京華,達到一生輝煌的頂點。然而天妒紅顏,在閱盡人間冷暖之後,嘆別苦影,孤守餘生。
不信美人終薄命自古俠女出英雄民國俠妓------小鳳仙
小鳳仙因與護國運動名將蔡鍔的傳奇經歷而名載史冊。她天生麗質,性情孤傲,不公世道使她淪落風塵,在北京八大胡同高張艷幟,成為南幫翹楚。結識革命黨人蔡鍔是小鳳仙一生命動的轉折點。深明大義,俠骨柔情的她與蔡鍔將軍情投意合,互為知音,而小鳳仙幫助蔡將軍歷盡艱險,逃脫虎口,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一代俠妓的芳名自此長存。
G. 明末清初,秦淮有八大名妓,請說出這八大名妓的名字各是什麼
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宮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圖;最後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艷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他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准,但是卻歷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一、柳如是(秦淮八艷之一)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二、陳圓圓(秦淮八艷之一)
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三、董小宛(秦淮八艷之一)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爭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與周旋,勇於斗爭。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於才氣、風流倜儻,兩人一見鍾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是復社中一位才子。
四、李香君(秦淮八艷之一)
在明末那個非常墮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庭大臣麻木得已感覺不到他們所面對的局勢,正日益變得內憂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濃衣翠的綉樓里,卻生活著一群對明朝的前途甚感憂心的紅塵女子。
五、顧橫波(秦淮八艷之一)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誥封為「一品夫人」,柳如是陳圓圓亦有不及;同時,她也是最受爭議的一位----據說先有一位與她私訂終身的才子由於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後來她那仕於明朝晚節不保的丈夫龔鼎孳每謂人曰「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儼然一個紅顏禍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毀人名節,與多數人印象中「秦淮八艷」的俠骨柔腸,深明大義迥然有異。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嘗作《橫波夫人考》一文,對龔顧之人品大大不以為然,認為夫婦二人皆是勢利無恥之徒,利慾熏心之輩。曾被譽為「「禮賢愛士,俠內峻嶒」的橫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嗎?
六、卞玉京(秦淮八艷之一)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妓,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18歲時游吳門,居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賽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
七、寇白門(秦淮八艷之一)
寇白門名湄,字白門,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之一。《板橋雜記》曰: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正由於白門為人單純不圓滑,而決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八、馬湘蘭(秦淮八艷之一)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H. 秦淮八絕都有誰什麼樣子啊
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柳如是: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艷」之首。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後人贊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顧橫波: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受誥封為「一品夫人」。據清余懷《板橋雜記》記載,顧橫波「庄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工於詩畫,尤善畫蘭,個性豪爽不羈,與柳如是較像,時人呼之「眉兄」,柳如是自稱為「弟」。
馬湘蘭:她的蘭花圖和蘭花詩卻堪稱一絕,是當時文人雅士爭相收藏的寵物。馬湘蘭之所以能把蘭花描繪得出神入畫,栩栩如生,全賴於她的愛蘭、知蘭,她不但將院宅里種滿各色蘭花,日日勤加灌護,而且憑著自己的蘭心蕙質,能深悟蘭花清靈清雅的氣韻,所以才能將蘭花的品態展現於畫箋和詩箋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蘭花的熏陶,也化成一種如蘭的聖潔;她的一生,則象一株空谷幽蘭,吐芳於世,卻又遺世獨立,痴心戀系情郎王稚登,終又未成婚嫁,正如題畫詩中所述:「囊空難向街頭買,自寫幽香紙上看。」馬湘蘭本名馬守真,小字玄兒,因祖籍湘南,又酷愛蘭花,所以常在畫幅中題名「湘蘭子」,所寫的兩卷詩集,也命名為《湘蘭集》,因而人們漸漸稱她為馬湘蘭,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芬,明末清初蘇州名姬,江蘇常州府武進縣金牛里(現常州奔牛)人氏。父業「驚閨」, 俗呼貨郎。母早故,育於姨母陳氏家,改姓陳,居蘇州桃花塢。隸籍梨園,為吳中名優。戲曲家尤西堂少時「猶及見之」。陳圓圓「容辭閑雅,額秀頤豐」,有名士大家風度。每一登場演出,明艷出眾,獨冠當時,「觀者為之魂斷」。
寇白門:《板橋雜記》曰:「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秦淮八艷」之一。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妓,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
李香君:自孔尚任的《桃花扇》於1699年問世後,李香君遂聞名於世。李香君與復社領袖侯方域交往,嫁與侯作妾。侯曾應允為被復社名士揭露和攻擊而窘困的閹黨阮大鋮排解,香君嚴辭讓侯公子拒絕。阮又強逼香君嫁給漕撫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爭,此時正值馬、阮大捕東林黨人,侯等被捕入獄,香君也被阮選送入宮。清軍南下之後,侯方域降順了清朝,香君之下落,眾說紛紜。
董小宛: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又稱「針神曲聖」,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廚.曾「自西湖遠游於黃山白岳之間」。清代詩人、畫家吳偉業題董白小像詩,對她游歷黃山作了描述:「鈿轂春澆斗畫裙,卷簾都道不如君。白門移得絲絲柳,黃海歸來步步雲。」性好清靜。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問,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