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雖好不吟詩意思
㈠ 解釋 海棠雖好不留詩
蘇東坡,寫過"恰廳嘩似西川杜工亮伏鬧部,海棠雖好不留詩
杜甫不寫敬罩海棠,
也有其道理.
《古今詩話》雲:「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
杜甫父親名"閑",
所以杜詩里也找不到"閑"字
㈡ 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什麼意思
「東坡十年黃州住,何事不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言詩」這首詩是蘇軾寫給一個叫李琪的女子,自己沒有給李琪吟詩就好象當年杜甫沒給美麗的海棠寫詩一樣,其實都是默默欣賞,就是一種對人的高度評價,好到及至美到及至就覺得筆墨都是一種浪費
㈢ 蘇軾寫海棠的古詩賞析
《海棠》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接下來我為你帶來蘇軾寫海棠的古詩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賞析】
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隻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的《黃州寒食帖》,是蘇東坡寫的一首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燕支雪其實就是胭脂雪。在蘇東坡眼裡,海棠花就像雪上搽了胭脂那樣美麗,於是就給它起了一個這樣富有詩意的名字。
蘇東坡謫居黃州的日子是凄苦的,「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即使是過著這樣的日子,他還惦記著海棠花,可見東坡先生對海棠花的熱愛。
蘇東坡的這種熱愛,是和他的遭遇聯系在一起的。借花喻人,蘇東坡對海棠花傾注了極大的感情,為此,他反復寫詩著文,寄寓情懷。他的很有名的文章《記游定惠院》,一開頭就說:「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還有一首詩,題目就叫《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的題目一般都是幾個字,哪有這么長的,可是,照蘇東坡看來,不寫這么長的題目就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他這首詩一開頭就寫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這哪裡是寫海棠,分明就是寫的自己呀!
因為「烏台詩案」,大文學家挨了板子,但這並沒有使他服氣,更沒有打得他靈魂出竅,從此噤若寒蟬。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他寫出了詠海棠的絕唱:「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詩朗朗上口,激賞海棠的心情和盤托出!
宋筆記《春渚紀聞》中,有一篇《營妓比海棠絕句》,就說的`是蘇東坡在黃州時給營妓題詩的事兒。那時的文人狎妓宴飲,飲酒賦詩,是一件很時興的風雅之事。蘇東坡是大文學家,又能書善畫,每次歌舞宴會,則「醉墨淋漓,不惜與人」。有個叫李琪的營妓,年少聰慧,經常為蘇東坡服務,但卻一直沒好意思向蘇東坡索要墨寶,心裡很不是滋味,直到蘇東坡即將離開黃州了,才抓住機會在一個送行宴會上,向蘇東坡說出了心中久藏的願望,而且是東坡酒酣時提出來的,蘇東坡乘興命其磨墨,揮毫於李琪小姐領巾之上題詩文兩句:
「東坡七載黃州住,何時無言及李琪?」
寫了這兩句之後,「即擲筆袖手,與客笑談」,像是把底下的兩句忘了,又像是完成了任務似的。當然,蘇東坡寫兩句詩時也有,但是這次大家怎麼品味也覺得這兩句詩太過平淡,於是相互疑問:「語似凡易,又不終篇,何也?」
酒場臨散了,李琪實在忍不住了,跪拜在地,求蘇先生再給續上兩句,蘇東坡大笑:「哎呀,差點忘了出場了。」隨即提筆又續寫兩句: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
此句一出,大家立刻覺出不凡來了——先平後奇,起得低但落得高,真乃好詩呀!於是,「一座擊節,盡醉而散」。
大詩人杜甫為什麼不寫海棠詩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我才知道,杜甫的母親就叫海棠。古人為先慈諱。
海棠是國產,人們常把它稱之為「花中神仙」。海棠一般分為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四種,人多稱之為「海棠四品」。不過,我只認識西府海棠與貼梗海棠,餘下的那兩種都不認識,深以為憾。又因陸游與唐琬的愛情故事而叫「斷腸花」與「相思紅」。我想,叫「相思紅」的海棠與蘇東坡在黃州寒食詩帖中的海棠大概不是一種。叫「相思紅」的可能是貼梗海棠,而叫胭脂雪的一定是西府海棠,它們的外形特徵是明顯的。在我們濟南赤霞廣場上,東北邊有貼梗海棠,開時紅火火的,一叢一叢的,十分醒目;西南入口處有西府海棠,開時美如胭脂雪,微風一吹,花朵顫動,嫵媚動人。每年的春天,我都和妻子去看花,觀賞半天,贊嘆半天,久久不忍離去
㈣ 解釋 海棠雖好不留詩
海棠雖好不留詩....意思是說杜甫作了很多的詩卻未涉及過海棠...這個典故....
長期內生活在海棠之鄉的大詩容人杜甫,在他一生所存1400多首詩中,偏偏沒有一首詠海棠花的詩。
蘇東坡:「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
不少人對此有過猜想,進而也有人對他有所指責。
詩人錢易:「子美無情甚,都官著意頻」。
王十朋:「杜陵應恨未曾識,空向成都結草堂。」
杜詩中迴避海棠的原因,宋代文人王禹偁的《詩話》里說得最為清楚:「杜子美避地蜀中,未嘗有一詩說著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
㈤ 蘇軾海棠五首賞析:嫣然一笑竹籬間,海棠雖好不吟詩
解讀蘇軾海棠詩五首,更燒高燭照紅妝,不是輕薄,是知己和愛惜
海棠花處處常見,每年仲春春分到清明時節,是海棠的盛花期。海棠開在仲春,恰值桃李初謝,春寒春雨大面積落花季節,此時,卻是海棠佳期,一分風雨,十分茂盛,開得旖旎絢爛,姿態多情。
海棠原本產自四川山地,中唐和晚唐之後,去四川 旅遊 做官的人增多,發現了山野海棠獨特的美。中唐薛濤,非常喜歡這種本土花樹,大量種植浣花溪上,也使得這種花木很快名揚四海。
到了晚唐,幾乎處處都有移植的海棠。
這種花樹適合溫潤多雨的氣候,生長迅速,補充了春分時節的花事空擋。在五代和北宋早期,在京城或者附近,已經形成了規模種植,是二三月踏青時候,最美麗的花朵。
海棠繁盛,因為屬於傘狀花序,花開垂懸且繁茂,婀娜動人,更適合古代人賞花插鬢的風俗。海棠未開時是紅色的,花開後,紅粉嬌艷,且花葉扶蘇,富麗優雅,花開如潮,所以北宋早年就有去城外賞花的狂潮,且宋朝取消宵禁,晝夜笙歌,興起夜賞海棠的風雅活動。
海棠被譽為富麗美人,好事者杜撰前朝故事,說唐明皇曾經說楊貴妃醉酒,如同海棠花一樣嬌慵富麗。」海棠春睡「因此得名,有用以形容海棠花垂懸開花之美,有類比美女。
宋朝詩詞中的海棠,或因為這樣的風氣,詩詞很多顯示一種閨閣女性的姿態,流於庸俗。
實際讓海棠揚名的也有蘇軾的功勞。因為他寫海棠詩雖然不多,但其中一首,看起來香麗,惹人狂想。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 「 北宋 · 蘇軾海棠(1084年)
說春風柔和裊裊,吹上了天空,讓春天的月亮,也有了更美麗的光澤。
海棠花成片開放,隱約在月光下,如同一片紅色的雲霧,而月亮也要西沉了。
我擔心海棠花在這樣的夜晚沉沉睡去,特地點上蠟燭,去驚醒她,去看她在月光燭火下的動人風采。
這首詩寫出了海棠花那種垂懸繁盛之美。因為海棠花的花朵蓓蕾是不同時期開花,呈現深深淺淺遠近高低層次多樣的美,搖曳的海棠,在蠟燭的熱度里,可以緩慢綻開,這就使得秉燭夜遊,更有樂趣。
蘇軾的美詩當然契合那個時代觀賞海棠的熱情,所以廣泛流傳。高燭夜賞,花下笙歌,本來就是常態,只是因為蘇軾,更強化了這種美。
但是許多人並不清楚蘇軾寫這首詩並非是在他安逸的京城歲月,而是最為落魄的黃州幾年。
黃州對於蘇軾沒有錦衣玉食,沒有高堂夜宴,他不過是在貧寒的茅舍外,感喟這海棠不分富貴貧賤的搖曳春風,陪伴他的落魄。
所以秉燭夜照的背景,不是因為他有多富貴閑情,而是這一樹海棠帶給他的如夢溫馨和感動。更燒高燭照紅妝,不是輕薄,是知己和愛惜。
只是很多人覺得這首詩,實在帶著濃情和香麗,根本忽略了蘇軾創作這首詩的真實背景。
但是,也好,海棠至少因為蘇軾更多人喜歡追捧。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1080年) 北宋 · 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節錄
那麼蘇軾和海棠的結緣是在什麼時候呢?他之前多年的官宦生涯里,京城不乏海棠花海,他都沒有寫過。因為那是富麗之花。
44歲,他因為烏台詩案貶謫到黃州,心情寥落,且貧困,一行人住在一座廢棄的定慧院中,這里雖然是官方的住所,但是既然廢棄,也就條件不好,蘇軾有個住處而已。到處是荊棘荒草。且他元月份還在路上看到路上的雨中梅花,可以知道停留在這里,剛剛是二三月間。
死裡逃生,刀下倖存的蘇軾心情落魄,出來四面走走。
他居然看到了山中雜樹中間一樹他以前不待見的海棠。這棵海棠天真浪漫的長在山野里,垂絲搖曳,自然有一種嫣然如笑的美,而這種美,蘇軾在京城,在各地都看過。
但是這個時候看,他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海棠在京城已經是名花,何以在這里出現?一樹寂寞的海棠雨中帶淚,月下清幽,搖曳多姿,出處風韻,相比之下,肯定比桃李美觀。因為海棠的花是垂懸搖曳的。
蘇軾觀察了地形,確定了這不是人工移植的海棠,他想來想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飛鳥銜著海棠的種子,從四川飛過這里,種子落了下來,就這樣在自然的風雨中,長成了這樣美麗的花樹。
我相信蘇軾的判斷,因為他做官期間一直注重農業,親自下基層,對於植物和樹種的判斷還是非常客觀現實的。根據他的描述,這是一棵野生的海棠,因為枝幹裘曲,落在山地縫隙雜草之間,絕非人工種植,而且花樹已經長大,至少有一人多高,證明在這山野存活,已經有了年頭。
蘇軾當然面對這么美而茂盛的花開,有著此時落魄心情的照應。
本來應該是在京城和四川的名花,如此荒草之中開在蘇軾面前,對於蘇軾來講,是一種上天給予的邂逅,讓他最落魄時看到這棵花樹。提升著他生活向前的信心。
海棠是名花,至少在北宋已經是,蘇軾是落魄的罪官。明艷山花對落魄情懷,蘇軾想到的是,這本來應該是千嬌百媚被呵護的花木啊,居然淪落到荒山野嶺,如同他自己的處境。
所以以前對海棠無感的蘇軾,愛上了海棠。
海棠是名花,但是對於蘇軾來講,這是上天給他的陪伴之花,幸運之花。
」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
拄杖閑挑菜,鞦韆不見人。
殷勤木芍葯,獨自殿餘春。 「宋 · 蘇軾《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 其一 》(1080年2月26日)
蘇軾心情大好,有理由相信這首詩就是寫在上首詩當天和不久。
因為時間標注是農歷二月二十六日。而他看到的海棠也正在盛花期。
盛開的一樹海棠如夢如幻,或者落魄的蘇軾震驚這里居然有海棠,心情那是如夢如幻。
」海棠真如夢「這五個字簡單,但我喜歡。看一個人寫的詩,不要選擇他富貴平順期,而要選擇他低谷期。所以這里說海棠真如夢,那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感受。
這感受讓他輕快明麗起來。他開始主動接受這種類似改造的生活。因為知府的官奉停了,家裡為他出獄,也基本花空了家底,這里所謂團練副使的薪水,簡直不夠塞牙縫,還有跟著他來照顧的朝雲,還有些一路前來的弟子,此時都面臨生活的困境。
蘇軾根本不能躺平,但是好在,這里的梅花,尤其是海棠奠定了他重新開始的信心。
他觀察這里的山村和山居,也有美好,這里長江流域,地氣豐足,池塘中已經長了浮萍,居然還有蛙聲。而路過的山間,梅子正在打著果實。
原野平地上有挑野菜的人們,一路上還有芍葯花開。
海棠能存活,蘇軾也能存活,無非是做個農民。
所以當這年大旱,糧食不濟時,蘇軾是主動欣然接受了一塊荒地,和家人隨從身體力行的開荒種地。
關於海棠花,那是他心中的一個坐標,一個安慰,一個類似佳人和家人的存在,他愛惜。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卧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 北宋 · 蘇軾《寒食雨二首 其一 》(1082年3月4日)節錄
這是在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已經擁有了東坡田園和在那裡的草堂。
這年春分到寒食期間,下了很長時間的春雨。他自己也生病著。正在東坡的茅房裡躺病。
但是他心裡有事,因為海棠不是他的幸運之花嗎?他居然就在這夜晚記起,又或者是回來的人告訴他海棠在風雨中快凋落了。
他居然就做了一個決定,夜晚要將那顆他的幸運之花海棠給挖回來,在他的領地東坡種著。
那麼寒食節是古代紀念隱士介子推的節日,蘇軾此時已經放棄了仕途上升的念想,思想趨於淳樸豁達,愛惜山水花木如敬惜神靈,大愛之下,他居然半夜要把風吹雨打的海棠挖回來。
」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里的木瓜木桃就是指的海棠。海棠帶給蘇軾以人生的啟示,他回報海棠的就是全力的呵護。
於是在東坡的院子里,你就可以看到這樹一直過來的海棠。
而蘇軾之後的秉燭夜遊,不是豪門深院,恰恰是那農村一樣簡單的院落,雜木欄桿。但是這已經是他最大的虔誠了。
也就有了夜燒紅燭照紅妝。
這依然是落魄階段的蘇軾,然而就像一個貧困的情郎,用盡心力去呵護這棵風雨海棠,海棠的存在是他靈魂的愛人,妻子,美女。
我想此時他真正的愛人朝雲也是不會反對是,這位女孩,陪伴過蘇軾的富貴,心甘情願陪著蘇軾來到黃州,以彈絲弦的守操持家務,這樹海棠同時也給她帶來了春之亮色吧,
蘇軾是在黃州這人生最低谷的時候,認識的海棠花,對於海棠,他別有深情,但是非常節制歌詠。
」東坡五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宜。
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 「 北宋 · 蘇軾《贈黃州官妓(補編)(1084年)》
蘇軾在黃州呆了五年,時來運轉,要調任汝州。這里的官員仰慕他的文名,還有在這里蘇軾的達觀簡朴,沒有給他們增加負擔,所以臨走之時,是熱情歡送。
大家求詩求筆墨的比比皆是。其中有一位歌女,經常被州官安排出席有蘇軾的宴請,想來也算當地 娛樂 圈的紅人。
她應該是對蘇軾有同情心,並且有交集的。
大家都有詩和禮物,唯獨她沒有。
蘇軾將最好的海棠詩,留給她。
因為你代表著黃州地方善良朴實而又有才氣的女性,蘇軾對於黃州,對於黃州的一切是感恩的。這里並沒有開始做貶官那種預設的人間磨難,生活是清貧的,但是官員和人,都厚道得讓人感動。
蘇軾不會對歌舞女子,尤其是這種官方的樂戶女性有歧視,因為她們歌舞助興,是一種工作。而且宋朝也明確規定了各個地方需要有一定數量的此類人員,用於祭祀表演,節日活動的儀式和宴飲。這是官場標配。
蘇軾不輕薄,但是最終他要走了,告別這里的人們和這里的一草一木。
他寫給這位歌女的。
我在這里住了五年,為什麼沒有什麼話,也沒有什麼詩要寫給你。
因為我像唐朝的杜甫,他住在浣花溪邊海棠花里,卻沒有寫關於海棠的詩。
因為有個傳說,杜甫的母親名諱是海棠,所以杜甫不寫,是對母親的敬重和愛戴。這雖然是一種杜撰,因為據我所知,杜甫時代,他住的地方是沒有海棠花的。
另一種說法,就是最喜歡最尊重的人,就像親人,留在心底,那是對她最好的保護。
蘇軾應該是哪一種呢?蘇軾的母親程氏,且這首詩里有李宜兩字,可見不是和母親重名。
那就是第二種,是這里的淳樸善良的人情,讓他感動,是這樣一位女子代表了這里好客善良的一切女性,他願意像保護那顆海棠花一樣保護她,不因他的盛名,而使她喪失相對淳樸的生活氛圍。
他有多麼喜歡這里的海棠,就有多麼尊重和愛惜這里的女性。
他不願意因為自己的盛名,而使得這樣一個女子,陷入名利狂潮,失去自我。
這首詩也同時寫出了他對於海棠的厚愛。
他的愛不同於京城看花的那種輕薄狂潮,他的愛,在心底。
蘇軾的確很少寫海棠花,如果你曲解更燒高燭照紅妝,如何風流艷冶。那也不是蘇軾的本意。因為他的本意,就是海棠雖好不需詩。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㈥ 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出自哪裡
我就好像是杜甫,而李琪就好像是海棠,雖然海棠萬種風情,十分美麗,但杜甫的詩句里卻沒有一個字提到它。
出自
東坡四年黃州住, 何事無言及李淇。
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
蘇軾運用了一個典故,就是杜甫不寫海棠的故事。杜甫一生寫詩約有3000首,流傳下來的也有1400餘首,其中不乏一些田園風景詩。關於杜甫為什麼不寫海棠,《古今詩話》中有一種猜測。《古今詩話》有註:「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杜甫因為避諱母親的名諱不寫海棠,這也是極有可能的吧。
故事
在黃州的一次送行宴中,有一個歌女向蘇軾討詩。這個歌女名叫李琪,天生麗質,之前已經向蘇軾討了幾次詩,都沒能成功。這一次,李琪又走上前去,請求蘇軾在她的披肩上作詩。
蘇軾聽罷她的請求,立刻讓她前去研墨,然後大手一薯嘩揮,在她的披肩上寫下了兩句詩: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說我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四年,怎麼沒有給李琪寫過事呢?奇怪!但寫完這兩句詩,蘇東坡就繼續和朋友們聊起了天,一時之間似乎沒有繼續寫下去的意思。這兩句詩寫得十分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看起來沒有達到蘇軾該有的水準。
李琪等了許久,不禁再次央求蘇東坡把詩句寫完。於是蘇東坡又提起了筆,將剩下兩句詩一氣呵成地寫完: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言詩。
這兩句一寫完,賓客們紛紛拍手稱奇!它輕盈又自然地恭維了李琪數液行,巧妙的一個典故,就使這個好命的歌女,埋返在黃州名聲大噪,甚至流傳千古。
㈦ 杜甫的詩中為何沒有關於海棠
有人說,那是避諱所致。杜甫母親名叫海棠,按照唐人名諱習俗,杜內甫不能將母親名字寫入詩容歌。
有人說,那是因為杜甫處於動亂年代,沒有詠海棠的閑情逸致;
有人說,杜甫盡忙著寫「三吏」「三別」之類關心時弊民瘼的作品了,無暇顧及花草樹木;
有人說,杜甫沒有寫過海棠很正常,因為那個年代,海棠還不是詩人們普遍關注的花卉品種。除了王維寫過之外,李白、韓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人都沒有寫過海棠;
有人說,杜甫避母親名諱的說法是無稽之談。「杜甫母親,一個北方老太太,沒有聽說他的故鄉河南鞏縣能夠生長多麼繁茂的海棠。在杜甫母親起小名的時候,海棠不是詩的意象。因此,她根本不可能用海棠當乳名」;
有人說,杜甫在成都居住時,「安史之亂」漸息,社會趨於安定,而且他在此時也留下了大量的閑適詩。如其《江畔獨步尋花絕句》組詩,就是專門寫花的。並且舉出「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等詩句為例,認為滿蹊的花中,不可能沒有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