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青瓷蘭花香爐

青瓷蘭花香爐

發布時間: 2023-04-16 21:39:48

A. 徵集古代香爐,寫小說用

原和江浙等地均有發現,常見的器物有大口尊、罐、瓮、豆、雙耳簋等,造型與今之香爐器型大同小異。

隨著佛教文化的逐漸融入,儒釋道三位一體成為華夏文明中的主流文化。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宗教活動十分頻繁,唐人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那時期,陶瓷器香熏爐上精美的蓮花圖案廣為流行,而蓮花代表了佛教文化。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此時已被普遍使用。

唐代科學技術空前發展,工藝製造水平堪稱世界一流,無論是生產金銀器的鑄造業,還是燒造瓷器的製造業,都舉世矚目。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窯為代表,白瓷則以北方邢窯為代表,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三彩香爐唐代出現了一種形狀像先秦的陶豆,陝西黃堡窯遺址曾出土聞香爐實物。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色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線香出現的歷史相對晚些。「焚香」並不是把香丸、香餅直接加以焚燒,讓香丸、香餅發香,而是藉助炭火慢慢焚燒,盡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古代繪畫中女性「添香」的場景優雅而美麗,而香爐里基本上看不到插線香的情況。在日本、韓國及中國台灣等地,仍保存此焚香遺風。
在宋代社會相對穩定,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使仿造成為可能。宋代諸帝從「尚文抑武」出發,大力扶持儒釋道三教,推動了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宋代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最為精熟的宋代,產生了一門學問——金石學。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的《考古圖》,繪制器型圖外,還記錄器物的尺寸、銘文等,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喜歡素凈雅緻的色彩,因此,素雅成為當時社會流行的色調。宋人趨向於自然,趨向於儉朴,在生活情趣上追求的是精細、雅緻、淡泊。而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領導的古文運動,強調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學習古人的創作,反對浮靡的文風。在這樣的背景下,宋瓷創造了全新的美學境界——既重視釉色之美,又追求釉色質地之精。如宮廷用器過去以金銀器為主,宋代宮廷用器金銀器減少而改用瓷器。

南宋龍泉窯香爐
宋代專門建立了官窯為宮廷燒造瓷器,規定皇上賞賜給大臣,盡量不用金銀器,而改用瓷器。宋代仿先秦器物的瓷香爐層出不窮,如鼎式香爐、鬲式香爐、奩式香爐、魚耳香爐、三足香爐……可謂五花八門。宋代香爐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藝術精神,香爐開始登堂入室,出現在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在當時,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文人四藝,頗受文人喜愛。

明代香爐的質地發生了變化,有銅器、陶器、瓷器,還有木、竹、石雕刻等。宋元時期以青瓷香爐和窯變釉香爐為主,明清時期以青花香爐為主,還有紅釉、彩瓷等香爐新品種。

明代香爐出現了一些新品種,如象耳爐、戟耳爐、筒爐等。清代則以缽式爐為主。

大明宣德爐
明宣德皇帝藝術天分相當高,色彩感尤其出眾,在他的影響下,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成為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亮點。宣德皇帝嗜好賞玩香爐,特下令從暹羅國進口一批風磨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窯瓷器的款式,設計和監制香爐。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在原料中還摻入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鑄煉。成品後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精緻美妙的程度可以說空前絕後。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宣德爐也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隨著歲月流逝,宣德爐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後仿爐、私款爐亦非常珍貴。原因是宣德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明朝崇禎時,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甚至將內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清代咸豐年,內憂外患,為發行錢幣,不惜把皇宮、內廷保存的各種銅器毀掉用以鑄錢。抗戰時期,日寇做槍炮缺乏銅料,在我國各地搜集銅器,熔化後改做槍炮。解放後經大躍進時大煉鋼鐵、文化大革命時「破四舊」等劫難,宣德爐已所剩無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香爐作為禮器得到空前的重視。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苦心經營,乾隆時期社會空前繁榮。乾隆皇帝好古成癖,乾隆瓷器無論造型,還是釉彩、圖案紋飾,工藝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民窯也是如此,充分體現了乾隆盛世的氣象。

作為祭祀用的主要器具香爐伴隨著歷史的進程,隨著它的功用的擴大,它賦予人們更多的靈性,讓人們追隨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古瓷香爐文化-鑒賞 唐邢窯琴爐
唐邢窯琴爐

唐代是公認的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經過300多年的分裂和內戰,北方瓷粗獷、豪放的激情與南方瓷精緻、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窯,便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發展起來的。

唐代邢窯琴爐是唐代王室貴族使用的器物。我曾走訪考察各地古窯遺址和各大博物館,從未見如此精美的琴爐,讓人愛不釋手。琴爐高5.2厘米,直徑5厘米,爐口徑為3.3厘米,造型如此規矩,工藝如此精緻,邢窯的不同凡響身價可見一斑。爐內及底皆施乳白色的釉彩,釉色純凈均勻,釉質肥厚,雪白瑩潤,足底露出胎骨,可見瓷土淘洗極其仔細。爐為束頸卷沿,廣肩鼓腹,三隻獸足鼎立,向外撇開,十分強健有力,頗具盛唐遺韻。

唐代商貿極度繁榮,使得銅錢不敷應用,為聚銅制錢,朝廷詔諭天下,禁止用銅鑄造生活用品。隨之,瓷器使用越來越廣泛,成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稱「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窯胎質堅細潔白,造型凝重大方,雅而不俗,它以白勝霜雪的潔凈色調和樸素大方的典雅風范見長,體現了唐人重潔白無瑕、朴實無華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宏的氣魄如出一轍。

古代文人頗有雅趣,他們喜好琴棋書畫。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宴樂場上、文人雅士的書齋中,都離不開琴、瑟、箏、簫。彈琴人在彈琴前很注重禮儀,一般會對月、沐浴、凈手、焚香。在書齋里點一炷香,彈一會琴,香氣氤氳,琴聲繚繞;看著裊裊升起的一縷青煙,聞著陣陣飄來的幽香,猶如身入仙界,到達物我兩忘之意境。

B. 插香的容器叫什麼名字

插香的容器叫香爐。

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手爐、香斗、卧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琅及玉石等。

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

香爐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人們就已懂得用熏爐焚燒檀香木片,以提神醒腦除臭、驅邪避惡,同時還有凈化居室環境的功能。

秦漢時期,南方已經廣泛使用香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廣州發掘的四百多座漢墓中,有一半的墓中都出土了銅或陶質的香爐。

魏晉時期,佛教文化不斷與儒道文化融合,深入人心,焚香活動益發流行,在陶瓷器香熏爐上製作精美的蓮花圖案,是一件很時尚的事情。

唐宋時期,工藝製造業水平更加發達,所以香爐的造型和工藝也越發精細化和多元化,舊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香爐作為審美對象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宋元時期,以青瓷香爐和窯變釉香爐為主,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

明清時期,香爐造型和工藝更是呈現百花爭艷的局面。清代制瓷技藝達到高峰,產生了各式各樣精美的香爐。還出現了紅釉、彩瓷等香爐的新品種。就材質而論,有銅香爐、陶香爐、瓷香爐等;就造型而論,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出現了象耳爐、戟耳爐、簡爐、缽式爐等新樣式。

熱點內容
花卉婁會 發布:2025-05-14 04:37:33 瀏覽:204
濤濤花藝 發布:2025-05-14 04:36:05 瀏覽:288
盆景樹傷口癒合劑 發布:2025-05-14 04:33:51 瀏覽:448
梅花繞線 發布:2025-05-14 04:28:40 瀏覽:162
花卉店牌匾 發布:2025-05-14 04:25:38 瀏覽:419
七夕發燒了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358
迎夏盆景換盆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777
大富貴綠植風水 發布:2025-05-14 04:18:29 瀏覽:570
如何種植綠豆小盆栽 發布:2025-05-14 04:00:32 瀏覽:673
情人節口琴 發布:2025-05-14 03:43:16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