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紙漿荷花

紙漿荷花

發布時間: 2023-04-14 20:12:21

①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1

有益的學習經驗:

1、學習對邊折成雙正方的方法。

2、學習看2―3步折疊圖。

3、養成做事細致認真的學習態度。

准備:

正方形紙、折疊圖、豬頭的範例。

活動與指導:

1、出示範例:豬頭。觀察豬的長嘴巴和大耳朵,引起幼兒疊豬頭的興趣。

2、出示折疊圖帶領幼兒學看圖紙折疊。

3、教幼兒捏住豬耳朵拉開豬頭,小豬就張開嘴巴笑了。

4、用折好的豬頭配合說兒歌:小豬小豬哼哼叫,胖胖的身體鼻子翹。使兒童愉悅,或表演動作。

建議:

配合折豬頭活動,聽故事「豬八戒吃西瓜」。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尋找、收集,了解阱曾生活中哪些物品能留下印跡。

2、嘗試用語言和動作與同伴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能留下印跡的物品。

活動准備:

1、「能留下印跡的物品」調查表人手一份,事先和家長一起填寫好。

2、與調查表有關的實物。

活動過程:

1、交流各自的調查表。

(1)和好朋友交流。

教師:你調查表上的印跡是用什麼印的?是怎麼印的? (幼兒結伴交流)

(2)集體交流。

教師:你的調查表上有什麼?是用什麼印的?怎麼印的?用哪一面印?這個好像和原來的不一樣,你和爸爸、媽媽是怎麼把它弄成這個樣子的? (將加工後的印製材料和原物品進行比較)

2、在教師的引導下,給所收集的印製材料分類。

(1)討淪。

教師出示各種玩具:這是什麼?有什麼用?還有什麼也是玩的? (用同樣的方法分出蔬菜和生活用品)

(2)分類。

將幼兒帶來的所有印製材料放在三張桌子上,幼兒自由尋找並放在規定的簍子里。

教師:把能玩的東西找出來,把能吃的東西找出來,把要用的東西找出來。

3、嘗試印製活動。

活動延伸:

將幼兒帶來的物品放置在活動角供幼兒印製、欣賞。

區角活動:

出示印跡的圖案,玩猜一猜的游戲。如「你拿的是什麼?印出了什麼樣的印跡?」。

家園共育:

與家長共同尋找一些物品的印跡圖片,帶來供大家欣賞。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慣用粉紅色和綠色給荷花和荷葉塗色。

2、嘗試在給荷花與荷葉的塗色過程中選擇不同的平塗方向。

3、體會對比顏色搭配的樂趣。

4、大膽嘗試繪畫,並用對稱的方法進行裝飾。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准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一盒蠟筆。

活動過程:

一、欣賞兒歌《荷花娃娃》,感知荷花與荷葉的顏色。

教師出示在黑板上已經勾好荷花與荷葉邊線的畫紙,問:這是什麼?它們是什麼顏色的呢?

二、幼兒嘗試探索不同的平塗方向。

1、個別幼兒示範塗色教師:你知道荷花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嗎?怎樣給它穿衣服呢?

教師用同樣的方法請另一個幼兒示範給荷葉塗色。

2、討論塗色的方向教師:他們是怎樣給荷花和荷葉穿衣服的?他們是順著什麼方向塗色的呢?我們可以按照什麼方向塗色呢?讓幼兒遷移自己的已有經驗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三、幼兒嘗試平塗

1、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給荷花與荷葉穿衣服。如果你用橫向平塗的方法給荷花穿衣服,那麼就可以用縱向平塗的方法給荷葉穿衣服。如果你想反過來穿也可以。

2、在塗色穿衣服時候,盡量順著一個方向塗色,注意不要塗到邊的外面。

四、幼兒評價展示幼兒作品,帶領幼兒欣賞自己的作品,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荷花娃娃》。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欣賞各種各樣的香包,了解民間香包圖案的寓意,知道香包的用途。

2、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所觀察到的香包樣式、形狀等。

3、通過欣賞萌發對民間美術製品的興趣。

活動准備

(1)各式形態不同的民間香包圖片

(2)顏色不同的民間香包圖片

(3)各式有內在寓意圖案的香包圖片

(4)實物香包若干

(5)民間音樂《歡沁》、《步步高》

活動過程

一、通過參觀民間美術工藝品展會,引發幼兒興趣。

1、教師以參觀的形式導入活動:

師:「孩子們,聽說開展了一個民間手工藝品的展覽會,裡面有好多好玩的、漂亮的手工藝品,你們想不想參觀一下?

(隨民間音樂《歡沁》觀賞一張圖片)。這個手工藝品漂亮嗎?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教師小結:孩子們啊,這個叫做香包,它的形狀有很多,造型很美觀。香包是我們國家的傳統工藝品。

二、通過傾聽故事,了解香包的傳說和用途。

師:傳說,每年五月五日午時,這個時辰是所有妖魔鬼怪都出來活動。古人很難避過這個時辰,如果能避過就能平安,不然就會給鬼怪害死。這時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托夢給人們,說妖魔鬼怪最怕金屬、香氣,只要你帶上金屬和香氣之類,就能避過妖魔鬼怪之害。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開了觀世音菩薩托夢救人的事,他們就在這一天午時,身上佩帶各種各樣的金屬與香氣之類來避邪,這種做法,俗稱「壓午」,結果,平安無事。從此,人們每年在這天佩帶金屬、香氣之類的東西,時間久了,就漸漸地發展為今天的香包。

三、通過聞一聞,感知香包的香氣四溢。

師:今天我也帶來了神奇的香包,請小朋友聞一聞你桌上的香包,你聞到了什麼味道?你感覺怎麼樣?

教師小結:哦,原來香包真的有很多種香香的味道呢!

四、通過欣賞,感知香包的造型美。

師:孩子們,老師今天帶來了許多的香包,你們看,它們是什麼?它們長得什麼樣?我們也來學學它們的樣子,好嗎?

(出示造型突出的香包)

五、通過觀察,感知香包顏色的千變萬化。

師:再看看這些香包都用了哪些顏色?它們看上去感覺怎樣?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從哪裡看出來?

六、通過圖案,感知香包的內在寓意美。

師:那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是什麼圖案的香包啊?你覺得這個圖案漂亮嗎?

教師小結:蓮花、牡丹這些花代表我們女孩子一樣漂亮;登梅的喜鵲代表我們神氣的男孩子;蝙蝠和福念起來同音等表示你很有福氣呢!每個圖案都有他的意思。

七、游戲:香包在哪裡。

師:小朋友欣賞了好看的香包,朱老師在教室里也藏了好看的香包,請朋友用你們靈巧的小鼻子聞一聞找一找吧!(游戲離場)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5

活動背景:

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培養幼兒欣賞能力的教育活動,尤其是引導幼兒欣賞名畫家的作品,可以讓幼兒從小就接觸經典,與大師直接對話,這樣兒童發展的起點高了,眼界開闊了,對美的知覺和選擇也更敏感了,同時也有益於發展兒童性情、情感、自信和語言。《玩球的人》是法國著名畫家盧梭的作品,這是一幅具象性作品,畫面色調明快、主題鮮明、內容簡單,適合小班幼兒欣賞。

活動目標:

1、感知圖畫的色彩和形象美。

2、理解畫面內容,並能對畫面進行簡單的描述。

活動准備: 名畫《玩球的人》、視頻轉換儀、電視機

活動過程:

1、初步感受畫面。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幅畫。請你仔細看,你在畫上看到了什麼?

幼1:我看到球了。

幼2;我看到了人。

幼3:樹。

幼4:有很多很多樹。

幼5:樹葉黃了

幼6:有的變紅了。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樹葉有的綠綠的、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綠的、紅的、黃的,和在一起真漂亮。

(在這里,老師並不直接提出「畫上遠處有什麼」,「近處有什麼」之類的問題,而只以「你在畫上看到了什麼」這樣的問題引入,放手讓兒童認真觀察,自由討論。在美術欣賞活動中若教師提出的問題過於具體,容易限制兒童的觀察思路,使他們無法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識和興趣點,從不同角度和不同視點對作品進行獨立自由的觀察。)

2、進一步觀察畫面,感知畫面色彩美、形象美。

師:你感覺畫中的事情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

幼:晚上。

師: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幼:我知道的。

幼:我覺得是白天,因為我看到了天上的雲。

師:藍藍的天上飄著白白的雲,天氣真好呀!畫中的人在做什麼呀?

幼:在跳舞。

幼:不是跳舞,是在玩球。

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幼:那邊有球(孩子指著球說)。

師:他們是怎麼玩球的?

幼:他的手是這樣的,腳在這樣!( 孩子邊說邊模仿畫中的動作)

師:那我們一起來學學他們玩球的動作吧。

(幼兒自由模仿畫中人的動作。)

(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幼兒進一步感知畫面色彩美、形象美。孩子的觀察往往是片面的,點的觀察,而老師的引導則是提升,它讓幼兒能更深層次的挖掘畫面的內涵,這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的價值所在。小班孩子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認識依賴於行動,所以在讓孩子感受畫面的形象美的時候,我設計了通覺得方法,讓幼兒通過模仿畫面中人物的姿態、動作來,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情緒,感受感受作者描繪的蓬勃向上的朝氣,同時它也符合動靜結合的原則,能滿足小班幼兒的身理需求。)

3、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

師:這群人玩球玩得開心嗎?

幼:開心。

師: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幼:他們在笑。

師:真的哦,他們都笑眯眯的!

這幅畫的名字呀叫《玩球的人》,它是一個叫盧梭的外國畫家畫的,他畫的是在一個晴朗的秋天,一群人在楓樹林里玩球,他們玩得真開心。

(幼兒對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夠反映他們對作品的總的感覺,但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有點難度,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情感上的引導,共容易激起孩子的共鳴,所以這里教師把重點放在分享看畫的感受上。)

活動反思:

說到幼兒園美術活動,通常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繪畫活動,而美術欣賞活動往往是我們所忽略的。這學期我們小班組換了一套新教材,它的每個主題中都有美術欣賞的活動,這也給了我們嘗試美術欣賞活動的一個平台。小班孩子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所以我選擇了亨利盧梭的《玩球的人》這一幅畫來欣賞。在組織這一活動時,因為孩子是剛剛接觸美術欣賞活動,所以老師結合發散性問題和具象問題,盡可能多的鼓勵和引導孩子細心觀察,大膽想像、勇敢表達。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唯一、絕對的正確答案幾乎是不存在的,這也為兒童提供了可以充分自由地想像和創造的空間。但對美術作品的解釋也不能是完全的「什麼都是」和「怎麼都行」,它畢竟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特別是對於寫實性的作品來說,人們對畫面所描繪事物的識別,對作品情感表現傾向的判定,也總是大致相當的。所以,教師在允許幼兒有自己不同的.感覺的同時,又鼓勵孩子發表各自的不同見解,使他們通過討論和爭辨,得出相對更合理的結論。討論的目的只在引導和提升,而不是硬性說服,更不是壓制不同意見,使兒童喪失自信,只迷信權威,不敢再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泥工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幼兒喜愛,孩子們對玩泥工非常感興趣。當你給他們一團泥時,他們會很高興地反復捏著玩,這時幼兒的手指和肌肉便得到了鍛煉。「糖葫蘆」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物體形象,來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是幼兒所熟知的食物之一,根據小班幼兒的泥工表現的特點設計此課題,目的是通過「糖葫蘆」這一泥工教學活動,讓幼兒在積極的活動氛圍中掌握了團泥的技能,增強幼兒手的協調性、靈活性,充分體現了玩中學,學中樂的思想。

活動目標:

1、感知糖葫蘆的形狀及顏色。

2、幼兒初步學習團泥的技能,訓練雙手的協調配合能力。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細心做事的好習慣。

活動准備:

1、幼兒人手一份橡皮泥

2、一根竹棍

3、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一串糖葫蘆,引導幼兒觀察。

師:寶貝們,你們看吳老師今天帶來了什麼呀?

幼:糖葫蘆。

師:你看到的糖葫蘆長什麼樣子呀?誰來說說看?

幼兒自由表述。

師小結:紅紅的小果子,上邊有甜甜的冰糖,一串一串的就是糖葫蘆。

師:寶貝們喜歡吃糖葫蘆嗎?

幼:喜歡。

(評析:通過出示糖葫蘆引起幼兒們的興趣,在感興趣的基礎上讓幼兒們仔細觀察糖葫蘆的形狀以及顏色,一下子就調動起幼兒們的積極性。)

二、觀看視頻:製作糖葫蘆的過程。

師:熊大在超市裡看到紅紅的糖葫蘆,特別的喜歡,特別想吃。可是熊大不會做,誰來幫幫忙?你會做糖葫蘆嗎?

幼:不會。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裡面的師傅到底是怎麼做的?

播放視頻,教師進行適當的講解。

(評析:由於熊大是幼兒們喜歡的一個卡通人物,幼兒們很喜歡,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幼兒們的注意力集中,並初步知道團泥的基本技能。)

三、教師和幼兒一起製作誘人的糖葫蘆。

1、教師示範製作糖葫蘆。

師:你看到是怎麼做的嗎?誰來說說看。

幼兒自由表述

師:那吳老師先來試一試,看看做的對不對。

教師示範:我們先取出紅色的彩泥,揪下一塊,然後雙手揉搓成圓形,揉出4到5個小紅球。然後把小紅球按順序整齊地穿在竹棍上,當心不要扎到小手。一串好吃的糖葫蘆就製作好了。

教師在製作的過程中引導小朋友一起跟著教師做一做。

(評析:幼兒幼兒們第一次接觸竹棍,所以教師在示範的時候特意強調如何運用竹棍。)

2、幼兒回顧製作糖葫蘆的過程。

師:吳老師的糖葫蘆做好了,做的對不對?

幼:對。

師:你喜歡嗎?

幼:喜歡。

師:哪個聰明的寶寶來說說看是怎麼做的?

師:那你會做了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要當心竹棍喲。

3、在幼兒製作的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

(評析:通過教師的示範以及幼兒的參與,一起說一說、做一做,初步學習團泥的技能,完善第二個目標。在我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幼兒們非常感興趣,都想上來試一試,充分融入了本次活動中。)

四、講評幼兒作品。

師:小朋友的糖葫蘆做的真棒。老師好喜歡呀!你最喜歡哪一跟?為什麼呀?

幼兒自由表述。

(評析:小朋友的想像力很豐富。雖然我展示的是紅色的糖葫蘆,我們班有些幼兒自己開動腦筋做了彩色的糖葫蘆。)

五、活動延伸。

師:我們的糖葫蘆做好了,現在就去送給熊大吃吧。熊大看到這么漂亮的糖葫蘆,肯定開心極了。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鞏固對紅、黃、綠三種顏色,對色彩感興趣。

2、嘗試用蔬菜印畫進行。

3、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1、藕頭、蘿卜頭、黃瓜頭、芹菜頭和土豆塊若干;2、水粉顏料、調色盤、抹布若干;3、紅黃綠顏色寶寶各一個,會發聲音的光身娃娃一個。

三、活動過程:

1、引起興趣今天老師帶來了三個顏色寶寶,你們認識它嗎?我們跟它們打個招呼吧。

2、導入主題。

傳來娃娃的叫聲。咦?這是誰的聲音啊?(幼兒回答)哦,原來是娃娃在哭啊。讓我們一起來問問娃娃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好嗎?(教師抱起娃娃作聽狀)哦,原來娃娃看見你們玩得那麼開心它也很想和你們一起玩但是---(引導幼兒思考並回答沒衣服穿)對啊,娃娃沒有衣服穿不好意思出來玩怎麼辦呢?我么一起來幫助它好嗎?

3、介紹、講解用藕頭、蘿卜頭等拓印的技法。

我們一起作些漂亮的衣服送給娃娃好嗎?(出示藕頭等印章)你們知道這些是用來做什麼的嗎?它是給我們用來裝飾衣服用的現在看清楚是怎樣用的哦。

要點:要把印章那平-在調色盤里醮一下----用力按在衣服上---再輕輕拿起來4、交待要求及注意事項。

注意:告訴幼兒一種印章只能醮一種顏色。

5、引導幼兒大膽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6、展示幼兒作品,肯定評價作品。

(把所有作品展示出來教師把著娃娃)娃娃很高興謝謝小朋友!現在讓娃娃自己來選他喜歡那一件好嗎?(肯定幼兒的作品)四、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和娃娃積顏色寶寶一起跳舞。

娃娃說小朋友真能幹做出這么漂亮的衣服讓它穿著漂亮衣服和你們一起跳舞吧!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願意嘗試新的作畫方式————紙漿塗畫。

2、大膽地用紙漿做出自己喜歡的畫面。

3、願意向大家講述自己的感受,能欣賞同伴的作品。

活動准備:

1、幼兒用書第20—21頁。

2、各色紙漿(加入顏料和糨糊)、西卡紙、小勺子、紙漿畫範例、抹布。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了解紙漿畫的製作方法

1、教師出示紙漿畫範例,引起幼兒觀察、思考:這幅畫和平時的畫有什麼不同?是怎麼畫出來的?

2、和幼兒一起閱讀參與幼兒用書第20—21頁的內容,了解紙漿畫的製作方法。

(二)幼兒集體進行紙漿造型游戲

1、教師出示紙漿,幼兒認識各種顏色的紙漿。

2、師生共同選擇喜歡的紙漿玩"鋪路"游戲。

⑴教師邊念兒歌邊用勺子盛喜歡的顏色的紙漿倒在紙上,用小棒子把紙漿塗抹在紙上,直到全部塗完。("小勺子,盛紙漿,倒在紙上變小山。小勺子,幫幫忙,紙上鋪出大馬路。")

⑵幼兒做鋪路游戲。(小朋友也來鋪條路,可以是一種顏色的馬路,也可以是彩色的馬路。)

3、師生進魔術棒造型游戲。

⑴教師一邊念兒歌,一邊用手指在紙漿上造型。("小手指,來走路,走彎路,走直路,再拐彎……變出一個××來。")

⑵請幼兒也用小手指走一走,看看能變出什麼來。

⑶師生交流:你們變出了什麼?是怎樣變的?

⑷教師總結:鋪路時紙漿要鋪滿,小手指在走路時要用點力氣。

(三)幼兒自由進行紙漿造型

幼兒選擇不同顏色的紙漿進行自由造型活動,教師指導幼兒選擇多種顏色的紙漿塗抹造型。教師肯定幼兒的創意,及時給予鼓勵,增加幼兒的自信。

(四)幼兒欣賞、交流分享活動

1、大家一起來看用紙漿變出了什麼,最喜歡哪一個。

2、教師對幼兒在交流中出現的貶斥他人作品的現象要及時正確引導,既要學會尊重、寬容別人的創作,又要對他人的優秀創意表示贊賞。

3、再請幼兒現在用手摸一摸紙漿,和剛才的感覺一樣嗎?

② 中國民間藝術有什麼特點

中國民間藝術特點有形式通俗、群眾的廣泛參與性、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儀式性。

具體如下:

一、形式通俗,易於接受。民間藝術普遍存在於人民群眾的勞動和生活之中,人們對它不但熟悉而且天然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

二、群眾的廣泛參與性。民間藝術從形式到內容,其創造主體多為廣大人民群眾。

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民間藝術本質上是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基於對生活的感悟而開展的具有群體性特徵的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基於日常生活的美的創造活動。它天然具有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融的特點。

四、儀式性。第一是模式化和規范性。作為傳播手段,具有儀式化特徵的民間藝術活動具有以下重要特點:

1、模式化和規范性。模式化特徵保證了民間藝術在一定的時間內在其所流行區域內能夠被不斷重復,使得傳播具有極強的穩定性。

2、神聖性。儀式通過使社會成員對傳播過程產生敬畏感,從而強化傳播效果。

3、潛在性。民間藝術植根於民眾生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廣大民眾發揮作用。

(2)紙漿荷花擴展閱讀:

中國民間藝術分類如下:

1、按照材質來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基本上都是天然材料,以手工加工製作的。

2、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剪刻類、塑作類、織綉類(包括印染類)、編織類、繪畫類、雕鐫類、扎糊類、表演類、裝飾陳設類等。

3、按照造型來分類。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通過民間藝術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③ 燒酒里會滋生蚊蟲嗎

不會。燒酒屬於殺菌過的,並且本身也有殺菌消毒的作用,蚊蟲的滋生是因為有細菌,但燒酒穗冊只要緩派密封保存好,就不會有蚊蟲滋生。
燒酒,用蒸餾法製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
1. 唐時酒名。 唐 白居易 《荔枝樓對酒》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2.用蒸餾法製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谷四·燒酒》:「燒酒非古法也。自 元 時始創其法……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紅樓夢》第三八回:「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吃口燒酒。」 曹禺 《雷雨》第一幕:「我就喝了兩口燒酒,壯壯猜哪宏膽子,穿過荷花池,偷偷地鑽到這門外的走廊旁邊。」
3.釀酒。《新華月報》1952年第2期:「有些地區應特別提倡土特產與農產品的加工,如造紙漿、繅絲、燒酒、打蛋等。」

④ 傣族民俗傳統藝術是什麼

傣戲。

傣戲在保山是一種較為古老而又優美的民族珍稀劇種,它於清光緒年間從德宏盈江傳入,主要流傳於保山市的潞江壩、上江壩傣族聚居村寨。至今,其歷史已達百年。過去,潞江土司署第20任宣撫使錢慶祥在司署內建有「內戲台」和「外戲台」,既看滇劇亦看傣戲。

土司錢慶祥愛看傣戲,也會演傣戲。因此,司署里曾於民國初年組建業余性質但活動甚為頻繁的司署戲班,專演傣戲且置有戲箱。

常演的劇目是刀安仁改編的《阿鑾相勐》《朗畫貼》《混披盞米》以及《三請梨花》《女斬子》、《大破天門陣》、《三下南唐》、《陶和生》等。由於歷史的原因,此戲現在芒寬已基本失傳。

(4)紙漿荷花擴展閱讀

傣族文化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因分布而分別被稱為傣語、泰語、寮國語等,屬漢藏語系侗台語族(壯侗語族)台語支。

全球約有6600萬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語。在類型上同漢語一樣是單音節為主的有聲調語言。由於分化年代久遠、跨境分布等原因,傣語內部雖然仍有相當數量的同源詞,但語音、詞彙、語法等等方面差異較大,如白傣語有22個輔音位,泰語則只有21輔音位,已經難以互相通話。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為傣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其字元為傣語字元。

傣文擁有多種方言文字,其中中國境內的傣族使用有四種,即傣泐文(西雙版納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中國境外則有泰文、寮國文等。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改進,中國境內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 。

一般認為,傣文源於古印度文字系統,其形成與佛教東傳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關系,但具體源於何種文字系統存在爭議,主要由源於巴利文和格蘭地字母兩種觀點,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紀傳入古印度的婆羅米文。

傣文、泰文、寮國文都將輔音字母分組主要表示調類。但三種文字差別也很明顯,如傣文按古聲母清濁分為兩組;泰文、寮國文的古清字母還區分了送氣和不送氣,加上濁音,一共分成了三組

⑤ 荷花和向日葵有哪些相同

荷花和向日葵有哪些相同?
分析如下:
荷花是水生植物,而葵花是陸生植物。
荷慧亂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葵花是向日葵俗稱。主要分兩大類,食用和觀賞。枝腔向日葵種子叫葵花籽,含油量很高,為半干猛碧衫性油,味香可口,供食用。花穗、種子皮殼及莖稈可作飼料及工業原料,如制人造絲及紙漿等,花穗也供葯用。

⑥ 民間藝術品都有哪些

藝術品分為很多類,陶瓷、國畫、書法、青銅器、金銀器、壁畫、年畫、剪紙、皮影版、面人、權泥人、糖人、錢幣、郵品、油畫、建築、園林、木器、服飾、掛飾、配飾、漆器、掛毯、彩蛋、鍾表、樂器、攝影作品、文學作品、雕刻作品、雕塑作品、砂岩作品、仿砂岩作品、擺件、鐵藝、銅藝、不銹鋼雕塑、玉雕、翠雕、石雕、瓷雕、銅雕、木雕、竹雕、根雕、角雕、浮雕、玻璃鋼雕、樹脂雕、玻璃製品、透明樹脂製品、寶石製品、玻璃製品、陶、吹瓶、琉璃製品、水晶製品、花藝、花插……

⑦ 老北京有什麼習俗

一、逛廟會

說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廟會。早在我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北京就已經是北方地區的重鎮了,特別是在元、明、清在此處建都之後,進一步的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底蘊,促使了寺廟文化的興起,從而衍生出了逛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寺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有著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國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這座城市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條都有著廟會這樣的民俗習慣。

在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北京依舊是完整保留著這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雲觀、白龍潭與地壇等,它們形成了現代北京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讓世人對此銘記於心,也成為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二、吃烤鴨

說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類型,那麼飲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時,北京烤鴨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誕生於明初年間,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由於熱愛烤鴨,導致宮廷中的御廚是想盡辦法,最終研製出了聞名的「北京烤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門派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北京要是沒嘗試過豆汁真不算來過北京」。據說豆汁最早是誕生於遼宋時期,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在清朝,當時的乾隆皇帝將這種飲品引入了宮廷之中,使其成為了宮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發展,從而成為了民間大眾化食品。

由於豆汁中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成分,所以有著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夠很好的祛暑、清熱以及開胃。但是也由於豆汁的是發酵而成,會帶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許多人都是無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讓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國家,而孝道也是傳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徵者這樣的文化習俗。

說道北京民俗,那麼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這座公園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逐漸的成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場所,以此來發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遊客在游覽美景的同時銘記歷史文化。

五、聽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劇是由徽劇衍生而來,隨著各類戲曲文化的不斷交流和融合,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京劇,它早在清朝時期就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深受無數老百姓的喜愛,還因此誕生了許多的著名戲曲家,如:梅蘭芳、程長庚、譚鑫培等。

(7)紙漿荷花擴展閱讀

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

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為零食或早點、夜宵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面等。

一些老字型大小專營其特色品種,如仿膳飯庄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庄的銀絲卷,東來順飯庄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庄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他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戶曉的小吃,由於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見到,但是,大多數小吃保存了下來,有些小吃店還開到了一起,這樣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顧客。

參考資料老北京網路

⑧ 農家土燒酒的製作方法

1:浸米:將大米(糯米更好,高粱,玉米都可以,只是發酵略有不同)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直至右手指能夠將米捏碎。

(8)紙漿荷花擴展閱讀

燒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āo jiǔ,基本解釋是唐時酒名;用蒸餾法製成的酒等意思。出自《荔枝樓對酒》、《本草綱目·谷四·燒酒》等文獻。

1. 唐時酒名。 唐 白居易 《荔枝樓對酒》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2.用蒸餾法製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谷四·燒酒》:「燒酒非古法也。自 元 時始創其法……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紅樓夢》第三八回:「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吃口燒酒。」 曹禺 《塵歲雷雨》第一幕:「我就喝了兩口燒酒,壯壯膽子,穿過荷花池,偷偷地鑽到這門外的走廊旁邊。」

3.釀酒。《新華月報》1952年第2期:「有些地區應特別提倡土特產與農產品的加工,如造紙漿、繅絲、燒酒、打蛋等。」

⑨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水彩、剪貼、折紙等方法裝飾房子的周圍。

2、結合故事《新房子周圍》,大膽想像用不同的方法布置美化環境。

3、注意合理的布局畫面,用大小的比例來表現活動准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2、蠟筆、顏料、蠟光紙、剪刀、漿糊等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打開幼兒用書,師生共同閱讀故事《新房子周圍》。

2、請幼兒說說:故事中的小動物是怎樣布置新房子周圍的?

3、引導幼兒認識畫面上的前面、後面和旁邊,了解畫面的布局。

4、組織幼兒討論:假如你有一座新房子,你想在新房子周圍布置些什麼?你喜歡的新房子周圍有什麼?

5、幼兒翻至幼兒用書操作處,觀察房子的位置,討論可以在什麼地方布置些什麼?

(1)房子在畫面的什麼地方?

(2)哪裡是房子的前面,哪裡是房子的後面?在前面添畫的景物應該大些還是小些?在房子後面的景物又應該怎樣呢?

(3)添畫的各種景物怎樣來表現有前有後,有遠有近的效果。

觀察桌子上各種各樣的操作材料。啟發幼兒使用多種多樣材料進行創造活動,教師輔導幼兒注意畫面景物的遠近。

展覽幼兒作品,讓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

鼓勵幼兒用連貫地語言講述自己創作的作品《我喜歡的房子周圍》。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製作紙漿的步驟,激發對紙漿畫的興趣。

2、培養動手能力,發展想像力和創造能力。

3、體驗活動的樂趣,培養合作意識。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准備:

紙漿、水管、鑷子、配斗筷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水管,師:這個是什麼?你們在哪裡見過。

2、水管它是用來做什麼的?

二、觀察水管,對形狀、外形進行仔細的觀察。了解水管。

三、出示紙漿。

師:小朋友請看看老師手上的這個是什麼?(紙漿)

紙漿用來做什麼的?(做紙漿畫的)

四、介紹水管畫

1、出示水管畫,看看這個是什麼上面有什麼?(剛剛的水管、有紙漿)

2、做好的水管畫怎麼樣?(很漂亮)

3、你們像不像來做下我們的水管畫。

五、幼兒操作進行水管畫的製作

教師巡迴指導,教導幼兒製作時的一些製作方法。

六、作品展示

將製作好的作品進行展示,供幼兒欣賞。

活動反思:

本次的紙漿課題為「水管紙漿畫」,拋開平時的將紙漿直接製作在平面上,這次我們採用將紙漿立體化,使用我們常看見的水管作為底,通過幼兒的創造想像將紙漿展示在我們的水管上,紙漿畫是我園的特色美術,在製作是幼兒也非常喜歡,對紙漿畫的熱愛程度也很高,作為我班,水墨畫是我們的主要特色之一,與紙漿畫相互交替相互學習,幼兒從中體驗樂趣從中學習特色美術從中提高自己的美感。立體化攜轎的製作和平板製作區別在於平板製作是簡單,立體需要幼兒豎直製作,也增大了製作是的難度,但大班幼兒協調操作比較好,難度也比較低。製作出來的成品的美感也很高。

小網路:紙漿是以某些植物為原料加工而成的,它是造紙的基本原料。通常用以制漿原料的植物可分為4大類:莖干纖維類、韌皮纖維類、種毛纖維類和木材纖維類。

幼兒園大班美術培隱磨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自己名字的意義,並知道每個人的名字都有不同的含義。

2、讓幼兒在欣賞各種不同形式名字畫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名字的字型和意義設計一幅名字畫。

3、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創作。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准備

1、環境准備:事先在活動室裡布置一些民間花鳥名字畫、藝術簽名、範例、以教師的名字設計的名字畫作品。

2、經驗准備:每個孩子回家詢問自己名字的意義,並用「訪問調查表」進行記錄。

3、學具准備:人手一份黑色記號筆、8開彩色卡紙。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以參觀畫展引起幼兒興趣

欣賞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展出的各種民間花鳥名字畫、藝術簽名,並總結名字畫的特點:這些奇特的畫都是用人的名字畫成的。

(一)小朋友,你們有沒有見過畫展呀?裡面有許多有趣奇特、和以往不一樣的畫呢。想不想跟隨老師去參觀一下神奇的畫展呢?(教師帶領幼兒觀察畫展作品。)在這些畫里都藏著秘密呢,你能找到它嗎?

(二)哦,這裡面都藏著人的名字呢!名字里還藏著鳥、花、龍一些動物和植物呢。有些名字就像小橋,有些名字像水草,這些美麗的圖案就變成了一幅幅有趣的名字畫啦!

二、介紹自己名字的含義,體會名字中包含著長輩對自己深深的愛

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名字的「訪問調查表」,能在集體面前大膽、清楚地講述名字的意義。

(一)你們有沒有名字,你叫什麼名字呢?(幼兒介紹自己的名字)

(二)我們的名字都很特別,昨天我們調查過了,大人為什麼給我們起這個名字?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爸爸媽媽為什麼給你起這個名字?(幼兒相互交流)

(三)剛才,你們已經和好朋友交流過了你名字的意義,現在有誰願意告訴我們大家呢。(請個別幼兒在集體中回答)

(四)原來呀,我們的名字包含著長輩對我們的祝福、願望以及深深的愛呀!(教師點出名字的含義)

三、介紹名字畫,及其創作要求

出示範例作品,向幼兒介紹名字畫的創作要求:根據名字的字型和意義進行裝飾設計。

(一)小朋友,你們知道我的名字嗎?(教師進行自我介紹)老師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了一幅畫,老師的畫里有些什麼?(出示教師的範例作品,幼兒自由講述)

(二)我叫「黃愛琴」,「黃」看起來像一塊田,黃又是黃顏色的黃,使我想到了春天裡有黃的迎春花,油菜花,等;長輩們給我取名「愛」,希望我美麗可愛,有愛心;琴是彈琴的琴,琴聲會發出許多小音符。我是根據名字的形狀和意義裝扮自己的名字的,你們瞧,這就變成了一幅名字畫!(教師結合範例講解創作要求)

(三)每個人的名字都可以變成有趣的畫,你會怎樣裝扮自己的名字呢?找個朋友去說一說吧(幼兒討論交流,並知道名字要寫得大些才顯得畫面飽滿生動。)

四、幼兒創作,教師巡迴指導

(一)介紹作畫材料以及作畫場地。

(二)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卡紙顏色,進行創作。(播放《百家姓》音樂)

(三)教師指導:根據名字的字型和含義,大膽、誇張地進行裝飾。

五、展示作品、幼兒交流

我們的作品也參加畫展啦,你最喜歡哪幅畫?(把幼兒的作品布置成展板,引導幼兒根據畫面的布局、裝飾的外形、名字的含義互評作品。)

六、活動延伸:幼兒為家長、夥伴創作名字畫

今天我們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了一幅畫,我們生活周圍還有很多關心愛護我們的人,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你的小夥伴。你能不能把他們的名字也變成一幅有趣的畫呢?

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中,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畫一畫,由淺入深地引導幼兒嘗試設計、裝飾自己的名字,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展現其獨特的設計風格,表現出別有新意的名字來,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雖然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提出幼兒可以只裝飾名字中的某一個字,但最後只有一個幼兒裝飾了一個字,其他幼兒都能把全名裝飾出來,說明幼兒很喜歡這個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他們的想像力、思維力得到了發揮與展示。在最後展示評價過程中採用自評與互評,促進了幼兒的個體發展。幼兒在課堂中非常活躍,對美術課很感興趣,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繪畫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達到了教育目的。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4

案例背景:

繪畫教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在學校的荷花池裡,小朋友們看見了游動的小金魚在粼粼的水波中自由地嘻戲,孩子們興奮得問著:「水裡有什麼呀?小魚在水裡做什麼呢?這些魚怎麼都長的不一樣呀?結合小朋友們對魚兒的興趣,設計了本次活動,孩子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表象老師為孩子門創造想像提供更為廣泛的空間。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欣賞大膽表現各種姿態的魚和魚兒的生活空間。

2、嘗試用線條分割的方法,用點、線、面進行塊面裝飾。

3、感受線描畫的樂趣,培養想像、創造能力。

活動准備:

知識准備:有線描畫的基礎

材料:

1、空白的魚2條、表格一張、各種線條小圖片。

2、勾線筆、圖片、白紙。

3、顏料、毛筆。

重點難點

掌握線描畫的技能,能用流暢的線條、圖形表現魚身上的花紋。

活動過程

一、通過欣賞圖片,了解魚的各部位及各種形狀。

師:小朋友都見過魚嗎?

幼:見過。

師:老師這里有四條魚,我們一起來欣賞好嗎?

這四條魚,有相同的地方嗎?

幼:有,它們都有魚頭、魚身、魚尾、魚鰭、身上還有魚鱗和漂亮的花紋。

師:那它們有不同的地方嗎?

幼:有的魚像雞心一樣的,有的魚是三角形的、有的魚是橢圓形的……

師:它們的形狀不一樣。

師總結:魚有各種各樣的種類,但是不管它們怎麼變化,魚都是以身體為主,前面是頭,後面是尾巴,上下有魚鰭,上面都是一根根細細的骨頭,身上還有魚鱗和各種各樣的花紋。

當我提問:這四條魚有相同的地方嗎?剛開始幼兒們都是從裝飾上去說的,我及時地引導幼兒們從魚的外形上去欣賞,楊洋說:它們都有魚頭和魚身,魚尾。朱睿怡說:它們都有魚眼、魚嘴……那它們有不同的地方嗎?馬上有幼兒說:有的魚是橢圓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長長的,還有的魚像一個雞心一樣的,發現了魚的形狀的不同。

二、觀察范圖,交流討論。

1、觀察範例,

師:這四條魚身上的魚鱗都是一樣的嗎?

幼:不是

師:魚的身上用弧線或者直線把魚鱗分成了一塊一塊的。(用手指提醒幼兒)小朋友們在裝飾的時候也要把你的魚鱗劃分稱塊面狀。

師:除了這樣分,還可以怎樣分塊?

(出示空白的魚身,幼兒上來嘗試分塊。)

師:它們是怎麼裝飾的呢?

幼:有波浪線、圓點、直線、弧線……

(教師把幼兒說的相應的線條或者圖像貼在旁邊的表格里。)

(從畫面布置的較滿,線條流暢,魚鱗變化的樣子漂亮引導幼兒)

魚兒是怎麼裝飾的?幼兒們通過觀察後說是用圓形、三角形、黑點、正方形、直線、曲線、螺旋線、波浪線等圖形和線條進行裝飾的。於是我引導幼兒觀察分塊的線條,提問:這是什麼?濮子傑說:直線。直線把魚身和魚尾怎麼樣了?楊洋說:直線把魚身和魚尾分成了一塊一塊的。引導幼兒裝飾魚兒時要先分塊再裝飾。在幼兒嘗試分塊時,我又引導幼兒除了用直線橫著分還可以斜著分,豎著分,而且可以用不同的線條來分,例如曲線、波浪線、弧線等都可以分塊。

三、教師示範作底版

引導幼兒在欣賞和交流中了解,刻板線條的深淺和版畫的效果關系緊密,運筆力度要重,刻板要細致耐心,線條要光滑流暢。

吹塑紙版畫的刻版的深淺直接影響到版畫拓印的效果,所以我在示範時重點提醒幼兒注意線條的深淺。魚兒身上的每一條線條都要描深、描粗,刻畫的清清楚楚,這樣拓印出來的魚兒線條才清楚,染線時才看得清。

四、幼兒創作,大膽表現。

師:你們可以自己設計喜歡的魚。

1、鼓勵幼兒根據想像大膽創造魚的形狀。

2、啟發幼兒大膽運用各種圖形和線條進行塊面裝飾。

幼兒們已經畫過魚,也有裝飾過線描畫的基礎,所以在吹塑紙上構圖時速度很快,大大的魚身,裝飾的空間很大。但是有些幼兒在分塊時卻出現了問題,有的分的太細,裝飾時太密,不清楚。有的分的太寬,裝飾時太空了,影響了染線的效果。

五、塗色拓印

1、提醒幼兒刷藍色底色時注意從左刷到右,顏料不要太多,刷得要均勻。

2、等徹底幹了以後再染線,不要把宣紙弄破。

3、染線時選擇顏色鮮艷的蠟筆均勻地染線,染的線條要滿。

由於有些幼兒在分塊時出現了問題,導致拓印染線後的魚兒看不清楚線條,在染線時幼兒們還要一邊染線,一邊去描線條。有些幼兒沒有及時補上線條的'魚兒看起來是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影響了整體的效果。

六、參觀畫展,交流同伴的作品

1、參觀「美麗的大魚」畫展。

2、說說你最喜歡的大魚,為什麼?

活動反思:

活動中,幼兒們通過欣賞和自己以前見過的魚兒畫出了各種形狀的魚,而且在裝飾的時候能先分塊再裝飾,由於在分塊的時候出現了分的太寬和太細的問題,導致在裝飾時很空或者很密,看不清楚。在描線條的時候,有些幼兒很不細心,把線條描的很毛糙,會描到外面去,多出很多的小線條,影響了畫面的效果。有些幼兒描的線條不夠粗也不夠深,在拓印之後看不太清楚,染線時很困難。這些問題在每次的吹塑紙版畫活動中基本上都會出現,幼兒們雖然掌握了刻版的方法,但是總是不夠細心,缺乏耐心,對於刻版的技能還需要強加練習。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為了教育孩子們勤儉不浪費,從小養成變廢為寶、廢物利用的習慣,同時結合我們最近開展的《多彩的秋天》的主題活動,我們決定讓孩子們用一次性的紙杯,製作一幅《美麗的菊花》的粘貼畫。

【活動目標】

1、知道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勤儉不浪費是值得發揚的品質。

2、秋天到了,菊花開了,激發幼兒熱愛秋天的情感。

3、練習剪、貼、添畫的美工技能。

【活動准備】

1、一次性紙杯 2、油畫棒、記號筆 4、剪刀、膠棒 5、彩色卡紙

【活動過程】

1、提問引出主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浪費的現象無處不在。如:公共場所的水龍頭不擰緊,造成水資源流失;辦公室里的電腦不關,空調24小時工作等等現象隨處可見。

(2)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教育幼兒勤儉不浪費。啟發孩子們變廢為寶,利用各種廢舊物品製作東西。

2、教師示範製作菊花,幼兒欣賞。

(1)菊花有各種顏色的,老師可以啟發幼兒將一次性紙杯塗成各種各樣的顏色。

(2)教師示範如何正確使用剪刀,將一次性紙杯剪成長條形狀的菊花花瓣。

(3)教師示範如何正確使用鉛筆,將長條形的花瓣一圈一圈捲起。

3、幼兒動手操作,製作菊花,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重點示範如何將一次性紙杯剪成粗細大小一樣的花瓣,還有如何將花瓣圈起,變成形象逼真的菊花花瓣。

4、張貼幼兒作品,大家相互欣賞,互相評價。

【活動延伸】

1、帶幼兒去看菊花展。

2、將幼兒作品張貼在教室或走廊里。

附兒歌:秋天到,菊花開,

紅的紅,白的白,

黃的黃,紫的紫,

像煙花,像面條,

還像媽媽的卷頭發。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把握連環畫創作的基本結構,嘗試表現連續的故事情節。

2.能大膽想像和創造三毛保護環境的主題內容,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

3.能積極參與活動,體驗畫連環畫的樂趣。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5.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繪畫,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活動准備:

1.三毛圖片及張樂平連環畫「三毛拍蒼蠅」。

2.三毛發現環保活動主題。

3.范畫:三毛撿垃圾。

活動過程:

1.出示三毛形象,進行有關談話。

「小朋友,這是誰呀?你怎麼看出來的?三毛長的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三毛是大腦袋、圓鼻子,只有三根頭發。

2.介紹張樂平和他的連環畫。

師:三毛這個形象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張樂平爺爺創造的,人們非常喜歡他的畫,更喜歡他畫的三毛。張樂平經常用他的畫來跟人們說故事,講道理。瞧!這里就有張樂平爺爺的畫。

你能看出是什麼意思嗎?你是怎樣看的?(看完第一張、再看第二張、第三張、第四張,每張畫上有號碼,要有順序地看。)這種畫叫連環畫,張樂平創造了許多這樣的畫,講了許多的三毛故事。

3.出示三毛發現的有關環保問題。

「今天,三毛來到我們江陰逛了一圈,卻發現許多問題。」

(1)三毛往前走啊走,發現垃圾筒旁邊有很多的垃圾。

(2)三毛又往前走啊走,發現小河邊有個小朋友在捉青蛙。

(3)三毛往這邊走啊走,發現有隻小鳥腳受傷了。

(4)三毛往那邊走啊走,發現有棵小樹彎著腰,都要倒掉了。

(5)三毛往後面走啊走,發現有個水龍頭在嘩嘩地流自來水。

提問:三毛發現了這些問題,他可能會怎麼做呢?

4.介紹范畫:三毛環保記三毛是個環保小衛士,他開始了他的環保行動。

老師也用連環畫的方法將他的環保行動畫了下來。

提問:四幅圖分別說的是什麼意思?(引導幼兒發現每幅圖上都有三毛,故事是連續的)。

5.請幼兒大膽想像,創造出各種環保連環畫。

(1)畫出三毛的特別形象。

(2)請你用連環畫的方法畫出三毛的環保行動。內容要完整,畫出三毛到哪裡去?三毛發現了什麼?三毛又是怎樣做的?最後三毛怎樣了?背景可以豐富一些,不要忘記編上號碼。

(3)三毛還會有哪些其他的環保行動呢?請你也用連環畫的方法畫下來。

6.請幼兒介紹自己作品。

活動反思:

1.首先,本節課的教學是根據孩子的認識能力,觀察能力,從視覺的角度來呈現教學內容,讓孩子們從認識,觀察,評論等步驟進行教學。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做到目標明確,教學過程過度緊扣,做到層層遞進。不好的地方是:沒能面向全班孩子,部分孩子受家長的影響對愛護環境意識不強,針對這一現象我爭取把愛護環境深入班級,深入個人,從而真正做到愛護環境從我做起。

⑴ 對幼兒發展的反思,幼兒階段的孩子希望被理解、尊重和接納,針對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都應該及時發現,認真肯定。同時也給孩子自己的空間,不能將他們還沒自己認識的現象強加給他們,從事情的表面開始教育,使他們能從內心感知,從周圍發生的種種現象中發現好與壞,該向哪方面學習。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幼兒階段的孩子是很注重直觀視覺的、聽覺的,教學中應採用圖像,影片等教育手段,同時引導孩子用對比的手段知道好與壞,進一步理解所發生的現象對生活、學習的影響。從而促進孩子對事物認識能力的提高。

⑶對師幼互動的反思,教學過程中,活動的環節中的各個步驟是根據孩子接受能力認識變化而變化的,對課堂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認真解決。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跟孩子們互動交流是我課堂中較為滿意的環節,及時發現孩子接受的程度也能從孩子的表現中看出,從而轉變教學技巧達到教學目標。

4.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想方設法把上次課堂里活動中沒能很好參與的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活動面向弱勢。同時聽取有更多教學經驗的教師的意見提升自己的教學手段,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多樣化。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7

一、活動由來:

1、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幼兒愛動手製作,對製作非常感興趣。

2、幼兒對折、剪都很感興趣,但是內容形式限定在單純的折和單純的剪上。

3、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強,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能順利進行穿編活動。

二、活動目標:

1、對動手製作活動感興趣,願意通過自己動手製作作品。

2、能夠正確分辨各種線型,進行製作活動

3、在製作活動中不怕困難,相互幫助,獲得成功的體驗。

4、養成良好的手工製作活動常規。

5、讓幼兒通過主動活動來學習,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展。

三、活動材料:

1、分層次、分階段投放材料,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發展需要

海綿紙,剪刀,水彩筆,即時貼,雙面膠

2、滿足幼兒發展需要,投放豐富的材料

為滿足幼兒多人次使用、練習的需要,將材料進行分類,幼兒可以多人操作、多次操作,滿足幼兒的需求。

將材料按照難易程度的不同分為一、二、三,三個階段,鼓勵幼兒由易到難,滿足操作興趣的同時逐漸加深難度,提高幼兒探索興趣。

四、規則與玩法

規則:

1、材料使用上要注意節儉

2、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3、小組活動時不要喧嘩吵鬧

4、活動結束後,將作品放到展示台

玩法提示:

1、選好自己喜歡的海綿紙的顏色,在上面畫出魚的形狀和粗的線條。

2、用剪刀剪出小魚的輪廓和粗線條。

3、在魚的身體上畫上粗細相同的線條並剪開。

4、用准備好的線條穿在小魚的身體里就可以了。

五、指導要點:

1、利用材料指導幼兒探索學習的興趣,用問題激起幼兒探索發現的慾望。

2、培養幼兒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引導幼兒交流、欣賞自己喜歡的小魚的造型和圖案,感受穿編魚的美。

教學反思:

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高。但在開始作畫時,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筆,在老師的鼓勵和引領後才紛紛動筆畫。分析原因,平時鍛煉機會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認為,活動時間太長,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程序清晰有序,過程生動、有趣,方法得當。富於啟發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態、語言、語氣始終充滿感染力,深深吸引著孩子們情緒愉快地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因此,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活躍,效果理想。

小網路:魚類是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尼爾森在1994年的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8

工具和材料:

長方形卡紙一張,直尺一把,鉛筆一枝,雙面膠一卷,介紙刀一把,線繩一根。

製作過程:

第一步:量距離

在准備好的卡紙上面,按1cm為間隔,從卡片的一端開始,劃分出若乾等距離的線,並用鉛筆描繪出來。

第二步:切卡紙

用介紙刀沿著剛才劃線的地方切開,注意,不能切得長短不一,不然做出來的燈籠會很不勻稱。

第三步:卷卡紙

在切好卡紙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卡紙卷一下,呈現一個弧形。做到這一步呢,燈籠的大致輪廓就出來了。

第四步:剪垂穗

我們都知道燈籠下面都有一些很很飄逸的穗穗,現在我們就來剪出這些穗。用剛才卡紙的邊角料,間隔著剪,要密集一些,這樣穗才會飄逸好看。最後將剪好的穗貼在弧形卡紙下面的一周上。

第五步:貼線繩

成敗在此一舉了。在已經對貼好的燈籠上面,在水平角度上各貼上線繩,記住,線繩之前應該先裁剪成兩段,長度要一直,不然提燈籠的時候就無法保持平衡了。

結束語:

燈籠完成啦。過程不是很復雜,只要靜下心來,一步一步地跟著做,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小燈籠。

小網路: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熱點內容
頭發編玫瑰花 發布:2025-07-13 04:17:43 瀏覽:523
七夕的結局 發布:2025-07-13 04:15:12 瀏覽:275
西峰梅花鹿 發布:2025-07-13 03:58:07 瀏覽:41
南風與玫瑰番外 發布:2025-07-13 03:34:11 瀏覽:650
七夕美陳布置 發布:2025-07-13 03:32:53 瀏覽:297
美夢一朵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19
向蘭花一樣 發布:2025-07-13 03:31:18 瀏覽:869
七夕群互動 發布:2025-07-13 03:30:44 瀏覽:130
龍盆景起名 發布:2025-07-13 03:22:52 瀏覽:366
老樁吊蘭盆景 發布:2025-07-13 03:16:00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