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石斛蘭花苞
A. 花開成串,這些花可比開爆盆好看多了
金魚草

(作者:戀上大樹 來源:一串紅吧)
(2)光照:
一串紅喜光。一般情況下,可以讓一串紅接受從清早到正午12點的光照,下午轉移到陰涼的地方,讓它保持半陰半陽的環境,這樣才能讓一串紅生長旺盛。
(3)打頂:
盆栽的一串紅在成活之後需要打頂3次,這樣可以抑制它的生長,促進側芽萌發,長出來的植株不僅矮壯,而且花苞比較多。
各位花友們覺得這些成串的花是不是也很漂亮?
別再糾結於爆盆了,
趕緊來種一盆成串的花花吧。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條件限制,部分圖片無法找到來源和作者未進行標注。如果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系花花微信qdxixixixixi或QQ1273160598,作刪除或版權支付處理。)
B. 石斛蘭花水養方法
石斛蘭花水養方法和注意事項
1、選擇水培石斛蘭苗:水培之前,首先要選擇適合水培的植株,以生長2年以上並且已經馴化的石斛蘭幼苗最佳,或剪掉老植株上的部分枝條和花苞也可以。
5、及時換水和營養液:水培時,要注意定時給它換水和營養液,如果是春天,時間以7到10天最好,如果是冬天就可相隔時間長一些,因為此時溫度低,植物消耗的營養少,以15天左右換一次最佳。到了夏天時,它的呼吸量大,營養消耗也快,所以相隔4到5天就需換一次營養液和水,這樣才能將其水培好。
C. 石斛的樣子
石斛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莖部比較直立,呈現為圓柱形,長度在9-35厘米左右,植株比較的矮小。葉片為紙質,形狀為長圓披針狀,長度大約3-4厘米。花朵顏色為黃綠色,在3-6月份開放。
D. 石斛蘭的花語有什麼含義
石斛,蘭科植物之一,原被歸入柄唇蘭族,但現已獨立成為一族,對人體有驅解虛熱,益精強陰等療效,那你知道它的花語嗎?下面由我給大家帶來的石斛蘭的花語含義,希望各位客官喜歡!
石斛蘭的花語
石斛蘭具有秉性剛強、祥和可親的氣質,有許多國家把它作為“父親節之花”。父親節送石斛蘭,表示堅毅、勇敢。石斛的花語是:歡迎、祝福、純潔、吉祥、幸福。黃色的石斛蘭是在父親節或父親的生日時贈送父親的花,寓意父親的剛毅、親切而威嚴,表達對父親的敬意。
石斛蘭的形態特徵
莖直立,肉質狀肥厚,稍扁的圓柱形,長10~60厘米,粗達1.3厘米,上部多少回折狀彎曲,基部明顯收狹,不分枝,具多節,節有時稍腫大;節間多少呈倒圓錐形,長2~4厘米,干後金黃色。葉革質,長圓形,長6~11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並且不等側2裂,基部具抱莖的鞘。總狀花序從具葉或落了葉的老莖中部以上部分發出,長2~4厘米,具1~4朵花;花序柄長5~15毫米,基部被數枚筒狀鞘;花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長6~13毫米,先端漸尖;花梗和子房淡紫色,長3~6毫米;花大,白色帶淡紫色先端,有時全體淡紫紅色或除唇盤上具1個紫紅色斑塊外,其餘均為白色;中萼片長圓形,長 2.5~3.5厘米,寬1~1.4厘米,先端鈍,基部兩側具紫紅色條紋並且收狹為短爪,中部以下兩側圍抱蕊柱,邊緣具短的睫毛,兩面密布短絨毛,唇盤中央具1個紫紅色大斑塊;蕊柱綠色,長5毫米,基部稍擴大,具綠色的蕊柱足;葯帽紫紅色,圓錐形,密布細乳突,前端邊緣具不整齊的尖齒。花期4~5月。
莖
石斛蘭附生於樹幹上或樹洞中,花色十分多樣化,但以白色及紅紫色為主,抗寒性佳,是最耐寒的洋蘭。觀察石斛蘭的莖,會發現它的莖有點「長棒狀」,象是一根棍子,屬於假球莖。莖具有根莖、直立、匍伏或具假球莖等生育形式。
葉
葉片從一片到多片皆有。
花
花亮麗,花瓣通常較窄,唇瓣完整或三裂,與蕊柱基部相連。
果
石斛蘭是蘭科中的大族,它有一千多種原生種,有著各式各樣的植物體和花型。分布在亞洲大部份的地區,是一種生性強健的附生性蘭花。
特徵
莖具有根莖、直立、匍伏或具假球莖等生育形式,葉片從一片到多片皆有,花亮麗,花瓣通常較窄,唇瓣完整或三裂,與蕊柱基部相連。假球莖呈圓筒型,叢生,高達 60~70 公分,肉質實心,基部由灰色基鞘所包被,其上莖節明顯,上梢部的莖節處著數對船形葉片,葉長 10~20 公分。花梗則由頂部葉腋出抽出,長可達 60 公分,每枝花梗可開花 4~18 朵。
其他
石斛蘭通常被分為春、秋二大類,顧名思義,春石斛是在春天開花,而秋石斛則在秋天開花;除此之外尚為數甚多的原生種石斛蘭。
市面上的石斛交配種多得不勝枚舉,栽培上很簡單容易開花。整體來講,石斛蘭的栽培材料使用蛇木屑加些建築碎石,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避開中午大太陽(遮陰前後二個小時)。春天到秋天的時刻,每天或隔天澆澆水,冬天天冷,大概是一兩個星期澆澆水就可以。如果想施肥,可以買顆粒狀的化學肥料,放個 5~10 顆就可以,或者買液體化學肥,平均每個月使用千分之一的濃度噴一噴。大部分的石斛蘭都會在冬天時落葉,原則上種了兩年的蘭花,都是在春天時換換新的介質,避免介質過久產生腐敗酸化;同時換換盆也可以促進植物生長旺盛,更能夠刺激開花。
石斛蘭的生態習性
石斛蘭常附生於海拔480~1700米的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生長適溫18~30℃,生長期以16~21℃更為合適,休眠期16~18℃,晚間溫度為10~13℃,溫差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溫度超過30℃對石斛生長影響不大,冬季溫度不低於10℃。幼苗在10℃以下容易受凍。
石斛忌乾燥、怕積水,特別在新芽開始萌發至新根形成時需充足水分。但過於潮濕,如遇低溫,很容易引起腐爛。天晴乾熱時,除澆水外,要往地面多噴水,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常綠石斛類在冬季可保持充足水分,但落葉類石斛可適當乾燥,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
石斛野生林中,但栽培上還是比較喜光,夏秋以遮光50%、冬春以遮光30%為宜。光照過強莖部會膨大、呈黃色,葉片黃綠色。但日照充足,秋季開花好,開花數量多。
土壤宜用排水好、透氣的碎蕨根、水苔、木炭屑、碎瓦片、珍珠岩等,以碎蕨根和水苔為主。
石斛屬為蘭科中最大的一個屬,包括約1500種植物,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和太平洋島嶼。我國約63種石斛屬植物,供作葯用的石斛屬植物39種。國產石斛分布於秦嶺、淮河以南,從緯度而言,大多數種類都集中在北緯15°30′~25°12′之間,向北種類逐漸減少,最北界不超過北緯34°24′。從垂直看,海拔100~3000m的高度都有分布。石斛屬植物是以熱帶東南亞中心向著亞熱帶性氣候條件發展的類群,我國的雲南、廣西、廣東、貴州、台灣為國產本屬植物的分布中心。
石斛屬植物為附生植物,生境獨特,對小氣候環境要求十分嚴格。多生於溫涼高濕的陰坡、半陰坡微酸性岩層峭壁上,群聚分布,上有林木側方遮陰,下有溪溝水源,冬春季節稍耐乾旱,但嚴重缺水時常葉片落盡,裸莖渡過不良環境,到溫暖季節重新萌發枝葉。常與地衣、苔蘚植物以及抱石蓮、伏石蕨、卷柏、石豆蘭等混生。石斛以其密集的須根系附著於石壁砂礫上吸收岩層水分和養料,裸露空中的須根則從空氣中的霧氣、露水吸收水分,依靠自身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石斛受小氣候環境中水分,尤其是空氣濕度的嚴格限制,分布地域極為狹窄。
石斛蘭的分布區域
E. 石斛一年開幾次花
一般品種都是每年開一次花
石斛蘭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品種都是每年開一次花。不同品種的石斛蘭花期不一樣,所以大家需要根據石斛蘭的品種來決定花期。一般來說春石斛蘭的花期都在氣候較為溫暖的春夏季;而秋石斛蘭一邊在秋季開花。
石斛蘭開花後的處理技巧:
1、首先我們要將開敗的花朵剪去,然後再進行追肥,以確保株植生長養分充足,還可以促進萌發側芽、另結花苞。給石斛蘭施肥的時候注意千萬不可以施濃肥,施濃肥會導致株植爛根,沒法吸收「花肥」,每隔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可施一次磷鉀肥,稀釋至2000~3000倍效果為好。
2、石斛蘭開花後需要將其擺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如果將它置於蔭蔽封閉處,通風不良則會很大程度影響石斛蘭孕育花蕾。在日常養護中,保持石斛蘭空氣環境的濕度,在氣候乾燥的時候需要向石斛蘭葉片及周圍噴灑水霧保持濕潤。
F. 這是什麼花呀
蝴蝶蘭哦
蝴蝶蘭
網路名片
蝴蝶蘭
蝴蝶蘭於1750年發現,已發現七十多個原生種,大多數產於潮濕的亞洲地區。在中國台灣和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台灣出產最多。蝴蝶蘭屬是著名的切花種類,蝴蝶蘭是單莖性附生蘭,莖短,葉大,花莖一至數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優美,顏色華麗,為熱帶蘭中的珍品,有「蘭中皇後」之美譽。
中文學名: 蝴蝶蘭
拉丁學名: Phalaenopsis amabilis
別稱: 蝶蘭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天門冬目
科: 蘭科
屬: 蝴蝶蘭屬
分布區域: 歐亞、北非、北美和中美
目錄
形態特徵
繁殖方法
人工栽培
文化象徵
栽培方式
家居影響
風水效應
展開
形態特徵
繁殖方法
人工栽培
文化象徵
栽培方式
家居影響
風水效應
展開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蝴蝶蘭1(5張)
蝴蝶蘭約100種,原產歐亞、北非、北美和中美。兩個很有名的種:二葉舌唇蘭開白花,植株較小;綠花舌唇蘭花大,綠白色,株形也較大。兩者均有5~15朵花,芳香,簇生成穗狀花序![1]
五顏六色的蝴蝶蘭(23張)
蝴蝶蘭的花形像蝴蝶
[1]蝴蝶蘭莖很短,常被葉鞘所包。葉片稍肉質,常3~4枚或更多, 正面綠色,背面也一樣,橢圓形,長圓形或鐮刀狀長圓形,長10~20厘米,寬3~6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 楔形或有時歪斜,具短而寬的鞘。花序側生於莖的基部,長達50厘米,不分枝或有時 分枝;花序柄綠色,粗4~5毫米,被數枚鱗片狀鞘;花序軸紫綠色,多少回折狀,常 具數朵由基部向頂端逐朵開放的花;花苞片卵狀三角形,長3~5毫米;花梗連同子房 綠色,纖細,長2.5~4.5厘米;花白色,美麗,花期長;中萼片近橢圓形,長2.5~3厘米,寬1.4~1.7厘米,先端鈍,基部稍收狹,具網狀脈;側萼片歪卵形,長2.6~3.5厘米,寬1.4~2.2厘米,先端鈍,基部收狹並貼生在蕊柱足上,具網狀脈;花瓣 菱狀圓形,長2.7~3.4厘米,寬2.4~3.8厘米,先端圓形,基部收狹呈短爪,具網狀脈;唇瓣3裂,基部具長約7~9
蝴蝶蘭(圖1)
毫米的爪;側裂片直立,倒卵形,長2厘米,先端圓 形或銳尖,基部收狹,具紅色斑點或細條紋,在兩側裂片之間和中裂片基部相交處具1 枚黃色肉突;中裂片似菱形,長1.5~2.8厘米,寬1.4~1.7厘米,先端漸狹並且具2 條長8~18毫米的卷須,基部楔形;蕊柱粗壯,長約1厘米,具寬的蕊柱足;花粉團2個,近球形,每個劈裂為不等大的2片。花期4~6月!
蝴蝶蘭的學名按希臘文的原意為「好似蝴蝶般的蘭花」。它能吸收空氣中的養分而生存,歸入氣生蘭范疇,可說是熱帶蘭花中的一個大族。它的植株非常奇特,既無匍匐莖,也無假球莖。每棵只長出數張活象湯匙般肥厚的闊葉,交互疊列在基部之上。白色粗大的氣根則露在葉片周圍,有的攀附在花盆的外壁,極富天然野趣。到了新春時節,一枝長達盈尺的花梗就從葉腋抽出,然後一朵接一朵地開放。每花均有5暮,中間嵌鑲唇瓣。花色鮮艷奪日,既有純白、鵝黃、絆紅,也有淡紫、橙赤和蔚藍。有不少品種兼備雙色或三色,有的好像綉上圖案的條紋,有的又有如噴了均勻的彩點,每枝開花七八朵,多的十二三朵,可連續觀賞六七十天!
蝴蝶蘭(圖2)
蝴蝶蘭屬是著名的切花種類,全屬50多種。單莖性附生蘭,莖短,葉大,花莖一至數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優美,顏色華麗,為熱帶蘭中的珍品,有「蘭中皇後」之美譽!
蝴蝶蘭花姿婀娜,花色高雅繁多,花形似蝴蝶而得名,在世界各國廣為栽培。它雖屬氣生蘭,但卻沒有假珠莖,僅基部有極短的莖。葉寬而厚,長橢圓形,可達50厘米以上。有的品種在葉上有美麗的淡銀色斑駁,下面為紫色。花梗由葉腋中抽出,稍彎曲,長短不一,開花數朵至數百朵,形如蝴蝶,萼片長橢圓形,唇瓣先端三裂,花色繁多,可開花一個月以上,國外多作切花,是洋蘭中的高檔品。絕大部分的蝴蝶蘭都沒味,只有少數有味道,我們叫它帶香味的蝴蝶蘭,這種蝴蝶蘭很稀有,可很多人聞了後說那是臭味,還有人在那花附近工作被熏的頭痛!
生長習性
喜歡高氣溫、高濕度、通風透氣的環境;不耐澇, 耐半陰環境,忌烈日直射,忌積水,畏寒冷,生長適溫為22~28℃,越冬溫度不低於15℃!
產地分布
蝴蝶蘭(圖3)
大多數產於潮濕的亞洲地區,自然分布於阿隆姆、緬甸、印度洋各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菲律賓以至台灣等低緯度熱帶海島。台東的武森永一帶森林及綠島所產的蝴蝶蘭最著名。品種類型全世界原生種約有70多種,但原生種大多花小不艷,作為商品栽培的蝴蝶蘭多是人工雜交選育品種!
經雜交選育的品種有530多左右。以開黃花的較為名貴。有個稱為「天皇」的黃花品種,堪稱為「超級巨星」,討價甚昂。至於藍花品種亦較為珍稀。1952年與1953年的國際洋蘭博覽會上,台灣送展的蝴蝶蘭連續兩年獲得金牌獎杯。1989年香港舉辦的第14次蘭花展覽,胡炳熾先生送展的一棵白瓣紅唇的蝴蝶蘭獲得全場的總冠軍獎。這些傑出的殊榮為蝴蝶蘭的開拓奠定了堅實的
蝴蝶蘭(圖4)[2]
基礎。如今,歐美各國人士對蝴蝶蘭的消費量不斷增加,舉梵谷級宴會都少不了蝴蝶蘭作擺設。許多新娘和濱相更喜愛用它作為捧花和襟花。單是義大利在1990年曾銷售蝴蝶蘭260多萬株,創歷史最高紀錄。在香港每盆約賣70~100港元,母枝切花售15~30港元!
小花蝴蝶蘭為蝴蝶蘭的變種。花朵稍小。[2]
台灣蝴蝶蘭為蝴蝶蘭的變種。葉大,扁平,肥厚,綠色,並有斑紋。花徑分枝。
斑葉蝴蝶蘭別名席勒蝴蝶蘭。為通屬常見種。葉大,長圓形,長70厘米,寬14厘米,葉面有灰色和綠色斑紋,葉背紫色。花多選170多朵,花徑8~9厘米,淡紫色,邊緣白色。花期春、夏季。
曼氏蝴蝶蘭別名版納蝴蝶蘭。為同屬常見種。葉長30厘米,綠色,葉基部黃色,萼片和花瓣橘紅色,帶褐紫色橫紋。唇瓣白色,3裂,側裂片直立,先端截形,中裂片近半月形,中央先端處隆起,兩側密生乳突狀毛。花期3~4月。
阿福德蝴蝶蘭為同屬常見種。葉長40厘米,葉面主脈明顯,綠色,葉背面帶有紫色,花白色,中央常帶綠色或乳黃色。
菲律賓蝴蝶蘭為同屬常見種。花莖長約60厘米,下垂.花棕褐色,有紫褐色橫斑紋,花期5~6月。
滇西蝴蝶蘭為同屬常見種。萼片和花瓣黃綠色,唇瓣紫色,基部背面隆起呈乳頭狀。
編輯本段繁殖方法
蝴蝶蘭
蝴蝶蘭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種繁殖法、花梗催芽繁殖法、斷心催芽繁殖法、切莖繁殖法和組織培養法五種。
一、播種繁殖法
此法能繁育出大量優良的種苗,而且不易傳染病毒和其他病害,還能利用雜交的手段來培育更優良、更新奇、更多花色花型的新品種。
1、自然播種法
將已開裂蒴果散發出來的種子播於親本植株的花盆中,這是由於親本植株的植料中或許存在有蝴蝶蘭種子發芽時所必要的共生菌。自然播種法簡單易行,無需復雜的無菌程序和操作工具,適用於一般家庭蝴蝶蘭種植者,但此法成功的機會甚微,極少應用。
2、無菌播種法
方法是先將未裂開的成熟蒴果洗凈,然後置於75%~90%乙醇或氯仿中浸2~3秒,再用5%~10%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雙氧水浸5~20分鍾。取出種子在同樣的消毒水中浸泡5~20分鍾,然後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溶液,取出種子,再用細針將種子均勻地平鋪於已制備好的瓶中培養基表面。培養條件為光照強度2000~3000勒克斯,每天10~18小時,溫度保持在20~26℃。9~10個月後,小苗長出2~3片葉子便可出瓶上盆栽植。此法是一項科學性較強的工作,一般在組織培養實驗室里進行,或在規模大、管理嚴格的組培工廠里進行。
二、花梗催芽繁殖法
許多品種的蝴蝶蘭在花凋謝後,其花梗的節間上常能長出帶根的小苗來,剪下另行種植就能長成一株新的蝴蝶蘭。可採用人工催芽的方法確保蝴蝶蘭的花梗長出花梗苗,用於繁殖。方法是先將花梗中已開完花的部分剪去,然後用刀片或利刃仔細地將花梗上部第一至第三節節間的苞片切除,露出節間中的芽點;用棉簽將催芽劑或吲哚丁酸等激素均勻地塗抹在裸露的節間節點上;處理後將蘭株置於半陰處,溫度保持在25~28℃,2~3周後可見芽體長出葉片,3個月後長成具有3~4片葉並帶有氣生根的蝴蝶蘭小苗;切下小苗上盆,便可成為一棵新的蘭株。
三、斷心催芽繁殖法
蘭株因凍害、蟲害、病害以及人為等因素而致使其生長點遭到破壞後,經過一段時間,會從蘭株近基部的莖節上長出1~2個新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繁殖蝴蝶蘭。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將莖頂最高的心葉抽掉,注意要將莖尖生長點破壞,使其無法向上生長;傷口晾乾或用殺菌劑塗抹消毒滅菌,經過一段時間即能在近基部的莖節上長出2~3個新芽;待新芽長大並有根系從基部長出時,就可切下另行種植,成為一棵新的植株。[3]
四、切莖繁殖法
切莖繁殖法的原理是破壞莖尖生長點,以誘發潛伏芽生長。蝴蝶蘭植株的葉腋處雖有潛伏芽1~3個,但多不能萌芽成株。可待植株不斷向上生長、莖節較長後,再將植株帶有根的上部用消毒過的利刃或剪刀切斷,植入新盆使其繼續生長,下部留有根莖的部分給予適當的水分管理,不久就可萌生新芽1~3個(依植株本身的性狀及管理方法而定)。如植株的莖較長,亦可考慮分切多段,只要每段有2~3節節間或長2~3厘米以上並有根一條以上者,就有可能長成一棵新的植株,但如果植株的根莖均已乾枯死亡,則此法無效。[3]
五、組織培養法
採用組織培養法來繁殖蝴蝶蘭,可以獲得與母株完全相同的優良的遺傳特性。通過這種方法產生的蝴蝶蘭苗通過稱為分生苗或組織苗。用於進行分生培養的植物組織(外植體)可以是頂芽(莖尖)、莖段(休眠芽),也可以是幼嫩的葉片或根尖,但最常見的是採用蝴蝶蘭的花梗。因為選用花梗作為外植體,不僅不會損傷植株,而且誘導容易。較老的花梗或已開花的花梗主要取其花梗節芽,而幼嫩的花梗除了花梗節芽外,花梗節間也可作為培養的材料。[3]
六、家庭繁殖方法
[4]操作做法:
將開花後花梗上的殘花連花梗剪去,注意保留未萌發的芽節(大約有三四節).
把最上面一二節芽上的苞片小心除去.露出節芽,意不可傷及芽子.
取少量的催芽均勻塗在節芽上,若能將除去苞片後的傷口也塗抹蓋上,效果更好.
將處理好的蘭花置於適宜的地方(能見光又不直曬).溫度需保持在25~30℃、濕度在75%以上,2~3個月就可長出新的花苗來.
當新苗長到一定大小時,在其基部用薄膜包少域水苔裹住,當小苗長出二三根粗根時,即可剪下單獨種植.
編輯本段人工栽培
栽培條件
(一)溫度
蝴蝶蘭為熱帶型植物,栽培溫度應該維持於15~34℃之間。適當的溫度如下:生長階
李振凱國畫《蝴蝶蘭》
段為26~27℃,開花階段為19~21℃,為了得到更多的花梗,溫度可維持於18~20℃,共計4~8周。在光線不足或日溫過高時,要維持於18℃以加強催花(誘生花芽)。因為開花時期也要維持葉片生長,低溫時期不要太久。在光線不足時,如果氣溫大於23℃的時間超過24小時,會導致過多的營養生長而損失花苞。[5]
石斛蘭屬之一種
(二)光量
1.在荷蘭地區
為得到適當的葉片與根部發育,需要提供足夠光線。過多的光量則導致葉片有燒痕。太低的光量(低於100W/㎡)則導致植株生長停滯、品質不良、花苞發育不當且根部發育不良。適當的光量為2002,在陽光強烈的夏天(1400 W/㎡),要使用80~85﹪的遮蔭網。
2.在熱帶地區
需要具有維持80~90﹪遮蔭能力。通常使用遮蔭65﹪的固定網與另一組遮蔭65﹪的活動網。在具有暴雨的地區,要使用塑料布屋頂以減少病害,並減少雨水對介質的淋洗。(Note:此段內容針對印尼等地的遮雨棚簡易設施,並不是討論亞熱帶溫室)
適當的光量如下:
成長階段:5000~8000lux
開花階段:8000~15000lux
在終年陽光普遍的地區,光量需求可提高20﹪。但是要注意光線的折射能力,使蘭株葉片都得到均勻光線。高光量時要維持較高的相對濕度。
(三)人工補光
人工補光對葉片溫度、微氣候、蘭苗成長都有益處,並可減少植株損失。其特點如下:
穴盤小苗成長:促進生長快速並減少蘭株損失;
生長階段:促進成長快速與發育更好;
開花階段:對花梗與花芽發育有幫助,減少花芽損失,增加品質。
在冬天,蝴蝶蘭至少需求12~14小時,3500~4000 lux的光量,因此適合使用人工光源。在有陽光的天氣下使用過量光源將引起葉片轉成紅色,因而導致生長停滯。此外蘭株至少維持8小時的暗期以確定可吸收二氧化碳。
(四)二氧化碳濃度
蝴蝶蘭為景天酸代謝植物,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適當的濃度為600~800ppm。
(五)相對濕度
蝴蝶蘭由於其生理結構可以保護自身在低濕狀態下受到的應力影響,但是在太濕的環境下,高溫高濕往往相伴著病害。最適宜的相對濕度范圍為60%~80%RH。在高溫低濕環境下需要增加相對濕度。適用的設備系統包括在溫室上方以高壓噴霧設備增加霧粒,在植床下方灑水,使用水牆與風扇等。但是要避免造成作物潮濕。加濕另一個附加效益是降低溫度。
(六)其它資料
作物生長在高相對濕度的環境時,白日溫度與日照量都可以增加,使溫室內部維持恆溫,並且要維持良好的空氣循環。因此溫室高度最好高於植物3~4公尺。
為了能夠分析植物生長所面臨的問題,微氣候的量測與記錄十分重要。例如光量、溫度與相對濕度都要進行量測與記錄。量測作業可使用微電腦或手持的感測器,每日最高/最低值都需要量測。
栽培計劃
蝴蝶蘭切花的栽培區分成兩階段:
生長階段:自小苗至成熟株。
開花階段:進行催花與切花出售。
(一)生長階段
開始栽培時,較小型的品種或分級較小的小苗要在另一植床栽培。大型品種與較大等級可放置成方型排列,但是在葉幅開始接觸之前要進行疏盆以避免長成又細又長的葉片。在歐洲,生長階段所需植床面積約為總栽培面積的10﹪。
(二)開花階段
經濟成本計算,有5年的開花期
在植株已發育成4~5葉後,重新移植在15~17cm盆,盆器間距在此已可固定。具有較大葉幅的品種間距要加大。在蘭株已成長至足夠的大小,而且根系發育健全時,此蘭株即可做為開花株。
每平方公尺平均約有20株,自開花種植到商業生產共有5年。苗株如果太小或是根系發育不良,花梗則更小而且花朵較小,盆插時間也不長,至下次抽梗的時間也更久。
蝴蝶蘭應該栽培於透明盆器。透明盆器可確保其成長更有活力,根系品質更好。盆器放在植床上,通風應該良好。活動植床寬度要小於1.6公尺,高度要適當,因此切花工作容易進行。
介質
介質挑選的依據標准如下:大顆粒用以進行排水,細顆粒(非塵粒)用以保持與分配水分與養分。介質如果含有太多的細塵,容易在盆底形成硬層的結構物。荷蘭所用的介質為長度12~16mm的樹皮與數量2~3kg/的水草。對14~24cm盆等大容器,適合使用較粗的樹皮(14~24mm),但是要混合黏性顆粒或溶岩介質(lava)。在17cm的盆器內,添加適當的水草(2~3kg/m)可使介質內水份均勻分布。尤其在第一年的栽培特別重要。在一年內水草將腐損,但是根系已經可以有效地分布於盆器之內。
除了介質之外,盆器的排水性能也同樣重要。在灌溉後,盆底的積水不能太久。透明盆器可使根部留駐於盆內,根系會轉成綠色。如果根系只有向下無盤根現象,根的固定作用不正確。在灌溉作業後,水與肥份吸收則需要有更長的時間,未來花梗的品質則變得更差。使用透明盆可檢查根系是否保持活力而且均勻分布。
在移植後第一個月內介質都要維持濕潤。頂部不可以太干。第一周介質水分的變化如果太激烈,在以後的栽培時期則很難補救。但是介質過於潮濕也會產生問題。
灌溉系統
可用的灌溉方法有:
使用滴灌管路,
利用固定噴嘴,由上而下灌溉,
以人力進行,
上述方法加以組合。
蝴蝶蘭葉片在葉片施肥時很容易自葉面吸收尿素等肥份。多孔性的介質對根部十分重要,盡管有負面的毛細效應但是其優點更多。在成長初期,使用淋灌或灌溉手臂進行灌溉對作物十分有用。在開花階段,為了避免澆水引起花瓣上的灰霉病,使用滴灌管路較好。在花梗已有許多花朵時,自上方澆水容易造成花梗折斷。
灌溉水不得含有化學成分與可見的微生物。水中所含的鈉、氯離子不得超過100mg/l ,重碳酸鹽不得過量。如果沒有良好水源,則必須使用逆滲透處理的水。澆水水量與氣候、介質與株齡有關。在西歐的環境,灌溉水量大約如下:冬天7~10天1次,夏天5~7天1次。在生長時期,水溫需要為18~20℃以避免根部損失。
在生長期與移至大盆的第一個月,水分必須由上方施用,除了可以確實維持介質足夠濕潤之外,也可避免介質頂層產生鹽化現象。在根部發育健全後可改用滴灌系統。一年至少要有一次自上方給水以淋洗介質。
肥料
蝴蝶蘭的施肥可使用復合肥料或是直接施用氮肥。肥料的施用依品種而異。如果使用基肥,基肥必須含有Dolokal (L3~4 kg / l)與PG混合物,pH的范圍為5.2~6.2,EC范圍為0.8~1.2mS/cm。氮肥如果太高會導致葉片過度生長。EC值如果太高,根部則會死亡。如果太低,植株缺乏微量元素。量測EC最好的方式是灌溉後收集底部排出的水分。超過1.5mS/cm代表此盆內介質已鹽化。通常根部會形成桶紅色斑點,這時需要以清水或低EC的水質加以淋洗。
開花階段
植株具有5片成熟葉片時可進行催花。在植株足夠成熟而且歷經一個轉換時期即自然抽出花梗。在秋天的自然催花於第二年2~3月即可出售。利用溫度與光量調節可控制花期。花梗上所有花苞除最後一朵外而其它花苞已全部開放時即可切下銷售。切下花梗時通常已具有三個花芽。第二株花梗即自其餘花芽抽出,而且自頂芽開始。然而催出這種新花梗所需求的時間更久,因此是否採用此項先自然開花再抽出第二花梗的方式則由所需花梗品質與銷售計劃以決定。除了第一花梗,只要植株健康,第二次可有雙花梗生成,可以當做切花出售。因此平均每年可售出2.5支花梗。花梗抽出後以吊繩維持挺直以避免變曲。
未成熟花株
在生長時期,未成熟即抽出的花梗需要迅速摘除。在花梗未變硬之前可以以人工摘除。如果花梗已堅硬,則必須以工具切除。摘除或切除作業之前,手與工具都必須消毒以避免傳染疾病。在生長期維持27℃的溫度可避免此過早開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