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溪銅碑

海棠溪銅碑

發布時間: 2023-04-05 10:09:21

『壹』 峨眉山金頂上什麼東西是用純黃金製做的

峨眉山金頂上的玉如意和金頂的最高處是用純黃金製作的。

峨眉山金頂始建於唐朝,屋頂為錫瓦所蓋,元代時又被稱為「銀頂」。寺側有卧雲庵,內有飯堂和客房可供遊客食宿。在金頂可觀看峨眉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聖燈。金頂與千佛頂、萬佛頂相鄰,萬佛頂上亦有建築,且有觀光索道連接金頂與接引殿。

峨眉山金頂是峨眉山寺廟和景點最集中的地方,名勝雲集,為峨眉精華所在。198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1)海棠溪銅碑擴展閱讀

主要遊玩項目

1、金頂銅殿

金頂最高處,有一座稀有珍品,稱作「金頂銅殿」,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禪師請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殿高8米,寬4.8米,深4.3米,上為重檐雕甍,環以綉棕鎖窗,通體皆用銅件焊成。

屋頂檐瓦餾金,在陽激粗光映照之下,金光閃閃,迢耀百里,固遲銷名金頂。銅殿內置普賢騎象銅像,高5米多,兩旁陳列24尊銅佛,現規模僅次於萬年寺。門枋陰刻「雲棧劍閣」和「峨眉山道全圖」,四周銅壁上刻有經文和佛像萬尊。在銅殿外還樹有銅塔和銅碑。

2、金頂碼鉛游華藏寺

金頂華藏寺位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兩側是「萬德庄嚴」和「願海庄嚴」橫匾。

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通高2.9米,背後是韋馱銅像,通高2.6米。殿內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曆年間銅碑等文物。

『貳』 重慶市行政區域劃分

500000 重慶市
500100 市轄區
500101 萬州區
500102 涪陵區
500103 渝中區
500104 大渡口區
500105 友指扒江北區
500106 沙坪壩區
500107 九龍坡區
500108 南岸區
500109 北碚區
500110 綦江區
500111 大足區
500112 渝北區
500113 巴南區
500114 黔江區
500115 長壽區
500116 江津區
500117 好昌合川區
500118 永川區
500119 南川區
500120 璧山區
500151 銅梁區
500152 潼南區
500153 榮昌區
500154 開州區
500200 縣
500228 梁平縣
500229 城口縣
500230 豐都縣
500231 墊江縣
500232 武隆縣
500233 忠縣
500235 雲陽縣
500236 奉節縣逗埋
500237 巫山縣
500238 巫溪縣
500240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500241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500242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500243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叄』 重慶解放碑歷史

歷史

一、抗日戰爭之前

現解放碑一帶原叫「督郵街」,因這里有一官辦郵局而得名。當時僅有幾家葯鋪、綢緞庄和賣文房四寶的公司外,其餘都是居民住宅如楊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郵街四條窄巷交匯處有一僅幾十平方米的空地,稱「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帶。

二、「精神堡壘」

紀功碑舊址原先是通高七丈七尺的木結構建築——精神堡壘,方型錐體炮樓式,1940年11月始建,1946年10月拆除。該建築物象徵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弘揚禦侮的精神。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從這時起,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年3月12日國民政府在重慶都郵街廣場中心主持修建「精神堡壘」,於1941年12月31日落成。「精神堡壘」由「國民精神總動員會」等四家單位承建,採用木質結構,四方形,跑樓式,高七丈七尺(約26米),有旋梯可達頂端,碑頂設時鍾、方向標志和風速風向儀,由當時的國民政府修建。

建碑的意義是:激勵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勉勵同胞當有抗戰到底的精神,命名它為「精神堡壘」。「七丈七尺」象徵「七·七抗戰」。

三、抗戰勝利紀功碑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在「精神堡壘」原址上修建「抗戰勝利紀功碑」,記全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之功。

1946年10月31日,「精伏陪神堡壘」原址彈坑新紀念碑奠基。12月,新紀念碑正式動工,改為八角形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

1947年8月紀念碑主體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戰勝利紀功碑」,時稱「紀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見解放碑。在解放碑中,至今仍然存放著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二戰勝利時寫給重慶人民的信。

四、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更改碑上文字和圖案,劉伯承改題「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由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變為紀念重慶被「解放」。

(3)海棠溪銅碑擴展閱讀: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本名抗戰勝利紀功碑,1949年後改稱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位於重慶市渝中區的中心地帶,民族路、民權路、鄒容路交匯的十字路口處,是重慶的標志建築物之一。

1987年1月23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1991年4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解放碑商圈是重慶最大的商圈,到解放碑自然缺正蠢少不了逛商場,這里匯集了諸多知名商場,另外品牌專賣店也比比皆是。

吃的也不少,不過較為有趣的是好吃街,從臨江門沿鄒容路過了解放碑第一個十字路口往右就是好吃街了。

解放碑「好吃一條街」是八一路(解放前為保安路)的中段,僅205米長。來到重慶解放碑「好吃街」,不得不吃的小吃有:酸辣粉、麻辣串(鴨肝、魷魚、毛肚、牛肚、雞腳和各種蔬菜串串)、炒栗子、刨冰等等。

解放碑有很多的大型酒店,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牌入住。

除了有多路公交直達外,楊家坪方向的朋友乘輕軌也可到達解放碑的繁華地帶,對於有車一族來清扮說,其實建議打車去。

『肆』 峨眉山金頂

峨眉金頂與峨眉頂峰的萬佛頂相鄰,海拔3077.96米,這里山高雲低,景色壯麗,遊客可在陡峭的捨身岩邊欣賞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奇景。 金頂是峨眉山寺廟和景點最集中的地方,為峨眉精華所在。1983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峨眉山,被稱為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 北緯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帶,有著無數的不解之迷。而以「天府之國」著稱的中國四川盆地,是世界上處於北緯30度古文明發祥地唯一沒有被沙漠化的地區。峨眉山,位於北緯30度,四川盆地西南,因兩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其三峰聳立,絕壁臨天,古往今來,3077米的金頂一直裂型老被人們稱峨眉山金頂風光(2)為天堂的階梯。 峨眉山地處長江上游,屹立於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沉積著滾滾長江孕育的巴蜀文化,綿延千年是長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之地。在千百萬年的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中,峨眉山采擷天地之靈氣,造就了集1000多種葯用植物,3000多種高等植物,2300種動物於一體的人間樂園,修行者們修行的理想之地。早在5000年前,華夏之祖軒轅黃帝就兩次來峨眉山問道,1000多年前,天真皇人論道峨眉山,這是道教在峨眉山之濫觴。而1900年前,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長江流域的第一肆升座禪院後,峨眉山便成為了長江流域的佛教發源地,列入中國佛租橘教四大名山。在今天,峨眉山的血脈里仍然流淌著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三教深厚文化之遺韻,優雅而從容的體現著生命的哲理和生活的智慧。
[編輯本段]名字來源
金頂最早的建築傳為東漢時的普光殿,唐、宋時改為光相寺,明洪武時寶曇和尚重修,為鐵瓦殿。錫瓦、銅瓦兩殿為明時別傳和尚創建。金頂金殿為明萬曆年間妙峰禪師創建的銅殿,萬曆皇帝朱栩鉤題名「永明華藏寺」。金頂的得名,即來源於「金殿」。據有關資料記載,金殿高二丈四尺五寸,廣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瓦柱門窗四壁全為摻金的青銅鑄造,中供普賢菩薩像,旁列萬尊小佛,門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圖,工藝精湛,嘆為觀止。當早晨朝陽照射山頂時,金殿迎著陽光閃爍,耀眼奪目,十分壯觀,故人們稱之為「金頂」。可惜在清代道光年間,由於一次大火,燒坍了金殿,留存下來的只有一通銅碑,一面是王硫宗撰並集王羲之字的《大峨山永明華藏寺新建銅殿記》,一面是傅光宅撰並集褚遂良字的《峨眉山普賢金殿記》,現存華藏寺中,另有幾扇原金殿窗門也存在華藏寺。從這幾件遺物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年金殿是何等的輝煌壯觀。 銅殿被毀後,光緒年間心啟和尚在原址建以磚殿。1972年4月8日又不幸失火,整個華藏寺再次化為灰燼。1986年,國家撥款260萬元,重建華藏寺,1990年9月11日落成。現今華藏寺比原先華藏寺規模大,建築質量高,飛閣流丹,崇宏壯麗,殿字軒昂,高聳入雲。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金頂銅殿
金頂最高處,有一座稀有珍品,稱作「金頂銅殿」,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禪師請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殿高8米,寬4.8米,深4.3米,上為重檐雕甍,環以綉棕鎖窗,通體皆用銅件焊成。屋頂檐瓦餾金,在陽光映照之下,金光閃閃,迢耀百里,固名金頂。銅殿內置普賢騎象銅像,高5米多,兩旁陳列24尊銅佛,現規模僅次於萬年寺。門枋陰刻「雲棧劍閣」和「峨眉山道全圖」,四周銅壁上刻有經文和佛像萬尊。在銅殿外還樹有銅塔和銅碑。有趣的是,一般寺廟的大門都是朝南的,唯獨峨眉山的都朝東,金頂的銅殿,卻又金頂銅殿例外的朝西,這也可算是峨眉山的獨特之處了。據說從前西藏來的信徒只禮拜金頂,因為釋迦牟尼的故鄉在西域。該殿不幸在清代燒毀。
火災劫難
金頂過去有大小寺廟及寮舍等共計548間,可容千人同時進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處建築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曾撥款維修。十年動亂卻又使其遭受了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佔用金頂的有關單位把木質結構的廟宇當作柴油發電機房,1972年4月8日引起火災,無情的大火將金頂、華藏寺全部燒毀。大火燒毀銅門2扇、銅壁7面、銅碑1座、銅塔2座、銅爐、銅瓶、銅鏡難以其數;燒毀象牙佛、錫蓮燈、饋砂佛經書、古代名人字畫等8972件;永德和尚也被火燒死。 特別是《北隆藏經》在全國只有兩部,而金頂廟里珍藏的這一部是最齊全的,共7600本(木刻版),被大火燒為灰燼。事故責任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大火發生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金頂華藏寺的重建,周恩來總理生前曾多次過問此事。
金頂重修
從1986年起四川省人民政府撥專款350萬元進行重修。同年8月破土動工,經過4年的緊張施工,於1989年建成,移交峨眉山佛教協會管理。新建的金頂華藏寺建築面積為169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由高、中、低三重連接組建,分金殿(普賢殿)、大雄寶殿、彌勒殿、祖堂、方丈室、禪堂和寮房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紅牆黃瓦,白玉欄桿,大理石地面,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正門華藏寺匾額為趙朴初會長手書。1990年9月11日,雲集海內外200餘名高僧大德和千餘名各界人士隆重舉行了落成典禮暨開光法會。新建的華藏寺巍峨雄偉,富麗堂皇,雄峙於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之巔,使峨眉山更添秀色。重修的華藏寺採取了鋼筋混泥土框架結構及石磚混合結構,配備了防火、避雷、蓄水排水設施。
華藏寺
金頂華藏寺位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兩側是「萬德庄嚴」(覺光法師題)和「願海庄嚴」(竺摩法師題)橫匾。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通高2.9米,背後是韋馱銅像,通高2.6米。殿內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曆年間峨眉山金頂風光(4)銅碑等文物。 彌勒殿兩側是客堂,並有通廊依山連接大雄寶殿,構成一四合天井。天井正中放置著一口銅鼎,高達5米,四周各放一尊鐵鼎,1.6米至1.7米高。 大雄寶殿殿門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大雄寶殿」匾額,兩側有「願王聖地」、「靈山一會」、「銀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都是1990年開光時隆蓮、寬霖、真禪等贈。殿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還有銅磐、銅鍾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 最高層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願無盡」、「普賢願海」、「華藏庄嚴」等,為趙朴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門兩側有香港寶蓮寺聖一法師題寫的對聯: 華藏長子,七處九會,輔助毗盧闡大教; 金頂真人,四方八面,來朝遍吉出迷津。 殿內供奉普賢騎象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台上,手執如意,蓮台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4.5米。殿內還有銅鼎等物。 登金頂,是所有遊人香客游覽峨眉、朝拜普賢的最大願望。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燒香敬佛,流連於神的世界,還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觀:日出、雲海、佛光和神燈。 金頂華藏寺海拔3千多米,氣候嚴寒,生活在這里的僧人們要克服生活、氣候等諸多方面困難。金頂重建以來,僧人們常年居住在這里,精心守護著佛寺,並逐年進行維修,創造條件,熱情接待國內外各界人士,為建設峨眉山佛教寺院、發展峨眉山旅遊事業作出了貢獻。 2002年,為了響應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設成「中國第一山」的號召,峨眉山佛教協會重新規劃並制定了「恢復華藏寺改造工程」方案。本著宏揚峨眉山佛教,挖掘歷史文化遺存,振興旅遊的原則,做好科學規劃,創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搬遷「703電視台」,拆除原華藏寺前部,整治環境,由峨眉山佛教協會具體承擔,建成了高48米(含法台須彌座)的「十方普賢」銅像,以恢復華藏寺(金頂)昔日之庄嚴。建設工程已於2004年8月動工,2005年底竣工。2006年6月18日,經政府批准,舉行了隆重庄嚴的華藏寺落成典禮和十方普賢像開光儀式。
斷崖奇觀
在金頂卧雲底的東面,有一懸空600多米的斷崖,雄險奇偉,為全山第一巨岩,名捨身崖。又因此處可以看「佛光」、「佛燈」,所以又叫睹光台。每逢天高雲淡,玉宇澄清,站在睹光台上遠眺天下,天蒼蒼,地茫茫,遠近諸峰盡在腳下。在這些山海峰浪之外,一望無際。看東方,峨眉江、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曲折環流,成昆鐵路貫穿南北;望北方,丘陵蜿蜒,直毗成都平原;南顧,大小涼山層巒迭嶂;西盼,青藏高原群峰披雪。江山如畫,大地似錦。更為難得的是,此處還是望日出,觀雲海,賞聖燈,看佛光的絕妙之

『伍』 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雲上有金頂,頂峰有奇觀

峨眉山,被稱為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


1900年前,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長江流域的第一座禪院後,峨眉山便成為了長江流域的佛教發源地,列入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而能成為神奇中的神奇所在地,必定是峨眉精華之所,那就是 金頂華藏寺

金頂是峨眉山的象徵,峨眉十景之冠,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稱華藏寺,俗稱金頂。

01

浴火重生

華藏寺緣起於一段「蒲公追鹿」的傳說。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一個叫蒲公的葯農正在一個名叫雲窩的地方采葯,中途偶遇一隻閃閃發光的梅花鹿便隨之追尋,他順著梅花鹿踩出的朵朵祥雲來到金頂,突然看見此生從未見過的景象:天邊的奇光,燦爛炫目無比。

未見過此景的蒲公特意向當時來華的天竺僧人寶掌和尚請教,寶掌和尚告訴他:此是普賢瑞相,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

於是蒲公舍宅,在峨眉山金頂建了第一座寺廟祖殿,又名普光殿,後來更名為光相寺,這就是華藏寺的前身。

但現實中的華藏寺其實歷經重重磨難,多次重建。

華藏寺始建於東漢,明洪武初(約公元1377年),國師寶曇奉旨來此處重修寺院,後來按察趙良壁增修,但不幸被火焚。

明萬曆三十年(1602),棚缺妙峰禪師、惟密禪師營建普賢殿,因頂部通體敷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在陽光照耀之下,金光燦爛,故又稱金頂,後來華藏寺及所在的山峰也因此擴展都得名金頂。

可惜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由於一次大火,燒坍了金殿,金殿分崩離析墮於捨身崖下。

但後來又多次遭遇火災,將金殿甚至整個華藏寺全部焚毀。目前僅倖存明代「銅碑」、「銅門」和清代「銅象」,是峨眉山難得的佛教珍貴文物。現在的金頂華藏寺,是2005年按原貌重建的。

02

兜兜轉轉又重逢

金頂華藏寺位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逐級上升,遊人步人其中,登上金殿,有漸入佛國之感。

前不久數字佛教藝術家宓雄便遷流至此處,看到曾一直對他關愛有加的趙朴初老先生為「華藏寺」題寫的金匾,深有感觸。

而更令宓雄動容的是,大雄寶殿內竟然無意間看到自己多年前為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所繪的主題畫。

數字佛教藝術家宓雄曾為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所繪的主題畫

華藏寺大雄寶殿內的復製版

雖然此畫為復製版,但世界之大,能在華藏寺看到自己的作品,宓雄深受感動,他說: 「原來我們曾走過的路和做困鄭過的事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到當下。」

03

捨身崖的四大奇觀

華藏寺背後,是高達720米的斷崖,峭絕如削,名為捨身崖。光聽聞名稱,就可知這里的險峻。

捨身崖遙對西康雪山,下臨3000多米的深壑,雖然讓人有些發怵,但雲霧繚繞,壯麗的景色又讓人想要一睹風采。

陡峭的捨身崖上,有著著名的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聖燈,晴日更可遠眺三江匯流和雪峰雄姿。

捨身崖下波濤翻卷的雲海中常常出現色彩瑰麗奇譎的佛光,因此這里成為信眾心中的聖地,也成為人們探奇攬勝、求仙修道的理想處所。

04

鎮山之寶 世界最大

登上金頂華藏寺,極目四望,雲山江河盡收眼底,但最為震撼的還要屬金頂中心高達48米的十方普賢聖像。

這尊十方普賢聖象是2006年建成開光的,全身為為銅質鎦金,佔地1256平方米,總重量660噸。它是峨眉山的鎮山之寶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賢像。

而聖像內部更是別有洞天,裡面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殿內金碧輝煌,四面圍繞著漢白玉雕佛像,特別的壯觀,讓鏈尺辯人真切的感受到佛在景中,景在佛中,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無盡禪機。

這樣的雲上金頂,暗藏千年文化底蘊的地方,想不想去看看呢?登上金頂,看江山如畫,大地似錦。

『陸』 峨眉天下秀(3):獨登金頂,高處不勝寒

        早上起來向窗外一望,在下雨呢,而滿樹枝上掛著隔夜的白雪,好看極了,也讓我這個生活在成都難得一見雪景(尤其是四月大雪)的人,倍感驚喜。

         昨晚雖時有明月,但我沒有——也根本不可能了——欣賞到所謂的「象池夜月」,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這一帶常有猴群出沒,並向遊人伸手要食。我沒有遇到。

      【相關鏈接】

        但是在1983年、2000年兩次登臨峨眉山,卻與猴們有過「親密接觸」。1983年那次,既遇到過「友好」的小猴子,也遇到過「霸道」的老猴子。聽型燃寺廟的人說,要帶根竹杖,若遇到猴子強要食物,不可吼它,而是用手中竹杖使勁有節奏地杵地面,猴子就會退去。沒想到「現學現賣」用上了。我與夫人並排走在行道上,周圍沒有其他遊客,我夫人手提著塑料袋,感覺彷彿有抓扯的晃動,回頭一看,一公一母兩只成年猴子(恐怕已經是老年猴子了),公猴正欲翻看我夫人手中的塑料袋子,把我夫人嚇了一大跳。我即刻把的竹杖使勁往地上跺著,公猴果然鬆了手,似乎很不情願地離開了。

        同住的有幾位老者,他們也要往上走,正好我與之搭伴同行。 他們中有四人都是50開外,有兩個60開外,聽說他們還有一個夥伴,竟是70多歲了,只因實在體力不支才留在了洗象池。拄著棍子,走走停停,原因是我必須不時地拿出小本本,記下所見所聞,所以又時常一個人拉在了後面,並不斷急急追趕上去。

        天空霧蒙蒙一片,幾乎連樹梢都看不清。冷杉枝、松樹枝與道旁竹林披著厚厚的雪,被壓得墜向地面,竹葉尖上掛滿了透明的冰珠。好奇的我,把冰珠剝下來放進了嘴裡,「哇,好涼啊」。道路兩旁也積著呈雪狀的冰,挺硬,棍子幾乎都捅不動。而行道很滑,有些地方已成了冰路了,所以非杵棍子不行,必須十分小心。山崖岩壁掛滿了冰凌,時常見到兩山岩壁之間,霧蒙蒙萬丈深淵,懸掛著生長的樹,令人膽寒。忽見路中一亭,站立亭中如同到了瓊閣天宮。遠處,依然蒙蒙汪洋一片,什麼也看不見;而近處,雪壓松枝,松更挺拔,傳導的不正是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么!彷彿,內心又在默唱《沙家浜》郭建光的唱詞:「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蒼穹。」 「烈日炎炎曬不死,嚴寒冰雪鬱郁蔥蔥。」……(哈哈,「樣板戲」時代過來的人都知道。)

        經孝租睜過了雷洞坪和杜鵑、冷杉林區,不久又到了接引殿,看見指示牌上寫著距金頂還有十二里,頓時十分高興,聽接待的老人講,上面七里坡都是爬坡路,又立即心裡發慌起來。

        喝完水休息一會兒,又要進行一段艱苦的行程,一步一滑腿疼難忍,全靠一根棍子支撐。剛才在接引殿看見,房檐上都掛著冰柱,恐怕至少在零下幾度吧。越往上走,但見松枝上的雪差不多化了,零星還掛著不顯眼的冰凌。從洗象池已經向上走了幾個小時,奇怪的是拐杖上的冰還沒化哩。地上泥土裡騰騰的蒸氣四溢,我走著時也覺得熱的很了。然而,越是這樣,越不能歇息過久,坐下一會兒背心就涼颼颼的了。

        路又滑又爛又陡,真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據說上七里坡,藤蔓中有一巨石如刀砍斧劈,石上有苔蘚天然長成的「第一山」三個大字,隨陰睛變化,時隱時現,有時三字皆現,有時只現一、二字,傳說三字皆現,當年定是五穀豐登,充滿神幻色彩,故名「一山兆瑞」。

【相關鏈接】

1983年,我們一天在山上的行程,就有整整七個小時。那時真年輕啊。

2000年,在接引殿處,已經可以乘金頂索道纜車上去,我們一家人少受了一些累。

        七里坡的確很陡,我幾乎每走一步都是咬著牙。石梯一側,懸崖下面松木濤濤,雪茫茫一片,真像是來到了林海雪原。腦中又有了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形象。此時,意外的,山林深處傳來小鳥的清脆的歌聲,好聽極了,一下子提振了我的精神。老者們帶來了好吃的雜糖,真是甜到了心裡。

        從接引殿沿登山路行進,約3.5公里即到太子坪。

        下霧了,整個山林漸漸模糊起來。不久,太陽隱約地出現在上空,有什麼從松枝上落下來,「沙沙沙」,打得下面的竹林直響,像下雨一般。抬頭仔細一看,原來都是松樹上的冰開始融化並崩裂掉下所至。沒多一會兒,太陽又被霧塵所隱沒。

        金頂,已經遙遙在望。由太子坪往上即達天門巧歲石,兩石對立,如刀劈成,彷彿兩扇石門封鎖道路。再上即達七天橋,因道家稱峨眉山為第七洞天。過了七天橋不遠,即達金頂。

        今天這30里比昨天好多了,雖然坡度仍不亞於昨天,只因吃飽喝足休息夠了,且馬上就要到達上行終點,精神頭不一樣了。

        只可惜,爬上了金頂仍是一片霧霾,不要說觀不了山下遠處,連雲海也不可知之。在大鵝山永明華藏寺普賢金殿銅碑前,橫著一頭四隻腳站在四朵蓮花上銅象,高一米,長1.5米,雕花的鞍上有一朵翻開的蓮花,銅象的頭上也有一朵蓮花,可能是從前供燒香之用。其後石頭基座上,盤坐著銅佛像,約有3米高。觀其狀,顯然是被損毀過,有僧人告之:1972年4月8日柴油發電引起火災,大火將金頂、華藏寺全部燒毀(網路資料:大火燒毀銅門2扇、銅壁7面、銅碑1座、銅塔2座、銅爐、銅瓶、銅鏡難以其數;燒毀象牙佛、錫蓮燈、饋砂佛經書、古代名人字畫等8972件;永德和尚也不幸罹難。)同行老者,跪拜,敬香,並虔誠獻上玉耳環。煙霧繚繞間,我在留言簿上寫下:歷盡千辛萬苦,到此一游,成都XXX,79年4月3日留言。

        金頂上往下看,一片白茫茫。在著名的捨身岩,只能順著山壁望一眼,萬丈深淵,令人不寒而慄,膽顫萬分。

         老者們每人弄了一些山頂的土,看得出是虔誠向佛之人。下山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話到此起碼有一半是錯的呢,另一半也許是對的。這不,下山路也有些不好行,對我來說,竹杖依然起著決定的作用。不過我總是擔心,像病了一樣。老者們說:「不會有危險,有佛保佑。」想想,這信佛與不信佛,究竟還是兩樣的呢。

      【相關鏈接】

        2000年7月,一家人在峨眉山金頂。當天雖然陽光燦爛,入夜,卻下起了雨,晨依然如此,並且還冷得很,氣溫只有9度,我們花了15元/人租了軍大衣穿。無緣日出,更與佛光相遇甚遠……

     (待續)

『柒』 沈陽九一八紀念館的介紹

沈陽九一八紀念館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築。始建於1991年5月,於「九·一八」事變6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當時館名為"九·一八"事變陳列館,主體建築即為如今博物館標志性建築殘歷碑。

館內的「九·一八」事變紀念碑,為磚石水泥築成的空心體,紀念碑從平面上看其形狀是一幅巨大的東北地圖,前方有一幾何形的廣場,底座四周為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整個建築高十八米,寬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鑄成,花崗岩貼面,呈立體台歷狀,兩邊對稱,上面布滿彈痕與骷髏,台歷的左面刻著「1931年 9月18日」,右面記錄著事變的發生過程。

在館附蘆毀近有「九·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制鏈嘩鎮造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建立的。「九一八」事變博物館和殘歷碑,以其獨特的藝術造型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棚粗表達了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永恆主題。


沈陽九一八紀念館共設有7個展廳,展覽照片800餘幅,實物300餘件,文獻、檔案資料近100件,大小型場景19組,雕塑4尊,油畫、國畫等20餘幅,電腦觸摸屏14台、大屏幕電視錄像機2台。

並採用了現代科學技術,配備有分區廣播、中央空調、影視報告廳、電子閱覽室、多媒體電腦系統及國際互聯網等設施,是世界上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現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遼寧省對台交流基地。

熱點內容
硬金牡丹 發布:2025-05-15 00:57:34 瀏覽:627
佛山有花藝培訓嗎 發布:2025-05-15 00:46:48 瀏覽:855
貓如果盆景 發布:2025-05-15 00:42:58 瀏覽:673
吟物詩荷花 發布:2025-05-15 00:39:39 瀏覽:655
茶花和枇杷花 發布:2025-05-15 00:39:17 瀏覽:366
龍湖七夕 發布:2025-05-15 00:30:09 瀏覽:11
幽丁香 發布:2025-05-15 00:21:12 瀏覽:529
七夕張舒越 發布:2025-05-15 00:14:27 瀏覽:480
編織丁香 發布:2025-05-15 00:10:03 瀏覽:108
蘭花風格 發布:2025-05-15 00:07:15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