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蘭花燈
1. 雲南花燈的歷史起源
明中葉即公元1454年前後,雲南楊林人蘭止庵曾寫過《性天風月通玄記》傳奇;清初(1657年)雲南人何蔚文寫過五個傳奇劇本。這是目前已知的雲南最早的戲劇創作活動。清康熙年間(1701年)雲南開始出現專業戲班,曾有四個戲班在昆明建立樂王廟。
清乾隆年間(1746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陽腔等傳入雲南。另據元謀花燈藝人張萬育稱,元謀花燈相傳已有十三代。此外,在花燈的曲調中,有陪拆相當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掛枝兒、打棗竿等,都是流行與明萬曆以後直到清初的民間小曲。據此推算,作為一個劇種的花燈,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雛形。雲南花燈在其發展歷史上曾經歷了四個階段。
「燈夾戲」時期。1938年,雲南農民救亡燈劇團春磨被迫解散,花燈藝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一帶教燈、唱燈。1946年熊介臣在昆明慶雲茶室連唱三天花燈,受到歡迎,該茶室隨後改為花燈園子,成為雲南第一個花燈劇場,從此形成固定的職業班社。
為適應職業演出的需要,花燈藝人開始大量移植滇劇劇目,如《四下河南》、《滴水珠》、《硃砂痣》、《狸貓換太子》、《紅燈記》、《紗燈記》等,同時進一步學習吸收滇劇的表演程式、服裝道具、舞台裝置等。這種以花燈曲調唱滇劇劇目的方式,時稱「燈夾戲」。
雲南花燈音樂
一、省內外大量民歌小調
一部分仍是省外流傳的民間小調。較早期傳入的如流傳南方部分省區的(陽雀調)、(貨郎調)、(十二屬)等,在花燈中作為小唱、歌舞曲調或戲劇插曲使用。約於清末民初,又有一批小調如流傳全國各地的(虞美情)、(煙花告狀)、(掐菜苔)、(孟姜女調)等傳入,在部分地區被吸收為花燈小唱曲調或戲劇插曲。
另一部分是產生於雲南各蘆森棗地的民間小調。如滇西一帶廣為流傳的(朝山調)、(小小葫蘆開白花),滇中一帶的(出門調)等,被吸收為花燈戲唱腔。滇西的代(趕馬調)除曲調外,其故事內容還為花燈戲《開財門》所吸收。再一部分是雲南各族的山歌及舞蹈歌。姚安、楚雄一帶的漢族山歌(壩子腔)、(倒板腔),彝族山歌(小變腔)等,滇西各地的彝族歌舞曲調(打跳調)、(跳羅)、(傈課燈)等,也被吸收為花燈戲唱腔或歌舞曲調演唱。
2. 雲南花燈舞相關知識介紹
雲南花燈文化背景知識介紹
雲南花燈是雲南漢族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歌舞,在歷史上是被作為"社火"中民間舞蹈的一部分而流傳的。花燈歌舞內容豐富,情節簡潔,舞蹈朴實明快、優雅別致、曲調優美、風格鮮明,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人們稱雲南花燈歌舞園中一株秀美別致的"山茶花"。
雲南花燈舞蹈欣賞知識介紹
雲南花燈的舞蹈形式中的主動律(運動形式)和主動作是小崴、正崴、反崴(具體舞蹈訓練內容的名稱)來體現舞蹈風格的。其中男性舞蹈中常用反崴動作,女性舞蹈中常用小崴動作,同時包括小崴走場、正崴、跳顛崴等相同動律的動作,都是以連續不斷的橫向移動或上下崴動來進行身體表現。它是在鬆弛狀態下以膝部為發力點,經過胯步和上身的悠擺而形成的動感形象。
所以,我們在欣賞雲南花燈這種民間舞蹈時,主要得看演員的膝部、胯部、腰部是否能在鬆弛狀態下達做到一種協調而動,那麼,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觀賞演員的軀幹部位就可以准確地目測出他完成的好與不好,靈活與不靈活同時雲南花燈地美,需要演員表現得比較含蓄,要突出:內秀、淡雅、恬靜的心理特徵,男性則要體現出鬆弛灑脫的美。
花燈舞蹈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花燈舞蹈有隻舞不唱的如《獅舞》、《猴子彈棉花》等,有集體性的歌舞,如《連廂》、《拉花》等。花燈戲的行當,原來只有男女二人,以後才分為生、旦、丑三個行當,當花燈戲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眾多的劇目以後,又增加了其他行當。
雲南花燈舞蹈配樂是什麼
雲南花燈的音樂十分豐富,現有的花燈曲調中有一部分是明、清以來的小曲,如《掛枝兒》、《打棗竿》、《疊斷橋》、《虞美人》、《銀紐絲》等。
以本省本地為主,適當吸收外省的一些民歌小調是雲南花燈音樂的主要來源。
花燈調《送相公》與雲南民歌《雨不灑花花不紅》同屬一曲,這兩首歌曲的旋律十分近似,調式均為商調式,經過無數不知名的民間藝人的加工潤飾,把一首抒情的雲南民歌衍變為舞蹈化的雲南花燈調。
花燈歌舞《游春》選曲:老爹與孫女對唱的《採花調》的旋律與上述兩首歌曲相似,但更為舞蹈化了。《採花調》的節奏富有彈性,樂曲結構方整,與舞蹈「崴」的動律結合得很緊密,是一首用作「小崴」訓練很好的樂曲。
一些外省的民歌小調也被吸收、融合為花燈調,只是花燈調與當地的語言、民間音樂相結合,把外省民歌雲南化了。建國以來,音樂工作者編創了一些雲南花燈的歌舞音樂,如《萬盞紅燈》、《游春局世》、《十大姐》、《大茶山》、《贊花扇》等。
雲南花燈音樂的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或4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音樂的節奏鮮明,流動性較強,樂句之間很少有較大的停頓,多從「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節拍多為2/4或4/4,3/4的節拍較為少見。速度一般為中速或小快板,情緒明快、活潑、瀟灑,旋律鎮野優美。
雲南花燈音樂的調式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以五聲性的樂曲桐旅肢為主。
雲南花燈的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後來又增加了琵琶、揚琴等民族樂器,有的地方還使用了某些少數民族樂器。
3. 雲南花燈的基本動律是什麼
雲南花燈戲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淵源於明代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中的花燈,流行於全省各地和四川、貴州個別地區。 由於各地語音有別和藝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區的花燈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種、劇種或民歌小調的影響,故雲南花燈又分有昆明、呈貢花燈,玉溪花燈,彌渡花燈,姚安、大姚、楚雄、祿豐花燈,元謀花燈,建水、蒙自花燈,嵩明、曲靖、羅平花燈,文山、邱北花燈,邊疆地區花燈等九個支派。 雲南花燈戲演出的許多劇目,都具有樸素單純、健康明朗的民間藝術特色,充滿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
花燈戲的傳統劇目不多,除去"燈夾戲"時期搬過來的滇劇劇目,共約二百出左右。其中:花燈歌舞劇目有《十大姐》、《大頭寶寶戲柳翠》、《踩連廂》等,花燈小戲劇目如《三星賀壽》、《紅回門》等。解放以後,在化大力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還新編了大型花燈戲《依萊汗》等近百個劇目。
花燈戲的曲調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各種民歌小調,這些小調有些是本地的產物,如〔十大姐〕等,有些是全國流行的,如〔泗洲調〕、〔十杯酒〕等;其次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棗竿〕等;再次為從其他曲種、劇種吸收來的,如騰沖花燈劇目《安安送米》唱的高腔、《小放牛》劇中吸收了吹腔,元謀花燈中用了滇劇唱腔等等。
花燈舞蹈是雲南花燈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花燈舞蹈有隻舞不唱的如《獅舞》、《猴子彈棉花》等,有集體性的歌舞,如《連廂》、《拉花》等。花燈戲的行當,原來只有男女二人,以後才分為生、旦、丑三個行當,當花燈戲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眾多的劇目以後,又增加了其他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