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斌
❶ 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用(成語)
文武雙全
【拼音】: wén wǔ shuāng quán
【解釋】: 文:文才;武:武藝。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豎察纖很出眾。
【出處】: 《舊唐書·李光弼傳》:「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
【舉例造句】: 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雙余仿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
【拼音代碼】: wwsq
【近義詞】:文武全才、能文能武
【反義詞】:不文不武
【歇後語】: 孔夫子掛腰刀
【燈沒散謎】: 斌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能文能武
【英文】: be well versed in both polite letters and martial arts
❷ 花木蘭的資料,越詳細越好,還有時代背景,急!!!!
花木蘭
孝烈將軍—花木蘭,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到全世界。《木蘭辭》又稱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敘事詩。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電影《花木蘭》海報,趙薇飾演(18張)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為12年,是虛指)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20張)河南商丘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備受矚目的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在這里隆重舉行。木蘭文化源遠流長,木蘭故事家喻戶曉。「虞城縣木蘭傳說」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國務院確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弘揚木蘭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木蘭文化節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2009年12月由星光國際領銜出品的中國電影趙薇版《花木蘭》 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引國內外媒體關注,創新傳統文化樹新風。不但在國內上映時候成功迎戰多部進口的美國好萊塢大片的圍攻,在海外市場上也表現不俗,實現了「走出去」。該片去年11月27日全國公映,作為2009年賀歲檔第一部國產大片,《花木蘭》憑借民族題材和演員陣容的雙保險,高舉民族題材的大旗,上映時在眾多好萊塢大片的圍 追堵截之下,創造了傲人的成績。在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太地區上映以來,票房已經突破1.1億。《花木蘭》海外再揚威,韓國首周末票房飄紅華語片《花木蘭》自9月2日起在韓國上映,首周票房名列票房榜前列,票房飄紅。9月7日晚,在中國電影局參與的電影研討活動中,現場表彰了近幾年在「走出去」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的十部國產影片,《花木蘭》、《赤壁》、《建國大業》等優秀影片均在其中。主演《花木蘭》的中國著名女演員趙薇更在2010年8月,出任第10屆長春電影節形象大使並獲得影後殊榮,2010年10月16日榮獲第1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之第三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個影後桂冠。電影《花木蘭》成功斬獲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 《花木蘭》熱映的消息不但登上《新聞聯播》還吸引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時代》周刊專門在官網上以《中國VS迪士尼:木蘭之爭》為題發表評論指出,「中國本土的電影人也開始立足於發掘和創新傳統文化,借鑒好萊塢的成功元素和商業操作模式。目前正在熱映的《花木蘭》正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經典題材加上國內一線的演員,以商業大片的模式加以運作,同樣取得了豐厚的票房回報。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花木蘭(有學者考證,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12年,在從軍12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編輯本段歷史民歌
《木蘭詩》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註解中稱「不知起於何代」。《古今樂錄》記載:「《木蘭詩》本唐朔方節度使韋元甫始得於民間。」然而,《古今樂錄》早已失傳。此說如今仍有爭議。參見《木蘭詩》種種。 民歌《木蘭詩》,很多人成年後仍能背誦,可是細勘詩句,卻總感覺味道很怪。 因為,這是一首很雜糅的詩歌,詩句的後面似乎藏著不同時代的迥異聲音。南北朝時代落日的余暉,令木蘭從軍征戰的故事,留下長長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當代人的書卷旁邊。
《木蘭詩》(11張)詩歌原文
—— 郭茂倩《樂府詩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相關評價
北朝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於南朝陳僧智匠《古今樂錄》,長300餘字。它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一篇優秀敘事詩。寫的是女英雄木蘭喬扮男裝替父從軍,最後光榮還鄉的故事。 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北方民歌《木蘭辭》,這首民歌的主角是一位英勇的北方女子花木蘭。這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創作背景
創作過程的時代真相,首先必須明確,《木蘭詩》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陳時,有個和尚叫智匠,編了一本《古今樂錄》,錄有「歌辭有《木蘭》一曲」。劉宋朝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註解中稱「不知起於何代」,意思是沒有確切的創作年代。 北朝同一時期的民歌開頭用起興手法,往往異曲同詞,如《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的起興,顯然與《折楊柳》同源,再加上詩中的一些關鍵詞和細節,可以證明,《木蘭詩》的雛形產生於北朝是無疑的;到南朝梁陳之時曲辭流傳到南方,得到記載和整理;到唐朝,有一個叫韋元甫的朔方節度使,在民間又得到這首已經流變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潤色出來,很可能還參照了《古今樂錄》的版本,於是才有了《木蘭詩》最終的版本。 現代人的歌詞里唱「東邊牧馬,西邊放羊」,那麼,真實的生活里就不到西邊去牧馬,不在東邊去放羊了嗎?這個跟「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一樣,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鋪陳。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馬、放羊、打仗,都是很厲害的,絲毫不讓須眉。所以,木蘭的故事,應該有很多的個案為其衍生的素材。 民歌體裁作品的產生、流傳、變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經歷過一個很長的發酵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木蘭詩》之中雜糅了各個時代的印記,正是這一文學規律的極好註解。比如,假設過幾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戲《明英烈》,有這么個細節:劉伯溫為永樂皇帝營建北京,二人正在圓明園議事,太子過來參見說:老爸,什麼時候帶我去打獵?於是五百年後,有專家據此考據,並產生了爭議:有專家指出,戲名叫《明英烈》,那麼應該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專家又根據「劉伯溫為永樂皇帝營建北京」這個根本沒有史實依據的故事情節,推測這出戲一定拍攝於「戲說」風流行的2000年左右;還有人根據其中「老爸」這個稱呼,推測該戲一定產生於用自己的心得說歷史、把經典加以碎片化處理的2006年左右。文學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這么產生的。《木蘭詩》也不例外。
詳細分析
《木蘭詩》究竟是什麼時代的產物? 花木蘭為什麼姓花? 她的家鄉究竟在哪裡? 《木蘭詩》的原文,自相矛盾,時代符號錯綜糾結: 機杼:木蘭在家裡織布,後文還有「出郭相扶將」,說明木蘭的家是在城市范圍內的。這個關鍵詞說明木蘭家過著漢人的生產方式,至少是漢化的鮮卑人。「昨夜」,為什麼朝廷要在夜間把出征名冊通知到戶呢?按照我們的生活常識,不應該是白天張大榜公布嗎?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遺習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裡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軍務,都在夜間通告到戶。北魏鮮卑人入中原不久,還應該保持著這一遺習。軍書:即兵冊。北朝時,世兵制過渡到府兵制,軍戶、士家世代出兵員,父退子繼,戶口也與民戶不同,平時生產、訓練,戰時出征。北朝和隋初時,這樣的家庭,社會地位低於民戶,但高於奴婢。隋煬帝時,軍戶編入民籍,差別消失。可汗-天子:詩句里邊上一句「可汗」(「可汗大點兵」),下一句「天子」(「歸來見天子」),指的都是同一人,就是皇帝,游牧民族稱其為「可汗」,漢族稱其為「天子」。這樣混亂的稱呼,應當是因為北魏孝文帝開始強制漢化,不說漢語就不許當公務員,而民間趕緊改口,但改口不久,時時仍要冒出一點「口音」的緣故。據考,一直到隋代,有些鮮卑族的軍戶還是時有口音的。 市鞍馬:這一段非常奇異。木蘭去搜街,買了一大堆裝備回來。唐代以前,世兵或府兵由國家提供裝備、補給,而從唐代起,府兵要自帶裝備、補給,所以,這一段的描寫背景不會早於唐代初期。至於里邊東南西北各買一樣的寫法,叫做互文,形容木蘭搜街,跑了很大一圈,很認真地置辦裝備,為後文木蘭能夠作戰立功進行鋪墊。拿到現在,就像老人磨嘰月光族的句法:「一天也不懂過日子,今天上五愛買雙鞋,明天擱中街買個包兒,後天上網買套衣服,就知道刷卡」(編者注:五愛市場為沈陽的服裝織紡批發集散地,中街則是沈陽著名的商業步行街。)十二:文中三次出現十二,軍書是十二卷,策勛是十二轉,出征居然也是十二年。這顯然是約數。古人習慣以虛數入詩,如三、九、十、十二、千、萬等,但十二用得這樣頻繁,說明隋唐之際,十二是比較被習慣入詩的一個流行的數字。黑山:不是遼寧的黑山。有考據稱,這里的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百里。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殺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與柔然間大戰的著名戰場。策勛:隋開皇初年,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國以下十一等,以酬勛勞。「十二級」的戎勛制度確立於唐高祖武德七年。這又是唐朝時候的事情了。花黃:即額黃、眉間黃。這種妝扮起源於北周。原來,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婦女施粉黛,除了嬪妃宮女,都得「黃眉墨妝」。這說明《木蘭詩》產生年代不能早於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時花黃已不流行了。紅妝:姐姐歡迎妹妹,「當戶理紅妝」。紅妝是胭脂,屬於施粉黛之列,說明這個姐姐又是唐朝人。
編輯本段史海鉤沉
年代考證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花木蘭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解析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 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 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雲:「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雲:「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黃陂縣:據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里為木蘭故鄉,古時曾置木蘭縣。 在《湖北通志》、《黃陂縣志》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木蘭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傳》稱:「木蘭朱姓,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史傳明示則成為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 歷史遺跡
木蘭祠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 河南虞城木蘭祠
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部分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
《木蘭從軍》
原文: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翻譯: 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時值皇上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買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馳騁沙場十二年之久,屢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後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花木蘭
❸ 孟昶原文_翻譯及賞析
孟昶[cha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贊,字保元,祖籍邢州龍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崗),生於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 孟昶為政舉措
儒學貢獻
軼事典故
春聯
春聯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民俗相結合的產物。通常認為春聯始於五代。《蜀檮杌》載:「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衡嘩搏這大概是有記載的最早的春聯。
964年春節,孟昶作此聯,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呂余慶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960年)將每年的農歷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即所謂「聖節」。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咐祥今亦不可考了。不過,孟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中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卻是無可否認的。
官箴
孟昶當政時,四海昇平,國泰民安,但鑒於前朝國君王衍因吏治腐敗而亡國的前車之鑒,於後蜀廣政四年(941年)撰寫了這篇振奮人心的「官箴」,頒於郡國,以期讓官員們「歷歷在目」,「則必能隱惕於其心」,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孟昶941年創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受朝廷的命令書寫過一則十六字的碑文,文字內容正是取自孟昶的《官箴》:「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意思是:官員們所領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們雖然好欺負,天理卻難以容忍。這一碑文被頒發到各州縣,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於官署衙門的大堂上,警示官員們務必清正廉潔,克己愛民。這件事曾被後人傳為佳話。
好方葯
孟昶好方葯,母有病,屢更太醫不效,自製方餌進之,遂愈。群臣有疾,親召診視,醫官欽服。曾令翰林學士韓保升等取《新修本草》並《圖經》參校刪定,稍增注釋,成《蜀本草》(即《重廣英公本草》)二十卷,已佚,其佚文收入《證類本草》等。
送子神
孟昶在道教中也被尊為賜子神張仙,傳說他是位美男子,左手張弓,右手執彈,能制服天狗到人間吃小孩,因他執的「彈」與「誕」同音,暗含「誕生」之意,所以張仙就成為專管人間送子的誕生之神。
聽勸納諫
孟昶喜歡打球騎馬,又好方士房中之術,多選良家女子充實後宮。樞密副使韓保貞懇切勸諫,孟昶大悟,當天送出所選良家女,賜給王保貞黃金數斤。有人上書說台省官應當選擇清官,孟昶嘆氣說:「為什麼不提具體的人選用呢?」左右要求責問上書的人,孟昶說:「我看唐太宗初即位時,獄吏孫伏伽上書言事,都予採納,為什麼勸我拒諫呢?」
生平
出生太原
孟昶,是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母親李氏,本是後唐庄宗李存勖的嬪妃,李存勖將李氏賜給了孟知祥。公元919年(後唐天祐十六年,天祐為唐朝年號,李存勖沿用)十一月十四日,李氏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生下孟昶。當孟知祥鎮守蜀地時,孟昶與母親李氏隨孟知祥的正妻瓊華長公主一同進入蜀地。孟知祥任兩川節度使時,以孟昶為行軍司馬。
登基為帝
公元934年(後唐清泰元年)正月,孟知祥稱帝,任孟昶為東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年七月,孟知祥病重,七月二十六日,立孟昶為皇太子,代理朝政。當晚,孟知祥去世,秘不發喪,樞密使王處回連夜到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季良處相對哭泣,趙季良嚴肅地說:「現在藩鎮掌握重兵,專門等待形勢變化,應當迅速立嗣君才能斷絕其非分妄想,哭無益啊。」王處回和趙季蘆高良決計立孟昶為帝,然後發喪。孟昶即位,不改元,仍稱明德年號,至公元938年才改年號為廣政。
聽勸納諫
孟昶喜歡打球騎馬,又好方士房中之術,多選良家女子充實後宮。樞密副使韓保貞懇切勸諫,孟昶大悟,當天送出所選良家女,賜給王保貞黃金數斤。有人上書說台省官應當選擇清官,孟昶嘆氣說:「為什麼不提具體的人選用呢?」左右要求責問上書的人,孟昶說:「我看唐太宗初即位時,獄吏孫伏伽上書言事,都予採納,為什麼勸我拒諫呢?」
殺臣立威
孟昶年少不親自處理政事,而將相大臣都是孟知祥時的故人,孟知祥寬厚,多優待縱容,他們對待孟昶更加驕惰不馴,不遵守法紀制度,大造房宅,奪人良田,挖人墳墓,李仁罕、張業尤其驕橫。孟昶即位數月,逮捕李仁罕將其殺掉,夷滅其族。當時,李肇自鎮來朝,持杖入見,稱有病不能拜,聽說李仁罕死訊,馬上放下拐杖拜倒在地。
鏟除舊臣
公元946年(廣政九年),趙季良去世,張業更加專權。張業是李仁罕的外甥。李仁罕被殺時,張業正掌管禁軍,孟昶怕他造反,就任他當丞相,張業兼任判度支,在家裡設定監獄,專用殘酷的刑法對後蜀百姓橫征暴斂,百姓對他非常痛恨。公元948年(廣政十一年),孟昶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設計將張業逮捕處死。王處回、趙廷隱相繼罷相,從此故將舊臣都沒有了。孟昶才開始親政,在朝堂上設定匭函,接受臣民投書來了解下情。
復疆封王
當時,遼國滅了後晉,後漢高祖劉知遠起兵太原,中原多事,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歸附後蜀,孟昶派孫漢韶攻下鳳州,於是完全恢復了前蜀王衍時的疆域。後漢將領趙思綰據永興、王景崇據鳳翔造反,都上表歸附孟昶。孟昶派遣張虔釗出大散關,何建出隴右,李廷珪出子午谷,回響趙思綰。孟昶的丞相母昭裔懇切進諫,認為不可,然而孟昶決心攻佔關中,於是派安思謙向東增兵。不久,後漢誅殺趙思綰、王景崇,張虔釗等都罷兵而還。安思謙恥於無功,多殺士卒來威嚇眾人。孟昶與翰林使王藻設計殺死安思謙,然而邊官有急奏,王藻不及時上報,擅自拆封,孟昶憤怒。殺安思謙的時候,王藻也在旁邊,因此被一齊捉住斬了。
公元949年(廣政十二年),孟昶設定吏部三銓、禮部貢舉。公元950年(廣政十三年),孟昶加尊號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封長子孟玄喆為秦王,判六軍事;次子孟玄珏為褒王;弟弟孟仁毅為夔王、孟仁贄為雅王,孟仁裕為彭王,孟仁操為嘉王。
後周來攻
公元955年(廣政十八年),後周世宗柴榮派兵從秦州出發討伐後蜀。孟昶派韓繼勛為雄武軍節度使,聽說周軍前來進攻,嘆氣說:「韓繼勛哪裡能擋得住周兵呀!」客省使趙季札請行,就派趙季札為秦州監軍使。趙季札行至德陽,聽說周兵到了,立即馳回報告,孟昶問他,趙季札惶恐得說不出一句話,孟昶大怒把他殺掉,立即派遣高彥儔、李廷珪出堂倉抗擊周軍。高彥儔大敗,退到青泥,於是秦、成、階、鳳四州復被周軍佔領。孟昶害怕了,分別派遣使者到南唐、北漢,進行聯絡。
公元957年(廣政二十年),後周世宗把俘虜的蜀軍送還,孟昶也把俘虜的周將胡立送到京城並寫信給後周世宗,後周世宗認為孟昶沒有臣子的禮節,很惱怒,沒有回信。
公元958年(廣政二十一年),後周攻打南唐,攻取淮南十四州,各國都害怕。荊南高保融以書招呼孟昶歸周,孟昶因為以前曾經寫信給後周世宗沒有得到答復而停止歸周的事。孟昶幼子孟玄寶,七歲夭折,太常說沒有封王封官死了之後不好祭典,孟昶問李昊怎麼辦,李昊說:「以前唐德宗的兒子李評,四歲夭折,追贈揚州大都督,封肅王,這是以往的事例。」孟昶於是追贈孟玄寶為青州大都督,追封遂王。
亡國投降
公元962年(廣政二十五年),孟昶立子秦王孟玄喆為皇太子。孟昶很幸運生在晉、漢之時,中原多事,所以能夠據險一方,君臣都以奢侈為樂,甚至溺器都用七寶裝飾。北宋興起,已經攻佔荊、潭,更昶更加害怕,派大程官孫遇用蠟丸書從小道到北漢,相約共同出兵阻撓北宋的統一活動,孫遇被北宋邊吏捉住。宋太祖趙匡胤因此下詔伐後蜀,派王全斌、崔彥進等出鳳州,劉光乂、曹彬等出歸州;詔八作司度右掖門南、臨汴水為孟昶建造房屋五百餘間,供帳雜物齊備,以等待孟昶投降後用。
孟昶派王昭遠、趙彥韜等抵抗。軍隊剛從成都出發,孟昶派李昊等人設宴送行,王昭遠手拿鐵如意指揮軍事,自比諸葛亮,酒意正濃,對李昊說:「我這次進軍,哪裡只是抗拒敵軍?我領這二三萬雕面惡少兒,奪取中原易如反掌啊!」孟昶又派兒子孟玄喆率精兵數萬守劍門。孟玄喆用車攜帶愛姬,帶著樂器和幾十個演戲的人隨軍出發,蜀人看見了都偷偷譏笑。王全斌至三泉遇到王昭遠,將他擊敗。王昭遠焚吉柏江浮橋,退守劍門。軍頭向韜聽蜀軍俘虜說:「來蘇小路,從劍門南邊清強店與大路會合。」王全斌派偏將史延德分兵走來蘇小路,北擊劍門,與王全斌夾攻,王昭遠、趙彥韜敗走,都被俘虜。孟玄喆聽到王昭遠等戰敗的訊息,也逃回成都。
劉光乂攻夔州,守將高彥儔戰敗,閉牙城拒守,判官羅濟勸他撤走,高彥儔說:「我以前不能守住秦川,今又撤退,雖然君主不殺我,我有何面目見蜀人呢!」又勸他投降,高彥儔不許,於是自焚而死。蜀兵奔潰,將帥多數被俘虜。孟昶問計於左右,老將石頵認為宋軍遠來,勢不能久,應當聚兵堅守等待東兵疲憊。孟昶嘆氣說:「我和先帝用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我向東放一箭,雖然想堅守,誰能為我去守呢?」就命李昊寫表向北宋投降,後蜀滅亡,當時是公元965年(乾德三年)正月。從宋軍伐蜀至孟昶投降總計六十六日。當初,李昊為前蜀皇帝王衍的翰林學士,王衍敗亡時,李昊為他寫降表,現在又為孟昶寫降表,蜀人夜間在他門上寫「世修降表李家」,當時傳為笑話。
孟昶投降北宋後,從成都押送到北宋京師汴梁(今河南開封)的途中,成都有數萬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為他送行,人們哭送著,男女老少沿江護送,其中哭得慟絕者數百人,孟昶也用手捂著臉面痛,老百姓一直從成都送到鍵為縣,達數百公里,其場面十分感人。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後蜀高祖孟知祥
母親:李氏
後妃
張太華
貴妃徐氏(花蕊夫人),徐國璋之女
昭容李艷娘
子女
兒子
長子 皇太子孟玄喆
次子 褒王孟玄珏
幼子 遂王孟玄寶
女兒
孟氏,嫁伊審征之子伊崇度
孟氏,嫁韓保正之子韓崇遂
孟氏,嫁趙崇韜之子趙文亮
鳳儀公主孟氏,嫁李昊之子李孝連
鑾國公主孟氏,嫁毋昭裔之子毋克恭
孟昶的詩文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唐代·孟昶《避暑摩訶池上作》避暑摩訶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綉簾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啟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唐代·孟昶《木蘭花》
木蘭花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綉簾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
起來瓊戶啟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
只恐流年暗中換。
❹ 木蘭詩寫的是那個朝代的事
約作於北鬧氏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液源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裂則傳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