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滄桑海棠紅

滄桑海棠紅

發布時間: 2023-03-22 10:30:06

A. 古代是怎麼稱呼各種顏色的

1、櫻草色

櫻草色是中國傳統色彩名詞,櫻草的顏色。櫻草花屬於報春花科,花瓣多花色衡轎,花心部分為黃色,因為含有綠色的成分,是一種偏冷的黃色,色彩感覺活潑單純。

2、天青

指深黑而微紅的顏色。 另指端硯名貴石品之一。

在端硯石中純潔而無瑕疵者叫天青,較為名貴而少見,僅見於水岩、和古塔岩的硯石中。

3、駝色

中國傳統色彩名詞,一種比咔嘰色稍紅而微淡、比肉桂色黃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黃而暗的淺黃棕色。

和紅色、綠色等鮮艷的色彩一樣,駝色同樣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蒼茫的沙漠、堅韌的岩石。

4、翡翠色

翡翠色是中國傳統色彩名詞,代表物品是翡翠寶石,翡翠鳥羽毛。

5、則閉松花色:

松花色是中國傳統色彩名詞,淺黃色(帶點小綠,松樹花粉的顏色)。如松花般的嫩黃色。

6、松柏綠:

松柏綠:中國傳統色彩名詞,孫攔裂松柏葉的綠。

7、玄色

漢代以前指青色或者藍綠色調的顏色,漢代以後指黑里帶微赤的顏色、黑色。

8、蟹殼青

蟹殼青,中國傳統色彩名詞,河蟹殼的青色蟹甲青釉。此種釉色呈深青綠色,類螃蟹殼色,故而得名。

9、鴉青

鴉青:中國傳統色彩名詞,鴉羽的顏色。即黑而帶有紫綠光的顏色。

10、黛藍

黛藍:中國傳統色彩名詞,深藍色。

B. 誰知道雙子神偷洪金寶和校長弟弟對打時候的插曲是什麼。 我聽著好像是get ou of my way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還是那個我,偶爾做做夢,然後,開始日復一日的奔波,淹沒在這喧囂的城市裡。
我不會了解,這個世界還有這樣的一個你,只有你能讓人回味,也只有你會讓我心醉。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會相信,有一段高前種人可以百看不厭,有一種人一認識就覺得溫馨。明知不能相逢,為何魂牽夢系?我又怎能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樣叫遠,什麼叫近,遠是距離,近在心底。

假如人生不曾握清相遇,不曾想過會牽掛一個遠方的人。我有深切的願望,願你快樂每一天。淡淡的情懷很真,淡淡的問候很純,淡淡的思念很深,淡淡的祝福最真。雖然一切只能給虛幻中的你。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知道自己有那樣一個習慣,收集你的歡笑,收集你的感情,收集你的一切一切。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能深刻的體會孤獨和憂傷,有著莫名的感動,激盪著熱淚盈眶的心情入眠。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會保持著一個人的想像,即使這想像難免寂寞無奈,但我仍然堅持著這樣的夢想。

不要擔心我很孤獨
一個人漫步,可以目中無人
多一人在身邊,都是喧鬧

整個上午,我邊走邊記下所見
半湖新荷鋪展在前面
林業局職工小院的時光總是蔥蘢的
梅河小橋俯視流水
老二中的百年樹木,還很俊朗

市政府大院內,榴花開得正紅
鐵柵欄很黑,路是回形的
信步走,你會走到起點
給人迷途的感覺

市委大院的靜,與眾不同
人們總把聲音摁在身體里
旁門有石階
向左望,可以看見一個碑亭

轉身回念碰到故鄉
父兄們正在田間勞做
我的田契丟失很久了
我在田埂上站著
田間的水,與陽光互相照耀
也照見了我的落寞

C. 鄉愁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鄉愁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愁讀後感1

最初讀《鄉愁》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後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燃蘆祈盼。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後的故事,並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穗段改。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後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並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註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鄉愁讀後感2

在南國暖暖的春陽中捧讀台灣著名詩人席慕蓉的《鄉愁》,我真正體會到了「讀好詩文如飲醇酒,讓人齒頰留芳」這句話的含意。席慕蓉將縈繞於心頭的情愫,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讓人沉醉,引人共鳴!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築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起句比喻精巧,鄉音如歌,如清遠悠揚的笛聲,在每一個有月光的晚上吹響,飄盪在遊子的耳邊,纏繞在遊子的心房!試想一年四季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念故鄉,真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詩人緊接著用了第二個比喻:「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築彷彿霧里的揮手別離」。時光流逝,故鄉的輪廓在遊子的腦海中是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卻又無法一一道出,心頭便會因此油然而生出一絲惆悵,一陣迷茫,彷彿與親人離別時執手相看淚眼,朦朧的淚光中看不清對方的容顏。此句竟是如此的傳神,如此的貼切。「離別後築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築永不老去」,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寫出鄉愁的永恆,無論離開故土多遠、多久,遊子心中的那份思念將永遠不老,永遠鮮活如昨。品讀全詩,我不由得為詩人精妙的連環的比喻喝彩!

餘光中先生也曾作膾炙人口的《鄉愁》詩,詩中用「郵票」、「船票」等意象來寄託自己的故園之思、家國之戀。相比之下,我認為席慕蓉的《鄉愁》更含蓄雋永,更意味深長。詩人用巧妙貼切的比喻、清新飄逸的文筆,抒發內心深處那至真至純的鄉戀。那字里行間洋溢的詩情畫意,如迎面吹來的縷縷楊柳風,如淺香飄飛的幽幽香茗,讓人心醉神迷!

鄉愁讀後感3

《鄉愁》,篇幅雖短,所折射的情感卻連綿不絕,一點一滴的思緒與相思凝結成不朽篇章,餘光中影響了一代人,不!嚴格的說應該是他所表達的情感。

母親與兒子猜判,丈夫與妻子正如大陸與台灣,我很想知道難道真的什麼東西能分割兩者。作為文人墨客,餘光中毫不含糊,詩人的《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鄉愁在新的時代新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和深度;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人,餘光中更是無可挑剔,從詩文中可以體會得到他所表達的深厚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詩文描述了一個青年從小到大一生的經歷,從小背井離鄉,小時有的雖然僅僅是一張小小的郵票,粘連的是與母親之間深深的思念,還有那不盡的鄉愁!當青年長大的時候,按理說,在這個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理應無憂無慮鬥志昂揚拼搏向前。但鄉愁又化作一張窄窄的船票,他在這頭,妻子卻在那頭,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相思!無盡的愁苦。最後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鄉愁唯一給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墳墓。再看看我們自己,雖然與家人僅僅只隔數里地,想到滄桑的父母還是不免有些傷懷。想到這,我想詩人的鄉愁里的傷感多多少少的與我們的情感還是有粘連的。

詩人餘光中以自己的個人情感感悟聯繫到祖國和民族,將其感情升華至另一個更高的層次,撩起無數愛國人士的愛國之情。該詩情真意切,既抒發了自己愁苦之情,將鄉愁寫的淋漓盡致,又渴望祖國統一。他將台灣與大陸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鄉愁就是現在分割大陸與台灣的那條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我能清楚的感覺得到鄉愁以其強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領者我們,這也正讓我們知道了我們前方是光明的。詩中表達了何其壯大的愛國情感,不禁又讓我聯想到的屈原!哎,他們可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鄉愁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他的濃重的歸屬感,渴望回歸「母親」的回抱。當然在詩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葉歸根回歸祖國。

鄉愁讀後感4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餘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隻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於你自己的天地,於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於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開始了離家的生活,失意時我想起您用鋤頭堅強地砍倒一個個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擋地排除萬難,於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時,我想起每一次您拉著那頭黃牛從太陽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來明天,於是我學會了怎樣對待成功;淚落時,想起您鄉音濁重的話,男兒有淚不輕彈,使我知道我的淚是什麼……

漂泊在異鄉街頭,沒錢的時候最想家,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問自己,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會是那個最想家的人嗎?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後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庄嚴如死亡。

鄉愁讀後感5

初中開始,我就不和姥姥住了,搬到了離學校較近的房子。

從前,因為爸媽工作忙,而且年輕,不會照顧孩子,所以我人生的第一輪,就全由姥姥帶大。小時候的我,「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算是嘗遍了,就沒有姥姥不會做的菜,只要吃過她做的飯,你的舌頭就絕不再是普通的舌頭,而是「貪吃舌」。也正因為如此,我變得比其他小朋友都胖。想當年我出生三個月的時候,重量就已經趕超我妹妹現在一歲零三個月的重量。姥姥卻還不嫌棄我,倒是怕我負重過大,把腿壓彎了,連路都不讓我走——得抱著。

漸漸長大,姥姥操心我的事反而更多,早上一定要扎麻花辮,或做各式各樣美麗的發型。她開始教我禮儀,教我如何打理自己,晚上,她又會拿白醋給我泡手,再搓上蜂蜜,最後抹油,必須是從大洋洲來到的綿羊油。那精細程度一點都不亞於一個手模的護理。

後來,我走上熒屏走上劇院,她也不會錯過我任何一次演出。同時也更加會注重我的形象和身材,給我熬了一種她所謂「秘方」——紅豆湯。所謂紅豆湯,聽起來簡單,製作起來相當困難,紅豆、薏米、大棗、綠豆、花生、葡萄乾、黑豆、一點點蜂蜜……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秘組成成分,都是需要前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再大火熬制兩小時的,同時也配合著槐豆水,一粒一粒槐豆,都是我上學的時候她上樹採的,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我,一個寒假瘦了八斤!這「秘方」真是管用,哈哈。

紅豆,又名相思子,現在啊,我每天最想念的就是豆香里帶蜂蜜甜味的紅豆湯。

鄉愁讀後感6

鄉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餘光中內心想表達的含義。如今,詩人已經離我們而去。那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的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深切懷念吧。

餘光中本是福建人,後來輾轉來到了台灣。然而他的這首《鄉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餘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地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然而,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隻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發,盼幹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的兒子。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段感人的片段。當年蔣經國偶然看到路邊的一塊石碑,上面深深地刻著「我要回家」四個大字。這幾個字對我的感觸很深。當時這些有家不能回的老兵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排遣自己的思鄉情緒。然而,從這四個大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想要回到祖國大陸的決心。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夢中,他們回家了。發現那裡只有一片青草地。再望過去,只是一片汪洋大海。海的另一邊,是母親苦苦等待了半個世紀的雲崖。那裡,有母親流過的淚水,有母親踩過的腳印,有母親無奈的身影。想到這里,我的眼淚又情不自禁地掉落下來。

詩人想要表達的含義在詩中說不盡,道不完。那時詩人的心情,又有誰能深深理解呢?

鄉愁讀後感7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到後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詩到了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餘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潔而有韻致的美讓人感動,讀完後對於詩歌所傳遞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體會,詩不長,卻很意味深長,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鄉愁讀後感8

讀一首好詩,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重讀餘光中的《鄉愁》,我才真正體會詩中那濃濃的鄉愁。

對於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遊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恆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後,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後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捨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遊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大陸和台灣,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著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復地詠嘆,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餘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鬱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遊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遊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裡。那是一個遊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遊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遊子能真正理解遊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鄉愁讀後感9

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出去外面看一看,看看不一樣的世界。考完高考曾放下豪言,分數上了一本就報外省的大學,去長長見識。可惜夢想就如一個玻璃球,你握在手中越緊,它越容易破碎。最後,我選擇了一間離家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大學。原本以為會很灑脫的我,卻飽受思鄉的痛苦,彷彿離開了家,靈魂就丟失了一半。

如果思家的感覺有味道,那它會是什麼味道呢?是鹹的吧。分明記得軍訓的時候,因為不適應新環境,常常在夜裡啜泣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病倒在床的時候,一個人在宿舍孤單的想著家的時候,那眼淚的味道就是思家的味道。是酸的吧,分明記得打電話時候故作堅強告訴媽媽我很好,那在眼裡打轉的眼淚告訴我,思家的味道是酸的。是甜的吧,不善表達的父母卻不時打來電話,電話那頭關切的叮嚀和囑咐,讓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愛,那種像孩童渴望棒棒糖而又如願以嘗的快樂的甜。

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承載著思家的感覺,那它會是什麼呢?是詩人筆下的長江水或海棠紅?是那一條電話線,牽扯著兩頭的思念;是那一張車票,搭建了兩頭的牽掛。常常看著電話,想著電話那頭可能會發生的遙遠卻又熟悉的事情,想要回去加入那看似沉悶卻又承載著幸福的生活。那一條我時常夢到的回家之路,那條寬廣的大道時常讓我做著一個美麗的夢,那條記憶深刻的小道時常會召喚我回到她的身旁,她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遙遠,在眼前浮現又飄向遠方。常常望著學校邊的鐵路,等待那一天它把我送回我的親人身邊。

思家,一種觸摸不到卻無處不在的感覺,很微妙卻又難以形容。我把思家的味道裝進記憶的瓶子里,偶爾打開呷一口,別樣宜人:把對於家的思念珍藏在記憶的那個最柔軟最純凈的角落,偶爾把它翻出來溫習。有人說:鄉愁未必真的是愁。對啊,有了那種對於家的牽掛,對於家的思念,才算是真的長大。

D. 著名詩人餘光中去世,除了《鄉愁》,你還喜歡他的哪首詩

餘光中,著名詩人。

人們熟悉他,源自那首著名的《鄉愁》。

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陸彎時的情景,餘光中老先生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鍾便寫出了《鄉愁》。」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租兄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如今先生已仙逝,想必魂魄能回歸這片令他魂牽夢繞的厚土吧。

E. 求書,女主冷酷強大,決斷能力強,類似夜行歌裡面的女主迦葉那樣的

瀟然夢

瀟然夢》上部 那時的他,只是個初涉萬丈紅塵的善良少年。那時的我,只是個初入異空世界的迷惘過客。 現代女子水冰依在一次意外綁架中,穿越到另外的時空--天和大陸。遇見了冷麵步殺和美少年祈然。此時身上中有血蠱的祈然和冰依互生愛意唯察。可是冰依被殺手打落懸崖。女主角是生是死?男主角會不會生死相隨? 初遇時,他毫不在意地將覆在臉上的面具摘下,對著我笑。我被驚呆了,不為面具下絕世的容顏,不為他驅散我不安的溫暖笑意。卻只為那雙望著你時燦若星辰的藍眸,隱藏了多少痛楚亦滄桑,竟仍清澈地如一汪秋水。 再見他,是很久以後。我震驚了。為那張彷彿成為他身體李山仿一部分的月牙形面具,為他渾身散發出的清冽死寂。更為那雙明明映著世間顏色,卻仿若空無一物的清藍眸子。 那時的我們,恐怕誰也沒有想到,再相見…… 我知道,他沒有認出我;而我,認出了他,卻再也無法面對他。 《瀟然夢》下部 自嘲墨盡,千情萬怨已皆愁,曲終人散,發花鬢白紅顏歿。 現代女子水冰依在一次意外綁架中,穿越到另外的時空--天和大陸。遇見了冷麵殺手"步殺"和美少年祈然。此時身上中有血蠱的祈然和冰依互生愛意。可是冰依被殺手打落懸崖。女主角是生是死?男主角會不會生死相隨? 冰依和祈然在一種不可思議的環境下重逢了,而祈然卻不再認識冰依。步殺為瞭然的母親武功盡失。而這哪纖個時候,另一個男人衛聆風出現在冰依生命里。在祈然和冰依相認之後,冰依發覺他們捲入了一個大大的陰謀。隱含陰謀的一切是否水落石出?冰依的愛情應該偏向哪邊? 你每一次的溫柔我都想炫耀,我們繞了這么一圈才遇到,我比誰都更明白你的重要,這么久了我決定了,你的手我握了不會放掉。

F. 大紅色和中國紅有什麼區分

沒什麼區別,都是紅色,大紅是中國紅的衍生系列。中國紅是三原色中的紅色,以此為主色調衍生出中國紅系列:嬌嫩的榴紅、深沉的棗紅、華貴的硃砂紅、朴濁的陶土紅、滄桑的鐵銹紅、鮮亮的櫻桃紅、明妍的胭脂紅、羞澀的緋紅和暖暖的橘紅。

(6)滄桑海棠紅擴展閱讀

古代各種紅色名稱

1、粉紅,即淺紅色。

妃色 妃紅色:古同「緋」,粉紅色。楊妃色 湘妃色 粉紅皆同義。

品紅:比大紅淺的紅色

2、桃紅,桃花的顏色,比粉紅略鮮潤的顏色。

海棠紅,淡紫紅色、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嫵媚嬌艷的顏色。

石榴紅:石榴花的顏色,高色度和純度的紅色。

3、櫻桃色:鮮紅色

銀紅:銀朱和粉紅色顏料配成的顏色。多用來形容有光澤的各種紅色,尤指有光澤淺紅。

大紅:正紅色,三原色中的紅,傳統的中國紅,又稱絳色 。

4、絳紫:紫中略帶紅的顏色

緋紅:艷麗的深紅 。

胭脂:女子裝扮時用的胭脂的顏色;國畫暗紅色顏料。

G. 餘光中的思鄉詩《鄉愁》

1. 關於餘光中的思鄉詩句
關於餘光中的思鄉詩句 1. 餘光中思鄉的詩(幾首)
這個 沒有定數吧

不過 最出名的是 《鄉愁》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掉叢鏈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2. 餘光中的「鄉愁」全詩
【全詩】: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鄉愁 餘光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創作背景】:餘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賞析】: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神蠢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作者簡介】:餘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游鄭陪進,故也自稱「江南人」。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3. 急需餘光中寫的有關鄉愁的詩
【詩歌評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

餘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

(《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餘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

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美點追蹤】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

《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

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

《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餘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餘光中隨家人來到台灣,並考取了台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餘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

因此,他被譽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

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4. 餘光中鄉愁詩
1、格律詩時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為代表。大多數篇章均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韻。

2、現代化的醞釀時期(1957-1958)

以《鍾乳石》後半和〈西螺大橋〉為代表。開始衍出長短錯落的句式。

3、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以《萬聖節》為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與藝術課程啟迪了餘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並普遍吸收了西洋音樂,作品有抽象的趨勢。

4、虛無時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為代表。這個時期的餘光中在西化的憂郁蒼白里創造英雄的幻覺,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作品中時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終無法自絕於傳統,而有「真空的感覺」。《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個人或詩壇的無依、空虛,也是一個文化、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和對接受外來沖擊的疑惑。

5、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後半、《蓮的聯想》為代表。無論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單軌句法和雙軌句法的對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規則的分行之間的變化上,《蓮的聯想》都以二元手法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另一個高峰。

6、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以《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題、同一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爭的交相對映,均承載深刻。技巧及思考到達高峰。

7、民謠風格時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為代表。作品吸收搖滾樂的浪漫精神,以回歸故土的民族意識面對眼前的現實。這個階段的餘光中也掙脫了「我是誰」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許,期待自己經由生命的苦楚而臻於永恆的詩藝。

8、歷史文化的探索時期(1974-1981)

以《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為代表,詩作的知性漸漸多於感性,也較不刻意鍛字鏈句,而趨於任其自然。

9、寫實傷今、印證生命的秋收時期(1981以後)

以《五行無阻》、《高樓對海》等為代表。這段期間餘光中既歌詠親情倫理、諷誦漢魂唐魄、參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鄉愁乘以文化的滄桑,由早年浪漫懷古轉為寫實傷今,成了低回的吟詠。
5. 餘光中關於鄉愁詩歌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餘光中《鄉愁四韻》

《鄉愁四韻》 餘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6. 餘光中的生平情況簡介 以及有關鄉愁的詩句
餘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餘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餘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餘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熱點內容
茶花做彎 發布:2025-07-20 14:12:44 瀏覽:574
垂絲海棠描寫 發布:2025-07-20 14:11:56 瀏覽:818
軸對稱梅花圖怎麼剪 發布:2025-07-20 14:06:13 瀏覽:497
白鶴村荷花 發布:2025-07-20 13:45:08 瀏覽:727
韮萊怎樣盆栽 發布:2025-07-20 13:36:42 瀏覽:575
七夕閃圖 發布:2025-07-20 13:33:02 瀏覽:53
荷花後期技巧 發布:2025-07-20 13:28:16 瀏覽:801
花語無心 發布:2025-07-20 13:27:43 瀏覽:124
情人節到底買不買禮物 發布:2025-07-20 13:24:24 瀏覽:817
七夕白敬亭 發布:2025-07-20 13:14:48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