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王鐸題蘭花

王鐸題蘭花

發布時間: 2023-03-17 18:19:05

① 王鐸唐詩的翻譯

京口送別王虧檔四誼
江上楓林秋,江中秋水流。
清晨惜分袂豎帶,銷纖亂秋日尚同舟。
落潮洗魚浦,傾荷枕驛樓。
明年菊花熟,洛東泛觴游。

② 家磵誰登眺,天寒草木稀。雨余孤岫出,日暮眾禽依。 諸郡寇仍緊,三年人未歸。石壇偃卧否,處處野棠飛 翻

王鐸明末清初書法家
1638年 明崇禎十一年 暮秋,攜家人游「南山硐老鬧」(即邙山),作五律詩《家中南磵》,詩雲:「家磵誰登眺,天寒草木稀。雨余孤岫出,日暮眾禽依。諸郡寇仍緊,三年人未歸。石壇偃卧否,處處野棠飛。」此詩王鐸曾以條幅局勢書之,現藏日本。
家磵誰登眺,天寒草木稀【誰登臨了家鄉的邙山遠眺山河 天寒地凍草木稀疏】
雨余孤岫出,日暮眾禽依【雨後雲霧籠罩的群山一峰獨顯 夕陽西下飛鳥歸巢】
諸郡寇仍緊,三年人未歸【李自成等汪含歲的起義軍攻佔正緊 我沒有回到故鄉已經三年了】
石壇偃卧否,處處野棠飛【是否躺在石台之困睜上 看棠梨花四處紛飛】

③ 王鐸的故事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拆讓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基如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的書上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王鐸的故事
才壓江南
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入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江南人迎接主考時,見轎前有大旗兩桿。一旗上寫:「十載寒窗讀書苦」,另一旗上寫「奉母命不出難題。」人們向轎內一看,見主考大人卻是位年輕書生,根本不象年高德劭的飽學之士。大家都切切私議,有人說他是膏粱子弟,官家少爺,憑著爺老子當大官放主考,哪有真才實學!甭說不出難題,實際上是他本人學問不深,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個「搏御啟子曰學而時習之」罷了。王鐸在轎內聽得清清楚楚。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交卷。第二場依然是原題,但要求內容不許重復。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全用光了,才勉強交卷。不料第三場又是同一題目,眾舉子叫苦不迭,難於應付。大部分人搜盡枯腸,還是交了白卷。在發榜之後,眾舉子拜師之際,王鐸哈哈一笑,當眾揮筆,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詞藻雅麗,文情並茂,議論精當,篇篇各異的奇文。一時才驚四座,聲威並振。當時別家中魁掛匾,文為「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才壓江南」。
神筆王鐸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皇帝驚喜萬狀,稱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④ 張雨原文_翻譯及賞析

張雨(1283~1350)元代詩文家,號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曾從虞集受學,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詩文、書法、繪畫,清晌慎新流麗,有晉、唐遺意。年二十棄家為道士,居茅山,嘗從開元宮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張雨

成就

張雨現存詞50餘首,多是唱和贈答之作。其中一些祝壽之詞,多為他的方外師友而作,內容較狹窄,語言也較陳舊。他與世俗朋友的唱和詞作,反倒寄託了一些真實的思想感情。如他的〔木蘭花慢〕《和黃一峰聞箏》、〔石州慢〕《和黃一峰秋興》等,就描寫了「哀音暮年多感,奈對花,對酒更聞鵑」。「聞說,謫仙去後,何人敢擬,酒豪詩傑,草草山窗,還我舊時明月」,表現了他感嘆流年易逝的世俗情緒,這些情緒,具有元代士人多愁善感、格外消沉的共同特點。他的有些即興之作,如〔朝中措〕《早春書易玄九曲新居壁》「行廚竹里,園官菜把,野老山杯,說與定巢新燕,杏花開了重來」,寫出了山居恬淡的情趣。

張雨還有一些描寫他半是道士、半為儒生、半隱半俗的生活情景,以及「難留錦瑟華年」一類的閑情和清愁的詞,表現了金元間新道教道士的特點。他還有一些詠物詞,雖然極意摹寫情態,但總有拘泥局促的痕跡。他的一些詞著意摹仿宋詞婉約派,有的詞又故作奇語,但藝術上沒有突破,所以個人的風格不很明顯。

張雨也寫詩,有的作品頗有感慨,如《避暑圖》:「雪藕冰盤斫□廚,波光□影帶風蒲,蒼生病渴無人問,赤日黃埃盡畏途。」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百姓的痛苦。又如《題仲穆墨蘭》:「近日國香零落盡,王孫芳草遍天涯。」仲穆是趙子昂的兒子,此詩有譏諷趙氏父子出宴亮敬仕元朝之意,據說趙仲穆見此詩後,感到慚愧,不再畫蘭花。

張雨工書畫,其書法初學趙孟頫,後學懷素、張旭。字型楷草結合,俊爽清灑自成一格。存世書跡有《山居即事詩帖》、《登南峰卷》等。倪瓚在《題張貞居書卷》稱「貞居真人詩,人,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其畫以淡彩見長,善畫石木,用筆古雅,尤善以敗筆點綴石木人物,頗有意韻。畫跡有《霜柯秀石圖》,《雙峰含翠圖》等。從書法風格來看,張雨對於初唐楷書大家歐陽詢之「家法」有著頗多的攝取。歐書用筆規范嚴整、體勢剛勁險絕,是楷書中的巔峰之作。趙松雪稱歐陽詢書法「清勁秀健,古今一人」。張雨小楷在承續歐書基礎上,又另僻蹊徑地融入一些晉人蕭散飄逸的靈動之氣,為自己的書作增色不少。從用筆的感覺上來看,張雨小楷中一些橫式筆畫的習慣性動作,同民間的經生所創的「寫經體」有著高度的契合,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或許是因為張雨自身本來就是一個隱入叢林道觀的高明的「經生書手」的緣故吧。作品中,一些橫勢用筆的斜切、輕行、重按和輕入重收都和民間「寫經體」書法保持著高度的一致。而其中一些放式用筆的體勢,又使人懷疑此作系明人寫的小楷。從明代祝枝山、王寵的小楷體例的斜欹體式的運用中,可體察出明代小楷書家們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張雨小楷書風的影響。這種書風和取法的「代代承傳」符合書法的客觀發展規律。而張雨「楷中插行」的書法體式則自趙松雪運用以來,已逐漸成為一種慣用的書法體例。這一體例還頻繁地出現在他後來的小楷書作之中。和鍵寬其同時代的倪雲林,其後的張瑞圖、黃道周、王鐸等人的作品,也同樣沿用了這一體例。

張雨是道士出身,然則書風謹嚴,一絲不苟,尤其是他的小楷,嚴整清和,洋溢著古風古韻,和其「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審美標准有著一定的距離。這種偏差是正常抑或是不正常,只有設身處地方可知曉;若憑一己的主觀臆測,或許我們也會出現偏差。這同北方大漢不一定高大威猛、南方少女不一定溫婉多情是一個道理。個別現象不一定從屬於普遍現象,張雨的小楷作品也像我們傳達了這種訊息。道士的書法,不一定就是虛空縹緲的。

書法特色

張雨其書初學趙孟頫,入松雪之室。趙指導他學李邕《雲麾將軍碑》,得上疏漢密字形,筆法遂趨猛峭勁利,所書《台仙閣記卷》可見其蹤跡。他去掉了趙書的雍容、平和,添之以神駿、清遒,其《九鎖山詩楷書卷》便有六朝人的寬舒高古、清癯出塵氣息。其後游歷識見增多,六十歲後脫去道袍,還其儒身,隱居於杭州,與黃公望、倪瓚、俞和等一批隱士過從,尤與楊維楨往來甚密後,他的思想與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耽溺酒色,尋歡作樂,貪圖「一刻春無價」,書法上他又私淑於米芾,書風遂變為放縱、恣肆,其代表作《登南峰絕頂詩草書軸》,以方瘦長曳、虛實變化之筆,在行氣、章法上用對比度特別大的疏密聚散和激越跳盪,作品呈現出一種隱逸文人孤傲不群頗為偏激的表現主義風格。故明人周之士《游鶴堂墨藪》評曰:「張伯雨健而近佻。」這種審美立場自然還停留在趙孟頫審美中庸觀的范疇之內。

《登南峰絕頂詩草書軸》高108.4厘米、寬42.6厘米的立軸書,乃元代書法作品所罕見。查《中國書法全集》元代編計7卷80位書家近300件作品中,只有7件立軸作品,其中楊維楨2件,張雨4件,倪瓚一件。可以說,張雨和楊維楨是中國書法從翰札、卷、冊轉向立軸書的開拓者。傳世的4件立軸作品中,現存於台北故宮的《絕頂新秋詩軸》為最早一件,為其晚年(即59歲)所書,尺幅在154.3厘米×34.3厘米,立幅上書七言絕句行草書兩行偏右,左下方用八個特別小的行書暑了下款:「大元至正辛巳,張雨。」作者顯然尚未找到署款的恰當章法,應算其立軸書的嘗試之作。其後的《為子中書詩軸》款字未預留位置用極細小行楷書寫成,它和前述《登南峰軸》一樣甚至均未署名,顯然張雨尚未找到署款在章法中成熟的結構位置。

四件立軸書有兩件高度均在三尺以內,比起明代中期以後動輒逾丈的高堂大軸來說尚屬小件,但這種轉變引起了書法創作與審美摸式的巨大變化。如果說張旭、懷素、黃庭堅的大量草書卷從文字內容上已完全脫離實用進入純藝術創作狀態的話,那麼張雨等的立軸作品則進而從審美形式擺脫了實用功能,可以說這種立軸書是從創作到審美均進入了純藝術。張雨在立軸書法創作的開拓之功。

藏書故實

元文學家、藏書家、書法家、道士。早年名澤之,一名張天雨,又名張嗣真。字伯雨,號貞居、天雨、天宇、貞居子、貞居真人,別號句曲外史,張九成的後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從師王壽衍,薦入京師,為翰林學士,書畫、詩詞均知名。晚年居於三茅觀,修玄史,記歷代道家高士。又作「黃篾樓」,儲古籍圖史。又於橋南作「藏書石室」,古書充棟。藏書印有「句曲外史」。惜在元末,藏書毀於戰火。著有《出世集》、《碧岩玄會錄》、《尋山志》、《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茅山志》等。

生平

張雨為宋崇國公張九成之後裔。年少時為人瀟灑,不拘小節,英氣勃勃,有隱逸之志。年二十棄家,遍游天台、括蒼諸名山,後去茅山檀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弟子周大靜為師,受大洞經篆,豁然有悟。又去杭州開元宮師玄教道士王壽衍,命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又自號句曲外史。

張雨的詩文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濺濺漱玉沙。瓦甌篷底送年華。問暮鴉:何處阿戎家?——元代·張雨《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

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濺濺漱玉沙。
瓦甌篷底送年華。問暮鴉:何處阿戎家? 春節思念臨湖門外是儂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元代·張雨《湖州竹枝詞》

湖州竹枝詞

元代張雨

別有梓人傳,精藝奪天工。便使玉人雕琢,妙手略相同。寶殿網珠窗戶,華蓋狻猊床座,金碧斗玲瓏。花萼間芝草,細縷一重重。看揮斤,除鼻堊,連成風。多少巧心奇思,舞鳳更翔龍。縱使棘端猴小,與刻三年楮葉,難比錦心胸。快袖吳剛斧,修取廣寒宮。——元代·張雨《水調歌頭 贈都科邵子和還嘉禾》

水調歌頭 贈都科邵子和還嘉禾

別有梓人傳,精藝奪天工。便使玉人雕琢,妙手略相同。寶殿網珠窗戶,華蓋狻猊床座,金碧斗玲瓏。花萼間芝草,細縷一重重。看揮斤,除鼻堊,連成風。多少巧心奇思,舞鳳更翔龍。縱使棘端猴小,與刻三年楮葉,難比錦心胸。快袖吳剛斧,修取廣寒宮。查看更多張雨的詩文>>

⑤ 文言文閱讀王鐸字昭范

1. 范諷 字補之 文言文翻譯

范諷,字補之,以蔭補將作監主簿。知平陰縣。會河決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訟不能決,諷分別疆畔,著為券,民持去不復爭。諷辨數激昂,喜為名聲,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為縣存視貧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

舉進士第,遷大理評事、通判淄州。歲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猶可藝,而患無種,諷行縣至鄒平,發官廩貨民。縣令爭不可,諷曰:「有責,令無預也。」即出貸三萬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輸。徙知梁山軍,以母老不行,得通鍵燃前判鄆州。詔塞決河,州募民入芻揵,而城邑與農戶等,諷曰:「貧富不同而輕重相若,農民必大困。且詔書使度民力,今則均取之,此有司誤也。」即改符,使富人輸三之二,因請下諸州以鄆為率,朝廷從其言。

徙知廣濟軍,民避水堤居,凡給徭於官者,諷悉縱使護其家。山東飢,宰相王曾,家積粟多,諷發取數千斛濟飢民,因請遣使安撫京東。入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又請益漕江、淮米百萬,自河陽、河陰東下以賑貸之。錢惟演倡議獻、懿二太後宜祔真宗廟室,諷彈奏之,請絀去。仁宗不聽,諷袖告身以對曰:「陛下不聽臣言,願納此,不敢復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諷乃趨出,遂貶惟演隨州。時上章懿皇後謚,宰相張士遜、樞密使楊崇勛日中不赴慰班,諷彈士遜與崇勛,俱罷。

徙保信軍,聽居舒州持母喪段臘,又許歸齊州。服除,遷光祿卿、知陝州。入見帝言元昊不可擊獨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當自服倘內修網路躬節儉如祖宗故事則疆事不足憂復給事中,卒。

2. 文言文王璨,王羲之的翻譯及答案(閱讀風暴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3. 選自《書斷.王羲之》 文言文閱讀答案

供參考,:)

《書斷·王羲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①子也,七歲善書。年十二,見前代筆說②於父枕中,竊而讀之。父 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③兒 幼令④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衛夫人⑤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選稿清自《書斷·王羲之》)

【注釋】①曠:王曠,王羲之之父。②筆說:論書法的書。③蔽:阻礙。④幼令:幼年時的美好才華。⑤衛夫人:東晉書法家。

(1)解釋下列句子中紅色的詞。(2分)

①七歲善書 善: ②不盈期月 盈:

(2)你從王羲之學書法的故事中,得到什麼有益的啟示?(3分)

12.(1)①擅長 ②滿,到

(2)啟示:在實際學習中,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王羲之正是因為喜歡寫字,好學上進,才成為書聖的。

譯文:晉朝王羲之,字型大小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論書法的書《筆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麼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羲之跪拜,現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

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

4. 蕭景,字子昭 文言文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7 題。

蕭景,字子昭,高祖從父弟也。父崇之字茂敬,以干能顯,為政尚嚴厲,官至冠軍將軍、東陽太守。

永明中,錢唐唐翊之反,別眾破東陽,崇之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蕭景,字子昭,高祖從父弟也。

父崇之字茂敬,以干能顯,為政尚嚴厲,官至冠軍將軍、東陽太守。永明中,錢唐唐翊之反,別眾破東陽,崇之遇害。

景八歲隨父在郡,居喪以毀聞。既長好學,才辯能斷。

齊建武中,除晉安王國左常侍,遷永寧令,政為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雅服景為政,乃榜郡門曰:「諸縣有疑滯者,可就永寧令決。」

頃之,以疾去官。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詣闕,表請景為郡,不許。

永元二年,以長沙宣武王懿勛,除步兵校尉。是冬,宣武王遇害,景亦逃難。

高祖義師至,以景為甯朔將軍、行南兗州軍事。高祖踐阼,封吳平縣侯,食邑一千戶。

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天監四年,王師北伐,景帥眾出淮陽,進屠宿預。

丁母憂,詔起攝職。八年三月,魏荊州刺史元志率眾七萬寇潺溝,驅迫群蠻,群蠻悉渡漢水來降。

議者以蠻累為邊患,可因此除之。」乃開樊城受降。

景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每為矛盾,若悉誅蠻,則魏軍無礙,非長策也。

景為人雅有風力,長於辭令。其在朝廷,為眾所瞻仰。

於高祖屬雖為從弟,而禮寄甚隆,軍國大事,皆與議決。十五年,加侍中。

十七年,太尉、揚州刺史臨川王宏坐法免。詔曰:「揚州應須緝理,宜得其人。

侍中、領軍將軍吳平侯景才任此舉,可以安右將軍監揚州,並置佐史,侍中如故,即宅為府。」景越親居揚州,辭讓甚懇惻,至於涕泣,高祖不許。

在州尤稱明斷,符教嚴整。有田舍老姥嘗訴得符,還至縣,縣吏未即發,姥語曰:「蕭監州符,火煽汝手,何敢留之!」其為人所畏敬如此。

十八年,累表陳解,高祖未之許。明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安西將軍、郢州刺史。

將發,高祖幸建興苑餞別,為之流涕。既還宮,詔給鼓吹一部。

在州復有能名。齊安、競陵郡接魏界,多盜賊,景移書告示,魏即焚塢戍保境,不復侵略。

普通四年,卒於州,時年四十七。謚曰忠。

(節選自《梁書>)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B.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C.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D.景居州/清恪有威裁/文案無壅/下不敢欺吏/人畏敬如神/會年荒/計口賑恤/為嬗粥於路以賦/之死者給棺具/人甚賴焉。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從父」指父親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從」表示堂房親屬,「從弟」即堂弟。

B. 「踐阼」指走上阼階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

C. 「丁母憂」,遭逢母親的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應考。

D.「出」,調出京城,表示貶官,古文表示貶官的還有「奪」「謫」「左遷」「黜」等。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蕭景從小孝父,為政受父影響。

他八歲跟隨父親在州郡,服喪期間以絕食毀形而聞名;他父親憑借才幹貴顯,為政嚴厲,影響了蕭景的為政風格。 B.蕭景深受信任,禮寄超越尋常。

他被高祖委以重任,告別年邁父母居住揚州擔任刺史,言辭非常誠懇痛切,以至流淚哭泣,高祖仍不答應他的請求。 C.蕭景在任明斷,深為百姓敬畏。

任揚州刺史時,一老農婦得到蕭景的符節,訓斥怠慢的」縣官說:「蕭監州的符節,燒著你的手,怎敢留著它呢! D.蕭景政績卓著,歷任軍政要職。他早年任職永寧縣令,治理為百城第一,後任甯朔將軍、揚州刺史、使持節、安西將軍、郢州刺史等。

5. 《「高熲字昭玄自雲渤海蓚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

作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19分)高熲,字昭玄,自雲渤海蓚人也。熲少明敏,有器局,略涉書史,尤善詞令。

初,孩孺時,家有柳樹,高百許尺,亭亭如蓋。里中父老曰:「此家當出貴人。」

年十七,周齊王憲引為記室。 尋從越王盛擊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熲強明,又習兵事,多計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國公楊惠諭意。熲承旨欣然曰:「願受驅馳。

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於是為相府司錄。

時長史鄭譯、司馬劉昉並以奢縱被疏,高祖彌屬意於熲,委以心膂。 尉遲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騎八萬,進屯武陟。

高祖令韋孝寬擊之,軍至河陽,莫敢先進。高祖以諸將不一,令崔仲方監之,仲方辭父在山東。

時熲又見劉昉、鄭譯並無去意,遂自請行,深合上旨,遂遣熲。熲受命便發,遣人辭母,雲忠孝不可兩兼,歔欷就路。

至軍,為橋於沁水,賊於上流縱火筏,熲預為土狗以御之。 既渡,焚橋而戰,大破之。

軍還,侍宴於卧內,上撤御帷以賜之。進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遷相府司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禪,拜尚書左僕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朝臣莫與為比。熲深避權勢,上表遜位,讓於蘇威。

上欲成其美,聽解僕射。數日,上曰:「蘇威高蹈前朝,熲能推舉。

吾聞進賢受上賞,寧可令去官!」於是命熲復位。俄拜左衛大將軍,本官如故。

熲每坐朝堂北槐樹下以聽事,其樹不依行列,有司將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後人。

其見重如此。煬帝即位,拜為太常。

時詔收周、齊故樂人及天下散樂。熲奏曰:「此樂久廢。

今或征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教習。」帝不悅。

帝時侈靡,聲色滋甚,又起長城之役,熲甚病之。謂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樂而亡,殷鑒不遙,安可復爾!」時帝遇啟民可汗恩禮過厚,熲謂太府卿何稠曰:「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

復謂觀王雄曰:「近來朝廷殊無綱紀。 」有人奏之,帝以為謗訕朝政,於是下詔誅之,諸子徙邊。

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

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選自《隋書》卷四十一,有刪節)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熲少明敏,有器局 局:胸襟B.令崔仲方監之,仲方辭父在山東 辭:告辭C.遷相府司馬,任寄益隆 寄:倚托D.時帝遇啟民可汗恩禮過厚 遇:對待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熲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組是(3分)( )①年十七,周齊王憲引為記室。

②遂自請行,深合上旨,遂遣熲。③俄拜左衛大將軍,本官如故。

④軍還,侍宴於卧內,上撤御帷以賜之。⑤進封渤海郡公,朝臣莫與為比。

⑥熲深避權勢,上表遜位A.①②⑥ B.③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⑤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高祖主持朝政時,知道高熲精明強干,並且熟習軍事,計謀豐富,就將他召入丞相府並委以重任。 B.高祖命令攻擊叛軍,官軍到河陽,諸路大軍都不敢領先出戰,諸將也沒有統一的指揮,在這種情況下,高熲主動請纓,臨危受命,以他的智慧與勇敢,同叛軍作戰,終於大敗叛軍。

C.對於官職,高熲從來不刻意乞求,相反,當自己處於上升勢頭的時候,他卻很注意避開權力地位,上表章請求辭職,並推薦他人,但皇上並不同意。 D.高熲有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後,他忠於君主,以天下為己任,人們推重佩服他。

然而,隋煬帝的時候,由於對皇帝當朝後的所作所為感到憂慮並有坦言,高熲最終以誹謗中傷朝政之罪而被誅殺。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1) 時長史鄭譯、司馬劉昉並以奢縱被疏,高祖彌屬意於熲,委以心膂。(3分)(2)蘇威高蹈前朝,熲能推舉。

吾聞進賢受上賞,寧可令去官!(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帝時侈靡,聲色滋甚,又起長城之役,熲甚病之。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參考答案:5、答案:B 解析:辭:推辭。

(2)蘇威在前朝隱居不肯做官,高熲能推舉他。我聽說推薦賢能的人受上賞,怎麼能讓他丟官呢?(或難道能讓他丟官嗎?)(譯出大意給1分;省略句1分,「高蹈」「寧可」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3)皇帝那時生活奢侈,聲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發動築長城的勞役,高熲為此很擔憂。

(「滋甚」「起」「病」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參考譯文:高熲字昭玄,自稱是渤海蓚人。

高熲少年聰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讀了一些史書,特別擅長辭令。當初,在孩童時,家有一棵柳樹,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車蓋。

鄉里的老年人說:「這家要出大貴人。」十七歲,周的齊王宇文憲召引他做記室。

不久隨越王宇文盛進攻隰州叛亂的胡人,平定了叛亂。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熲精明強干,並且熟習軍事,計謀豐富,便想延攬入丞相府。

於是派邗國公楊惠傳達丞相的意思,高熲領會旨意十分高興地說:「願意接受驅使。 即使事業不能成功,我也不怕滅族之災。」

於是任丞相府司錄。當時長史鄭譯、司馬劉昉都因為奢侈放縱被疏遠,高祖愈加看重高熲,認他為心腹重。

⑥ 《韓熙載夜宴圖》經歷了怎樣的傳承

《韓熙載夜宴圖》是一幅卓越的歷史人物畫,是我國古代分段長卷的代表作,此畫問世之後備受贊頌,被譽為「長卷神品」。

早在北宋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宣和畫譜》中,就曾對《韓熙載夜宴圖》有過記載。

《宣和畫譜》認為,南唐後主李煜命人「寫臣下私褻以觀」有失體統,應該「閱而棄之」,但此圖後來還是被納入了北宋御府的畫庫。此後,歷代收藏大家對《韓熙載夜宴圖》更是趨之若鶩。

最早在《韓熙載夜宴圖》上印鈐的,是南宋時期太師左丞相史彌遠收藏《韓熙載夜宴圖》時加蓋的「紹勛」朱文葫蘆印,據考證「紹勛」是《韓熙載夜宴圖》卷最早的收藏印,而史彌遠則是《韓熙載夜宴圖》的第一個私人收藏者。

在畫卷前隔水處,有南宋人的一段殘缺的題記,題記中說:熙載風流清曠,為天官侍郎……

這些隱約可見的題記約有20個字。卷後有南宋時期無名氏所書的一段,傳為《韓熙載夜宴圖》最早的一段題跋「韓熙載行實」。據說,這前後兩端為史魏、王浩題字。

元代中期,元代書畫鑒賞家湯垕將《韓熙載夜宴圖》首次著錄於《畫鑒》。元代中後期,書畫家班惟志於1326年在此畫的後跋上寫下了32行七言古詩,並在畫上鈐有「彥」、「功」、「班」等印。此外,畫卷後跋部分還有元代無名氏和積玉齋主人題識。而且,自元代以來,更有多個本子見於著錄書中。

明代永樂年間,書法家、太常卿兼經筵侍書程南雲在《韓熙載夜宴圖》的引首部分篆書一行楷書落款並鈐了印。另外,在卷後還有明代文人王鵬翀的鈐印。

明末清初之際,《韓熙載夜宴圖》已被當時的學者孫承澤編著的《庚子銷夏記》記載在卷。但該畫在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王鐸的一個親戚手裡。當王鐸品賞《韓熙載夜宴圖》後,特皮配別賞識,於是在卷後後隔水處留下了一段跋文:畫法本唐代人,略無後來筆蹊,譬之琬琰,當欽為寶。王鐸題。……寄意玄邈,直做解脫。觀模擬郭汾陽,本乎老莊之微樞。文拿則蓀王老親翁藏,善護持之。

此後,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梁清標等又相繼在畫上鈐印了「河北棠村」、「蒼岩子」、「蕉林」、「蕉林居士」、「觀其大略」和「梁清標印」。

在清代康熙年間,《韓熙載夜宴圖》為清代書畫鑒賞、收藏家所收藏,宋犖在畫上鈐有「商丘宋犖審定真跡」一印。若干年後,宋犖的兒子宋至在此畫上也留下了「冶溪漁隱」、「緯蕭草堂畫記」和「秋碧」等收藏印鈐。清代雍正年間,將軍年羹堯獲得《韓熙載夜宴圖》後,在圖上緊接著班惟志跋文的後面寫了一段跋文:韓熙載所為千古無兩,大是奇事。此殆不欲素解人者歟。積玉齋主人觀並題識。

同時,年羹堯在圖後鈐有「雙峰」收藏印。據說,1726年年羹堯失寵獲罪抄家後,《韓熙載夜宴圖》被清宮收藏,畫上的「雙峰」隨即也被皇家挖掉了。

乾隆年間初期,《韓熙載夜宴圖》被當時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該畫從此由私家收藏轉入清代宮廷秘藏。

乾隆皇帝對《韓熙載夜宴圖》十分傾心,他在畫卷引首上親筆篆書題簽,並留下了「乾」、「隆」、「乾隆鑒賞」、「乾隆預覽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五福五音昌堂古稀天子寶」、「御書房鑒藏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璽」和「宜子孫」等諸多皇家印鑒。在《韓熙載夜宴圖》卷後,有乾隆皇帝親寫的一段跋:是卷後書小傳,雲熙載以朱溫時登進士第,耽聲色不事名檢。繼得別卷,載陸游所撰熙載傳則雲:唐同光中擢進士第,元宗朝數言朝廷事,無所回隱,又言齊丘黨輿必基禍。使周時,識趙點檢顧視非常。兩卷所載出身不同而品識亦異,記載之不可盡信如此。及考歐陽五代史,雲熙載盡忠,能直言。

又雲,後蓄妓妾數十人,以此不得為相。觀其與李谷酒酣臨訣之語意氣甚壯,及周師渡淮之役毫不能有所為,則其人亦不免於大言無當,非有干濟之實用者。跋內又載,後主伺其家宴,命閎中輩丹青以進,豈非叔舛季之君臣專事春色游戲徒貽笑於後世乎?然閎中此卷繪事特精妙,故收之秘籍甲觀中,以備鑒戒。乾隆御識。

本卷後跋還寫道:唐後主李煜在韓熙載設家宴時,叫顧閎中、周文矩等人去偷窺並畫成畫卷交給他,即將亡國的末代君臣搞這種春花雪月游戲豈不是徒讓後世人笑話?然而,顧閎中的這幅畫畫得特別精妙,所以我將它收入秘籍甲這一類別中,共鑒賞模仿。

清代時,《韓熙載夜宴圖》在光緒年間被顧復的《平生壯觀》一書記載在卷。在畫卷上還有清代嘉慶、宣統年間的諸多皇家印鑒,如:「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和「無逸齋精鑒璽」等。《韓消握棚熙載夜宴圖》自乾隆年間入宮秘藏,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等朝,過了100多年的「皇家生活」。後來,《韓熙載夜宴圖》被清代末期皇室成員從宮中帶出,幾經流落,最後輾轉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

《韓熙載夜宴圖》的傳承過程可見,在《韓熙載夜宴圖》上留有印跡跋文的,要麼是一代君王,要麼是一代權臣,要麼是風雅名士。

他們有的在《韓熙載夜宴圖》上寫有題跋,有的鈐有印鈐,而這些書法和印鈐,不單單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他們真實地記錄了《韓熙載夜宴圖》在1000來年中的傳承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題跋和印鈐,也和畫心一樣,堪稱國寶。

⑦ 《六君子圖》的作者是誰

《六君子圖》的作者含猛歷是元代的倪瓚。

《六君子圖》此圖繪坡陀上六株樹木勁挺列植。湖面寬廣無波,江上峰巒遙接遠空,氣象蕭索清曠。六株樹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徵意義。

圖上有倪瓚自題:「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1345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征余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之。大知吵痴(黃公望)老師見之必大笑也。倪瓚。」

畫幅中有談搜元人黃公望題詩中指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還有朽木居士、趙覲、錢雲等詩。還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鑠、陳碘等題跋或觀款。

⑧ 王鐸《題青陽山莊五律十首》什麼意思

,你一定要記住上面所寫的。」我看到一條上面寫著「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另一判正條上寫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看著這一付對聯,點了點頭。媽媽又開口說話了:「記住學無止境,不要以為自己一學就到頂了,要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學不完的掘悶悔讓「給自己一個希罩兄望」這句話,恢復它本有的誠信。

熱點內容
情人節諷刺語 發布:2025-07-22 00:43:20 瀏覽:786
盆景養龜盆 發布:2025-07-22 00:23:39 瀏覽:337
花卉種植的感想 發布:2025-07-22 00:23:35 瀏覽:937
蘭花熱天 發布:2025-07-22 00:17:46 瀏覽:662
日落花語 發布:2025-07-22 00:10:39 瀏覽:81
最慘七夕節 發布:2025-07-22 00:10:32 瀏覽:16
豬豬俠8玫瑰公主裸身 發布:2025-07-22 00:05:16 瀏覽:14
大薸盆景 發布:2025-07-21 23:58:32 瀏覽:68
純釀荷花酒 發布:2025-07-21 23:53:32 瀏覽:975
白色情人節全怪談 發布:2025-07-21 23:40:18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