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蘭花根
⑴ 怎樣看蘭花的好壞
看蘭花的好壞方抄法如下:
1、蘭花根又圓又細且數量多的為好。
4、蘭花的花香以清雅、純正、溫和者為佳,有過於強烈之異味者為劣。
5、蘭花的花的外三瓣以均勻而質地稍厚並糯質者為貴。主瓣闊,副瓣窄或瓣外翹者為劣。
6、肩以「平肩」為上品(即以主瓣為中心,左右兩瓣水平仰展的稱平肩)。兩側瓣稍向上稱為「飛肩」的也佳。如肩下斜稱「落肩」的則次之。
7、 捧心(即內瓣)以光潔,大而厚糯者為上。
8、 舌、短而圓闊大者為佳。如是彩心,彩點綵線圖案穩定色彩好者佳。
9、 點(指舌瓣上之點)春蘭舌上之點必須整齊,雜亂而色暗者為劣。
10、 花苞的鑒別。市場上的蘭花都在開花前供應,所以花苞成為鑒別及選擇優良品種的主要對象。可從花苞外形和苞衣色澤上來識別。
⑵ 樣子像江米條表面是小米叫什麼零食
各地叫法不同,這類東西叫麻糖、麻筒、米花糖、大京果,和薩其馬以及陝西的燎花很相近。
米花糖是一種著名傳統小吃,該小吃香甜可口,具有米花清香,其中以重慶江津米花糖和四川樂山蘇稽米花糖最知名。米花糖主要是用糯米和白糖作的。
燎花,又稱「蓼花」,「蓼花糖」是陝西咸陽市三原縣著名特產,地方傳統小吃之一,始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加工歷史。具有松、香、酥、脆、清甜的獨特風味。
燎花外形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
⑶ 怎樣區分蘭花的優劣
這里介紹蘭花鑒別的一般知識和經驗,最主要的還是要經過更多的實踐,才能對蘭花知之更多。
鑒別蘭花,首先要知道企求每株蘭花都具有矮種、奇葉、線藝、奇花四個條件,那是很難的,只要其中有任何一個方面突出的都應列為佳品,如果企求全面,則最後可能一無所獲。
1,根的鑒別
要選粗壯、結實飽滿且雪白的蘭的地生根為好,根量多,根系完整則易成活。
2,假球莖的鑒別
假球莖(蘆頭)要粗壯,以扁圓似荸薺為上品,慈姑頭則為次之。蘆頭大,以後葉芽必粗壯,共必多,蒜子頭則差,韭菜頭更不可取,因為這種蘆頭不會長葉芽、花芽或只長一小的葉芽,沒有繁殖力。假球莖表面富有光澤的,是營養充足的特徵,最易成活。
3,葉的鑒別
一般的鑒別是看葉質、葉片數。葉質較厚重,挺拔而柔實,鮮綠而有光澤,葉高、鞘多者則壯,葉短、鞘高則多花,葉平直則花端正,葉卷扭的花飛揚,葉垂而腳直為上品。建蘭葉硬而腳軟者多為彩心(葷心),葉軟而腳硬的多為素心。這些特徵要求3代以上(即3株相連在一起)的葉株形都基本相同的,才易於保持其原來性狀。
葉片多少與後代植株旺盛與否關系甚密切,葉多易出強苗,所謂5葉必花,葉少花少。各種蘭花每株葉片都有一定的數目,要選葉片較多的植株。幾個大種類的蘭株葉片數如下:寒蘭3-7片,春蘭4-7片,春劍5-7片,墨蘭、夏蕙3-5片,多花蘭3-6片,建蘭2-6片。鑒別蘭株時應盡量選其中葉片多的植株,這樣才易於繁殖和開花。
4,葉藝的鑒別
蘭葉片上偶有產生白色或黃色的斑點或條紋,叫做「爪」。葉片兩邊邊緣有長的黃色和銀色條斑的叫做「金邊」、「銀邊」,又叫做「覆輪」。蘭葉面的基部直到葉尾尖端出現縱紋的,叫做「縞」。葉面上有大小不一的黃色或白色斑紋(斑塊),其形狀類似老虎皮上的斑紋,叫做「虎斑」。葉面上有許多細小斑點而且成堆的,斑點黃色或白色,形狀似蛇皮斑點,叫做「蛇皮斑」。葉片上出現很多種的斑紋線藝,可按圖4定出各種名稱。總之,各種線藝都可概括為「覆輪」、「縞」、「虎斑」、「蛇皮斑」四大類。銀邊比金邊價值高,至於極少見的如虎斑、蛇皮斑、玳瑁紋斑等價值就更高。
5,葉姿的鑒別
前人對葉姿的鑒賞有生動的描述,如葉立為剛,垂為柔,平為靜,扭為動,各有優美姿態。現在人們對矮種蘭的造型美提出了5個條件:
(1)葉骨從葉基部開始呈扭轉狀,剛健多姿。
(2)葉柄溝和葉尾溝均深且成半立狀。
(3)葉片自中肋向兩邊展開呈「V」字形,葉尾自然伸展或稍彎垂。
(4)蘭株粗壯的三苗(即第一,二,三代)整體造型基本一致的,說明造型穩定的。
現在人們更進一步要求矮種奇葉要具備以下更高層次的條件:
(1)葉短:葉甲,葉腳(葉環以下至蘭頭),葉柄(葉環以上至葉片展開處)及葉片均短,即構成矮種類型。一般認為葉長30厘米以下為矮種。
(2)葉寬:葉長與寬之比例為4:1或5:1則為極品,不超過9:1者均為上品,其餘為下品。
(3)葉圓:葉尾鈍圓,葉片倒凹為受露型。
(4)葉厚:葉質肥厚而柔實並富光澤為上品。
(5)葉皺:葉面呈現細密皺紋者為「蛤蟆皮」,或皺紋極粗闊者曰「行龍」,為上品。
6,花的鑒別
(1)花瓣型:梅瓣為上,荷瓣為次,水仙瓣更次之,柳竹葉瓣為下,花萼瓣以寬肥厚,緊邊為好,兩側萼瓣平肩為優,飛肩為奇品,落肩為下品,兩側萼或花瓣(捧心)似蝶者,生氣勃勃,象徵吉祥,為上品,多重瓣似牡丹為高貴。唇瓣以端正短圓為上品,花中有雙唇,三唇為珍品,花瓣重疊三層的「大屯麒麟」,唇瓣像大肚佛頭的「彌勒佛蘭」等價值就很高。
(2)花色:素心花即素色花,花瓣,唇瓣以不有具紫色斑點為上品,唇色以淡綠,白色為好,素色中的白素為最上,綠素,紅素次之。
彩心花的花瓣,唇瓣上有多種顏色,唇舌有鮮紅點為上品,色濁為下品,墨黑青紫色彩心為奇品。如硃砂墨蘭的深紅色花,桃姬的桃紅花均為上品。綠色花以嫩綠,翠綠為第一,老綠為第二,黃綠次之,赤綠更次之,黃色以金為貴。
(3)花梗(花莖):花梗高於葉片,叫做花「出架」,為上品,低於葉頂為次。傳統以墨蘭紫梗青花為上品,青梗青花次之,紫梗紫花更次之。蕙蘭白梗,花必濃香。
(4)花香:國蘭因香而聞名,葉緣有鋸齒和葉的中骨部分為透明狀的,其花者較香。
此外,花芽,葉芽有雜色脈紋或暈斑者,其花大多為彩心,花芽,葉芽純凈且花色純正為上品。如芽圓渾粗壯,易出現奇特花瓣和花朵。苞片短而闊,先端圓的,也可能有良好變異。
蘭花名品鑒別標准很多,作為初學養蘭者,還是先選一些地方下山蘭進行栽培試驗,下山蘭來源廣,價格便宜,成活率高,蘭花變異為優良品種的機會也多。那些蘭商所謂的什麼名蘭,要仔細觀察鑒別,如有奇品,名品,也不過是十萬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但有些不懷好意的蘭商,以假亂真,把多花蘭當作墨蘭,把兔耳蘭當「達摩」蘭,把白邊吊蘭的葉貼上蘭花根頭當作銀邊蘭,或把黃白油漆塗上普通蘭葉邊緣為銀邊,金邊名蘭。勸君勿上當。還有用鈍尖的斷針將葉背表皮和部分葉肉颳去,在葉面可看到黃色的縞線,就可依法炮製「金絲馬尾」蘭,種下不久葉片即枯萎。用濃的農葯,尿素噴葉面也會出現「銀斑」,「金斑」。用素心蘭或蕙蘭的花蕾以「五0二高級快速粘合膠」粘在普通蘭株的花梗上,或用花心的(彩心花)經過漂白粉或「八四消毒液」進行退斑點,然後當作素心名貴蘭出售,以假亂真。如果不認真鑒別,就會真的讓蘭花騙子「瞞天過海」。
⑷ 江西的特色小吃都有那些
牛舌頭 又叫牛招財,也是民間製作的一種傳統面點。用白色和紅色糯米粉相配,又用白、紅糖攪芯子與糯米粉相配,中間成白色,再用紅色(即加點紅糖揉拌的粉)鑲邊。粉內要有糖料,製成後用70度的油煎,即成為紅邊白芯的點心,香甜爽口。 牛肉炒粉 不少地方有肉絲炒粉、三鮮炒粉,可南昌獨特的是牛肉炒粉。據傳,南昌的牛肉炒粉,起碼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其肉嫩,粉軟、味鮮,烹調製作也很講究。 木瓜涼粉 又叫粟子豆腐,是南昌民間非常盛行的夏季防暑飲料。即用木瓜粉或粟子粉為主要原料(現大多用薯粉代之),把粉煮得象稀飯那樣,倒入木盒或水桶內,待涼後便成豆腐狀。 米粉蒸肉 南昌人每年立夏前後都喜歡蒸上一碗米粉蒸肉,據說立夏日吃了不會生痱子。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後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味 品,然後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即可。 「皇禽」醬鴨 這是南昌煌上煌烤禽總社生產的傳統烤鹵製品。該社依據皇家貴族膳食營養配方,調合現化人口感,精選優質的放養湖泊水鴨,經過30餘鍾優質天然香辛料浸泡,採用現代高科技保鮮技術精心加工而成,口味純正、口感鮮美,該品問世以來深受海內外美食家高度贊譽,產品暢銷不衰,為居家、旅遊、招待貴賓、饋贈親友之佳品。 三消亮杯雞 因烹調雞塊時加入甜米酒、豬油、醬油各一小杯,不放湯水,用炭火將雞塊燉熟,故名。 安義枇杷 南昌安義縣所產的枇杷,果實圓形,表皮薄嫩,肉質厚實,鮮甜微酸,汁多爽口,風味獨特。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和糖、鈣、鎂、鐵等成分,營養價值很高。枇杷鮮果既可生食,又可製成罐頭、果酒和果醬。用枇杷的葉、果核、果汁加冰糖可熬成著名的枇杷膏,有清肺、止咳、潤喉、生津之功效。 風味烤鹵 風味烤鹵特色食品攜帶方便,吃起來配酒配飯隨君自便,即衛生味道又好,更是親朋好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上好禮品。 荊柴麻 荊柴麻屬進賢縣地方品種,拿手寬種植歷史悠久。該芝麻烏黑光亮,有一定的葯效作用。經常食用,可以減少脫發,延緩白發,保持頭發烏黑有光澤,是較為理想的保健食用品。 鰍魚鑽豆腐 這是南昌民間長久流傳的一道名菜。 葡萄豆豉 呈顆粒狀,黃褐色或黑褐色,表皮皺起象葡萄乾,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 南昌米粉 久負盛名的南昌米粉,具有潔白、細嫩、久漂不爛、久炒不碎的特點。南昌米粉歷史悠久,主要製作原料是優質晚米。 石頭街麻花 石頭街麻花以配料考究,製作精細,揉搓均勻,功夫獨到而著稱於市。它選用精白麵粉,一級白砂糖,上等清油等優質原料,每生產一百斤麻花,要在料里摻進八斤新鮮雞蛋黃。反復揉搓,直到面料均勻,然後搓成麻花。煎炸時,油要多,火要文,油溫嚴格控制在七成。這樣做成的麻花油生、糖實、個小、型美、色潤、香甜、酥鬆、爽口。 江西名扇 黑、白紙扇,油紙扇和絹扇,都是用本省出產的竹筋細勻的毛竹做扇骨。 南昌瓷板面像 「南昌瓷板畫像」是工藝美術的奇葩。瓷板畫像源遠流長,它融古代、西洋的技藝於一體。 鄱陽湖銀魚 銀魚古名「膾殘魚」,是魚類中較小的一種。銀魚細長光滑,全身銀白,呈肉色,晾薯陸干後質地雪白,透明,因而得名。 江西珍珠 珍珠,自古以來不僅是貴重裝飾品,還是珍貴的葯材,具有安神定驚、清熱益陽、明目解毒、潤澤肌膚等葯療效用。 江西梨瓜 江西省的「梨瓜」,是我國甜瓜中的珍品。瓜色潔白,外形象梨。吃起來水靈、香甜。每隻瓜重一至二斤。
⑸ 江西有什麼特設樂曲(要有代表性的)小吃還有景點
江西
白糖糕 脆皮石魚卷 燈芯糕 風味佳品甑子糕
紅米鹼水粑 洪都素燴 江西「三合湯」 江西藜蒿炒臘肉
金線吊葫蘆 酒糟湯圓 蘭花根 藜蒿臘肉
靈芝糯團 廬山石耳 廬山石雞 廬山石魚
廬山雲霧茶 米粉蒸肉 米面 木瓜涼粉
釀冬瓜圈 牛肉炒粉 平遙熟牛肉 鄱陽湖獅子頭
清湯泡糕 三杯雞 三杯腳魚 砂缽狗肉
水泡魚元 松糕 滕王閣紅酥肉 萵苣鱔魚片
小擔蒸子糕 伊府麵 宜春松花皮蛋 弋陽醋雞
銀魚肉絲 油發筍絲 油條燴鱔魚 魚餅和魚餃
豫章酥鴨 竹筒粉蒸腸
井岡山風景區
巍巍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方圓約500里。它是革命的搖籃,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曾經在這里點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所以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以其獨具的特點而有別於其它瀏覽區。井
岡山海拔多在1000至1500米之間,主峰海拔1428米。
--五指峰筆架山
五指山位於茨坪西南6公里,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海拔1438米。
五指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向,綿亘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游擊洞」。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范圍,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
--龍潭瀑布
在山清水秀,翠竹連綿,鬱郁蔥蔥的井岡峰戀之中,條條飛瀑當空,猶如銀河彩練。最壯觀的要數出茨坪北去七公里的龍潭瀑布群,有五潭十八瀑之稱。龍潭以瀑布群眾多,落差較高形態優美而著稱。
三清山
位於江西上饒地區玉山、德興兩縣交界處的三清山,是江西省新開 辟的重點風景名勝區。來
這里的旅遊者,莫不高度贊賞三清山的自然景 觀優美、神奇,人文景觀的富有特色。甚至有人認為,堪與黃山媲美。
--景中「三絕」
三清山自然景觀的特色是奇峰怪石,競相崛起。有孤柱擎空,峻峰 巍峨的玉京、玉虛、玉華峰;有秀麗俊秀、翠疊丹崖的蓬萊、雲丈峰; 有形似利刃的雙劍峰,千峰競秀。在山南梯雲嶺玉台上俯仰諸峰,則千 峰筆立,令人驚嘆。
而在這些石景中,更有景中「三絕」它們是「神女 峰」、「觀音聽琵琶」和「巨蟒出山」。最絕的是「神女峰」。此峰高 越80米,像一位年輕而溫和的少女端坐雲間。體態輕盈,秀發披肩,若
有所思,十分矚目。我國一些名山都有不少似人的石景,但像「神女峰」 那麼酷似的,卻是極其罕見的。
三清山自然景觀的另一特色是山上有許多形狀奇特的古松和其他許 多珍稀植物。無論在懸崖峭壁,還是峰尖石隙,蒼松破石而出,凌空而 長,生機勃勃,賦予奇峰異石以生命之美,從而構成了許多絕妙的畫面。 如天門石崖上的「姐妹松」,樹齡400多年,枝葉相連,互相倚立;清 華池畔的一棵松樹,樹齡500多
年,樹冠20米左右,枝如爪,形似猛獸。 珍貴的植物有華東黃杉、華東鐵杉、福建白玉蘭、香果樹、高山黃楊、 木蓮等10多種,均為國家一類保護樹種。
三清山由於植被較好,年降水量多達2000多毫米,因此,水源比較 充沛,流泉飛瀑,各具姿態。有高達百米的冰玉洞瀑布,有落差80多米, 寬數十米的
龍潭瀑布,以及二橋墩瀑布、揚清瀑布、川橋雙色瀑布、慶 雲瀑布等。
--古建築多為明代遺物
三清山的人文景觀亦很有特色。古建築大都為明代所造,以保存至 今的50多處古建築和200多處石刻而論,大多是很有特色,很有價值的 明代遺物。如南天門、演教殿、龍虎殿、九天應雲府、飛仙台、三清宮、 風雷塔、佛像等等,規模、體量不大,但結構獨,造型古樸、線條簡練 概括,全為花崗石所築,且因山就勢,因岩施藝,因而達到人工與天工 的巧妙融合,具有一定的古建築研究價值。風雷塔就十分值得玩味、欣 賞。這座屹立在三清宮東側龍首崖上的7層垂形寶塔,高不過3米,但卻 風吹不搖,雷打不動,原來這秀麗的寶塔是利用一柱花崗岩石峰雕鑿而 成的。
三清山景區面積達220多平方公里,中心景區70多平方公里,由三清宮、梯雲嶺景區則以高山絕景、奇峰怪石為特色。玉京峰是三清山最 高峰,海拔1817米,此景區的特點是看雲海、觀日出。西華台景區以原 始森林的田園風光為主。山羊床景區坐落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大嶺中, 雨量充沛,各種值物繁茂,動物資源豐富,是一座天然植物園。
廬山
江西廬山,優雅明秀,風姿卓絕,頂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是舉世知名的避暑勝地。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
廬山北倚長江,東臨鄱陽湖,氣侯濕潤,雨量充沛,植被繁茂,全山蔥蘢,極為宜人。景觀分瀑泉、山石、植物、地質、建築(以近代別墅為主)幾大類。許多人文遺址至今仍籠罩著神秘的色彩,國共兩黨先後在此進行過多次重要活動。在濃蔭掩映之中,處處小樓,素牆紅瓦,具有獨特的魅力。主要景點有:仙人洞、含鄱口、九十九盤、白鹿洞、大天池、小天池等。
--雲霧繚繞為一特色
由於傍倚大江、大湖,因此山上雲霧繚繞,雲海為其特色。宋代大 詩人蘇東坡寫的著名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的就是廬山雲霧的廳景。在山上各處都可以看到雲海,但是最好的觀看雲海廳景的地方是在花徑以西,佛手岩上望沙河一帶;或在牯嶺東親的小天池上望東林寺、西林寺、鄱陽湖一帶。濃霧使人難以辨清哪是雲哪是峰,頃刻之間,煙消雲散,眼前又是一片秀麗景色。有時,雲霧冉冉上升,慢慢地竟將整個廬山淹沒在茫茫雲海中。有時在訪山還可以看到「瀑布雲」的廳景,有時它像是涓涓細,
流入幽谷,有時又似奔騰的江河,洶涌澎湃,飛流直下,一瀉千尺。 廬山雲出名,廬山出產的雲霧茶也是茶葉中的佳品。
--廬山瀑布奇觀
廬山的瀑布也是有名的。唐代詩人李白的《題廬山瀑布》一詩,給 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詩雲:「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 川。飛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寫廬山瀑布的短詩,采 取了藝術誇張的手法,氣勢雄偉,被後人譽為千古絕唱。廬山的瀑布最 著名的應數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從五老峰、大月山峰匯集而 來的泉水,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全長近百米。從高高的山頭凌空 下,宛如一幅水簾懸掛空中。其他著名的瀑布有開生瀑、石門澗、玉淵 等。廬山的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望鄱陽湖,形勢壯觀,遊人不可不看。這是一個山口,欲吸盡鄱陽湖水,故名含鄱口,在這里看日出,湖天盡赤,紅霞盪漾,金光閃閃,景色動人。
--寺院和書院
廬山不但風景秀麗,而且有許多古跡。著名的花徑,就是廬山三大 名寺之一大林寺的遺址。
據說唐代詩人白居易登廬山時,山下桃花已謝, 而這里的桃花卻正值怒放,詩興大發,寫下了《大林寺桃花》詩:「人 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始建於晉代的東林寺,規模宏大,被稱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是廬 山寺院的鼻祖。白鹿洞書院,相傳是唐代李渤讀書的地方,並在此養一 鹿自娛,後稱白鹿洞;宋代朱熹、陸九淵重建洞府,擴建為書院,為我 國歷史上最早的四大書院之一;該處林木蔥蘢,環境清幽,院內還有數 以百計的歷代碑刻。廬山植物園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植園之一,園地面積 達4000多畝,建築面積7000
多平方米植物品種繁多,供遊人觀賞。廬山 的主要景點。除了上面介紹的外,還有錦綉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崖、三寶樹、五老峰、石門澗等。
廬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廬山觀日處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峰中段 含鄱口,含鄱亭為最佳地點。清晨,只見鄱陽湖上晨光熹微,天水一色, 一輪紅日射湖而出,金光萬道,霎時湖天盡赤,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燦爛 絢麗的畫卷。
鄱陽湖
位於江西省北部,面積358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它分為北湖和南湖,在最北的湖口處與長江貫通。
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就被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無 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 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滕王閣始建於代,後幾經興廢,明代 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 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重修後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 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
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 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真詞,觀看燈火。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騰王閣,屢毀屢建達二十八次之多。新落成的騰王閣,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築更嵯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緻盡收眼底。
--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 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 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 名,閣以序而著稱。1300多年來,滕五閣歷經興廢28次,最後在1926年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
--精心布置的藝術殿堂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彷彿置 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 《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 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 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 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 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 《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 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 正門的巨聯。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侯鳥飛臨,那將構成 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 一大勝景。
龍虎山
--上清宮·天師府
龍虎山上清宮漢天師府,是歷代大師的生活起居之所。位於龍虎山景區上清鎮中央。北靠西華山,門臨滬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佔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恢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被歷史上門許多皇帝賜號「宰相家」、「天真人府」,尊為道教祖庭。
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主要建築有府門(頭門)、儀門、二門 、
私第、家廟、萬法宗壇。真武殿、玄壇殿。靈宮殿、知教廳、贊教廳、法得局、提舉署、書院,花園、占花塘等,計房屋220餘間,佔地40000餘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檻,彤壁朱扉,顯示出道教宮觀建築的獨特風格。私第建築尤為豪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其名望、其壯觀,儼然是。「龍虎山中宰相家」。院內豫樟成林,古樹參天,
綠樹紅牆,交相輝映,還有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筆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還有古鍾、古碑等眾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羅漢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見,堪稱「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從1991年以來,國內外道友遊客接踵而至,今天的天師府已成為弘揚我國道教文化,促進海內外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理想之處。
--聲溪河·仙水岩
「一條澗水流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這是宋人白玉蟾對蘆溪河風光的真實寫照。龍虎山景區,以秀美迷人的蘆溪河為中心,「一線五點」。即蘆溪河水上游覽線和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岩、排衙石、馬祖岩五大景點。
蘆溪河因兩岸長滿蘆葦,深秋蘆花雪白一片得名。河水深處泓遂莫測;水淺處可見游魚,水
鯴處,船筏如箭離弦水滯處,河面平滑如鏡。可謂:水從天上來,蘆溪仙鏡流,船筏直落畫圖間,飄飄逸逸,逍遙自在。難怪宋文學家晁朴之在游完龍虎山後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千越上溪灘」的名句。
龍虎山風景精華多在蘆溪河中段一一仙岩景點區。仙岩分「旱仙岩」
、「水仙岩」兩部分,距龍虎山西5公里,還有「神仙洞府」、「人間仙境」之譽。
旱仙岩之奇在岩洞,洞穴壘壘,散落於高崖絕壁千尺雲崖之上,猿猴不可攀,人跡不能至。自古以來被視為神仙居所,夙號「仙人城」,最著名的為二十四岩,不僅位置險要,洞口造型也十分奇特,有的砌以土堆,有的裝有門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等。明朝文人徐學漠乘一小舟至仙岩觀二十四岩後,根據洞穴形狀,置放物品不同,分別命名為:仙倉岩、仙棺岩、仙犬岩、仙羊岩、仙船岩、仙棋岩……
在二十四岩南側,有座奇異岩洞,洞口呈喇叭狀,裡面建庵。遊人從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側盤旋攀附,踏584級台階,徑三道山門,環行300米,至絕壁無路的庵堂。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在庵堂中央。庵堂後山有龍化池、清水塘、濁水塘。傳說是蛟龍為報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滾成,解決了山上飲用水源。此水天旱不涸,雨澇不溢,清濁分明,來不見源頭,去不見流向,堪稱山中奇觀。
登上宮樓龍虎山十里翠屏,一覽無遺。正如明成化年臨川才子胡紫高游旱仙岩寫道:「千盡雲崖上,仙城白蓮開,徘徊臨絕頂,好景勝蓬萊。」
水仙岩是蘆溪河兩岸水中之奇峰怪石組成的景觀。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蘆溪河中南北兩公里長的水面上遍布著奇石,形成各種維妙維肖人、花、獸、狗。觀後讓人拍手叫絕、驚嘆神奇!
這些奇峰怪石被稱為蘆溪仙水岩十大景點(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場岩」,披不得的「雲錦石」,扯不得的「卷積石」,用不得的「丹勺岩」,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蓮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尼姑背」。更有兩邊巨峰相逼酷似女性生殖器的「仙女現花岩」。
水仙岩腳有座異廟叫「飛雲閣」。閣高七層,石壁上修一棧道通廟。閣壁留下許多名人的石刻:「鶴為留影」、「神仙可棲」、「仙蹤漂渺」、「仙岩環翠」。最顯目者為明朝更言所刻2米見方的四個大字「玉壁凌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留下名篇佳句。如此神奇仙境,此番道游神遊,河須渡海尋瑤島!
--仙水岩·懸棺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這是唐代詩人遊仙水岩看到崖墓懸棺後留下的詩句。
仙水岩臨水的高崖絕壁上壘壘洞穴里,散布著數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柞。岩洞大小不一,裡面陳放古棺,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最多洞內有10具棺木,安放著一個大家族幾代人。現已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種陶器、青瓷器、絲麻織品、樂器、木竹器等隨葬文物200餘件,有些是稀世珍品。
經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發掘和鑒定,這些墓葬都是戰國早期的墓葬。懸棺的主人是什麼民族?又是如何放進去的?為什麼要採用這種絕壁墓葬?令遊人驚嘆不已,思索無窮。仙水岩的懸棺奇跡吸引著國內外考古工作者濃厚的興趣,已成為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文物考古學的科研基地。
龍虎山風景旅遊管理局決定懸賞30萬元,邀請國內外有識之士破解千古之謎,相信龍虎山有關崖墓的千古之迷,不久肯定會有人寫出非常精彩的篇章。
⑹ 會理古城的地方特色飲食文化
會理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很有地方特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會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會理也因它多種多樣的小吃名菜獲得了「小成都」的美譽。 會理真正的當家招牌小吃,還要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粉。會理羊肉粉在烹制方法和佐料使用上完全融合了川味麻辣鮮香的特色和當地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豪爽風格。
會理的羊肉出名,所用米粉也特別。比昆明的尋常的米線要粗,比成都、西昌等地常見的水發細粉更是粗獷豪邁許多。有人嫌它稍稍糙硬厚實,不太容易進味道,但羊肉粉非得要用這種粗粉燙來才別有風味。肉肥粉粗,湯寬料足,潔白如玉,柔中帶剛。少了些許繁華都市婉約細膩的小資情調,更多了幾分山野古城大氣粗獷的執著與熱情。有一種原始和野性的獨特美感。
羊肉粉是許多會理人早餐的首選,它的吃法完全是自助式的,用濃墨重彩的佐料來掩蓋它那金戈鐵馬劍意縱橫的蕭蕭殺氣,海椒、豆瓣、小米辣,三種辣味的粗暴疊加,再將姜米和蔥花、芫荽鋪滿大海碗,無法無天地張揚出桀驁不馴的個性。 餌快是發源於雲南的一種米制方便食品,其價廉物美,吃法多樣。餌快自明朝傳入會理後,經長期結合南北烹調風格加以不斷發展改進,其製作烹飪方法已大大超越原產地單調烤、煮等吃法的簡單局限。
餌快味香糯軟甜,能與百味調和,吃法多樣,最有名做法,就是鼎鼎大名的雞火絲餌快了。雪白的餌快絲在一隻精緻的銅火鍋中用滾水一過,公雞肉用手細細撕成細絲,上好的精瘦火腿肉也切細絲,再燙幾片碧綠的蔬菜,有紅有白,漂漂亮亮的堆尖一碗。
雞火絲餌塊正宗不正宗,訣竅全在這最後一勺高湯上。觀其色:白里透紅,嘗其味:濃而不膩。有火腿香、雞味鮮、骨髓濃,還有那深沉厚重,說不清道不明的一股什麼味道。 銅火鍋為會理三寶之一,自古以來,會理民間就有用銅鍋銅器烹飪菜餚的習慣。用銅鍋煮出的菜品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十分可口。
會理民間習俗喜於冬、春季節煮食銅火鍋,吃法跟川菜中的連鍋子比較類似,以雜菜燉煮為主,特點是湯鮮肉美,菜耙軟入味,熱氣喧騰,營養豐富。銅火鍋用木炭為燃料,以豬排骨、羊肋條肉,牛肉、牛雜、雞鴨等加湯清燉,以胡椒、生薑、蔥結等調味,待湯濃肉爛後再燙煮時令蔬菜,食客圍坐分食,操作簡單,方便省事。所用味碟用家常豆瓣、辣椒油、火蔥末,小米辣和蒜泥拌成,滋味比較濃烈。還可邊吃邊加入時鮮菜蔬涮燙,湯味越燉越鮮。 烙制熨斗耙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一個個黢黑的小銅罐擱在綿綿的炭火爐面,攤主熟練地用小鐵釺翻動著罐斗中的熨斗粑,直到兩面呈現微微的焦黃。這種食物必須得趁熱吃才香,米漿發酵的酸甜配合著雞蛋滑膩的口感,咬開後是滿口的松軟與香糯,配合淡淡的焦糊味,讓你渾身充盈著熱量,足以抵禦清晨的寒意。
稀豆粉和油茶是也是會理傳統的吃食,比較清淡的口味特別適合老年人和兒童。稀豆粉選用當地上乘豌豆用文火慢慢炒熟,然後用細磨加工成粉,濾渣。食用時均勻攪拌用清水煮熱而成。而油茶是先將白米打碎為細粉,放入鍋中加清水攪成稀漿糊狀,然後加熱,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子時便可起鍋入碗。
油茶和稀豆粉用小火慢熬好,金黃如脂的米漿盛滿瓷碗,抓上一把香酥的饊子,再舀上幾小勺花椒油、芝麻油、薑汁,尖尖一大碗呈面前,用匙子輕輕攪勻,酥軟濃稠,舌尖略帶一絲椒麻味。 到鍾鼓樓邊西街啃筒子骨是會理人待客宵夜約定俗成的謝幕式。成都人首創了老媽蹄花,會理人卻另闢蹊徑,推出了清燉筒子骨。一大缽小火慢燉的豬棒骨,看上去湯膩髓濃,骨酥肉鬆、蒸汽輝騰、氤氳晶潤。銀鉤鐵畫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圓玉潤齒白唇紅的膏荑風韻。
經過千百年不斷吸納、改變、傳承、創新,會理的飲食文化逐漸向周邊擴散,影響了川南滇北的口味與烹飪技藝。 家常食品品種繁多,根據季節、產品的不同而有變化,也與各戶的經濟情況而有別,但是大同小異都不外這些食品的製作方式。
⑴氽飯 城鄉群眾都喜用雞蛋、酸菜、肉末、鮮蔬 菜(包括野菜)氽湯加入米飯食用,這是處理上頓剩餘冷飯的最好方法。特點是:熱、有湯有菜。
⑵菜飯 菜飯品種多主要有:
(一)青、白菜燜飯 用青、白菜加入白油用半熟大米或糯米,置菜於底層上覆米粒以文火燜熟食用,和東南各省的菜飯有相似之處。特點是:油、香、熱、糧菜共食。
(二)馬鈴薯、四季豆燜飯 選用馬鈴薯和新鮮四季豆,以白油或生臘肉煉熟加水覆蓋半生米飯,文火烘燜,起鍋前必須加花椒末、鹽再攪轉就可食用。特點是:油、香、味濃。
(三)青豆燜飯 春季碗、胡豆上市時,選豆米(胡豆包括留有白殼和全青豆兩種),先以生火腿或臘肉放鍋內煉熟煉香後,面上覆以半生米飯,加少量水,用文火烘燜而成。要求達到肉、飯不糊,顆粒油光、噴香、熱和的特點。
(四)酸菜餌快 會理食用餌快,民國前期多用糖水煮加撈糟(包括市場小吃),居家食用鹹味餌快,多用酸菜(咸青菜、鹽白菜)肉片同時下鍋氽制。這和雲南的氽肉餌快一個樣式,達到湯清、味鮮的特點。
(五)青豆米粑 春季用青胡豆米先煮加入紅糖水,漬透使與糯米面混合:揉攪捏成筒狀:再以刀均勻切片(每片內部含有豆米),然後用鍋加油炸、烙而成。也有用椿尖(香椿)拌後已煮熟青豆米、揉拌成全鹹味的筒狀(要加入花椒)切片,炸、烙而成(青豌豆亦如然)。要求耙面不糊、金黃色、香、軟和。
(六)黃花粑 春天開遍各處的清明菜嫩花蕊,經過手揉細後,加入糯米面和糖水,揉成筒狀切片烙制而成。該品特點是清香撲鼻。
(七)柿花粑 秋冬季節,選扒柿子(俗稱柿花)剝皮、揉稀加入包穀面或糯米面、做成窩窩頭(中間凹、帽形)蒸熟食用,也可做成餅烙食。該品特點是不加糖而取柿糖汁味、能果腹。
(八)湯園 是居家常見食品,以糯米面為原料,用豆沙、花生、芝麻末加拌豬油或雞油白糖攪拌為餡心,然捏、包入面內,揉勻,放水中煮,湯園熟時必上漂就可食用。湯園又有造型大、小之分,大湯園俗「大元寶」農村多做成每碗僅裝四個的大型湯園,城市居民多做小型(每碗裝6?d8個)。另外還有不包餡的實心湯園大的煮熟後,放入盛有黃豆面的盆內打滾,均勻後裝碗內加糖食用(即俗稱「牛打捻」)。小的加撈糟稱為「小湯園」。
(九)歡喜團 湯團原料,做法一樣,只要求面料不過浠,用蒸的方法製成。
(十)餃 慶 用大米麵粉為原料,揉和後包心蒸熟而成。
(十一)干米糕 用大米或糯米麵粉,逐漸拌水,攪揉均勻,不浠不幹成細顆粒狀放甑內灑少許水,加紅糖細粒灑面上,又再加米面一層,同樣灑水加糖面,(可加至4?d5層)頂層灑蜜餞顆粒及糖蒸熟而成。要求糕不散、軟和。
(十二)面湯(面塊) 四季都可食用,有甜水、混菜煮兩種。甜水麵塊多切半塊狀,要配好調料(酸、麻、辣)、要求面塊筋絲好、味道濃。混菜煮的就根據材料而有很大區別。一般只混?d?d樣鮮萊同煮,少數講究的多選在夏、秋季節有瓜、豆、雞宗苗上市時,加入火腿、鮮肉做湯,揉面必須用力及重復多次,切成條塊狀,拉麵入鍋,要做到大鍋面塊,筋絲好、不濃湯、鮮甜可口。
(十三)米涼粉 用大米浸泡磨成漿汁放鍋內煮熟成糊狀,加入清石灰水攪勻置入碗內即成。可食甜、咸兩種口味。甜的要選較嫩的加糖稀(俗稱涼糕),鹹味的要求有筋力不沾牙。
(十四)包穀粑 鮮包穀粒經過磨漿,發酵成清漿糊狀,烙吃還可放雞蛋調勻烘烙;蒸吃用包穀嫩葉攤漿蒸熟而成。特點是有濃郁的包穀清香、不沾牙、不沾葉。另外也有用同樣方法以蕎麥高梁等原料製成糕的。
(十五)軟炕粑(鍋攤兒) 用麥麵粉調漿加入糖(甜味)加韭菜節、蔥節鹽(鹹味),放少許油抹勻鍋面,向周圍徐徐放入成為鍋圈狀,以微火烘成。這是居家解決飢餓的最方便食品。
(十六)洋芋糍粑 先煮熟洋芋,撕去皮壓成糊狀,再加麵粉或糯米粉揉拌,再加花椒、鹽調料,做成餅狀,用油炸或烙而成,要求做到粑發泡、磁性大、麻而香。
(十七)粥 會理居家亦多煮粥。原料不同而多品種,大米粥、糯米粥、包穀粥、紅苕粥等。糯米粥有加入百合、皂角米、銀耳、燕窩等,品種繁多,要.求清稠適度,無生米粒。每年臘月各戶必煮的「臘八粥」,是集大米、豆漿,臘肉丁、青、白菜、紅、白蘿卜等八種以上原料共同煮出,與西北各省相似,應是北方的習俗傳入。
(十八)重陽糕 於九月重陽節期間蒸制的糕餅。是以發酵面團做成有洗沙包心、扁園體,鎖邊的糕。面加糖稀及 黃豆面,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十九)端午煮葯根 每年五月端午節除食用其他物品外,每戶有煮葯根的習慣。原料須有臘肉骨、鮮豬肉蹄等煨湯加入本地產多種葯材共煮(牛蒡根、蘭花根、沙參等),確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會理風俗好客、重禮儀,互相交結中,多有宴會,每年的廟會、同行業會慶典、婚喪、壽辰、生晨等等無不設宴,因此置辦飲食就成為文化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會理能辦滿漢全席「(品種多,製作工藝復雜)。民國時期,仍保留大部飲食文化,專職廚師都具有高超手藝,舉凡切、炒、蒸、炸、炮(烤乳豬)漬、熬等等無不應手。對於各種不同性質的筵席各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下面僅就菜餚配置就筵席因內容變異兩方面概括敘述。
⑴ 菜餚配置 會理原來一般菜餚配置,首先是以材料為主,又以性質不同而有變異,經常見到的席面有:一是盤子飯:七個菜一個湯(有蒸、燒、炒)二是大夥席:就是通稱的「九大碗」婚禮、喪葬賓客多的情況運用。會理的大夥席有很大的科學性,使用材料依季節略有變異,最為主的是豬肉的運用,不浪費,全用在置辦筵席上,其次置辦時,工序單一,只用蒸、燉兩種(煎、炒多用在早餐)好計劃,開宴時很快上齊全部菜餚,現舉其菜譜於下:
攢碗 (大碗裝) 假雞糯米飯 (大碗)
酥肉 (大碗裝) 肉燒筍絲 (大碗)
甜糯米飯 (小碗) 湯包園子 <;小碗)
蒸雞蛋 (小碗) 囪肉 (小碗)
坨坨肉 (全是肥肉以福建產紅米粉為原料成紅色)
(小碗) 注;小碗系中號碗
席上菜種小碗的有變化如用火腿青菜苔(小碗)海帶絲(小碗)種種變動。大碗菜鐵定不變。婚禮宴在頭道菜攢碗面上加紅蛋片,喪葬宴面上加白菜以示區別。
置辦大夥席,只需廚師用肉料時,先將早餐菜(肝、肚)留出,其餘就下料定碗。炸、燉、蒸全部就序,就算完成了。置辦大夥席因工具齊全(銅燉缸缽、蒸籠),就起到了一步到位的作用,開席時井井有條,絲毫不亂。
備注;大夥席還可以使用真雞做糯米飯,也可在攢碗上加海參等品,這就看主人的情況而別了。
三是五壓桌 指擺干鮮果品
四是三迭水 宴席名 指冷盤花型
五是十三碟子 指動用十三個碟子
六是十大件 十個滿尺大盤裝菜
這些席面的主菜,根據材料做出:蒸、燉、炒、燴等菜,又可分出湯、羹、兩類,甜、咸兩味食品。現試舉部分菜譜於下:
攢絲 用本地特產「草山珍」厥(干)苔為主料,配有火腿、鮮肉、青筍絲等上籠蒸,然後翻碗加蛋皮絲灌上青湯而成。
蹄花海參 以蹄花氽海參
鍋巴海參 以脆黃的油炸飯米鍋巴墊底,再澆上帶汁燴海參覆面
綉油魚翅 燴制魚翅放盤內形似綉油。
雞絲炒魷魚 用雞絲、韭菜、魷魚爆炒,要求魷魚在發潮時的干軟態合適、雞肉必須用脯子肉切細絲爆炒後方能鮮嫩。
雞丁 又分辣子雞丁(與海椒合炒)公保雞丁(底加脆花生米,使用糊海椒同炒)米雞丁(將雞肉剁成細丁再炒)。
火爆雙脆合炒豬肚、豬腰 要求刀法嚴(肚要空花筒狀、腰要切成花形)本菜要用猛火爆炒,方能達到既脆又軟活。
雞淖 用雞脯子肉剁茸,重加油炒制,再加入火腿丁即成,有燙、香、油的特點。
金銀腦花 用蛋黃汁混在腦花內鍋燒,成黃白色。
粉蒸雞
以原料拌米粉面加油上籠蒸
粉蒸肉
蒸燒白 屬於小碟菜(吃飯時用)
素燴 屬於湯菜,內容可用魚肚、竹蓀、毛菇、香菌加入小肉園蛋皮等,作為餐中喝用。講究的可上三件素燴,只是內容不同。
甜羹 用各種水果加冰糖、大棗等熬制而成,或用銀耳、燕窩、皂角米、活秈米等調羹。講究的耍上三道甜羹(內容不同)
豆泥 用青豆煮熟後壓成紺泥,用大量豬油同燒而成,要達到甜、油、燙的要求。
烘肉 選好肉(五花肉)紅燒,先油炒後加汁水再放沙鍋內文火烘,後放入冰糖,要其汁濃度提起可成絲狀(俗稱掛牌)同時蒸有小饅頭合汁水共食。
註:素燴俗稱咸熱吃。
甜羹俗稱甜熱吃。
茄餅 用鮮茄,挖去心填入肉末,再切成塊,油鍋炸出。
肉心豆芽 用綠豆芽為原料,先用筷將肉末填入心內,再炒制,這種菜是屬於工夫需要有耐心和較長時間方能完成。
油炸椿餅 春季以椿芽、韭菜、肉末為原料,用雞蛋皮包裹油炸。
油炸肝卷 用網油包肝片、花生米裹制油炸而成。
時鮮炒菜 根據季節情況不同而製作,如春季多有金鉤豆米、白油清元(豌豆)、烘椿蛋、秋季有炒筍片、炒雞宗等。也有用干玉蘭片(筍)合火腿同炒等。
菜譜是多樣的,不能一一列出。燒制方法因材料、品種而有異,如炮乳豬運用工具徐徐烘烤,要肉熟、嫩、皮黃脆。燒制鮮魚還有調味之別。如脆皮魚要油炸皮脆再燒,魚塊也要用油,炸,要求皮透即可。鮮魚必羹加酸菜味方鮮美。此外會理還有冷食品,用豬蹄、豬皮熬成稠脂,置入盤、豌內冷後即稱為「凍」。有的盤下放油炸鮮魚然後該在澆脂,冷後而成「魚凍」。又以黑山羊肉為原料辦「全羊席」。這里是指全部用羊肉辦各種品名的菜餚,不是清代宮庭辦的全羊席。辦全羊席必須選肥壯的閹羊,宰殺後去毛連皮處理,大多用蒸、燉、炒、炸等方法做出。其中舉「羊八塊」來說,就是連皮切成的塊狀肉經蒸後而成,與豬肉做的肘子相似,要肥、油。吃全羊席往往滿桌的滴汁都是脂肪,可見羊的肥厚了。還有調制湯菜時也有多種變化,秋冬天多用火鍋,可以煮生雞塊、可以煮豆花;可以切生肉片、生魚片、生肚雜現燙(俗稱活著);還有的加菊花絲稱為「菊花火鍋」。還有應該一提的是許多信仰佛教的人家力、的「素席」原料全是蔬菜、豆腐、不是葷辛物品?操辦出與肉菜一樣品名的席面。
前面提到的幾種席面名目,必須加以說明,以了解其含義:
五壓桌 是指在上述各種正菜未上席前先擺上的五盤果點。一般有冰糖、龍腿、蜜錢、水果等。
三迭水 是指冷盤花型。如用火腿為料,先切成長短一致的片,按刀口距離先排兩行裝盤,再於中部覆一行,便相疊:行尤如瀑布迭水。擺水果(甘蔗塊、地瓜塊等)也用同樣方法做成。
十三碟子 是最講究的席面,指席上押桌果點外,席面,的中、後陸續上的碟子菜餚(燒白、小炒等)全席共有十三個碟子。
十大件 是三十年代引自江南菜系,全用滿尺大盤菜,如全雞、全鴨等等,以顯示菜餚豐厚。
還有筵席一項重要內容是「點心」。一般在餐前先送點心,豪華的還有餐中、餐後送點心。點心內容是3?d4件食品(小包子、蒸蛋糕、油炸鮮花餅、椿卷、燒眉等。(會理廚師做燒眉多用菜汁合面,蒸出後是綠色),也有的送原湯抄手、水晶餃子(芝麻心子)等。
筵席最講究禮儀,反映在欲食方面的是品種有別,必須符合其內容。壽筵要加壽桃(面蒸),或食麵條。滿月筵加送紅蛋等等。席面擺放餐具要有次序,不能亂放,要使用席紙(分內層是土紙、外層是用有光紙印有不同意義的紙置於筷下,斟酒上菜要按方位,以不影響客人就餐等等。席上還備有紙,為客人攜帶點心、糖果等之用,俗稱「殘包」。還有各省會館辦會宴餐親時,有不同形式的「殘包」如北五省會館,依北方習俗,蒸大饅頭(俗喊大包子、有大碗大)作 「殘包」帶回等等。
會理置辦筵席是有禮有序的,充分體現了飲食文化的高度含義(東方文明)、還顯示出科學性(合理組合菜餚)、藝術性(各種菜式)。
⑺ 廣東名小吃有哪些
廣東名小吃有哪些?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朴;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可分為6類: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雜糧為原料,風味各異;糕品,以米、面為主,雜糧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為發酵和不發酵的兩大類;粉、麵食品,以米、面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風味特色而稱的;甜品,指各種甜味小吃品種,不包括面點、糕團在內,用料除蛋、奶以外,多為植物的根、莖、梗、花、果、仁等;雜食,凡不屬上述各類者皆是,因其用料很雜而得名,以價格低廉,風味多樣而著稱。
酥皮蓮蓉包
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面團)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松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粉果用淀麵粉包裹蝦仁、豬肉等拌成的餡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餡料,餡鮮美甘香。此品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廣州飲食習俗一書中載:「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油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茶蘼露、竹脂(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一名曰粉角。」20世紀20—30年代,各酒家、茶樓爭相創名牌菜點以招徠客人,茶香室一名娥姐的女點心師的所創的粉果獨占鰲頭,人們稱之為娥姐粉果。40年代,茶香室歇業,娥姐的傳人轉至大同酒家,娥姐粉果也就成為大同酒家的名牌點心。50年代以後,各大茶樓、酒家也把它作茶點供應。粉果也就成為羊城美點之一。
馬蹄糕
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馬蹄的地方。所產的馬蹄粉,粉質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名食,四季皆宜。
倫教糕
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志》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但後人採用在煮糖時加雞蛋清去濁之法而一直傳下來,並隨著華僑的足跡而傳至東南亞各地。
蜂巢芋角
用芋泥作皮,豬瘦肉、蝦肉、冬菇等炒熟後作餡,包製成角形,下油鍋炸制而成。其皮色金黃,表層小眼密布,狀若蜂巢,外皮酥脆,內層軟滑,餡有微汁,鮮美香濃。此品是茶市必備的點心,廣西、海南均盛行。以廣西荔浦所產的香芋做的最佳,故又稱荔浦芋角。
蟹黃灌湯餃
以燙麵皮包裹肉餡蒸制而成。其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餡嫩湯旺,以香醋佐食,鮮美而有醋酸和鹼味的芳香。此品有數百年的歷史。《隨園食單》記述:「顛不棱即肉餃也,糊面推開,裹肉為餡蒸之。其討好處全在作餡得法,不過肉嫩去筋作料而已。余到廣東,吃官鎮台顛不棱,甚佳,中用肉皮煨膏為餡,故覺軟美。」肉皮煨膏,即如今的豬皮凍。拌餡時加入,遇熱即熔化為湯汁。以此法灌湯簡單易行,在廣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30年代,廣州著名點心師把它改為豬皮凍中酌加瓊脂,或在夏天全用瓊脂,使湯汁既旺而又膩口。同時,又以蛋液、鹼和面,擦至純滑作皮。這樣,可使其結構緊密,質爽滑而稍韌,能擀壓至較薄而 *** 破,使灌在餡中的湯汁不致漏失。
薄皮鮮蝦餃
又稱蝦餃。以澱粉(又稱澄粉)面團作皮,鮮蝦肉、豬肉等拌勻作餡,包成餃形,蒸制而成。其形似彎梳,故又稱彎梳餃。皮薄、爽軟,色白,晶瑩透亮,餃內餡料隱約可見;餡心鮮美,形態精緻玲瓏。此品是20世紀30年代廣州市郊伍村河邊一家茶樓首創的。起初,用料和造型都較粗糙。但因它選用剛從河裡捕的鮮蝦作餡,鮮美異常,為早茶市食客鍾愛。後來,傳入廣州市區各大茶樓、酒家,經名師逐步改制而成為精美點心,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干蒸燒賣
用雞蛋液、水和面作皮,豬肉、蝦肉、冬菇作餡,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黃,蟹黃鮮艷,皮軟、肉爽,稍含汁液,鮮美而香。在20世紀30年代,干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
沙河粉
用米漿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帶狀而成。盛行於廣東、廣西、海南,以廣州市沙河出產的最著名,故名。因它是用白雲山上的九龍泉水泡製的,所產的粉薄白透明,爽軟韌筋兼備,炒、泡、拌食皆宜。近年來,沙河飯店將菜汁、紅蘿卜汁滲入粉漿中,製成彩色沙河粉,另有特色。
荷葉飯
又稱荷包飯,以荷葉包裹米飯和肉餡蒸制而成。荷葉碧綠,飯團鬆散,飯粒軟潤而爽鮮,有荷葉的清香。此品原是民間傳統方便食品,歷史已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曰:「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香透,名曰荷包飯。」明代以來,它一直是廣東珠江三角洲群眾的方便美食。20世紀20年代,被名師改進而成為茶肆的夏季名點心。
及第粥
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
艇仔粥
以魚片、炸花生等多種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灣河面經營。小船,粵俗稱艇,故名。此品集多種原料之長,多而不雜,爽脆軟滑,鮮甜香美,適合眾人口味。此品是從魚生發展而來的。《南越游記》載:嶺南人喜取草魚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蘿卜、木耳、芹菜、油煎麵餌、粉絲、腐乾,匯而食之,名曰魚生。」「復有魚生粥,其中所有諸品,因魚生之名而名之。」現在珠江河面的船家已遷至岸上,艇仔粥也自小艇而進入大酒家、賓館。
廣東的東江菜有哪些名小吃?
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東江菜餚傳統特色的一大名菜,相傳來源於東江惠陽鹽場,據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人們用鹽儲存煮熟的雞,為的是使其不變味,能較長時間保管。有一次,惠州鹽商設宴請客,廚師以鹽焗雞取代了習慣的腌食方法,其味絕佳,客人大加贊賞,遂流傳開來,成了一道名菜。製作採用300年前的古法,皮脆、肉滑、骨香、味濃。
後來人們發現如此儲存起來的雞不但不變味,還特別甘香鮮美,於是便發展成了一道名菜,叫東江鹽焗雞。 這道菜的特點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濃。正宗的製法是將雞剝凈,晾乾水分,用精鹽擦勻雞腔,加入蔥、八角。先用刷油的沙紙包裹雞身,再包上一層素凈沙紙。旺火燒熱炒鍋,下粗鹽炒熱至略呈紅色時,填入砂鍋,把雞放在鹽上再填熱鹽蓋滿,用文火翱熟即可。
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豆腐源於古時中原人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逢年過節,便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因嶺南有黃豆而少面,所以前人用製作過黃豆即是豆腐包餃子而得來。豆腐用煎、釀、煲等製法,原煲上桌,熱氣騰騰,味香汁濃,玲瓏剔透,極具食相。
東江釀豆腐的製法精細,首先是選用嫩滑的東江山水豆腐,將豆腐切成小塊。把豬肉、魚肉、蝦米細剁成肉泥,加上配料,攪拌成肉餡。接著取每塊豆腐在中間挖一小洞,置入肉餡。最後用中火燒熱炒鑊,把釀豆腐煎至兩面金黃色取出,放入砂煲,再次加入上湯、配料,用中火燜熟,下老抽調色加蔥花、魚末等便成。
東坡梅菜扣肉
惠州梅菜是惠州獨有的傳統特產,而這款「東坡梅菜扣肉」據說與蘇東坡有關。北宋年間,蘇東坡居惠州時,專門選派兩位名廚遠道至杭州西湖學習「東坡扣肉」的製作,學成返惠後,因地制宜,取材本地特產梅菜加以改良,製成「東坡梅菜扣肉」。如此搭配做出的扣肉肉爛味香,吃起來咸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深受廣大惠州市民的歡迎,一時,成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菜餚。
東江龍蜆:東江過去是粵東地區的主要航運河道和交通要道,航船如梭。東江水質清純,水流平緩,因而盛產河蜆,船工常下河撈蜆,腌後食用,後來東江船工配以青綠蒜薹,發明了清炒河蜆的吃法,成為東江菜系最知名的小鮮。以後東江廚師在新創菜
西湖聽韻:蘇東坡被貶惠州後,妻妾大多散去,惟侍妾王朝雲緊緊相隨。王朝雲善歌舞、音樂,常在惠州西湖泗洲塔下為東坡奏琵琶,讀樂填詩。東坡常感懷於此,遂以蝦為原料,自創了這道「琵琶蝦」,以示知音、佳餚、美景與雅樂同韻。
東江酥丸:蘇東坡性情豪放,詩詞常得罪權貴,幾度遭貶。一次,蘇東坡退朝回家,指著腹部問妻妾:「我這里有些什麼?」一答:「文章。」一說:「見識。」王朝雲卻笑道:「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東坡贊道:「知我者,惟朝雲也!」蘇東坡後將杭州酥肉改良為肉丸,取名為「不合時宜」,後人稱為「東江酥丸」,也稱作「東江蘇丸」。
東坡西湖蓮:王朝雲善解人意,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是蘇東坡的患難之交,兩人感情至深。蘇東坡攜王朝雲來惠州時已是年近花甲,朝雲也已憔悴不堪,蘇東坡常希望王朝雲美貌常駐,於是用蘆薈、西湖蓮子等頗有養顏功效的原料,獨創成了這道名菜,常親自下櫥烹與朝雲享。
西湖醋魚:與杭州的「西湖醋魚」來歷不同,相傳蘇東坡有意改良東江菜的「肥、咸、熱、香」,下廚烹魚時,特意滴了幾滴惠州陳醋,以解油膩,成就了這道與杭州「西湖醋魚」齊名的佳餚。
八寶窩全鴨與鹽焗雞堪稱東江菜中的「雙絕」。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蓮子、蝦米、魷魚、肉粒、鹹蛋等各種原料作餡,填入鴨腔內,經過氽、煲、蒸的手續巧制而成,以上湯佐食,濃郁芬香,軟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歡迎。
鯽魚煎蛋 四兩左右的鯽魚三條洗凈。(魚肚內的黑膜一定洗掉)起洗干凈油鍋,鍋熱後放魚煎至兩面金黃即可。沙鍋加開水,將煎過的魚放入,開大火(為把魚中的膠原蛋白燉出來)。當湯色變白時,關小火。這時可加入煎好的荷包蛋,煮開。再開鍋。加鹽,味精,胡椒粉即可。
冬季狗肉煲 狗肉吃法很多,可燜、可炒、可燉,而惠州人的習慣,卻以「開煲狗肉」最愛人們歡迎。惠州人喜歡用禾草先將剎好的狗燒至金黃顏色,然後斬件,將狗肉放入熱鍋中炒干血水,盛起待用,將鍋洗凈,放入花生油,將狗肉用香料、味料爆透,加入湯味以及廣東老陳皮、老薑,再用瓦煲慢火煲至熟。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都起不穩(站不穩)」,煲狗肉時陣陣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所以,惠州人稱狗肉為「香肉」,且有「吃狗肉當棉被」之說。
炒東坡 即炒豬大腸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客家特色美食。「炒豬大腸」又是一道蘇東坡喜愛的客家菜,相傳蘇東坡在貶滴途中經江西贛州(同屬客家地區)初嘗此菜時就被其獨特的風味傾倒。寓惠州後念念不忘此菜那特有的韻味,每飲必以炒大腸佐酒,百姓見其如此如痴如醉,常用炒大腸換取其墨寶,有的乾脆就稱此菜為「炒東坡」
廣東順德有哪些著名小吃?
大良的雙皮奶、南乳花生、南乳崩沙、金榜牛乳、龍江煎堆、樂從倫教糕均安煎魚餅,順德還有很多金牌名、小炒等》》粵菜食在順德 廚出鳳城
請客我帶你去,我也是外地的來順德十多年,不想走就是好吃的菜太多了
廣西有哪些名小吃
廣西的小吃有很多,南寧老友粉、柳州螺絲粉、桂林米粉、河池老譚家牛肉條等都是當地的名小吃。來到廣西一定要吃一碗熱騰騰的米粉;回去時可以帶一些老譚家牛肉條、老譚家豬肉條,因為方便攜帶又好吃。
廣州名小吃有哪些?
呃……真的挺多……夢里不再飛翔
聖賢蘿卜牛腩:蘿卜牛腩是廣州有名的傳統小吃,以白蘿卜、新鮮牛腩,配以佐料長時間燉制而成。在一些繁華的路段如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地,蘿卜牛腩的清香飄滿街。在街上,你會常見到端著碗吃著蘿卜牛腩逛街的人,特別是少男少女們。
肉丸:像豬肉丸、牛肉丸、蝦丸、魚蛋等等,是逛街最流行的小吃之一。這些肉丸子不但彈牙爽口,而且色澤鮮嫩,口感爽脆,一串串浸在濃香的湯汁裡面,讓人一見就要流口水。這些美味肉丸食用特別方便,是年輕人最愛吃的小吃之一。
燒烤串:最近,廣州的外地燒肉突然多了起來,什麼山東羊肉串、內蒙古烤羊腿、燒肉串,真是應有盡有。在冬日的寒風下,味道特別香,吃起來感覺更像蒙古草原上吃的正宗燒肉,加點其他佐料,味道真是「無得彈」。
邊聊邊吃
早茶甜品
在廣州,喝早茶已成了一種文化,無論是年輕人或是中老年人,都喜歡在周末時,約上三五知已,邊吃早點邊聊天。
廣州人吃早餐喜歡吃一些清淡的面製品,因此,廣州小吃就有了雲吞面、腸粉和沙河粉等名小吃。除此之外,早茶店還供應雙皮奶、龜苓膏等甜品。
雲吞面:是廣州人對餛飩的俗稱,在上下九路、西華路、人民路一帶都很多這種賣雲吞面的小吃店。由於此品湯味濃郁,雲吞皮薄餡多,蛋面有彈牙之感,因而成為廣州人早餐、小點的美食。
腸粉:廣州的一種特色小吃,是廣州人愛吃的小食,也是廣州大小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因形似豬腸,廣州人也稱之為豬腸粉。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
及第粥:伍湛記為民國時期著名小食店,坐落在荔灣文昌巷,它的粥類以及第粥最為出名,粥底有腐竹白果大地魚等,粥色白鮮明,米水交融,味鮮香厚。
雙皮奶:南信雙皮奶是南信牛奶甜品店的招牌食品。燉好後牛奶雙層凝固,色潔白,呈膏狀,半固體,光潔平滑,奶皮不離碗邊,風味甜香軟滑,營養豐富,具潤肺養顏之效。
龜苓膏:廣州人怕上火,因此最愛吃龜苓膏。廣州人自製的龜苓膏呈棕褐色,為膠狀,容器是什麼形狀它便是什麼形狀,一小缽一小缽,加蜜後顯得晶瑩,入口甜,回味苦。據說越苦越好,可以清熱敗火,多吃為宜。
這些都不錯……推薦可以去酒樓喝早茶……很多廣州美食都能在早茶的時候吃到……
廣州的名小吃有哪些
蘿卜糕、芋頭糕、銀記拉腸(比較出名的一間店),早上去地道的茶樓喝茶咯,一大市民的特色。喝茶的東西有很多是名小吃呀!說實話,上海就是小吃多,也比較出名,廣州除了是有部分小吃外的一大主題是粵菜。有空晚上去有特色的地方吃個飯也好。
嘻嘻!我算是地道的廣州人吧,在廣州出生長大^-^
聖賢蘿卜牛腩:蘿卜牛腩是廣州有名的傳統小吃,以白蘿卜、新鮮牛腩,配以佐料長時間燉制而成。在一些繁華的路段如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地,蘿卜牛腩的清香飄滿街。在街上,你會常見到端著碗吃著蘿卜牛腩逛街的人,特別是少男少女們。
肉丸:像豬肉丸、牛肉丸、蝦丸、魚蛋等等,是逛街最流行的小吃之一。這些肉丸子不但彈牙爽口,而且色澤鮮嫩,口感爽脆,一串串浸在濃香的湯汁裡面,讓人一見就要流口水。這些美味肉丸食用特別方便,是年輕人最愛吃的小吃之一。
燒烤串:最近,廣州的外地燒肉突然多了起來,什麼山東羊肉串、內蒙古烤羊腿、燒肉串,真是應有盡有。在冬日的寒風下,味道特別香,吃起來感覺更像蒙古草原上吃的正宗燒肉,加點其他佐料,味道真是「無得彈」。
邊聊邊吃
早茶甜品
在廣州,喝早茶已成了一種文化,無論是年輕人或是中老年人,都喜歡在周末時,約上三五知已,邊吃早點邊聊天。
廣州人吃早餐喜歡吃一些清淡的面製品,因此,廣州小吃就有了雲吞面、腸粉和沙河粉等名小吃。除此之外,早茶店還供應雙皮奶、龜苓膏等甜品。
雲吞面:是廣州人對餛飩的俗稱,在上下九路、西華路、人民路一帶都很多這種賣雲吞面的小吃店。由於此品湯味濃郁,雲吞皮薄餡多,蛋面有彈牙之感,因而成為廣州人早餐、小點的美食。
腸粉:廣州的一種特色小吃,是廣州人愛吃的小食,也是廣州大小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因形似豬腸,廣州人也稱之為豬腸粉。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
及第粥:伍湛記為民國時期著名小食店,坐落在荔灣文昌巷,它的粥類以及第粥最為出名,粥底有腐竹白果大地魚等,粥色白鮮明,米水交融,味鮮香厚。
雙皮奶:南信雙皮奶是南信牛奶甜品店的招牌食品。燉好後牛奶雙層凝固,色潔白,呈膏狀,半固體,光潔平滑,奶皮不離碗邊,風味甜香軟滑,營養豐富,具潤肺養顏之效。
龜苓膏:廣州人怕上火,因此最愛吃龜苓膏。廣州人自製的龜苓膏呈棕褐色,為膠狀,容器是什麼形狀它便是什麼形狀,一小缽一小缽,加蜜後顯得晶瑩,入口甜,回味苦。據說越苦越好,可以清熱敗火,多吃為宜。
東莞的有名小吃有哪些?
東莞特產麥芽糖柚皮、荔枝、麻涌香蕉、厚街瀨粉、厚街臘腸、白沙油鴨、虎門麻蝦、虎門膏蟹麥芽糖柚皮東莞的土特產之一,它是選用優質廣西沙田柚,去掉果肉,只取柚皮,它的製作過程相當復雜:將柚皮曬干後,用清水長時間浸泡,這是為了除去鮮柚皮中的苦味。然後再去掉表面的一層柚青,把剩餘的部分片成數個薄片。 然後再要用事先製作好的,用由麥芽大米混合發酵而成的液體(這就是麥芽糖了),經過秘傳的方法淹制,要淹好多天後才能做成現在這風味獨特的土特產--麥芽糖柚皮。 糖柚皮是在咸豐六年(1856),由石龍專制麥芽糖的老字型大小「李全和」創制,作法就是用沙田柚皮削去表皮,泡水後再榨乾,以麥牙糖為主料配製而成。糖柚皮的製作至今還是以祖傳技藝為基礎,用小麥化成麥芽,加之糯米,經發酵後製成麥牙糖,再用傳統方法,採用銅鍋明火蒸煮大約一個小時,然後倒在糯米紙上冷卻,即可成為甜度適中、風味獨特的糖柚皮。通常為食用方便,會剪成三角形的小塊包裝好。 糖柚皮入口軟滑,細膩無渣,甜而不膩。據說其還有健胃消滯的功效,因而在建國後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曾名聲大噪,年產5萬公斤,馳名南粵,享譽東南亞。 中國荔枝數廣東,廣東荔枝數東莞,而且每年荔枝季節香港人成群結隊回大陸吃荔枝也必奔東莞,因為吃成精的他們也知道東莞的荔枝是最好的。其中出名的品種有糯米滋,桂味,當然還有妃子笑,就是讓楊貴妃笑的那種噢!現在因為不是荔枝季節,我就不說太多了. 東莞的香蕉最好的要數麻涌鎮的. 麻涌香蕉有一種別名叫「過山香」的品種,一聽這名字就已嚇人一跳了吧?那你在買時怎樣挑選它呢,你就要專找那種個頭不大,表皮上有一些黑色麻點的,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芝麻點或梅花點。別看現在有些外國進口的香蕉個頭大極了,有一尺多長,表面黃燦燦地看起來很漂亮,但你把兩種香蕉放在一起一嘗就分得出上下來了。麻涌的過山香皮又薄,肉又粉又甜,還香得不得了,那種外國大個蕉呢皮又厚,肉質又韌,半甜不甜,香味也似有若無,簡直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厚街的燒鵝賴粉是出名美味。 可能北方的來賓有些不知什麼叫賴粉,它是用大米磨成粉,做成象面條一樣,但它不是扁的,而是圓柱狀的,吃起來特別滑爽。這個菜最講究的是在湯上,要用整隻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時候,將賴粉在熱水中一燙放入碗中,然後加上一大勺高湯,面上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那本就鮮美的湯中再浸上了燒鵝的特別香味,簡直就好吃得連神仙都要下凡了。所以來到厚街,這個美味是一定要嘗的。厚街鎮上各個小吃早餐店都有這道菜式,要想知道是不是最好的,你只要看吃的人多少就知了。哪個店人多你就往哪個店去,絕對錯不了。 厚街臘腸,有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南宋末年,戰亂不斷,百姓為了避禍,紛紛逃入山中。當時厚街有個姓王的村民,把大米和碎肉拌勻,灌入腸衣中,用小繩束成一節節的,然後曬乾,隨身帶備逃難。吃的時候或蒸或煮或烤,既可當菜又可當飯,而且非常美味。後來經過人們不斷改進,就成了今天名聞海內外的厚街臘腸。在東南亞及港澳地區,東莞厚街的臘腸都是非常出名的。而且大家在購買時還可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它一節節特別短小,幾乎象一個大紅棗一樣,所以又叫棗腸。可能是當年那個姓王的村民為了節約又取食方便而做成這么小的吧。不過它食用起來確實非常方便,而且還有個好處,比如說你剪取幾個放在飯上蒸熟時,它的香味都會包含在腸里,不會散失,等到一口咬下去時就香氣滿嘴,特別濃郁。 東莞臨江面海,水產特別豐富,海鮮是這里飲食的一大特色。 百佳和吉之島兩個大型超市都在商場內設立了「東莞特產」專櫃,您可以在上述兩個超市內即可選購到稱心如意的東莞特產了。
廣西的有名小吃有哪些?
廣西各地旅遊風味餐飲一覽表
玉林市玉州區
牛巴、肉蛋、牛腩粉
興業縣
牛巴、城隍酸料、哈蚧酒
北流市
鴨塘魚、花生豆腐、大容山野菜
容縣
西山豬腳、白釀豬腰酒、霞煙雞、沙田柚子宴、貴妃宴、紅菇湯
陸川縣
燒乳豬、扣肉香骨、白切豬手
博白縣
三黃雞、炒空心菜、冰花肉、芋荷
貴港市
蓮藕湯、釀菜系列、芋頭糕
桂平市
敬慈齋素餐、洗石庵素菜系列、香豬肉、紙包雞、乳泉酒、羅秀米粉
桂林市
馬蹄炒雞球、馬蹄蒸肉餅、白鴿芝麻蝦、竹筒魚、荔枝炒雞球、荔浦芋扣肉、桂林荷葉鴨、黨參燉全雞、桂林米粉
陽朔縣
柚子皮菜、啤酒魚、柚葉粑、螺螄釀、玻璃扣、狗肝菜、柚皮釀、子姜鴨、炒甜筍、灕江蝦
臨桂縣
香糯八寶飯
興安縣
荷花魚、白果煲
龍勝各族自治縣
打油茶、竹筒飯
資源縣
蕨菜、干魚仔、打油茶
恭城瑤族自治縣
粘粑油茶、打油茶、蘭花根
荔浦縣
豐魚巖風味宴、八卦宴、油豐魚
靈川縣
狗肉、清水魚、清水雞
全州縣
荷花魚
灌陽縣
打油茶
平樂縣
水鹽菜、玻璃扣
永福縣
打油茶
柳州市
螺螄粉、牛腦酸筍粉、鮮肉煮粉、椰蓉軟糯糕、水油堆、油炸西多士、果脯八寶飯
融水苗族自治縣
香菇、香鴨、香糯、香酒、山蕨、重陽筍
金秀瑤族自治縣
各種野味(保護動物除外)、糯米酒、榨肉、魚、野菜、竹筍
三江侗族自治縣
酸肉(魚、鴨、鵝、豬)、打油茶、糯米酒、糯米飯
象州縣
田螺、土雞、狗肉
鹿寨縣
糯玉米、蓮耦、粉、糕點
融安縣
米粉、大頭菜、涼粉
武宣縣
田螺、狗肉、土雞
南寧市
老友粉、皺皮燒鴨、粉餃、粉利、五色糯米飯、捲筒粉、粽子
武鳴縣
檸檬鴨、粽子、香酥鴨
邕寧縣
燉生高餐、生榨米粉
憑祥市
五色糯米飯、艾餈粑、捲筒糕、竹筒飯、魚生
大新縣
蛇湯園
龍州縣
定親餈粑
扶綏縣
東門雞肉、曲頭鴨蛋、越味米粉、涼粽
隆安縣
板栗扣竹狸、香酥芝麻鴨、三鮮假蔞、龍虎一品菜、開心瓜、苞絲粉、牛蕉餅
崇左縣
糯米沙糕
寧明縣
假蔞煎牛肉、糯米艾葉粑、千層糕、玉液花生 *** 、五色糯米飯、魚生、生榨米粉、明江燒豬
賓陽縣
狗扣、酸粉
橫縣
魚全席、油爆大頭菜、紅燜芋頭、生魚片
馬山縣
五彩糯米飯
北海市
珍珠貝肉粥、豬腳粉、白切雞、生猛海鮮
合浦市
大籠糯、牛巴、熱粽、伏苓糕、蟹汁、沙蟲湯、火燒尤魚、沙穀米
防城港市
沙蟲粥、魚露
東興市
風吹糯
上思市
上思香豬、魚丸
欽州市
豬腳粉、咸沙梨、芝麻糊、魚生
靈山縣
咸沙梨
梧州市
梧州紙包雞、龍虎鳳燴、神仙缽、田螺雞煲、和味狗肉煲、冰果滴珠豆漿、龜苓膏、白斬狗、三黃雞
蒼梧縣
豬油餅
岑溪市
白切狗、三黃雞、豆腐釀
藤縣
同心米粉、太平酸菜
蒙山縣
蒙山菜釀、蒙山肉丸、打油茶
鍾山縣
打油茶
富川瑤族自治縣
打油茶
百色市
田螺、三七雞、酸辣大魚頭
靖西縣
五色糯飯、捲筒粉、山渣、酸沙梨
平果縣
黃豆、腐竹、目六魚
凌雲縣
娘子酒、臘肉、白餈粑
田東縣
七里香豬、果圃
德保縣
五味香料、五香瓜子
那坡縣
酸肉、山薯
樂業縣
蜜蜂飯、腌肉
隆林各族自治縣
蜂蛹、辣椒骨、魚星草
河池市
竹板魚、壯鄉甜酒、蔗香富貴魚、釀炸麻仁蜂、五香豆蛆、山姜粉蒸肉、壯家簸箕糯米餈、鴨把
宜州市
鯉魚燜黃豆、豆腐圓、豆腐淆、清燉鴨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仫佬菜包、五色糯米飯、白斬狗、泥包雞、五花雜會湯、艾湯、香芋釀、臘肉蒜薹、珍珠玉米粥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香豬、香牛、香鴨、香粳、香菌、菜牛、康寧窖酒、毛南花竹帽
南丹縣
雪鳥歸秋瑤、瑤寨老同珠、瑤家南瓜球、瑤雞、中堡苗家樂、野豬肉、壯鄉豆腐瑤、紅水河魚
鳳山縣
「馬蹄菜」湯、火麻豆腐、鴨腳米粥、涼伴魚腥草、鳳陽豆腐圓、血漿本地鴨、烏骨雞系列
東蘭縣
原味烏骨雞、清蒸紅河魚、長壽火麻元、素炒革命菜、明爐烤山羊、水煮香臘肉、酸味魚腥草
巴馬瑤族自治縣
干煎油魚、長壽火麻湯、瑤鄉豆腐圓、金黃玉米餅、香酥玉米鍋巴、泡拌香椿芽
大化瑤族自治縣
紅水河劍魚湯、油炸馬蜂仔、火麻湯、瑤山蒸臘肉、油炸紅水河油魚、百弄山羊系列套餐、紅水河水魚湯、黃豆粉蒸三夾豬肉
廣東小吃有哪些?
有即便那
⑻ 江西的特產是什麼
特產有; 牛舌頭 又叫牛招財,也是民間製作的一種傳統面點。用白色和紅色糯米粉相配,又用白、紅糖攪芯子與糯米粉相配,中間成白色,再用紅色(即加點紅糖揉拌的粉)鑲邊。粉內要有糖料,製成後用70度臘閉迅的油煎,即成為紅邊白芯的點心,香甜爽口。 牛肉炒粉 不少地方有肉絲炒粉、三鮮炒粉,可南昌獨特的是牛肉炒粉。據傳,南昌的牛肉炒粉,起碼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其肉嫩,粉軟、味鮮,烹調製作也很講究。 木瓜涼粉 又叫粟子豆腐,是南昌民間非常盛行的夏季防暑飲料。即用木瓜粉或粟子粉為主要原料(現大多用薯粉代之),把粉煮得象稀飯那樣,倒入木盒或水桶內,待涼後便成豆腐狀。 米粉蒸肉 南昌人每年立夏前後都喜歡蒸上一碗米粉蒸肉,據說立夏日吃了不會生痱子。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後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味 品,然後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即可。 「皇禽」醬鴨 這是南昌煌上煌烤禽總社生產的傳統烤鹵製品。該社依據皇家貴族膳食營養配方,調合現化人口感,精選優質的放養湖泊水鴨,經過30餘鍾優質天然香辛料浸泡,採用現代高科技保鮮技術精心加工而成,口味純正、口感鮮美,該品問世以來深受海內外美食家高度贊譽,產品暢銷不衰,為居家、旅遊、招待貴賓、饋贈親友之佳品。 三杯雞 因烹調雞塊時加入甜米酒、豬油、醬油各一小杯,不放湯水,用炭火將雞塊燉熟,故名。 安義枇杷 南昌安義縣所產的枇杷,果實圓形,表皮薄嫩,肉質厚實,鮮甜微酸,汁多爽口,風味獨特。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和糖、鈣、鎂、鐵等成分,營養價值很高。枇杷鮮果既可生食,又可製成罐頭、果酒和果醬。用枇杷的葉、果核、果汁加冰糖可熬成著名的枇杷膏,有清肺、止咳、潤喉、生津之功效。 風味烤鹵 風味烤鹵特色食品攜帶方便,吃起來配酒配飯隨君自便,即衛生味道又好,更是親朋好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上好禮品。 荊柴麻 荊柴麻屬進賢縣地方品種,種植歷史悠久。該芝麻烏黑光亮,有一定的葯效作用。經常食用,可以減少脫發,延緩白發,保持頭發烏黑有光澤,是較為理想的保健食用品。 鰍魚鑽豆腐 這是南昌民間長久流傳的一道名菜。 葡萄豆豉 呈顆粒狀,黃褐色或黑褐色,表皮皺起象葡萄乾,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 南昌米粉 久負盛名的南昌米粉,具有潔白、細嫩、久漂不爛、久炒不碎的特點。南昌米粉歷史悠久,主要製作原料是優質晚米。 石頭街麻花 石頭街麻態余花以配料考究,製作精細,揉搓均勻,功夫獨到而著稱於市。它選用精白麵粉,一級白砂糖,上等清油等優質原料,每生產一百斤麻花,要在料里摻進八斤新鮮雞蛋黃。反復揉搓,直到面料均勻,然後搓成麻花。煎炸時,油要多,火要文,油溫嚴格控制在七成。這樣做成的麻花油生、糖實、個小、型美、色潤、香甜、酥鬆、爽口。 江西名扇 黑、白紙扇,油紙扇和絹扇,都是用本省出產的竹筋細勻的毛竹做扇骨。 南昌瓷板面像 「南昌瓷板畫像」是工藝美術的奇葩。瓷板畫像源遠流長,它融古代、西洋的技藝於一體。 鄱陽湖銀魚 銀魚古名「膾殘魚」,是魚類中較小的一種。銀魚細長光滑,全身銀白,呈肉色,晾乾後質地雪白,透明,因而得名。 江西珍珠 珍珠,自古以來不僅是貴重裝飾品,還是珍貴的葯材,具有安神定驚、清熱益陽、明目解毒、潤澤肌膚等葯療效用。 江西梨瓜 江西省的「梨瓜」,是我國甜瓜中的珍品。瓜色潔白,外形象梨。吃起來水靈、香甜。每隻瓜重一至二斤。 南昌大麴酒 南昌大麴酒為江西地方歷史名酒之一。酒度為六十度,具有清亮透明,芳香撲鼻,入口香綿,純正醇厚的特殊風味。 丁坊酒 丁坊酒是江西傳統的甜型黃酒,以南昌縣坊村所產品質最佳,故名「丁坊酒」。 胡卓人蘄蛇葯酒 蘄蛇,又名「五步蛇」,是江西常見的一種劇毒蛇。用它泡製的胡卓人葯酒是傳統名貴葯酒,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李渡高梁酒 是江西省具有特殊風味的歷史傳統輪此名酒之一,因產於南昌進賢縣李渡鎮而得名。酒度為五十六度。 李渡毛筆 李渡毛筆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生產歷史。傳說秦代蒙恬發明「柳條筆」不久,咸陽人郭解和朱興由中原流入江西臨川李渡一帶,傳授制筆技藝。 瓷器 在南昌的繁華商業街道兩旁,可見最多的是大小不一的各類瓷器商店,也正是由於江西省一向被認為是中國瓷器大省的緣故,更藉助於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城市的便利,所以,在這里選購一些正宗的中國瓷器,倒是較為輕松的樂事
⑼ 江米條類似的甜果子有哪些
蘭花根(山東叫法)、京果、小桃酥、炒米糖、芝麻片、北京酥糖、花生橘改酥,龍須酥 、棗泥酥,花生糖 ,桂花酥糖,花生酥糖 ,武穴酥糖等等。
各地叫法不同,這類東西叫麻糖、麻筒、米花糖、大京果,和薩其馬以及陝西的燎花很相近。
米花糖是一種著名傳統小吃,該小吃香甜可口,具有米花清香,芹蠢其中以重慶江津米花糖和四川樂山蘇稽米花糖最知名。米花糖主要是用糯米和白糖作的。
燎花,又稱「蓼花」,「蓼花糖嫌伍陪」是陝西咸陽市三原縣著名特產,地方傳統小吃之一,始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加工歷史。具有松、香、酥、脆、清甜的獨特風味。
燎花外形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