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蘆花盪
㈠ <蘆花盪>的原文
《蘆花盪》的原文如下:
我在遙望
遠處那一片靜靜的蘆花盪
和蘆花叢中那條幽長的小路
伴隨著我們
度過一段甜美的時光
秋風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猖狂
在暖暖的陽光下掀起了白濤茫茫
是迎風起舞嗎
還是在揮手觀望
蘆絮飛揚的天空
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和迷離目光
摘一束潔白的蘆花
把記憶捲成窄窄的長串
讓風輕撫紊亂的思緒
面對落霞余輝
把蘆花灑在靜靜的江畔
《蘆花盪》白洋淀紀事之二原文: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敵人監視著葦塘。他們提防有人給葦塘里的人送來柴米,也提防裡面的隊伍會跑了出去。我們的隊伍還沒有退卻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幹部。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隻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件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裡拿著一根竹篙。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①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支槍。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
(1)荷花蘆花盪擴展閱讀:
《蘆花盪》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凄凄、慘慘、戚戚」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呻吟,也被輕輕一筆帶過去了。
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淀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淀人民心靈的塑像。
㈡ 蘆花盪或荷花盪的地域
蘆花盪是荊州城南長江邊的一狹長形沙洲,本名學堂洲。因常年洲子上長滿蘆葦,江風一吹蘆花隨風盪揚,人呼之為蘆花盪。因秋季蘆葦可用做柴燒,民間又俗稱其為柴山。蘆花盪北為沮漳河口和荊江大堤,南為長江,東西長近5公里,相傳此處即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地方。時周瑜暗想施計向劉備討回荊州,領兵從此處棄船登岸准備攻打荊州,被諸葛亮識破其計,氣得周瑜大叫一聲從馬上跌下,即被隨得將士抬回船上。回到東吳後,周竟不治而亡,後人因此有「三氣周瑜蘆花盪」的故事,口耳相傳至今。1993年,沮漳河口改行李埠臨江寺入江後,學堂洲已被築起一道大堤,改造成沿江一片開發區,建成學校、自來水廠和碼頭,成為荊州的一塊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