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海棠
㈠ 遼金時期的「秋山玉」有什麼特點
遼金玉器從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徵而言,包含了契丹族、女真族的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原的漢文化、佛教文化和西亞文化四個方面。從玉器所反映的文化特徵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玉器,如海東青啄天鵝紋佩、山林虎鹿紋佩、玉逍遙、臂飾、嘎拉哈,圓雕的動物有熊、天鵝、大雁、蟾蜍、猴子等,還有極少作為玉雕動物的蠍子、蟾蜍、蛇、蜥蠍等;二類為中原漢文化的玉器,如玉帶板、玉杯、玉盒、玉硯、玉水盂、玉碗,和植物花卉飛禽走獸中的凌霄花、荷蓮、龍鳳、綬帶鳥、鴛鴦、蝴蝶、兔子、烏龜、鱖魚等紋飾造型;三類為佛教文化的玉器,有玉塔、飛天、摩竭、法輪、法螺、金剛杵、伽羅神鳥、佛造像等;四類為西亞文化特色的玉器,如四曲海棠花式杯、孔雀十六曲刻飾水波紋玉碗。
分別的規律就看上面雕刻的動物圖案,有鹿的必是秋山玉:"春水玉"所指為鶻(海東青)捉鵝(天鵝)圖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為山林虎鹿題材的玉器,前者與遼史記載的遼帝行至"春捺缽""鴨子河濼"進行狩獵活動情景相吻合,後者與遼史記載"秋捺缽"活動相一致。《金史》中記載,將有鶻攫天鵝圖案的服飾稱為"春水之飾",將有虎鹿山林圖案的服飾稱為"秋山之飾",故將此種玉器定名為"春水玉"和"秋山玉"。這類內容的作品,充滿了淳樸的山林野趣和濃郁的北國情調,是極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作品,雖內容大體一致,但每件的具體形式卻絕無重復,達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藝術境界,充分體現了玉匠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卓越的觀察力。其代表為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青玉鏤空鶻攫天鵝及青玉虎鹿鷹鵲雙面雕。
㈡ 遼金時期白瓷有什麼特點和造型
遼代陶瓷器 多為酒具、茶具、盛食具、貯藏器和日用雜器。大都為民窯產品,也有供遼皇室和契丹貴族使用的官窯製品。民窯產品粗朴,官窯產品精緻。已發現重要陶瓷窯址7處。其中民窯4處,為遼寧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遼陽江官屯窯、山西大同青海窯村窯;官窯 4處,為遼寧林東上京窯、內蒙古赤峰缸瓦窯和北京龍泉務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古和北京地區的遼契丹貴族墓和漢人墓中均出土有遼窯燒制的白瓷和醬、黃、綠色釉及三彩陶器。傳世品中遼陶瓷以黃、綠單色和黃綠白三彩釉陶居多。
遼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陶器有黃、綠、黑、白單色和黃、綠、白三彩釉陶。民窯製品胎質粗糙,均施化妝土。白瓷釉白微黃,胎色白帶紅、黑色雜質點;黑釉瓷釉色純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黃官窯白瓷胎質細白,釉色純白或白中泛青,釉質瑩潤,佳者與定窯上品相類,有的於器底刻「官」或「新官」款。北京發現的遼應歷八年 (985)遼贈齊王趙德鈞墓和赤峰發現的應歷九年(986)遼駙馬墓出土的「官」和「新官」款白瓷盤、碗是遼早期受定窯技藝影響的作品。北京遼重熙二十二年 (1053) 王澤墓、內蒙古昭盟遼壽昌五年(1099)尚墓和山西大同卧虎灣 2號遼墓都出土有精美的白瓷。黑釉瓷胎質細白,釉色黑中閃綠,積釉處如堆脂,光澤較強;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閃黃,有黑色雜質點;單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質細軟,作淡紅色,施化妝土。官窯三彩色釉嬌艷光潔,民窯三彩色釉鮮艷不足,釉層易剝落。白釉陶器釉質欠潤澤,白釉上點綠彩者頗為美觀。遼陽統和四年 (984)耶律延寧墓、法庫葉茂台遼墓、朝陽前窗戶村遼墓出土的黃、醬和綠色釉陶器及錦西大安五年(1089)蕭孝忠墓出土的黃釉與三彩釉陶器,具有遼彩釉陶器的典型風貌。
陶瓷器造型分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兩類。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樣式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盆、罐、壺、瓶、瓮、缸,還有香爐、陶硯、棋子、磚瓦等;契丹形式則仿照契丹族慣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雞冠壺,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樣式,整體由壺身、管狀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構成,壺體上做出仿皮革縫制的痕跡和皮條、皮扣等附件。後人常以皮製品痕跡的多少區別雞冠壺時代的早晚雞冠壺有五種樣式,即扁身單孔、扁身雙孔、扁身環梁、圓身環梁和矮身橫梁式。內蒙古赤峰應歷九年 (959)遼駙馬墓出土的白瓷綠釉雞冠壺扁身單孔,是雞冠壺的早期形式河北遷安遼開泰六年(1017)韓相墓出土的綠釉帶蓋雞冠壺,是稍晚的扁身雙孔樣式的典型器。遼寧1、2號遼墓出土的白瓷雞冠壺和綠釉雞冠壺,是遼晚期盛行的圓身環梁式雞冠壺的作品。鳳首瓶為鳳頭口、旋紋長頸(或做竹節式)、高體、豐肩、瘦胴、圈足。遼寧北票水泉遼墓出土的鳳首瓶、鳳嘴珠,是鳳首瓶的早期樣式。遼寧義縣二號遼墓出土的花口鳳首瓶,鳳首托起花口蓋,秀麗挺拔,最為常見。雞腿瓶為小口、豐底,器身細高,上豐下斂,形如雞腿,以弧棱形弦紋為飾,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貯藏器,產量很大,瓶體上常有刻劃符號。盤口穿帶壺,亦稱背壺,古代名為攜壺,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漿等飲料的容器。壺式有扁體和圓體兩種,體兩側有溝槽和環系,可系繩,便於騎馬攜帶。遼寧義縣清和門西村遼墓、法庫葉茂台七號遼墓和北票水泉遼墓出土的穿帶壺,展現了扁體或圓體壺式的特點。方碟仿木碟樣式,花邊敞口,四方形,淺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產品極少。三彩印花方碟頗多,遼晚期墓葬中時有出土,西弧山大安五年(1089)遼墓、建平和樂村大安六年(1090)遼墓出土的三彩印花方碟為代表作。海棠花式長盤系仿金屬製品式樣,淺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黃、綠、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樣式美觀,色彩嬌艷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燒造的魚壺、鴛鴦形壺,均形態生動,實用美觀。遼寧凌源縣出土的三彩鴛鴦壺,高19厘米,鴛鴦式壺體卧在荷葉式托上,嘴為流,背上貼五瓣花式口,與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連以曲柄,以黃、綠、白三彩釉遮體,羽紋清晰,色彩斑斕。還有依照印度神話中「摩羯魚」製作的獸首、魚身壺和燈,設計新巧,造型優美,寧城出土的三彩摩羯壺為代表作。遼代陶瓷造型實用性強,粗獷、質朴,富有民族特色。
遼代陶瓷受中原裝飾技法的影響,有刻劃、剔、印、彩繪和色釉裝飾,以簡朴豪放為特點。如取法於磁州窯的黑繪裝飾,多以散點式構圖展現簡潔的紋樣,有疏朗灑脫的美。建平五十家子遼墓出土的白釉黑花瓶,三組花蝶環列器體,筆致稚拙有力,頗具野趣。有的在器物表面塗畫彩或描金裝飾,別具一格。單色和三彩釉飾是遼陶瓷的一大特色,嬌艷的黃色或蔥翠的綠色給人以美感。裝飾題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葯居多,取材於自然界的飛禽、動物、魚蟲、花草、水波等紋樣也廣見於裝飾畫面,還有傳統紋樣中的龍、獸面、騎士、力士、火珠、流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