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魚鳥畫

荷花魚鳥畫

發布時間: 2023-03-03 23:22:07

㈠ 鶴,鯉魚,蓮花,祥雲是什麼寓意

在道教中,鶴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有仙鶴的說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驥。中國傳統年長的人去世有駕鶴西遊的說法。
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松畫在一起,作為益年長壽的象徵。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
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除此之外,鶴在中國的文化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系。
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鶴為長壽仙禽,具有仙風道骨,據說,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鶴常為仙人所騎,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雲的形象出現。

鶴也常和松被畫在一起,取名為「松鶴長春」、「鶴壽松齡」;鶴與龜畫在一起,其吉祥意義是龜鶴齊齡、龜鶴延年;鶴與鹿、梧桐畫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
畫著眾仙拱手仰視壽星駕鶴的吉祥圖案,謂為「群仙獻壽」圖。鶴立潮頭岩石的吉祥圖案,名叫「一品當朝」。兩只鶴向著太陽高飛的圖案,其吉祥意義是希望對方高升。鶴、鳳、鴛鴦、蒼鷺和黃鴿的畫,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五種社會關系。其中,鶴象徵著父子關系,因為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的父鳴子和的象徵。

鯉魚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探究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有不少是與魚有關的,而鯉在魚類中可謂領袖群倫。《爾雅》將它列於魚類之首,《本草綱目》也將它列於31種魚之冠。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鯉魚不僅是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更與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產生了深厚淵源。我們的祖先在這個普通的魚種身上塗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神秘色彩,賦予了它非常多的象徵意義。

鯉魚名稱的由來:

根據宋代大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鯉魚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其側線上有三十六片鱗,鱗上有像十字的黑紋,三十六乘以十,剛好是一里的步數(古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鯉當助一行三十六鱗,鱗有黑文如十字,故謂之鯉,文從魚,里有三百六十也。」魚和里合起來是一個「鯉」字,鯉魚因此得名。

鯉魚的象徵意義:

1.金榜題名
以鯉魚來寓意金榜題名,源自廣為人知的「鯉魚跳龍門」傳說。「鯉魚跳龍門」見於《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大體意思是說鯉魚要化為龍,首先要躍過高高的龍門,還要經過天火燒其尾的考驗,才能化為神龍,否則就只好甘心做一條凡魚了。
這則神話傳說的寓意十分明確,即要想功成名就,就必須努力奮斗,必須經過艱苦磨難。這個傳說激勵著古今的讀書人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用功讀書,方能出人頭地。因此,古時鯉魚跳龍門常作為對平民通過科舉得以高升的比喻,也是一個吉祥祝辭。

2.權力
唐代以前,兵符是做成虎的形狀的,稱為「虎符」。唐朝時改虎符為魚符,把銅鑄成鯉魚的形狀,作為兵權和皇權的象徵。魚符為什麼不模仿其他魚而鑄,偏偏要模仿鯉魚呢?一個原因是「鯉」與唐朝皇帝的姓氏「李」同音,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取鯉是「魚之主、能神變、能躍龍門而成龍」之意。唐代人不僅調兵遣將用魚符,更換行政官員的信物也用魚符。新官員拿著朝廷保存的一半魚符到住所,與舊官員的另一半魚符相合,這就表示新官取代舊官是朝廷的命令。

3.書信
古人常以「鯉魚」、「雙鯉」、「尺鯉」、「素鯉」或「鯉書」比作書信,這種現象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非常常見。為什麼要用鯉魚來表示信函呢?信函又為什麼要仿鯉魚形而制呢?一種說法是這種習俗與鯉魚游速極快,能「飛越江湖」有關。其實,這一習慣起源於東漢樂府詩中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詩中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首詩中的「雙鯉魚」,指的是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中間夾著書信。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製,後來「雙鯉」就成為書信的代稱了。唐代用絲帛寫好的書信,也習慣上結成鯉魚形。

4.吉祥
同魚的其它象徵意義一樣,魚作為大吉大利的象徵也是由來已久。《史記·周本記》上說周武王伐紂,渡河中流時,有白魚躍入武王所乘舟中,武王遂以白魚為祭,後來成為周興商滅的瑞應。東漢時期傳說出沒於河海江湖中的神仙乘坐的就是鯉魚。又相傳孔子的兒子名孔鯉,便是孔子以鯉魚的吉祥之意取的,這也說明魚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種祥瑞。
明清以來,作為吉祥物的魚出現的幾率也非常之多,而且通常是以諧音的形式出現的,如「魚」與「余」諧音。至今在民間仍通常可見春節時張貼的年畫上有「年年有餘」、「富足有餘」等吉祥語和祝福語。而在民俗行為之中,魚作為禮品饋贈親友的習俗直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如江南一帶,過年要給親戚朋友送魚,討個口彩,「年年有餘」。

5.婚姻
在遠古時期,自然環境的惡劣迫使人類對自身的繁衍予以特別的重視,於是便產生了生殖崇拜。而作為遠古人類主要食物之一的魚便成了他們崇拜的對象,因為魚類通常都有強大的繁殖功能。魚作為繁殖能力最強的一種生物,在種族繁殖備受重視的古代,便成為了繁衍子孫的隱喻。流傳數千年不斷的魚鳥圖,雙魚圖是十分可靠的論證。這一意識流傳至今,演變成了「蓮里(鯉)生子」,「五魚戲蓮」等魚紋之類的紋飾和圖案。另外,北方人家舉行婚宴最後一道菜往往都必須是一條大鯉魚,如果是紅尾更顯雅趣情濃,究其原因,除了鯉與「利」同音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鯉魚代表的多子多福的含義。

6.孝道:
鯉魚同孝道發生聯系起自於晉人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干寶的《搜神記》記載:「王祥……性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在崇尚孝道的古代,這種傳說往往會成為統治者要極力宣傳的對象,因此這則流傳甚廣的傳說就將鯉魚與孝道聯系了起來。

7.其它:
除以上種種之外,鯉魚還有其它一些象徵意義。比如,在某些地區,鯉魚就是財神的象徵。在新年到來時,走街串巷賣鯉魚的商販往往高聲叫賣:「財神爺來啦!」而在其它一些地方,鯉魚又是大家的禁忌對象,這一習俗可能跟唐朝時統治者禁食鯉魚有關。

綜上所述,鯉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諸多象徵意義,中華鯉魚文化幾經流變,融合,演進,終於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鯉魚文化承載著民族傳統觀念的文化內涵,在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放射著璀璨的光芒。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象一片蓮葉,她的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蓮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而我佛祖卻獨自鍾情於蓮花。這是由於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如佛經上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楞嚴經》雲:「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同時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說,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所以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聖人化身。佛祖就是出於淤泥間挺然而出,證得正覺,得大自在。雖然超脫凡俗卻不離世間法。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恆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有志者應該努力修行,凈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脫俗,追求到達清凈無礙的境界。蓮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來象徵佛教的這種理想。況且,蓮花本身也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蓮貴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艷且鮮;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凈土。唐朝詩人李商隱贊譽荷花曾寫下著名的詩句: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三界的眾生,以淫慾而托生;凈土的聖人,以蓮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現。既然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也是佛寺中經常見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畫有蓮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蓮花為內容的藝術構想。象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雕有蓮花裝飾圖案以及蓮花洞窟頂上的蓮花獨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里,佛、菩薩的雕塑也離不開蓮花,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將蓮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卧蓮觀音,卧於池中蓮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捻蓮花;一葉觀音,乘蓮花漂行於水面;威德觀音,坐於岩畔,左手持蓮花;多羅尊觀音,手持青蓮花;不二觀音,坐於蓮葉之上;持蓮觀音,坐在蓮葉上,雙手持蓮花……。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凈土佛國的聖賢都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凈庄嚴。可見,蓮是佛國凈土的象徵。

不僅如此,蓮還與佛教醫學有著密切關系。蓮花含有豐富的營養,既可食用又可葯用。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帶露的蓮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蓮花以駐顏益色。蓮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確能潤澤膚色。初放鮮嫩的蓮花用開水泡飲,其汁翠綠清香,有清暑解熱和生津開胃之功效。蓮的地下根莖稱為蓮藕。相傳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患有肺結核,目犍連來探望他,並得知舍利弗喜歡吃蓮藕,就帶些新鮮蓮藕讓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蓮藕後果然病癒。後來,佛祖弟子經常用蓮藕作為葯用來治病,並發現了蓮藕的許多葯用價值。

當今,蓮花在佛教被尊為「聖物」。佛教的蓮花象徵完全一派東方文化的風尚,寧靜、愉悅、超脫和微笑。無量佛如蓮,無邊佛如蓮,人生亦應如蓮,安祥則步步生蓮。因此,蓮花所蘊含清凈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永遠為佛門弟子所崇仰,為世間善眾所喜愛。

觀荷葉露珠
齊己
霏微曉露成珠顆,宛轉田田未有風。
任器方圓性終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李頎
微風和眾草,大葉長圓陰。
晴露珠共合,夕陽花映深。
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

五彩祥雲,又喻意:五穀豐登。
祥雲:代表有好的預兆,表示對未來的美好祝願。古代人們會把祥雲的圖案畫在服飾、玉佩、雕塑上面,以此表示美好的祝願。
通常,做在裙褂上面的祥雲都是五色的,五彩祥雲,又喻意五穀豐登,從大體上說,就是國泰民安了。
祥雲的圖案可以參照:
五彩:紅,黃,綠,白,黑。
和五行相對應的:
東方甲乙木--綠色
南方丙丁火--紅色
西方庚辛金--白色
北方壬癸水--黑色
中方戊己土--黃色 。
其實就是水蒸氣+雲彩,在光的折射下。

㈡ 畫人物,建築物,花草蟲魚鳥,生活用品,哪個最難畫,說明一點理由,謝謝啊!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種畫法,國畫還是速寫素描?
通常來說,人物是最難畫的,理由如下:
人體有幾百塊肌肉和骨骼,不管是人面像還是半身、全身,對肌肉和骨骼的理解和刻畫都最為復雜,對造型和黑白灰及色彩的表現要求極高,當然,並不是說其他的就很簡單,但相對來說,至少造型不會像人物這般復雜,轉折面不會像人的肌肉這么多,相應,色彩的表現也會容易些。
舉個例子,一個蘋果,就是一個球體,但是一個人臉,就不是球體這么簡單,顴肌、口輪匝肌、眼輪匝肌等等,還有鼻頭、唇角等眾多細節轉折面,都要一一交代清楚,很需要功力的。畫的好靜物、花鳥的人不一定就能畫好人物!

㈢ 年年有餘年畫中,童子為何抱的是鯉魚,而不是鯰魚

因為鯉魚比鯰魚外觀更美觀,更喜慶。

古時借魚來祈求多子多孫,如蓮蓬、荷花、童子、鯉魚等相結合組合成「童子抱魚」、「鯉魚撒子」等圖案,都是藉助了魚類繁殖能力強盛的特點。

鯉魚與蓮花組合表達「連年有餘「,與牡丹結合寓意勃勃生機,與珠寶、浪花結合則比喻財源滾滾。而鯰魚則沒有類似的寓意。

因此年畫中童子抱的是鯉魚,而不是鯰魚。


(3)荷花魚鳥畫擴展閱讀:

中國魚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其文化內涵囊括了飲食、民俗、信仰等多個方面,從古至今綿延未絕,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所有領域。隨著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魚文化中出現了功利追求的方面。

首先,出現了魚圖騰。半坡人依水而居,魚是他們重要的食物來源,久而久之對魚產生了崇敬心理,進而便發展出了魚圖騰。在今天,侗族人依然把魚和始祖目都稱為「薩」,其古歌中還把子孫後代與魚群相比,把族姓的鼓樓以「魚窩」相喻,顯然具有圖騰意味。此外,在巫山大溪遺址的墓葬中,還出現了以魚殉葬的情況。

而在商周時期,魚是祭祀、禮宴中的必要祭品和食物。據《周禮·宰夫之制》、《聘禮》、《公食大夫》等記載,古代天子舉行宴饗,食具為九鼎八簋,其中第四鼎盛放的便是烹制好的熟魚,而第八鼎則是生魚。除此之外,魚還承載著人們對於生殖繁衍、農業豐收的信仰與祈福,如雙魚圖、魚鳥圖等都變現了魚的生殖象徵功能,而各種出土器物上的網魚紋、波點紋或古代的魚游入網圖等都表現了對農業豐收的美好祈願。



㈣ 八大山人的用筆用墨特點。越詳細越好 謝謝了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寧獻王朱權後裔,清軍入關國破家亡後削發為僧,晚年還俗。他一生致力於花鳥畫、山水畫的研習,成為明末清初畫雙絕的藝術大師,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繪畫筆觸凝重、洗練,墨色朗潤、含蓄,氣韻雄渾、空明、淋漓奇古,出人意表。山人的傳世作品很多,如《河上花圖》疏密相間、筆酣墨飽、氣勢磅礴,雄偉開闊;《魚鳥圖》誇張變形、過目難忘、超以象外……本書精選了八大山人的傳世繪畫作品,每幅作品都配有作品名稱、作品賞析、作品年代、作品材質、作品尺寸、繪法、收藏者、影響力指數等信息,彌足珍貴。畫冊裝幀新穎,文字精美,還為廣大讀者提供了關於中國畫的繪畫、鑒賞、收藏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使用本書的方法。【圖書目錄】-典藏大師·繪畫筆墨禪師八大山人(紅卷)傳綮寫生(西瓜、芋)傳綮寫生(墨花)花卉圖(水仙、荷花)花卉圖(玉簪)花果圖個山人屋花卉圖(蘭花)個山人屋花卉圖(奇石菖蒲)個山人屋花卉圖(墨葉、草蟲)古梅圖雜畫(荷鷺、竹石雙禽)雜畫(蔬果、貓)雜畫(蕉畫)雜畫(貓)詩畫(菊石)花鳥圖(荷花)梅花圖荷花翠鳥圖墨筆雜畫(蓮)荷花圖菊石圖雙鵲大石圖荷塘禽鳥圖湖石雙鳥圖鯉魚圖荷花雙禽圖(局部)五松圖花鳥圖(枯柳雙禽、竹石野鴨)花鳥圖(貓石、雙禽)花鳥圖(葡萄大石、孤松)花果鳥蟲(孤鳥、菊石)荷花圖柯石雙禽圖魚鳥圖書畫(奇石)書畫(葡萄)書畫(雙鳥)書畫(荷花小鳥)書畫(魚)書畫(荷花)書畫(竹石)
八大山人的書法學王獻之,風格獨特,意境高遠 ,以簡表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結構造型。後世評八大山人:「所寫水墨畫,脫盡窠臼,天姿超邁,故能空前絕後為開一代生面」。
八大山人專工水墨畫,善書法,能詩文。其山水、花鳥作品,畫風雄奇雋永,自成一家。花鳥畫以水墨寫意為宗,筆情恣縱,放逸不群,蒼勁圓秀,逸氣橫生,往往將物象人格化,寄託個人情感或賦予寓意,個性鮮明,筆墨不同凡響。山水畫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且枯索冷寂,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朴氣勢,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其署款「八大山人」,聯綴似「哭之」或「笑之」之狀。詩文題跋則含蓄隱晦,亡國之痛,狂放之態,寄於紙上。八大山人的花鳥畫風,可分為三個時期,50歲以前為僧時屬早期,署款「傳綮」、「個山」、「驢」 、「人屋」,多繪蔬果、花卉、松梅一類題材,以卷冊為多。畫面比較精細工緻,勁挺有力。50歲至65歲為中期,畫風逐漸變化,喜繪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誇張,用筆挺勁刻削,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棲一足,懸一足。65歲以後為晚期、藝術日趨成熟。筆勢變為朴茂雄偉,造型極為誇張,魚、鳥之眼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㈤ 荷花水鳥圖的作者簡介

朱耷(1626-約1705)字雪個,又字個山、道朗、個山驢、朗月、 庵、傳綮、破雲樵者、人屋、驢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原名統 ,江西南昌人。明宗室,甲申後,結束了他早年的貴胄生活,為躲避災禍,隱姓埋名,寄悲憤凄涼之情於書畫。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削發為僧。善畫花花鳥竹木,以簡略見勝,獨出新奇。書法古樸,有晉唐之風。寫意花鳥畫脫胎於明林良、徐渭等人,筆墨精練,含蓄蘊藉,豐富多彩、淋漓痛快、自成一格。畫山水,大都是荒嶺怪石,表現了「殘山剩水,地寒天荒」的境界。畫花卉多寫芭蕉、枯荷、古松;畫鳥,多無名之鳥,畫魚,多無名之魚,大都形象怪誕,表情奇特,冷酷逼人。表現出作者的高傲、冷漠和仇視現實的精神狀態。他的書法亦能博採眾美,獨標一格,具有點劃流美、挺稻遒勁的風神。其作品流傳至今的頗多。代表作有:《河上花圖卷》、《藤月圖》、《魚鳥》、《松下鳴禽圖》、《荷花水鳥圖》、《山水圖》等。曾編修《青雲譜志》並做了跋。

熱點內容
462花語 發布:2025-05-21 23:02:57 瀏覽:530
玄關松盆景 發布:2025-05-21 23:01:10 瀏覽:635
七夕活動企劃 發布:2025-05-21 22:49:45 瀏覽:421
精品大阪松盆景 發布:2025-05-21 22:44:31 瀏覽:750
七夕送空調 發布:2025-05-21 22:42:47 瀏覽:354
牡丹石雕 發布:2025-05-21 22:11:58 瀏覽:395
茶花嫁接季節 發布:2025-05-21 22:06:18 瀏覽:968
牡丹的科屬 發布:2025-05-21 21:47:35 瀏覽:955
獨攬梅花掃臘雪 發布:2025-05-21 21:37:40 瀏覽:44
年度七夕梗 發布:2025-05-21 21:23:08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