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宋鈞窯海棠

宋鈞窯海棠

發布時間: 2023-03-01 09:19:58

『壹』 鈞瓷的名貴在於釉色,北宋鈞窯瓷器值多少錢

鈞窯以河南禹縣為中心,窯址遍及縣內各地,已發現的古窯場百來處,並有宋代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鈞窯歷史可上溯到唐代,而以宋時生產最為鼎盛。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銅。如果說青瓷和黑瓷都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話,鈞瓷卻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並以其奇妙神秘而又艷麗迷濛的色澤,躋身於同代名窯行列。銅在氧化焰中呈綠色,在還原焰中卻呈紅色。銅紅釉的呈色與著色劑的加入,對基礎釉的化學成分、窯爐溫度和氣氛等因素十分敏感,稍有不慎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技術難度比較大。鈞窯用銅的氧化物作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銅紅釉,是陶瓷工藝製作上的一個突破。由於鈞瓷釉中有微量的氧化銅在起作用,燒出的釉色常常是青中帶紫,燦如晚霞。即使鈞瓷中的青色也不同於一般青瓷的青色,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鈞瓷的燒製成功是宋代工匠們的一個偉大的創舉。 北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鈞窯靛青釉尊,中國國家博物鈞窯釉的另一個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釉面中常有狀如蚯蚓走泥的痕跡。這是由於鈞窯釉層很厚,在烘窯的低溫狀態下發生了裂紋,而溫度升高後,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填補了裂紋。它和開片釉一樣,本來是在燒制過程中無意間出現的技術缺陷,卻成就了一種富有特色的裝飾語言。在中國的陶瓷界有一句話叫「鈞瓷無雙」,也就是說,即使在一個窯里所燒出來的鈞瓷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大多數的釉色都是人工難以控制而自然形成的,可謂至拙至美。 宋代吉州窯卷雲紋瓷瓶 鈞窯器型有花盆、尊、洗等,多為仿古銅禮器,古樸典雅,做工精巧。與同時期的官、汝、哥等窯器型有共同特點,也是為宮廷需要燒制的。這一時期盛行用花卉裝飾瓷器,在鈞瓷中也體現了這一特點,雖然不是用紋樣裝飾,但卻是用花卉的形狀做成各式器型,如常見的有海棠式奩、海棠式花盆、海棠式花缽、海棠式洗、蓮花式花盆、蓮花式盆托、葵花式盆托等,獨具匠心。 在上面介紹的宋代五大名窯中,除了定窯的白瓷有刻花和印花的裝飾外,其他幾個窯口的產品都是清一色沒有裝飾的素麵瓷。當然沒有裝飾也並非是一覽無余的蒼白,而是追求自然天成的審美效果。哥窯、官窯、汝窯均屬青瓷系統,又都是利用自然的開片紋釉表現器物的美。這原本被認為是燒制時的技術性缺陷,卻被陶工們發展成一種渾然天成、難以復制和標准化的獨特的裝飾符號。 宋兔毫地剪紙菱花紋碗 宋代是一個名瓷輩出的時代,除了所謂的五大名窯,享譽中外的還有景德鎮的影青瓷、龍泉窯的青瓷、建窯的「兔毫」和油滴黑釉瓷等,這些名瓷無一不體現了當時上層社會提倡的美學原則。而磁州窯、吉州窯、耀州窯等遍布各地的民間窯雖不如「五大名窯」那樣廣泛見諸文獻,卻因其質朴生動且各具特色的風格,早已引起中外鑒賞家和收藏家的注意--比如,磁州窯的制瓷技法不僅當時即已流傳到中國南北許多地方,而且影響到了朝鮮、日本、泰國、越南等國家燒制與之類似的瓷器。

『貳』 北宋官鈞為什麼會成為歷代窯變釉瓷 色彩

鈞瓷,自唐末宋初以來,歷代都有燒制。其中最著名的,當首推北宋徽宗時禹州鈞台窯和八卦洞窯燒制的御用祭祀瓷器。此時所燒鈞瓷的神奇窯變釉是後世歷代(包括現在)任何仿鈞都無法達到的。為什麼呢?首先是它變幻莫測的神奇色澤種類之多就無法與之相比。因為它僅在一器中幾乎就分別含有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硃砂紅、玫瑰紫、雞血紅、葡萄紫、瑪瑙紅、豆青、天青、月白、蔥綠、天藍、桂花黃、翡翠綠等。即使在這些能命出名的顏色釉裡面,又還有各種不同層次的神奇變化效果和讓人叫不出名並無法形容的色彩和形狀出來,更還不要說上面有極致的、到迄今都未仿出來的蚯蚓走泥紋。

這些「似玉非玉勝於玉」的窯變釉,後人根本就無法燒出這么多的窯變色彩出來。本文就以這個北宋中後期的鈞窯敞口花瓶上所顯諸色的窯變釉一一分述下:

此瓶製作以四節成型,器底內凹而滿施香灰釉,底邊有支燒痕和「二」字樣編號,頸和腹部內面均有一道較明顯的接胎痕。這些特點都是典型的北宋官窯制瓷工藝。它的胎質堅硬,呈灰白色,從它的斷面處看,這種胎經過嚴格的精細加工,顯得平滑而細膩堅致。整個瓶事先在胎面施過褐黃色化妝土,然後再施以銅的氧化物為作色劑,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窯變釉,因而成「進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效果。此瓶為頸、肩、腹、底的手工四節接逗,其頸和上腹內面的手工逗接甚至指紋捏痕都很明顯。肩上有兩條細炫紋,腹下收,足的餅底微凹而邊向外撇,這種內凹而外撇的餅足還帶有很明顯的五代遺韻。

北宋鈞窯以蔥綠的翡翠和月白、天青以及茄皮紫為主。月白是鈞窯中的一大特色。它的顆粒點在細小的情況下、若散布於茄皮紫中,因稀密的不同而所顯各異:顆粒大些的就如夜空中的鵝毛絨雪花樣飄舞;顆粒小些的就象夜間浩瀚天際的星斗樣顯得深邃曠遠,成片的月白就成了如雲如霧如棉狀而顯得輕盈飄逸。

月白夾在翡翠蔥綠與麻黑色的茄皮紫之間所出現不規則的彎曲線,就象蚯蚓從泥灰或泥漿中不定形彎曲擺動走過留下的痕跡,故古人將之稱為「蚯蚓走泥紋」。這種「蚯蚓走泥紋」為什麼在後世的仿鈞和當時的民窯中都極難出現?它是因為這種窯變現象必須要自然地出現在茄皮紫與蔥綠之間的結合處所顯的月白彎曲線才能形成。而當時的民窯和後世的仿鈞都沒有燒出唐末宋初的釉下黑色兼紅點的相變茄皮紫。由於沒有這三種色澤窯變現象的自然合理過渡出現,就不會有蚯蚓走泥紋的產生。

天青:蔥綠翡翠的綠色過渡到月白相交間形成大片的熔融淡處就是天青。這天青的形狀和色彩也變幻莫測,有的如瀑布垂簾;有的象湛藍的海水,有的象天空深邃的青藍色雲朵;有的由於邊有月白,它就象深山古巗上生長的苔蘚樣石花。

蔥綠:蔥綠在鈞瓷中也很有特色,它有的象翡翠,有的像玻璃光澤樣呈半通透感而顯得翠綠深深;在月白與蔥綠輕的地方,有的就成了疏曠淡雅的天青;它有這樣一個現象:蔥綠過渡到月白之間,絕不會出現玫瑰紫和海棠紅這種色彩。因為它在窯變中,只有濃厚的深色積釉處才會出現紅色,冷色之間的淡處過渡是不會出現紅色的。因此,它到了淺色的地方就再也不會出現紅釉色了。總之,這些色彩的奇異變化都是自然形成,人是根本無能為力的,完全聽天由命。

從瓶上腹與肩處有一褐黃色的痕斑看,說明了此瓶在燒制前曾經施過褐黃色的護胎釉,然後再罩以氧化銅的窯變溶劑。又從瓶底外撇施的褐黃色釉看,上面有一層象煤油漂浮於水面斜視所顯的暈彩蛤蠣光(有的又把它叫錫光)。這種蛤蠣光的散暈色彩在高古瓷中都常有出現,它是證明和鑒定彩色高古瓷的一個很重要依據。

鈞窯中有這樣一種現象,由於它是「進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現狀,因此有很多地方是色與色之間的過渡色彩,有些色彩和形狀具體象什麼,很難用准確的具體形象去形容和描述。就以茄皮紫來講,它總體裡面是含黑而帶紫,由於它是從唐末黑釉瓷中產生相變的演進而來,因此它透顯出深沉、穩重、高雅、大度的氣質,並顯出紫色點、月白點、海棠紅點、桂花黃點等,在這深沉的黑中,有的呈墨玉黑,有的呈紫黑,有的呈玻璃樣的亮黑,有的呈麻點黑;而在這麻點黑中,有的又呈黃麻黑,有的呈灰麻黑,有的呈白麻黑,有的呈紫麻黑,有的呈綠麻黑,有的呈雜麻黑。它不單是黑色的變化如此,其它各色之間的深淺變化只要你仔細觀察也是一樣。它的色彩變化根本不是人為所能掌控的。這就是北宋鈞窯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現在燒制出的鈞窯色彩層次幾乎都是有規律可循,能人為的去控制:紅就是一個層次稍帶變化的大片紅,綠就是有層次變化的大片綠,紫也是有層次變化的大片紫,天青就是大片天青,它完全可以由人為調配釉料的科技方法控制而變化不大並有規律可循。但在古宋鈞窯上所體現出來的很多窯變釉色彩,到迄今為止都還仿製不出來。哪像北宋的鈞窯色彩,它所體現的窯變奇異讓你根本無法想像。

從俯視殘缺瓶口內面頸處施黃褐釉的地方看,其手工捏痕的工藝很自然明顯。瓶的內面也沒有施釉,仍顯灰白胎。在向外侈的瓶口面上,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綠、天青、月白俱顯。內口與黃釉結合處,釉的墜垂雖明顯,但還尚未像民窯和後仿的鈞瓷釉那樣聚集成坨而成淚流的乳狀。

器底內凹而滿施香灰釉,外撇的餅足邊上面為黃褐色,底邊有支燒痕和「二」字樣編號,從邊沿有不規則的圓凹處可以看出:此器在燒制時與支燒的窯具有摁壓造成的凹陷痕跡。器底所顯流傳過程中使用的自然磨蝕痕和洗不掉的積垢都很明顯。

從瓶肩部的炫紋處與整器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鈞窯中海棠紅、玫瑰紫、瑪瑙紅的形成雖然出現很少,但一般它都是出現在茄皮紫中通透發亮的墨玉黑與蔥綠、月白邊沿周圍外面的濃厚釉聚集處才會產生。它很少夾在月白與蔥綠之間釉的稀薄處出現,也就是說,它絕不會在鈞窯的淡雅處出現。

大家都知道鈞窯奇異變化的色彩主要是銅的氧化劑,它在不同的溫度、不同的厚度,不同的燒制時間、不同的配料中會出現不同的變化色彩。因而會在各自紅綠黑白紫中又有其不同的奇異變化。但在所有鈞窯的歷史記載中,從來還不曾見有黃色窯變的記載,而此瓶的頸部就出現了黃色,它像花粉一樣布撒在月白、天青、翠綠、茄皮紫之間。由於以前還從沒有發現過這種黃色報道的記錄,根據其形,我把它命名為「桂花黃」。因為它像秋天黃色桂花飄散的花粉狀。

為了證明此瓶是北宋中晚期的瓷器,下面就引用現今世界公認的一個北宋官窯鈞瓷花盆與此瓶對比,從它們之間的釉色變化中,就可看出其共同的時代特色。

此為北宋官窯鈞瓷花盆,它是解放前被譽為中國的洋酒大王、愛國實業家「上海慎利洋酒食物號」章雲生「萃孝堂」所藏之物。其父張燮理(秀園)是光緒20年進士,他收藏了不少歷代文物精品。此北宋鈞窯花盆曾刊登在《收藏》雜志2013年第5期133頁上,它是現在世上公認的北宋官窯鈞瓷。也是我所見的北宋鈞瓷中,唯一一個窯變顏色的多彩變化和底器施釉的方法與我的花瓶一樣的鈞瓷。因為它上面的天青、月白、茄皮紫、如雪花飄的茄皮紫窯變、蚯蚓走泥紋,腳底的黃胎和器底的香灰釉色等都與我這個花瓶幾乎一樣。憑心而論,此花瓶的窯變釉色比這個花盆的窯變色彩還要豐富和奇特。只不過花瓶已殘,花盆完好,若論研究價值,這花瓶還顯得更高,因為它的釉色變化更奇特、更齊全。

最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北宋鈞窯上所說的茄皮紫,我原以為是象茄子表皮的成片紫色,可在所見的鈞瓷上根本就沒有這種茄皮的成片紫色。後來才發現,這「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所顯象麻點一樣的紫色麻點。這樣把它與茄子把上的茄皮紫一對比,才知道古人取名真是比喻得既中肯又恰當。

(茄子把上所顯茄皮紫的實物與鈞窯所顯茄皮紫對比,方知古人說的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紫色點而不是茄子食用部分成片紫色的皮)

至於「蚯蚓走泥紋」,我在很多環境下仔細觀察過蚯蚓走泥的不同現象:有夏天下雨前空氣稀薄缺氧時蚯蚓發悶掙扎在沙上身體移動所顯泥沙邊沿留下的走泥紋痕跡;有蚯蚓排便壘起留下的走泥紋痕跡;有蚯蚓在土中穿泥徘徊泥漿上留下的走泥紋痕跡,它們雖然所顯的形狀都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圓環彎曲不定形的自然擺動痕跡都與鈞瓷上體現的「蚯蚓走泥紋」相似,雖然它只是一個大概,但茄皮紫與蔥綠間形成月白樣的彎曲線,的確就象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跡一樣,古人對它的命名真是取得入神。

二、鈞窯花瓶的流傳經過

此瓶原是一對,它是解放時從我地清末一翰林院庶吉士黃秉湘之子黃大潮(當時人稱六老爺)家土改分地主財產作為添頭搭配分給佃戶家的。五八年的大躍進伙食團我地餓死很多人,當時我父親是道士,他在為死者家屬請去做道場開靈、送死者上山安葬後,死者家人作為開工錢的抵當物。那時所有的人都很窮,死主家都沒有錢,一般就以物抵工錢。當時拿回來還遭到我母親的嘮叨,說:這兩個爛口瓶拿來有啥用,還不如一合(ge)米(相當於半斤到一斤)!那時家家都拿不出吃的呀!這對花瓶後來聽我哥哥姐姐說,當時拿回來口沿就是爛的。它以前可能曾經包過黃金,瓶口缺爛是黃金被取所致之故。兩個瓶形制大小完全一樣,只是上面釉的窯變花色不同。70年代時我曾將兩個花瓶放在我的書桌上,裡面還插一束假花。這是我青年時生產隊好多人都看見過的,他們中有些人都知道,還說這對花瓶好看。後來因為這個花瓶我家一直用它來裝煮豆腐時點豆花的膽巴(即鹵水),才沒有被甩而被保留下來。瓶口用膠粘起的那塊是我在70年代生產隊幹活收工回來放鋤頭時,因不小心鋤把倒下去打爛的,隔了20多年後,我開始收藏了,又找到了被打爛的這塊缺片才將之粘合起。還有一個花瓶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家建房時,因為那時沒有收藏意識,不知將那個瓶甩到哪裡去了。

由於真正的北宋鈞瓷存世太罕,在我歷來所見的文獻和各種書籍的圖錄中都沒有見到過這種鈞窯的窯變特色。但我一直都認為它是鈞瓷,只不過根本沒有想到它會有這么高古能達到北宋。我最先一直以為它是道光的爐鈞,後來知道道光的爐鈞釉是用筆點和吹的,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才認識到道光時吹點的爐鈞工藝和雍正乾隆時流釉的爐鈞工藝與北宋鈞窯所顯鈞窯的窯變釉現象完全不一樣,金代粗獷大氣變化少的鈞釉與之相比就更遜色。今年5月我見到了上海著名的藏瓷大家章瑜先生所藏的北宋花盆圖片,才發現它上面的窯變特色和施釉工藝完全與我這個花瓶一樣,經過仔細的對比和更深層次的研究,最後才將它定為北宋。

三、假作真時真亦假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是歷來藏家對北宋官窯鈞瓷的贊譽。由於它當時就是貢品中的御瓷,歷史以來又有多少藏家能真正上手過這種珍品?在以前沒有照相術的年代,很多藏家終其一生恐怕連鈞瓷色彩和樣式都沒有見過。就是現在信息這樣發達的年代,很多人也沒有見過真正鈞瓷的圖片。幾乎很多照片和圖錄都是以訛傳訛,以致還成了把真的說成假的,假的倒反成了真的。那些所謂的「磚家」把佛說成鬼,鬼說成佛的荒唐事,不能不說是當今藏界的悲哀。現將網上和各種圖錄中所謂的「大宋鈞窯」圖片略展幾幅如下,這些「鈞瓷」,我在北京潘家園地攤上見到不少,小的十幾元,大的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幾百元的不等。現將之傳出後讓那些擁有這些鈞瓷和喜愛鈞瓷的讀者自辯:


以上所傳的這些現代鈞瓷如果還有誰硬要相信它是古代的宋鈞,我可以告述喜愛它的讀者們電話號碼,上面這些各種各色型號的盆、洗、缽、尊等瓷你都可以買到。並且,只要你願意出錢,還可以要買多少有多少而成為鈞瓷擁有者的「大家」。


『叄』 中國五大名窯的代表作是什麼

代表作:

1、汝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汝窯天青釉圓洗、汝窯天青釉碗等。而台北故宮則藏有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與汝窯粉青蓮花式溫碗等。

(3)宋鈞窯海棠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汝窯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瓷樽始於宋,汝窯、定窯、龍泉窯均有燒造,是陳設用品。所見傳世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只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以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2、汝窯

汝窯燒制的汝瓷因為其絕妙的色澤、獨特藝術價值,深得帝王歡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譽,位居五大名窯之首。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3、哥窯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

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盡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4、鈞窯

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的藍色光澤。

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燒制色釉「窯變」為其特色。

5、定窯

定窯器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

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肆』 宋鈞窯瓷器怎麼鑒定

典型器型:腰鼓、壺、罐、碗、盤、壇、注子、瓶等。

其次,是從胎體釉色上進行區分,主要表現為:胎質土黃,釉色以黑白為主色調,黑中隱藍,藍中泛白,藍黑白相間。

熱點內容
烏蘭花毛料 發布:2025-05-22 16:43:23 瀏覽:22
高山蘭花 發布:2025-05-22 16:41:35 瀏覽:989
綠植冬季如何保溫 發布:2025-05-22 16:19:46 瀏覽:870
野杮子盆栽 發布:2025-05-22 16:18:16 瀏覽:484
七夕節真實 發布:2025-05-22 16:09:27 瀏覽:651
玫瑰園酒店 發布:2025-05-22 16:08:07 瀏覽:845
漯玫瑰園 發布:2025-05-22 16:07:56 瀏覽:12
歷代插花書 發布:2025-05-22 16:07:20 瀏覽:218
蘭花倒吊謎語 發布:2025-05-22 16:06:43 瀏覽:610
英國玫瑰水 發布:2025-05-22 16:02:22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