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歌荷花韻
❶ 黃:梅歌荷花韻歌詞
黃梅戲歌《荷花韻》歌詞:
女:山黛遠 荷搖盪
曉開一朵煙波上
清風翻翠葉
明鏡擁紅妝專
彩蝶鑽花蕊
紅鯉屬躍荷旁
出自淤泥心不染
絕塵瀟灑沐霞光沐霞光
男:明月夜 照荷塘
芙蓉並蒂水中央
安然凌波立
風盈滿袖香
葉動珍珠滾
蛙唱柳絲揚
一點芳心開兩處呀
脈脈含情水一方
女:問蓮心知為誰苦
男:問蓮根絲有多長
女:為何同根不同味
男:蓮心清苦藕芬芳
女:蓮不到頭絲不止
男:香魂一抹伴斜陽
女:生來只惜情緣在
合:留的清名萬古揚
留得清名萬古揚
❷ 黃梅戲花腔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首先花腔的藝術特點體現在音調和色彩的清晰、表達的簡潔、節奏和節奏的舞動、旋律線條的口語化、歌詞結構中字(詞)的襯里。花腔是一個豐富的腔系統。有典型的五聲音階宮式、商、角、箏、羽調式,以及使用偏音的五聲音階六聲調式。科羅拉多州不同的色調不會導致表達上的巨大反差。
再者花腔是一個豐富的腔系統。有典型的五聲音階宮式、商、角、箏、羽調式,以及使用偏音的五聲音階六聲調式。科羅拉多州不同的色調不會導致表達上的巨大反差。無論是宮、箏,還是羽、角、商的小音階,它們既不是用來表達昂揚豪邁的力量,也不是用來表達悲傷和軟弱的外來詞。在節奏和節奏的帶動下,在起伏的旋律線中,充滿歡樂和幽默,彷彿一切都是透明的,一切都是樂觀的,各種模式只是增添了色彩。花腔追求輕而不重、樂觀而不像泰山、唐那樣沉穩的傾向,已成為黃梅戲在音樂乃至整個黃梅戲藝術中必須要注意的基本品質。
❸ 悠悠青山白鶴飛,獨愛荷花伴身隨指的是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專言之不足故磋屬嘆之,磋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依照詩的意境,青山、白鶴、荷花,都是田園詩派的象徵,田園詩派作者多為隱逸詩人,比如著名的陶潛、竹林七秀,也有的是辭官退居的。
青山在古詩中頻繁出現,作為作者藉以棲息身心的家園,也是指代故鄉的象徵。
白鶴,身姿高逸,潔身自好,經常用於指代作者本人現實的寫照,如不和光同塵,不同流合污,故辭官隱居等,也常用於隱逸詩中。
荷花,荷花向來為文人所鍾愛,其因都因為荷花的所代表的品性。荷花風韻獨勝、品格高雅,同時也代表著愛情,如「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蓮同「憐」,憐愛。
但在本詩中代表的是詩人高尚美好的品格,詩人獨愛荷花伴身,正是因為荷花高潔的品格,所謂意氣相投,如果不是一樣的品格,又怎麼能喜愛它呢?
所以這兩句詩表達的是作者喜愛田園隱逸生活的心態,對於隱逸或者辭官隱居的生活的美好嚮往,也表明了作者本人的心性是和白鶴荷花一樣的清潔傲岸。
❹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下面來看看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1
《鬧花燈》即《夫妻觀燈》。
表現一對夫妻元宵觀燈的情景。這是整理前的一種演唱本,有的本子夫妻逗趣部分還要多,但也顯得更加繁雜。
人物:王小六 王 妻
[王小六上。
王小六(唱)三番二次到漢口,
駕只小船到蘇州,
命里有來終須有,
命里無來莫強求。
去年看燈我為首,
今年玩燈我又帶頭。
有人問我名和姓,
名字叫做王小六,
不卻①來在自家門口。
叫聲老婆開門樓②!
(白)開門哪。
[王妻上。
王 妻(白)誰呀?
王小六(白)當家我回來了。
王 妻(白)妻子不得閑。
王小六(白)干什麼呀?
王 妻(白)我在裹粽子。
王小六(白)肚子餓了,把兩個我吃吃。
王 妻(白)噯,小足之足啊。
王小六(白)哎呀,聞都聞不得。來不來呀?
王 妻(白)來了。
(唱)正月十五鬧元宵,呀呀子喲,
火炮連天門前鬧,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鑼鼓鬧嘈嘈呀哈呀。
奴在房裡綉荷花,呀呀子喲,
看見蠍子牆上爬,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伸手去拿它呀哈呀。
蠍子咬了我的手,呀呀子喲,
又癢又痛又酸麻,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從後不拿它,呀哈呀。
花開花發什麼花兒開?
王小六(唱)蘭花兒開。
王 妻(唱)什麼花兒香?
王小六(唱)百花兒香。
二人合(唱)蘭花兒蘭開。
百花兒百開,
相思調,調思相,
自演自唱自幫腔,
一哈郎當,呀哈郎當,
瓜子梅花響叮當,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九月里菊花黃。呀哈呀。
王 妻(唱)彎彎子紐,
王小六(唱)開門樓。
王 妻(唱)紐紐子彎,
王小六(唱)開門環。
王 妻(唱)用手開開門兩扇,
卻原是當家的轉哪轉回還。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2
黃梅戲劇種簡介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朴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朴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
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的腳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朴細致,真實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
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3
元宵鬧花燈的由來傳說
一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噩耗告訴了人們。眾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准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為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點焰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鬧花燈有什麼寓意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里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而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❺ 清塘荷韻中的擬人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情景交融動靜結合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隨著一股股飄來的清香,展現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自然美景。這是散文《清塘荷韻》給我們帶來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韻》敘述的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一個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從湖北洪湖捎來幾顆蓮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復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蟄伏的蓮子終於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為壯觀。人們在閱讀這篇散文時感受到自然界法則中那深邃為壯觀。人們在閱讀這篇散文時感受到自然界法則中那深邃的哲理,從"生存的力量"中獲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從蓮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與它的命運就息息相關。從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眼。第一年、第二年,雖引頸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在第三年雖在投蓮子的地方長出幾片圓圓的綠葉,但細弱單薄,作者在憐惜之餘仍希望不減。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間,冒出幾十支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在這一系列的描述中,寫景是為了襯託人的心情,抒情是為了烘托景物的變化。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時,達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融,榮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動靜結合又是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時候,作者善於把"動"的感受融和到"靜"的景物中,使物象成為人活動的延伸。如蓮子在水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綠透了全池塘,紅染了半邊天,真是不動則已,一動則令人驚嘆!這一動一靜的反差契合顯示出自然界中難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靜得人們可盡情地吮吸縷縷的清香,即使一片蓮瓣落入綠肥紅艷的水中,也未打破寧靜,真靜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貓躍入水中,隨著"撲通"的響聲,不僅人從靜倚中驚醒,連水中的月亮也被攪得支離破碎。作者抓取人與物瞬間動靜轉化的細節,不論是虛擬或是實寫都描寫得飛動跳躍,反映了物對人的心理所產生復雜的影響,充滿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荷韻
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品行端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里,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跡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槃。「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著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艷了……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一、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對荷花的極其喜愛之情,面對樓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數畝清塘,努力尋找30多年前殘存在記憶里的荷花「碎影」,心裡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清波盪漾,綠柳拂水,荷葉田田,蓮花迎風,這是季先生對樓前數畝清塘的殷切期盼。這種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轉化為「種荷」的舉動。作者生怕「千年不爛」的洪湖蓮子不發芽,就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一條縫。種了蓮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躍然紙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雖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這好像使作者見到了滿塘的希望。但碧波盪漾的樓前清塘依舊只是那幾片水浮蓮似的荷葉,仍然讓作者度過了「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這些文字用了相當多的筆墨盡情渲染和鋪張。為接下來描寫滿塘的荷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荷葉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作者描繪種荷、盼荷、賞荷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戀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為我們創設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體驗。
二、繪荷之風韻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筆下,卻另有一番風韻。它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快。」這不正是荷花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嗎?「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葉、紅艷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盡顯風韻,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風景。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而面對蓮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繪:「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讀這段文字,我們好像在欣賞一個十分精彩的畫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盪。整幅畫面生動而細膩,柔和而寧靜。它似乎在啟示我們: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面對生命的消逝,它卻是如此的平靜,走得如此的飄逸,如此的灑脫。荷花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季老那種豁達超然、充實豐厚的人生境界。
三、顯荷之神韻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這篇文章語言朴實凝練、自然清新,可謂深得荷之神韻。在描寫月下荷塘的情景時,作者「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看「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動靜結合,細致入微,給讀者呈現了一幅寧靜、安詳、柔和、清新的畫畫。這里沒有刻意地修飾,也沒有過分地誇張,就在信手描寫中十分自然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再看文章最後對殘荷的描寫:「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一下子從夏天轉入了秋天」。「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這是一段虛寫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對殘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體現。它朴實得不能再朴實了,但感情卻是深沉而厚實的。我們讀這段文字,不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對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與踏實,它正如清水中的蓮,朴實莊重,韻味十足。此外,古詩句的熟練運用,如寫荷塘荷花盛開場面時,運用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月下荷塘之幽靜,運用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這不僅增加了散文的意蘊,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詩意之美。
❻ 中國韻荷花酒紅金鑽多少錢一瓶
喝花酒紅金鑽應該是二百八十五一瓶
❼ 國畫荷花有什麼寓意
冰清玉潔的荷花,古往今來一直是詩人們永恆的主題。荷花歷來是中國花鳥畫的代表,荷花花朵艷麗,清香遠溢,碧葉翠蓋,十分高雅。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污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徵。不僅詩人鍾情於荷花,荷花也常常是畫家們筆下的精靈。
「荷花」,寓意著純潔、堅貞、吉祥,它縱使是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潔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這是一種君子行為的象徵」。由於「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廉」諧音,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國畫荷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廉潔等的象徵。可以把「荷花」的高尚品質作為激勵自己潔身自好之座右銘。
飄逸的荷葉千姿百態,傳神的墨色濃淡深淺,王晉生筆下的荷花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幅國畫荷花佳作,卧室,餐廳,客廳懸掛均可。
❽ 國畫荷花有什麼寓意
1,荷花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或間色變化,素有「花中君子」之稱,有品格高尚、純凈美好等寓意。
宋代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意思是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徵。
2,蓮花有並蒂同心者,為一蒂兩花,且「蓮」與「憐」諧音,是男女好合、夫妻恩愛的象徵。
南北朝佚名《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意思是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蓮子:和「憐子」諧音雙關。青如水:和「清如水」諧音,隱喻愛情的純潔。蓮心:和「憐心」諧音,即愛情之心。
3,意比和合。
「荷」,與「和」諧音。民間吉祥畫,「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捧盒,以示和合。八仙中的何仙姑,以手執荷花為表徵,象徵其貌美並姓何,表示祥和吉利。
4,表示清廉。
荷花即青蓮,青蓮與「清廉」諧音,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為官清正,不與人同流合污,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即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支的君子形象。
5,代表聖潔。
荷花是聖潔的代表,更是佛教神聖凈潔的象徵。荷花出塵離染,清潔無瑕,故而中國人民和廣大佛教信稈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作為激勵自已潔身自好的座右銘。荷花是友誼的象徵和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