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荷花澱
1. 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孫犁(1913—2002年),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勛。孫犁生於河北安平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生活在貧困、落後、閉塞的鄉村環境中。五四運動爆發的那一年,孫犁進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級小學讀書,最吸引孫犁的,似乎不是學校的功課,而是民間的評書。他常常被吸引去聽《楊家將》 、《七俠五義》 ,在評書的引導下,從10歲開始,他廣泛地閱讀了《紅樓夢》、《水滸傳》 、 《封神演義》 、《西遊記》等古典名著,從這些古典文學名著中,他吸收了豐富的文學營養。1926年,13歲的孫犁考入了保定的育德中學。中學畢業以後,孫犁無錢繼續升學,他懷著當作家的願望,來到北京,看書、學習,給報章雜志投稿,過著十分清苦的流浪生活。1936年孫犁由同學介紹來到白洋淀地夏的同口鎮當小學教員,孫犁在這里了解並熟悉了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1938年春,孫犁參加了呂正操領導的人民自衛軍的抗日政府。白洋淀軍民們可歌可泣的抗日斗爭故事,成為孫犁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1944年孫犁奔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 《蘆花盪》等小說。
孫犁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前後兩期,1955年以前,是他創作的前期,「文化大革命」以後是他創作的後期,在這中間,他曾停筆達20年之久。他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大都寫他自己在白洋淀地區從事抗日斗爭的經歷、見聞,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 作家賈平凹說:「讀孫犁的文章,如讀《石門銘》的書帖,其一筆一畫,令人舒服,也能想見到書家書時的自在,是沒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於不覺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孫犁那裡難尋著技巧,也無法看到才華橫溢處。」香港《大公報》刊發文章指出,此語可謂一語中的。孫犁的文章通透有力,又顯得朴實大氣。文如其人,孫犁是一個大學問和大自在融於一身的人。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很多人都是通過讀「白洋淀紀事」《荷花澱》才認識和了解了孫犁。在他的作品中,處處散發著濃郁的華北農村的鄉土氣息,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孫犁的創作,前期主要描寫晉察冀邊區特別是冀中的抗戰烽火和農村的風土人情。這一時期,孫犁的語言清新淡雅,質朴淳厚,一如白洋淀里盛開的荷花;後期的作品則透視古今,利用練達淺近的文字解讀生活,注釋人生。其語言更加古樸遒勁,率真自然。改革開放後,年逾古稀的孫犁老人,又迎來了他文學創作的高峰。孫犁晚年的短文魅力無窮,寫他人,寫自己,見人格,見真情。董狐之筆,無所忌諱。這個時期的一些文字更加具有深邃的思想,文體也更加新穎,藝術風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其深遠和廣泛的影響。內地評論家曾鎮南說過:在中國現代作家裡,除了魯迅,孫犁的文字無人可比。茅盾曾評論:「孫犁有自己的一貫的風格。」孫犁是布衣簡食、淡泊明志的作家。他選定了清貧的作家之路,並始終如一地持守一個作家的良知。
2. 《蘆花盪》和《荷花澱》的特點各是什麼,有什麼異同
①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時代的風雲變幻,把戰斗的緊張、殘酷與日常生活回的情調和詩意揉合起來。答
②語言質朴自然,簡潔凝練,富於詩情畫意,常被稱為「詩體小說」。
①《蘆花盪》多以人物描寫居多,《荷花澱》則是以語言描寫居多。
②描寫角色類型不同,《蘆花盪》描寫一個老頭子,而《荷花澱》則是描寫了農村夫婦。
想這個害苦了我喲~
呵呵
我們老師也布置了這個~
3. 荷花澱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荷花澱讀後感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荷花澱讀後感4篇1
《荷花澱》一文讓我們看到了孫犁小說中詩性的特點。小說的開頭就寫到「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
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詩一樣的語言,簡練,優美。「跳躍著」三個字將女人編席子時的熟練寫的淋漓盡致。還有接下來的一段描寫「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詩化了女人遍席子的場景。給人以美的`享受。
荷花澱讀後感4篇2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形象。
這些婦女勤勞、朴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編葦席,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
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能識大體、顧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系。
荷花澱讀後感4篇3
《荷花澱》是最能代表孫犁小說風格的優秀短篇小說,很早就被收錄於高中語文課本,「荷花澱」文學流派由此誕生,華北明珠白洋淀因此名揚天下!
孫犁是一位以寫冀中農村人民抗日斗爭而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氣息,在藝術上,獨有一種清新、真摯、自然而又明麗的風格,其作品素有「詩體小說」的稱譽。
荷花澱讀後感4篇4
作為一部戰爭小說,《荷花澱》的意境是優美的,語言是詩化的,與傳統戰爭文學血雨腥風的場面大相徑庭。
為了體現這一特點,張興良老師以一個神話故事的誕生——荷花澱導入,加深了學生對「詩化」的理解幫助學生融入到美麗的荷花、荷葉場景中去,獲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4. 《荷花澱》讀後感想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荷花澱》讀後感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花澱》讀後感想1
孫犁小說中的故鄉場景描寫不僅充滿生活實感,還在於作者對故鄉充滿感情的詩意描繪上。例如在《荷花澱》的開頭,作者是這樣寫的:
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多麼富有詩意的畫面啊!皎潔的月光、涼爽的庭院、雪白的葦眉子、年輕的女人……短短的幾十個字,作者給人們呈現了一幅美輪美灸的水鄉農家場景。
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描寫,幾乎讓人們感覺不到戰爭帶來的沉重壓迫感。「作者敢於打破現實生活的既定框架,將殘酷的現實斗爭點染了無數新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正是其故鄉情結的特別彰顯。孫犁就是用這樣充滿詩意的畫筆,描繪出了一幅幅充滿故鄉風情的美妙畫卷,展現了冀中平原與白洋水淀上優美的富有詩意的故鄉場景。
作為一個本質上的農民,孫犁深深地眷戀著冀中平原這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的土地,這里是他的根,只有深深的紮根在去故鄉的土地上,才能創作更為輝煌的作品。作為一個農民知識分子作家,孫犁將自己創作的觸角伸展到廣大的冀中農村的每一個角落,用自己充滿感情的彩筆,深情地記錄著冀中農村在那個時代所發生的風雲變幻,生動地書寫著冀中農民在那片土地上所進行的戰爭與革命。孫犁就像艾青一樣,眼裡飽含著感激的淚水,寫下了對故鄉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詠唱著故鄉美麗廣闊的平原水淀,禮贊著故鄉純朴善良的父老鄉親。
《荷花澱》讀後感想2
讀罷孫犁的《荷花澱》,就彷彿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朴鼻而來,一幅幅淡雅、幽靜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使人感到「詩體小說」的詩意:用詩一樣的語言,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
作品第三節,寫水生嫂深夜編席。「她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兩個比喻,既寫出了夜的深遠,又表現了水生嫂勤勞、朴實的品質。作者讓畫面隨人物的視線推移:「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寫銀白的淀,使畫面淡雅,寫輕紗般的霧,又使畫面靜中有動,而荷葉荷花香更使這寧靜優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質感,這是作者通過周圍的景物抒寫了自己美好的感情、願望和理想。不僅如此,這幅畫還隱寓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靜優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卻不平靜。夜這么深了,丈夫還沒回來,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見水生夫婦的篤深情意和恩愛,這與後面描寫夫妻話別場面相照應,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表現了水生嫂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壞了這美好的生活,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後決定參加抗日斗爭的思想基礎。這一段的景物描寫把寫景、抒情、心理刻畫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隨風飄來的樂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樂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盡而意無窮。
《荷花澱》讀後感想3
《荷花澱》是最能代表孫犁小說風格的優秀短篇小說。孫犁是一位以寫冀中農村人民抗日斗爭而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氣息,在藝術上,獨有一種清新、真摯、自然而又明麗的'風格,其作品素有「詩體小說」的稱譽。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寫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朴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勤勞、能幹,編葦席,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她能識大體、顧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系。當她知道丈夫報名參了軍,雖然也心疼丈夫,依戀不舍,但她還是很快欣然同意,並為丈夫准備好了行裝。
白洋淀的婦女不僅是勤勞、能幹、識大體的,也是多情的、樂觀的、堅強的水生嫂等婦女們的成長,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衛戰爭中的巨大變化。作者通過塑造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像,歌頌了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戰的革命鬥志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荷花澱》讀後感想4
此書為《白洋淀紀事》的姊妹篇。書中的散文絲毫沒有聯系,但就這樣拼拼湊湊著,竟是一幅美麗又十分真實的鄉村油畫,雖作在艱難的抗日戰爭中,卻仍有一絲幸福、一絲溫馨纏繞在字里行間。
雖是這樣,但我最喜歡的仍是與書同名的一篇散文《荷花澱》。文章中水生的陽剛,和水生嫂的賢惠開朗在抗日戰爭中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水生和水生嫂生活在美麗平靜的村莊中,可最終還是因為為國戰爭而分離了,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也沒有纏纏綿綿的不舍,平淡的如無味的白開水。但在這涓涓細流下,隱藏著多少洶波濤洶涌的情感?大概是中華民族的堅強勇敢的崇高精神罷。
然而,如果人物只顧個人對安寧的生活嚮往而置國家利益不顧,我們會對他們報以鄙夷;如果人物為國家利益而完全置生活不顧,我們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遺憾。作者便將著兩種愛——對美好田園的愛,對安康祖國的愛——毫無矛盾的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一份真摯和諧美好的人情,也是對人性美好一面做出的詮釋。
在很多人認為,「田園」是一個安逸平靜的象徵,如陶淵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雖然是如此,但我覺得「田園」不應該只存在安逸與平靜,也存在著深沉的家國精神。如果只有安逸與平靜,為何桃源人在聽到漁人講述那亂世後「皆相嘆惋」的場面?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般安逸,也是「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的那般熱血。這,大概就是那時田園的模樣罷。
《荷花澱》讀後感想5
《荷花澱》這本書充分體現了孫犁鮮明的三大創作特色:描寫的是冀中一帶尤其是白洋淀地區人民的生活和斗爭;善於用精練的筆墨,寫出人物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小說帶有濃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詩的語言來寫小說。
作品選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戰火硝煙彌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開的荷花一樣,美麗燦爛。
《荷花澱》不只是一篇小說,由此發端,形成了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流派。
它的不事雕琢和語言的簡潔清麗,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澱》也不只是一篇課文,由此發端,給學生以清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語感和美感,讓語文課屬於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發表、有時間思考、有空間參與,在新課程標准下更注重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現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確定為「文學鑒賞課」,採用「引疑——議疑——釋疑」的基本方式進行師生雙向交流。
但因教學時間限制,僅就「夫妻話別」前的景物描寫和「夫妻話別」、「商量探夫」兩段對話描寫進行鑒賞討論,達到讓學生掌握學習小說一般方法的目的。
了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掌握學習小說一般方法。
這就是我對《荷花澱》這篇課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