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記燃晚
『壹』 海棠記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海棠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海棠記
作者:鬢染寒香
第一章 人生若是如初見
更新時間2009-4-25 15:36:41 字數:3756
江湖上三大魔女行惡無算,秋海棠弒父逼嬸,蘭馨蕊喜好男色,柳絮取嬰血以葆容顏,人神共憤,正義之士得而誅之。
三大美女樓夢珂嬌俏,蘇鶴吟冷艷,朱柔輿溫婉,江湖子弟皆以娶之為榮。
琴笙公子林月笙,江湖少女們懷春的對象,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衣,很早就放出話來,此生只娶三美,也必娶盡三美,只到遇到命中剎星秋海棠。
瀟湘書劍沈隱璃,文采風liu舉世無雙,又有嬌妻燕好,琴瑟和諧,好不逍遙,卻也莫名其妙地在三十六歲時捲入與海棠的傳聞中,江湖人戲稱,「一樹梨花壓海棠」。
與此同時,秋海棠最煩的就是與倭寇海戰之餘,還要時不時防著江湖上的謠言。人言可畏啊。
人物介紹
海棠:劫神教主。童年境遇教會她堅強,前半生活著就是為了復仇,可也因此不容於江湖。倔強,囂張,實則是頂著魔女外衣的小姑娘,單純善良。
林月笙:風liu倜儻,濫情,溫良,有女就追。心理恢復能力超強。很聰明,什麼事都一學就會,但除了追女人,對什麼都不用心。
單仙衣:冷漠孤傲,不近女色。極倔強,發生什麼都自己一個人扛。對海棠用心良苦。
沈隱璃:海棠繼父的義弟,名義上的叔叔。成熟穩重包容,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無所不精,失去愛妻後心思消沉,只至遇到朱柔輿。
朱柔輿:溫婉,嫻淑,尤善女紅,平淡,慰帖。
白景觴:行事狠辣,不擇……
『貳』 海棠花的植物學史
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記載海棠花在中國古代的栽培歷史。在漢代,海棠花就已經與園林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不論是栽培技術還是種植面積,海棠花在唐代有了明顯的提高。宋代時期,海棠花在唐朝的基礎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終於達到鼎盛時期,在當時就被視為「百花之尊」。元朝戰火硝煙不斷,很多花卉都受到了牽連,不復唐宋時期的昌盛。但是海棠不同,它仍然保持著長盛不衰的勢頭。中國人民如此喜愛海棠,其根本是在於它的豐厚文化內涵,人們稱贊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貴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說,同時將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徵。
海棠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長流中史料中,記載的並不是它的觀賞性,最早被人們重視的是海棠花的食用價值:《詩經·衛風·木瓜》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屬於海棠類的植物,它們在古時候常常被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
漢代時期,海棠就已經進入皇宮內苑中,《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海棠進入皇宮林苑的事情。原來漢武帝修建了一個林苑,於是群臣敬獻珍貴的花卉給漢武帝,在群臣敬獻的眾多名貴的花卉中有四株海棠。這四株海棠非常得漢武帝的喜愛,於是便種植在漢武帝的林苑之中。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經寫過《上林賦》,其中有「槨、柰、厚朴」等相關的記載,根據後世的仔細考證,發現「柰」就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也就是海棠。
晉代,海棠花的美麗妖嬈,艷麗動人深得人們喜愛。當時在洛陽有一座花園叫金谷園,是當時的荊州刺史石崇建造的,園中種植了很多海棠。根據史書上的記載,石崇非常喜愛海棠,只是海棠盛開大多沒有花香,讓他以為憾事,甚至他曾經對盛開的海棠嘆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這說明海棠花的觀賞價值已經開始得到漢晉人的喜愛和重視。
唐代,海棠無論是在文化發展還是種植范圍,甚至是觀賞價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飛躍。《楊太真外傳》中記載唐明皇李隆基曾將海棠比作楊貴妃,說明皇宮里種植海棠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正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曰:「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樣「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從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唐德宗貞元年間賈耽擔任宰相,編著了一本《百花譜》,書中贊美海棠為「花中神仙」,這本書是最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作品。書中還提及四川「海棠無香,惟蜀中嘉州者有香,其木合抱」,「獨靖南者有香,故昌州號海棠香國」。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唐代大詩人賈島《海棠》詩有「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的佳句,稱道成都錦江兩岸的海棠花。
五代後蜀孟昶在蜀地封燕王,燕王宮盛植海棠,南宋詩人陸游任成都府安撫使參議官時寫下了《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詩,中有「成都二月海棠開,錦綉裹城迷巷陌;燕宮最盛號花海」句,稱頌成都海棠花繁茂之極,以燕王宮最盛,有「花海」之譽。唐代有一個人曾擔任錢塘令,他叫羅隱,南宋詩人咸淳則稱呼他為羅江東。羅隱曾經親手在縣署種植海棠花,北宋詩人王禹偁寫過一首詩《題錢塘縣羅江東手植海棠》,其有「江東遺跡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若使當年居顯位,海棠今日是甘棠」的贊美。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所種植的海棠植株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但是所留下的海棠品種、種植技術和對海棠花的喜愛會一直流傳下去。
宋代,雖然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文學成就、栽培技術等方面日益突出是在唐朝,但是海棠花卻是在宋代才達到鼎盛時期,在宋代研究海棠的書籍層出不窮,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海棠記》和《海棠譜》。在中國宋朝時期,海棠不但深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宋代的帝王對海棠花更是特別的鍾愛,不管是宋太宗、宋真宗、還是宋光宗都留下了許多題頌海棠的詩篇,因此海棠的名聲更大了,使得喜歡它的人也隨之增多。沈立是一位北宋的文學家,他在《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從上述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宋朝時已經顯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風范。《海棠記》書中對海棠的栽培情況也有記載「今京師、江淮尤兢植之,每一本價不下數十金,勝地名園目為佳致」。這就告訴我們在當時,海棠的栽培面積很廣,而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一株海棠居然在當時沒有低於十金的價格,由此可見一斑。宋徽宗在宋朝末年的時候,各地官員都向朝廷進貢珍奇異寶,其中不乏各種名貴的花卉。於是宋徽宗下令在京城開封建成皇家園林,名字叫做「艮岳」,在園中栽培的全是海棠,所以當時的勝景被稱作「海棠川」。宋代海棠的特徵和習性已達到全面的認識。沈立《海棠記》也記載了海棠的形態特徵、種植技術。「棠性多類梨,核生者長遲,逮十數年方有花都下,接花工多以嫩枝附梨而贅之,則易茂矣。種宜墟壤、膏沃之地。其根色黃而盤勁,其木堅而多節,其外白而中赤,其枝柔密而修暢;其葉類杜,大者縹綠色,而小者淺紫色;其紅花五齣,初極紅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至落則若宿妝淡粉矣;其蒂長寸余淡紫,於葉間或三萼至五萼,為叢而生;其蕊如金粟蕊,中有須三如紫絲;其香清酷,不蘭不麝;其實狀如梨,大若櫻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茲棠之大概也」。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對於海棠的特徵習性了解很深。
宋末元初戰火不斷,舉國上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戰火的打擊可是海棠就像是不食人間煙火一樣,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海棠依然長盛不衰,元代海棠仍然深的人們喜愛,栽植的熱情絲毫不減。四川的海棠栽培著稱於全國,孔邇是明代的文學家,著有《雲焦館紀談》,其中有一段描寫「元末明玉珍據蜀,其子明升用大足縣香霏亭前的海棠花焙茶,茶味極香醇。」這說明元代四川大足的香海棠栽植仍盛。以種植海棠著稱於世的不只是四川,江西信州也是大面積的種植海棠。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叫高克恭,他不但會畫畫而且還很會做詩,他在《過信州》詩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的佳句。在詩中寫出道信州官道兩側栽種無數海棠的情景。元代詩人牟巘《和劉朔齋海棠》中有「錦里宣華思舊夢,杭州定慧起新愁」詩句,稱頌杭州的海棠。元代的文學家陳普《邵武泰寧途間一路海棠》詩稱述福建邵武路旁種植海棠。
明代,海棠在明朝遍及全國各地,可謂是無處不在。花園、道路、庭院、寺廟等處都留有海棠的足跡。明萬曆文壇領袖王世貞在江蘇太倉築「弇山園」,取其名神仙居所。園中大多栽種海棠,並作《弇山園記》稱其景:弇山堂「之北,海棠、棠梨各二株,大可兩拱余,繁卉妖艷,種種獻媚。……每春時,坐二種棠樹下,不酒而醉」,娛暉灘是「垂柳、緋梅、蜀棠交蔭」。明代栽植海棠非常的興盛,在北京最出名的主要是以城內的報國寺和韋公祠兩個地方,有詩為證「鳳城西南報國寺,海棠雙樹芷幽邃」和「燕京此花馳聲價,韋祠為最此為亞」。清初張遠在《隩志》中記載:「京師多海棠,初以鍾鼓樓東張中貴宅二株為最,嘉(靖)隆(慶)間數右安門外韋公祠,萬曆中又尚中貴宅所植,高明區中允大相詩『解家海棠帝苑邊,開時車馬日喧鬧』是也。」
清代海棠的栽培種植仍保持長盛不衰的勢頭,但海棠的種植仍很繁盛。清順治朝進士、浙江海鹽人張惟赤去官歸家建私園「涉園」,清葉燮《涉園記》載其園中「退思軒」「前軒庭海棠六七株,扶疏搖曳,皆百餘年物」。清乾隆年間,江南文壇領袖袁枚在金陵小倉山構築私家園林「隨園」,園中多處栽植海棠。其孫袁起《隨園圖說》描寫到:「廊外西府海棠二株,花時恍如天孫雲錦,掛向窗前」。晚清胡恩燮在南京建私園「愚園」,俗稱「胡家花園」。清鄧嘉緝《愚園記》稱贊園中海棠是:「編竹為藩籬,海棠八、九株,花時嫣紅欲滴,為『春睡軒』。」蘇州和揚州的私家園林中都廣植海棠。蘇州環秀山莊園林辟有「海棠亭」景點。
明朝滅亡後,清朝時期的北京海棠種植仍盛,清光緒《順天府志》提到慈仁寺海棠已衰敗,而西直門外法源寺則大盛,花時遊人絡繹不絕,上有軒額稱「國香堂」。乾隆末至嘉慶時法源寺海棠仍著稱,翰林院編修洪亮吉有「法源寺近稱海棠,崇效寺員繁丁香」詩句稱道。清代北京極樂寺的海棠也很有名,有很多文人騷客對其稱贊,具有代表性的是《同潤臣仲穆至極樂寺看海棠因游萬壽寺》、《甲申浴佛日偕同直出西直門至極樂寺》、《極樂寺海棠初開置酒會客》等優秀的作品。此外,皇家園林頤和園和皇宮御花園及中南海西花廳也植有海棠。
進入近現代以後,作為傳統花木的海棠更是得到了廣泛種植。在公園、機關、學校、工廠、風景區,都能夠看見其芳姿。在中國各地各處,無處不見海棠的身影,常把海棠植於湖畔、溪邊、近水旁。「落英繽紛,夾岸數百步」確實詩情畫意,心曠神怡。小區住宅,海棠花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建築前後或於圍牆邊、院落一隅,有的是對植、有的是叢植。春城昆明圓通公園植有千株西府海棠和百株垂絲海棠,被人們稱贊有「花潮」的美譽。每逢春天來臨,上千株西府海棠在道路的兩旁,花繁葉茂幾乎將太陽也給遮住。百餘株垂絲海棠種植長達二百多米,就像是建立了一個長長的拱形走廊一般,枝條茂密重疊、花兒競相開放,花團似錦,鶯歌蝶舞,絢麗奪目,似雲霞萬朵。
海棠花歷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公共綠地都廣泛運用海棠進行植物造景。海棠花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還能夠帶來經濟上的效益,中國很多地方已經廣泛的對海棠花進行栽培和研究,為很多花農創造了很大的經濟財富。
『叄』 海棠記txt全集下載
海棠記 txt全集小說附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第一章 人生若只如初見
江湖上鼎鼎大名的女子有六人,三大魔女惡名昭著,正道中人無不除之而後快,三大美女艷冠江湖,是不知多少少年郎的夢中情人。
當今武林,中原豪傑自以少林、武當、峨嵋、華山、青城五派為首,另外北疆尚有天山派、吐蕃有蘭若寺,二者地處偏遠,不問中原事務。邪道依舊以惡人天堂涅槃谷馬首是瞻,但三年前涅槃谷主失蹤後已漸勢微。除此外,近百年來,海事活動興起,尤其東邊沿海常遭倭寇騷擾,隨之興起的卻是兩個行徑完全相反的門派:劫神教接受漁民及往來商船歲供,抗擊倭寇,打擊海盜,禿鷲幫卻打著劫富濟貧的名號,盤剝商船,但從不動普通漁民的腦筋。二者雖行徑大異,但都以海事興起,發展迅速,遠超一般小門派,大有在沿海地區稱霸之勢。
嚴格說來,劫神教雖行事乖張,但也並非邪教,至於海棠年紀輕輕,更兼傾國之色,竟成江湖三大魔女之首,實是因其所犯之罪罄竹難書。海棠十歲弒父,此後登上劫神教主之位,殺人無算,行事狠辣……
需要別的再問
『肆』 四季海棠有花語嗎是什麼
四季海棠的花語是快樂聰慧。它有著小巧而嬌俏的樣子,四季都能開花,開花時熱烈而活潑,花朵成簇,點綴在濃厚的綠意當中,雅俗共賞,受到廣泛的喜愛,這種可愛的花就非常適合用來贈送給同樣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們,當然也可以送給身邊那些保有童心、純真的成年人,可以說是一份別出心裁的好禮物。
『伍』 「海棠無香」與姜夔《疏影》的語典問題
一
文學經典從不拒絕爭議,姜夔自度曲《暗香》《疏影》在後世的遭遇就是對此最好的說明。這兩首詠梅的姊妹篇在古代收獲了極多的贊美,也招致過抱怨,到了二十世紀,一些新派學者對二作的批評則變得更為直率。王國維認為它們「格調雖高,然無一語道著」(《人間詞話》),胡適說「這兩首詞只是用了幾個梅花的古典,毫無新意可取,《疏影》一首更劣下」(《詞選》)。顯然,他們對詞中的用典都很不滿,可這類指責總要有個前提,那就是先要弄清作品中到底用了哪些典故,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這些詞句有沒有「道著」,有沒有「新意」。具體到《疏影》,其中「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一句的出處就仍有疑問。
各家注此句多引漢武帝金屋藏嬌事,這是古典詩文中司空見慣的熟典,但俞平伯先生卻有不同看法,他在該詞的注釋中說:
這里有惜花之意,用金屋事作比喻固可,尚嫌稍遠。王禹偁《詩話》雲:「石崇見海棠嘆曰:『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草木典》卷三百引)若以金屋貯海棠喻梅花,就比較近了。但石崇之語既未見六朝人記載,且王禹偁《詩話》亦未見原書,錄以備考。(《唐宋詞選釋》)
俞先生出語謹慎,不過,他也是一番好意:如果此詞用典「稍遠」不切,自然就會留下「無一語道著」的破綻;如果此句點化了石崇之語,那它肯定就不是如胡適所說「毫無新意可取」了。俞氏曾受教於胡適,他找出石崇之語為「安排金屋」作注,或許有回應乃師批評《疏影》的用意。受俞先生的啟發,筆者曾以為《疏影》多處運用與「香」有關的典故,充分表明了白石對苔梅「豐腴妙絕」之香的刻劃能力(參看拙撰《姜夔〈暗香〉〈疏影〉三議》,收入《2012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但現在看來,當初的理解可能並不準確,故妄撰此文,希望能為俞先生的「備考」補上一個小小的注腳。
二
首先要提出的問題是王禹偁有沒有記錄過這句話。王禹偁(954—1001)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文人,存世作品不少,但其中沒有「詩話」著作,《王禹偁詩話》這本書從未見流傳,而如果把「詩話」理解成泛稱意義上的「論詩之話」,則其中仍有疑點。一是因為今存王氏著述中確實無上引之言;二是因為王禹偁在創作海棠詩時完全無視石崇之嘆,有悖常理。其《海仙花詩三首並序》雲:「予視其花未開如海棠,既開如木瓜,而繁麗裊弱過之……近之好事者作《花譜》,以海棠為花中神仙。予謂此花不在海棠下,宜以仙為號。」所作《別堂後海棠》《商山海棠》都寫到了他對海棠的觀感,後者為五古長詩,更是對海棠作了窮形盡相的描繪。又有句雲:「莫學當初杜工部,因循不賦海棠詩。」(《送馮學士入蜀》)從這些例子來看,王禹偁對海棠相當熟悉,然而這些詩作都沒有用到「汝若能香」的語典。更令人費解的是,他在贊美海棠之香時仍忽略了石崇的觀點,如「江東遺跡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題錢塘縣羅江東手植海棠》),「蜀柳半開鵒眼,海棠深結麝香臍」(《春郊寓目》)。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王禹偁沒有記錄過石崇的話,更確切一點說,他根本不知道這句話。由此,我們也可推測《古今圖書集成》所引可能有誤。
《古今圖書集成》編成於康熙末年,系一部抄撮群籍而成的大型類書。上引「王禹偁詩話石崇見海棠」雲雲又見於此前成書的《御定廣群芳譜》卷三十五,而《御定廣群芳譜》是對明人王象晉《群芳譜》的增訂,經查,《群芳譜》已收入這句話,再往前一點,是成書時間略早於《群芳譜》的《花史左編》,該書卷十六「花之事·海棠類」收錄了這句話,後者也是筆者目前所檢索到的這句話的最早出處。《花史左編》有編者王路撰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的《自識》,《群芳譜》有王象晉天啟元年(1621)撰寫的《跋語》,二書都由匯輯前人的各種花譜資料而成,按《四庫全書總目》的說法,大約都是「屬辭隸事,多涉佻纖,不出明季小品之習」(《花史左編》提要)的著作。當然,並沒有證據顯示是明末人偽造了王禹偁的記錄,以上的討論僅僅是依據現有材料作出的推測,而與此推測直接相關的是第二個問題:石崇有沒有說過這句話?
石崇以豪富汰侈聞名於史,「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既與他一貫的脾性相合,也頗有些魏晉名士的痴情派頭,堪稱是名人金言。然而,它「未見六朝人記載」,也不見於今存宋以前的文字。幾部南宋編輯的大型類書,如收錄海棠故實相當豐富的祝穆《古今事文類聚》、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陳景沂《全芳備祖》、佚名《錦綉萬花谷》等,都不約而同地「遺漏」了它,連專錄海棠資料的陳思《海棠譜》也未記載。並且,唐宋時期的作家在題詠海棠時,無人用此典故,部分作品用了「金屋」,但與海棠之香並不相關。《全唐詩》中詠海棠而用「金屋」的只有何希堯的《海棠》,詩雲:
著雨胭脂點點消,半開時節最妖嬈。誰家更有黃金屋,深鎖東風貯阿嬌。
前二句寫雨後半開海棠的嬌美,後二句用金屋藏嬌典,以美人喻花,詩中無一語涉及海棠之香,應與石崇之嘆無關。降及宋代,歌詠海棠的作品數量激增,其中不乏用到「金屋」一語的。如趙次公《和東坡定惠院海棠》:「殊姿艷艷雜花里,端覺神仙在流俗。睡起燕脂懶未勻,天然膩理還豐肉。繁華增麗態度遠,嫻娜含嬌風韻足。豈唯婉孌彤管姝,真同窈窕關雎淑。未能奔往白玉樓,要當貯以黃金屋。顧雖風暖欲黃昏,脈脈難禁倚修竹。可憐俗眼不知貴,空把容光照山谷。」此詩步蘇軾名作《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韻,海棠花曾被譽為是「花中神仙」,故開篇即從此下筆,後幾句以美人作喻,極力鋪敘海棠形態,「白玉樓」照應「神仙」句,「黃金屋」仍是藏嬌本意,全詩無一語言及海棠之香。其他的用例還有劉克庄《熊主簿示梅花十絕詩至梅花已過因觀海棠輒次其韻》:「分明消得黃金屋,卻墮荒蹊野徑間。」京鏜《醉落魄》:「阿嬌合貯黃金屋。是誰卻遣來空谷。」翁元龍《燭影搖紅》:「金屋名姝,眼情空貯閑眉岫。」這些詩詞的寫作思路與何希堯所作相同,都是常見的以人喻花,故用金屋藏嬌之典,與無海棠之香仍沒有關聯,可以認定這些作者都集體「忽視」了石崇之嘆。
此外,從古人海棠審美觀念的發展來看,石崇也不大可能對海棠發表意見。古代的植物進入文學領域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由淺層描繪到深層寄託的過程,海棠花在中唐以前未見文人題詠,晚唐以降,相關作品才逐漸增多,故北宋沈立《海棠記序》說:「蜀花稱美者,有海棠焉。然記牒多所不錄,蓋恐近代有之。」在此大趨勢中考量石崇之嘆的真實性,則其既前無古人,在其後很長時間內也無來者,自然讓人難以輕信。
三
名人金言受到如此冷落,無疑是極為反常的現象,故筆者臆斷,石崇之嘆系後人虛構所得,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偽典。仔細推敲石崇之言,其中隱含的預設觀念是:海棠不能香(無香、欠香)。只有在「海棠無香」成為一種通行看法的前提下,「汝若能香」的遺憾才顯得必要,才符合語意邏輯。反之,如果海棠能香是一種共識,或者人們根本不關心海棠之香與否,則這句感慨實屬無謂,「金屋貯汝」也就成了多此一舉。所以,若要檢討這一偽典的成因,我們必須重提海棠無香的話頭。
海棠花最初以姿色形態受人矚目,早期的作品幾乎都將描摹的筆觸集中於此,海棠之香或不香本不成為一個問題,試看以下數例:
艷繁惟共笑,香近試堪誇。(唐·顧非熊《斜谷郵亭玩海棠花》)
香少傳何許,妍多畫半遺。(唐·薛能《海棠》)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樓霧縠涳濛。(五代·和凝《臨江仙》)
江東遺跡在錢塘,手植庭花滿縣香。(宋·王禹偁《題錢塘縣羅江東手植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宋·蘇軾《海棠》)
天寒日晚行人絕,自落自開還自香。(宋·張舜民《移岳州去房陵道中見海棠》)
通過這些詩(詞)句可以看出,在唐五代到北宋,川陝到湖湘、江東的廣袤時空中,海棠的香氣一直沒有間斷,而作家在寫作時也沒有流露出絲毫的糾結、猶疑(筆者按:一般認為蘇軾《海棠》作於黃州。又,海棠有多種,宋人陳思《海棠譜》即已區別,不同種屬間,香氣之有無濃淡或有差別,但古人在題詠時,並不在意海棠的具體分類,爭論「海棠無香」的真實性也多是就海棠花大類而言,故本文對引證作品也不再作細致區分)。然而,到了北宋末年,這種情形卻被一個偶然事件打破了。惠洪《冷齋夜話》卷九「鶴生卵」條:
淵材迂闊好怪……嘗曰:「吾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問其故,淵材斂目不言,久之曰:「吾論不入時聽,恐汝曹輕易之。」問者力請說,乃答曰:「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蒓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聞者大笑,而淵材瞠目曰:「諸子果輕易吾論也。」
這是目前可信的「海棠無香」的最早出處。我們不知道彭淵材作出這些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但顯然,前四恨算是自然現象,第五恨是對當世名人的調侃,當這兩類不相乾的事情被人為地組織到一起,就有了戲劇性的效果,「聞者大笑」應當正是「迂闊好怪」的淵材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書同卷「昌州海棠獨香為佳郡」條又記了另外一則與海棠相關的故事:「李丹大夫客都下,一年無差遣,乃授昌州。議者以去家遠,乃改授鄂倅。淵材聞之,吐飯大步往謁李,曰:『誰為大夫謀,昌,佳郡也,奈何棄之?』李驚曰:『供給豐乎?』曰:『非也。』『民訟簡乎?』曰:『非也。』曰:『然則何以知其佳?』淵材曰:『海棠無香,昌州海棠獨香,非佳郡乎?』聞者傳以為笑。」還是那個淵材,這次他在「海棠無香」之後加了「昌州海棠獨香」,而「聞者」的反應仍然一樣。
彭淵材其人「游京師貴人之門十餘年,貴人皆前席」(惠洪《冷齋夜話》卷八),「嘗獻樂書,得協律郎」(彭乘《墨客揮犀》卷六),與鄒元佐、洪覺范號「新昌三奇」(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五四)。他曾有一系列的迂怪言行,如剃眉行古道(《墨客揮犀》卷二)、布槖誑家人(《冷齋夜話》卷八)、言鶴胎生(《冷齋夜話》卷九)等,凡此種種,均可見其脫略、滑稽的性格。對於「海棠無香」和「昌州海棠獨香」,聞者報以一笑即可。
大概是得益於久客京師,深受貴人歡迎的經歷,彭淵材成了一個講段子的高手。「五恨」與「獨香」取得了良好的聽眾效果,前者很快就被《冷齋夜話》《墨客揮犀》《苕溪漁隱叢話》等記錄,廣為人知(筆者按:《全芳備祖》《錦綉萬花谷》《事類備要》等均引此言,然誤為「三恨」,無「蒓菜性冷」「曾子固不能詩」,《全芳備祖》並誤彭淵材為「劉淵材」)。而「昌州海棠獨香」的情況則要復雜些,有的記載是「嘉州海棠獨香」,如《全芳備祖》前集卷七「花部·海棠·事實祖」引《花譜》:「海棠有色無香,惟蜀中嘉州海棠有香,其木合抱。」這兩種記載在後世各有眾多的支持者,較真的讀者也往往會因此留心各地海棠的氣味,以驗證昌州(或嘉州)海棠獨香的說法。此類爭論自南宋以來不絕如縷,陸游《海棠》:「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氣可壓千林。譏彈更到無香處,常恨人言太刻深。」楊萬里《二月十四日曉起看海棠》:「老子侵星起,蜂兒代我忙。淵材無鼻孔,信口道無香。」王十朋《點絳唇·嘉香海棠》:「誰恨無香,試把花枝嗅。風微透。細熏錦袖。不止嘉州有。」最近這些年,張愛玲的話流行開來,她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後續上了「三恨紅樓夢未完」(《紅樓夢魘》),於是,「海棠無香」又攀上了《紅樓夢》這個高枝,關注度再度得到提升。
由於《花譜》原書已佚,我們難以對這句引文作出確實考證,但嘉州與昌州均在蜀地,符合沈立《海棠記序》中「蜀花稱美者有海棠焉」的表述。總之,在北宋時期,海棠作為蜀地名花的地位已經確立,至於昌州(嘉州)海棠獨香則並沒有受到關注,自彭淵材拋出「五恨」及「昌州海棠獨香」的言論後,海棠之香與否才成為一個話題。南宋以來,詩家多以「海棠無香」為典實進行創作,這是石崇之嘆得以出現的先決條件。筆者推測,在逐漸興起的海棠文學熱中,有的作品用了金屋藏嬌的典故,而解詩者則將「無香」與「金屋」聯系起來,偽造出「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的話。如果這種推測大致不差的話,那它與宋代杜詩學流行的「偽蘇注」就有了些許相似之處。「偽蘇注」是假託蘇軾之口偽造杜詩的出處,「所引事皆無根據,反用杜詩見句增減為文,而傅其前人名字,托為其語,至有時世先後顛倒失次者」(朱熹《跋章國華所集注杜詩》)。如同認為杜詩「無一字無來處」的觀念與詩壇盛行的「點鐵成金」之風催生了「偽蘇注」的出現,石崇之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因「海棠無香」話題「倒逼」出來的一個語典。盡管相比於「偽蘇注」,這一偽典的危害性比較小,但後世的一些類書還是列出了「金屋貯」或「金屋貯汝」的條目,如前引王路《花史左編》、清張英《淵鑒類函》卷四百五「花部一」等就是如此。更有意思的是,由石崇之嘆又孳生出一個「石家金屋中物」:「石崇見海棠,嘆曰:『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後人得昌州種,香艷可人,因目為『石家金屋中物』。」(陳繼儒纂輯《重訂增補陶朱公致富奇書》卷四「群花備考·海棠」條)而當前的一些論著在評注賞析姜夔《疏影》時,受俞平伯先生的影響,也常用石崇之嘆解釋詞中「安排金屋」句,這樣的誤會有必要得到澄清。
四
海棠之美在宋代開始得到充分體認,雖然它不像梅花那樣令人宋人痴狂,但在文學領域,卻也興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海棠熱」。由此也衍生出幾個聚訟紛紜的話題,其中「杜甫不賦海棠」已成為詩家公案,而「海棠無香」則又為石崇之嘆這一偽典的出現提供了溫床。文章的最後,還是回到俞平伯先生的評論:「若以金屋貯海棠喻梅花,就比較近了。」其實,宋人詠梅花而用到「金屋」的例子頗多,如陸游《荀秀才送蠟梅十枝奇甚為賦此詩》:「插向寶壺猶未稱,合將金屋貯幽姿。」楊冠卿《蠟梅四絕》其四:「阿嬌厭貯黃金屋,洗盡鉛華兒女妝。」劉克庄《滿江紅·題范尉梅谷》:「寧委澗,嫌金屋。寧映水,羞銀燭。嘆出群風韻,背時裝束。」同樣,宋人也用「金屋」來描繪牡丹、薔薇以及本文關注的海棠等花卉,這些無非都是「金屋藏嬌」典故與「美人喻花」表現傳統的結合,不足為奇。當然,平心而論,本文對石崇之嘆的質疑尚缺乏足夠的文獻支持,而關於《疏影》的藝術得失也還可以繼續討論,但筆者相信,姜夔在創作《疏影》時並不知道所謂的石崇之嘆,從構思角度而言,「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一句也確實不以「新意」見長。
[本文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5YJC751050)資助成果;西南大學2015年教育教學研究項目(2015JY064)資助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學院)
『陸』 四季秋海棠花語
四季海棠有花語嗎?是什麼?? 四季海棠又名四季秋海棠,為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四季海棠是秋海棠植物中最常見和栽培最普遍的種類。姿態優美,葉色嬌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開放,且稍帶清香,為室內外裝飾的主要盆花之一。 海棠花語:
代表意義:遊子思鄉、離愁別緒
溫和、美麗、快樂
秋海棠象徵苦戀。當人們愛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
古人稱它為斷腸花,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
花語就便有「苦戀」了。
四季海棠的花語:
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
四季海棠又名海棠、瓜子海棠等,原產巴西,現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它屬秋海棠科須根類多年生草本花卉。盆栽觀賞,小七玲瓏,姿態優美,葉色嬌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開放,別具引人喜愛的雅韻。 相關故事、傳說:
我們通常所說的海棠是指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有時也包括薔薇科木瓜屬的木瓜海棠、貼梗海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稱為海棠。准確地說,海棠是指以栽培觀賞為目的,果實直徑小於等於5cm的蘋果屬植物,英文為crabapple。海棠在我國古代被統稱為柰,唐朝時出現「海棠」這一稱謂,在明代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中「海棠」一名被冠用於今天的4種植物: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垂絲海棠(Malus halliana)、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和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王象晉的這種觀點影響深遠,至今這4種植物雖不同屬,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屬於蘋果屬,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屬於木瓜屬,但名字中都帶有「海棠」二字。
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詩經.衛風.木瓜》記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木桃為木瓜海棠或貼梗海棠,這是迄今為止能找到的關於海棠最早的書面記載。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公元前125-前128年)有「槨、柰、厚朴」等的記載,據考「柰」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
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賈耽為相,著《百花譜》,書中譽海棠為「花中神仙」,此書為較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著作,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宋代達到頂峰,出現研究海棠的專著《海棠錠》和《海棠譜》。北宋沈立的《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詠海棠的詩詞多有流傳。近現代喜愛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寫到:「我愛繁花老乾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為《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四季海棠的花語是什麼 四季海棠寓意 文人們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達思念、珍惜、慰籍從容淡泊的情愫。又因為「棠」與「堂」諧音,海棠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富貴」;與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報壽滿堂」;與五各柿子相配,寓意「五柿同堂」。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回答有用,請採納,謝謝^_^
海棠的花語是?有什麼故事 海棠花語 代表意義:遊子思鄉、離愁別緒、溫和、美麗、快樂 秋海棠象徵苦戀。當人們愛情遇到波折,俯以秋海棠花自喻。古人稱它為斷腸花,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花語就便有「苦戀」了。 四季海棠的花語 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四季海棠又名海棠、瓜子海棠等,原產巴西,現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它屬秋海棠科須根類多年生草本花卉。盆栽觀賞,小巧玲瓏,姿態優美,葉色嬌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開放,別具引人喜愛的雅韻。 傳說故事 說是在玉帝的御花園里有個花神叫玉女。因為嫦娥溫柔又漂亮,玉女與嫦娥就成了好朋友,並經常到廣寒宮去玩。有一次,玉女看見廣寒宮里新種了十盆奇花。那是一種從未見過的仙花,小花數朵簇生成傘形,甚是奇巧可愛。花蕾是紅色的,花朵兒卻是嬌羞的淡紅色。花枝上還結著果實,長長的橢圓形、黃黃的顏色。花兒和果兒都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實在逗人喜愛。玉女想到玉帝的御花園中什麼花兒都有,唯獨沒有這種花。因此請求嫦娥姐姐送她一盆,好拿回去栽種在御花園里。但是嫦娥卻搖搖頭說,這是王母娘娘的花,是如來佛特意為慶賀王母娘娘的壽辰,派人從天竺國送到廣寒宮來的。因為這花耐寒,所以才種在廣寒宮中。玉女連連請求,只說廣寒宮中花兒這么多,少一盆也沒什麼關系,王母娘娘也發現不了的。嫦娥經不住玉女這么「姐姐長」「姐姐短」的直央求,就答應了。 玉女好不容易說服了嫦娥,得到了這盆馨香迷人的奇花,高興地捧起花盆就往外走,邊走邊說:「謝謝!謝謝!」不想剛剛走到廣寒宮門口,迎頭就碰上了王母娘娘。她一見玉女手捧著天竺國送來的仙花,一邊嘴裡直道謝,便明白嫦娥一定私下將她的花兒拿去送人,因而怒氣沖天地訓斥嫦娥膽大妄為。而且,她邊說邊奪過玉兔的石杵,將玉女和她手中的那盆花兒一起打下了凡間。 這盆花正巧落在一個靠種花為生計的老漢的花園中,老漢有個女兒叫海棠,姑娘的面貌也像花兒一樣美麗。老漢見一盆花從天而降,種花人自然是愛花惜花,便連忙伸手去接,怕有閃失,又忙叫女兒過來幫一把,口中連叫:「海棠、海棠!」海棠姑娘聽見了,急急地跑過來,看見爹爹手裡捧著一盆花兒,連叫「海棠」。便高興地問:「爹爹,這美麗的花兒也叫海棠嗎?」老漢接住了這盆花,只見是一種從未見過的叫不上名兒來的花,聽見女兒這么一說,覺得這花兒的確和女兒一樣美,就乾脆將錯就錯叫它「海棠花」了。 只是海棠花兒雖被愛花的老漢接住了,並且從此培植在人間,但它的香魂卻隨風飄去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傳說海棠花原有天香,如今卻沒有了香味的緣由。
四季海糖的花語是什麼 四季海棠又名四季秋海棠,為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四季海棠是秋海棠植物中最常見和栽培最普遍的種類。姿態優美,葉色嬌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開放,且稍帶清香,為室內外裝飾的主要盆花之一。 海棠花語:
代表意義:遊子思鄉、離愁別緒
溫和、美麗、快樂
秋海棠象徵苦戀。當人們愛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
古人稱它為斷腸花,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
花語就便有「苦戀」了。
四季海棠的花語:
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
四季海棠又名海棠、瓜子海棠等,原產巴西,現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它屬秋海棠科須根類多年生草本花卉。盆栽觀賞,小七玲瓏,姿態優美,葉色嬌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開放,別具引人喜愛的雅韻。
海棠花開代表什麼意思?不是它的花語。。是有什麼特別意義 見啥都要想代表什麼意思。累!
能有啥特別意弧?那都是人憑空想出來的。海棠花開了,不僅你看到了,還有很多人看到了,特別是公共場所的海棠,看到的人就更多了。難道那麼多人都將遇到相似的情況?有點荒唐。
公園裏海棠花開了,很多人都會去賞花。如果是自己種的海棠開花了,也都會很開心,很想與好朋友分享。
開開心心地欣賞海棠花吧,生活是美好的,即使生活中出現挫折,也與花花草草、蟲魚鳥獸無關。
海棠花的花語是什麼?花有幾種顏色? 代表意義:遊子思鄉、離愁別緒
溫和、美麗、快樂
也有人說是跟隨他人的引導走
四季海棠的花語
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花基本是一種顏色:未開時紅色,開後漸變為粉紅色,:
四季海棠有什麼特別的寓意沒有? 文人們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達思念、珍惜、慰籍從容淡泊的情愫。又因為「棠」與「堂」諧音,海棠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富貴」;與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報壽滿堂」;與五各柿子相配,寓意「五柿同堂」。
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回答有用,請採納,謝謝^_^
秋海棠的意義 秋海棠象徵誠摯的友誼 海棠花語: 代表意義:遊子思鄉、離愁別緒 溫和、美麗、快樂 秋海棠象徵苦戀。當人們愛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 古人稱它為斷腸花,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 花語就便有「苦戀」了。 四季海棠的花語: 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 四季海棠又名海棠、瓜子海棠等,原產巴西,現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它屬秋海棠科須根類多年生草本花卉。盆栽觀賞,小七玲瓏,姿態優美,葉色嬌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開放,別具引人喜愛的雅韻 我們通常所說的海棠是指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有時也包括薔薇科木瓜屬的木瓜海棠、貼梗海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稱為海棠。准確地說,海棠是指以栽培觀賞為目的,果實直徑小於等於5cm的蘋果屬植物,英文為crabapple。海棠在我國古代被統稱為柰,唐朝時出現「海棠」這一稱謂,在明代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中「海棠」一名被冠用於今天的4種植物: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垂絲海棠(Malus halliana)、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和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王象晉的這種觀點影響深遠,至今這4種植物雖不同屬,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屬於蘋果屬,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屬於木瓜屬,但名字中都帶有「海棠」二字。 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詩經.衛風.木瓜》記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木桃為木瓜海棠或貼梗海棠,這是迄今為止能找到的關於海棠最早的書面記載。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公元前125-前128年)有「槨、柰、厚朴」等的記載,據考「柰」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 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賈耽為相,著《百花譜》,書中譽海棠為「花中神仙」,此書為較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著作,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宋代達到頂峰,出現研究海棠的專著《海棠記》和《海棠譜》。北宋沈立的《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詠海棠的詩詞多有流傳。近現代喜愛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寫到:「我愛繁花老乾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為《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海棠花寓意著什麼呢 5分 文人們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達思念、珍惜、慰籍從容淡泊的情愫。又因為「棠」與「堂」諧音,海棠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富貴」;與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報壽滿堂」;與五各柿子相配,寓意「五柿同堂」……
相關花語:代表意義:遊子思鄉、離愁別緒
溫和、美麗、快樂
也有人說是跟隨他人的引導走
四季海棠的花語
[1]四季海棠宜贈送兒童,花語為:快樂聰慧;亦可贈充滿童心的成年人。
『柒』 海棠的由來
海棠原產中國,在山東、河南、陝西、安徽、江蘇、湖北、四川、浙江、江西、廣東、內廣西等省(區)容都有栽培。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海棠素有「國艷」之譽,栽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歷代文人多有膾炙人口的詩句贊賞海棠。歷史上以海棠為題材的名畫也不勝枚舉,譬如宋代佚名《海棠蛺蝶圖》、現代大師張大千晚年畫的《海棠春睡圖》等等。
(7)海棠記燃晚擴展閱讀:
海棠花常植人行道兩側、亭台周圍、叢林邊緣、水濱池畔等。海棠迎風峭立,花姿明媚動人,楚楚有致,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之稱,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西府海棠樹態峭立,既香且艷,是海棠中的上品。花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點,開後則漸變粉紅,有如曉天明霞。北京中山公園栽植西府海棠近百株,集中栽植於南壇門外一線和內壇等景區。海棠的花形較大,新長出的嫩葉簇擁著四至七朵花綴滿枝條。
『捌』 歷史有講海棠血淚的書嗎
是的,關於海棠血淚的書有很多,例如《海棠血淚史記》、《海棠血淚前傳》、《海棠英雄傳》、《海棠記》等。
『玖』 如何看待《二哈和他的白貓師尊》實體書改名為《海棠微雨共歸途》
個人不是很喜歡。
這把兩個主角名字融成一句半詩不詩的起名風格,有點像顧漫,但是格調意蘊實在是天差地別了,真的是一股又油膩又廉價又矯情的感覺。
原名雖然沙雕,但好歹二哈和白貓各佔一半。改名後,墨微雨還在,楚晚寧卻只剩海棠?楚晚寧是神木,又不是海棠花。玉衡、北斗不能用嗎?就算海棠可以象徵楚晚寧,那一個用象徵物,一個用表字,合理嗎?叫「晚夜微雨共歸途」都更對稱更好聽一點。取個書名連對稱都做不到的作者是什麼水平?
二哈是雙主角文,楚晚寧怎麼就不配上封面?
作者說因為主攻視角,所以首封必須是墨燃,這邏輯根本站不住腳。耽美文里攻受不分地位高低,和誰的視角沒關系,何況二哈各種視角時常轉換。
總結如下:
作者還說因為第一本寫的是前世0.5時期,所以是踏仙君單人封。那第一本是墨燃獨角戲嗎?楚晚寧沒出現嗎?楚晚寧第6章就現身了,又不是第60章。
書名、封面不帶楚晚寧,連海報也不見人影。薛萌有獨立日記,燃晚卻不配有合體周邊,還談什麼燃晚神仙愛情。
作者給師明凈都安排了單人封面,號稱墨燃和其他主角們,而楚晚寧就活在那個「們」里。
『拾』 棠城的棠城之爭
棠城美譽古已有之,而今引來榮昌、大足、永川三地爭搶。傳說中芳香四溢的昌州古海棠,已絕跡。但三地都有大量「棠城」印記。如榮昌有海棠公園、香國公園;大足龍崗山北塔腳下高聳的石崖上,刻著「海棠香國」四個大字,據稱為唐代昌州府官張顏所題;永川城裡有以海棠命名的街名……
宋人沈立的《海棠記》:「大足治中,舊有香霏閣,號曰海棠香國。」大足龍崗山北塔腳下,高聳的石崖上,刻著四個斗大的字:「海棠香國」。當地傳說是唐代昌州府官張顏所題,不過筆者未見文字記載。還有山門楹聯雲:「海棠香國,海嘯山呼……最是淵材風雅處,勸人典郡意悠悠。」詩中「淵材」,即宋代學者彭淵材。典出宋人釋惠洪(1071—1128年)的《昌州海棠獨香》,作者釋惠洪即彭淵材之侄。
昌州治所首設昌元(榮昌縣南部),後因瀘水蠻反叛遷靜南(今天榮昌縣北部),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縣。宋時在大足城也廣植香海棠,並建有香霏閣。據史料所記,元末明玉珍據蜀,其子明升曾用昌州香霏閣前的香海棠來焙花茶,所以,大足也無愧號「海棠香國」。不過這是後來的事,而不是出產香海棠的源頭,故地。因此,真正的「海棠香國」之故地,當為古之靜南,今之榮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