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邊舞蹈
❶ 戴愛蓮《荷花舞》舞蹈種類
荷花舞,是一種社火舞,在慶陽境內頗受群眾喜愛,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慶陽是我國西北地區開發較早的地域之一,也是古老的秦隴文化和農耕文化交融碰撞之地。荷花舞既吸收了甘肅中西部文化,又吸收了關中及陝北文化的藝術養分。由於舞蹈風格清新優雅,動作簡練優美,易學易會,道具美觀,故青年人都喜歡參演,尤其受到農村女青年的歡迎,從而達到自娛自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荷花舞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荷花舞屬集體舞蹈,演員一般都在幾十人以上,最少不下六人,適宜在各種場合表演。
荷花舞起源於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塬上,建國後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荷花舞定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到此采風,將「雲朵子」改編定名為「荷花舞」,在波蘭演出獲金獎。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台,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與此同時,西峰區寨子鄉社火隊依「雲朵子」設計出新的構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內容進行社火演出。90年代慶陽師范學校荷花舞作為校園文化的典型進行設計排練。本世紀初,「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連續三屆排演成500人陣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喝彩。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漢族民間舞蹈,它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也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更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漢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形式分邊歌邊舞和不歌只舞兩類。邊歌邊舞,即在音樂伴奏中輕歌曼舞,舞姿以甩紗帶為主,身段一扭三彎,搖扭相配,頗有風吹蓮葉的輕柔動態。歌詞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調為隴東民間傳統小調「楊燕麥」;不歌只舞,只用舞蹈語言表演,抒發情懷,舞蹈隊列常變幻花樣,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動作要輕松自然,輕捷平穩,用「碎步」,腳跟先著地,腳尖後著地,有前腳著地,後腳跟著虛抬的姿勢,走如舟穿蓮群、飄逸輕柔。演員要年輕漂亮、身段苗條,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輕盈漂轉,美不勝收。
荷花舞的藝術效果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伴著那優美的樂曲,一群少女身著淡黃色大襟上衣,淺綠色褲子,粉紅色筒裙,手挽長長的草綠色紗帶,端莊秀麗,婀娜多姿,幽雅地「坐」在彩燈裝飾的花盤上,踏著輕盈的碎步,手中的紗帶時而拋撒開去,時而收攏在握,那神態和動作美麗俊秀,清逸飄灑,個個如飄飄欲飛的仙女,人人似碧波之中的蓮妹。晚間演出,在燈光的映襯下,會把人帶入一種夢幻般的仙境。
慶陽人喜愛荷花舞,每個重大節日都要表演荷花舞。2002和2003年首屆和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慶陽人又表演了數百人參演的場面宏大的荷花舞,受到了中外賓客的熱烈贊揚,如今中國舞協以荷花舞為標准,設立了中國舞蹈「荷花」獎,成為中國舞蹈最高獎,這無疑是慶陽人的榮耀。
❷ 電腦上怎麼能看荷花杯舞蹈大賽的直播
可以直接到QQlive直播裡面去搜索看的.
❸ 荷花舞是根據哪個民間舞創作而來的
,《荷花舞》的原始素材來自隴東。隴東民間秧歌表演中有一種「小場子」,名叫
「走花燈」(也叫「蓮花燈」)。民間的「走花燈」主要由兒童扮演。表演時,兒童踩
在荷葉狀的盤子上,由一老者領隊指揮,邊舞邊唱。所唱的多是民間秧歌時調,內容以
祈祝風調雨順和吉祥納福為主。戴愛蓮憑著長期對民間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加上她獨到
的藝術眼光,在對民間「走花燈」的動作風格、形式特點、情緒基調等做了比較深入的
分析和研究之後,三易其稿,幾度修改。最後定稿的《荷花舞》,無論是主題、人物還
是結構、動作語言,都與民間「走花燈」有了很大的不同。戴先生把兒童的「走花燈」
改為女子群舞,把領隊指揮的老人換成女子領舞「白荷」;在舞蹈語匯和手法上,主要
採用傳統的「圓場」碎步和大調度隊形變化,以表現群荷在水面上飄動的流暢感和自由
感;在藝術處理上,更是調動各種手段,從人物造型到動作設計,從舞蹈的空間構圖到
舞蹈的行進線路等,多方面強化領舞「白荷」與群荷的對比與呼應,於統一中追求著變
化和豐富。《荷花舞》高潔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畫的構圖和渾然天成流暢之至的舞
蹈,自它誕生之始便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文革」以後再度復排上演時,《荷花舞》
依然嫵媚動人,光彩如初。
❹ 有關於荷花的舞蹈嗎
有個女子群舞叫《醒蓮》,從表面來看是關於蓮花,荷花的,但內在的意思可以自己領悟!
❺ 荷花隨風舞蹈(用上比喻把句子寫生動)
池塘里綻放著亭亭玉立的荷花,如同一個個即將翩翩起舞的少女,含羞站立在舞台上旁邊,靜候音樂響起.碧綠的荷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露珠,就像是少女身穿的舞衣裙擺上鑲嵌的珍珠,似落欲落,又一直在上邊呆著.真是美極了!
❻ cctv3請您欣賞裡面有一段女子群舞,她們穿著荷花一樣的衣服.請知道的朋友告訴我這段舞蹈的名字
《荷花舞》
❼ 中國舞蹈荷花獎的第六屆
第六屆中來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源民間舞大賽於2007年11月2日至11日在貴州省貴陽市進行比賽,來自全國的70多個民族民間舞蹈精品節目將同台「競技」,屆時將為全國觀眾獻上豐厚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大餐。
民族民間舞獲獎名單:
作品金獎:《盛裝舞》《水姑娘》《花溪.花溪》
編導金獎:《豐收時節》
表演金獎:《草原酒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作品銀獎:《銀項圈》《書魂》《塔林畢斯貴(草原婦女)》
編導銀獎:《山娃仔》《剪花花》
表演銀獎:《孔雀》《太平.王妃》《聖湖的女兒》《瞧...這幫鼓架子》
作品銅獎:《少女沙吾爾登》《心跳火把節》《憶》《山那邊》
編導銅獎:《心碰心臉碰臉》《聆樹芭沙》《莎郎少女》
表演銅獎:《小保姆—楠楠》《幸福像花兒一樣》《天鵝》
音樂創作獎:《盛裝舞》
燈光設計獎:《水姑娘》
服裝設計獎:《盛裝舞》《山那邊》
荷花王子獎:劉琳燁
荷花仙子獎:梁保娜
大地之舞獎:《瞧......這幫鼓架子》
最佳組織獎:貴陽市委宣傳部
特殊貢獻獎:貴陽市花溪區委區政府
❽ 第一屆荷花杯舞蹈大賽一等獎是哪個國家獲得
第一屆荷花杯舞蹈大賽一等獎是中國獲得。
荷花獎舞蹈大賽:1996年經中宣部立項、中央回兩辦批準的全答國性專業舞蹈評獎活動,故而此項比賽是國內的賽事。
「荷花獎」舞蹈比賽原則上每兩年舉辦一次,舞劇、舞蹈詩比賽每三年舉辦一次。
1998年6月2日至6日,來自全國32個表演團體的600多名演員在北京中國劇院進行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決賽,爭奪本次比賽的大獎——金荷花獎。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頒獎儀式、獲獎作品晚於6月7日晚在中國劇院舉行,有五部作品、 四名個人和表演團體分別摘取了這一新設立的舞蹈專業大獎的桂冠--作品金獎和表演金獎。
在所設 立的中國古典舞、中國民間舞、芭蕾舞、新舞蹈(現代舞首屆暫空缺)四個藝術類別的競逐中,古 典舞《踏歌》、民間舞《阿惹妞》《頂碗舞》及新舞蹈《走、跑、跳》《天邊的紅雲》問鼎作 品金獎;四川省歌舞劇院的姜鐵紅、廣東省歌舞劇院的山羽中、北京市舞蹈家協會的康紹輝及《 走、跑、跳》的演員集體獲得表演金獎。
❾ 名為邦本有什麼舞蹈藝術作品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北京舞蹈學院於2021年伊始啟動「為人民而舞」慶祝建黨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動。活動從北京舞蹈學院建校66年來的創作成果中,選取100部優秀原創舞蹈作品,向黨和人民匯報舞蹈藝術事業的新發展、新成績。
作為中國唯一一所專門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學府,北京舞蹈學院的建校歷程是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文藝工作的縮影。一代代北舞人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 傳承「愛國、愛校、愛舞蹈」的優良傳統,以愛黨、護黨、為黨的情懷創作了一大批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秀作品,成為中國舞蹈事業的中堅力量,為繁榮發展我國文藝事業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這一部部飽含著歷史文化積淀和紅色基因的原創舞蹈作品,不僅代表著北京舞蹈學院發展歷程中一個個扎實的腳印,濃縮著新中國舞蹈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印記,更鑄刻著一代代舞蹈人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
1
戴愛蓮與《荷花舞》:
讓「荷花」動起來
▲ 戴愛蓮
▲ 舞蹈《荷花舞》
1953年,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一部名為《荷花舞》的作品獲得銀質獎章。在這個作品中,舞者們表演的「荷花」形象典雅溫婉、端莊飄逸,彷彿在微風輕漾的湖面上,盛開的荷花隨水而動,輕盈而生動,雅正而又強韌。正如同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靜水深流中孕育著勃勃生機。《荷花舞》的創作者,正是舞蹈藝術家戴愛蓮。
1916年,戴愛蓮出生在特立尼達島。她自幼喜愛舞蹈。為了學習舞蹈,她在1930年去往英國求學。在英國學習的9年間,戴愛蓮時常會遇到一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她很羨慕這些留學生。因為這些學生來自一個令戴愛蓮神往的地方——中國。戴愛蓮曾經這樣說:「我雖是中國人,但對中國所知很少,甚至連中國話都不會說,令我感到非常別扭、尷尬。我急切地希望了解我的祖國。」得知中國遭受侵略戰爭的消息,戴愛蓮的心越發無法安定,除了在英國參與募捐義演的活動,她一直在尋找回到祖國的機會。終於,在1940年,戴愛蓮在戰火紛飛中輾轉回到祖國,踏上了那片她神往已久的土地。
回到祖國的戴愛蓮,面對戰爭帶來的震撼與創痛,創作了《思鄉曲》《游擊隊的故事》等舞蹈作品,以此來記錄與表達戰火侵襲下人們的悲傷與憤怒。與此同時,戴愛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回國的初衷:那就是要發掘中國傳統舞蹈這個巨大的「寶藏」。在戰爭期間,她輾轉祖國各地,尋訪與學習那些遺落在民間的舞蹈,用藝術家的敏感與天賦讓這些在歲月長河中蒙塵的舞蹈「寶藏」重新綻放光芒。
1953年,為了參加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戴愛蓮開始構思創作一個能夠體現中國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她選擇了隴東地區民間舞蹈「荷花燈」作為舞蹈素材。為了讓傳統民俗舞蹈的素材更加適合舞台呈現,她想了很多的辦法。
「荷花」本是一種偏於安靜的形象,舞蹈卻讓它「動起來」。戴愛蓮認為,荷花是在水上的,它的動態也應該是和水相似的。於是,便想到了「漂」,就像一朵朵荷花漂在河面上,既安靜祥和,又充滿生機。為了呈現荷花漂在水面上的效果,戴愛蓮讓演員用細碎的圓場步進入舞台,並配合如同清風拂過一般的手臂動作。荷花高潔雅緻的形象、溫婉祥和的意境與彼時成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形成了獨特的呼應關系。
「看起來她是在表現荷花,但實際的象外之象是想表現我們的祖國像荷花一樣蒸蒸日上——荷花向太陽,人心向著黨。」北京舞蹈學院附中退休教師彭阿蘭說。
作為新中國舞蹈的奠基人,戴愛蓮將自己對民族、國家的一腔熱忱融入舞蹈藝術之中。特別令人感動的是,戴愛蓮90歲高齡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說:「當我還在國外的時候,我就受到了黨的影響。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中國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國共產黨。我很幸運,看到了繁榮的今天!」她對黨和祖國深摯的感情,點點滴滴地凝結在創作的藝術作品中,跨越世紀,綻放出奪人的光彩。
2
賈作光與《鄂爾多斯舞》:
深入草原紮根牧民
▲賈作光
▲ 舞蹈《鄂爾多斯舞》
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賈作光跟隨中國舞蹈家吳曉邦來到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之城」烏蘭浩特,在那裡,為牧民們表演舞蹈。
賈作光沒有想到,他自以為優美嫻熟的舞蹈,台下的觀眾卻無動於衷。「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老百姓不喜歡。後來我和牧民們一起生活,一起放馬、撿糞,學了很多生產的動作。當牧民的感情化成我自己的感情時,我一亮相,老百姓鼓掌了。我嘗到了生活的甜頭。」賈作光說,文藝工作者必須和勞動人民緊密結合,這個真諦,他始終銘記著。
深入生活多年以後,1951年,賈作光創作了舞蹈《鄂爾多斯舞》。他把寺廟中的宗教舞蹈查瑪動作進行改造,同時還把牧民生活中騎馬揚鞭、擠奶、梳辮子等動作進行藝術化提升,經過多次反復修改,創造了贊美草原新生活、抒寫牧民新風貌、表現人民翻身解放的作品《鄂爾多斯舞》,該舞蹈將當地牧民的高漲熱情和建設新家園的激情都表現了出來。
《鄂爾多斯舞》首演於1955年。同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由中國青年藝術團表演的《鄂爾多斯舞》奪得一等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94年,在「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中獲經典作品金像獎;它經久不衰,影響深遠,至今扔被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下不斷演繹,成為蒙古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之一。
除了《鄂爾多斯舞》,賈作光陸續創作了100多個蒙古族舞蹈作品。對於舞蹈創作,他始終奉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方法。他說:「我是在黨的培養下,在老同志的扶持下成長起來的,要為人民而舞。」他用一生熱愛的舞蹈藝術實踐體現著對黨、對人民的熾熱情感,他的舞蹈藝術生涯始終是和人民的、祖國的、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被譽為「人民舞蹈家」。
「中國舞蹈究竟怎麼走,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條道路。我認為,賈作光是這條道路的先驅者、拓荒者、領路人,《鄂爾多斯舞》就是其中標志性的作品。」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認為,無論是舞蹈界人士還是內蒙古人民,都對賈作光充滿愛戴,這也是因為他一輩子都在踐行「為人民而舞」。「賈作光老師是得到人民承認的藝術家,他創作的舞蹈動作,現在被當做蒙古族的傳統舞蹈動作,這就是證明。」馮雙白說。
「賈作光長期在內蒙古工作和生活,內蒙古人民會把他親切地稱為『我們的賈作光』,把他稱為親人,這是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很難企及和奢求的高度。」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潘志濤說。
3
孫穎與《踏歌》:
開啟民俗舞蹈經典化序幕
▲ 孫穎
▲ 舞蹈《踏歌》
2016年4月29日,聯合國郵政管理局為紀念世界舞蹈日,發行《世界舞蹈日》郵票。郵票由加拿大著名藝術設計師馬斯科欽設計,6張代表不同國家的舞蹈形象中,其中一張描繪著女子「羅衣從風」「長袖交橫」「軼態橫出」「雲轉飄忽」的中國古代舞蹈的形象,正是源於孫穎編創的古典舞蹈作品《踏歌》。
孫穎是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教學崗位的創建元老之一,漢唐古典舞創始人,碩士生導師。經過多年不斷地思考、實踐,孫穎將古代舞蹈資源的挖掘與整理同藝術創作相結合,通過對留存於考古文物中的陶俑、畫像石(磚)、壁畫等形象的分析與研究,為古代舞蹈從形式到審美的激活,開拓了嶄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是基於這樣的探索,中國古典舞作品《踏歌》應運而生。
《踏歌》首演於1997年6月,取自孫穎系列作品《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一《炎黃祭》中的一部作品。《踏歌》以魏晉時期江淮女子為形象依據,表現了陽春三月,一群踏青的少女,翠裙拂風,婀娜生姿,在邊舞邊唱中,盡顯女子溫柔婉麗、攜手游春、共沐春風的愜意。該舞蹈在1998年全國首屆荷花杯舞蹈大賽中橫空出世,輕舞飛揚間,獲得「中國古典舞」金獎作品。
孫穎創作的《踏歌》,不拘泥於上世紀80年代「仿古」熱的舞蹈思潮,開啟了「民俗舞蹈經典化」呈現的序幕。該舞蹈生動再現了中國傳統舞,詩、舞、樂三位一體的表現形式,將舞蹈動作、語言、形態、氣韻以及舞者的服裝、造型等融為一體,彰顯出中華傳統舞蹈精神品格和意境內涵的追求。舞蹈傳遞出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那份自信、闊達,愉悅、暢快、灑脫與自在,伴隨著這份無所桎梏而盡情詠歌的真情,超越了時代,讓人們在感受魏晉藝術直指人生真諦的同時,亦能感受當下人心嚮往和精神追求。
自問世以來,《踏歌》不僅成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經典作品,國內舞台經久不衰的佳作,更成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孫穎說,藝術作品一定要經受社會、人民的檢驗。「我絕不鑽進藝術神殿裡面去自我欣賞,因為我的根是在中國歷史之中、在人民之中。」
2021年4月8日《中國文化報》
❿ ___的荷花___地舞蹈,都填什麼
害羞抄的荷花快樂地舞蹈。襲
美麗的荷花漸漸地舞蹈。
可愛的荷花緩緩地舞蹈。
粉色的荷花慢慢地舞蹈。
可愛的荷花飛快地舞蹈。
害羞的荷花開心地舞蹈。
白色的荷花緩緩地舞蹈。
孤獨的荷花漸漸地舞蹈。
幸福的荷花高興地舞蹈。
粉色的荷花漸漸地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