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舊故宮
⑴ 你覺得《海棠依舊》怎麼樣
我覺得《海棠依舊》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主旋律電視劇,人物形象豐滿,感情自然流露,看完之後確實很震撼,期間也不由自主的落淚過。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這樣的電視劇推薦大家都可以看看。
⑵ 如何評價余梓桾X張子薇《海棠依舊》
文人偏愛寫花,因之既能寓情亦能傳情。而海棠更是因其雅俗共賞為無數文人墨客所偏愛,注入了獨具一格的文學意象。
以花比德。也成為傳統文學審美的表達方式。一方面借用海棠的花開花落表達傷春悲秋,就像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另一方面,借用海棠表達思念,如如魏夫人《好事近》:雨後曉寒輕,花外早鶯啼歇。愁聽隔溪殘漏,正一聲凄咽。不堪西望去程賒,離腸萬回結。不似海棠陰下,按《涼州》時節。
這首《海棠依舊》則是借小海棠表達大的家國情思。
尤其當其被賦予了時代背景之後更賦深情。歌曲後半部分浪速部分講述的是,故宮文物南遷,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文物保護行動的故事。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一大批文物工作者肩負家國使命,用一段段微小的家事串聯起大時代下的家國情懷。配合男女旋律的淺吟低唱和管弦樂團的層層鋪墊,不禁讓人飽含淚水。這首歌寫的就是你我的故事,如海棠一樣平凡,正因如此,格外令人動容。
⑶ 屈原描寫春景的詩句
1. 屈原寫的關於景的詩句
屈原寫的關於景的詩句 1. 屈原寫的詩句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 屈原《國殤》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 屈原《國殤》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 屈原《國殤》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 屈原《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 屈原《國殤》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 屈原《國殤》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 屈原《國殤》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 屈原《國殤》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 屈原《九歌》
2. 關於屈原寫的古詩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
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
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
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
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
《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
《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
《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
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裡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
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麼都可以奔入筆底。
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游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艷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
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制。
《離騷》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
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麴、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
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2] 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跡。
名言名句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離騷》) 長嘆息以掩淚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 青。
3. 關於「屈原」的詩句有哪些
現代毛澤東《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宋李覯《屈原》:秋來張翰偶思鱸,滿筯鮮紅食有餘。何事靈均不知退,卻將閑肉付江魚。
宋張耒《屈原》:楚國茫茫盡醉人,獨醒惟有一靈均。哺糟更遣從流俗,漁父由來亦不仁。
宋陳普《詠史上·屈原》:仲尼死後百年期,定把離騷繼四詩。占斷江南煙雨綠,歷山窮子與湘纍。
宋徐鈞《屈原》:托興妃嬪疑褻嫚,幻言神怪似荒唐。若無一點精忠節,未必文爭日月光。
屈原:
簡介: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
相關典故: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就是屈原的故鄉。屈子祠正門春秋,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惜誦》:「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4. 有關景物的古詩
橘頌(屈原)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草 (白居易)
離離園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澗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洞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乏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賢,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楊柳枝詞(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買 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寫牡丹)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攤破浣溪沙(李清照)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寫桂花)
5. 關於屈原的詩句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 屈原《國殤》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 屈原《國殤》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 屈原《國殤》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 屈原《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 屈原《國殤》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 屈原《國殤》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吊屈原賦》--賈誼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
江上吟
李 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6. 關於屈原寫的詩句六首
01五月五日(宋)梅堯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02宣州雜詩二十首 其一十五 五言律詩 押真韻(宋·梅堯臣)信讒多見逐,伐國豈無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問水濱。包茅曾責貢,香草自持紉。
莽蒼山川在,漁歌屬野人。03和端午(宋)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04屈原七言絕句 押真韻(宋)張耒楚國茫茫盡醉人,獨醒惟有一靈均。
哺糟更遣從流俗,漁父由來亦不仁。05感遇二十五首 其七(宋·張耒)懷王棄屈子,憔悴楚江湄。
終然葬魚腹,終古耀文詞。千年洛陽客,作賦不無譏。
謂當棄之去,覽德乃下之。君臣本大倫,當以恩義持。
如皆輕合散,是與塗人夷。靈均豈願沉,深意實在茲。
傅懷終泣死,何亦拳拳為。06漁父詞七首(錄一)〔宋〕王 諶一離騷讀罷怨聲聲,曾向江邊問屈平。
醒還醉,醉還醒,笑指滄浪可濯纓。07夢中江行過鄉豪家賦詩二首既覺猶歷歷能記也〔宋〕陸游蒲席乘風健,江潮帶雨渾。
樹余梢纜跡,崖有刺篙痕。酒酹湘君廟,歌招屈子魂。
客途嗟草草,無處采芳蓀。08楚城 七言絕句 押支韻〔宋〕陸游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09屈平廟 七言絕句 押支韻(宋·陸游)委命仇讎事可知,章華荊棘國人悲。
恨公無壽如金石,不見秦嬰系頸時。10哀郢七言律詩 押陽韻(宋·陸游)遠接商周祚最長,北盟齊晉勢爭強。
章華歌舞終蕭瑟,雲夢風煙舊莽蒼。草合故宮惟雁起,盜穿荒冢有狐藏。
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11重午和鞏教授韻〔宋〕【姜特立】屈子沈淵日,年年舊俗忙。
佳人誇彩縷,稚子競新裳。鐃鼓喧漁步,杯盤列象床。
山翁獨無事,燕坐只焚香。12與秦少章題漢江遠帆五首 其四 五言絕句 押元韻(宋·晃沖之)江山起莫色,草木斂余昏。
誰感離騷賦,丹青吊屈原。13端午(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薰風自南至。
試為問大鈞,舉杯三酹地。田文當日生,屈原當日死。
生為薛城君,死作汨羅鬼。高堂狐兔游,雍門發悲涕。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知死者貴。
勿謂死可憎,勿謂生可喜。萬物皆有盡,不滅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歲。秋風汾水辭,春暮蘭亭記。
莫作留連悲,高歌舞槐翠14湘潭道中贈送丁碧眼相士(宋·文天祥)自詭衡山道士孫,至今句法有軒轅。世人未見題堯廟,盡把昌黎作寓言。
收拾衡雲作羽衣,便如屈子遠游歸。離騷忘卻題天柱,為立斜陽問翠微。
15雜詠一百首·巫咸(宋·劉克庄)五言絕句 押元韻列書詫知死,楚些說招魂。尚莫窺壺子,安能返屈原。
16雜詠一百首·屈原(宋·劉克庄)五言絕句 押豪韻羋姓且為虜,纍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復著離騷。
17湘潭道中即事二首 其二(宋·劉克庄)押元韻儺鼓咚匝廟門,可憐楚俗至今存。屈原章句無人誦,別有山歌侑佳尊。
18九疊(宋·劉克庄)七言絕句 押支韻名見商書又見詩,畹蘭難擬況江蘺。靈均苦要群芳聚,卻怪騷中偶見遺。
19和陶命子韻示津調官(宋·吳芾)喬木千尋,竟困斧柯。屈原特立,終隕汨羅。
水行地中,尚值坳窊。縱如賈誼,猶滯長沙。
20屈原祠(宋·宋祁)七言律詩 押元韻楚江南望見脩門,靈鼓聲沈蕙卷樽。五日長蛟虛望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蘭苕獵翠凄寒露,楓葉搖丹嘯暝猿。賈誼揚生成感後,沈沙投閣兩銜冤。
21屈原(宋·宋庠)七言絕句 押庚韻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薦新聲。如何不救沈江禍,枉解堂中許目成。
⑷ 海棠花都有哪些種類各自都有什麼特點生長地區開花時間等等,越多越好!
海棠花(薔薇科 蘋果屬) Malus spectabilis(Ait.)Borkh. 海棠花又名梨花海棠。為我國著名的觀賞花木之一,不僅花色艷麗,其果實也玲瓏可觀。 [形態特徵]落葉小喬木,樹冠廣卵形。葉橢圓形,表面綠色而有光澤,葉柄細長,基部有兩個披針形托葉。花5-7朵簇生,傘形總狀花序,未開時紅色,開厲漸變為粉紅色,多為半重瓣,也有單瓣者。梨果球狀,黃綠色。花期4-5月,果熟9月。我國海棠資源比較豐富。本種常見栽培的有兩個變種,即: 紅海棠Var.riversii花型較大,粉紅色,重瓣,葉較寬大。 白海棠var.albi-Plena花白色或微有紅暈,重瓣。 同屬我國約有20餘種,多數可以觀賞,城市中常見栽培者有: 垂絲海棠M.halliana樹冠疏散,葉狹長,質較厚,緣齒細而鈍,表面暗綠常帶紫暈,尊片先端鈍,花梗細長下垂,色紅艷,果倒卵形。其變種有:重瓣垂絲海棠var.rarkmanii花近似重瓣,色紅艷。白花垂絲海棠var.spontanea花朵較小,略近白色。 湖北海棠m.hupehensis喬木,枝堅硬開張,幼枝被柔毛,後脫落。與垂絲海棠極相似,主要區別在於葉緣具細銳鋸齒,萼片先端尖,花柱3,果橢圓形。 西府海棠M.micromalus樹姿端直,小枝紫色,葉寬,質薄,緣齒尖銳,花梗略短而不下垂。花初放色濃如姻脂,及開漸談,耐寒力強。 [分布] 原產我國北部,廣泛分布於陝西秦嶺、甘肅、遼寧、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雲南各地,垂直分布高度為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區或平原。 [習性] 喜光,不耐陰,宜植於南向之地。對嚴寒的氣候有較強的適應性,其耐乾旱力也很強。多數種類在乾燥的向陽地帶最宜生長,有些種類還能耐一定程度的鹽鹼地,但以土壤深厚肥沃,PH5.5-7.0的微酸性至中性黏壤中生長最盛。忌水澇,萌櫱力強。 海棠素有「國艷」之譽,大文豪蘇東坡為之傾倒,有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因此海棠有雅號「解語花」。舊有「海棠四品」之說,明《群芳譜》載:「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貼梗海棠,叢生,花如胭脂;垂絲海棠,樹生,柔枝長蒂,花色淺紅;又有枝梗略堅,花色稍紅者,名西府海棠;有生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這四種海棠雖都屬薔薇科的春花樹種,但非同屬植物,貼梗海棠和木瓜海棠系木瓜屬,垂絲海棠和西府海棠系蘋果屬。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和貼梗海棠在園林綠化中應用廣泛,成為構成春季景觀的主體。 西府海棠(Malusspectabilis),又名小果海棠,據說是因晉朝時生長在西府而得名。小喬木,葉長橢圓形,傘形總狀花序,其花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點,開後則漸變粉紅,花形較大,4~7朵成簇向上,梨果球形,紅色。原產中國遼寧、河北、山西等省。西府海棠不論孤植、列植、叢植均甚美觀,最宜植於水濱及小庭一隅,北京故宮御花園和頤和園的西府海棠久負盛名。 垂絲海棠(Malushalliana),小喬木,幼枝紫色,葉卵形或橢圓形,3~4月間開花,花有半重瓣和重瓣之分,紅色,4~7朵一簇,花梗細長而下垂,故名垂絲海棠,梨果倒卵形,稍帶紫色。產於我國西南部。垂絲海棠植於水邊是我國傳統的配置方法,小庭院可在建築前後對植、列植,或於圍牆邊、庭院一隅栽植數株。垂絲海棠多用於江南及西南各省,以雲南最盛,據《滇中》載「雲南的垂絲海棠高數丈,花色鮮媚異常,為人間尤物」,上海的公園、路邊也常見其倩影。 貼梗海棠(Chaenomeleslagenaria),又稱皺皮木瓜。落葉灌木,高1~2米,葉卵形或橢圓形,花3~5朵簇生,花梗短粗或近無梗,故名貼梗海棠,花粉紅、朱紅或白色,先於葉或與葉同時開放,花期3~5月,果卵形至球形,黃色或黃綠色,芳香。產於我國華北南部、西北東部和華中地區,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貼梗海棠花朵三五成簇,「占春顏色最風流」,黃果芳香、碩大,可入葯。貼梗海棠為良好的觀花、觀果花木,適於庭院角隅、草坪邊緣、樹叢周圍、池畔溪旁叢植,也可密植成花籬,還可製作樹樁盆景。
⑸ 有誰知道紀錄片《故宮100》全100集中每一集的名稱
第1集:天地之間——紫禁城
第2集:至大無外——廣場
第3集:有容乃大——午門
第4集:五鳳朝天——五鳳樓
第5集:四面玲瓏——角樓
第6集:玉帶天河——內金水橋
第7集:威猛銅獅——太和門獅子
第8集:皇帝歸宿——太廟
第9集:大地色彩——社稷壇
第10集:國家儀式——太和殿廣場
第11集:檢閱天下——三大殿台基
第12集:光影時間——日晷
第13集:帝王心鏡——牌匾
第14集:金磚墁地——金磚
第15集:座擁天下——寶座
第16集:六龍御天——金柱
第17集:為君之道——匾聯
第18集:鎮殿神符——符牌
第19集:巧奪天工——斗栱
第20集:金光燦爛——玻璃瓦
第21集:吉祥瑞獸——角獸
第22集:中國建築——木建築
第23集:中間意味——中和殿
第24集:皇家殿試——保和殿
第25集:最大構件——大石雕
第26集:王者中軸——中軸線
第27集:龍飛在天——龍
第28集:龍宮未故——龍子
第29集:門釘紀事——門釘
第30集:紫禁天街——天街
第31集:御門聽政——乾清門
第32集:正大光明——乾清宮(1)
第33集:深宮傳說——乾清宮(2)
第34集:傳國寶璽——交泰殿(1)
第35集:天地交泰——交泰殿(2)
第36集:皇帝大婚——坤寧宮(1)
第37集:薩滿祭祀——坤寧宮(2)
第38集:時間機器——奉先殿
第39集:清風尚武——箭亭
第40集:宮廷繪畫——如意館
第41集:秘書班子——內閣大堂
第42集:皇家藏書——文淵閣
第43集:皇帝學堂——文華殿
第44集:以心傳心——傳心殿
第45集:大內出版——武英殿
第46集:玄武大帝——欽安殿(1)
第47集:庇佑大明——欽安殿(2)
第48集:皇家選秀——順貞門
第49集:皇宮禁苑——御花園
第50集:再見紫禁城——神武門
第51集:隱形的歷史
第52集:元代記憶——斷虹橋
第53集:澡身浴德——浴德堂
第54集:後宮前朝——養心殿
第55集:垂簾聽政——東暖閣
第56集:勤政親賢——西暖閣
第57集:權利中樞——軍機處
第58集:皇帝書齋——三希堂
第59集:皇帝卧室——後寢
第60集:水晶之願——體順堂
第61集:帝師之間——毓慶宮
第62集:順天承乾——東西六宮(1)
第63集:六宮餘韻——東西六宮(2)
第64集:後宮豪院——儲秀宮
第65集:紅樓一夢——長春宮
第66集:景仰仁德——景仁宮
第67集:海棠依舊——永壽宮
第68集:甄選後妃——翊坤宮
第69集:前世今生——建福宮花園
第70集:潛龍飛天——重華宮(1)
第71集:潛邸重華——重華宮(2)
第72集:皇子宮區——南三所
第73集:菩提樹下——英華殿
第74集:月滿西樓——慈寧宮
第75集:宮牆內外——城牆
第76集:道法自然——延慶殿
第77集:紫禁寒暑——禦寒與祛暑
第78集:皇家炊煙——皇室飲食
第79集:龍袍袈裟——雨花閣(1)
第80集:宮中壇城——雨花閣(2)
第81集:珍妃之死——珍妃之死
第82集:長壽天下——千叟宴
第83集:翠玉江山——大禹治水玉山
第84集:一諾千鈞——文峰石
第85集:魏晉風流——禊賞亭
第86集:倦勤歸政——倦勤齋
第87集:手工藝再現——倦勤齋修復(1)
第88集:通景畫修復——倦勤齋修復(2)
第89集:移天縮地——太湖奇石
第90集:畫壁九龍——九龍壁
第91集:塵封佛國——梵華樓(1)
第92集:寂靜的花——梵華樓(2)
第93集:芸芸眾神——城隍廟
第94集:內廷恭造——造辦處
第95集:水火之間——故宮消防
第96集:洗心防患——齋宮
第97集:奉天承運——玄穹寶殿
第98集:戲樂昇平——暢音閣
第99集:瑰麗庄嚴——傳統建築工藝
第100集:看見看不見——新舊影像對比
(5)海棠依舊故宮擴展閱讀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故宮100》系列·紀錄片播出信息
單集版(共100集)每天18:50播出
第1輯:天工之城(第1~25集)(開播日期:2012年1月1~20日,2月13~17日)
第2輯:大國大朝(第26~50集)(開播日期:2012年2月18日~3月13日)
第3輯:被忽視的生命(第51~75集)(開播日期:2012年4月1~25日)
第4輯:神界與凡間(第76~100集)(開播日期:2012年6月11日~7月5日)
合輯版(共21期)每天20:00播出
第1輯:天工之城(共5期,每期28分鍾)(開播日期:2012年1月22~26日)
第2輯:大國大朝(共5期,每期28分鍾)(開播日期:2012年3月14~18日)
第3輯:被忽視的生命(共5期,每期28分鍾)(開播日期:2012年4月27日~5月1日)
第4輯:神界與凡間(共6期,每期27分鍾)(開播日期:2012年7月19~24日)
⑹ 關於雨的詩句和歷史典故(關於雨的古詩詞,故事,成語)
1.關於雨的古詩詞,故事,成語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韓愈《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風雨同舟、大雨傾盆、風雨交加、風調雨順、風雨無阻、雨後春筍、春風化雨、揮汗如雨、梨花帶雨、翻雲覆雨、山雨幽幽、傾盆大雨、未雨綢繆、巫山雲雨、春雨如油、頂風冒雨、煙雨蒙蒙、狂風暴雨、槍林彈雨、大雨滂沱、雨過天晴、腥風血雨 魚與雨 一 傳說中的魚飛行在千年午夜的時空,獨自在深邃的天幕里飄行,夜夜凝望不變的星空,簡單而快樂地生活了一個千年又一個千年。
依然午夜時分,似有無數晶瑩的星光從魚的身側劃過,落在魚的身上,擾醒了沉沉的睡夢,這是一場溫柔清涼的雨,魚義無反顧地躍入,身體立即被雨水包裹起來,魚在雨中時而徜徉、時而潛行、時而躍起,濺起點點迷醉的水花,在午夜的時空閃耀著淡藍的光。 雨因魚的攪動也活躍起來了,將魚兒包裹得更緊:魚兒在雨中游得更歡,魚與雨在千年的際遇里相戀在空中。
魚生於無塵的午夜時空,而雨必將流落大地。 雨對魚說:「天空是我短暫的停留,虛幻偶然的情愛,卻要必然的別離」 魚對雨說:「你的懷抱已足夠寬闊,有了今生的暢游,我便永生的跟隨」 二 傳說中的魚是隨雨從天上落下來的。
雨與魚的浪漫故事成了千年流傳的寓言。 雨與魚快樂地生活著,可雨擔心魚過得不夠舒暢,於是,雨用千年營造了河流。
雨與魚快樂地生活了千年,雨想河流是否太窄了。於是,雨又用萬年營造了湖泊。
雨與魚又快樂地生活了萬年,雨又疑慮湖泊太小了。於是,雨又用億年營造了海洋。
可在這千年、萬年、億年的時光中,雨漸漸失去了閃耀的靈性,成了世俗平淡的水。 雨黯然地對魚說:「我用耗盡一生的努力希望給予完美,可我卻丟失了自己」 魚流著淚對雨說:「你那無盡的的溫柔早已融在我心底,淚水就是你的影子」 可雨不願讓魚流淚,魚於是帶著雨一起尋找那失落的地方。
於是,魚總是逆流而行,用億年游出海洋,用萬年游遍湖泊,用千年游過河流,魚與雨的故事又有了新的流傳。 三 魚與雨那巡迴的路上,卻是一路的艱難一路的坎坷,行進於朝露和暮風中,夜宿於寒露和清月下;匍匐於沼澤,潛行於冰川,飛躍過深澗,穿越過瀑布。
雨說:「原來愛也會成為負累,為愛離開也許是我唯一的選擇」 魚說:「可離開了你我看不到自己,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所依。」 雨說:「可要找回曾經的樣子,必要經過前世今生的煉獄,所以我要獨自離去」 魚說:「如果別離已成必然,那麼我就在曾經落下的地方等著你我輪回的重逢。」
隨後,雨在晨起的霞光里隨著彌漫的水汽閃著微藍的光依依消隱而去。 魚也從此開始了對雨的千年守望。
於是,總是在天空陰郁的時候,看到魚期待著雨的降落,將頭幽幽探出水面的情景! 四 為了那輪回的重逢,魚夜夜守候在沉睡如水的魚的身側,白日則繼續前行尋找那失落的地方。 雨離開魚後,則將失落在河流、湖泊、大海中的點點靈光收集著、匯聚著,讓他們隨著晨起的水汽上升到空中,再次凝結成了晶瑩清涼的雨。
而魚在那艱難的前行中,漸漸強壯了腰肢,矯健了雙翼,豐美了鱗甲,終於在一個午夜的夢中,成了一隻會飛的魚。 於是魚飛到天上與雨在他們曾經相遇的重逢。
雨激動地緊擁著魚,魚歡暢地穿梭不停。 回到天上的魚與雨看到了自己的來世與今生。
原來雨是魚前世的淚水,今世的雨卻要化成水成為魚的依託,來生魚便成了水的精靈。 雨說:「原來我不是雨,我只是為你而生的水」 魚說:「我也不是魚,我是為你而活的精靈。」
從此,魚與雨一起找到了他們失落的地方,平靜而快樂地生活著。魚水情深。
2.和「雨」有關的典故
未雨綢繆
【發音】 wèi yǔ chóu móu
【釋義】 綢繆:緊密纏縛,引申為修繕。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備工作。原指鴟鴞在未雨前,已修補窩巢。後喻事先預備,防患未然,常用此語。
【出處】 《詩經·豳風·鴟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典故1】 「詩經」中有一篇標題為「鴟鴞」的詩,描寫一隻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鳥,仍然在辛勤的築巢,其中有幾句詩:「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說: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只有把巢堅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後來,大家把這幾句詩引伸為「未雨綢繆」,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事先准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
【典故2】 武王滅紂後,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監視殷遺民,號三監。武王薨,成王年幼繼位,由叔父周公輔政,致三監不滿。管叔等散布流言,謂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周公為避嫌疑,遠離京城,遷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與殷紂王之子武庚勾結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亂後,遂寫一首《鴟鴞》詩與成王。其詩曰: 「趁天未下雨,急剝桑皮,拌以泥灰,以縛門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詩有諷諫之意,望成王及時制定措施,以止叛亂陰謀。成王雖心中不滿,然未敢責之。
3.關於雨的歷史故事
聽聽那冷雨---餘光中散文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
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裡來的。
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
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這樣想時,嚴寒里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
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
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
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恩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櫃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
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
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網路全書。 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
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兩年。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雲牽霧。
一來高,二來干,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里「盪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看。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
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露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台灣濕度很高,最饒雲氣氛題雨意迷離的情調。
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綴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
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鬱的水氣從谷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只能從霧破雲開的空處,窺見乍現即隱的一峰半塹,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兩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游戲。
回到台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問,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雲絛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由來予人宋畫的韻味。
那天下也許是趙家的天下,那山水卻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只像宋畫,恐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
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台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
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在島上回味,。
4.關於雨的詩句古詩大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螟》)
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6.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5.關於雨的詩句 古詩大全
1、《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初春小雨》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6、《聽雨》
宋·方岳
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
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
7、《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8、《春日游湖上》
宋·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9、《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10、《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1、《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墉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12、《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4、《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5、《相送》
南朝·何遜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
16、《蘭溪棹歌》
唐·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17、《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18、《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19、《絕句》
宋·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6.帶雨字的詩句大全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2、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5、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6、雨色秋來冷,風嚴清江爽。
7、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8、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9、宿雨早來歇,空山秋氣清。
10、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回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冷。
7.關於古詩中有雨的詩句有哪些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川單貶竿撞放鱉虱搏僵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8.古代有關雨的故事
蘆芽山「雨神「的傳說! 在山西忻州蘆芽山下,有一個村子叫山岔村,山岔村的東南有座古廟。
相傳,老久老久以前,廟里住著一位老和尚。這老和尚晨鍾暮鼓,參禪念經,村民們每天到廟里和老和尚閑坐侃談。
有一年,天大旱。村內有人就隨意和老和尚說,莊稼旱得不行了。
老和尚也漫不經心地回應:「噢,該下雨了,那就下吧!「話說完一會兒,睛朗朗的天上就濃雲密布,電光閃閃,雷聲隆隆,一場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 一開始,人們只是覺得詫異,可品驗次數多了,就認為老和尚是管雨的神仙,什麼時侯想叫下雨,下多大的雨,只要給老和尚打個招呼,就會有求必應,於是人們就背後尊稱老和尚叫——雨神。
有一年盛夏,村裡有人鋤不過田苗來,想請老和尚幫助幾天,老和尚慨然應充。 到了地里,只聽老和尚口念「草死苗活「,手起鋤落,疾步如飛,不一會兒就鋤完了。
細看田壠,泥鬆土細,深淺適宜,草死苗活,疏密有序。村裡人知道了,就今天你請,明天他請,老和尚來者不拒,全部應承,整日挨家挨戶幫大家鋤田。
一天傍晚,大家收工後在街頭大樹下乘涼,說起老和尚幫助大家鋤田一事。大家都各說老和尚今天一天都和自己在地里鋤田。
這就怪了!為了搞個明白要個水落石出,大家約好明天都去請老和尚幫助。第二天,果然各家的地里都有一個老和尚在鋤田。
於是,村民們深信「雨神」原來是活佛!大家一商量,集中起來就到廟里拜活佛,然而到了廟里一看,老和尚卻不在了。 這一下村民們可著急了!村民們便開始到處打問,得知有人說老和尚朝著蘆芽山方向去了。
村民們帶著香火、供品趕來,老和尚走得不緊不慢,悠哉悠哉,村民們追得氣喘吁吁、汗如雨下,然而卻總是隔著一定距離,怎麼也追不上。翻過幾座小山,人們在山頭上看見老和尚在蘆芽山下的清蓮河裡洗起澡來,便不好意思再追。
只見老和尚洗完澡坐在大石頭上晾了晾,穿好衣服,又向蘆芽山頂走去。村民們口念「活佛」,緊緊跟隨,一直追到蘆芽山峰頂,只見老和尚作跏趺坐,滿面笑容,一動不動,臉色紅潤,面前有兩根鼻柱。
上前攙扶,老和尚卻己坐化了。人們忽然明白,老輩人都說蘆芽山是毗盧遮那佛的道場,「雨神」不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嘛!既為百姓普降甘霖,解救旱災,又幫助百姓分憂解難,辛勤勞作,這難道不是佛光普照、廣濟眾生! 山岔老和尚——「雨神」在蘆芽山頂峰座化的消息四處傳開後,周圍村民們議定,集資就在那裡蓋起一座殿。
因為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所以這座殿就叫做「太子殿」。又因為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殿門上就又刻有「佛祖」二字。
傳說當年,山岔村民追趕「雨神」到蘆芽山後,在返回的路上看到「雨神」洗澡靈跡,發現「雨神」晾身的大石頭上還留有兩大兩小四個圓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