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樂壽堂海棠

樂壽堂海棠

發布時間: 2021-01-21 04:28:46

⑴ 頤和園的樂壽堂門前的銅鹿嘴裡叼一條蛇是什麼意思

頤和園的樂壽堂門前的銅鹿嘴裡叼著的是繩子,不是蛇,樂壽堂門前的銅鹿與仙鶴和大瓶擺回放一起有六合太平答的意思。

樂壽堂的前面即堂階兩側對稱排列著銅鑄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各一對,取六合太平之意。在古代漢語中,「鹿、六、鶴、合」都是入聲字,「鹿」和「六」歸屬於平水韻入聲一屋韻部,發音相同,都讀作lù。因此,「鹿」和「六」諧音,「鶴」和「合」諧音。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屋內或者屋外擺放瓶子,都有祈求平安的寓意。這是由於漢語中「瓶」和「平」發音相同的緣故。因此,兩只鹿、兩只鶴、兩只大瓶就諧音並寓意為「六合太平」。

(1)樂壽堂海棠擴展閱讀

樂壽堂的建築格局:

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

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⑵ 樂壽堂院內的陳列有什麼寓意

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所植的花卉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⑶ 燕園樹尋原文

燕園樹尋

宗璞

燕園的樹何必尋?無論園中哪個角落,都是滿眼裝不下的綠。這當然是春夏的時候。到得冬天,松柏之屬,仍然綠著,雖不鮮亮,卻很沉著。落葉樹木剩了槎椏枝條,各種姿態,也是看不盡的。

先從自家院里說起。院中的三棵古松,是"三松堂"命名的由來,也因"三松堂"而為人所知了。世界各地來的學者常愛觀賞一番,然後在樹下留影。三松中的兩株十分高大,超過屋頂;一株是挺直的;一株在高處折彎,作九十度角,像個很大的傘柄。撒開來的松枝如同兩把別致的大傘,遮住了四分之一的院子。第三株大概種類不同,長不高,在花牆邊斜斜地伸出枝幹,很像黃山的迎客松。地錦的條蔓從花牆上爬過來,掛在它身上。秋來時,好象掛著幾條紅緞帶,兩只白貓喜歡抓弄搖曳的葉子,在松樹周圍跑來跑去,有時一下子竄上樹頂,坐定了,低頭認真地觀察世界。

若從下面抬頭看,天空是一塊圖案,被松枝劃分為小塊的美麗的圖案。由於松的接引,好象離地近多了。常有人說,在這里做氣功最好了,可以和松樹換氣,義壽延年。我相信這話,可總未開始。

後園有一株老槐樹,比松樹還要高大,"文革"中成為尺蠖居之所。它們結成很大的網,攔住人們去路,勉強走過,便贏得十幾條綠瑩瑩的小生物在鬢發間,衣領里。最可惡的是它們侵略成性,從窗隙爬進屋裡,不時嚇人一跳。我們求葯無門,乃從根本著手,多次申請除去這樹,未獲批准。後來忍無可忍,密謀要向它下毒手了,幸虧人們忽然從"階級斗爭"的惡夢中醒來,開始注意一點改善自身的環境,才使密謀不必付諸實現。打過幾次葯後,那綠蟲便絕跡。我們真有點"解放"的感覺。

老槐樹下,如今是一畦月季,還有一圓形木架,爬滿了金銀花。老槐樹讓陽光從枝葉間漏下,形成"花蔭涼",保護它的小鄰居,因為尺蠖的關系,我對"窩生"心懷不滿,不大想它的功績,甚至不大想它其實也是被侵略和被損害的。不過不管我怎樣想,現在一塊寫明"古樹"的小牌釘在樹身,更是動不得了。

院中還有一棵大欒樹,枝繁葉茂,恰在我窗前。從窗中望不到樹頂。每有大風,樹枝晃動起來,真覺天昏地暗,地動山搖,有點像坐在船上。這樹開小黃花,春夏之交,有一個大大的黃色的頭頂,吸引了不少野蜂。以前還有不少野蜂在樹旁築窩。後來都知趣地避開了。夏天的樹,掛滿淺綠色的小燈籠,是花變的。以後就變黃了,墜落了。滿院子除了落葉還有小燈籠,掃不勝掃。專司打掃院子的老頭曾形容說,這樹真霸道。後來他下世了,幾個接班人也跟著去了,後繼無人,只好由它霸道去。看來人是熬不過樹的。

⑷ 慈禧太後有幾個男寵

民間流傳有安德海,李蓮英和崔玉貴

1,人精小安子

安德海,祖籍河北省南皮縣,其祖父時,遷居河北青縣湯莊子村。他聰明伶俐,為人極狡猾。

史書稱他:能夠講讀《論語》、《孟子》諸經;藝術精巧,知書能文。

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於察言觀色,阿諛奉承不露一絲痕跡,以忠心獲得咸豐皇帝的喜愛,以柔媚贏得西太後的歡心,一生深得西太後的寵愛和器重。

最得西太後賞識之事,就是在安德海全力協助下,除掉了肅順、載垣、端華,剝奪了顧命八大臣臨政之權,將皇權牢牢地控制在手裡,所以,祺祥政變之後,已經身為太後並執掌政權的西太後蘭兒,就升安德海為大內總管。

西太後寵愛安德海,戲稱他為人精兒,愛稱為小安子。

宮里宮外,無論何人,都怕安德海,連太後的獨子、年輕的同治皇帝也怕他三分。

同治七年冬天,氣焰熏天的安德海,竟然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

西太後為了表示寵愛,特地賞賜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

太監娶妻的新聞,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迅速傳播,各種趣事艷聞,不脛而走。

安德海最懂得西太後的心。太後20多歲守寡,那顆孤獨寂寞的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只有她自己獨自品味,也只有她自己獨自承受。

自從有了安德海,太後感覺好多了,感到在她最孤獨、最寂寞的時候,終於有一個可以理解、可以傾訴而又值得依靠和信賴的人,這就是安德海!

太後喜歡什麼,安德海就說什麼、安排什麼,千方百計,不惜一切代價。

太後一生好戲,特別是淫戲。安德海特地在太後一年之中大約有五個月的時光逗留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供太後看戲,並專門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園子弟,排演戲劇,尤其是在淫戲方面大下功夫,供太後享樂。

太後在安德海的照料和陪伴下,吃、喝、玩、樂,樣樣舒服,高興的時候還時不時地穿上戲衣,上台走幾圈,哼幾句,真正是不亦樂乎,憂煩全忘,樂不可支。

每當這個時候,安德海常笑容滿面地進言:太後像月宮里的嫦娥,真正是仙人兒啊!

太後眉開眼笑。

每當看見太後安然端坐的時候,安德海就會恰到好處地說:太後真像那南海觀世音菩薩啊,救苦救難,功德無量!

西太後離不開安德海,從飲食起居到休息就寢,安德海成了她身邊上一刻也不能少的人物。安德海長得端正,身材也很標志,皮膚保養得也好,他每天恭恭敬敬、一絲不苟地侍候著太後,連太後就寢都不離左右,於是,太後私幸安德海、小安子是假太監之說,就甚囂塵上。

2,李蓮英和崔玉貴

李蓮英是河間府人,另一位西太後時期最有名的受太後寵愛僅次於李蓮英的人物,就是崔玉貴,也是這子牙河邊的河間府崔張吉庄人,與李家莊隔著一條河,相距約三十里。

這一帶的人,說話口音很重,有很濃的鼻音,人們戲稱為骯鼻子。

這一帶的青蛙也很奇特,黃褐色,青瘦,尖嘴,兩條腳奇長,也有很重的鼻音,當地人稱之為骯鼻子。

當地諺語說:不怕雨下得暴,就怕骯鼻子叫。意思是說:夏天的雨,一下就過去了;而這種骯鼻子的青蛙一叫,連陰雨不斷,就要發洪水了。所以,當地人又說:骯鼻子亂叫,嚇得人心驚肉跳。

誰能想像,就是這樣兩位骯鼻子的太監,竟然在中國滿清歷史上,舉足輕重:李蓮英對太後心細如絲,崔玉貴對太後忠心耿耿,兩人都深得太後的信任和寵愛,太後愛稱他們為小英子、小貴子!

舉朝內外,宮中府中,無人不對他們二人心存畏懼。

李蓮英的爺爺、奶奶就是在連陰雨天,餓死在路邊的。他們留下一個男孩,剛剛十餘歲,名叫李玉,小名鐵蛋子,這就是他的父親。李玉由同宗叔叔李柱老兩口收養,娶能乾的曹氏為妻,一連生了五個兒子。老大有點傻氣,能幹活;老二鬼機伶,小名就叫機靈,這就是李蓮英。

李蓮英的叔伯姑母嫁給崔玉貴的堂兄,李應稱崔玉貴為表叔。

李蓮英7歲時就上學,對老師很殷勤,很得老師的喜愛。他愛學習,能通讀和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還喜歡寫字畫畫,從小就很有心計。不久,李柱被同宗的人擠出家門,背井離鄉,來到北京。

曹氏的堂兄在前門外珠市口大街路西,有一個皮貨庄,他幫助李玉也成立了一個熟皮子作坊,收生皮子,熟好之後再賣給皮貨庄。從生皮子到熟皮子,要經過很多手續,最重要的一道就是用硝來揉。硝有毒,氣味大,辣眼,腐手,嗆人。揉皮子、撈皮子等等都要力氣大才行,每天都是一身臟臭。這是這個行當之中,最低賤、最辛苦的活兒。後來,李玉在西直門外堂子胡同開了一個正式作坊,立了一個牌子,上書:永德堂李皮作坊。

李蓮英一直在這樣的作坊中幹活,人稱皮硝李。

李蓮英一生機伶,他想出人頭地,自願請求凈身入宮。他的母親曹氏聽後渾身顫抖,但最後拗不過,只好求到了河間的沈姓太監,轉求到小刀劉門下,凈身、入宮。

李蓮英說:我是八歲凈身,九歲入宮,是隨小刀劉的進納名下進來的。臨離家的那一天夜裡,老母抽抽噎噎地一夜哭個不停,我爸爸拉著排子車,媽媽追著車子,送我到西直門門臉,最後,給我兜里放兩個煮雞蛋。

李蓮英兄弟五人:李國泰、李英泰、李寶泰、李升泰、李世泰。

老二李英泰,進宮後改名為李蓮英,並把小名機靈倒過來,諧音靈傑,作為他的字。他早年在白雲觀入了道,道號樂元。

他過繼了老四的二子,叫李德福。他還有兩個妹妹,大的穩重,小的乖巧,因李蓮英得太後的喜愛,他的小妹也得以入宮侍候太後,並嫁給了內務府郎中白來增。

李蓮英的家人、身邊的人,無人不佩服他,稱贊他。他的最大特點,就是善解人意,心細如絲。

真心寵愛

西太後自從李蓮英進入她的生活之後,再也離不開他了:一是他的梳頭手藝是第一流的,也是京師之中的第一人;二是他的機伶過人、體貼入微,無人能比。

光緒十四年,西太後欽命七王爺視察北洋海軍,李蓮英為副使——太監任欽差大臣,這恐怕是大清歷史上的第一次,更何況是視察軍隊。但一生謹慎的李蓮英,將太後賞賜的二品頂戴換成了清制規定的四品,不住特地為他預備的欽差副使船舍,不和任何官員接觸,白天只站在七王爺身邊侍候,恭敬地侍候七王爺和大臣李鴻章,晚上還要侍候七王爺洗腳。他這樣,感動得七王爺連連擺手。

一趟差事回來,七王爺、李鴻章爭相向太後誇獎李蓮英。

西太後樂不可支,喜滋滋地說:沒白心疼他!

西太後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李蓮英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年歲上兩人相差13歲,生日則是晚7天。

光緒十四年,李蓮英欽差回京,完滿地完成了任務,太後十分高興。太後過了生日之後,就記著給心疼的李蓮英過40歲生日。她特地賞賜御膳:讓壽膳房預備,多少桌子都行。但李蓮英只請了一桌老太監、同輩好友和幾個徒弟,悄悄地過了這個重要的生日。

李蓮英的乖巧和太後的寵愛,從一次賞鳥活動中可見一斑。

這是一個漫長的夏天,李蓮英帶著一個小太監,擔兩籠子鳥,來供太後賞玩。

這鳥名叫藍靛,是鳥類之中最靈巧、也是最愛叫的一種。擔鳥的時候,鳥籠子上要用布罩好,以免鳥亂動亂飛,保持鳥的精神。到達以後,把罩布拿開,鳥就開始叫了:學說學唱,學蟈蟈叫,學紡織娘叫,學油葫蘆叫,學什麼像什麼。這種鳥還有一種本事,就是別的鳥在太陽下山以後兩眼迷糊,沒有精神,唯獨這種鳥,黃昏和夜晚也都精神十足,又稱為叫燈花鳥。

旗下達官貴族愛養這種鳥,特別是腰纏萬貫的內務府高官們喜愛這種鳥,不僅因為這種鳥好玩,還因為它也是身份、身價的標志之一:只說一項,這種鳥在大叫的時候,要喝飽比黃金還貴的燕窩湯,誰人能夠供得起?

西太後得寵的女官何榮兒描述當時的情景時說:

竹子骨頭,帶節對縫的一對京籠,淡黃色,透著雅氣。大白刷的底布,三道架,架底下雪白透青的糞兜肚。籠子邊,帶一枝極精緻的四寸長鏟糞的象牙鏟子,看著就干凈利落。

再看鳥,粉眉亮奼,九道藍,葫蘆紋,一對翅膀上有鮮明的膀花——眼上邊的白毛叫眉,眼下邊的白毛叫奼;鳥的胸脯下邊,有九道藍色,稱為九道藍;藍色中,有葫蘆形狀的紋飾,叫葫蘆紋;鳥的翅膀上,有圓有黃點,稱為膀花。鳥的年齡,就是通過膀花來鑒別,一年的新鳥,有膀花,愛叫,一年以後,膀花就沒了,不愛叫。

老太後是非常識貨的,用眼一溜,就知道是奇貨,笑逐顏開。

這是一對十全十美的新鳥,不知道從幾千幾萬只鳥中才能選出這兩只來,真是奇絕了!

西太後舒適地靠在矮榻的椅枕上,細聽著鳥叫。兩只鳥,好像是竟賽一樣,你一段我一段地唱。

一會兒後,侍女小娟子、小翠兒來了,雙腳跪安,對老太後說:啟稟老祖宗,我們請李總管給看著貓。

這是太後喜愛的侍女,借題撒嬌。太後慈祥地笑了,知道這兩個丫頭,在給李大總管出難題。

李蓮英這個人,很知趣,無論在儲秀宮,還是在樂壽堂,從來不使威風。

李蓮英經常對太後身邊的侍女說:你們是老太後的人,受老太後的教導,都是通情知禮的。不用說是你們,就是老太後後屋裡、院里的一隻狗、一隻貓、一棵草、一棵樹,也都應該受到尊重。

太後的屋裡,真有兩只貓,緬甸的,純白色,鼻子、眼睛、嘴都擠在一起,扁扁的臉,對著人時,眼和嘴亂動,非常滑稽,老太後一見到它們,就會開心大笑,愛稱它們為大白、二白。

這個時候,愛捉鳥的貓看見了這兩籠子的鳥,立即兩眼放光,興奮起來。

李蓮英聽小娟子、小翠兒如此一說,趕緊請跪安:啟稟老佛爺,奴才可沒這個本事!

西太後疼愛地看一眼李蓮英,微笑著說:娟子、翠兒,看好大白、二白,回頭我有賞。

娟子、小翠,趕緊過來謝賞。

太後對李蓮英說:大總管,你傳話叫壽膳房,送些甜碗子來,賞給你們吃!

李蓮英趕緊跪下,替大家謝恩,緊跟著說:老佛爺,您老人家千萬別這樣叫奴才,奴才擔當不起!

東太後去世後,西太後寵愛李蓮英無所顧忌,李蓮英細心侍候太後,也更加無所忌憚。他由梳頭房太監升任內務府大總管,總攬後宮一切事務,權傾朝野,太後之下任何人都對他敬仰有加。

西太後看戲,讓李蓮英並坐,共賞淫戲,一同歡笑。

進膳,凡是好吃的、稀有的和李蓮英愛吃的,她都要給他留著。

西太後喜愛之物,都愛賞賜給這位令她安逸舒適的大總管,她也就可以清心養心,美容養顏了。

西太後說:有了李蓮英,如同有了依靠,就可以安心睡覺了。

據說,西太後賞賜給李蓮英的珍寶財物,不計其數,其中,有七大捧盒是最為珍貴的。

西太後去世後,李蓮英將這七大捧盒珍寶,進獻給隆裕太後。

李蓮英對隆裕太後說:這是皇家的東西,不應該流入到民間,奴才我小心謹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幾十年,現在年老體衰,乞求離開宮廷,所有這些寶物,奉還給主子。

隆裕太後十分感動,西太後去世以後,隆裕太後對李蓮英也一直寵愛不衰。直到李蓮英去世,隆裕太後按照大臣的禮恤,賞賜喪葬費銀2000兩。

心動

西太後是位十分敏感的人,對許多東西,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細致的感覺和敏銳的感知,而這些又是能夠讓她這位獨特的女人怦然心動的——盡管能夠讓她心動的東西不多,但對於喜好男女私情的太後來說,美色就是能夠讓她心動的事情之一。

喜愛花的人,往往比較敏感和敏銳,也容易感動和心動,西太後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作為一個精通權術的政治家,她更加懂得掩飾自己,更加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更加能夠掩蓋自己的神情。

敏感的人往往很生動,易於心動的人也會在心情愉悅中容光煥發。

西太後是位敏感的人,也是一位對於自己心愛之物、心儀之人易於心動的女人,她最大的特長之一就是時時刻刻善於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的心理狀態,讓自己處於精神松馳、心情愉快的情緒之中,所以,在侍從、大臣和皇帝、後妃甚至於在外交大臣及其夫人們的眼中,她總是那樣生動,那樣容光煥發。

西太後愛花,愛花的清香、花的嬌艷、花的柔媚和花的千姿百態,對於花,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她生活的寢宮中的擺設通常是常年不變的,但花卻要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經常更換。她喜歡的花,通常是淡淡的顏色,幽幽的清香,潤物細無聲的雅緻。

她的小名叫蘭兒,她一生之中,最愛的花就是蘭花:她的卧室床頭每年都要擺上淡淡幽香沁人心脾的蘭花,她喜愛穿杏黃色綢精綉蘭桂齊芳的襯衣,吃飯喜歡用雕刻、彩繪蘭花紋飾的筷子和月白靈竹梅蘭閃緞懷襠(餐巾)等等。

她的東屋靜室,常年擺放著一大盆鬱郁蔥蔥的南天竹,她的寢宮外面廊沿下擺兩盆鮮活生動的海棠和黃燦燦金色的連翹。

西太後較喜愛的,讓她心動的,也是讓她魂牽夢縈的花,就是玉、堂、春、富貴

女官何榮兒回憶說:

老太後有個習慣,只要清早有霧,就決不往湖邊上溜,說霧里有濁氣,聞著不舒服。溜彎的范圍,就限定在游廊的北邊。

夏天的頤和園,湖面上水氣加霧氣,常是迷朦朦的,所以,我們也時常圍著樂壽堂轉。

一天,老太後看到一棵玉蘭說:這還是乾隆爺給後代留下的,乾隆爺的福澤,一直綿延到現在。那時,玉蘭很多,這一片幾乎有幾十株,培育得也好。初春花一開,諧趣園都能聞到花香,當時,被稱為玉香海。後來,乾隆爺晏駕了,花也跟著走了。以後,我們修樂壽堂的時候,要先把玉蘭保護起來,然後再蓋宮殿。這也算是思念列祖列宗的一點心意了。

以後,從極樂寺移來西府海棠。咸豐皇帝最喜愛的是海棠,和乾隆皇帝一樣,他是一位才思敏捷的皇帝,能詩善賦,常說自己是翰林天子。

西太後自語似地說:每當春雨過後,(咸豐)皇帝常對紅艷的海棠,流連不舍。現在,把海棠移來,花繁葉茂,也算是我的安慰了。

再後來,宮人們把迎春、牡丹也移來了,合綴成:玉(玉蘭)、堂(海棠)、春(迎春)、富貴(牡丹)。

太後的隱私

容易心動的人,也是性情中人,多愁善感。性情中人對於美色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和喜愛。喜愛多了,喜愛深了,害怕失去了,恐懼容顏老了,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情緒波動,就會感慨良多,就會多愁善感。

西太後是位性情中人,也是一位好美色的女人,一生愛看淫戲,聽淫劇,敢愛敢恨。她大權在握,把個女皇大大的朕字寫到了天上,把她自己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她的這種性情,快活了自己,愉悅了自己,卻把痛苦之劍插在了別人的心上:最大的受害者,莫過於她的兒子同治皇帝和兒媳婦阿魯特皇後。

同治大婚前夕,清宮進行了復雜的選後活動,最後於同治十年冬天,選中了兩位: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和鳳秀之女富察氏。

崇綺的女兒19歲,因為她是咸豐皇帝遺命八大輔臣之一、後被處死的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西太後不想讓她做皇後,擬選14歲的鳳秀之女。

西太後與東太後商量,沒想到,東太後說: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端莊,為人謹慎沉默,德性最好,很配中宮。

西太後心裡不樂意,但表面說:鳳女雖然年輕,卻很賢淑。

東太後一點也不讓步,平靜地說:鳳女太輕佻,不宜選為皇後,只能當個貴人。

崇綺女阿魯特氏冊立為皇後,鳳女富察氏冊立為慧妃。

皇帝大婚,意味著成人,可以親政了。在東太後建議下,兩宮太後撒簾,歸政於皇帝。

皇後知書達禮,氣度非凡,為人端莊,從無輕浮之態,皇帝很敬重她,也很愛她,兩人十分恩愛。

西太後有些惱恨,但她放在心裡,等待時機。

西太後愛聽戲,經常把外城戲班,召進宮里。婆婆看戲,照例兒媳婦要陪同。誰承想,身為婆婆的西太後,偏偏愛看淫戲,聽淫劇,全是些通姦犯淫、男歡女愛之作。

熟讀詩書的兒媳婦阿魯特皇後,每次都是弄得面紅耳赤,實在看不下去就低下頭。

津津有味的西太後看著皇後,淡淡地說:這戲演得好,這么好看的戲,你怎麼不看?

皇後紅著臉,小聲地說:戲淫穢到這種地步,怎麼看?

西太後冷冷地看著她,不說話。皇後心中恐懼,低下了頭。這時,進來的皇帝看到了這一切,也不說話,也低下了頭。

西太後一再干預,同治皇帝無法與心愛的皇後恩愛,也無法在一起過上平靜的生活。皇帝無法與皇後親熱,也絕不與母後喜愛的慧妃同房,更是拒絕與其她的嬪妃們歡愛。於是,痛苦不堪的皇帝,就在太監周道英的陪同下,出宮尋樂,到南城喝花酒嫖妓去了。每天幾乎一直不離左右的,就是兩位風月場中的高手:載澄、王慶祺。

恭親王的兒子載澄,曾在弘德殿陪伴同治讀書。他是一位紈褲子弟,更是一位花花公子,一生把性命看得很輕,喜歡縱酒尋樂:常尋好酒,有酒必醉,醉後發興,到處尋找春葯尋歡作樂。

王慶祺是翰林院侍讀,不侍讀聖賢書,專與皇帝切磋風月,共賞春宮圖。

同治皇帝尋花問柳,結果,得了花柳病,一命嗚呼,終年19歲。

民間送一幅對聯:不愛家雞愛野鶩,可憐天子出天花。

皇帝死了,西太後折磨皇後,嘲笑她:皇帝去了,你還想當太後?

皇後感到絕望,想吞金自盡,但被及時發現,搶救了過來。皇後絕食,最後猝死於西太後發跡的儲秀宮,時年22歲。

皇帝死了,皇後死了,東太後死了,西太後為所欲為。

從史書留下的蛛絲馬跡中,可以看出,在中國歷史上,那些手握重權,或者說時機成熟的宮中女人們,特別是那些女皇、太後、皇後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愛男色。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是一位縱情尋歡的太後,在秦始皇之外,公然生下了兩個私生子。

漢高祖皇後呂氏,一生淡泊,尊為太後之後,大權在握,不甘寂寞,老當益壯,將朝中大臣中的美男以及他們的兒子們全都收羅在她的石榴下。

晉惠帝皇後賈南風,選派近侍四齣,搜羅京師的美男子,神秘的黑箱車,出入在大街小巷,許多美男子也從此神秘地失蹤。

高壽達82歲的女皇武則天,更是一位痴迷男色的尤物,一生都離不開美男子,直到去世,還有兩位20多歲的男寵侍候在她身邊。

西太後也不例外,有關她的私生活,不絕於各種史書。

在西太後的隱私生活之中,第一位就是太監安德海,第二位就是太監李蓮英。

同治皇帝對於母親與安德海的曖昧關系十分惱火,就找東太後傾訴。東太後認為,西太後如此淫穢後宮,是武則天第二,清室不能容忍,他日九泉之下何顏以對咸豐皇帝?

西太後與安德海、李蓮英的曖昧關系,較為可信。

還有一些史書,記載了西太後更為淫盪、肆無忌憚的故事。

據說,西太後喜歡吃一種有特別口感的湯卧果,每天清晨,她總是讓近侍帶24兩銀子,到宮門口買四枚湯卧果,由金華飯店的伙計送入宮中。

金華飯店,有一位年輕的伙計,姓史,長得一表人才,儀容俊美,皮膚白晰,是人見人愛的美男子。

李蓮英知道太後的喜好,與這位美男史氏交好,都混熟悉了,史氏就經常偷偷地跟隨著李蓮英到宮里來玩。

有一天,西太後游園,偶然間,發現李蓮英身邊,站著一個英俊美少年,她一時心中狂喜,但表面上依舊冷冷地問道:這是誰?

按照宮規,帶外人進宮,犯了重罪,殺頭、鞭責、充軍,都是太後一句話。

李蓮英在恭敬中很沉著,沒有懼色,也不膽怯,從容不迫地敘述了史氏的來歷和與自己的關系。

西太後面含春色,笑吟吟地吩咐:留下。

史氏被沐浴、更衣之後,送到了太後的身邊,晝夜宣淫。

有史書記載說:史氏與西太後日夜尋歡,終於有了身孕,滿月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太後不敢公然養在宮中,就送到妹夫醇親王家中收為親生子養育,並將史氏殺死以滅口。這位醇親王之子,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有史學家也推測:西太後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去世後,她不立同治皇帝的下一輩,反而立她自己妹夫之子、皇帝的弟弟,實屬怪事。立子不立弟,這是繼位的常規。西太後破壞宮制,違反常規,顯然是因為妹夫之子乃是她之子。

清末學者文廷式著《聞塵偶記》,此書被認為是一部有相當史料價值的書籍。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清光緒八年(1882年)春天,琉璃廠一位賣古董的商人,姓白,經人介紹,結識了大總管李蓮英。兩人熟了之後,李蓮英帶白氏進入宮內,得幸於西太後,那一年,太後46歲。

大約在宮里呆了一個月的時間,白氏被放出了宮。

不久,西太後感到周身不適,讓御醫看視,方知已經懷孕。

東太後得知西太後懷孕,十分氣憤,召來禮部大臣,尋問廢後之事,想按祖制廢除西太後。

禮部大臣們萬分惶恐,跪在那裡,顫顫兢兢地說:此事不可為,願我太後明哲保身!

當夜,東太後猝死鍾粹宮,享年45歲

⑸ 樂壽堂位於哪兒

北京頤和園內慈禧的寢宮樂壽堂,原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期的清漪園建築,也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本是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後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瓮山就是現在的萬壽山,而西湖就是現在的昆明湖。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嘉慶七年(1802)修葺,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後的寢宮,御題「 座右圖書娛畫景」聯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太後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閣為寢室。這座建築檐下掛「樂壽堂」三字大匾額。

⑹ 樂壽堂是為了誰建的及裡面有什麼東西

樂壽堂也是乾隆來皇源帝為了孝敬他的母親而下旨特建的。樂壽堂原為兩層建築,後來重建之後,成為西太後慈禧的寢宮。

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所植的花卉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邀月門前的一棵相傳是乾隆皇帝下詔從南方移植過來的。

⑺ 頤和園樂壽堂門前的銅鹿嘴裡叼的根繩,是什麼意思啊

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

⑻ 頤和園樂壽堂是怎樣建的典故

樂壽堂,清漪園建築,也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北京頤和園內慈禧的寢宮樂壽堂,原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本是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後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其實,「樂壽堂」的「樂壽」二字,追溯起來,出自《論語——雍也》篇,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乾隆皇帝在《御制詩——樂壽堂》里,亦有自注,他說:「向以萬壽山背山臨水,因名其堂曰『樂壽』。屢有詩,後得董其昌《論古帖》,知宋高宗內禪後,有樂壽老人之稱,喜其不約而同,因此名寧壽宮書堂,以待倦勤後居之。」

在樂壽堂前的庭院里,一個雕刻海浪紋的石座上,橫卧著一塊海青色的大石頭,上面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青芝岫。這塊山石長八米,寬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當院的一架屏風。
這么一塊大石頭,是怎麼運到頤和園來的呢?
相傳,這塊山石原來出在房山縣的深山裡。明朝有個大官叫米萬鍾,他愛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園里,搜集陳列著許多奇峰怪石。他發現這塊大青石以後,非常喜歡它,就決心運回勺園。可是這塊石頭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馬拉不動。這時候有人給他獻策說:古代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時,採取修冰道的辦法搬運山石,現在為什麼不可以試一試?米萬鍾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條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數九寒冬,就提水潑路,凍成了一條冰道。當時還有人給這條冰道編了一段歌謠,說:「彰義門,修得高,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長又長,過了長辛店是良鄉;良鄉塔,漫山坡,過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窩。直到如今,房山、豐台還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米萬鍾為運這塊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錢!石頭運到良鄉,他家的財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丟棄在路旁。當時的人們,就把這塊大青石叫做敗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來,走到良鄉看到了這塊奇異的大青石,就問大臣劉墉:「這塊大青石,為何棄置路旁?」劉羅鍋子很會揣度皇帝的心思,見他看上了這塊山石,就說:「這是明朝米萬鍾在房山大石窩發現的一塊靈石,他想運回海淀,但是這塊靈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鄉不走了。」乾隆聽說山石有靈,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傳下聖旨,叫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點著香火,參拜靈石,還限期把敗家石運到清漪園。
那時候,樂壽堂的院牆已經修好,敗家石太大,只好拆門運進院里。皇太後聽說了,以為敗家石本來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門」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勸阻。皇太後發了話,乾隆也不敢違拗,但是看著這塊靈石扔在門外,也不甘心。後來,還是劉羅鍋子給他出了主意,說這塊大青石形似靈芝,會給皇家增添瑞氣,象徵著人壽年豐,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樂壽堂前,才最為適宜;如果棄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這番道理向皇太後一講,太後轉憂為喜,讓快點把大青石運進樂壽堂來。乾隆稱心如意,就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毓秀」四個大字,還命大臣們題字寫詩,都刻在大青石上。從此,這塊青芝岫就名滿天下了。
在「御案寶座」的兩端,還陳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對青花大果盤。每一盤能堆放四五百隻各色水果。這是專供聞「味兒」的。在起居室的四角,還配置有四隻鍍金九桃大銅爐,專供點燃檀香調節室內空氣的。在中間還有兩張「八仙魚桌」,製作得相當講究:桌面為兩層玻璃結構,夾層嵌制以「(溪鳥)(勒鳥)木」——水鳥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當精緻的「亭台樓閣」。其下,為方形魚槽,可放養「金魚」。美麗的金魚穿游在「亭台樓閣」之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樂壽堂也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門廳稱"水木自親"。"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帝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堂內西內間為慈禧寢宮,東內間為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御案、掌扇、屏風等。寶座前置有名貴的青花瓷大果盤和4隻鍍金九桃大鋼爐,均為慈禧生前原物。堂階兩側對稱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諧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據說樂壽堂是中國首次安裝電燈的地方,慈禧太後是第一個使用電燈的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1903年有位德國商人想發大財,竭力要將西方電氣商品打進中國市場,但慈禧反對。外國商人懂得,要想打開中國市場,首先必須讓慈禧帶頭用電燈。於是使用金錢暗地重賄了慈禧的貼身太監李連英。 他們趁慈禧外出之機偷偷地將電燈安裝上了。待傍晚時,慈禧從外面回來一進樂壽堂就質問:我一走,你們干嗎就在我殿內張掛那麼多的各色"茄子"?但李連英只是叩頭請安,笑而不答。然後恭問:老佛爺,該上燈了嗎?慈禧說:上。李迅速將門後的電燈開關打開,即刻五顏六色的燈光大放異彩。慈禧好奇而驚喜地問:這些茄子怎麼下子全亮起來了,究竟是些什麼玩藝兒?!李便畢恭畢敬地奏道:這就是電燈,並說明用電燈的方便、干凈、明亮、安全,老佛爺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壽呢!從此慈禧便用電燈,中國各大城市慢慢開始用電了。

⑼ 樂壽堂的歷史文化

從敗家石到青芝岫
在樂壽堂前的庭院里,一個雕刻海浪紋的石座上,橫卧著一塊海青色的大石頭,上面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青芝岫。這塊山石長八米,寬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當院的一架屏風。
這么一塊大石頭,是怎麼運到頤和園來的呢?
相傳,這塊山石原來出在房山縣的深山裡。明朝有個大官叫米萬鍾,他愛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園里,搜集陳列著許多奇峰怪石。他發現這塊大青石以後,非常喜歡它,就決心運回勺園。可是這塊石頭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馬拉不動。這時候有人給他獻策說:古代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時,採取修冰道的辦法搬運山石,現在為什麼不可以試一試?米萬鍾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條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數九寒冬,就提水潑路,凍成了一條冰道。當時還有人給這條冰道編了一段歌謠,說:「彰義門,修得高,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長又長,過了長辛店是良鄉;良鄉塔,漫山坡,過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窩。直到如今,房山、豐台還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米萬鍾為運這塊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錢!石頭運到良鄉,他家的財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丟棄在路旁。當時的人們,就把這塊大青石叫做敗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來,走到良鄉看到了這塊奇異的大青石,就問大臣劉墉:「這塊大青石,為何棄置路旁?」劉羅鍋子很會揣度皇帝的心思,見他看上了這塊山石,就說:「這是明朝米萬鍾在房山大石窩發現的一塊靈石,他想運回海淀,但是這塊靈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鄉不走了。」乾隆聽說山石有靈,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傳下聖旨,叫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點著香火,參拜靈石,還限期把敗家石運到清漪園。
那時候,樂壽堂的院牆已經修好,敗家石太大,只好拆門運進院里。皇太後聽說了,以為敗家石本來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門」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勸阻。皇太後發了話,乾隆也不敢違拗,但是看著這塊靈石扔在門外,也不甘心。後來,還是劉羅鍋子給他出了主意,說這塊大青石形似靈芝,會給皇家增添瑞氣,象徵著人壽年豐,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樂壽堂前,才最為適宜;如果棄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這番道理向皇太後一講,太後轉憂為喜,讓快點把大青石運進樂壽堂來。乾隆稱心如意,就賜名「青芝岫」,又揮筆題寫了「神瑛」「毓秀」四個大字,還命大臣們題字寫詩,都刻在大青石上。從此,這塊青芝岫就名滿天下了。
在「御案寶座」的兩端,還陳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對青花大果盤。每一盤能堆放四五百隻各色水果。這是專供聞「味兒」的。在起居室的四角,還配置有四隻鍍金九桃大銅爐,專供點燃檀香調節室內空氣的。在中間還有兩張「八仙魚桌」,製作得相當講究:桌面為兩層玻璃結構,夾層嵌制以「(溪鳥)(勒鳥)木」——水鳥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當精緻的「亭台樓閣」。其下,為方形魚槽,可放養「金魚」。美麗的金魚穿游在「亭台樓閣」之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樂壽堂也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門廳稱水木自親。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帝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堂內西內間為慈禧寢宮,東內間為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御案、掌扇、屏風等。寶座前置有名貴的青花瓷大果盤和4隻鍍金九桃大鋼爐,均為慈禧生前原物。堂階兩側對稱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諧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據說樂壽堂是中國首次安裝電燈的地方,慈禧太後是第一個使用電燈的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1903年有位德國商人想發大財,竭力要將西方電氣商品打進中國市場,但慈禧反對。外國商人懂得,要想打開中國市場,首先必須讓慈禧帶頭用電燈。於是使用金錢暗地重賄了慈禧的貼身太監李連英。 他們趁慈禧外出之機偷偷地將電燈安裝上了。待傍晚時,慈禧從外面回來一進樂壽堂就質問:我一走,你們干嗎就在我殿內張掛那麼多的各色茄子?但李連英只是叩頭請安,笑而不答。然後恭問:老佛爺,該上燈了嗎?慈禧說:上。李迅速將門後的電燈開關打開,即刻五顏六色的燈光大放異彩。慈禧好奇而驚喜地問:這些茄子怎麼下子全亮起來了,究竟是些什麼玩藝兒?!李便畢恭畢敬地奏道:這就是電燈,並說明用電燈的方便、干凈、明亮、安全,老佛爺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壽呢!從此慈禧便用電燈,中國各大城市慢慢開始用電了。

⑽ 急求有關頤和園萬壽山前山景區樂壽堂和清華軒的資料

【樂壽堂介紹】樂壽堂在頤和園內,面臨昆明湖。樂壽堂為一大型四合院,慈禧太後的寢宮。大殿紅柱灰頂,垂脊卷棚歇山式,造型別致,富麗堂皇。

樂壽堂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門廳稱"水木自親"。"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帝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堂內西內間為慈禧寢宮,東內間為更衣室,正廳設有寶座、御案、掌扇、屏風等。寶座前置有名貴的青花瓷大果盤和4隻鍍金九桃大鋼爐,均為慈禧生前原物。堂階兩側對稱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諧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據說樂壽堂是中國首次安裝電燈的地方,慈禧太後是第一個使用電燈的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1903年有位德國商人想發大財,竭力要將西方電氣商品打進中國市場,但慈禧反對。外國商人懂得,要想打開中國市場,首先必須讓慈禧帶頭用電燈。於是使用金錢暗地重賄了慈禧的貼身太監李連英。

他們趁慈禧外出之機偷偷地將電燈安裝上了。待傍晚時,慈禧從外面回來一進樂壽堂就質問:我一走,你們干嗎就在我殿內張掛那麼多的各色"茄子"?但李連英只是叩頭請安,笑而不答。然後恭問:老佛爺,該上燈了嗎?慈禧說:上。李迅速將門後的電燈開關打開,即刻五顏六色的燈光大放異彩。慈禧好奇而驚喜地問:這些茄子怎麼下子全亮起來了,究竟是些什麼玩藝兒?!李便畢恭畢敬地奏道:這就是電燈,並說明用電燈的方便、干凈、明亮、安全,老佛爺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壽呢!從此慈禧便用電燈,中國各大城市慢慢開始用電了。 樂壽堂

景點類型:普通景點
位於:北京/海淀
門票價格:未知
開關場時間:全天

【清華軒】清華閣十二景中的「慈門傑閣」,即指本鎮名剎慈門寺。寺位於放生橋現、漕港河邊,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原名「明遠庵」。明嘉靖中毀於兵禍,隆慶五年,行腳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寶殿 民間稱為新殿。據傳正殿如來佛的一對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樣,夜裡還會發光,是用「貓兒眼」寶石鑲嵌。如來佛座墊下有一暗室,直通澱山通靈泉、大殿朱檐石柱、堅致敞麗,內塑十八羅漢,二十諸天於壁,凡所應有,無不畢具,寺遂成為大剎。
明萬曆三十九年,敕賜寺名為「護國明遠慈門寺」,並賜烏斯藏大士一尊,經二十部,為此寺內特地建造觀音閣和藏經閣似珍藏這二件御賜的鎮寺之寶。由此慈門寺名聲大振,香火旺盛。明崇禎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鍾樓,樓高六丈二尺(20米),鍾重二干五百斤,撞之聲聞二十餘里。每當風晨月夕,鍾聲隆隆,震於太空,鳴鳴遙聞,聞者肅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惡而興善,於警世之教,亦深有裨益。
據傳修建慈門寺時還餘十萬兩銀子,誰都不知下落,長期以來使該寺籠罩在濃厚的神秘色彩中,同時也驚動了許多食財覓寶之徒,挺而走險.進寺找寶,不少人為此送了命。
幾經戰亂,慈門寺逐漸衰落,民國期間,寺被改為醫院,解放時僅存大殿、鍾樓等建築。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縣人民醫院,現為朱家角人民醫院住院部,舊址上僅存雌雄古銀杏各一株,依然挺拔蒼翠。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一個人七夕是怎麼過的 發布:2025-05-24 16:03:40 瀏覽:53
香水百合移植 發布:2025-05-24 15:51:32 瀏覽:269
安徽玫瑰批發 發布:2025-05-24 15:51:27 瀏覽:317
玫瑰蟲簡介 發布:2025-05-24 15:50:30 瀏覽:61
櫻花花瓣簡筆畫 發布:2025-05-24 15:45:50 瀏覽:339
捲筒插花 發布:2025-05-24 15:44:56 瀏覽:384
老師讓我插花芯 發布:2025-05-24 15:31:01 瀏覽:337
西蘭花炒米飯 發布:2025-05-24 15:29:26 瀏覽:790
蘭花酥來源 發布:2025-05-24 15:27:44 瀏覽:885
油牡丹枯葉 發布:2025-05-24 15:23:48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