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是一首小令
① 劉克庄《木蘭花慢》解析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題前小序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一新的角度,探討了詞人朦朧猜想到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宇宙觀,是一首想像奇、構思新穎的送月詞。
送月,怎麼送法呢?本詞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不同,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剎那間的月景,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和比喻交織在一起,對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問。「可憐今夕月」,首句先對月亮贊美,「可憐」,可愛。以下便接連提出疑問,「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他先問,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麼遙遠的地方去了?繼而問,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詞人的大膽想像,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相近,表現了他的聰穎靈悟,也說明由於他對客觀自然觀察細致,因此才具有這種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體之外為「天外」;「汗漫」,空闊無邊;「浩浩」,廣大的樣子;「姮娥」,嫦娥。在對月亮的出沒作了猜想之後,詞人又針對有關月亮的自然現象和神話傳說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是不是天外空空盪盪無涯無際,只是一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這些問題對今天的人來說雖然不算問題,但就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來說,也只有象他這樣想像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前兩問,問的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後一問,說明詞人對有關月中嫦娥的神話故事發生了懷疑,這與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嫦娥孤寂與誰鄰」意境相近,兩位巨匠的想法可謂不謀而合。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對有關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了疑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兩句是針對月亮的運行路線說的。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卻又無從查問,這種說法讓人迷茫困惑憂慮不解,以下便針對這種說法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由「怕」字領起,是寫詞人的擔憂,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他真擔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亭台樓閣。「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故」,本來;堪,能夠;「雲何」,為什麼?傳說中月亮上面還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問,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麼辦呢?「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結尾二句,更進一層,對月亮運行經過海底的說法提出問題。「無恙」是對上邊疑問的總結,是說如果月宮中的房子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蛤蟆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麼圓圓的月亮又為什麼漸漸地會變成「鉤」樣的月牙呢?這與「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駱賓王:《玩初月》)的發問相比,更為具體深刻。
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像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徹底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② 木蘭花慢的代表作賞析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原文: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譯文:
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
賞析 :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連續發問,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張孝祥《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原文: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里曾游。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賞析 :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里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了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里的凄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鑒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里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復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志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秘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鑒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沖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鑒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凄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復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③ 木蘭花慢的體裁是
D。長調。這是我作業上反映的答案
④ 詞的分類
如夢令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 △ △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 長相思 *
* 仄(仄)平,仄(仄)平(疊後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 △ △ △
* 仄(仄)平,仄(仄)平(疊後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 △ △ △
生查子 *
*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點絳唇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 △ △ △
浣溪沙 *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後闋前兩句往往對仗。)
菩薩蠻 *
*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共用四個韻。前闋後二句與後闋後二句字數平仄相同。前後闋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卜運算元 *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採桑子 [丑奴兒]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⑤ 木蘭花慢五首是什麼意思
標題 木蘭花慢五首 作者 張雨 年代 元 內容 盡彈箏仕女,會銀甲,驟冰弦。看蟬影**,鶯聲歷歷,鴻陣翩翩。哀音暮年多感,柰對花、對酒更聞鵑。卻恐乘雲飛去,纏頭裊住非煙。烏絲綴譜倩陳玄。雅調為誰傳。嗟江上峰青,湘皋木落,與挾飛仙。正須絲竹陶寫,盡勝渠、槌拍事枯禪。莫負金尊皓月,難留錦瑟華年。看秋容漸好,一番雨,一番涼。試點檢吾家,小山叢桂,金粟都黃。濤江限他吳越,便胥魂、不似向時狂。眼底龍飛鳳舞,夢中狐嘯鴟張。茫茫今古總堪傷。歌罷意難忘。甚老矣稽生,五弦揮手,怕聽清商。淵明平生師友,白衣人、借與我持觴。若問醉翁年紀,指渠松柏高岡。試瑤台借雪,春意早,滿林巒。笑東老殷勤,能傾家釀,與盡清歡。曾因求賢把詔,便朗吟、湓浦又廬山。自愛西湖煙雨,玉鞭分付青鸞。神仙官府肯容閑。樞要在玄關。有溪上金鰲,月中金粟,長駐嬰顏。願似洪*橘術,盡千年、游戲向人間。早晚鳳池書到,通明殿上催班。問出山小草,誰與伴,五湖游。便憶昔風光,桃花流水,杜若芳洲。來時洞門無鎖,倩鶴群、長繞侍仙樓。邂逅小山招隱,依然我輩清流。春愁相戀住余不。寒擁敝貂裘。柰雨柳煙花,雲帆溪鳥,都在簾鉤。眼前自無俗物,動山心、嫌聽鹿呦呦。猛把石闌干拍,賈胡知為誰留。想桐君山水,正睡雨,聽淋浪。記短棹曾經,煙村晚渡,石磴飛梁。無端故人書尺,便夢中、顛倒我衣裳。此去釣台多少,小山叢桂秋香。青蒼秀色未渠央。台榭半消亡。擬招隱羊裘,尋盟鷗社,投老漁鄉。何時扁舟到手,有一襟、風月待平章。輸與浮丘仙伯,九皋聲外蒼茫。以上張雨作品《木蘭花慢》共5首 注釋 【注釋】:
⑥ 張弘范《木蘭花慢 功名歸墮甑》這首詞的翻譯及賞析
元·張弘范《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白話釋義:
功名的失去,就像陶甑摔碎了一樣,輕輕地揮一揮衣袖,就此灑脫而去,用不著大驚小怪。姑且讓我擱置文武技藝,在山林野泉邊笑傲過活,借詩酒寬慰人生飄零之感。
人世間的事情確實可笑至極,就像一陣風吹過,雲遮月影,陰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樣在窮途末路的時候老淚縱橫,也不要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對泣而憐憫悲傷。
我當在天際晚霞靄靄、薄暮冥冥的時候,像寧戚一樣擊牛角而歌。眼前這國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為官去治理過,如今卻只能坐視終老。
真正的英雄不該如此,我打算迎著風塵,像大鵬一樣奮飛萬里。誰說這是在懷念自己年輕時的榮華富貴呢?我只是可憐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6)木蘭花慢是一首小令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順天府調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訪,到各處調查民間疾苦。發現了收租的官吏們非法加派,群眾怨聲載道。
於是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倉吏。由於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眾的擁護。那年又適逢大水,他沒有請示就決定免除了災區的全部租賦。管理財賦的部門認為他犯了「專擅之罪」,要給他以處分。為此,他請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訴。
見忽必烈後,忽必烈問他:「你有什麼要申訴的?」他說:「我以為國家把糧食存在小倉庫里。不如存在大倉庫里好。老百姓因為遭了水災,交納不上糧。如果一定要從農民口裡奪取糧食,政府的小倉庫當然會充實起來,但老百姓就會死絕了。
等明年就會一粒糧也收不到!首先要讓人民活下來,以後才會年年有收獲、家家有餘糧。農民有了余糧,那不都是國家的糧食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大倉庫!」忽必烈點頭稱贊,誇獎他懂得治國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專擅之罪了。
⑦ 木蘭花慢 辛棄疾 全詩和翻譯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4]
⑧ 《木蘭花慢·其二》柳永 的大概意思是
《木蘭花慢·其二》柳永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綉野,芳景如屏。傾城。
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山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
對佳麗地,信金□〔上三田下缶〕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醒。
【注釋】
這首《 木蘭花慢 》以描繪清明的節日風光,側面地再現了宋真宗、仁宗年間社會昇平時期的繁勝場面。清明時節風和日暖,百花盛開,芳草芊綿,人們習慣到郊野去掃墓 、踏青 。這首詞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遊為再現對象,生動地描繪了旖旎春色和當時盛況,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氣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 ,兼寫清明乍雨、群花爛漫,點出春日郊遊的特定風物。起筆便異常簡潔地點明了時令 。紫桐即油桐樹 ,三月初應信風而開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後葉,故繁茂滿枝,最能標志郊野清明的到來。一個「拆」字,寫盡桐花爛漫的風致。「先清明 」,經過夜來或將曉的一陣疏雨 ,郊野顯得特地晴明清新,點出「清明之明」。作者選擇了「艷杏」和「緗桃」等富於艷麗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燒」和「綉」具有雕飾工巧的動詞,以突出春意最濃時景色的鮮妍如畫。不過,這首詞的重點不在於對動人春色的工筆描繪,所以自「傾城」句始,詞進入游春活動的描述。作者善於從宏觀來把握整體的游春場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 。「 傾城,盡尋勝去」是對春遊盛況作總的勾勒。人們帶著早已准備好的熟食品,男騎寶馬,女坐香車,到郊外去領略大自然的景色 ,充分享受春天的觀樂 。「雕鞍」代指馬,「紺幰」即天青色的車幔,代指車。結兩句,以萬家之管弦新聲大大地渲染了節日的氣氛,詞情向歡樂的高潮發展。詞的上片,作者用濃墨重彩繪制出一幅生氣盎然的清明踏青游樂圖。
詞的下片著重表現江南女子郊遊的歡樂。柳永這位風流才子將注意力集中於艷冶妖嬈、珠翠滿頭的市井妓女身上。在這富於浪漫情調的春天郊野,她們的歡快與放浪,在作者看來,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實上也如此。「盈盈」以女性的輕盈體態指代婦女 ,這里兼指眾多的婦女。她們占芳尋勝,玩著傳統的鬥草游戲。踏青中最活躍的還是那些歌妓舞女們。她們艷冶出眾,盡情地享受著春的歡樂和春的賜與 。作者以「 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襯出當日遊人之眾,排場之盛,同時也暗示這些游樂人群的主體是豪貴之家。這是全詞歡樂情景的高潮。而作者對春之美好和生之歡樂的體驗也抒發到了極致。繼而詞筆變化,作者繼以肯定的語氣,設想歡樂的人們 ,在佳麗之地飲盡樽里的美酒 ,陶然大醉 ,有如玉山之傾倒 。「罍」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詞的結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醒。」一句意思是,這些歡樂的人定是拚著明日醉卧畫堂,今朝則非盡醉不休。不能把這一句簡單用「醉生夢死」去界定,實際上,柳永在這里嘔歌的是古代女子在這難得的自由機會和場合中所迸發的生命的快樂。
這首《木蘭花慢》充分體現了柳詞善予鋪敘的表現特徵。作者依賴調式變化、句式參差,造成了一種急促的節奏和繁密的語勢;同時又通過特色景物的點染,大量細節的描寫和場面的鋪陳,將描寫對象加以鋪張渲染,為全詞帶來一種繁復之美。這是兩宋時期廣為傳唱的「歡樂頌」和「春之歌」,體現了柳永創作風格的多樣性。
⑨ 宋詞木蘭花慢辛棄疾答案
《木蘭花慢》辛棄疾宋詞賞析
●木蘭花慢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詞作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