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蘭花都
① 茶葉怎麼分等級
茶葉等級劃分標准:
特級:緊細、勻整、顯毫、勻凈、陳香濃郁、濃醇、紅濃明亮、褐紅細嫩;
一級:緊結肥嫩、勻整、較顯毫、勻凈、濃純、濃醇、紅濃明亮、褐紅肥嫩;
二級:緊結較肥嫩、勻整、條勻較顯毫勻凈、濃純濃醇、紅濃、褐紅柔嫩;
三級:條索緊結、勻整、尚顯毫、勻凈、濃純、醇厚、紅濃褐紅尚亮;
四級:肥壯緊結、勻整、尚顯毫、有嫩梗、濃純、醇厚、紅濃、褐紅欠勻;
五級:條索緊實勻整、略顯毫、勻凈、純正、醇和、深紅、褐紅欠勻;
六級:壯實、尚勻整、褐紅、勻凈、純和醇和、深紅、褐紅欠勻;
七級:肥壯緊實、尚勻整、褐紅、勻凈、純和醇和、深紅、褐紅欠勻;
八級:粗壯、尚勻整、褐紅、勻凈、純和、醇和、深紅、褐紅欠勻、九級粗大尚緊實、尚勻整、褐紅、有梗、純和、平和、深紅、褐紅欠勻;
九級:粗大稍松、欠勻整、褐紅稍花、有梗。
(1)閩蘭花都擴展閱讀:
茶葉文化
中國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② 古代菜餚名稱和背景故事
1、雜燴菜
所謂「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詩乃是出自清朝狀元秦大士之筆。此詩中藏了為人人喊打的大奸臣,秦檜。這雜燴菜原名炸檜菜,意為將秦檜生煎活炸,但因此菜是將各類菜蔬雜燴,故而在流傳過程中改名為雜燴菜。
此菜的由來要追述到秦檜同期的兵部尚書朱敦儒身上,這位先生向來剛正不阿,堅決不與秦某人同流合污。於是被秦檜參了一本,從此告老還鄉,悶悶不樂。這日,朱敦儒六十大壽,偏巧此時傳來了岳帥被那奸相殺害的消息,真真把個朱老先生氣的活佛出世,那還有心思吃飯。
但客人都已經來了,朱老先生沒法,只好吩咐廚子不必擺盤,將蔬菜同熬,配上饅頭了事。這朱老先生的好友各個都是大富之家,這些槽糠之食怎生下肚。這時,悶悶不樂的朱老先生開口說到「當今天下,豺狼當道,社鼠橫行,我恨不得將那奸相頭顱砍下油炸。」
一位客人義憤填膺的站起來回復「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那奸相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各位,我們將他生吞活剝,為岳帥報仇。」眾人紛紛響應,將菜吃了個精光。
2、夫妻肺片
創始人郭朝華,夫妻倆推著小車沿街叫賣涼拌牛肉片,因調製得法,味道鮮美,被贊譽為「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夫妻肺片的成分里並沒有肺,而是牛肉、牛舌、牛心和牛頭皮,切成很薄的片雜薈在一起,人們稱之為「薈片」。
據說是好事的學生用硬紙板寫個招牌接在車上,把「薈」宇寫成了「肺」宇,因此「夫妻肺片」就慢慢出名了。
3、東安子雞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飢餓,在湖南東安縣城一家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殺現烹。童子雞經過蔥、姜、蒜、辣調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鹽燜燒,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客人贊不絕口,到處稱贊此菜絕妙。
知縣聽說後,親自到該店品嘗,果然名不虛傳,遂稱其為「東安子雞」。
4、三蛇龍虎鳳大會
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或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俏然興起,首家經營蛇食餐的是現太平鎮的鳳凰水閘蛇餐館。
5、佛跳牆
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庄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並放在盛紹興酒的酒壇內煨制而成。
周蓮吃後贊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製,鄭春發登門求教,並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以後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
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牆」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牆」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③ 廣東省有幾個縣級市
廣東省下轄一共有20個縣級市,分別為:樂昌市、南雄市、廉江市、吳川市、雷州市、四會市、台山市、鶴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興寧市、陸豐市、陽春市、英德市、連州市、普寧市、羅定市。
廣東,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廣州。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廣東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廣東是太古「南海盤古國」所在地。考古證實廣東於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廣東先民從秦漢開始就通過海洋走上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發源地。
(3)閩蘭花都擴展閱讀:
樂昌,廣東省轄縣級市,韶關市代管。地處南嶺山脈南麓,粵北邊陲,毗鄰湖南,是珠三角輻射內地和內陸各省區進入廣東的「橋頭堡」,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
樂昌已有1500多年建縣史,素有「千年佗城」美稱。南齊初年,析曲江縣地置靈溪縣;南朝梁天監七年(公元508年)正式建縣,時稱梁化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境內有樂石、昌山兩山而改稱樂昌縣;1994年撤縣設市(縣級)。
大革命至土地革命期間,毛澤東、朱德、陳毅、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在樂昌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蹤跡。樂昌花鼓戲、漁鼓說唱、九峰山歌、三溪青蛙獅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樂昌素有「楚粵孔道」之稱,西京古道途經境內,曾是粵鹽及其他商品南來北往集散地。現有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珠高速、樂廣高速、107國道、省道248線縱貫境內。京廣高鐵樂昌東站已於2017年5月投入運營,樂昌到廣州僅需1小時,樂昌正式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
④ 紅茶有哪些種類
紅茶的種類有下列幾類:
一、紅碎茶:
按其外形又可細分為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產地分布較廣,遍於雲南、廣東、海南、廣西,主要供出口。另外,世界很多地方均出產紅茶。
二、小種紅茶:
1、正山小種,產於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一帶,所以又稱為「星村小種」或「桐木關小種」。
2、外山小種,主產於福建的政和、坦洋、古田、沙縣等地,2013江西的鉛山一帶也有出產。
三、紅茶茶珍:
是茶葉的一種加工品,用純天然茶葉原料,通過現代生物科技,將茶葉中的精華成分萃取濃縮,再經乾燥噴霧而成的納米級顆粒狀固體,能迅速溶解於水中的固體飲品。
四、工夫紅茶:
1、祁門工夫:主產安徽省祁門縣一帶,與其毗鄰的石台、東至、黟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
2、滇紅工夫:據中國紅茶網介紹滇紅工夫茶,屬大葉種類型的工夫茶,主產雲南的臨滄、保山、鳳慶等地,是我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
五、越紅工夫茶:
是浙江省出產的工夫紅茶,產於紹興,諸暨嵊縣等縣。越紅工夫以條索緊結挺直,得實勻齊,鋒、苗、顯,凈度高的優美外形稱著。越紅工夫茶索緊細挺直,色澤烏潤,外形優美,內質香味純正,湯色紅亮較淺,葉底稍暗。越紅毫色銀白或灰白。
六、川紅:
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是本世紀50年代產生的工夫紅茶。30多年來,川紅的代表有"林湖"牌、"宮殿"牌、"節日之夜"牌產品。川紅工夫外形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清鮮帶橘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
川紅問世以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多年來暢銷蘇聯、法國、英國、德國及羅馬尼亞等國,堪稱中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
⑤ 古代姓邢的名人有那些
邢昺(西元932-1010年)來
字叔明,自宋代濟陰郡人。太宗時擢九經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禮部尚書。真宗初,設翰林侍講學士,昺任此職,帝命昺坐講《春秋》於殿上,並參與校定三《禮》、三《傳》等。
邢巒
字洪賓,北魏鄚縣人。博覽書史,有文才幹略,累官散騎常侍,兼尚書。與梁國作戰有功,官至殿中尚書。多次奉詔持節討叛敵,參預機密。
邢傲偉算不算啊
⑥ 綠茶和青茶有什麼區別呢
綠茶和青茶主要由發酵度、加工工藝、茶色、色澤、滋味、茶性、香氣,七個方面來區別。回
1、發酵答度區別
綠茶是不發酵茶,即發酵度為0%;
而青茶屬於半發酵,發酵度為10%-70%。
2、加工工藝區別:
綠茶的工藝:鮮葉採摘-殺青-揉捻-乾燥
青茶的工藝:鮮葉採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
5、滋味區別
綠茶滋味清淡微苦;
青茶因為發酵過,所以滋味較醇厚,微苦有回甘。
6、茶性區別
綠茶茶性較寒,腸胃不好或是有胃病的茶友應適當飲用;
青茶經過發酵,其茶性較溫和,刺激性不強。
7、香氣區別
綠茶香氣為清新的綠豆香、奶油香或板栗香;
而青茶香氣多為花果香或花蜜香。
參考資料:綠茶_網路
⑦ 紅茶有哪些類別
紅茶原產於中國,足跡卻遍布世界各地。
紅茶是全發酵回茶,根據紅茶的製作工藝和形態答,紅茶分為四種:工夫紅茶,如祁紅、滇紅、寧紅、川紅、閩紅等;小種紅茶,如正山小種、金駿眉,產自福建武夷山,因產地和品質不同分為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紅碎茶,又叫「CTC」紅茶;另有用紅碎茶裝袋製成的袋泡茶。
紅茶-祁紅
紅茶工藝中的重要環節是發酵(渥紅)。
①工藝:萎凋—揉捻—發酵—乾燥。
②干茶:暗紅色、黃紅色,油潤,條形或碎茶。
③湯色:紅艷明亮,品質好的紅茶有「金圈」。
④香氣:有濃郁的花果香、熟果香、甜香、焦糖香、薯香等。
⑤滋味:醇厚,略帶澀味。
⑧ 願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是什麼意思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出自唐代詩人崔道融作品《梅花》。描寫在孤寒中的梅花,堅韌頑強,傲然獨立。
這首詩前四句描寫了幾枝一海花初綻乍放,潔白如雪。雖有孤高絕俗的神韻,但卻不能淋漓盡致的表現於畫中。
她素雅高潔,不畏寒箱,淡淡的香氣中蘊含著錚錚氣韻。後四句重在抒情。笛聲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謂『』愁人不願聽,自到枕邊來」,何況笛聲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這橫玉聲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悵之情。
詩人病軀獨倚,在一片寒香混著笛聲的景象中,詩人隱隱動了徘惻之心:北風如果理解我憐悔之意干萬不要輕易予以摧殘,讓她多開些時間吧。「容易」這里作輕.易講。「朔風」即北風,阮籍有詩雲:「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
雪梅 詩人對北風的囑托即是詩人愛花借花,恐其早謝心情的泄露。也許詩人帶病觀梅,笛聲更易撥動他惜花的心弦吧。寒梅初開即恐其落.這里應隱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傷嘆。
作品原文
梅花
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朔風 一作:逆風)
拓展資料
崔道融(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後,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游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後入朝為右補闕,不久因避戰亂入閩。
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於永嘉山齋集詩500首,輯為《申唐詩》3卷。另有《東浮集》9卷,當為入閩後所作。與司空圖、方干為詩友。《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代表作品:
《牧豎》
崔道融
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
註:牧豎:即指牧童。
《溪居即事》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註:卻關:開門
《田上》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梅花》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1]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註:朔風是北風的意思,沒有「逆風」的用法,系《甄嬛傳》作者流瀲紫用錯字誤導,請不要以訛傳訛。具體可見全唐詩庫。
⑨ 蘭花有千百種,唯獨「畫虎蘭」在閩南一帶每個閩什麼意思
「閩南」地名,指福建南部,包括廈門、漳州、泉州、龍岩新羅和漳平。
「閩」讀音為mǐn ,是中國東南某地地區、福建省、古閩國名稱的簡稱。
⑩ 中國一共有幾大菜系,它們的特色各是什麼
中國四大菜系
川菜
魯菜
粵菜
蘇菜
中國四大菜系簡介
http://www.ceat.cn 更新日期:2005-5-25 閱讀次數:37213次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有一定親緣承襲關系、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享稱為「四大菜系」,加上浙菜、閩菜、徽菜、湘菜、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本文就著重介紹「中國四大菜系」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如何發展和演變以及其特點,高超技法和著名代表菜。
關健詞:烹飪、風味獨特、五味俱全、技術精湛、技法全面、用料精廣。
魯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咸、鮮、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齊魯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疆域,為烹飪文化的發展、山東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稱的名廚。南北朝時高陽太守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烹飪術進行了較系統的總結,記下許多名菜作法,反映了當時魯菜發展的高超技藝。唐代段文昌、山東臨淄人。穆宗時位宰相,精於飲食,並自編食經五十卷,成為歷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稱「水籠」即是魯菜的別稱,已具規模。明清兩代已經自稱菜系。從魯豫而京畿,從由內關到外關,影響所及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泛的飲食群眾基礎。山東古為齊魯之邦,海鮮水族、糧油牲畜、蔬菜果品、昆蟲野味一應俱全,為烹飪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精湛的魯菜烹飪技藝亦受到普遍的推廣。魯菜風味獨特,個性鮮明,其風味和技藝南北貫通,尤其風行於北方地區。魯菜風味濃在於用料廣泛、選料講究、刀工精細、調和得當、功於火候、烹飪技藝全面。尤以爆、炒、燒、炸、溜、蒸、扒、貼,其風味咸鮮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自成一格,適應性強。魯菜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整套烹調技法,其中尤以爆稱最。魯菜的「爆」法可分為油爆、湯爆、蔥爆、醬爆、火爆等多種。「爆」制菜需旺火速成,故為保護食品營養素最佳的烹調技法之一,特別是油爆菜,必須是旺火快炒、連續操作、一鼓作氣、瞬間完成。成菜酒油芡汁,掛汁均勻,有汁不見汁,菜盡盤光。食之,鮮嫩香脆、清爽而不膩。「塌」是山東獨有的一種烹調質量。塌菜的主料要事先用調料腌漬,入味或夾入餡心,再沾上粉或掛以蛋糊,兩面塌煎至金黃色時,放入調料和清湯,以慢火塌盡湯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鮮味。山東各地廣為流傳的「鍋塌魚肚」、「鍋塌黃魚」等,都是久為人們所樂道的傳統名菜。魯菜以湯為百鮮之源,注重用湯,精於制湯,尤其講究「清湯」、「奶湯」的調制。清淡分明,取其清鮮。用「清湯」、「奶湯」製作的菜品繁多,僅名菜就有「清湯柳葉燕窩」、「清湯全家福」等十種之多。內中分別為高檔宴席的珍饌美味。魯菜烹制海鮮亦有獨到之處。尤以對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稱一絕。在山東,大凡海產品,不論是參、翅、燕、貝還是鱗、介、蝦、蟹,經當地廚師妙手主制,都成為精鮮美味之家餚,僅膠東沿海盛產的偏口魚運用多種刀工處理和不同製作方法,可烹制出上百種菜餚。色、香、味、形各具特點,百般巧變皆在一魚之中。以小海味烹制的「油爆雙花」、紅燒海螺、炸蠣黃、「韭菜炒蟲聖子」、蔥爆烏魚條、芙蓉菊蟹以及用還珍品製作的「蟹黃魚翅」、「原殼鮑魚」、「銹珠干貝」、「麻醬紫鮑」、「雞蓉魚骨」等都是獨具特點的海味珍品。魯菜善於蔥香調味,在菜餚的主制過程中,不論是爆、炒、燒、溜還是烹調湯汁,都是以蔥料爆鍋;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同樣藉助於蔥香提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肘子、炸脂蓋等用蔥段佐食,均皆屬之。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植物性油脂得以廣泛的應用,逐漸演變為在以油脂爆炒、溜、稍、爆等烹制菜中,普遍以蔥加之。此法除以蔥香提味外,還取其通竅順氣,祛風表熱、疏散油膩和抑菌、健胃之功效,至現代人廣為沿用。泉城濟南,自金以後便沒為省治,濟南的烹飪各府們,利用豐富的資源,全面繼承傳統技藝,廣泛吸收外地經驗,把東路福山、南路濟寧、曲阜的烹調技藝融為一體,將各地的烹調技藝推向精湛完美的境界。濟南菜取料廣泛,高則至山珍海味、低至南瓜蔬菜,就是極為平常的蒲菜、芫豆、豆腐和家畜禽內臟等皆可製成美味佳餚。煙台、青島位於美麗的膠東半島、以烹制見長。魯西、魯北的禽蛋菜;恭以豆製品為主要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餚各具特點。山東菜正是集山東各地烹調技藝之長,兼收各地風味之特點加以發展升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而成。
廣東菜也叫「粵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西漢時就有粵菜的記載。包宗時受御廚隨羊城的影響,明清發展迅速。20世紀隨對外溝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技長,粵菜也推向世界,僅美國紐約就有粵菜館數千家。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用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濃醇,粵菜餐譜絢麗多姿。烹調技法精良,並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稱。據粗略估計,粵菜的用料達數千種。舉凡各地菜系所用的家養禽畜、水澤魚蝦,粵菜無所不用之,而各地不用的蛇、鼠、貓、狗、山珍海味,粵菜則祖為上餚。早在南宋時周青非《領外帶答》就有精闢的記載:「深廣及人心崆峒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其間野味,有好有丑。山有鱉名鷙,豬而煮之,鱘魚之唇,活而臠之,謂之魚魂,此共珍也。事當遇蛇必捕,不問長短;遇鼠必捉,不問大小。蝙蝠之可惡,蛤蚧之可畏,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蝦之翼,悉炒而食之。」粵菜雜食之風,常令一些外人瞠目結舌。唐代韓愈被貶至潮州時,見到當地群眾嗜食鱉、蛇、章魚、青蛙等幾十種異物大為驚訝,害怕得「臊腥始發越,咀吞面汗疏。」發展至現在、鮑、參、翅、肚、山珍海味仍為粵菜中是有獨特風味的佳餚和葯膳,據現代科學化驗證明,各種野味,常常含有一般家畜所不具的人體必須的營養素。例如:「蟲蛇內含有大量的人體必須的多種氨基酸。蛇油含有亞油酸,有保持血管不硬化的作用」。所以,中醫一直把蛇肉作為祛風活血,除寒去濕的重要葯物。粵菜用料廣博而雜這一特點能充分利用食物資源,造福人類。例如粵菜中的泡、扒、川是從北菜的爆、扒、氽移植過來的;枸、煎、炸中的新法是借鑒西法而得,通過廣覽博採,粵菜的烹調方法轉為完善多樣。各地方菜常用炒、炸、煎、枸、蒸、燴、燉等,粵菜均常用之;而許多地方菜不用的枸、爝、軟炒、軟炸等,粵菜則有獨到的造詣。因此,粵菜的品種繁多。粵菜風味的特在足重清淡。調味有所謂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別。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燴、燉、煸等。菜餚色彩濃重,謂而不膩。尤以烹制蛇、猥、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著名的菜品種有:「三蛇龍虎大燴」、「五蛇羹」、「蛇油牛肉」、「烤乳豬」、「干煎大蝦碌」、和「冬瓜盅」等。
「天府之國」的四川以其得天獨厚的物產形成和發展了我國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川菜在秦末初漢就初具規模。唐宋時發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氣。現今川菜館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的菜餚為代表。經過廣大勞動人民和歷代名廚長期的實戰、積累、總結、發展而來的川菜,不僅具有豐富的營養成為階饈饌餚之上品,而且菜名、製作包含有其美麗動人的故事。如「水煮牛肉」,相侍是北宋慶歷年間、厚富順、茶縣一帶井牽東的役中被淘汰後,鹽工們常用鹽和花椒作調料,煮牛肉吃。後經廚師不斷改進提高,成為今天川菜中的傳統佳餚。再如「麻婆豆腐」,是一百多年前,由成都北門外萬福橋一個小飯店裡面微麻的婦女,其夫姓陳所創制。製作方法是採用民間的方法。成菜後有麻、辣、燙、酥、鮮、嫩、形整不爛的特點,欠負盛名,流傳國內外。成都市至今似有「陳麻婆豆腐活」,顧客盈門,座無虛席。川菜在歷代廚師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吸收西北菜餚烹調技藝之長及官、商家宴菜品的優點,廣獵精選,取長補短。即所謂北菜川烹、南菜川味。在魚翅、海參的烹調方法上,川菜常用干燒收汁的家常做法。如「干燒魚翅」、「家常海參」均加用碎肉,郫縣豆瓣,以微火慢燒,收汁亮油。成菜的色澤紅亮味香醇。既取南菜之長,又區別南菜味偏淡的做法。川菜的「毛肚火鍋」,其用料、調味、火鍋都別有風味,獨具特點,不僅麻辣燙鮮,而且一年四季,不論在數力寒冬或盛夏酷暑,均為人們所喜食,成為川菜中之一絕。川菜中的高級筵席。普通筵席,大眾便餐及家常風味四類菜餚各具風格,互有配合。川菜講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長。在味等上尤多突出,素以味多,味廣、味厚著換稱。早在西漢時期,就有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之說。當之常用的味型有咸鮮、咸甜、魚香、豆瓣、家常、紅油、麻辣、椒辣、板麻、椒鹽、怪味、薑汁、蒜泥、糊辣、酸辣、糖醋、香糟、芥末、荔枝、麻醬、蔥油等二十多種。調配多變,適應性極為廣泛。其筵席菜餚以清艷為主。大眾便餐已家常厚味居多。在大小菜餚一千多種方式之中,麻辣厚味只佔十之一、二。大眾便餐和家常風味菜以麻辣辛香見長。特別是在辣味的運用上講求多樣,尤重精細。調味靈活多變,堪稱獨樹一幟。辣椒乃普遍調味品,全國各地都使用。然而川菜廚師使用辣椒確有獨到之外。不但在用法上有青椒、紅椒、鮮椒、泡辣椒、辣豆瓣、辣板面、辣椒等之分,並與花椒、姜、蔥、蒜、醋、糖等23配妙合,烹調成千萬化的復合美味,形成麻辣、紅油、糊拉、豆瓣、怪味、魚香、家常等十分豐富的特殊味型。根據不同的厚料,因材施藝。因此,因人制值,分別取色,取形、取味、巧妙配合,精烹成菜。川菜的烹調方法上,講究刀工、火候、千變萬化。清代乾隆年間,四川省羅江縣人李調元在《函海·醒圓錄》,總結川菜的烹調方法就有38種之多。有的因時遷人易已經答傳。但由於全省廚師的繼承和發展,現在流行的仍有炒、煎、燒、炸、腌、熏、泡、蒸、溜、煨、煮、燉、燜、卷、綽、爆、熗、煸、燴、烤、蒙、貼、釀、酥、糟、風、醉、等30多種。重視蒸釋,講究規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鮮艷協調是其特點。酸、甜、麻、辣香、油重、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即辣椒、花椒、胡椒)和鮮姜,以辣、酸、麻膾炙人口,為其它地方菜所小省,形成川菜的獨特風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榮譽。烹調方法擅長下烤、燒、干煸、蒸。川菜善於綜合用味,收汁較濃。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種復合味。如家常味、咸鮮味、魚香味、荔枝味、怪味等23種。代表菜餚的品種有「大煮干絲」、黃燜鰻、「怪味雞塊」、「麻婆豆腐」等。
淮揚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代表構成。其特點是選料朴實、講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中國飲食文化源源流長。淮揚菜系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獨特的歷史風格和個性風味名揚四海。淮揚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聞名。早在南宋時,「河地馬蹄鱉,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時著名的菜餚。淮揚菜以其選料精細、工藝精湛、造型精美、文化內涵豐富而在中國四大菜系中獨領風騷。淮揚菜系在選料方面,注重選料廣泛,營養調配,分檔用料,因料施藝,體現出較強的科學性;在工藝方面注重烹飪火工。刀法多變,擅長燒、燜、燉;在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機結合,展現出精美的藝術性;可謂淮揚品味一枝獨秀。共同特點是:用料以水鮮為主,匯江淮、湖南特產為一體,禽蛋蔬菜,四季常供;刀工精細,注重火候,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咸甜醇正適中。適應面很廣,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兼美、酥燦脫骨而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顯其味。江蘇素稱魚粒頭,兼各海產之利,飲食資源十分豐富淮南菜餚以清淡見長,味和南北,其中揚州菜餚素有飲食華彩、製作精巧,市肆百品、誇示江客之譽。著名的菜餚品種有「苻離燒雞」、「火腿燉甲魚」、「腌鮮桂魚」 、「火腿燉鞭筍」、「雪冬燒山雞」、「紅燒果子狸」、奶汁肥王魚、「蘭花鮑魚」、扒燒豬頭、「天下第一球」、「馬蹄桂魚」、「彩蝶飛舞」、「河塘夜色」、「葫蘆八寶」、「一蝦兩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