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木蘭花門

木蘭花門

發布時間: 2022-09-25 08:34:28

『壹』 《花木蘭》詩詞原文是什麼

出處:樂府詩集〔南北朝〕《木蘭詩/木蘭辭》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麼,也沒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了徵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模徵兵,徵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隘,越過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得勝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面對窗戶和鏡子梳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頭發,額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征戰同行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1)木蘭花門擴展閱讀:

賞析: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貳』 木蘭花屬於什麼 門

被子植物門

『叄』 花木蘭從軍的故事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搶劫財物。北魏朝廷為了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徵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

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里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捨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斗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人更將此編成歌謠廣泛流傳。這些歌謠最後更成為一部長篇敘事詩〈木蘭詩〉,並流傳至今。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
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肆』 蘇東坡的兩首送別詞《江城子 恨別》、《減字木蘭花 彭門留別》誰有

江城子 恨別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摧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寄我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減字木蘭花·彭門留別》:
玉觴無味,中有佳人千點淚。
學道忘憂,一念還成不自由。
如今未見,歸去東園花似霰。
一語相開,匹似當初本不來。

『伍』 木蘭花詩詞

木蘭花詩詞
1
[唐]
歐陽炯
木蘭船系木蘭花《南鄉子·嫩草如煙》
同在木蘭花下醉《木蘭花》
2
[宋]
釋道顏
木蘭花發院新修《頌古》
3
[元]
邢叔亨
叔亨走筆書木蘭花慢數篇《木闌花慢 蒲縣東神山廟柱石刻五首時至正辛》
叔亨走筆書木蘭花慢數篇《木闌花慢 蒲縣東神山廟柱石刻五首時至正辛》
4
[宋]
賀鑄
門外木蘭花艇子《雁後歸/臨江仙》
5
[元]
劉敏中
木蘭花慢新聲《木蘭花慢 八月二十五日為仲敬壽》
6
[宋]
徐鹿卿
減字木蘭花杜南安和昌仙詞見示次韻酬之狂吟江浦《賀新郎·解組輕千里》
7
[元]
趙雍
高詠木蘭花《木蘭花慢 以上振綺堂刻本趙待制遺稿。朱本》
8
[唐]
孟郊
調妾木蘭花《塘下行》
9
[唐]
李商隱
木蘭花盡失春期《三月十日流杯亭》
10
[元]
王惲
座間承待制翰學命不肖以樂府木蘭花慢歌之《木蘭花慢 河內人焦其氏得作樂器,僅容一握》
11
[元]
馬鈺
減字木蘭花里訴《四仙韻》
12
[元]
吳氏女
好個木蘭花慢《西江月 托箕仙降筆(原無調名據律補)》
13
[唐]
王播
木蘭花發院新修《題木蘭院二首》
14
[宋]
洪咨夔
庭前木蘭花《次韻何伯溫三首》
15
[唐]
徐凝
木蘭花謝可憐條《春陪相公看花宴會二首》
16
[唐]
裴廷裕
半開半合木蘭花《偶題》
17
[宋]
華岳
木蘭舟系木蘭花《新市雜詠十首》
18
[宋]
范仲淹
卻羨木蘭花《蘇州十詠其二·木蘭堂》
19
[明]
王女郎
子規啼上木蘭花《春日閑居》
20
[明]
張羽
杜鵑啼過木蘭花《閩中春暮》

『陸』 木蘭花 李煜 賞析

1.關於李煜和他的創作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後主。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前期與大、小周後感情甚篤,生活奢靡,常形之於吟詠。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繼父位為南唐國主,奉宋正朔,開寶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違命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978)七夕,賜牽機葯,中毒而死。李煜入宋後,多以詞抒寫傷離惜別懷抱,寓寄故國之思、失國之痛、語言明凈,音韻流暢,能以對比、白描等手法表現人生感慨。王國維《人間詞話》評曰:「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了。」
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
李後主的詞有這樣幾個特點:
A.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果不是喪權辱國後成為囚徒,李煜可能永遠淪落為一個花前月下的風流文士,其詞也必然會失之淺薄少蘊,成為續寫「花間」詞的俗人。正是階下囚的生活,才使他後期詞褪去了宮廷生活的脂粉氣,抒發出一個亡國之君的悲傷。由於國亡家敗,不得不從政治的角度品嘗苦果,因此詠史抒懷的成分必然要熔鑄於詞作中。李煜在詞中毫不掩飾地描繪了被俘後的生活,傾訴了憤世之愁,亡國之恨,直到招來殺身之禍。他在詞中描寫了真實生活,真情實感,並對此加以形象化的藝術概括,使詞的影響力極大,感染力極強。可見,「真」是境界的基礎,也是藝術生命之所在。祛除矯情偽態,抒發胸中的真情,詩詞方能動人。李煜詞便是由於其「真情實性」而格外動人心魄的。
B.內情與外美的完美融合:只有內心的情與意的表達同外物的境與景相互融合,才能創造出「意與境渾」、情與景合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美的境界。李煜的詞「寓情於景而情愈深」,「語語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他擅長用白描、對比等手法,選擇特殊的審美意象,採用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將眼前實景與心中虛景巧妙連結,一吐為快。
C.鮮明獨特的藝術形象:形象是意境構建的基本要素,形象要想鮮明生動,就必須是作者心中獨有、充滿著作者的情感與心血的。李煜在他的詞作中塑造了一個個真實而感人的「自我」形象,展現了他的內心世界。
2.關於《虞美人》的鑒賞
前人吊李後主詩雲:「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代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傳後主於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葯,將他毒死。所以,這首《虞美人》,可說是後主的絕命詞了。
這首詞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春花秋月」,人多以為美好,可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見了反而心煩,他劈頭怨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了呢?奇語劈空而下,然而,從後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後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於是轉而向人發問:「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社會現實中來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咽。「又東風」點明他歸末後又過一年。時光在不斷消逝,引起他無限感慨。感慨什麼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一聲深沉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闌遠望,對著那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凄楚之情,湧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表現出後主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他遙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亡國之音哀以思」,由於亡國,李煜由一國之主,跌落為階下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對家國和自己一生變化的痛苦的嘗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最後,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這個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顯然,這首詞是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
3.關於《浪淘沙》的鑒賞
據蔡候《西清詩話》謂本詞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寫:「南唐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江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郁不自聊,嘗作長短句雲:『簾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幾下世。」從本詞低沉悲愴的基調中,透露出這個亡國之君綿綿不盡的故土之思,可以說這是一支宛轉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敘,先寫夢醒再寫夢中。起首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簾外,是潺潺不斷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夢里」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里好像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里,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後,「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卻加倍地感到痛苦。
過片三句自為呼應。為什麼要說「獨自莫憑欄」呢?這是因為「憑欄」而不見「無限江山」,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是當時常用的語言。《顏氏家訓·風操》有「別易會難」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說「別日何易會日難」。然而作者所說的「別」,並不僅僅指親友之間,而主要是與故國「無限江山」分別;至於「見時難」,即指亡國以後,不可能見到故土的悲哀之感,這也就是他不敢憑欄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詞中,他說:「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眼前綠竹眉月,還一似當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復見,「憑欄」只能引起內心無限痛楚,這和「獨自莫憑欄」意思相仿。
「流水」兩句,嘆息春歸何處。張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之句,「天上人間」,是說相隔遙遠,不知其處。這是指春,也兼指人。詞人長嘆水流花落,春去人逝,這不僅是本詞的結束,亦暗示詞人一生的即將結束。
李煜後期詞反映了他亡國以後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確實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如本詞,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將夢境與現實、歡樂與愁恨交織抒敘;結尾深入一層,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歸比喻自身面臨的厄運。語言生動,純用白描,但卻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4.談談李煜詞的感傷情調
「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名句,用這句詞來概括李煜詞的情調與風格是非常恰當的。
南唐後主李饅生性柔弱。多愁善感,再加上戲劇性的人生際遭。所以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他的作品都被染上了憂郁色彩,有的淡如輕煙,有的濃似雲霧.將人引入凄婉美麗的意境中。難怪有人認為;「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李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悲劇人物。
李煜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大概有32首左右,在這些詞中用得最多的字是「恨」與「愁」,再加上用了「哀」、「惆悵」、「斷腸」、「傷」的詞作一共有20多首。可見,李煜三分之二的作品在傾訴「恨」與「愁」,憂郁貫穿了他的一生,但在各個創作階段,其「恨」與「愁」的內涵、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將李煜的詞的感傷情調分為三個階段:閑愁——清愁——哀愁。
「自在花飛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句秦觀的詞來形容李煜前期詞風是再恰當不過了,淡淡愁緒閑似飛花,細如雨絲,朦朧寫意,清新雅緻,別有一番美感。王國維將詞人分為主觀與客觀兩種,而李煜作為一個典型的主觀詞人在作品中突出的是個性。他作品中反映的他所熟悉與熱愛的環境與生活,可以說這一時期的作品在文學價值上.水平高出溫、韋花間詞許多。詞風上清新自然,有獨特的魅力。「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這是李煜早期詞中的「閑愁」,有一些花間詞的痕跡,但已漸漸走出花間詞的濃艷華美。多用白描,淡筆勾勒,明凈自然,極有韻致;「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這是李煜中期作品中的「清愁」,這一時期詞作中的憂郁色彩漸濃,少了輕歌曼舞的描繪.少了吟風弄月的閑情,更多了「深秋」、「寂寥」等暗淡詞句,使人感到一派凄清與蒼涼;「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李煜晚期詞中的「哀愁」。李煜一首《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開始了他充滿屈辱、淚水與無限哀怨的餘生。這首詞從立國寫到失國,從極樂寫到極悲,感情跨度很大,表達了一個歷經滄桑巨變,淪為囚徒的悲哀和悔恨,《破陣子》一詞是李煜詞作品中少數較有氣勢的作品之一,但它所滲透的只是巨大的傷痛,李煜詞中的「哀」也就由此開始。
李煜從亡國到被趙光義所害,作為宋室的階下囚,總是處於被壓迫被侮辱的境地。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孤獨,寂寞,反映了他對屈辱現實的極端不滿與無奈。但作為亡國之君他只有以「哀怨」向殘酷的現實進行無言的抗爭.而《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他對自己悲劇一生寫下的悲歌。雖然故地故苑風貌依舊,三千里錦綉河山如今拱手讓人,物是人非怎不令人觸景生情。正所謂:「滿目河山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李煜的後期作品「真所謂以血書者。」這個時期的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它的魅力就在於這種血淚疑成的哀愁,正是它使後主詞在近千年的歲月中光彩不減.至今為無數文學愛好者所深愛。
5.李煜與晏幾道之比較(選自《齊齊哈爾社會科學》,作者馮艷紅,有刪節。)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一位著名的詞人,晏幾道是北宋初期的詞人。二者在生活閱歷、識見,性格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所寫的詞卻風格迥異,意境與成就都相去甚遠。
兩位詞人都可以說是純情詞人,都有名文佳句流傳於世。有的甚至影響了後世詞人的創作風格。如晏幾道的《臨江仙》有「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清詞麗句,深婉沉著。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氣勢豪邁恢宏,流傳至今仍有影響力。
兩位詞人雖都經歷了由盛至衰,由地位顯赫到平民百姓或階下囚的劇變,但因有地位、環境的較大差距,影響了他們的詞作風格與意境。李煜雖是南唐末詞人,卻一洗「花間派」的胭脂氣,大有奔騰豪放深沉廣大之勢;晏幾道雖是宋初詞人,卻仍徘徊在花前月下,雖有發展創新,終未脫卻「花間派」的巢臼。
第一,詞作風格的不同
李煜的詞是純真天然不假雕飾,晏幾道的詞則是清辭麗句俊美風流。
李煜對一切事物的感受與表現全出於直覺,沒有任何逞才或分辨的意念,只是純真如實地寫出自身的感受而巳。無論寫宮廷宴樂、美人幽會,還是寫傷春懷人、悲秋寄慨,幾乎每首詞都演化成一個小故事。有人物,動作,細節的描寫,有具體的環境、實物,多是形象的畫面,具有情節性。同時,他在表達方式上擺脫了五代詞的濃詞麗句,不避口語,慣用白描。無論是亡國前還是亡國後的作品,無論是快樂之詞還是悲苦之語,都是如此。李煜詞作風格的另一特點是在表現手法上不斷創新,即命名是花間詞,也寓意深遠,表達深刻。
晏幾道的詞更多的是著意用力,用意雕飾又不露雕琢之跡,於自然之中,寓鑄煉之工。晏幾道擅於精心挑選字句入詞,通過字句的斟酌,著意使他的詞作表達更顯深沉,寓意深遠,耐人推敲。如「牆頭丹杏雨余花,門外綠楊風後絮」(《木蘭花》)兩句,全用名片語成,表面是寫院落內外景象,實際是寫牆內之人當初艷如丹杏,而今衰殘,已似雨余之花;門外之人生涯飄泊,有如風後不定的綠楊飛絮。對仗工整、精麗,又能盡工巧於矩度,寓流動於排偶,景象鮮明,喻比巧妙。
第二,詞作意境的差異
從意境方面講,二者詞中雖同樣有盛衰無常之感,但李煜詞往往能以極簡短的小令表達出深刻的悲慨,晏幾道的詞則表現的不那麼寬廣深厚。
李煜正是以他的赤子之心體認了人間最大的不幸,以他的閱世極淺的純真性情抒發了人生最深切的悲慨,所以他雖閱世甚淺,不失赤子心,卻能以其純真的感受直透世事蒼桑,以其任縱的性情對一切遭遇都有特別深刻強銳的感受。此外,在用詞造句方面李煜也往往使用一些氣象極為闊大的字眼,使詞的意境深遠宏大。具體說,李煜往往選擇概括性極強,以一當十的泛指意象,如家園、河山、甫國以及無限江山等,從而開闊詞的意境。至於鳳閣龍樓、雕欄玉砌,玉樹瓊枝,春花秋月等也絕非定指一時一地或某一具體的殿堂樓宇、草木節氣,而是泛指整個家園。意象外廷的寬泛性,更把具有通常意義的家仇國恨輸入讀者的感官,引起聯想,激發強烈的共鳴和同情心。
晏幾道的詞多以愛情為主要內容,抒發家庭盛衰之感,表達對個人不幸遭遇的悲慨。但他生活特定的時代,他的詞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面貌,只是社會性沒有李煜詞那麼寬廣深厚,沒有那種以己推人而及全人類的概括性。
第三,詞作在詞史上的地位不同
就李煜與晏幾道在詞史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言,李煜對五代詞的發展,實有開拓之功;而晏幾道不僅未有開拓,反而使詞的意境轉趨狹隘了。
李煜詞在思想內涵上,以一己之悲哀寫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永恆與無常的感慨,直探人生核心,引起不同階層有相同感觸者的共鳴。李澤厚在《美學論集》中說:「作者從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出發,對整個人生的無常,世事的多變,年華的易逝,命運的殘酷……感到不可捉摸和無可奈何……這種相當錯綜復雜的感觸和情緒遠遠超出了狹小的個人身世之感而使許多讀者能從其作品形象中聯想和觸及到一些常有的廣泛性質,在感情上引起深刻同感」,這段話深刻洞悉了李煜詞豐厚的精神實質和哲理內涵。他開拓了博大、雄渾、明朗的境界,使微物小篇的詞作融入了一種極為高遠深摯的意境。
晏幾道的創作就詞的發展演進而言,是一種「迴流之嗣響」。北宋初期,長調盛行,柳永、蘇軾已經對詞做了開疆劈境的發展。晏幾道的詞不僅未曾追隨柳、蘇的開拓創新,甚至連晏殊和歐陽修在詞的潛移默化演進中所達到的引人感發聯想的深遠意境也難得一見。他的詞極少長調,多寫戀情與相思。李煜與晏幾道創作上的不同,是因為經歷的不同。李煜所經受的是國破家亡的急劇變化,而晏幾道經歷的是顯赫家族逐步衰落的漸變。因此,這就註定了晏幾道無法達到詞的思想性、藝術性的更高境界。

『柒』 小學課文"花木蘭"全篇

"花木蘭"全篇即是南北朝·佚名所寫的《木蘭詩 》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話釋義: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惦記什麼。

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

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

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

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

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7)木蘭花門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

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

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文章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此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了較多的修辭手法,主要是對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詩極有特色的修辭手法,在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氣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二句,單從字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上下文互文互補而增義:「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

由於互文手法的運用,省略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表現了木蘭一別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這里坐坐,到那裡看看,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滿親切之感,又有說不清的滋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通過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人物心理。

又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二句,如果把「當窗」和「對鏡」分開理解,顯然不合女子梳妝的實情。

『捌』 木蘭辭原文

《木蘭詩》

南北朝:作者介紹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

昨晚看到了徵兵文件,知道君主正在大規模招募,因此許多應征入伍者都在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花木蘭沒有兄弟,花木蘭願意去市場買馬鞍和馬,並開始替換父親去打。

在市場上到處買馬。第二天早上我離開了父母,晚上在黃河上露營。我聽不到父母給我女兒打電話的聲音。我只能聽到黃河的聲音。第二天早上,我在路上離開黃河,晚上到達黑山。我聽不到父母為我女兒的聲音。我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處,我去了戰場,山峰和飛行一樣快。北方的寒冷發出響亮的聲音,月光反射出士兵的盔甲。這些士兵經歷了數百場戰斗,有些人為國家犧牲了生命,有些人已經多年重返勝利。

勝利回來看皇帝,皇帝坐在寺廟里(優點)。給木蘭花一個偉大的壯舉,並且有超過一千個獎勵。皇帝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他不會做尚書郎,並希望騎千里並返回家鄉。

父母聽說他們的女兒回來後互相幫助她在城外見面。我的姐姐聽說她的妹妹已經回來並打扮到門戶網站。弟弟聽說她姐姐已經回來了,正忙著砸刀殺豬並屠殺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

1、唧唧: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

2、當戶:對著門。

3、機杼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4、惟:只。

5、何:什麼。

6、憶:思念,惦記

7、軍帖:徵兵的文書。

8、可汗: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9、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

10、胡騎: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1、啾啾:馬叫的聲音。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8)木蘭花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玖』 花木蘭的資料

花木蘭簡介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孝烈將軍花木蘭
--------------------------------------------------------------------------------
花木蘭,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

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祠祀木蘭的廟宇遍布神州,因此有關木蘭的身世眾說紛紜。然木蘭戍邊之地今河北省順平縣木蘭祠碑刻《漢孝烈將軍記》應是權威性文物佐證。碑上說:木蘭姓魏,亳州人。明代巡按御史何出光建河北省順平縣木蘭祠,並作《木蘭祠賽神曲》十二支。他在序言中說:「將軍,亳人,魏氏女。漢文帝時,老上寇邊,帝親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國。將軍以父老邁,不任受甲,身偽其子以行,轉戰燕山……完(即今順平縣)為古曲逆,當燕山之麓,將軍百戰收其地,土人廟祀之。」

木蘭替父從軍,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卻不受皇上封賞,解甲歸田。皇上聽說她是一位未出閣的女郎,又如花似玉,便要納為妃子,宣木蘭進京。

木蘭上朝,皇上一見,果然是位絕色的女子。皇上鄭重說道:「孤王見你文有文才,武有武功,忠孝皆全,國色天香,因而想把你封為東宮,不知意下如何?「

木蘭聞說如雷擊頂,暗暗想道:從前昏王因迷戀酒色,禍亂朝綱,以致國勢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國安民,反而封宮選妃,豈不又要重蹈覆轍? 她蹙了一下眉頭,說道:「皇上恩澤,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樁誓願,若不實現,永不嫁人!」 皇上心喜道:「這好辦,你說吧,漫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孤王不惜千斗金,萬斗銀,也要辦得使你滿意。」

木蘭說:「其一,小女子替父從軍,一為盡孝,二為盡忠,三也是為天下女子爭一口氣。小女子認為天下男女均為人,各有長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想自前朝實行科選以來,未有女子應試入選者,誠請陛下頒一道聖命,讓天下女子也可習文弄武,開科入選,為國盡忠。」皇上聽了,楞了一下。木蘭又道:「其二,天下之大,當今女子竟無立足之地:在娘家說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須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人』。誠請讓男女均可自立門戶。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時,生兒育女隨夫姓,女娶男時,生兒育女隨女姓……」皇上不解道:「這是為何呢? 」木蘭說:「不如此,世人就認為只有男子能傳宗接代,女子不能,這樣,就將後患無窮。」

木蘭又說:「其三,無論庶民、皇上均須一夫一妻,違者罰罪……」皇上聽完這三願,哈哈大笑說:「真是女子之見呵!自古男女有別,天道昭然,孤王豈能改變? 」

傍晚,皇上下了一道聖旨,封木蘭為東宮貴妃,木蘭問起三樁誓願之事,皇上隻字末提,木蘭逐稱病不往。一連三道聖旨,木蘭見逼,知道無望,便手書「天下安好」四個大字。「安好」是什麼意思呢?拆解起來就是:室中有女方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為好。木蘭寫好,置於案上。望瞭望窗外蒼茫的天空,然後自縊於畫梁。皇上得知,心中驚慚,見木蘭所書「天下安好」四個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殯以厚禮,於亳州東郊五里魏園村下葬。

後人為紀念木蘭,在她家鄉建「木蘭祠」以祭,大殿上書皇帝御賜「孝烈將軍」四字。

『拾』 木蘭花象徵什麼

木蘭花的花語
木蘭花的花語是靈魂高尚。在木蘭樹枝條上開滿一朵朵粉回嫩的花朵,賞心悅目,典答雅清新,是如此讓人流連忘返。說到木蘭花,我們就會想到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一位孝感動天的巾幗英雄。
木蘭花是贈送老師的理想花卉。木蘭花代表靈魂高潔,正是可以表達我們對老師崇高靈魂的尊敬和贊美。在每年的教師節,大家可以送一枝綻放最美的木蘭花給我們敬愛的老師,感謝他們對我們的教育和指導。

熱點內容
徐湛牡丹作 發布:2025-07-01 10:56:12 瀏覽:543
翁牛特旗大興荷花池 發布:2025-07-01 10:45:28 瀏覽:116
龍岩梅花山虎園門票 發布:2025-07-01 10:30:04 瀏覽:774
聚寶盆花卉 發布:2025-07-01 10:29:21 瀏覽:860
花語纈草花 發布:2025-07-01 10:28:26 瀏覽:278
盆栽名片製作 發布:2025-07-01 10:13:29 瀏覽:796
櫻花功漫網 發布:2025-07-01 10:13:29 瀏覽:681
海棠花季詩 發布:2025-07-01 09:54:08 瀏覽:211
杏子種子盆栽 發布:2025-07-01 09:30:03 瀏覽:493
有梅花的圖片 發布:2025-07-01 09:25:48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