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海棠瓶
A. 景泰藍工藝起源與哪個朝代具體包括什麼工藝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傳統工藝品,得名於明朝景泰藍年間,且以藍釉為其特點。
清乾隆年間,景泰藍木品的花色、品種增多,除大量製作祭器外,還制有圍屏、屏風、桌椅、綉墩、枕頭、鼻煙壺等用具和陳設品。由於製作技木的提高與設備上的逐漸完善,不但能製作極小的精緻器物,還能製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景泰藍工藝品在國際市場漸負盛名,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獎。
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浙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涌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B. 景泰藍名字的由來
民間傳說,元朝初年,皇宮失火,金鑾殿與眾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群臣驚訝,獻給皇帝,說是上天所賜。皇上得到此物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聖旨,調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殺頭。聖旨一下,可忙壞了京城裡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們。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參透這上天所賜的工藝。最後只能求助於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傳說他是女媧後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藝,才被人們譽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稱女媧娘娘身披霞衣、腳踏祥雲給其托夢雲:「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參透此夢,原來皇宮大火,金鑾殿里寶石金銀燒熔在一起形成此瓶。並下聖旨,不論「巧天工」 製作多少寶瓶,均歸皇宮所有,因為這種珍品是皇宮里一場大火燒出來的,於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因為常人沒有資格擁有「奇寶燒」,所以這種藝術成為了宮廷藝術。到了明景泰年間,工藝水平到達頂峰。由於產品又大多以孔雀藍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這個稱呼後來就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景泰藍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擁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譽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1904 年芝加哥世博會,中國景泰藍榮獲一等獎。現如今,景泰藍在五洲四海名聲大震,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稱贊。
C. 它是乾隆的詩嗎
這是乾隆給一件宋代瓷器的御題詩。
乾隆四十年(1776)御題七絕詩一首,令工匠以純金燒烤於器底,詩曰:「生二精陶出處州,近千年物掇琳球,設雲如式海棠插,蒼弗全春卻合秋。」以純金烘烤在器底的,那秀美疏暢的隸書御題詩,更增加了這件宋瓷器的品位。
D. 清乾隆青花瓷的造型
乾隆青花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製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矩。由於創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
盤碗類:有圓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鏤空、腰圓形、高足形,攢盤(9件)、暖盤、蓋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寬厚,足根有滾圓和矢狀兩種,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圓滑。
文房用具類:筆筒分直口和敞口兩種,尺寸上沒有康熙、雍正兩朝高大,形體要小。筆洗有瓜式、葉式、雙耳三足小洗、竹節式、海棠花式,墨床有書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類一般上下結合緊密。此外,還有筆架、筆舔、水盛。這些文房用具雖然尺寸不大、但製作很精巧。
瓶類:有玉壺春瓶、賞瓶、梅瓶(有帶蓋有不帶蓋兩種),直頸瓶、長頸撇口瓶、棒槌瓶、盤口瓶、洗口瓶、蒜頭瓶、膽瓶、馬蹄瓶、琮式瓶、燈籠式瓶,雙連瓶(創新式樣)、六連瓶、七孔瓶、天球瓶、轉心瓶(腹部多有鏤空)、四方委角瓶、葫蘆瓶、三孔葫蘆瓶、綬帶耳葫蘆扁瓶、天圓地方葫蘆瓶、活環葫蘆瓶(創新式樣,既在瓶的束腰處有一圓環,可左右移動)、壁瓶、葫蘆式壁瓶、雙耳壁瓶、寶月瓶、雙耳寶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貫耳瓶、貫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獸耳銜環方瓶、雙耳大扁瓶、鳳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賞瓶和壁瓶在當時大量出現,壁瓶又叫掛瓶、轎瓶,造型多呈扁平狀,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點是往往在頸部加雙耳,它使器形更中勻稱完美。這種造型風格對嘉慶以後各朝的瓷器製作有很大影響。
壺類:有各式茶壺,壺形較雍正時期的壺大,蓋面多數隆起。還有執壺、僧帽壺、葫蘆壺式兩截壺、各種形狀的小鼻煙壺等。
尊類:有雙耳鹿頭尊(因形似鹿頭而得名)、獸耳銜環尊、鳩耳尊、貫耳大尊、敞口尊、燈籠尊、魚簍尊、象耳尊、石榴尊、鏤空交泰尊、三犧尊、包袱尊等等。尊胎體厚重,形體高大,造型古樸。
仿明代永樂青花式樣的有:青花描金纏枝花紋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樣的有:青花錦紋壯罐、折枝花果紋執壺、人物圖盤,後兩種均六字篆書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銅器式樣的有:爵杯、盉壺、爐、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時期的高,較康熙時期的矮。
乾隆青花還有一些常見造型:小酒蠱、高足蠱、杯、雙耳方杯、鏜鑼洗、格碟、盞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奩、八方奩、七孔花插、八方花插、書燈、雙半圓幾、缽缸、蓋缸、獸耳圓花盆、蟋蟀罐、綉墩等。
總體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達到無物不備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賞瓶、精湛的鏤空轉心瓶,以及成雙成對的大型陳設瓷如瓶、尊等都非常華美壯觀,小件器皿製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莊古樸,華貴典雅。
E. 清乾隆款青花雙耳貫耳尊的特徵及鑒定方法有哪些
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結構精巧,器型圓柔纖麗,修長俊秀,陳設與實用保持完美的結合,形成高雅而朴實的藝術風格。雍正青花善於博採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於自然界的花果形態,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力。雍正官窯中期開始基本不再製作康熙時期的觀音尊、棒槌瓶、馬蹄尊、鳳尾尊等器物,瓷器足部處理也沒有前期常見的台階痕、雙圈足,均為滾圓的「泥鰍背」,用手撫摸十分潤滑,俗稱「燈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盅及各種小件文房用具外,還有許多大件琢器及創新式樣。創新器型如琵琶尊、燈籠尊、牛頭尊、四聯瓶、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大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仿永樂、宣德、成化作品,如一束蓮大盤、雞心碗、纏枝蓮碗、執壺、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仿品製作規整,造型細巧,打磨精緻。其中纏枝蓮大盤、一束蓮大盤是雍正時期仿得最多的,質量超過永宣時期。碗類:有撇口、斂口、花口、有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為流行。碗壁普遍較薄,口、足處理很精細,有圈足和卧足兩種,圈足切削整齊,比較大。民窯青花足內有砂底,帶旋坯痕。茶壺類:壺形俊秀,既實用又美觀,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壺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瓶類:有玉壺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頭瓶、葫蘆瓶、雙耳六方瓶、直口瓶、賞瓶(賞賜之用)、燈籠瓶(形似燈籠)、四連瓶、六連瓶、撇口瓶、橄欖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豐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樂、宣德的溜肩式樣。天球瓶有細砂底和釉底兩種。尊類:造型古樸,多是皇室的大型陳設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雙螭耳尊、燈籠尊、蒜頭大尊、撇口圓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總體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構思別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種式樣。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大件琢器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朴古拙,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調、空間關系的適度、整體的統一,可以說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達到了「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程度。
F. 乾隆極品官窯:大清乾隆年制琺琅彩橄欖瓶,請您幫忙確認真假和價格,非常感謝!
大清乾隆年制琺琅彩橄欖瓶,屬於清代官窯極品。橄欖瓶的一面描繪了五彩繽紛的海棠,一隻錦雞昂首回頭立於山石之上;另一面寫有「朝朝籠麗月,歲歲占長春」,引首「佳麗」,尾押「旭」「映」三枚方章;橄欖瓶釉面下有小的細開片紋;底款「大清乾隆年制」,字體端莊大氣。這樣的陶瓷品種收藏價值非常高的,真品行情超過100000000元,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G. 現在景泰藍的發展是什麼狀況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製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琅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製成。景泰藍造型特異,製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
現代景泰藍三足爐
[3]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浙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涌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今天,北京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五大洲,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琅」,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艷奪目。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景泰藍福壽印盒
清代初期的景泰藍工藝已聞名天下,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這時期的景泰藍品種豐富,製作工藝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襲明代使用青銅作胎骨,而是採用延展性能較強的純銅作材料,應用了新的制胎、掐絲技術。因此,景泰藍造型比明代更勻實而變化多端,銅絲細薄均勻,掐絲技藝更是絲流暢婉,紋飾靈活精巧。器物的應用范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除了明代常製作的宮廷寺廟祭器,還出現鼻煙壺、屏風、香爐、圍屏、桌椅、茶幾、筷子、碗具等等。 景泰藍器物以其渾厚持重,古樸典雅姿態,很久以前就進入國內外藝術市場,頗受人們喜愛。 北京是景泰藍技術的發源地。最初的景泰藍多為仿古青銅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間,工藝家們找到了一種深藍色的藍釉材料,用這種材料製作的工藝品端莊富麗,沉著大方,這就是今天的「景泰藍」;清代乾隆年間採用延伸性更好的純銅作原料,使景泰藍工藝達到頂峰,其中尤以明朝宣德年間的最為精緻。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時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復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H. 五大名瓷之一官窯
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柴、 汝 、官、 哥 、 定 )之一。 後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在除去柴窯而加入鈞窯,諸如: 官窯出戰戟、這種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鈞瓷、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
官窯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 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 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
「官瓷」是一個特定的特謂, 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 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 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
南宋渡江後,江北名窯均毀於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將戰爭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居。
後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 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營造出一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 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清乾隆之後,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
官窯起自唐,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 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 「千中選十,百中選一」 ,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
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 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 「景德年制」,「樞府』 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 「景德窯』,「樞府窯」 等。
廣義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 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
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 (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 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
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 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 ,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
從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清朝覆亡, 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 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 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 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的特徵。
南宋時先後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 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 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採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 紫口鐵足 」之稱。
明代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 ,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 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 等瓷中翹楚。
.
永樂帝在位時, 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 ,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
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 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
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級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 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 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 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琅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狹義
嚴格地來講 狹義的「官窯瓷」 又分為兩種, 御窯瓷和官窯瓷 。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統稱為官窯瓷。但就管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御窯瓷 , 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 ,等級森嚴,均與《車服制》嚴格對應,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1、 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色彩,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紋樣方面,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只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一詔二封」的恭親王奕?一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系統流傳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 王府瓷:型制設彩依例專燒,供包括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樂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範之作。
3、 一品宮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賞賜之用。早期的宮瓷題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鶴等。
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制與民俗的相互妥協。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君體使用,型制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制」之外的題材, 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采購,但多為官員、富商使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采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
鑒別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現指官窯
官窯,毛公洞第一(今江蘇揚州一帶)。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 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 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
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 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拍賣鑒賞
宋 北宋官窯深腹碗.
RMB 166,842,000
北宋官窯傳世極少,十分珍稀名貴。 現除上海博物館有四片瓷片, 台灣鴻禧美術館有一片瓷片, 中國文物考古部門在北宋官窯的窯址曾發掘出土幾件殘器和瓷片外, 全世界迄今沒有一件完整器,本次參拍的官窯深腹碗,橢圓洗是海外私人收藏的傳世精品。 由於北宋官窯是從汝官窯進化而來,故更顯珍貴,文物價值、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等遠遠超過汝窯,可以肯定該官窯深腹碗和橢圓洗(前一件)的市場價值無法估量。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RMB 91,901,160
官窯其色,青潤明亮,勻凈素雅,方存之間,映出一片雨過晴天,釉見開片,如一縷金線,曼舞游絲,織出那不世之經典。 時有龍泉其窯,已著力學之,後世仿燒之風,更是延續至今。至明一朝,時人多作文章,對其大加贊賞。宣德、成化兩朝,景德鎮御窯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 入清以後,雍正曾取宮中珍藏,送至景德鎮,命御窯匠師按此燒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見於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進大批宋官入朝,上見而以為真,擇其精者,御題詩文。此類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 1989年,台北故宮作展,錄官窯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僅四件實為南宋官窯真品。
南宋 修內司官窯海棠瓶
RMB 80,408,000
修內司官窯,也稱南宋官窯,燒造時間非常短,在已發掘的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窯址中發現很多瓷片與窯具 , 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釉層較厚、釉色有粉青、蜜臘黃等色,器型常有盤、碗、碟等 ,還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復古的影響,作為宮廷陳設用品;郊壇官窯遺址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其特徵與歷代文獻記述相符合。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 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而修內司官窯的存世量更是鳳毛麟角。 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極輕,符合官窯薄胎厚釉典型特徵,而釉色開片亦達到官窯器的極致,紫口鐵足的工藝更是南宋官窯典型特徵。雖然經過歲月的磨礪,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強烈的玉質感,如玉如翠!
宋 北宋官窯橢圓洗
RMB 74,152,000
北宋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下旨在汝州張公巷建造的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窯胎體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北宋官窯的典型特點。
I. 雍正乾隆年間燒制的著名瓷器有哪些種類
青花瓷,粉彩,掐絲琺琅
青花瓷:
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此時,景德鎮御窯廠規模龐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燒造各種瓷器都在數十萬以上,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除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粉彩: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紋飾明顯疏朗、規整。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說。雍正朝畫的蝙蝠翅膀頂端下彎有鉤,鉤中有一點,嘴上有毛(但不絕對)。仕女幼童人物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簡的山石樹木等背景,或留較多的空白。這時和康熙朝一樣,較多地使用「金紅彩」,精細之作還在紋飾上方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並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一般民窯多在碗、盤、爐、罐、盤口瓶、小瓶上繪粉彩紋飾。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佔此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艷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
乾隆粉彩有一個獨有的特徵,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綠釉。松石綠釉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由於是一種低溫彩釉,釉面常常帶有細小的紋片。這一特點乾隆時首先出現後,一直延用到晚清。乾隆官窯粉彩的紋飾一般是「大內」送來的圖樣,主題紋飾按不同時節都有嚴格規定。除以粉彩繪畫為主,還常加繪料彩、金彩或黑彩,或與青花、五彩、鬥彩並施於一器,這種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種彩或同時以各種彩繪工藝製作的乾隆粉彩,可說是集多種陶瓷工藝成就於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
瓷胎畫琺琅:
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復的雍榮華貴,使琺琅,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琅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園罐是其代表。至今,乾隆仕女游園罐的各種復製品,仍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喜愛和收藏。
「銅胎掐絲琺琅」,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琅釉彩,經過反復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琅器皿。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本身帶著伊斯蘭教藝術繁復綿密、蟠曲虯結、極重線條和設色的裝飾性特點。
但是到了明代,工藝臻至成熟,不僅制胎巧奪天工,器型豐富多樣,釉色更是變幻萬端,在早期的寶石藍、菜玉綠、雞血紅、車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藍和玫瑰色,觀之愈加純凈透亮,泛出晶瑩可愛的寶石光澤。清代掐絲琺琅技藝較之前朝已有長足的進步,其一大特點是體量宏偉,器型已從小巧物什,擴大到了日用傢具,如今到故宮走一圈,幾乎各個殿廳里都放著大而醒目的景泰藍擺件。
銅胎掐絲琺琅從古至今,市場價格極高,一方面因為銅胎掐絲琺琅價值不菲,尤其是元、明時期的掐絲琺琅器,胎體厚重,全由純銅製成,極少的甚至用金做胎;另一方面,掐絲琺琅與生俱來的鍾鼎富貴之氣,與文人階層的隱逸風度形成極大反照,因此被歷代帝王當作獨一無二的皇權與財富的象徵,乾隆時期更是亦此來彰顯帝王與臣子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