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花未眠的全部作品

海棠花未眠的全部作品

發布時間: 2022-09-13 07:07:05

❶ 半妖傾城_by海棠花未眠_txt全文免費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vOT_QyVEjG9rWdvRta4-LA


提取碼:qukt
小說名稱:半妖傾城
作者:海棠花未眠
類型:玄幻
連載狀態:已完結

簡介:《半妖傾城》是一部民國玄幻愛情劇,涵蓋熱血、感情、奇幻、偶像多種元素為一體,同時緊扣清末民初的大時代背景,以北京、天津、上海這三個頗具時代特色的城市,講述了一場妖與人之間的曠世絕戀。

❷ 《海棠花未眠暢銷書作家煙羅2019年全新溫暖力作》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海棠花未眠》(煙羅)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rIjCsOLK5VyLK4K8Mewptw

提取碼:MBBG

書名:海棠花未眠

豆瓣評分:8.8

作者:煙羅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6
頁數:480

內容簡介

川端康成書里寫道: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

有些輕微殘疾的聰明少女路以寧,一直在偷偷地給秦桑寫信,這是她青春里最大的秘密。

從小與鋼琴為伴的許音音,是眾男生的女神,卻一直等不到青梅竹馬的易千樹的告白。

嬌憨天真敢做敢當的花蕾,讓木訥沉默的學霸許長陽第一次生出了反抗母親的勇氣。

而在另一邊的世界裡,易千樹被富商父親的出軌問題困擾著;秦桑風光無限的表象下,是絕症病父帶來的千瘡百孔的絕境人生……

每個人都曾經努力地想要伸手觸夢,每個人都曾生出過那麼柔軟純白的瞬間,想為初次心動的那個人做些什麼,然而時光匆匆,再回首,已是戴上面具的成年人。

只是,那些曾經最閃亮的不復重來的心動,仍會永遠地留在每個人的心裡。如同凌晨四點見到的海棠花開,是永遠的詩篇,擁有即是幸運,不可追,亦不可留。

作者簡介

煙羅

湖南省作協會員,長沙作協理事,暢銷書作家,沉默的寫作者。

捱過最冷的冬夜,聽過最溫柔的聲音,

寫著最用心的故事,陪伴歲月的溫情。

想做一枚貝殼,從此風雨無驚。

已出版作品:

短篇小說集:《小情書·彩虹》、《貝殼》

長篇小說:《星星上的花》(1、2)、《繁花盛開的夏天》《小情書.小橋流水》

繪本:《我們的青空》

另有都市溫情懸疑故事《好時光》即將上市。

讀煙羅的小說,把美好的故事讀成一顆糖。


❸ 賞析 川端康成的那句「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

「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出自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描寫的是版自己一人在旅店裡,半夜權獨自醒來,發現海棠花還開著,從而引起一系列關於美的思考。

這是很細膩的感情。其中「凌晨四點」這一時間節點、「未眠」的行為帶來莫名的孤獨感,通過「看」海棠花,我亦未眠,彷彿與花建立了某種關系,花的某部分與「我」的某部分產生了同構。從而產生了某種感覺。

所以,這句話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反映了幾乎所有日本的審美理念。海棠花激發作者的情思,作者帶著情感來審視事物,體現感興的「物哀」美和「物紛」之美。甚至在形式上也符合古典和歌「五七、五七七」的結構。

❹ 花未眠的作品賞析

對於引發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親近,去探知,去認真觀察,而不能僅憑頭腦想像。文章說:「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聽來似乎很容易,其實,邂逅取決於靈感,靈感取決於准備。所以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即「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於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文中列舉了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於認真觀察自然。「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發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無止境的,也許到死都無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謂最高。
對觀察到的事物反復探究,反復品味,並且要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豐厚文化積淀中,調動各種藝術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總是美的」,這是作者對於藝術美的真諦的探知。當作者傳達他對藝術美的評價標准時,首先評判了真花與繪畫中的花哪種更美,繪畫中的花,固然很美,但相對於真花而言,便不「顯現」。接下來,評價了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李迪、宗達等人的繪畫受到贊美是因為能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納爾的作品中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宗達所畫小狗的精神在於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寫實;長次郎的茶碗,繁二郎的畫,美得能同真正黃昏的天空「相互呼應」。最後,作者言及了自己對嵐山美的發現過程。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歸結為一點:自然的藝術才是最美的藝術。
應該承認,日常生活中的人對花乃至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的體驗是有時間性的,善於感受和深思的人,對於偶然的巧合,絕不會輕易錯過,往往伴隨著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花未眠》在看似閑情雅趣、賞心樂事中,卻抒發了一份浪漫的情懷,作者對未眠之花的解讀,披露出人與自然如何才算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倘若人類對自然的感悟達到這種境界,那時就不僅僅限於對花的解讀了。
《花未眠》全文僅有一千多字,是一個簡短的散文小品,但這樣一篇簡短的作品卻將川端康成關於美學的感悟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入刻畫了作者對自然和生命的思考,通過含蓄的表達,用充滿跳躍式語言,深刻闡述了作者對生命之美的感受。
川端康成被譽為「日本傳統的現代探索者」,他的思想飽含著濃厚的日本文學美學的傳統。「物哀」是日本傳統文學的審美情趣,它指日本文學常借自然界的風花雪月哀嘆人生的盛衰無常。「雪月花時最懷友」,從自然之美中獲得一種生命的感動,把自然之美與生命之情融合在一起,使日本文學始終帶著一種濃濃的凄美與感傷的情調。
《花未眠》從「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生發出感慨:「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這裡麵包含著對自然永恆的敬畏與對個體生命短暫的哀嘆。面對一朵夜間盛放的海棠花,「我」「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川端康成說:「悲哀這個詞與美是相通的」,海棠花的美便在於它的「哀傷」,它的「哀傷」之美在於夜間盛放,無人欣賞的孤獨與寂寞。同時,盛極必衰,「迎接這一刻盛開的是下一刻的凋落」。正如川端康成在下面文字里所表述的:「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凄慘啊」,夜間盛放的海棠花蘊涵著的濃厚的生命孤獨感、短暫感、悲劇感、虛無感便形成一種美,一種哀傷的美,這是川端康成文學的審美基調,也是日本文學的審美基調:物哀之美。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盛開預示著衰敗凋謝的來臨,這是作者對生命的短暫發出的感嘆;作者以為海棠夜裡開花無人欣賞,凌晨發現它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這與他孤獨、憂郁、頹喪的心理不無關系。川端康成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七歲那年祖母死去,十五歲那年和他相依為命的雙目失明的祖父死去。童年孤獨而不幸的遭遇,對川端康成的性格和文學風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美麗的鮮花在綻放的同時,就接受了死神的親吻;最早成熟的果子,最先掉在地上,爛在泥土裡;越是快速生長的生命,越會快速接近死亡。在強大時空面前,柔弱的個體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這就是生命的具體存在狀態,是睿智而冷靜的人們不會有意識地迴避的一個現實。故而下文中我們看到雷諾阿和米開朗琪羅,都如實地傳達出自己對死亡的接受。
川端後期的散文作品明顯帶有日本「物哀」之美感傷的文化心態。「物哀」是繼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語》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物哀」不僅僅是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而且還包含哀憐、憐憫、感動、感慨、同情、壯美的意思。川端之所以垂青《源氏物語》,原因大體有兩點:一是因為「同病相憐」;二是為自己創作立意的推進尋求最佳的「思想」支點。當然這兩者有時又是互為作用的。就結果而言,這兩個原因導致川端努力突出物哀之精髓,最終促成川端向傳統的回歸,形成了「回歸傳統」的情結。他認為「 平安朝的風雅、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物哀是悲與美的結合體,所以悲與美又是相通的。他在《我在美麗的日本》中說:「《源氏物語》是深深地滲透到我的心底里的。」物哀便成為其美學的基本原則,它在川端的審美對象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似乎人間是無處不悲,無處不美的。這種尚「美」求「美」的痴情心態,導致了川端格外關注自己創作中的「物哀」,誠如他自己所說:「我是不能違背這種音調的。」
然而,在《花未眠》中川端康成並沒停留在對海棠花盛放的哀嘆之中,他進一步寫到,盡管海棠花哀傷、孤獨、短暫,卻仍然晝夜不停地盛放,使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偉大,並為之感動,因此,發出「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的感慨,這體現了作者又「由死向生」,從死亡角度去反觀生命的價值:盡管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並且終歸於虛無,悲劇是人的最終宿命,但生命的價值卻體現在生命過程中的綻放。這一點頗得西方現代哲學的真髓。下面又用畫家雷諾阿與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例子進一步闡明這一觀點。物哀之美,由自然之美引發對生命之美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可作為解讀《花未眠》的一個出發點。
《花未眠》借用了不少禪宗術語來寫美感,如「邂逅」「親近」「機緣」「開光」等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邂逅與親近正體現了禪宗重直覺感悟的思維特徵。邂逅是不期而遇,是意料之外的相遇與相知,對美的感受往往是不期而遇的,是突然的啟迪與領悟。親近指走進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一體的禪的體驗方式,也是獲得美感的方式。「唯一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中,「開光」即開悟之意,禪宗認為,迷則凡,悟則佛。開悟之後,世界便變得一片燦爛。作者認為美的獲得就像佛教的「開光」一樣,一件古美術作品、一朵花都可能提供一個機緣,凌晨盛放的海棠花便成了作者「新發現花的機緣」,開啟了他美的心靈,使他體驗到「哀傷的美」,從而讓他進入另一個充滿生命意義的美的世界,激發出「要活下去」的勇氣,因此作者說「一朵花也是好的」。川端康成用禪宗術語來闡述他對美的領悟,體現出日本乃至東方的審美情趣:禪思之美。
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認為的自然美是一種無限之美,而人類社會的藝術之美卻是帶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從自然美到藝術美的過程,是一個美的創造過程,將無限的藝術之美進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有限的藝術形式,這也是一個從無限到有限的過渡。但是,對於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來說,這里並不是創造過程的結束。對於藝術品的欣賞者來說,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過程,是一個凝視和領悟的過程,是繼美的創造過程之後另一個藝術作品的審美階段。這個階段中,藝術作品能夠以一種藝術形態進入到欣賞者的內心,而不是無限存在的客觀的自然之美,也可以說,是前文提到的一種機緣,通過這一機緣的作用,使人們意識到美的存在,並且感受美的價值。這種美將不再是以一種被人凝視的形式存在,而是常駐於人們的心間,也正是這樣,促使了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的完美融合。也可以說,人類的審美從此進入到一個自由的國度。所以,創造美的過程,不是一個從無限到有限再到無限的循環往復的審美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從無限到有限再到自由的逐漸升華的過程。 結構形式
形斷意連的結構形式使《花未眠》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散文的美。從表層結構看,文章各部分內容分散,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中心。開始3段寫發現海棠花未眠,生發人生的感嘆,第4段寫兩位藝術家對生命悲劇性的認識;第5段寫美感是親近、邂逅所得;第6段寫人們對自然美的忽略;第7、8段通過對幾位藝術家作品的評價,寫觀察與寫實對表現藝術美的重要;第9段寫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與日本黃昏的天空具有相同的美。第10段寫偶然發現嵐山的美;第11段回扣開頭,進一步思考發現海棠花之美的原因。各段內容跨度很大,給人以結構鬆散的感覺。但仔細閱讀,便發現其實文章內容有著非常嚴密的內在邏輯性,整篇文章圍繞著「美」而展開,從海棠花未眠這一生活小事開始,得出感慨「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探究其原因:「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這里可分析出兩層意思:一層是生命有限,生命渺小而短暫,因此無法充分感受無限的自然之美;二層是即使在有限的生命中,也並非人人時時都能感受到美。第一層意思引出下面一段對生命的感慨,以雷諾阿與米開朗琪羅為例,書寫了盡管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但也要樂觀而堅定地活著,讓生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就如不眠的海棠花。第二層由美並非人人時時都能感受到,引出第5段「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並進一步指出美的邂逅源於平時反復的陶冶。下面接著談如何陶冶:一在於對自然的細致觀察(6、7段),二在於對自然的寫實精神(8、9段)。最後兩段再回扣開頭,「自然總是美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並非人人都能感受到美,也並非時時都能感受到美,美只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種結構給人一種「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之美,獲得一種草蛇灰線、似斷實連的藝術享受。這種結構增加了理解文章的難度,教學時務必注意透過鬆散表層去挖掘文章內容背後的內在邏輯,把握文章的意脈和主旨。
語言特點
跳躍性是《花未眠》的語言特點。一般而言,與詩歌語言相比,散文的語言敘述性較強,注重句子前後照應。《花未眠》雖然用的是散文句式,但句與句之間的語義銜接並不好,語句與語句之間經常產生「斷層」,如:「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里「花的美」與「要活下去」之間似乎很難找到一種語義間的聯系,但正是由於這種表面的無關聯,讓人深入其間去反復揣摩,從而去發掘出無窮的意味:一朵花的美麗是很短暫的,同時它的盛放無人欣賞,是寂寞的、孤獨的,但它仍然晝夜不停地綻放著,即使這種盛放意味著走向衰亡;這種用生命鑄造的美讓我感動,讓我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也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這樣的例子還如:「米開朗琪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米開朗琪羅享年八十九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三句話,似乎各不相連,初讀時很不容易抓到作者的意圖,「死亡」「享年八十九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之間彷彿沒有聯系,但仔細品味卻又意味深長:盡管米開朗基羅明白生命的盛放同時也意味著走向死亡的道理,但他並沒放棄,他活了八十九歲,並且創作了大量受人喜愛的雕塑作品。如此高壽和如此大的成就本身就證明了生命的力量,和人對生命的執著與頑強的追求。這種語義上的跳躍性,使文章形成言少意豐、含蓄蘊藉的特點。語言的跳躍性不失為鑒賞《花未眠》的又一個向度。
敘述
《花未眠》在敘述上不是平鋪直敘,而是跌宕有致的,這使這篇說理散文並不顯得枯燥。「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開始由花未眠引發出人生感慨:自然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但接著宕開一筆,寫「一朵花很美」,我「要活下去」,下面一段內容舉例證明這一點,然後又轉回來,繼續論述「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然後又宕開,寫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最後再回到對美的感悟的論述。整個敘述是與主旨若即若離,而宕開的地方,雖然不是主旋律但又無不與主旨相關,從側面豐富了主題思想。這樣的敘述方式一方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形式上給人以回環曲折的美感。另外,在一些細節上,作者的敘述也很有特色,如第8段,本意在寫宗達畫的小狗十分逼真,與真實的小狗驚人相像,贊美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但他並沒從宗達的畫寫起,而是從生活中的小狗入手:「看見一隻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嚇了一跳。」這樣的敘述角度可以製造懸念,給人一種陌生感,引起讀者的興趣。又如第2段,花未眠是「眾所周知的事」,與前面的「我大吃一驚」、後面的「我彷彿才明白過來」,形成矛盾,說明很多事,我們自以為知道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明白,「明白」是對這件事的價值和意義的體驗,「美」便存在於事物的意義之中。這樣的敘述往往形成一種張力,首先給人一種無法釋然的緊張,同時又激發起讀者去探尋答案的慾望。從獨特的敘述方式這一角度去體驗文章的美,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❺ 川端康成淺淺的一句「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 是哪部作品裡的

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

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勞頓,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牛花和合歡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彷彿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凄慘啊。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這是他臨終的話。米開朗基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米開朗基羅享年八十九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裡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不僅限於花。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麼認真觀察自然。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這畫的美,不亞於真花的當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麼真花就更加顯得美。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

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不僅限於花。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是迎然不同的。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我家的狗產且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隻小狗的小形象,我嚇了一跳。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隻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麼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製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地浮現出場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雲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人我的心。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製造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卜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由於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 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❻ 海棠花未眠什麼意思

意思是:人類的個體是渺小的,很平凡,然而我們卻活著。我們以渺小的艱辛的生命庄嚴的活著,美麗的活著,如同這朵小小的燦爛的開放著的花朵。

這句話出自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川端康成有一次凌晨4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他告訴自己: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就要活下去。

寫作背景

川端康成身世飄零,幼年父母雙亡,童年親人作古,少年生活憂郁。孑然一身的孤兒經歷,造成了他孤僻、內向和病態的性情。這種「 孤兒秉性」自然會使他更多地去感悟人生的苦短和哀怨。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悲劇的人格, 而這種悲劇人格愈至晚年愈見凸顯。

這種源於「哀以思」的「孤兒情結」使得他對美的無限與人們感受美的有限的思考始終帶著一種憂傷的色彩。川端也說他自幼猶如野狗,是個感情乞丐,「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他感受到太多來自人類社會的情感,如親情和愛情,這時的人就很容易忽略自然之美,忽略自己生命的存在。但是,如果一個人無法從社會中獲得太多的情感體驗,那麼就會產生孤獨感,

而且更容易走入到自然中,從大自然中感受更多美的事物。川端康成就是這樣一個從人類社會逃向自然,並且深深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

❼ 川端康成的那句「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是出自哪本書呢

出自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❽ 凌晨四點鍾我看到海棠花未眠下一句是什麼 凌晨四點鍾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出處介紹

1、下一句是總覺得這時,你應該在我身邊。

2、凌晨四點鍾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出自日本著名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著作的散文《花未眠》。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寫凌晨醒來,發現海棠花在夜晚還盛開著,從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美的思考。顯示了作家後期散文創作秉承了日本文學「物哀」「風雅」的傳統,達到了禪趣、哲理美與物哀美的高度統一。

3、創作背景:川端康成身世飄零,幼年父母雙亡,童年親人作古,少年生活憂郁。孑然一身的孤兒經歷,造成了他孤僻、內向和病態的性情。

4、這種「 孤兒秉性」自然會使他更多地去感悟人生的苦短和哀怨。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悲劇的人格, 而這種悲劇人格愈至晚年愈見凸顯。這種源於「哀以思」的「孤兒情結」使得他對美的無限與人們感受美的有限的思考始終帶著一種憂傷的色彩。川端也說他自幼猶如野狗,是個感情乞丐,「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❾ 凌晨四點鍾我看見海棠花未眠,的下一句

凌晨四點鍾我看見海棠花未眠
總覺得這時,你應該在我身邊
——川端康成《花未眠》

❿ 凌晨四點鍾,我看見海棠花未眠全詩是什麼

下一句是:總覺得這時,你應該在我身邊。

「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出自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描寫的是自己一人在旅店裡,半夜獨自醒來,發現海棠花還開著,從而引起一系列關於美的思考。

這是很細膩的感情。其中「凌晨四點」這一時間節點、「未眠」的行為帶來莫名的孤獨感,通過「看」海棠花,我亦未眠,彷彿與花建立了某種關系,花的某部分與「我」的某部分產生了同構。從而產生了某種感覺。

寫作背景

川端康成身世飄零,幼年父母雙亡,童年親人作古,少年生活憂郁。孑然一身的孤兒經歷,造成了他孤僻、內向和病態的性情。這種「孤兒秉性」自然會使他更多地去感悟人生的苦短和哀怨。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悲劇的人格,而這種悲劇人格愈至晚年愈見凸顯。這種源於「哀以思」的「孤兒情結」使得他對美的無限與人們感受美的有限的思考始終帶著一種憂傷的色彩。

熱點內容
櫻花季節大雪 發布:2025-07-09 09:20:59 瀏覽:113
海棠灣樓棟 發布:2025-07-09 09:16:06 瀏覽:573
盆栽榕樹造型 發布:2025-07-09 09:08:58 瀏覽:748
情人節杜蕾斯 發布:2025-07-09 08:48:46 瀏覽:110
玫瑰是巴黎 發布:2025-07-09 08:32:31 瀏覽:530
熟地丁香 發布:2025-07-09 08:27:33 瀏覽:329
百合色拼音 發布:2025-07-09 08:27:19 瀏覽:273
七夕悠歌曲 發布:2025-07-09 08:25:40 瀏覽:265
毛線盆栽菊花的鉤法 發布:2025-07-09 08:24:54 瀏覽:829
七夕送褲子 發布:2025-07-09 08:20:31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