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峰村荷花
Ⅰ 杭州能送人的特產多有哪些
1、蔥包檜兒
傳說是岳飛出征前一個老太太做給他們吃的。把細紗放在糯米粉里用竹筒蒸3分鍾,取定勝之意。河坊街有個老太太最早開始做這個的,電視上也放過好幾遍,現在做這個的店多起來了,還是那家的最好吃。
提問本身就是廣告,如果管理員看見煩請直接刪除問題。
Ⅱ 龍井茶的品質特點
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浙江龍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鋒尖削,芽長於葉,色澤嫩綠,體表無茸毛;湯色嫩綠(黃)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帶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濃醇;葉底嫩綠,尚完整。
其餘各級龍井茶隨著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一青綠一墨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昧;葉底由嫩芽轉向對夾葉,色澤由嫩黃一青綠一黃褐。夏秋龍井茶,色澤暗綠或深綠,茶身較大,體表無茸毛,湯色黃亮,有清香但較粗糙,滋味濃略澀,葉底黃亮,總體品質比同級春茶差得多。
機制龍井茶,當前有全用多功能機炒制的,也有用機器和手工輔助相結合炒制的。機制龍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狀的扁形,欠完整,色澤暗綠,在同等條件下總體品質比手工炒制的差。 西湖龍井,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厘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四大招數: 辮「色綠」:乍一看,本塘、沙鱉都色綠,但通體綠得逼人眼的,必是沙鱉。我區168平方公里的特級、高級新茶,尤其是「西湖龍井」極品的「獅峰龍井」,色澤恰恰是翠綠和龍井茶農謂之的「糙米色」相間,而且綠、黃兩色天然渾成,恰似水墨畫墨跡濃淡相洇。而沙鱉呢,仿冒手段已相當高,也綠中帶黃了,但這是火軍鍋時加大火候硬「悶」出來的,黃得糊糟糟,通體蒙一層陰黃若浮腫病臉色,乃至隱約炒焦痕跡; 聞「香郁」:書上說西湖龍井茶「香郁若蘭」——這比喻只對了一半,較之國蘭幽香,西湖龍井茶香味更濃,西湖鄉茶農直觀、形象地謂之「(油煎)蠶豆瓣香」,就是「蘭花豆」香。「龍井」本塘尤其是特、高級「獅峰龍井」,放杯中先別續水,蓋兒扣上先「悶」幾分鍾,揭蓋聞之,蘭花豆特有的香氣裊裊升起,而且其中又摻幾絲蜂蜜的甜味兒,續水時那「香郁」尤是濃烈撲鼻。沙鱉也香,但清淡多了,而且新昌貨「栗子香」、蕭山貨隱約「土腥氣」、紹興等地的則雜七雜八香----均非蘭花豆香,沖泡時和續水二三次後最容易露餡; 品「味醇」:首次沖泡從容飲至三分之一,再續水飲至一半----此其時也,十足外行也能立判真假,本塘的口感「香郁」而復「醇厚」,蘭花豆香里閃爍幾許蜜糖的甜絲絲感覺,而且味蕾有一種龍井茶農謂之「滑溜溜」的獨特質感,這質感類乎青島啤酒別於任何品牌,味蕾的份量、質感要「重」一些,同時那「醇厚」亦即滑溜溜感覺更其細膩,類乎麵粉之於芡粉。接下來,咽幾下口水「回味」,清雅甜味兒明明白白彌潤咽喉,七八分鍾後品啜之,甜味兒猶存焉,書上謂之「三口不忍漱」。沙鱉呢,一品味原形畢露,首先是香味兒明顯清淡,這感覺類乎張生記老鴨煲少放了鹽,蓋因獨缺本塘「味醇」獨有的香甜回味和醇厚質感也,同時顯明種種雜味兒:有的摻幾絲若井水的威味兒,有的間雜土腥氣,不一而足,即使是跟本塘極易亂真的新昌、諸暨有幾處高山茶,淡淡甜味兒一律若蔗糖,蜜糖甜味兒無存; 觀「形美」:沙鱉精心仿冒,明前茶同樣形如蓮芯,沖泡則同樣若「雀舌」侯哺、「碗釘」直豎、「鷹爪」倒掛,奈之何?且點中沙鱉死穴:其精心仿製,每每是長短整齊劃一,炒碎的芯兒、片兒、末兒往往煞煞清爽。本塘呢,皇帝女兒不愁嫁之故、自產自銷之故,末道工序往往「粗放」些,往往長短參差,茶芯、茶片、茶末往往未扇盡。另外,一般來說,本塘往往外表「闊」一些,體壯豐腴焉,沙鱉則大多體「瘦」苗條狀,條桿兒很爽焉。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那四大招數,辯色是「基礎」,聞香屬「前提」,品味乃「關鍵」,至於觀形,除非高手,大可忽略不計。 龍井茶的審評內容與其他名優綠茶類同,主要是干評外形,濕評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以及龍井茶產地的區分等。1.外形審評取具有代表性的茶葉100g左右,放在茶樣盤內評外形,主要評定形態、色澤、茸毛等項因子。通過外形評定,可以判定其屬於西湖龍井還是浙江龍井。因這兩種茶外形十分接近,甚至其他茶區用龍井種鮮葉(如龍井43.龍井長葉)炒制的部分扁形茶,其外形與西湖龍井也難分伯仲,這就給判別龍井茶的產地帶來很大的難度,這也是市售龍井茶中標識混亂的原因。但有經驗的審評者,根據龍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徵,對大多數茶葉的產地是能夠加以區分的。
2.茶湯色澤的審評高檔茶的湯色顯嫩綠、嫩黃的佔大多數,中低檔茶和失風受潮茶湯色偏黃褐。從湯色不易判別龍井茶的產地,也不必硬加區分。
3.香氣和滋味的審評產於西湖區梅家塢、獅峰一帶的早春茶葉,如制茶工藝正常,不帶老火和生青氣味的特級西湖龍井和產於浙江省的特級浙江龍井在香氣和滋味上有一定的差別。西湖龍井嫩香中帶清香,滋味較清鮮柔和;浙江龍井帶嫩栗香,滋味較醇厚。若使用「多功能機」炒制的西湖龍井和浙江龍井,由於改變了傳統龍井茶的製作工藝,兩者的香氣無明顯的區別。其他扇形茶大多呈嫩炒青茶的風味。但即使是西湖龍井,一旦炒成老火茶,呈炒黃豆香後,則不易從香氣上分清其產地。在江南茶區,室溫條件下貯存的龍井茶,過梅雨季後,湯色變黃,香氣趨鈍。
4.葉底的評定葉底審評主要是評色澤、嫩度、完整程度。有時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長方形的搪瓷盤中,再加人冷水,看葉底的嫩勻程度,可作為定級的參考。
5.龍井茶的級別評定龍井茶的級別應對照標准茶樣而定,若外形與標准樣有差別的(如有機茶),只能按嫩度與標准樣相當的級別確定。很多市場大部分散裝龍井茶制後就上市,部分不標級別,只有價格。若是小包裝龍井,則必須標明產品名稱和級別,這些茶應對照標准樣評定。龍井茶的級別與色澤有一定的關系,高檔春茶,色澤嫩綠為優,嫩黃色為中,暗褐色為下。夏秋季制的龍井茶,色澤青暗或灰褐,是低次品質的特徵之一。機制龍井茶的色澤較暗綠。 龍井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龍井茶從無名到有名,從老百姓飯後的家常飲品到帝王將相的貢品,從漢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
早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聖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之句贊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龍井》飲茶詩,詩中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余香不聞嗅。但見 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又有好泉好茶,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 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說。萬曆年《錢塘縣志》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如果說在明代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制,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民國期間,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茶區人民在政府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採制技術,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准,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
從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並發揚光大,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裡面蘊藏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龍井茶的沖泡方法:泡茶時先將85℃--90℃的沸水沖入洗凈的茶杯里,然後投入茶葉,稍許,便可觀賞到茶葉在水中緩慢舒展、游動的姿態。
【龍井茶的傳說】
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稱於世的龍井茶,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神奇的傳說,其中有關「龍井」和「十八棵御茶」的傳說可以反映龍井茶的歷史由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舉行盛大的蟠桃會,各地神仙應邀赴會,神童仙女,吹奏彈唱,奉茶獻果,往返不絕。正當地仙捧著茶盤送茶時,忽聽善財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滾亂叫,快快去!」一不留神,茶盤一歪,一隻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塵世間去了。地仙驚得魂出竅,臉煞白,三步並著兩步地往宮里走。
這時,呂洞賓一算,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忙接過地仙的茶盤,把僅有的七杯茶分給七洞神仙,自己面前空著,並掏出一粒神丹對地仙說道:「快拿去救了你娘子就下凡找茶杯去吧,這兒我暫時替你照應著」。地仙非常感激,道謝後就走了。
「天上一日,人間數載。」地仙一個筋斗下到凡間,落到了杭州,變成一個和尚,到西邊山上尋茶杯。這天,他看見有座山象只獅子蹲著,秀石碧壑,山間竹林旁有座茅草房,門口坐著一位80多歲的大娘。地仙上前施禮問道:「老施主,這兒是啥地方?」老大娘答到:「叫暉落塢。聽先輩說,有天晚上,突然從天上『忽隆隆』地落下萬道金光,從此這兒就叫做暉落塢了。」地仙聽了心裡又驚又喜,趕緊東張張,西望望,忽然眼睛一亮,那不是我的茶杯嗎? 原來大娘房旁有口堆滿垃圾的舊石臼,裡面長滿了蒼翠碧綠的青草。有根蜘蛛絲晶瑩閃亮,從屋檐邊直掛到石臼里。地仙明白了,這只蜘蛛精在偷吸仙茗呢,忙說:「老施主,我用一條金絲帶換你這石臼行嗎?」大娘說:「你要這石臼子嗎?反正我留著也無用,你拿去吧!」地仙想,我得去找馬鞭草織一條九丈九尺長的繩子捆住才好拎走。
地仙剛離去,大娘心想,這石臼兒臟呢,怎麼沾手呀!於是找來勺子,把垃圾都掏出,倒在房前長著十八棵茶樹的地里,又找塊抹布來指揩乾凈。沒想驚動了蜘蛛精,蜘蛛精還道有人來搶他茗呢!一施魔法,「喀喇喇」一聲巨響,將石臼打入了地底深層。地仙帶繩回轉一看,石臼不在了,只好空手回天庭。
後來,被打入地下的天宮「茶杯」成了一口井,曾有龍來吸仙茗,龍去了,留下一井水。這就是傳說中的龍井。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原來大娘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龍井寺,後又改名為當今留存的龍井村胡公廟。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經過仙露的滋潤,長得越來越茂盛,品質超群。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微服來到杭州龍井村獅峰山下,胡公廟老和尚陪著乾隆皇帝游山觀景時,忽見幾個村女喜洋洋地正從廟前十八棵茶樹上採摘新芽,不覺心中一樂,快步走入茶園中,也學著采起茶來。剛采了一會,忽然太監來報:「皇上,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太後有病,不覺心裡發急,隨即將手中茶芽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宮中向太後請安。其實,太後並無大病,只是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中不適。忽見皇兒到來,心情好轉,又覺一股清香撲面而至,忙問道:「皇兒從杭州回來,帶來了什麼好東西,這樣清香?」乾隆皇帝也覺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帶東西,哪來的清香?仔細聞聞,確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來自袋中。他隨手一摸,原來是在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來的一把茶葉,幾天後已經乾燥,並發出濃郁的香氣。
太後想品嘗一下這種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撲鼻,飲後滿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氣爽。3杯之後,眼腫消散,腸胃舒適。當時太後可樂了,稱杭州龍井茶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自己也樂得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自己親手採摘過茶葉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樹,每年專門採制,進貢太後。從此,龍井茶的名氣越來越大。十八棵御茶雖經多次換種改植,但這塊「御茶園」卻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成為一個旅遊景點。
龍井的外形與傳說: 古時龍井旁住著一位老婦人,周圍有18棵野山茶樹,家門口的路是南山農民去西湖的必經之路,行人走到這里總想稍事休息,於是老太太就在門口放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同時就用野山茶葉沏上一壺茶,讓行人歇腳,日子一久,遠近聞名。有一年冬天,快過年時分,雪下得很大,茶樹也將凍死,采辦年貨的行人絡繹不絕,依舊在老太太家門口歇腳,其中有一長者見老太愁容不展,就問:「老太太年貨采辦了沒有?」老太太長吁短嘆地說:「別說年貨無錢采辦,就是這些茶樹也快凍死,明年春天施茶也就不成了。」長者指著邊上一個破石臼說:「寶貝就在這里,有何為,不如將此石臼賣於我好么?」老太太說:「這石臼越舊越好,如今洗了就不值錢了。」老太太說:「破臼本不值錢,你要只顧取去。」長者掏出10兩銀子將石臼搬去,老太太本不肯收錢,無奈長者轉身已不知去向,老太太只得將錢收下。過了年,第二年春天,18棵茶樹嫩牙新發,長得比往年好,並且洗臼潑水的地方又長出無數棵茶樹,老太太又歡天喜地的施起茶來。這就是龍井茶葉的來歷。 龍井茶如今的扁形特點相傳源於清乾隆皇帝。據傳乾隆巡遊杭州時,喬裝打扮來到龍井村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老和尚獻上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獅峰龍井請乾隆品飲。乾隆飲後頓感清香陣陣,遂親自採茶,並在匆忙中將所采之茶放入衣袋帶回京城。時間一長,茶芽夾扁了,卻備受太後贊賞……乾隆傳旨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每年炒製成扁形龍井進貢,供太後享用。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一般認為,龍井茶的扁形,是明末清初,受臨近的安徽大方茶製作的影響所致。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要少喝或不喝。
此外,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
品龍井茶的講究:
水溫方面,則應用約75到85℃的水。千萬不要用100℃沸騰中的水,因為龍井茶是沒有經過發酵的茶,所以茶葉本身十分嫩。如果用太熱的水去沖泡,就會把茶葉滾壞,而且還會把苦澀的味道一並沖泡出來,影響口感。那麼怎樣控制水溫呢?我們當然不會拿支溫度計去量,所以最好的是先把沸水倒進一個「公道杯」,然後再倒進茶盅沖泡,這樣就可輕易控制了水溫。還有一點要記緊的,就是要高沖,低倒。因為「高沖」時可增加水柱接觸空氣的面積,令到冷卻的效果更加有效率。茶泡好,倒出茶湯後,若然不打算立即沖泡,就該把茶盅的蓋子打開,不要合上。至於在茶葉份量方面,茶葉剛好把茶盅底遮蓋就夠了。沖泡的時間,是要隨沖泡次數而增加。中茶文化-龍井的泡法沒有一定的方式,不過享受龍井茶時不僅只是品味其茶湯之美,更可以進一步在沖泡過程中欣賞龍井茶葉旗槍沉浮變化之美;在這里我向茶友們介紹三種龍井的沖泡法,或可稱之為「龍井沖泡趣味」,這些方法是在「香港藝術館茶具文物分館」製作的「中國茶藝」vcd中習得,我將它取名為「三弄龍井」,希望能讓茶友們在沖泡龍井時帶來一些小樂趣。另值一提的是「中國茶藝」龍井篇的片尾提到:『無味之味,實為至味也』,這句話頗值品嚐龍井的茶友們慢慢體會。
一弄龍井:上投法
龍井茶葉,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
1.准備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約200ml),置入適量適溫的開水後,投入約5公克龍井茶葉。
2.靜待龍井茶一片一片下沉,欣賞她們慢慢展露婀娜多姿的身態。
3.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
4.再仔細些欣賞,這真可說是一種藝術享受呢!
5.雖然已經可以品飲了,但總難舍,再看她一眼。
二弄龍井:中投法
1.准備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約200ml),先置入適溫開水約三分之一,投入約5公克龍井茶葉,靜待茶葉慢慢舒展。
2.待茶葉舒展後,加滿開水。
3.就可以喝了!
三弄龍井:下投法
1.准備瓷蓋杯(本例大小約150ml),溫杯,投入適量龍井茶葉。
2.加入少許適溫開水。
3.拿起沖泡杯,徐徐搖動使茶葉完全濡濕,並讓茶葉自然舒展。
4.待茶葉稍為舒展後,加入九分滿開水。
5.等待茶葉溶出茶湯。
6.用杯蓋稍微撥動茶湯,使茶葉溶出的茶湯更平均。
7.倒入小茶杯中品飲。
Ⅲ 杭州名勝古跡的傳說
蘇堤春曉蘇堤在西湖西側,南北兩端銜接南山路與北山路,全長2.8公里。是北宋詩人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時,組織民工開浚西湖,挖泥堆築而成。堤上還安排"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6座石拱橋,起伏相間,突破了筆直長路的單調。堤上兩邊夾種桃樹、柳樹,風光旖旎。堤岸現已鋪上柏油路,兩旁寬闊的草坪添植了各式花木,每隔一定距離,便設有一張長靠背椅,十分幽靜。白天,遊人信步瀏覽,一片閑情逸致;入夜,則成為當地情侶幽會的姻緣道。蘇堤景色四時不同,晨昏各異,晴、陰、雨、雪均有情趣。尤以春天早晨,湖面薄霧似紗,堤上煙柳如雲,故有"蘇堤春曉"之稱。�
柳浪聞鶯位於西湖東南岸,南山路清波門附近。這里原為南宋皇帝的御花園--聚景園,園中原有"柳浪橋",沿湖遍植垂柳,密密柳絲彷彿在湖邊掛起綠色帳幔。春風吹拂,碧浪翻飛,濃蔭深處時時傳來嚦嚦鶯聲。因而名為"柳浪聞鶯"。現擴建為夜公園,面積從原來的一隅之地擴大為17公頃,全園分為友誼、聞鶯、聚景和南園4個景區。聞鶯館中新添了"百鳥天堂",百鳥飛翔其中,鶯歌燕舞。公園內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麴院風荷原來的"麴院風荷"在蘇堤北端跨虹橋下(康熙題碑處)。宋代,那裡有一家釀造官酒的麴院,裡面種了許多荷花,芰荷深處,清香四溢,因此便有"麴院風荷"之說。現在的"麴院風荷"比原來擴大了數百倍,布局十分精巧。賞荷區廣闊的水面上,有無數種荷花。傍水建造的賞荷廊、軒、亭、閣,古樸典雅,與綠雲、荷香相映成趣。還辟有"西湖密林度假村"。公園中的密林區,參天的樹木,濃蔭蔽天,頗似"深山老林"。林中豎有幢幢架空的樺木結構小屋,以及木板平房,還有炊具,可供遊人宿營野餐。�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三面臨水,背倚孤山。唐代,這里建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建為御書樓,並在樓前挑出水面鋪築平台,立碑亭,故題名為"平湖秋月"。置身平台,眺望西湖景色,無論晴雨都有奇趣,尤其是皓月當空的秋夜,"一色湖光萬頃秋",更充滿詩情畫意。�
三潭印月在西湖三島之一的"小瀛洲"周圍。島基是蘇東坡組織民工疏浚西湖時,用挖出的葑泥堆築而成的,明代又沿島築起環形堤埂等,才構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宛如"蓬萊仙島"的絕妙佳境,因而起名為"小瀛洲"。現在島上有曲橋和造型別致的亭、榭。在綠雲荷香掩映下,景觀富於層次,意境深邃。小瀛洲島南的水面上有3座造型美麗的小石塔,是當年蘇東坡組織疏浚西湖時在深水處立的坐標。明代重建,即今之樣式。秋夜,皓月當空,如在塔內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中透出,便宛如一個個小月亮倒影水中,構成"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奇麗景色。"三潭印月"由此得名。�
雷峰夕照西湖南岸夕照山上,舊有雷峰塔,為975年吳越王因慶賀黃妃得子而建,取名"黃妃塔"。後人因塔在名為雷峰的小山上,改稱"雷峰塔"。夕陽西照時,塔影橫空,金碧輝煌。"雷峰夕照"由此而名。雷峰塔初建時為13層,可以登臨。明代遭火後,改為7層,後又成5層8面。雷峰塔與保?塔隔湖相對,所以有"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雷峰似老衲,保?如少女"之說。湖上雙塔,水中雙影,與湖中三島、蘇白二堤相輝映,曾給遊人增添了無限美感,又帶來了豐富的神話與歷史傳說,使歷代多少詩人、畫家為之傾倒。以後,雷峰塔因被鄉人竊磚,挖空了塔基,1924年9月25日下午傾圮。"雷峰夕照"一景也因此僅有美名。國務院1983年5月批準的《杭州城市總體規劃》中已明確:"恢復西湖十景之一,並為民間流傳極廣的雷峰塔。"不久的將來,這一景點將重放光彩。�
南屏晚鍾是指南屏山下凈慈寺的鍾和鍾聲。凈慈寺系954年吳越王為高僧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永明禪院",南宋時改名為"凈慈禪寺",是西湖四大叢林寺院之一。寺前原有一口大鍾,每到傍晚,鍾聲在蒼煙暮靄中回盪,便將人帶入"玉屏青嶂暮煙飛,紺殿鍾聲落翠微"的意境之中。"南屏晚鍾"與"雷峰夕照"隔路相對,塔影鍾聲組成了西湖十景中兩處最迷人的晚景。凈慈寺還伴有濟公的神話傳說,寺內有"運木神井",引得無數遊人前來觀賞。自宋至清代,凈慈寺時有興廢,1959、1984年兩次進行整修後已恢復一新,新鑄了一口重達1.5萬公斤的銅鍾,悠揚的鍾聲又回盪在西子湖的夜空。�
斷橋殘雪斷橋是白堤的東起點,正處於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點上。"斷橋"之名起於唐代詩人張祜"斷橋荒蘚澀"之句,又因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斷橋"。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白蛇傳》故事,於此地發生。舊時石拱橋上有台階,橋中央有小亭,冬日雪霽,橋上向陽面冰雪消融,陰面卻是玉砌銀鋪,橋似寸斷,又似橋與堤斷,構成了奇特的景觀,因有"斷橋殘雪"之名。�
雙峰插雲位於靈隱路上的洪春橋邊,"雙峰插雲"御碑亭所在之處。"雙峰"指的是天竺山環湖南、北兩支山脈中最為著名的南高峰、北高峰。兩峰遙相對峙,相去10餘里。山雨欲來時,向巍然聳立的雙峰望去,濃雲如遠山,而遠山又淡得像浮雲,是雲是山,一片朦朧,難以分辨,雙峰的峰尖忽隱忽現插入雲端。這時,遊人如同面臨一幅巨大的潑墨山水畫,雲海浩茫茫,峰尖隱隱然。"雙峰插雲"便由此得名。�
花港觀魚位於蘇堤南端,北倚西山,它是西湖風景區內規模最大的一級公園。古代,因有小溪自花家山流經此處入西湖,所以稱"花港"。宋時,花家山下建有"盧園",為南宋內侍官盧允升的私人花園,園內栽花養魚,風光如畫,被畫家標上"花港觀魚"之名。清代康熙時廢園重建。這個景點原來僅有一碑、一亭、一池和三畝地,現已建成為佔地20多公頃的大型公園。"花港觀魚",以"魚"為中心,穿過大草坪,便是魚樂園,遊人圍攏魚池投餌,群魚翻騰水面,追逐爭食,紅光波音,有色有聲,呈現一番魚樂人也樂的景象。�
雲棲竹徑在離湖濱約20公里的五雲山雲棲塢里。相傳五雲山飄來的五彩雲霞常常在此棲留,故名"雲棲"。從雲棲石牌坊進入,沿途是"一徑萬竿綠參天,幾曲山溪咽細泉"的天然景色。竹徑旁有陳雲題書"雲棲竹徑"的碑亭以及洗心亭。亭前小池,水清見底,十分涼爽,可以一洗塵埃。�
滿隴桂雨"滿隴"指的是南高峰與白鶴峰夾峙下的蹊徑"滿覺隴"。這條山道沿途種植7000多株桂花。金秋季節,林壑窈窕,珠英瓊樹,空山香滿,沁人肺腑。古人有詩曰:"西湖八月是清游,何處香通鼻觀幽?滿覺隴旁金粟遍,天風吹墮萬山秋。"故取名"滿隴桂雨"。南高峰和青龍山間的石屋嶺南麓,有洞形如石屋,名石屋洞,洞前有桂花廳。�
虎跑夢泉"虎跑"即虎跑泉,在大慈山定慧禪寺內。"虎跑"之名,因"夢泉"而來。傳說唐代高僧性空住在這里,後來因水源短缺,准備遷走。有一天,他在夢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嶽衡山有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果見兩虎跑地作穴,湧出泉水。"虎跑夢泉"由此得名。"虎跑"游覽的樂趣在"泉"。進山門之後,清泉便在腳下發出絲弦般的聲響,酷似滴珠落盤的琵琶樂曲。虎跑泉十分清澈,水質潔凈,龍井茶葉虎跑水,歷來被譽為"西湖雙絕"。從聽泉、觀泉、品泉、試泉直到"夢泉",能使人自然進入一個繪聲繪色、神幻自得的美妙境界。"虎跑"還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濟公"歸葬的地方,"濟公殿"、"濟公塔院"坐落於此。近代藝術大師李叔同在此出家為僧,弘一法師紀念室也很引人關注。�
龍井問茶龍井在西湖西面的風篁嶺上。晉朝葛洪在此煉丹,大旱時井水不涸,人以為與海通,故名"龍井"。"龍井"之水的奇特之處在於攪動它時,水面上就出現一條分水線,彷彿游絲一樣,不斷擺動,然後慢慢消失。這一小小奇觀為遊人增添了樂趣。自古以來,人們以"消受山中水一杯"為最佳的享受。"龍井"既是名泉,又是中國著名的龍井綠茶的產地,所以命名為"龍井問茶"。龍井綠茶具有色綠、香濃、形美、味甘四大特色。�
九溪煙樹即著名風景點"九溪十八澗"。位於西湖西邊群山中的雞冠壠下,一端連接煙霞三洞,一端貫連錢塘江。中心點是九溪菜館前面的一片溪灘和公園。從這里沿雞冠壠拾級而上,可直達山頂"望江亭"。在亭前眺望錢塘江,"之"字形彎曲的江流盡收眼底,遠處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九溪"的主景是"水"。所謂"九"與"十八"均為虛指,是多的意思。九溪的水源自楊梅嶺,沿途匯合了青灣、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雲棲、諸頭、方家等9個山塢的溪流,曲曲折折、忽隱忽現地流入錢塘江。"十八澗"源於龍井山,於詩人嶼、孫文隴、雞冠隴之間穿林繞麓,匯合了無數溪澗。九溪十八澗水隨山轉,山因水活。這里的山和樹,都因有了這縱橫交錯、蜿蜒曲折而又奔流不息的"水"而被點活,構成了"青山縹緲白雲低,萬壑爭流下九溪"、"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丁丁東東泉,高高下下樹"的絕妙佳境。所以被贊美為"九溪煙樹"。�
吳山天風吳山在西湖東南面,山體延入市區,高僅100米,然而山奇石秀,風景獨好,是西湖周圍群山中內涵最豐富、最耐人游賞的一座山。山頂北部的"巫山十二峰",怪石嶙峋,有筆架、香爐、棋盤、象鼻、玉筍、龜息、盤龍、舞鶴、鳴鳳、伏虎、劍泉、牛眠等名稱,又因這些岩山酷似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也稱"十二生肖石"。吳山是吳越、南宋文化薈萃之地,山上頗多摩崖石刻。蘇東坡的詠牡丹詩和明吳東升書寫的"歲寒松柏"4字刻於原寶成寺旁的"感化岩"上,下面山崖上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第一山"3字。山上的許多古樟樹,冠蓋如雲,古樸蒼勁,樹齡一般都在四五百年以上,最老的"宋樟"已達800歲高齡。吳山左挹錢塘江,右掠西子湖,是匯觀江湖,鳥瞰市容的勝地。山巔新建了"江湖匯觀亭",亭前楹聯是從山上原城隍廟前移來的明代徐文長題辭:"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台"。恰好點明了"吳山天風"的佳境。�
阮墩環碧"阮墩"即阮公墩,西湖中三島之一,是清代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用淤泥堆積而成。島上土質松軟,原無建築物,近年來營造了青竹結構的亭、軒、堂、閣,造型樸素而又典雅,短籬茅舍的周圍花木扶疏,組成了頗具特色的水上園林。因它處在粼粼碧波上,籠罩於鬱郁叢林下,四面環碧,所以被定名為"阮墩環碧"。夏秋之夜,島上舉辦"環碧庄"仿古游,重現了古代庄園迎接、宴請賓客的盛況。遊人上島,皆作為古庄園主的客人,在輕歌曼舞中受到款待,情趣十分古雅。
黃龍吐翠"黃龍"指棲霞嶺下的黃龍古洞,是棲霞洞景中最著名的一處。傳說宋代一個名叫慧開的和尚來此建寺修行,黃龍隨之飛來,泉水從龍口噴出,因而得名。黃龍洞四周綠蔭濃密,曲徑通幽,以竹景取勝。方竹園內,栽有節上生刺的"方竹",乃竹中珍品。整個園內還植了許多琴弦竹、鳳尾竹、紫竹、斑竹、箬竹、雞毛竹等,株株吐翠。洞內近年也辟為仿古園。因此,長樂亭內古樂聲聲,悠揚悅耳,置身於洞壑幽深之間,令人飄然欲仙。�
玉皇飛雲"玉皇"指玉皇山,位於西湖的南面。民間傳說西湖是天上掉下來的一顆明珠,它由玉龍、金鳳護衛,來到錢塘。嗣後,玉龍變成玉皇山,又名玉龍山,金鳳變成它旁邊的鳳凰山。玉皇山高237米,最高處建有"登雲閣",登此閣,即雲飛腳下,如登仙境,並可眺望錢塘江、俯視西子湖,一覽杭州全城風光,故命名為"玉皇飛雲"。山上有慈雲洞、紫來洞、慈雲宮、天一池等名勝古跡。�
寶石流霞在西湖北岸的寶石山上。寶石山的保?塔,姿態挺秀,如美人倚立西子湖畔,故有"保?如美人"之稱。它是西湖風景輪廓線上有代表性的標志。保?�塔左面的"來鳳亭",曾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來鳳亭"前有巨石名"落星石"(又名"壽星石"),塔後還有巨石,如雲凝霞聚,因而題名為"屯霞"、"綺雲",又稱為"看松台"。寶石山的主景是塔,"當峰一塔微,落木凈煙浦。"在朝霞初露或落日余暉中,保?塔影亭亭玉立於一片紫褐色的山岩上,嵐光霞彩流溢,俏麗無比,故名"寶石流霞"。�
天竺在杭州市靈隱寺南面山中。有上天竺、下天竺、中天竺之分。上天竺的法喜寺,中天竺的法凈寺,下天竺的法鏡寺,分別創建於五代、隋代、東晉年間,是杭州著名的佛教寺院。
五雲山在杭州市西湖西南面,瀕臨錢塘江。相傳古時有五色瑞雲縈繞山巔,因而得名。海拔344米,高聳入雲。從山腳到山巔,石磴千餘級,曲折七十二彎,前人有句道:"石磴千盤倚碧天,五雲輝映五峰巔。"山腰有亭,近瞰錢江,回望西湖,亭上有聯"長堤劃破全湖水,之字平分兩浙山",點景極妙。山巔有古井,大旱不涸。井之東首,有銀杏一棵,樹高21米,冠幅28米,胸徑2.5米,粗可5人合抱,樹齡達1400年,為杭州罕見的名木古樹。�
鳳凰山在杭州市的東南面。主峰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接江濱,形若飛鳳,故名。隋唐在此肇建州治,五代吳越設為國都,築子城。南宋建都,建為皇城。方圓九里之地,興建殿堂四、樓七、台六、亭十九。還有人工仿造的"小西湖",有"六橋"、"飛來峰"等風景構築。南宋亡後,宮殿改作寺院,元代火災,成為廢墟。現還有報國寺、勝果寺、鳳凰池及郭公泉等殘跡。�
玉泉在杭州市棲霞山和靈隱山之間的青芝塢口。泉水晶瑩明凈似玉。原在清漣寺內,寺建於南朝齊建元年間,今寺已不存。1964年改建成為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的新庭院,在長方形的池中養有大魚,池畔築軒,憑欄觀魚,有"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的意趣。"魚樂園"匾額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手跡。玉泉東面內院還有古珍珠泉、晴空細雨池,泉如拋珠、細雨,各有特色。�
北高峰在杭州市靈隱寺後。與南高峰相對峙,海拔314米。自山下有石磴數百級,盤折三十六彎通山頂。登臨眺望,群山屏列,西子湖雲光倒垂,波平如鑒。錢塘江從南面重山背後繞出東去,有如新濯匹練。�
湖心亭在西湖中。初名振鷺亭,又稱清喜閣。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萬曆後才稱湖心亭。今亭於1953年重建,一層二檐四面廳形式,金黃琉璃瓦屋頂,宏麗壯觀。昔人有詩雲:"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雲間,停闌四面空明裡,一面城頭三面山。"島上有乾隆"蟲二"謎碑,暗寓"風月無邊"。"湖心平眺"為古"西湖十八景"之一。�
白堤原名白沙堤。橫亘在杭州西湖東西向的湖面上,從斷橋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里,唐代詩人白居易任官杭州時有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改稱為白堤。堤上桃柳成行,芳草如茵。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漾碧,如在畫中游。
孤山孤峰聳立於杭州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一名梅嶼。海拔38米,地廣約20公頃。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浙江圖書館、浙江博物館、中山公園、西湖天下景庭園,東南面有平湖秋月,山巔有西泠印社,山後有中山紀念亭,北麓有放鶴亭及湖上賞梅諸景。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
放鶴亭在孤山北麓。是元代人為紀念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近年重修。林和靖(967~1028)名逋,北宋初年杭州人。居孤山20年,種梅養鶴,有"梅妻鶴子"的傳說。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詠梅名句,流傳至今。亭壁刻有南朝宋鮑照的《舞鶴賦》,為清康熙帝臨摹明董其昌書。亭外附近種有許多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劉庄一名水竹居,原為晚清劉學詢別墅,俗稱劉庄。在杭州市西湖丁家山前隱秀橋西。面積36公頃,背山瀕水,環境幽雅。今園內有迎賓館、夢香閣、望山樓、湖山春曉諸樓台水榭,室內陳設古樸別致。1954年以來經過著名建築師精心設計改建之後,尤具東方園林特色,譽為西湖第一名園。為毛澤東來杭州的住所,1953年冬毛澤東在此親自組織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杭州花圃在杭州市西湖西北側,佔地約26公頃。分設盆景、月季、蘭花、菊花、香花、露地草花、水生花卉、溫室花卉、牡丹芍葯等景區,其中以盆景、蘭花、月季為重點。蘭花是杭州的名花,這里主要培育各具特色的春蘭、夏蘭、秋蘭、寒蘭。蘭苑內有"國香室"和"同賞清芬"匾額,系朱德元帥手書。�
植物園在杭州西湖西北面,地處雙峰插雲與玉泉觀魚之間的丘陵地帶。1956年新建。全園面積250公頃,分展覽區和實驗區兩大部分。展覽部分主要有植物分類區、經濟植物區、觀賞植物區、竹類植物區、樹木園;實驗區主要包括植物引種馴化、抗性樹種實驗、果樹實驗三部分。已搜集、引種中外植物4000多種,200多科,1000多屬。其中稀有珍貴植物有我國特有樹種水杉、夏臘梅、華東黃杉、澳洲梧桐、美國紅杉、希臘油橄欖、比利時王蓮等。園內丘陵起伏,園林布局採用自然風景式,既富有科學內容,又具有公園風貌,是西湖著名園林風景之一。�
南高峰在杭州煙霞嶺西北,與北高峰遙相對峙,海拔256.9米。山麓有煙霞洞、水樂洞諸風景點。登臨眺望,錢塘江縈回若帶,西子湖清瑩如鏡,一面城市三面山,杭州景物,盡收眼底。�
水樂洞在南高峰煙霞嶺東麓。是一個石灰岩的地下溶洞,洞深60餘米,洞中有泉,水聲從洞中出來,鏗鏘悅耳,有音樂的節奏感。北宋熙寧二年(1069)題名為水樂洞。�
獅峰在杭州市龍井寺西側,天竺乳竇峰右邊。兀立在層巒疊嶂之中,若雄獅蹲踞,人稱獅峰。獅峰茶葉與龍井齊名,素稱上品。獅峰之下舊胡公廟前有茶樹18棵,曾經清乾隆帝品為"御茶",是當時上貢的珍品。�
葛嶺在杭州市寶石山西面,海拔166米。據傳是因東晉咸和年間著名道士葛洪在此結廬煉丹而得名。山上有抱朴道院、煉丹台、煉丹井等遺跡。葛嶺頂巔有初陽台,是觀日出的好地方。"葛嶺朝暾"為錢塘八景之一。�
紫雲洞在杭州市岳王廟後山棲霞嶺上。洞分前洞、後洞,洞洞相連。前洞較寬敞,光線從半掩半覆的懸岩峭壁間透入,岩石略帶紫色,紫雲洞之名由此而來。洞內濕潤陰涼,清乾隆帝游紫雲洞有詩雲:"春暄攀陟汗流漿,牝洞入才迫體涼。卻上丹梯不數武,轉溫仍欲換衣裳。"�
西溪位於西湖西北部約6公里處,素有"副西湖"之稱。河渚清溪,縈流環繞,富有江南水鄉風情。自唐代以來,以賞梅、竹、蘆、花而聞名。"西溪探梅"為西湖十八景之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此,寫詩曰:"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催梅竹早,水落草痕深。"名勝古跡有"秋雪庵"、"兩浙詞人祠堂"等。西溪蘆盪風情園現正在籌建中。
靈峰探梅位於西湖青芝塢,1988年重新復建開放,面積12公頃。植梅5000餘株,收集品種42種,梅樹成片成叢,建築因地而設,淡雅、簡捷,朴實無華,有濃郁的山林鄉土情趣。已成為杭州早春的旅遊熱點,日遊人最多可達3.4萬餘人次。�
良渚文化遺址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市良渚鎮。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佔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鑒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靈隱寺
【靈隱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名"雲林禪寺"。中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在西湖西北靈隱山麓。前臨冷泉,面對飛來峰。東晉咸和初年印度僧人慧理開創。他當時面對飛來峰嘆道:"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面山建寺,取名"靈隱"。清康熙帝南巡時賜名"雲林禪寺"。五代吳越國時,曾兩次擴建,當時有9樓、18閣、72殿,僧徒3000人,房屋1200餘間,極盛一時。以後迭經興衰,毀建多次,現存寺院系19世紀重建。1956、1970年曾兩次大修。寺有東西二山門,與天王殿並列,天王殿居中,二山門旁列。殿內正面有彌勒佛坐像,彌勒背後有木雕韋馱立像,二像均置於精工雕鏤的佛龕中。韋馱像傳為宋代遺物。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坐像。殿後過園林登石砌月台,有大雄寶殿,與天王殿在同一中軸線上。殿高53.6米,高甍飛宇,琉璃瓦頂。正中有金裝釋迦牟尼像,高19.6米,庄嚴靜穆,結跏趺坐蓮座上。像後有影壁,上齊殿頂。壁背麵塑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正中塑觀音立鰲魚背上,四周山岩雲水之間,滿綴鳥獸神怪。殿周沿壁環列"二十諸天"、"十三元覺"的金裝像。殿左有聯燈閣、大悲閣。大雄寶殿後新建了葯師殿。大雄寶殿前有兩座八角九層石塔,天王殿前有兩座石經幢,均五代吳越國末期遺物。寺前古木蒼郁,遮天蔽日。寺前冷泉流經處築有青淙、壑雷、冷泉諸亭,清幽靜謐。靈隱寺內兩經幢、兩石塔,亦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經幢在天王殿前,原為11層,現已殘損。兩幢均有開寶二年(969)吳越國王建幢願文。幢身經文字跡清晰,書刻亦佳。兩石塔在大雄寶殿丹墀兩側,為八面九層仿木結構多層樓閣式石塔。三層有石匾書"吳興廣濟普恩真身寶塔"10字。塔身浮雕佛像,書刻經文精美。�
吳漢月墓
【吳漢月墓】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玉皇山下八卦田北面的施家山南麓。於1958年發掘,現保護完好。吳漢月(912~952),杭州人,中直指揮使吳珂之女,五代吳越國王生母。後周廣順二年(952)六月卒。墓穴呈長方形,分前後兩室,全長7.6米,寬2.87米,�深3.1米。�前室的石門扉上,雕鏤著門釘和門環,門上有精緻女像浮雕。後室為主室,四壁用紅砂石板砌成。壁面上部浮雕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下部雕有貌似道人的石俑,雙手捧著牛、羊、雞、兔等十二生肖像。後室頂蓋刻有二十八宿星象圖,准確性很高,現存杭州碑林。�
梵天寺經幢
【梵天寺經幢】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城南鳳凰山南麓,梵天寺路西端原梵天寺前。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吳越國國王錢繳迎明州(今寧波)阿育王寺釋迦舍利,於梵天寺前建塔,名南塔,後毀於火。宋乾德三年(965),錢弘?在原址建石刻經幢兩座,相距10米余,高15.67米,現保存較完好,為浙江省現存經幢之最高者。幢身呈八面形,下為三層束腰基座,底層浮雕"九山八海",上兩層四面雕刻佛像。幢身上依次疊砌華蓋、飛雲、腰檐、山花、蕉葉、寶珠、方柱、覆蓮等,幢頂為日月寶珠。幢身上還刻有經文和建幢記。�
慈雲嶺造像
【慈雲嶺造像】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玉皇山慈雲嶺南坡石壁間。為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吳越王錢弘?創建資賢寺時所雕鑿。現寺已不存,岩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兩龕。主龕坐東朝西,龕形橫長,寬10米,高5.8米。龕內造像7尊,彌陀居中,左側是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彌陀三尊"。兩側還有菩薩和天王各兩尊。小龕坐北朝南,高2.6米,寬2.3米。正中雕地藏王菩薩坐像,光頭大耳,容貌端嚴。兩側侍立供養人,龕楣浮雕"六道輪回"。�
鳳凰寺
【鳳凰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城區中山中路。原名真教寺,俗稱禮拜寺,因原建築群狀似鳳凰,故名。是我國現存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創建於唐代,元延�年間阿老丁重建。明清以來,歷經重修,1953年曾全面修整。現存大殿是元代遺物,磚拱結構,面寬3間,不用梁架,四壁上端轉角處作菱角牙子疊澀收縮,上覆半球形頂。外觀起攢尖頂3座,筒瓦板壠,翼角起翹。殿內的須彌座,兩側刻竹節望柱,束腰刻花草,構圖洗練,刀法遒勁,當是元代以前舊物。木製"經函",雕刻精緻,可能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時設置。�
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飛來峰上。飛來峰一名靈鷲峰,在靈隱寺前。東晉咸和初年(約326),印度高僧慧理登此山,說"此天竺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因名飛來峰。海拔168米。古木參天,岩石突兀,如矯龍、奔象、伏虎、驚猿,墮者將傾,翹者欲飛。山上有五代、宋、元時石刻造像380餘尊,散布於飛來峰的青林、玉乳、龍泓、射旭、呼猿諸洞內外和沿溪澗的岩壁上。五代造像有青林洞右岩壁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3尊,作於後周廣順元年(951),是飛來峰最古的造像。宋代造像大多結構完整,技法精練。臨溪岩壁上有宋代彌勒像1尊,一手按布袋,一手持念珠,喜笑顏開,袒腹踞坐,造型自然生動,是飛來峰最大的造像。元代造像數目最多,大多雕刻精美,保存完整。又因崇奉喇嘛教,多作密宗佛像,更為難得。過壑雷亭越溪而上有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所作阿素洛像,三頭八臂,半裸體,戴寶冠,飾瓔珞,面容豐滿安詳,線條流暢,刀法洗練,尤為突出。�
白塔
【白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錢塘江邊白塔嶺上。建於五代。仿木結構,用白石雕砌而成,8面9層,每層有腰檐和平座(迴廊),頂置鐵塔剎,輪廓挺秀。塔身四周遍刻經文,門兩側浮雕佛像、菩薩像,線條纖柔,形象逼真。塔基佔地約400平方米,下為磐石,上為須彌座。磐石八邊形,每邊側面都雕刻山峰,平面雕刻海浪,象徵"九
Ⅳ 去杭州旅遊帶什麼紀念品比較好 杭州有什麼特產適合帶回去不要太貴的 最好有地址~!!!
推薦如下:
1、絲綢。
杭州有「絲綢之府」之稱,素來在中國傳統絲織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庄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
Ⅳ 西湖龍井是具體產地和文化。
龍井茶原產地浙江杭州西湖
西湖區東起虎跑、茅家埠,西至楊府廟、龍門坎、何家村,南起社井、浮山,北至老東岳、金魚井這一范圍內的茶地為西湖龍井茶基地,保護面積為168平方公里。而市場上所謂的「浙江龍井」主要是越州龍井和錢塘龍井,每年的產量在5000噸左右,而正宗西湖龍井的產量只有區區300噸左右。據行內人士透露,現在市面上所謂的西湖龍井大部分都是「浙江龍井」,要喝到正宗西湖龍井,不僅要掏得起錢,還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這里愛茶網就先講龍井茶正宗產地西湖吧: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西湖的水面面積約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處在 2.8米左右,最淺處不到1米。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蘇堤和白提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選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
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於晴中見瀲灧,雨中顯空濛。無論雨雪晴陰,在落霞、煙霧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 態。湖區以蘇堤和白堤的優美風光見稱。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灧,遊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此時走在堤上,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所折服,甚至心醉神馳,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有,夏日裡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西湖多數水域處於富營養狀態,小南湖和三潭內湖已接近富營養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超過正常值4~6倍;年平均水溫17.6℃,最高10月28.6℃,最低3月4.0℃,無湖冰;80年代初魚類有51種,分屬10目16科43屬,魚類來源有:(1)固有野雜魚;(2)錢塘江帶入魚類,(3)人工引進馴化的養殖魚種,養殖魚類成為優勢西湖最主要的放養魚種是鰱和鱅,兩者占總放養量的75%~80%;其次是鯽、河內鯽,其他養殖魚類還有團頭魴、細鱗鯝、圓吻鯝、以及鰻鱺等,為保護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養草魚和青魚,西湖還有少量蝌蚪。
Ⅵ 杭州最美的風景有哪些
杭州最美的風景首當其沖是西湖。
有句詩句講得好:「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天下西湖很多,而以杭州西湖為最美,杭州風景也很多,其中最美是西湖。
西湖的美離不開圍繞湖周圍的山。光有湖,看得多了再美的風景也會乏味。當湖水與青山融合在一起,就變得耐人尋味。山在湖中,湖在山間,湖光山色,看在眼裡盪漾在心間。
西湖的美還離不開湖中的荷花。夏天來臨時,盪舟湖上,小舟穿過荷葉田田,可以看到荷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樣滾動。站在岸邊望去,湖面都被碧綠的荷葉覆蓋了,含苞待放的荷花正在風中搖曳。
Ⅶ 杭州有什麼特產送人
杭州有什麼特產送人,杭州有什麼特產可以帶回老家?x0dx0a1、杭州絲綢x0dx0a杭州有絲綢之府之稱,素來在漢族傳統絲織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庄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x0dx0a2、西湖龍井x0dx0a西湖龍井是漢族傳統名茶,屬於綠茶中的一種,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採用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之中的龍井群體種、龍井長葉種和後來培育的龍井43號茶樹品種製作,故名西湖龍井茶。具有1200多年歷史,明代列為上品,清順治列為貢品。清乾隆游覽杭州西湖時,盛贊龍井茶,並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x0dx0a3、西湖藕粉x0dx0a西湖藕粉是浙江省杭州地區漢族名產之一。其風味獨特,富含營養。 杭州艮山門外到餘杭縣一帶是西湖藕粉主產地,塘棲三家村所產尤為著名,舊時是為皇家提供貢粉。 藕是荷花在地下的莖,經特別加工製成的藕粉,呈薄片狀,質地細滑,色澤白中透紅。服用時只需先用少量冷水調和,再用開水沖調成糊狀即可,沖泡後的藕粉晶瑩透明,口味清醇,有生津開胃,養血益氣的功效,是極適用於嬰孩、老人、病人的滋補品。x0dx0a4、徑山茶x0dx0a徑山茶又名徑山毛峰茶,簡稱徑山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北境內之天目山東北峰的徑山,因產地而得名,屬綠茶類名茶。這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年降水量1837毫米,年日照1970小時,無霜期244天。嶺峰高處多霧,峰谷山坡多為黃、紅壤,土質肥沃,結構疏鬆,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x0dx0a5、西湖綢傘x0dx0a西湖綢傘,全稱西湖竹骨綢傘,浙江省杭州地區特有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西湖特產之一。創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造型靈巧、色彩鮮艷,既可遮蔽陽光,又可作為裝飾品,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稱。x0dx0a6、王星記扇子x0dx0a王星記扇子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作為一家百年老字型大小扇子生產廠家,和浙江絲綢、龍井茶並稱杭產三絕。主要產有黑紙扇、檀香扇、香木扇、白紙扇、絹扇、裝飾扇和舞扇。杭扇,歷史悠久,製作技藝精湛,扇面裝飾優美。x0dx0a7、蕭山蘿卜干x0dx0a蕭山蘿卜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菜,屬於浙菜系。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以該市的一刀種蘿卜為原料,以其長度與菜刀相近,加工時一刀可分兩半而得名。具有色澤黃亮、條形均勻、咸甜適宜、脆嫩鬆口的特色,為早餐佐食之佳品。主要產地分布在蕭山區的南陽、河庄、新灣、黨灣、益農等鄉鎮、街道。x0dx0a8、臨安小核桃x0dx0a中國山核桃主產於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區。臨安是中國山核桃產地之一!山核桃的栽培利用已有500多年歷史。臨安山核桃素以粒圓殼薄、果仁飽滿、香脆可口的優良品質享譽海內外。x0dx0a9、天竺筷x0dx0a天竺筷是浙江省杭州市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質地良好,散發著淡淡竹香,筷身上往往印有妙筆丹青,既美觀又實用,洗滌非常方便, 是杭州特產之一。x0dx0a10、張小泉剪刀x0dx0a張小泉剪刀是浙江杭州市知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張小泉,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人。他選用聞名的龍泉鋼為原料,製成的剪刀,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因而名噪一時。張小泉剪刀是中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已有380多年歷史。近代,張小泉剪刀又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屢獲殊榮。x0dx0a更多關於杭州有什麼特產送人,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6d2ce161573157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