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荷花舞
① 韓笑的個人履歷
★2005-2010年總政歌舞團大型舞蹈專場晚會《燃燒的舞步》但人主要演員。
★2005年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團赴俄羅斯進行友好訪問演出。
★2005年代表中國「紅星舞蹈團」赴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進行好友訪問演出。
★2005年第五屆荷花杯全國舞蹈大賽,參演作品《士兵與槍》獲表演金獎。
★2007年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江明月夜》大型文藝演出,擔任主要演員。
★2007年在第七節全國舞蹈比賽,領舞作品《士兵與槍》獲表演金獎。
★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畫卷》「黑衣舞者用身體做山水墨畫」引起國內外轟動。
★2008年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團赴菲律賓進行友好訪問演出。
★2009年全國雙擁晚會領舞作品《金色收獲》受到中央領導高度好評。
★2009年全軍文藝匯演領舞作品《決勝時刻》獲全軍文藝匯演舞蹈一等獎。★2009年第五屆CCTV舞蹈大賽參演作品《跨越》獲表演一等獎。
★2010年代表國務院華僑辦「四海同春」藝術團赴美國、加拿大進行友好訪問演出。★2010年參演大型舞劇《鐵道游擊隊》擔任主要演員:魯漢。
② 中國舞蹈家協會的大事記
1949年7月21日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成立。
1950年 2月12日,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與《文藝報》聯合召開「秧歌舞提高問題座談會」。
1951年 中國舞協於7月7日創刊《舞蹈通訊》,為不定期內部刊物,此乃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專業的舞蹈刊物。
1953年 9月23日,第二次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更名為「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
1954年 4月 《舞蹈學習資料》創刊,為不定期內部刊物,編輯組長孫景琛。10月7日,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改名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簡稱「舞研會」)。
1955年 4月 《舞蹈通訊》復刊,仍為不定期內部刊物,至1956年底停刊。
1956年 7月 《舞蹈通訊》開展關於「雙百」方針的討論。10月 舞研會成立中國舞蹈史研究小組,組長吳曉邦,藝術指導歐陽予倩。
1957年 1月 舞研會、山東省文化局等有關單位共同組成孔廟古樂舞整理委員會,在吳曉邦的帶領下搜集整理祭孔樂舞,搜集工作結束後編印了《曲阜祭孔樂舞》,並拍攝了一部電影資料片。
1958年 1月 中國舞蹈界第一本定期公開刊物《舞蹈》雙月刊創刊發行。8月22日,文化部、舞研會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現代題材舞蹈創作座談會。會後,《新文化報》及《舞蹈》相繼發表《積極開展全民舞蹈運動》的報道。
1959年 1月 舞研會編輯出版的《群眾舞蹈》創刊(初名《舞蹈副刊》),到1960年7月共出版19期。
1960年 7月23日至8月13日,第三次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更名為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成立了舞協書記處。。10月16日,文化部與中國舞協在北京聯合舉辦了在京部分歌舞團舞蹈新作匯報演出。
1961年 4月 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制定了7類藝術院校40多個專業的47個教學方案修訂草案。會後,由中國舞協負責組成中國舞蹈史編寫組,歐陽予倩擔任主編,孫景琛任組長。10月 文化部藝術局、中國舞協聯合舉辦在京歌舞團獨舞、雙人舞表演會。
1962年 10月6日至26日,由文化部藝術局、中國舞協聯合舉辦的「北京歌舞團體舞蹈聯合演出活動」在北京舉行。參加演出的有中央歌舞團、中央民族歌舞團、中央歌劇舞劇院等8個單位1200多人,並舉行座談會和報告會34次。
1963年 4月12日至6月14日,中國舞協舉辦「中國古代舞蹈史講座」,由舞蹈史教材編寫組孫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錫玖主講,共進行十講。
1964年 3月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開始在文聯和所屬單位中開展整風。由此,中國舞協及其他各協會大規模地開展整風工作。中國舞協半數幹部於11月下鄉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許多舞蹈工作者參加了農村文化工作隊深入農村生活和工作,為農村基層的群眾演出。
1965年 1月9日,《舞蹈》發表編輯部文章《致讀者》,檢查刊物。中宣部於8月決定合並音樂、舞蹈家協會黨組織及部分行政機構。
1966年 5月 《舞蹈》停刊。共出65期。
1976年 3月《舞蹈》復刊。同時復刊的還有《人民戲劇》、《美術》、《人民電影》、《人民音樂》等。這5種刊物在「四人幫」被打倒之前由文化部主辦。
1978年 中國文聯全委擴大會於5月27日至6月5日在北京召開。其間召開了中國舞協書記處擴大會。根據中宣部指示,中國舞協於1978年6月2日正式宣告恢復。
1979年 11月4日至10日,中國舞協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討論新的歷史時期舞蹈工作任務,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改名為中國舞蹈家協會,選舉出舞協新的領導機構。
1980年 4月 中國舞協邀請了美國、加拿大、南斯拉夫、印度、泰國、菲律賓等八國舞蹈家訪華,這是改革開放以後舞蹈界首次大規模的對外交流活動。
1981年1月 開創每月學術講座以及「中國古代舞蹈史講座」,堅持兩年有餘,涉及舞蹈編導、表演、舞蹈史、美學等諸多領域,反響廣泛。2月 戴愛蓮率「中國舞蹈展覽團」(包括圖片及影像、講學活動)赴瑞典訪問與展出。
1982年 9月20日至28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文化部、中國舞協聯合舉辦的「亞洲地區保護與發展民間和傳統舞蹈討論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的「倡議書」建議亞洲各國加強交流合作,致力於保護和發展該地區的民間和傳統舞蹈藝術。
1983年 3月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被列入國家第六個五年計劃重點科研項目,編纂工作全面鋪開。
1984年 1月 中國舞協與文化部民文司在昆明召開「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創作研討會」。會議圍繞「少數民族舞蹈創作」這一中心議題進行了探討與研究。6月 應瑞典舞蹈博物館邀請,中國舞協主辦的「中國舞蹈圖片展」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展出,以圖片、實物、錄像等方式介紹了中國古代舞蹈和新中國舞蹈概貌。
1985年 5月22日至29日,中國舞協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舞蹈家協會章程》,選出了新的領導機構。會上成立了舞蹈編導學會、表演學學會、舞蹈史學會等十大學會,各項學術研討工作日趨專業化、規范化、權威性。
1986年 1月 中國舞協創辦《舞蹈信息》報。10月 戴愛蓮代表中國舞協作為「國際舞蹈理事會」成員赴巴黎出席該理事會會議,並再度當選為該組織副主席。
1987年 5月 中國舞協在北京主辦了「第一屆中國杯國際標准交誼舞比賽」。
1988年 2月 承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出版工作。9月12日至19日,中國舞協主辦的「首屆全國性舞劇觀摩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989年 5月 由文化部、國家教委、中國舞協等12個單位聯合主辦的「中國少年兒童歌舞(錄像)匯演」在北京舉行。包括18個民族的2300多位小朋友以及來自8個國家的16個僑團組織的少年演出隊參加了表演。
1990年 2月23日至28日,中國舞協主辦的「吳曉邦『舞蹈學研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首次正式提出舞蹈學的概念。
1991年 12月24日至27日,中國舞蹈家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在京舉行。大會通過新的《中國舞蹈家協會章程》,確立今後實行團體會員制。
1992年 5月 中國舞協組織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其間舉辦了五十年舞蹈成就圖片展。7月 中國舞協主辦的「全國首屆企業舞蹈比賽」在太原舉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態勢。
1993年 2月 中國舞協邀請台灣劉鳳學新古典舞團來京演出,並舉辦座談會,交流兩岸舞蹈。6月 中國舞協在北京舉行了下屬10個專業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大會。受聘委員100多人參加了大會。
1994年 6月29日至7月8日,中國舞協聯合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等單位在武漢舉辦了「中國舞三峽之夏」大型文藝演出,同時組織「中國當代著名舞蹈家藝術團」巡迴演出。
1995年 9月5日至7日,中國舞協「當代著名舞蹈家藝術團」為在北京舉辦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作專場演出。11月 中國舞協舉辦的「金秋風韻」舞蹈晚會在北京舉行,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前後從事舞蹈事業並作出傑出貢獻的舞蹈家的精湛表演。
1996年 12月 中國舞協舉辦「青春旋律」舞蹈晚會,並出版了大型紀念畫冊。20世紀80年代以來取得廣泛知名度的青年舞蹈家參加演出,展示了新一代舞蹈家的藝術成就。
1997年 8月 「97舞匯舞蹈節.香港國際舞蹈會議」在香港舉行。中國舞協主席白淑湘、舞蹈研究所所長馮雙白等人出席會議。
1998年 6月 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獎歷時一年揭曉。這一當代中國舞蹈權威性評獎活動,引起海內外普遍關注。
1999年 3月 中國舞協等單位聯合籌辦的向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獻禮的大型西藏樂舞《珠穆朗瑪》,在成都開始排練並於6月初上演。6月 中國舞協在江蘇太倉召開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200多位老中青舞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2000年 10月 第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評獎在寧波舉行。《雲南映像》等一批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隨後,「原生態歌舞」的概念開始在舞蹈界流行並在文化藝術領域內產生深遠影響。
2001年 1月 中國舞協倡議舉辦的「救助特困兒童舞蹈金牌展演、義演」活動在北京及全國各地陸續展開,舞蹈界及社會各界對這一義舉給予大力支持,共籌善款60萬元人民幣,通過中國文聯「朝霞工程」全部捐獻給特困兒童。7月 中國舞協舉辦的「飛向未來——全國首屆大學生舞蹈比賽」在海口舉行。
2002年 1月 創刊44年的《舞蹈》雜志再次改為月刊。4月28日至5月18日,「首屆中國舞蹈節暨舞蹈藝術博覽」在昆明舉辦,集舞蹈比賽、精品展演、論壇研討、創作工作坊、舞蹈采風、博覽交易於一體。
2003年 5月 中國舞協與各地舞協同舟共濟,全國各地舞蹈界紛紛舉辦抗擊非典晚會。
2004年 5月 中國舞協新一屆分黨組成立,馮雙白任分黨組書記,劉春香任分黨組副書記。隨後,以改革創新工作機制、創建舞協重大活動品牌、快樂工作團結奮進為目標,舞協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05年 10月 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評獎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舉行。這是「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獎項第一次獨立評選,也是第一次使用電視現場直播、當場亮分的方式宣傳「荷花獎」,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民族舞蹈的創作,影響深遠。12月 中國舞協分黨組積極響應中國文聯黨組倡導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首赴門頭溝演出,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2006年 1月 經文化部正式批准,中國舞協開始跨省舞蹈考級,同時推出《中國舞蹈考級》教程。7月8日至18日,中國文聯、中國舞協主辦的「中國當代現實題材舞劇學術展演周」在北京舉行。
2007年 1月 《中國藝術報.中國舞蹈》正式創刊。3月 中國舞蹈家協會社會舞蹈教育委員會宣告正式成立。這是中國首個將行業管理納入正式議程的組織,是市場經濟與產業文化協調發展的新模式。12月7日,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承辦的「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全國啟動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2008年 1月《舞蹈》雜志改版,版面欄目更趨活潑,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更注重年輕讀者的閱讀心理,全彩色印刷更鮮艷醒目。「中國國際標准舞蹈藝術表演賽」在深圳舉辦,這是自國標舞引進中國21年來首次舉行的國際標准舞的藝術表演賽。11月17日至18日,「獻給改革開放30周年—舞蹈精品晚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③ 中國舞蹈荷花獎的第五屆
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獎活動從2005年11月17日開始在昆明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帶來的57個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舞蹈小型作品將分為8場比賽角逐古典舞、現代舞、當代舞三個舞種的桂冠。獲獎名單如下:
現代舞
[作品] 金獎《守望》
銀獎《同行》
銅獎《有來有去》
[編導] 金獎《守望》
銀獎《同行》
銅獎《有來有去》
[表演] 金獎《守望》
銀獎《有來有去》
銅獎《飄搖》
當代舞
[作品] 金獎《士兵與槍》
銀獎《小城雨巷》 《颶風行動》
銅獎《源》《日子》 《打油郎》
[編導] 金獎《小城雨巷》
銀獎《紅土地之舞》 《士兵與槍》
銅獎《駝峰情》《徽 女情》《半生緣》
[表演] 金獎《士兵與槍》
銀獎《玉骨》《颶風行動》
銅獎《黃河怨》《嫁給大海的女人》《無極》
古典舞
[作品] 金獎《埋伏》
銀獎《那片血色山岡》《梅》
銅獎《別亦》《獨自》《金子·虎子》
[編導] 金獎《那片血色山岡》
銀獎《埋伏》《潯陽遺韻》
銅獎《金子·虎子》 《小城之春》《赤壁懷古》
[表演] 金獎《梅》《桔子紅了》
銀獎《潯陽遺韻》
銅獎《獨自》《赤壁懷古》《問君何時歸》
舞劇
[作品] 金獎《風中少林》
銀獎《南京1937》《關東女人》
銅獎《原野》
舞蹈詩
[作品] 金獎《天地之上》
銀獎《太陽女》《蝴蝶之夢》
銅獎《麗水金沙》《東方霓裳》《神奇的柯孜勒蘇》
舞劇舞蹈詩單項獎
最佳作曲獎《天地之上》
最佳舞台美術獎《蝴蝶之夢》
最佳燈光設計獎《天地之上》
最佳服裝設計獎《太陽女》
小節目單項獎
最佳音樂獎《小城雨巷》
最佳服裝設計獎《潯陽遺韻》
最佳燈光設計獎《紅河谷》
最佳舞美設計《小城雨巷》
④ 劉宇飛簡歷
副高職稱
深圳市文化館創作部編導
深圳市歌劇舞劇院特聘編導
廣東省文化館特聘創作員
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導演
第19屆世界植物學「迎賓之夜」晚會導演
深圳市第九屆運動會開幕式導演
原創舞蹈《創.空間》於2016年11月榮獲深圳市鵬城金秋舞蹈比賽作品金獎第一名。
原創舞蹈《創.空間》於2016年12月榮獲「廣東省嶺南舞蹈比賽」創作金獎第一名,表演金獎第一名,作品金獎第一名。
原創舞蹈《創.空間》於2017年11月榮獲「廣東省音樂舞蹈花會」金獎第一名。
原創舞蹈《創.空間》於2018年參演「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
《創.空間》於2018年8月入圍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現當代舞決賽(比賽將於十月進行)
原創作品《研心》榮獲第五屆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創作銅獎。
原創舞蹈《少年智》於2018年榮獲 「廣東省第三屆青少年舞蹈展演」金獎。
原創舞蹈《少年智》於2018年榮獲第五屆「荷花少年」全國舞蹈展演「荷花少年」榮譽稱號(一等)。
新版現代粵劇《風雪夜歸人》榮獲「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舞蹈設計銀獎。
原創獨舞《時遷盜甲》榮獲全國第九屆「桃李杯」舞蹈比賽表演二等獎。全國舞蹈比賽優秀表演獎。
原創舞蹈《耍碌仔》榮獲第九屆全國「小荷風采」舞蹈比賽金獎。廣東省第七屆少兒藝術花會金獎。
原創舞蹈《南海蚝妹》代表廣東省參加上海世博會廣東周演出。榮獲深圳市群眾文藝作品一等獎。
原創舞蹈《秋、傷》榮獲北京舞蹈學院「學院杯」金獎。深圳市第六屆舞蹈大賽創作金獎。
原創舞蹈《時針分針秒針》榮獲第八屆廣東省少兒藝術花會金獎。第一屆廣東省少兒舞蹈大賽最佳園丁獎和表演金獎。第九屆深圳市少兒藝術花會金獎。
原創舞蹈《葫蘆兄弟》榮獲第十屆廣東省少兒藝術花會金獎。第十一屆深圳市少兒藝術花會金獎。
⑤ 中國舞蹈荷花獎的獲獎情況
「中國文聯來」還參與主源辦了一系列的文化藝術獎項,如:「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電影百花獎」等等。
第十屆
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8月4日至7日將在四川涼山舉行。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羅斌介紹說:「今年是中國舞蹈家協會與貴陽市政府十年五屆合作協議結束後,中國舞蹈家協會開始首次將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選放在四川涼山州舉行。自4月底發出通知至6月19日報名截止,共有各31個中國舞協會員單位報送近500個作品參評,包含了我國30餘個民族的題材。最終由51個作品入圍終評,其中11個獨舞,40個群舞。近年來,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進入了快車道,在這些作品中,苗族、蒙古族、回族等題材的作品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8月7日是涼山彝族的火把節,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選活動將舉辦「送歡樂下基層『活動,把荷花獎的民族民間舞蹈融入原汁原味的當地舞蹈文化當中。
⑥ 麻園的雲南昆明麻園
麻園地處昆明西邊,黃土坡附近,是一個人口流動量比較大的城中村,村內有雲南藝術學院、昆明第二十四中學、麻園小學、大成學校和各式各樣的美術培訓班和樂隊、畫室、酒吧。
麻園的歷史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稱,這里在以前是一片下等人的墳場,埋著許多死不得其法死不得其所、在禮教時代被逐出祖墳、從宗譜上被劃去的孤魂野鬼——自殺者、流浪漢、叛逆、橫死街頭的人、通姦的男女等等。這些角色在我們的語言里始終屬於羞於啟齒的部分,甚至他們的屍體對於我們干凈正統的死亡而言也是一種污染。這些人被相對集中地埋在這個離當時的市中心和廟堂較遠的地方,沒有名字,沒有墓碑,只是一個個長滿亂草的荒冢。麻園,真正的和最早的讀音,是「埋園」,但或許是為了忘得更干凈些,叫著叫著,就成了今天的麻園。
麻園的主要經濟都是來自雲南藝術學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藝術學院學生都在麻園租過房子,一半以上的學生在村裡吃飯,還有村內上百個畫室、音樂培訓室,村內到處是旅店、洗衣店等。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整個雲南的成千上萬藝術考生都聚集到麻園,准備高考。
無論如何,麻園都還是一個各色人群混雜的城中村。用慣常的眸光去打量這個村落,村中建築物的布局帶有顯而易見的隨意性,垃圾坑、臭茅坑、蜂窩煤堆、土坯房與磚混小洋樓未經統籌便湊合在了一起,村中旁逸斜出的狹窄深巷更將其規劃能力的缺失暴露無余。在村落近臨鐵路一隅,還耕種著一片小菜園,地主將污水溝中的粘稠液體舀起來,直接潑到了菜葉上,說明這些蔬菜很可能用於出售而不是自行享用……
麻園村中的所有凌亂景象都是搶眼的。盡管如此,這樣的景象還是被聚居於此的眾多非原住民忽視了,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尚有更加搶眼的東西——那是一種慣常人看不見的東西,名叫「文化積淀」。
這些從全省各地甚至全國各地聚集而來的新住民們,都習慣把麻園村看作一座城——一座超越於現實之城的上帝之城。數十年來,這座城池一直在點點滴滴地累積著它的底蘊,然後像熔漿一般噴發開來。 對於雲南省會城市昆明來說,麻園無異於一塊「飛地」。早在數百年前,位於虹山腳下的麻園還是滇池水濱,荒灘上長滿了會蟄人的野生萱蔴,得名「蔴園」。由於這里地處僻壤,人們習慣把一些死於非命的身屍(如傳染病患者、死刑犯)掩埋於此地的野草叢中,漸漸地,這里演化成為亂葬岡,並被訛傳為「埋園」。即使是在15年前,麻園村也還是一個僅有30餘戶住民的田園,村民們在房舍近旁耕種著水稻與蔬菜,過著恬淡的農村日子。
身處麻園村中的雲南藝術學院也是一塊「飛地」——15年前,也就是中國政治形態從「意識形態建制」向「後意識形態建制」轉化以前,雲藝的院牆盡管沒有比如今高出分毫,但院牆的限制力卻比現在明顯高出許多。那時的雲藝師生和麻園村民之間少有接觸,若一定要說有,則多半是拳頭間的碰觸。共處了30餘年,沒有一位麻園村民相信圖畫和歌聲可以換飯果腹,也沒有一位村民試圖向院牆里的師生們隨便學點什麼,更沒有一名雲藝師生與麻園村民交上朋友。
「學院派」始終堅持著它固有的孤傲情結,將自己與「海派」間的藩籬放大。盡管早就有音樂系學生越過麻園村的桎梏,每夜都趕到城裡的歌舞廳去掙「外快」,但所有的雲藝教師們都對此一無所知。過於市民化的流行藝術在雲藝一直處於禁絕境地,所以這所學院長期都只開設民族器樂和西洋器樂課程,根本找不到電聲樂器的影子,唯有曾任教於斯的唯一一位外來音樂碩士宋揚,敢於在同場文藝晚會中分別用美聲、民族、通俗3種技法公開演唱。
雲藝的師生們始終在堅持著自己的堅持、追求著自己的追求,沒有因討好麻園村民的口味而作出適當讓步。所以當一位麻園村民終於開辦了第一家歌舞廳時,斷然拒絕留用任何雲藝師生在自己的領地跑場,理由是「他們的嗓門都太大了,會嚇走顧客」。對於上個世紀90年代歌舞娛樂場所如筍抽發的昆明大眾文化市場而言,雲藝力主的「學院派」藝術主張更成了一塊「飛地」,游離在主體世界之外。
在雲藝至今仍開設的一門課程中,有一個關於精神內容與藝術形態關系的理論:「藝術作為一個獨立自在的世界,展示人類精神生活,表達藝術家自我的心靈世界,求取溝通人心和詩心,在相互溝通中提高和凈化人類自身,應當是藝術實現純凈化的主導傾向。」
也就是說,真正的藝術是十分個性和內心的,它孤獨地游離於共性世界之外,可以被心靈諧振,卻不可被浮躁之氣所玷污。這或許就是自1958年建校以來,雲藝從不主動迎合,而是始終在被動等待著麻園村乃至整個外部世界所包容的真正緣由。
「藝術家的成功程度,決定於他精神內容中的主觀成分不退讓於客觀成分的程度。40多年來,在麻園村工作或生活過的成功藝術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個性,那就是在主觀世界中苦苦堅持,並積淀成了一個從不妥協的藝術氛圍。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麻園村始終具有著超強吸引力,引得大批藝術青年及流浪藝人蜂擁而至。如果雲藝的藝術主張有朝一日向市井文化妥協了,麻園村的吸引力就會冰釋,麻園文化也就會漸漸變得如同蓮花池等城中村文化一般了無生氣。」任教於雲藝的尹先生說。 時下的雲南人已鮮少知道昆明機模廠身在何處,但提起「創庫藝術主題社區」,市民們大都能說出它的確切位置,即:雲南白葯廠旁的昆明市西壩路101號。一些市民可能還會告訴你:「那是除麻園外的又一個藝術家之村。」
常徜徉於麻園與創庫之間的鄭先生,對於創庫和麻園的關聯卻有其另樣的詮釋。他說:「麻園與創庫是一個有機整體,創庫以麻園的窗口而存在,是麻園的外延,而或是麻園的『第二空間』。」從事美術設計工作的鄭先生深諳,如今置身於昆明機模廠廠房中的這個藝術主題社區——創庫,差一點就選擇了麻園村。
由一群雲南實力派畫家精心構築的創庫,發端於1999年底。早在這之前,當「雲歸派」畫家葉永青、唐志岡,以及同樣任教於雲南藝術學院的畫家劉建華、李季等人在上海參觀「蘇州河倉庫畫家工作室」時,就萌生了在昆明光大這一形式的念頭,並打算將其植根在畫家扎堆的麻園村中。
「要做就要和社會發生關系,和公眾發生關系。」這是畫家葉永青的藝術觀。同年11月底。他和唐志岡同時發現了地處西壩路上的這一處舊廠房,並當即決定將雲南「倉庫畫家工作室」選址謖飫錚?磧珊薌虻ィ?蛭?舛?暗卮κ兄行模??黿煌??址獎恪薄?lt;br/> 廠房租下來後,畫家唐志岡、葉永青、段玉海、欒小傑、蘇新宏等人便將自己的畫室從已顯擁擠的麻園村中搬出來,迅速進駐了機模廠。緊接著,伍峻、李季、劉建華、潘德海、胡俊、雷燕、孫國娟、宋彥平、林曉東、胡曉剛、鮑利輝、劉亞偉、金志強、金飛豹等30多位藝術家也將自己的眸光撤離麻園村,把工作室開進了雲南的「藝術創作倉庫」,「創庫藝術主題社區」因此得名。
關於「創庫」,葉永青的定義是「以手工和個體勞作為生存方式,以張揚個性為標志,以LOFT為基本樣式的以舊改新的生活區域」。在這樣的基調下,進駐創庫的便不再是單純的畫室,也包括攝影工作室、設計工作室、茶室、餐廳、酒吧等。2000年6月6日,創庫整體開業,所有藝術家的工作室全面對市民開放,旋即引起了昆明文化界、傳媒界乃至國內外藝術團體、企業界的廣泛關注。
如今的創庫已經成為昆明藝術家的先鋒標志和藝術的策源地,很多國際藝術家的進駐計劃都選擇在創庫實施。藝術界對創庫的評價是:「它為藝術家提供了一種親切、隨和且富有彈性的藝術實驗場地和現場氛圍」,有人甚至認為,在昆明不知道創庫會顯得很老土。事實上,在商業氣息較重的昆都和文化巷呆膩了的昆明文化人,也都愛到麻園或者創庫小憩片刻,在這里喝上一聽啤酒,聽上幾段音樂,或任震撼人心的圖畫養一養眼,簡單的日子立即增添了更多包容。
而今,一個令鄭先生無比興奮的現象是:不少雲南藝術家在麻園村中渡過其「厚積期」後,都會選擇到創庫「勃發」,有的甚至還將藝術工作室延展到了大理、麗江等州市,在那裡構建起了當地「創庫」。通過這些「創庫」,具有小眾(貴族化)氣息的文化藝術氛圍正在大眾(平民化)中傳播著,使得地處中華傳統文化版圖邊緣地帶的西疆雲南,日益步入時代主流文化的核心區域。 不論何時、以何種方式來打量雲南美術發展史,「雲南畫派」都將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概念。所謂「雲南畫派」,就是一個滋生於雲南的中國畫現代畫派,以麻園作為根據地,以蔣鐵峰、袁運生、丁紹光、王晉元等當世著名畫家為代表人物,以雲南景物及少數民族形象為主要表現對象,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雲南風情與表現特色的獨特畫風,眾多飽含雲南少數民族綺麗風情的繪畫作品震撼了東西方畫壇。美國畫壇曾出版過一本雲南畫集,將雲南畫派的興起概括為《雲南畫派——中國繪畫的文藝復興》。
對於雲南畫派的技法特點,一份資料是這樣的介紹的:「這個畫派以雲南省為名,成員們一起創作和發展他們獨特的風格,原料用碳石加水粉,用桃膠調和,再用毛筆、調色刀或手指畫在紙上,宣紙和礦物的顏料可永不褪色。為了增強色彩與特殊韻味,他們在宣紙上的兩面加色,所以他們的畫,色彩鮮艷絢麗。」因此,美術界習慣將這一畫風統稱為「重彩畫」。
講究濃重用色和半抽象形象設計的雲南重彩畫,1980年前後步入畫家群體創作的空前繁榮階段,1986年打入美國主流畫界;進入90年代後,日本畫界很快將雲南畫派稱之為「中國現代畫的頂點」。
提「雲南畫派」不可能不提到丁紹光先生——這位雲南畫派的掌門大師、傑出的現代藝術家。曾任教於雲南藝術學院的丁紹光,1962年畢業於中央美工藝術學院,被分配到位於昆明西郊麻園村的雲南藝術學院,從事中國畫、油畫和版畫教學工作。在接踵而至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因「教授西畫」而一度成為政治批評的對象,並因此遠足敦煌,到莫高窟中研習壁畫。1976年,丁紹光便成為了人們公認的雲南畫壇領袖,並由此開創了馳名中外現代畫壇的「雲南畫派」。
1979年,丁紹光將他的大型壁畫《美麗、富饒、神奇的西雙版納》獻給了北京人民大會堂;1983年,他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中國現代重彩畫」課程;1990年,他在日本東京「第一屆國際藝術展」上被評定為十四世紀至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排名第29位),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畫家;1992年3月,他的作品《自夜》在「佳士德中國19世紀——20世紀繪畫拍賣會」上以220萬港幣售出,創下了中國在世畫家作品售價的最高紀錄;隨後,他的絲網印版畫作品展在北京天安門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行,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外籍華裔在世畫家;1995年1月,聯合國郵政總局從他設計的七張重彩畫中選出六張作為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紀念郵票,第七張則被選作「世婦會」的首日封;同年2月,他的藝術中心在美國洛杉磯建成……迄今為止,他已在世界各地舉辦了300多次個人畫展,作品被40多個國家收藏,連續三年被選為「聯合國代表畫家」,被美國五個大城市的市長授予特別獎,成為國際畫壇舉足輕重的人物。法國當代權威美術評論家帕里諾稱他的藝術「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他用一支神似的筆,使自己成為二十世紀的喬托」。
與「雲南畫派」同期走出麻園、引起世界畫壇注目的還有雲南版畫。自1984年以來,雲南版畫在中國畫壇迅速崛起,在全國美展、版畫展中的作品入選數和獲獎數由位列倒數漸至名列前茅,成為繼四川、黑龍江、江蘇之後的中國版畫4大流派之一。國內美術界對雲南版畫的評價是:「雲南版畫家在表現本地區特定生活的藝術實踐中,以可貴的獨創精神,闖出一條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傳統與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的新路,展現了一種新風格、新氣派。雲南版畫的突出成就,打破了自五、六十年代以來在全國范圍內版畫創作實力劃分的既定格局,為中國當代版畫創作的發展和多樣化進程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雲南版畫界的代表人物中,葉公賢先生曾任雲南藝術學院院長,時任雲南畫院副院長的李忠翔先生亦畢業於雲藝美術系,更多出自麻園的少壯派版畫家們也正在各類畫展中名聲鵲起。 不論是在麻園還是創庫,首先躍入人們眼簾的都是各種經營門店的聚落,爾後才是隱藏在這些聚落里的各種文化藝術形態。一篇關於昆明文化藝術聚落的文章這樣描繪說:「創庫,被營造成了一個消費藝術的地方,人們來喝一杯茶,吃一頓飯,就已經與藝術發生了關系……」這就意味著藝術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進行,當然也可以在昆明市的任意一條街道上,以經濟形態來繼續著它的發展進程。
在雲藝戲劇學院2004級廣播電視編導班的板報專欄上,張貼著一幅手繪的《昆明藝術地圖》,分別標示有麻園、創庫、文化巷等都市藝術區域組團。其中在麻園組團一旁,標有酒吧、畫室、出租房、檯球、燒烤、啤酒、說吧等註解;在創庫組團一旁,也標有開品畫廊、諾地卡、紅香蕉等注釋。這些標識,大都是一些經營門店的類別或稱謂,卻沒人能將它們同文化藝術分別開來。
事實上,麻園確實是一個出售藝術的好地方。即便還在雲藝就讀的學生,只要樂意將自己的繪畫習作標上價碼掛出去,信手即可掙得數百元錢;只要樂意教孩子們彈琴,從每對家長那兒也能賺回數百元月薪;胡亂在深巷裡租上一間民房,用不起眼的廢舊建材隨意裝綴一番,取個頗帶自嘲色彩的「吧名」,就能將一瓶進價僅2.60元的啤酒賣出12元好價——「體驗經濟」的超強競爭力就在於:被大多數消費者看好的「藝術氛圍」,恰好是可以高價出售且無需墊付成本的商品。
酒吧、餐廳、茶室等休閑會所會集的創庫,因有數十位職業藝術家扎堆於此而富有文化氣息。實質上,包括葉永青在內的眾多職業藝術家也都有著另一個社會職務,那就是「老闆」(經營業主)——在進行著藝術追求的同時,他們也經營著藝術氛圍所衍生的體驗經濟,使這個藝術主題社區同時兼具了藝術自由市場的色彩。
由於有雲藝源源不絕地提供著「藝術商品經營者」的人力資源,再有麻園、創庫等龍頭市場的帶動,昆明文化經濟近年來呈現出了蓬勃發展之勢。據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昆明市目前已經擁有各類文化企業達8700餘家,從業人員突破10萬人,2003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2.96億元,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4.1%;2004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5億元,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4.3%。不僅如此,全市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迅猛勢頭,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廣場文化、村鎮文化、民族民間文化在全市城鄉蓬勃開展、方興未艾。
至此,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赫然擺在了人們面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拉動昆明乃至雲南經濟騰飛的新經濟增長點,文化不僅可以經營,且雲南文化產業還可以像當年的煙草產業一般進行精心培育。
2005年11月9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麻園傳出:由雲藝創作排演的大型人文藝術舞蹈詩《天地之上》,順利取得了第五屆中國「荷花獎」舞蹈大賽的參賽資格,且這一體現自主創新特色的文化產品經權威部門評估,其無形資產價值高達2800餘萬元。據知情者透露,該文化產品在不久後可能公開吸納社會資金參股經營,與《雲南映象》、《麗水金沙》、《蝴蝶之夢》、《香格里拉》等藝術商品並肩推動雲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
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丹增先生近年來多次表示:「當前,文化與經濟加速融合甚至一體化發展已成為時代變遷的必然趨勢,經濟增長中文化的推動力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新的增長點,綜合競爭力的增強也越來越依賴文化競爭力的增強。」 今年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年」,雲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力爭到今年底使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省GDP的5%,明年達到6%,使之成為雲南省新的支柱產業。作為雲南唯一一所綜合性藝術院校,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到了雲藝肩上,其首要破題就是實現雲南社會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文化與經濟共生互動,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不斷增強,營造文化與經濟和諧發展的和諧文化。
對此,雲藝和麻園都已作好了充分准備。 2004年12月6日,法國《歐洲時報》推出一個專版,以《東方的藝術天才——袁曉岑》為題,翔實介紹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雕塑家袁曉岑先生的藝術成就,認為袁曉岑是「現代最有力量、最有影響的畫家、雕塑家之一,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據著顯著的位置。袁曉岑的作品不僅屬於中國,也是屬於全世界的。」報道還稱,袁先生的寫意花鳥畫構圖優美,造型簡潔准確,筆意傳神,並賦有雕塑般的效果;他的雕塑作品並不刻意追求精細地再現客觀對象,而是使用了如同傳統中國畫的寫意手法,突破了語言、文字及國家、民族的限制,尤其是形體上松動的塑痕與泥味,均具有同羅丹泥塑手法不謀而合的效果。若把他的作品放在羅丹、巴里、蓬蓬、魯德等法國諸大師的雕塑作品中,恐怕誰也分不出明顯的高低。
一個國際知名媒體如此高度評價一位曾生息在麻園村中的雲南藝術家,不為別的,只因為這個村莊和傳承於其中的藝術精神,走在了世界藝術潮流的最前沿。
究竟曾有哪些知名藝術家在麻園村中工作或生活過呢?涉及這一話題的所有資料都顯得十分冗長——「在美術和設計學科領域,有著名美術家廖新學、著名畫家張建中、在全國美展中奪金的版畫家鄭旭、著名雕塑家張志禹、美術理論家李靖寰……在戲劇學科領域,有『五個一工程獎』得主於麗紅、著名戲劇理論家王勝華、新加坡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歐陽庄、『金話筒』獎得主王娟、『中國戲劇文學獎』得主喬嘉瑞……在舞蹈學科領域,有著名舞蹈家於景春、農布七林……在音樂學科領域,有《悲慘世界》的翻譯者李丹和方於、民族音樂學家楊放、『五個一工程獎』得主陳勇、知名作曲家劉曉耕、越南人民軍歌舞團團長阮保田等等。」
如今,尚有吳衛民、李小明、張興榮、張志平、孫建東等一大批當代中國知名藝術家,正在這里傳道授業。
從1959年招生伊始至今的52年歲月中,植根於麻園村中的雲南藝術學院共為國家輸送了7000多名高端藝術人才,其中包括26個雲南民族的藝術領跑人士,眾多引領中國藝術新潮流的藝術新星相繼從麻園村中閃現出來。如今的雲南藝術學院的辦學規模已囊括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成人教育學院、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影視學院、文華學院、附屬藝術學校等辦學單位,在校學生總數逾萬人;全院先後獲得國際獎23項、國家級獎50項、省部級獎289項,完成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25項,令國內外同行們無不側首注目。
慶幸的是,通過近10餘年來匯聚到麻園村中的藝術家及藝人們的積極媒介作用,承載著雲藝的麻園村終於不再「燈下黑」了,已學會用一種寬厚的視角來解讀雲藝始終傳承的藝術形態,他們中的一些人完成了從農民到藝術家的轉變,一些人則主動參與到藝術家們的創作實踐中去,成為了美的締造者。在長期的文化融匯中,整個麻園村都變得藝術起來、個性起來、和諧起來,日益顯示出它同其他城中村在質上的差異。且蘊含在麻園村裡的各種個性元素,也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昆明的其他城中村住民,使得整個昆明都個性化地時尚起來,形同世界前沿文化之都巴黎留在雲南大地上的一塊「飛地」。
⑦ 蝦嘎的獲獎情況
2005年5月,蝦嘎在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大賽獨舞《祭鼓》獲得表演三等獎
2007年4月,蝦嘎在交銀理財杯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獨舞《祭鼓》獲得表演三等獎
2009年11月,蝦嘎在第五屆CCTV舞蹈大賽獨舞《螳螂》獲得表演三等獎
⑧ 山翀的作品榮譽
1998年在第一屆中國舞蹈「荷花杯」大賽中表演雙人舞「萋萋長亭」獲表演金獎「荷花獎」。99年在舞劇「干將莫邪」中擔任女主角,曾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全國CCTV電視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和最受觀眾喜愛演員獎;2000年榮獲第八屆文化部頒發的文華表演獎;首屆全國「荷花杯」全國舞蹈比賽表演金獎;第二屆「荷花杯」舞劇、舞蹈詩比賽最佳女主角表演獎;首屆國際「德爾斐」藝術大賽「特別藝術成就獎」;首屆全國舞劇比賽最佳表演獎;第二屆中國舞蹈節暨第五屆荷花杯舞蹈比賽舞劇《原野》擔任「金子」一角,榮獲評委會頒發最高榮譽並授予「最佳主角」稱號。等眾多殊榮.多年來山翀還積極參加文化部、北京市等地方政府和部門組織的各種公益演出活動並受到好評。
主演舞劇代表作有《原野》、《紅樓夢》、《青春祭》、《菊夫人》、《畢茲卡》、《籬笆牆的影子》、《山水謠》、《媽祖》、《干將與莫邪》、《深圳故事》、《大秦皇朝》、《阿炳》、《月上賀蘭》、《洛神》、《梁祝》等。曾獲全國舞劇比賽金獎,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全國CCTV電視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和最受觀眾喜愛演員獎,第八屆「文化表演獎」,首屆「荷花杯」舞蹈比賽金獎和第二屆「荷花杯」舞劇、舞蹈詩比賽最佳女主角表演獎,第二屆中國舞蹈節「最佳主演獎」,首屆國際「德爾斐」藝術大賽特別藝術成就獎。
多次應邀赴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演出,進行文化交流,被文化部評為「十大傑出青年」。
⑨ 央視春晚的舞蹈《飛天》里的女演員都是從哪裡聚集的
舞蹈編導:戴愛蓮
舞蹈音樂:劉行
舞蹈服裝:張況宇、葉淺予、郁風、肖淑芳先後為該舞設計了服裝,1962年後採用夏亞一的服裝設計
舞蹈首演:1954年北京
首演團體:中央歌舞團
首演演員:徐傑、資華筠
獎項:1955年榮獲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銅獎;1994年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獎。
在敦煌壁畫中,留有我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印記,同時敦煌也是多種文化融會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飛天》取材於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這女子古典雙人舞,是我國第一部根據敦煌壁畫中香音女神(「飛天」)的形象創作的舞蹈作品。
該舞編導戴愛蓮是我國著名的舞蹈表演家、編導家和教育家。
1916年,戴愛蓮出生在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島。12歲時考入當地由白人辦的舞蹈班,並且是班裡惟一的有色人種的孩子。14歲時在倫敦先後進入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芭蕾舞蹈教室和瑪利.蘭伯特芭蕾舞蹈學校學習歐洲古典芭蕾。
1936年戴愛蓮考入魏格曼舞蹈團演員萊斯里在倫敦開辦的舞蹈工作室,潛心研究現代舞。兩年之後,在觀看尤斯芭蕾舞團將人體動作和內在情感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有技術又有藝術表現力的演出時,她發現了自己理想的舞蹈形式。
雖然在中國國內舉目無親,戴愛蓮還是毅然在國難當頭之際的1939年底登上回國的輪船。珍珠港事件後,戴愛蓮與一些文藝家從香港繞道澳門到達廣西桂林,最後抵達重慶,開始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積極奔走。
在周恩來和鄧穎超的關心和鼓勵下,戴愛蓮一回國就開始尋找中國舞蹈的根,為發展中華民族的舞蹈而努力。在中國近現代舞蹈史上,戴愛蓮較早地將豐富多彩的民族民問舞蹈加工成劇場藝術搬上舞台,使人們看到了自己祖國所擁有的豐富的舞蹈藝術寶藏。
《飛天》正是戴愛蓮長期致力於對民族傳統舞蹈繼承與發展的優秀代表作品。在《飛天》中,她再一次繼承、發展了我國傳統舞蹈中的長綢舞技法,以凝練的舞蹈語匯,抒情浪漫的手法,神形並茂地將「飛天」的形象再現於舞台上。舞蹈格調高雅秀麗,注入了作者對自由、光明的嚮往和追求。
除了從壁畫中找到靈感、發掘舞姿,《飛天》還借鑒了戲曲舞蹈中的長袖舞,通過對長袖舞技法的加工、整理、再創造,塑造了一對嚮往自由與幸福的仙女形象。典雅、優美、純靜的《飛天》,首次在中國舞台上再現了敦煌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那飄動如飛的綢帶線條和變化多彩的「綢花」傾述了「香音女神」的心曲,也塑造了少女的純潔、高雅和脫俗的形象。這一對女神,在舞台上或一高一低、一動一靜、一左一右,或聯袂、對望、交繞,長長的袖綢忽如長虹,再若回雲,變幻莫測,充分展示了數千年來中國傳統舞蹈的高超技藝。
《飛天》和《荷花舞》都是20世紀50年代戴愛蓮的代表作,舞蹈公演後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成為全國許多舞蹈團體競相學演並久演不衰的一個舞蹈。英國泰晤士報曾發表評論,稱這個舞蹈「體現了戴女士處理人體造型和舞台空間結構的非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