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州海棠賦
㈠ 寫海棠的詩
海棠詩[說明]
這是大觀園眾姊妺結成「海棠詩社」後首次吟詠。李紈被大家推為社長,負責評詩,迎春限韻,惜春監場。詩成後,大家認為黛玉的最好,李紈卻評寶釵為第一,探春表示贊同,寶玉則為黛玉不平。第二天史湘雲到來,又和了兩首,眾人看了稱贊不已。
其一(賈探春)
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後盆。
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鼻易銷魂。
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
[注釋]1.寒草——秋草。2.苔翠——青翠的苔色。3.「玉是」二句——以玉和冰雪喻白色的花。蘇軾《松風亭下梅花盛開,又韻》詩:「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同時,這又是以花擬人,把它比作仙女,因為《莊子.逍遙游》曾說美麗的神人「肌膚若冰雪」。銷魂,使人迷戀陶醉。4.倩影——美好的身姿。月有痕——月有影。這里的「痕」不是淚痕。李商隱《杏花》詩:「援少風多力,牆高月有痕。」全句說:深夜的月亮照出了白海棠美麗的身影。5.「莫道」二句——不要說白衣仙女會升天飛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黃昏中吟詠呢。縞(音搞),古時一種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白衣。以「縞仙」說花,承前「雪為肌鼻」來。道家稱成仙或飛升叫「羽化」,意思是如化為飛鳥,可以上天。末句用唐代劉兼《海棠花》詩意:「良宵更有多情處,月下芬芳伴醉吟。」
其二(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注釋]1.手瓮——可提攜的盛水的陶器。2.「胭脂」二句——詩的一種修辭句法,意即秋階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邊招來冰雪的精魂。洗出,洗掉所塗抹的而顯出本色。露砌,帶著露水的階台邊沿。北宋詩人梅堯臣《蜀州海棠》詩:「醉看春雨洗胭脂」。3.「愁多」句——花兒愁多怎能沒有痕跡。就玉說「痕」是瘢痕,以人擬「痕」是淚痕,其實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態或含露的樣子。4.「欲償」句——白帝,西方之神,管轄秋事。秋天叫素秋、清秋,因為它天高氣清,明凈無垢,所以說花兒報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也應使自身保持清潔,亦就海棠色白而言。5.婷婷——美好的樣子。
其三(賈寶玉)
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
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
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
[注釋]1.秋容——指花的容貌。2.攢——簇聚。「七節攢成」是說花在枝上層層而生,開得很繁。雪,喻花。3.出浴太真——楊貴妃,字玉環,號太真,為唐玄宗所寵,曾賜浴華清池。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她膚如「凝脂」、「嬌無力」,所以藉以說海棠花,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貴妃事為出典。玄宗曾笑其「鬢亂釵橫,不能再拜」的醉態說:「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見宋人釋惠洪《冷齋夜話》。4.捧心西子——參見《贊林黛玉》注。宋人賦海棠詞中時有以楊妃、西施並舉的,如辛棄疾《賀新郎》、馬庄父《水龍吟》等皆是。5.愁千點——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點」。6.宿雨——經夜之雨。7.獨倚畫欄——指花。參見寶玉《怡紅快綠》詩注。8.清砧怨笛——砧,搗衣石。古時常秋夜搗衣,詩詞中多藉以寫婦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與悲感有關。
其四(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注釋]1.湘簾——湘竹製成的門簾。這句說看花人,「半卷」、「半掩」與末聯的嬌羞倦態相呼應。2.「碾冰」句——因花的高潔白凈而想像到栽培它的也不該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潔來側面烘染。3.「偷來」二句——意即白凈如同梨花,風韻可比梅花。但說得巧妙別致。宋代盧梅坡《雪梅》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輕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蓮花一線香」的詩句,可能都為這一聯所借鑒。4.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蘇軾曾用「縞袂」喻花,有《梅花》詩說:「月黑林間逢縞袂」。這里借喻白海棠,並改「逢」為「縫」,另藏深意。
白海棠和韻二首(史湘雲)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欲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玉燭滴干風里淚,晶簾隔破月中痕。
幽情慾向嫦娥訴,無那虛廊月色昏。
[注釋]1.都門——本指都城中的里門,後通稱京都為都門。這里即是通稱,因小說中大觀園在「帝城西」。2.藍田——縣名,古時以產美玉著名,在今陝西省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3.自是——本是。霜娥——青霄玉女,主管霜雪的女神,亦稱青女。這一句出唐代李商隱《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4.「非關」句——事出唐代陳玄祐《離魂記》傳奇。故事說:張鎰的幼女倩娘與王宙相愛,張鎰將她另許他家,王宙憤恨而訣別遠行,途中倩娘忽然追至,兩人就一起遁去。他們在外地共居五年,回家看父母,家人都驚訝不已。這時,從房中跑出倩娘,與回家的倩娘相抱,合成一體。原來當時倩娘怨忿成病,卧床數年不起,跟王宙外逃的只不過是她的魂魄。這是一個不滿包辦婚姻的幻想故事。5.秋陰——秋天的陰雲。南朝顏延之《陶徵士誄》:「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雲陰與雨雪相連,但秋天無雪,所以要用「何方」二字。「捧出」,將秋陰擬人化,也寫出了花的形狀。6.肯——豈肯。7.蘅芷——蘅蕪、清芷,都是香花芳草。蘿薜,藤蘿、薜荔,都是蔓生植物(皆見之於第十七回)。為下句寫海棠種植隨處適宜而先寫環境。8.斷魂——形容極度悲愁。9.「玉燭」句——白玉色的蠟燭,燭芯燒完、蠟淚滴干時剩下的是一堆凝脂,以喻花。10.「晶簾」句——晶簾即水精簾,從簾內可見簾外景物,唯白色的東西不明顯。所以唐代韋庄《白櫻桃》詩說:「王母階前種幾株,水精簾外看如無。」這里說月中花的姿影被「晶簾隔破」,即韋庄詩意,亦從顏色來寫。11.幽情——隱藏在心中的怨恨。嫦娥,神話人物,本是羿之妻,羿從西王母處帶回不死之葯,嫦娥偷服後飛向月宮。後在詩詞中多以嫦娥寫女子的寂寞孤單。這里花向嫦娥所訴的「幽情」亦與「難尋偶」等語有關。12.無那——無奈。
㈡ 封丘縣遺跡的作文
封丘縣文物遺址
(一)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二)古黃池碑:古黃池古黃池在縣城南113公里處的壩台村東,周穆王曾游於此。據《封丘縣志》載:「天子東游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稱黃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今僅存古黃池碑一通,建磚砌碑樓加以保護。
(三)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晉召公為國君,為鞏固先主霸業,與齊國爭霸,「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平丘」。7月又同盟於平丘。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故址在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
(五)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六)翟母進飯處:楚漢戰爭時,劉邦敗於項羽,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飢餓中在縣城西北隅遇翟母給家人送飯,便向她乞食充飢,翟母贈飯。劉邦稱帝後,為翟母修祠封墓,樹碑立傳。原有「漢高祖遇翟母進飯處」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風化已殘。
(七)息氏墓:位於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戰國時期,宋康王偃驅車出遊,來到青堆,途中見一女子貌美過人,心懷惡念。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東頭築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訪問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韓憑妻息氏,要韓憑將其妻獻給他。韓憑夫婦不從,韓憑在台下自殺,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將他們夫妻分葬道路兩旁,不準合墓。後兩墓各長一棵梓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此為相傳故事「相思樹」。息氏墓前現存石碑一通,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所立。
(八)城隍廟: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創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縣丞張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縣袁仕重建。萬曆十一年(1583),知縣郝國章重修,方亭1座,大門、二門各3間,城隍廟後殿二門上建樓,東西廂房各7間,後寢宮3間,東通錫印宮。清順治九年(1652),河決廟毀,知縣余縉建後殿5間,邑人周維曰升等續建樂樓3間。清乾隆六年(1741),知縣戴兆彳復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謝葆榮主宰封丘時重修大殿3間,拜殿3間,東西廂房各7間,二皂廳、三官廟、土地祠、羅祖廟3間、廣生殿3間、火房3間。修補東屋6間,東樓4間。民國12年(1923),又將大殿、寢宮兩廊、皂君殿、老君殿、牆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廢,設自治籌備處,繼為民眾教育館。1936年,設初級小學。1947年,設中正小學。1958年,拆除戲樓,改建為大門3間和臨街房4間,添建東西廂房各3間,設縣文化館。1978年,老君殿廢。2000年,重修寢宮。今存大殿3間,拜殿3間,大門3間,臨街房4間,東西廂房各10間,寢宮3間。
(九)使君(墓)祠:位於縣城東北2.5公里的王村鄉廟崗村東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使君,東漢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為官勤政愛民。天大旱,視察民情。卒後葬於廟崗。元至大年間(1308~1311),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將墓護以牆垣。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四季常青。嘉慶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累修。民國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屢修。光緒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爺廟山門
(十)天爺廟:位於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十一)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統元年(1909)、民國15年(1926)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十二)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十三)兩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以上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是縣境內所有教堂中規模最大、最高的建築。
(十四)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十五)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徑4米,深4米許;第二套井筒直徑35米,深4米許;第三套井筒直徑3米,深4米。對此井多次開挖未見底,因出水多無法下挖。由於年久井筒有所損壞。1980年修繕後,井的地面口徑35米。
(十七)玄帝廟:位於王村鄉後大馬寺村。此處舊有玄帝殿、碧霞行宮、濟祖殿和東西廂房。今重建。據重修濟源廟記碑記載,該廟始建於明萬曆以前。重修濟源廟記碑,對於考察古代濟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義。此廟中有古樹「龍頭拐」一株,造型別致,誘人圍觀。許長慶墓
(十八)許長慶墓:位於曹崗鄉清河集村西北約1公里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河集村為豫劇祥符調發源地。許長慶(1868~1927),豫劇教育家、活動家,清河集人。他從小熱愛戲曲事業,繼父業,青年時代開始掌管科班事務。光緒十三年(1887),創辦「小天興班」,辦班8期。20多年中培養演員、琴師和鼓師200餘名,為河南戲曲舞台培養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寬0.8米,厚0.22米。碑陽刻《海棠賦》:「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遺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惜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何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落雪紛紛哪忍睹。」行草相間,末尾有鈞陽馬文升、東里高拱、蘭陽艾維新等人的跋語,皆為草書。額篆「宋賢墨寶」四字,碑側鐫趙孟所畫的竹蘭葡萄,並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語,延陵吳寬的題詩,碑身原刻艾維新撰文及明天啟五年(1625)黃陵集所產靈芝圖。
宋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黃州定惠院居住時,樹木雜草滿院,特賦詩一首,曰《海棠賦》,寫在卷上。至明朝,鈞陽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場上獲得此卷。後轉到艾維新之手,刻於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關帝廟時,艾維新令孫將碑賣給廟內。1958年縣文化館將此碑運至館內保存。
(二十一)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寬07米,厚0165米。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碑陰上半部系蘇軾《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間,詞內容為:「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烈士紀念塔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乃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空頭,未轉頭時是夢。」行草相間。其側有吳興趙孟、柏山人宋廣和中州艾維新的跋語。下部系太常鮮於伯機書七言絕句一首:「絕頂深秋生夜涼,鶴飛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還有鄢陵吳寬、蘭陽艾維新的跋。碑額「宋元名筆」四字。此碑由鄢陵劉永成臨,汲縣王諫書,鮮於伯機書七絕,經艾維新刻於石上,至艾公令孫從其墓東靈芝寺於清雍正五年(1729)賣給大山呼關帝廟內。1958年將此碑運至縣文化館內保存。
(二十二)烈士紀念塔:縣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園。塔上銘刻著全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上有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原省濮陽軍區司令員孫正乾,中共濮陽地委書記宋玉璽、專員劉鏡西、副專員劉東明,縣委書記和縣長孔再生等人的題詞。紀念塔為磚石水泥結構,分5層。第一層為塔基,呈圓形;第二層12個石面,12個碑誌;第三層6個面,6個碑誌;第四層6個面,每面都鑲嵌著斗大的燙金字,正南面寫著「封丘縣烈士紀念塔」;最高層系尖頂6面均安裝玻璃,有燈。最高處飾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圍牆和欄桿,四角4個花池,塔前建圓形大花池。1982年後,烈士公園成為縣政府駐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遷至振興路東段縣烈士陵園內。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犧牲處:位於王村鄉陳王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7年10月11日拂曉,封丘縣一區宣傳委員李聚寶率一區幹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國民黨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圍住,敵人發起猛攻。李聚寶他們以樓作屏障,用槍射擊、擲手榴彈、磚砸,一連打退敵人數次進攻,誓死與樓共存亡。最後,敵人放火燒樓,他們血戰6小時,壯烈犧牲。1983年5月,縣政府將十一烈士犧牲處定為革命遺址。
(二十四)國務院獎狀:1958年封丘縣應舉人民公社在農業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顯著,受到國務院嘉獎和表揚,榮獲獎狀一面。獎狀紙質,高50厘米,寬70厘米,裝在玻璃框內。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由新鄉市博物館保管。 (一)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二)古黃池碑:古黃池古黃池在縣城南113公里處的壩台村東,周穆王曾游於此。據《封丘縣志》載:「天子東游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稱黃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今僅存古黃池碑一通,建磚砌碑樓加以保護。
(三)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晉召公為國君,為鞏固先主霸業,與齊國爭霸,「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平丘」。7月又同盟於平丘。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故址在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
(五)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六)翟母進飯處:楚漢戰爭時,劉邦敗於項羽,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飢餓中在縣城西北隅遇翟母給家人送飯,便向她乞食充飢,翟母贈飯。劉邦稱帝後,為翟母修祠封墓,樹碑立傳。原有「漢高祖遇翟母進飯處」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風化已殘。
(七)息氏墓:位於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戰國時期,宋康王偃驅車出遊,來到青堆,途中見一女子貌美過人,心懷惡念。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東頭築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訪問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韓憑妻息氏,要韓憑將其妻獻給他。韓憑夫婦不從,韓憑在台下自殺,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將他們夫妻分葬道路兩旁,不準合墓。後兩墓各長一棵梓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此為相傳故事「相思樹」。息氏墓前現存石碑一通,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所立。
(八)城隍廟: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創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縣丞張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縣袁仕重建。萬曆十一年(1583),知縣郝國章重修,方亭1座,大門、二門各3間,城隍廟後殿二門上建樓,東西廂房各7間,後寢宮3間,東通錫印宮。清順治九年(1652),河決廟毀,知縣余縉建後殿5間,邑人周維曰升等續建樂樓3間。清乾隆六年(1741),知縣戴兆彳復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謝葆榮主宰封丘時重修大殿3間,拜殿3間,東西廂房各7間,二皂廳、三官廟、土地祠、羅祖廟3間、廣生殿3間、火房3間。修補東屋6間,東樓4間。民國12年(1923),又將大殿、寢宮兩廊、皂君殿、老君殿、牆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廢,設自治籌備處,繼為民眾教育館。1936年,設初級小學。1947年,設中正小學。1958年,拆除戲樓,改建為大門3間和臨街房4間,添建東西廂房各3間,設縣文化館。1978年,老君殿廢。2000年,重修寢宮。今存大殿3間,拜殿3間,大門3間,臨街房4間,東西廂房各10間,寢宮3間。
(九)使君(墓)祠:位於縣城東北2.5公里的王村鄉廟崗村東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使君,東漢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為官勤政愛民。天大旱,視察民情。卒後葬於廟崗。元至大年間(1308~1311),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將墓護以牆垣。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四季常青。嘉慶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累修。民國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屢修。光緒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爺廟山門
(十)天爺廟:位於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十一)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統元年(1909)、民國15年(1926)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十二)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十三)兩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以上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是縣境內所有教堂中規模最大、最高的建築。
(十四)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十五)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徑4米,深4米許;第二套井筒直徑35米,深4米許;第三套井筒直徑3米,深4米。對此井多次開挖未見底,因出水多無法下挖。由於年久井筒有所損壞。1980年修繕後,井的地面口徑35米。
(十七)玄帝廟:位於王村鄉後大馬寺村。此處舊有玄帝殿、碧霞行宮、濟祖殿和東西廂房。今重建。據重修濟源廟記碑記載,該廟始建於明萬曆以前。重修濟源廟記碑,對於考察古代濟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義。此廟中有古樹「龍頭拐」一株,造型別致,誘人圍觀。許長慶墓
(十八)許長慶墓:位於曹崗鄉清河集村西北約1公里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河集村為豫劇祥符調發源地。許長慶(1868~1927),豫劇教育家、活動家,清河集人。他從小熱愛戲曲事業,繼父業,青年時代開始掌管科班事務。光緒十三年(1887),創辦「小天興班」,辦班8期。20多年中培養演員、琴師和鼓師200餘名,為河南戲曲舞台培養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寬0.8米,厚0.22米。碑陽刻《海棠賦》:「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遺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惜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何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落雪紛紛哪忍睹。」行草相間,末尾有鈞陽馬文升、東里高拱、蘭陽艾維新等人的跋語,皆為草書。額篆「宋賢墨寶」四字,碑側鐫趙孟所畫的竹蘭葡萄,並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語,延陵吳寬的題詩,碑身原刻艾維新撰文及明天啟五年(1625)黃陵集所產靈芝圖。
宋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黃州定惠院居住時,樹木雜草滿院,特賦詩一首,曰《海棠賦》,寫在卷上。至明朝,鈞陽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場上獲得此卷。後轉到艾維新之手,刻於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關帝廟時,艾維新令孫將碑賣給廟內。1958年縣文化館將此碑運至館內保存。
(二十一)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寬07米,厚0165米。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碑陰上半部系蘇軾《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間,詞內容為:「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烈士紀念塔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乃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空頭,未轉頭時是夢。」行草相間。其側有吳興趙孟、柏山人宋廣和中州艾維新的跋語。下部系太常鮮於伯機書七言絕句一首:「絕頂深秋生夜涼,鶴飛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還有鄢陵吳寬、蘭陽艾維新的跋。碑額「宋元名筆」四字。此碑由鄢陵劉永成臨,汲縣王諫書,鮮於伯機書七絕,經艾維新刻於石上,至艾公令孫從其墓東靈芝寺於清雍正五年(1729)賣給大山呼關帝廟內。1958年將此碑運至縣文化館內保存。
(二十二)烈士紀念塔:縣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園。塔上銘刻著全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上有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原省濮陽軍區司令員孫正乾,中共濮陽地委書記宋玉璽、專員劉鏡西、副專員劉東明,縣委書記和縣長孔再生等人的題詞。紀念塔為磚石水泥結構,分5層。第一層為塔基,呈圓形;第二層12個石面,12個碑誌;第三層6個面,6個碑誌;第四層6個面,每面都鑲嵌著斗大的燙金字,正南面寫著「封丘縣烈士紀念塔」;最高層系尖頂6面均安裝玻璃,有燈。最高處飾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圍牆和欄桿,四角4個花池,塔前建圓形大花池。1982年後,烈士公園成為縣政府駐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遷至振興路東段縣烈士陵園內。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犧牲處:位於王村鄉陳王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7年10月11日拂曉,封丘縣一區宣傳委員李聚寶率一區幹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國民黨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圍住,敵人發起猛攻。李聚寶他們以樓作屏障,用槍射擊、擲手榴彈、磚砸,一連打退敵人數次進攻,誓死與樓共存亡。最後,敵人放火燒樓,他們血戰6小時,壯烈犧牲。1983年5月,縣政府將十一烈士犧牲處定為革命遺址。
(二十四)國務院獎狀:1958年封丘縣應舉人民公社在農業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顯著,受到國務院嘉獎和表揚,榮獲獎狀一面。獎狀紙質,高50厘米,寬70厘米,裝在玻璃框內。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由新鄉市博物館保管。
㈢ 海棠最有名的詩句關於海棠的詩句
1.詠海棠最著名的詩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2.關於海棠的詩詞,出名的,較詳細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
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幫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稱斷腸花,思鄉草。
有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的意思。又因為其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艷難以描繪,又來比喻美人。
南宋陸游詩雲:「雖艷無俗姿,太皇真富貴。」形容海棠艷美高雅。
陸游另一首詩中:「猩紅鸚綠極天巧,疊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鮮艷的紅花綠葉及花朵繁茂與朝日爭輝的形象。
3: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
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曲故流傳後.蘇東坡據此寫了一首《海棠》∶《海棠》作者:蘇軾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一首詠海棠的詩。
詩的頭兩句,描繪海棠所生長的富麗環境,表明海棠的珍貴。後兩句寫深夜也點燃蠟燭去欣賞海棠花,詩人愛花、愛美之情極為深切,這樣做也夠浪漫了。
描寫精緻,用海棠比擬美人,更為生動。到了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根據'海棠春睡'典故,豐富了想像,畫了一幅《海棠美人圖.有詩雲∶《題海棠美人》作者:唐寅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
自今意思誰能說,一片春心付海棠。宋代《春暮游小園》作者:王淇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作者:蘇軾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3.關於海棠花有什麼典故和有名的詩句
海棠與名人典故 海棠花以其風姿艷質贏得世人的喜愛,歷史上楊玉環、杜甫、蘇軾、周恩來、張大千等名人與海棠結下了不解的淵源。
據北宋樂史《楊太真外傳》記載:「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此典故代代流傳,「海棠春睡」成為後代詩人畫家不斷吟詠描繪的題材。
後代的文學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楊玉環,後發展為以海棠花喻美女。? 唐宋歌詠海棠的文人墨客眾多,但獨不見杜甫的海棠詩。
四川的海棠在唐時已名聞天下,杜甫又久居蜀地,吟遍了當地的各種花卉,卻無一首歌詠海棠的詩篇,後人屢疑之。晚唐詩人鄭谷在《蜀中賞海棠》詩中雲:「浣花溪上空惆悵,子美(杜甫)無情為發揚。」
王安石也提到:「少陵(杜甫)為爾牽詩興,可是無心賦海棠。」吳中復認為海棠姿色妖冶,連杜甫都很難下筆描繪,「子美詩才猶擱筆,至今寂寞錦城中」。
陸游則分析杜甫有海棠詩,但已失傳。北宋還傳出第三種解釋:杜甫不寫海棠詩是諱其母乳名之故。
這一無稽附會之談,遭清代學者李漁的抨擊:「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詠到,一詩偶遺,即使後人議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難為也!」總之,杜甫為何不吟海棠備受文人猜疑。? 宋代文人雅士開始有意識引種栽培海棠。
蘇東坡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到閘口探望學生邵民瞻,並將所攜海棠栽植於邵氏天遠堂前。之後,蘇軾來書必問:「海棠無恙乎?」邵氏則報:「海棠無恙。」
至今此樹尚存活於江蘇省宜興市閘口鄉永定村,1982年宜興在原址重建海棠園。 海棠是周恩來總理生前最鍾愛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內廣植西府海棠。
1954年春,西花廳海棠盛開時,周總理正在瑞士參加日內瓦會議,無法親臨賞花,於是鄧穎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標本,夾在書中託人帶給總理。總理看到這來自祖國蘊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動,百忙中也沒忘記回贈鄧穎超熱情問候,託人帶回一枝芍葯給鄧穎超。
周恩來與鄧穎超千里迢迢贈花問候,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 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喜愛梅花、荷花、海棠等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植物,在旅居美國時曾向友人乞討海棠,並作有《乞海棠》:「君家庭院好風日,才到春來百花開;想得楊妃新睡起,乞分一棵海棠栽。」
張大千聽說百里之外種有名貴的垂絲海棠,為求購數本,甚至願意典當畫作,節衣縮食,「典畫征衣更減糧,肯教辜負好時光;聞道海棠尚未聘,未春先為辦衣裳」。這足見他對海棠的熱愛。
1958年,張大千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世界偉大畫家。1982年底,身居台北的張大千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作《海棠春睡圖》贈與四川老友,畫上折枝海棠設色艷麗,形態嬌媚,並題詩表達自己對祖國和老友的思念之情。
海棠與文學 對海棠花文化有所反映的文學作品相當多,下面僅列舉詩句、小說、戲曲中涉及海棠花文化的部分作品。? (一)詩詞中的海棠花文化? 海棠栽培始盛於唐,唐人鄭谷有詠海棠詩:「春風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
穠麗最宜新著雨,妖嬈全在欲開時……」鄭谷寫出了至今為人所稱道的海棠「新著雨」、「欲開時」的艷麗妖嬈的風姿神采,海棠讓詩人鄭谷看不足、寫不完,飲酒賦詩,流連忘返。? 北宋詠海棠詩中最有名的當數蘇軾於元豐七年謫居黃州所作的《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海棠詩膾炙人口,唐明皇以海棠之明媚喻楊貴妃的嫵媚,蘇軾則反其意而行,以楊太真之風流喻海棠的明媚。
詩人以花擬人,寫出愛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實是惜己,藉以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宋代另一位大詩人陸游也對海棠如痴如醉,在《花時遍游諸家園•之二》中雲:「為愛名花抵死狂,只愁風日損紅芳。
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抵死狂」即格外的狂,詩人深諳花性,擔心海棠的嬌美不堪風吹日曬,便連夜上奏玉帝的通明殿,請求多借些陰天,好讓海棠常開不衰。
《花時遍游諸家園》共十首,是陸游在成都時為海棠而寫的組詩。陸放翁在《海棠歌》里唱道:「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僕爾。
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葯應羞死。」因愛海棠,陸放翁獲「海棠癲」的雅號。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對海棠也有特殊的感情,創作了眾人耳熟能詳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綠肥紅瘦」貼切地點出了一夜風雨過後海棠的變化,綠、紅兩種顏色代指海棠葉和海棠花,肥、瘦兩種形態傳神地描繪了雨後枝葉茂盛和花瓣凋萎,既生動形象又准確得體。
「綠肥紅瘦」歷來為人所稱道,簡直可以作海棠的代稱。? ? 金人元好問有《清平樂》:「離腸宛轉,瘦覺妝痕淺。
飛去飛來雙燕語,消息知郎近遠。樓前小雨珊珊,海棠簾幕輕寒。
杜宇一聲春去,樹頭無數青山。」這首詞表達了傷春思遠的閨情,抒寫了輕而遠的相思,以及對青春的留戀和對生命的眷戀。
這些情緒並不是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對。
4.關於海棠花有什麼典故和有名的詩句
1、《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朝】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譯文:海棠枝間新長出的綠葉層層疊疊的,小花蕾隱匿其間微微泛出些許的紅色。
一定要愛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輕易地盛開,姑且讓桃花李花在春風中盡情綻放吧! 2、《題磁嶺海棠花》 【唐朝】溫庭筠 幽態竟誰賞,歲華空與期。 島回香盡處,泉照艷濃時。
蜀彩淡搖曳,吳妝低怨思。 王孫又誰恨,惆悵下山遲。
3、《賞海棠花妖詩》 【清朝】高鶚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為底開? 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復佔先梅。 4、《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張園賞海棠作》 【宋朝】管鑒 春陰漠漠。
海棠花底東風惡。 人情不似春情薄。
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綠尊細細供春酌。
酒醒無奈愁如昨。 殷勤待與東風約。
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卻。 5、《海棠花》 【唐朝】劉兼 淡淡微紅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
煙輕虢國顰歌黛, 露重長門斂淚衿。 低傍綉簾人易折,密藏香蕊蝶難尋。
良宵更有多情處,月下芬芳伴醉吟。 (3)沂州海棠賦擴展閱讀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玉棠富貴」的意境。
另外海棠花又稱斷腸花,思鄉草。有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的意思。
又因為其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艷難以描繪,又來比喻美人。
5.有關海棠的詩句
海棠 北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春晴懷故園海棠 宋——楊萬里
故園今日海棠開,夢入江西錦綉堆。萬物皆春人獨老,一年過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濃淡,欲墮還飛絮往來。無那風光餐不得,遣詩招入翠瓊杯。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海棠溪 唐——薛濤
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
海棠春 宋——馬子嚴
柳腰暗怯花風弱。紅映鞦韆院落。歸逐燕兒飛,斜撼真珠箔。
滿林翠葉胭脂萼。不忍頻頻覷著。護取一庭春,莫彈花間鵲。
題磁嶺海棠花 唐——溫庭筠
幽態竟誰賞,歲華空與期。島回香盡處,泉照艷濃時。
蜀彩淡搖曳,吳妝低怨思。王孫又誰恨,惆悵下山遲。
海棠 唐——鄭谷
春風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穠麗最宜新著雨,嬌饒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梁廣丹青點筆遲。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海棠花 唐——劉兼
淡淡微紅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煙輕虢國顰歌黛,露重長門斂淚衿。
低傍綉簾人易折,密藏香蕊蝶難尋。良宵更有多情處,月下芬芳伴醉吟。
海棠美人圖 明——唐寅
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自今意思和誰說,一片春心付海棠。
海棠 北宋 ——黃庭堅
海棠院里尋春色,日炙薦紅滿院香。不覺風光都過了,東窗渾為讀書忙。
海棠花 北宋——王安石
綠嬌隱約眉輕掃,紅嫩妖饒臉薄妝。巧筆寫傳功未盡,清才吟詠興何長。
詠白海棠六首 清——曹雪芹
第一首——蕉下客(賈探春)
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後盆。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
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道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
第二首 ——蘅蕪君(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台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第三首——怡紅公子(賈寶玉)
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
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
第四首——瀟湘妃子(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第五、六首——枕霞舊友(史湘雲)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亦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朝昏。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玉燭滴干風里淚,晶簾隔破月中痕。幽情慾向嫦娥訴,無奈虛廊夜色昏。
海棠 清——龔自珍
黃金華發兩飄蕭,六九童心尚未消。化起海紅簾底月,西廂花影怒廣潮。
吳氏園海棠 現代——陳寅恪
無風無雨送殘春,一角園林獨愴神。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猶是去年人。
夢回錦里愁如海,酒醒黃州雪作塵。聞道通明同換劫,綠章誰省淚沾襟
6.描寫海棠的詩句
唐人李紳的《海棠詩》中有句雲「海邊奇樹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瓊蕊籍中聞閬苑,紫芝圖上見蓬萊」,《春暮游小園》宋代 王淇 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宋代 蘇軾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海棠》宋代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以下是出自《紅樓夢》 探春《詠白海棠》 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後盆。
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 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 寶釵《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寶玉《詠白海棠》 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 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
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 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湘雲《詠白海棠》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亦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朝昏。 湘雲《詠白海棠》其二 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7.與海棠有關的詩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出自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出自宋·陳與義《春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㈣ 關於海棠花有什麼典故和有名的詩句
1、《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朝】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譯文:
海棠枝間新長出的綠葉層層疊疊的,小花蕾隱匿其間微微泛出些許的紅色。一定要愛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輕易地盛開,姑且讓桃花李花在春風中盡情綻放吧!
2、《題磁嶺海棠花》
【唐朝】溫庭筠
幽態竟誰賞,歲華空與期。
島回香盡處,泉照艷濃時。
蜀彩淡搖曳,吳妝低怨思。
王孫又誰恨,惆悵下山遲。
3、《賞海棠花妖詩》
【清朝】高鶚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為底開?
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復佔先梅。
4、《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張園賞海棠作》
【宋朝】管鑒
春陰漠漠。海棠花底東風惡。
人情不似春情薄。
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綠尊細細供春酌。酒醒無奈愁如昨。
殷勤待與東風約。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卻。
5、《海棠花》
【唐朝】劉兼
淡淡微紅色不深,依依偏得似春心。
煙輕虢國顰歌黛,露重長門斂淚衿。
低傍綉簾人易折,密藏香蕊蝶難尋。
良宵更有多情處,月下芬芳伴醉吟。
(4)沂州海棠賦擴展閱讀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玉棠富貴」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稱斷腸花,思鄉草。有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的意思。又因為其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艷難以描繪,又來比喻美人。
㈤ 求翻譯賀新郎(賦海棠)
賀新郎(賦海棠)
著厭霓裳素。染胭脂、薴羅山下,浣沙溪渡。誰與流霞千古醞,引得東風相誤。從臾入、吳宮深處。鬢亂釵橫渾不醒,轉越江、剗地迷歸路。煙艇小,五湖去。
當時倩得春留住,就錦屏,一曲種種,斷腸風度。才是清明三月近,須要詩人妙句。笑援筆、殷勤為賦。十樣蠻箋紋錯綺,粲珠璣、淵擲驚風雨。重喚酒,共花語。
【註解】
1、著厭:穿厭。
2、霓裳:《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樂音嘈雜清麗,明皇歸制霓裳羽衣曲。」
3、素:白色。
4、胭脂:紅色。王禹偁《村行》:「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5、薴羅山:《吳越春秋》:「越王得薴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注雲:「薴羅山在諸稽縣南五里,西施、鄭旦所居,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
6、浣沙溪:若耶溪,為西施浣紗之所。《會稽志》:「若耶溪在今會稽南二十五里,北流與鏡湖合。」
7、流霞:《論衡》:「河東項曼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時有數仙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愴。口飢欲食,輒飲我流霞一杯。美飲一杯,數月不飢。』」代指美酒。
8、醞:醞釀。
9、引得句:張先《一叢花令》:「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10、從臾句:溫庭筠《南鄉子》:「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11、吳宮:《吳越春秋》載,越王句踐進西施於吳王。吳王得之,為築姑蘇台,游宴其上。薛昭蘊《浣溪沙》:「傾國傾城恨有餘,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凝睇雪肌膚。」
12、鬢亂釵橫;寫女子睡中情態。韋庄《思帝鄉》:「雲髻墜,鳳釵垂,髻墜,釵垂無力,枕函欹。」
13、轉越江三句:世傳越復滅吳,西施隨范蠡而去,泛舟五湖。剗地:無端。
14、錦屏:裝飾華美的屏風。溫庭筠《番女怨》:「畫樓離恨錦屏空,杏花紅。」
15、一曲二句:馮延己《採桑子》:「縱有笙歌亦斷腸。」
16、援筆:提筆。
17、十樣蠻箋:韓浦詩:「十樣蠻箋出益州。」
18、粲:鮮明光亮。
19、珠璣:珠子,比喻美好的詞句。
20、驚風雨:杜甫《寄李白十一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㈥ 含海棠的詩句
終共公言數來者,海棠端的免包羞。
——林逋《梅花》
海棠盛西蜀,豪壓春風塗。
——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
應無白傳思春草,卻有東坡賦海棠。
——蘇泂《金陵雜興二百首》
到得經筵春講罷,海棠花影數磚移。
——王珪《宮詞》
風條舞綠水楊柳,兩點飛紅山海棠。
——無名氏《春遊》
月下看荼醾,燭下看海棠。
——陸游《海棠》
洛下只知海棠會,嶺南競作荔枝圖。
——方蒙仲《和劉後村梅花百詠》
錦暖海棠欲睡,絮濃楊柳初眠。
——李石《扇子詩》
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王淇《春暮游小園》
海棠院里尋春色,日炙薦紅滿院香。
——黃庭堅《海棠》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陳與義《春寒》
少陵不賦海棠詩,留得風流相國詞。
——全大用《海棠》
江行了不按春光,江路欣看得海棠。
——袁說友《海棠》
海棠栽植遍塵寰,未必成都欲詠難。
——張冕《海棠》
海棠最佳須老叢,遠及百年花始紅。
——周弼《海棠》
夜來聽得遊人語,不見梅花見海棠。
——戴復古《海棠》
江燕入朱合,海棠繁錦條。
——梅堯臣《海棠》
海棠初發為題詩,倏見輕紅萬點吹。
——樓鑰《海棠》
缾中海棠花,數酌相獻酬。
——陸游《海棠》
海棠昨日始萌芽,一夜驚雷發萬葩。
——樓鑰《海棠》
海棠裊裊弄胭脂,雨入枝頭睡正宜。
——俞桂《海棠》
要識吳同蜀,須看線海棠。
——梅堯臣《海棠》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李彌遜《虞美人》
㈦ 《海棠賦之深宮》最新txt全集下載
海棠賦之深宮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時值三月,天氣已轉暖,微風陣陣,海棠花輕盈飄落,灑點溪中,逐波而去,此景雖美,卻莫名有點感傷。撿起水中的一朵粉海棠,置於鬢發,水中倒映出自己的嬌容,娥眉青黛,明眸皓齒,桃笑李妍。青蔥柔荑戲水,輕呤:「一樹花開二月欣,枝柔葉茂獨斯文,緋霞淡彩風流韻,占卻春光五六分。」
「好詩!」好豪邁的聲音。
我趕忙站起轉身。眼前站著兩位雙十左右的男子,一位懷抱寶劍,身著湖藍色長袍,年紀雖不大,卻讓人覺得心思慎重沉穩。而另一位身著白袍,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眉宇間有種難以形容的貴氣,剛才那聲音就發至此人之口。
「小姐好才情!」那男子向我邁近了一步,他微笑著,眼中有絲戲謔,「小姐在此等哪位才子嗎?」
聽他此語,不禁有些嬌羞,但不頗對他的戲謔感到厭惡,好生生的一副皮囊,本性卻如此劣質。於是開口應道:「是啊,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意思是說,一個女孩子本來跟某帥哥有個約會,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