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淺浮雕荷花圖

淺浮雕荷花圖

發布時間: 2022-09-02 15:58:41

『壹』 誰知道關於愛國的現代詩長一點

《我用殘損的手掌》

現代詩人: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裡,永恆的中國!

(1)淺浮雕荷花圖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是戴望舒在1942年7月3日寫的。時值抗日戰爭的中段,1942年4月,詩人在香港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被投入監獄,受盡嚴刑拷打。1942年7月,詩人獲保釋,摸著自己的遍體鱗傷,聯想到祖國的河山何嘗又不是如此。

作者懷著對外族侵略的痛恨憤慨,對祖國和人民的同情愛憐,飽蘸感慨,於是寫下了這如泣如訴的詩篇。

2、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餘杭區)人。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

『貳』 頤和園中體現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是

在古都北京,宮殿、民居、苑囿、宗教建築等是其古代城市建築的主體,到了近代它體現出具有包容各種文化的特徵。這中間既有對外來建築文化的主動包容,也有對外來文化滲透的被動改造,並且伴隨著對近代資本主義入侵的無奈。當人們回顧這些詮釋北京歷史進程的生動文物的時候,常常會被那些中外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精彩細節所深深吸引。
1、早期「西洋樓式」建築頤和園石舫
頤和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時稱清漪園,曾建有大型石船,是乾隆皇帝及其母放生之所,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仿外國游輪又重建,把原來中式的艙樓改建成洋式的雕花屋頂,並在石舫兩側添加了兩個石造的西式機輪,並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清晏舫」。整個船體長36米,建築面積326.2平方米,用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兩層艙樓系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用磚雕裝飾,舫內滿鋪西洋地磚,門窗上面也鑲嵌了特製的彩色玻璃,精巧華麗,船頭抱廈里柱雕花,楣子下懸掛「清晏舫」匾。石舫做法其實仍遵從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技術,只是在裝修上做了洋式處理,「清晏舫」的匾額肯定是中式的。雖然這只是一座艙樓,距圓明園西洋樓建成過了一百多年而出現的建築作品,但在北京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是「西洋樓式」在北京地區的代表之作。
2、王府井天主堂里的中式楹聯
位於王府井大街的天主教堂,始建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經歷了幾次廢建,現存的教堂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用《辛丑條約》賠款由法國和愛爾蘭遣使會合作重建,總佔地面積近1公頃。院內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坐落於青石台基之上,面闊約25米,進深約60米,共計約30間,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大堂正面開三個門,南北兩側有旁門,在上有「1905」字樣。堂體外牆厚實,窗戶較小,門窗上部為半圓形拱環。堂頂上有三座圓拱形堡頂,上立有十字架,中間略大,兩邊略小。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柱徑為0.65米,柱礎為方形,兩側掛有許多內容為耶穌受難故事的油畫,是典型的羅馬式教堂,就是這樣的一個完全舶來的建築形式,在正門石柱上有楹聯「庇民大德包中外」,「尚文宏勛冠古今」,橫額為「惠我東方」,帶有明顯的中式文化的痕跡。
3、中西合璧的瑞蚨祥店門
瑞蚨祥綢布店開業於清朝光緒19年(1893年)。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型大小,為舊京城「八大祥」之首。位於大柵欄街5號,1900年被焚後重建,1901年重建完成。該建築為磚木結構,全部建築由店堂和附屬用房兩部分組成。店堂平面為南北方向的長方形,由傳統建築屋頂單元(勾連搭卷棚)組成,入口處是兩層樓高的鐵皮天棚。此外均為木屋架、磚牆;店前有洋式鐵皮頂罩棚,朝南的主立面為深綠色,上有五幅白色大理石雕刻,主題為中國傳統的「松鶴延年」、「牡丹圖」、「荷花圖」等,中央入口處採用淺黃色及石頭本色。建築總體上為中國民間傳統的做法,店面採用了一些西洋建築變形的局部,稱之為「從中國民間渠道接受外來建築文化影響的一個典範」。
4、帶有雲龍浮雕的正陽門東車站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始建於1901年,1906年投入使用,於1966年拆除,只剩下鍾樓部分及與之相連的兩層辦公樓,現開辟為博物館。這個車站由英國人修建,所以建築的風格體現了英國流行的特點,牆體使用紅磚,兼以白色石材,形成引人矚目的效果,平面為矩形,牆體採取英式砌法,既一層順磚,一層頂磚交替砌築,主樓二層,磚牆磚柱木桁架,瓦楞鐵皮屋頂,中間開天窗,外牆用紅磚和水泥抹灰相間處理。候車室的山牆面呈弧形,弧形兩端各鑲一塊只有中國才有的雲龍浮雕。龍,是我國古代皇權的象徵,為皇家專用。那它為什麼會裝飾在京奉鐵路車站上呢?京奉鐵路連接的是北京與滿清故都盛京奉天(今沈陽),有「大清第一路」之稱,因此這里便出現了龍的形象。建築史專家們稱之為「東車站建築是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英國風格建築」。
5、北京協和醫學堂的大屋頂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協和醫學院,再前身為北京協和醫學堂,位於東單北大街路西。由英、美幾個教會在1906年創辦,1917年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投資,在東單三條胡同原豫王府奠基建新校舍,分兩期建設,其中1917年至1925年建成14座樓房,設計皆由美國人負責,整體為磚混結構。新校舍建築群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水泥和磚石,其內部的裝修主要是西式的,建築採用灰磚磨磚對縫,而牆體之上為廡殿式綠琉璃瓦大屋頂,中間加一道琉璃腰檐,下為漢白玉台基欄桿,模仿的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傳統,被稱之為「中西建築形式的拼湊」,當然我們不能簡簡單單的用穿西服戴氈帽來比喻,遠遠望去青磚牆體上的綠琉璃瓦大屋頂也還是獨具特色的。
6、四合院中的西式點綴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築形式,其典型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軸線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東西廂房及與正房相對的南房,稱之為四合,並以房屋後牆及院牆圍成封閉式的宅院。較大的宅院沿主軸線布置數個這種「一正兩廂」的院落,形成多進院;更大的宅院則幾個多進院並列,且附有花園。進入近代以後,有些四合院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西式建築形式成為重要的點綴。後圓恩寺胡同7-9號院位於交道口南大街西側,曾是清末慶親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院內西部為中式傳統四合院;中部為西式二層樓,樓前有圓形噴泉水池,周圍點綴原圓明園石刻,池東南有一花崗岩稜柱西式圓亭;東部有假山有游廊。抗日勝利後曾為蔣介石行轅,1984年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兼收並蓄是北京近代建築的重要特點,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那個時代帶來的變化。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漫長變化的歷史的有形記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也需要全社會給以珍視和保護。

『叄』 徽州三雕的歷史源流

木雕,清末民初,績溪縣胡國賓、汪聚有名噪一時。歙縣李祥順善雕,作品有歙縣深渡下鋪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張翰飛宅等。民國期間,歙縣吳炳烈、汪敘倫、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紀30~40年代,結為木雕團體在歙行藝。吳氏等人以徽劇為內容,豐富了木雕題材,他們曾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木雕製作,流傳於世的主要作品有《喜慶豐收》、《鄭成功解放台灣》、《和平頌》、《牛》、《耕織圖》、《黃山風景》、《雷鋒》、《紅燈記》等。民國初年,黟縣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門窗、楣罩分別聘請歙縣方子貴師徒5人和黟縣程雙喜師徒3人雕刻,十分精細。
石雕,相傳黃鼎、朱雲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為清乾隆年間黟縣人。歙縣北岸吳氏宗祠「敘倫堂」於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內西湖景石雕拱板為黟縣余忠臣所刻。歙縣王仙伯曾赴京參加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石雕製作。1979年以後,歙縣吳觀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吳氏石雕構圖嚴謹,刀法細膩。屯溪區馮有進、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並擅硺石獅。
據史記記載,古徽州歷史悠久,從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兩千年。它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黃山腳下,山水秀麗,人傑地靈。歷以商賈眾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內外,徽商的發展繁榮了文化教育事業,造就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朴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州篆刻、徽派建築、徽雕等徽州文化,成為我國三大學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這樣發達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清代雕刻細膩繁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榭,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到了明清年間,三雕藝術發展最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謂是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智慧的結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遊客和考古者。
始建於宋,大修於明嘉靖年間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藝術就是一個佐證。古祠木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種圖案。在藝術上有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要是從含義來看,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徵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肆』 什麼是並帝蓮花!

並蒂蓮有「花中君抄子」之稱,是荷花中的極品,象徵著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並蒂蓮,莖桿一枝,花開兩朵,可謂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徵。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並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徵,諭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 並象徵男女愛情纏綿;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民間傳說中,並蒂蓮的出現是吉祥之兆。

『伍』 八仙賀壽磚雕有哪些歷史呢

磚雕指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製作工藝與核心是使用金磚等級的成品青磚進行表面深度雕刻,這是我國幾百年來傳統意義上真正的磚雕,傳統磚雕精緻細膩、氣韻生動、極富書卷氣等特點。磚雕是模仿石雕而來,但比石雕更經濟,省工,因而也較多被採用,特別是在民間建築中應用較為普遍。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以保持建築構件的堅固,能經受日曬和雨淋。在民居建築中,磚雕多用於大門門樓,山牆墀頭、照壁、牆面等處,表現風格力求生動,活潑。磚雕的工藝過程制磚:

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刻劃輪廓,如同繪畫中的勾勒)、壓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減地平雕(陰線刻劃形象輪廓,並在形象輪廓以外的空地鑿低鏟平)等。磚雕的歷史沿革磚雕可追溯到東周,經歷朝歷代發展,到明清達到頂峰,雕刻精巧,有的陪襯以灰泥雕塑或鑲嵌瓷片,爭奇斗勝,富貴華麗。清代後期,磚雕趨向繁縟細巧,具有繪畫的藝術趣味,充分表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

『陸』 什麼是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4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為古徽州地區明清時期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四雕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徽州四雕是在發達的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徽州能工巧匠的佳作。

致富了的徽商回到家鄉,花巨資修建了很多祠堂、牌坊、宅第等,這使徽州雕刻有了「用武之地」,客觀上促進了徽州雕刻藝術的發展。

另外,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多才多藝的能工巧匠在雕刻上肯花費時間,加上匠心獨運,使得徽州四雕藝術特色獨具、精湛雋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極。

徽州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時達到極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

四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上,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

徽雕藝人不但具有濃厚的傳統技藝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一般先審材度勢,大處著眼,即確定好雕刻對象的位置、比例、上下關系。

同時還要考慮好某處應用某種技法,如對稱、呼應、疏密、虛實、明暗、剛柔以及立體感、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規律,都要有所權衡,做到胸有成竹。

然後再分層次運刀,遂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致入微的刻畫。

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徽州木雕裝飾主要體現在內部建築的重點部位上,如主梁、構架、斗拱、雀替、門、窗、扇板、欄板,以及傢具裝飾上。

明代的木雕裝飾整潔明快、線條粗拙奔放,圖案多呈菱形、方格形、迴文形等幾何形狀。而清代的木雕雕工精細、考究,雕鏤的層次更多。

始建於宋代,在明代嘉靖年間大修過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3種圖案。

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版令人陶醉。

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徵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黟縣宏村承志堂的木雕飾件是中晚清時期作品的代表,特別是廳堂梁枋上的木雕極為精細,枋中心有一組群雕,梁兩頭有彎月曲線。主枋上一幅「百子圖」,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構圖之精巧、造型之優美,表意之深刻,堪稱木雕中的珍品。西廂房的「八駿圖」、東廂房的「十鹿圖」,採用突起式浮雕,人物眾多,或弈棋,或吟詩,或踏青,或細語,神態各一、細膩逼真。

許多圖案都是在三四厘米厚的木板上雕刻出六七個層次,其技藝令人驚嘆。

徽州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門罩、大門口裝飾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樑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獅以及石窗、石欄桿、門額等。

由於黟縣西遞產的「黟縣青」大理石,質地堅韌,紋理細膩,富有光澤,成為雕琢石雕作品的優良材料。

石雕題材造型豐富多樣,果木、動物、雲彩、花葉,不一而足。石雕圖案多有「喜鵲登梅」、「歲寒三友」等。

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有一對保存完好的黟縣青大理石石雕寶瓶,其瓶身所飾山水雲霧花紋圖案,採用了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手法,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西遞村「西園」中有一對漏窗,左為松石圖案,奇松從嶙剛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剛勁凝重;右為竹梅圖案,彎竹頂勁風,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刀工精美至極,堪稱石雕藝術精品。

徽州磚雕多用於裝飾門罩,貼牆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隱壁、照壁上。在寬不盈尺,厚不及寸的幅面上,或奇花瑞獸,或人物山水,或樓台亭閣,各臻其妙。

明代的磚雕圖案簡潔,以平、浮雕為主,風格粗獷樸素。清代磚雕風格漸趨細膩繁復,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

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鏤空的畫面,從近景至遠景,前後透視,層次分明,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徽州古建築十分看重門樓門罩的裝飾,素有「千斤門樓四兩屋」之稱,門樓上的主要構件就是磚雕和石雕,尤以磚雕為多。

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一般採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畫,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礪,風雨的剝蝕,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尋味。

磚雕取材則多選自民間傳說戲文故事,如「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郭子儀拜壽」等,簡單的則是八寶、雙錢、瑞獸、香草等圖案,體現了房主人祈求吉祥、豐收、富貴、長壽等美好寄託。

由於徽州建築多為磚木石結構,竹樓極少,因此竹雕用於建築物的裝飾較為少見。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簽盒、煙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跡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

清代時,徽州竹雕無論在內容、形式、技術各方面都日趨豐富和完善、由於拼接工藝的發展,竹雕突破了大小的限制,使較大面積的竹雕成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製作更加方便靈活。

有一把竹製茶壺為徽州竹雕的傑作。

此壺通身竹質,自底至蓋,以及蓋上的紐,均為竹子做成。壺上雕刻精細,顯身為八面柱體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為畫,皆各類花草。三面為字,一寫道「客到相待時」;二寫道「茶來渴者多」;三寫道「竹壺世間少」。

無論字,還是畫,用刀均細膩,線條流暢。

此壺是高11厘米,直徑88厘米,口徑45厘米。一壺配4杯,壺帶杯,杯擁壺烘月托雲,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柒』 青花瓷的市場價值為什麼那樣高

青花瓷是釉下彩繪瓷,是世界上最著名和瓷器史上生產數量最大的品種。
元朝時期,米納依彩繪陶器使用含鈷的氧化物繪制燒成釉下藍彩的技術,傳到了我國內地,為景德鎮制瓷藝人掌握,燒出了純深藍色的霽藍釉和聞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藍花的青花瓷器。
優質的元青花瓷為元末景德鎮特製
元朝有關的記述中沒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波普博士根據英國人大維德收藏的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對照伊朗阿德比爾宮博物館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國際上產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熱潮。
此後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元青花。其中有許多與大維德瓶的水平、風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發色淺淡甚至灰暗,紋樣簡單,器型較小,並且可以確定這種元青花器的製作早於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繪制燒成。元青花大多數沒有款識,後人即使見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誤認為宣德時期,洪武與永樂朝的青花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最近20年才逐漸被區分出來。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制,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以青花為主體的彩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以往一貫佔主流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學上從以素雅為美的中古時代進入了五彩繽紛的近古時代。因此元青花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學術界認識之後,就立即引起了藝術品收藏界的關注。元青花的市場價格一路飆升。那麼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應該如何估價?
關於文物藝術品的估價問題,按照價值規律。實際上並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級精品。造型、紋樣都十分精美的屬於一級珍品;器型較小、紋飾略簡單的可列為二級和三級。
元青花的特點
元代瓷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渾厚凝重、氣魄雄偉,特別是高級的細瓷,包括至正型青花,這個特點尤為明顯。這與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與它是出口品有關。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盤,傳世品也是以大盤為最多,而且這些傳世的元青花大盤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家博物館,是昔日王宮的遺留。這說明元青花在當時主要是返銷元青花技術的故鄉—盛產米納依彩繪陶器的伊朗。當然也有龍泉窯的大盤。這種大盤是我國以前沒有的新型式樣,系按照伊斯蘭國家人的飲食習慣,置於地毯上盛放食物。盤子的直徑達三尺,卻極為平整,毫不翹棱變形。盤的樣式為折沿,而且板沿很寬,有二寸多,適於手持搬動,分菱花和圓形兩種。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圓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體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製作十分講究,尤為精緻。
元青花的裝飾
至正型青花在紋樣上的特點是既帶有一些西亞美術的裝飾形式,又有濃厚的我國傳統民間圖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風格華麗熱烈,與當時織金錦的圖案和效果又極為相似。從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紋飾不但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宋代磁州窯黑彩的圖樣,表現技法也十分熟練高超,畫面精美生動。
西亞的特產花卉—大麗花,又稱西番蓮的纏枝花紋是元青花的最常見的紋樣,也是我國瓷器的主要紋飾。元青花的紋飾分很多層,少則兩三層,多達七八層,但均分主紋與輔紋兩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子的中心為主紋,常見的有海水龍、雲龍、鳳凰、麒麟、孔雀、天馬、獅子、魚藻、草蟲、牡丹、山茶、松竹梅、鴛鴦荷花、牽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寶杵等,輔紋有如意雲肩、纏枝花、蕉葉、海浪、魚鱗、龜貝、金錢、回紋、鎖子連環、雜寶變形蓮瓣等,極為豐富。
至正型青花發色青翠濃艷,青花紋飾筆畫有些暈散,濃淡相互映襯,變化自然,最濃處成為黑色並深入胎骨,並發出黑色閃銀光的鐵斑。用手撫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處感覺凹陷。
元青花無論大小盤、碗、杯、盞之屬,均里外畫花,有白底藍花,也有藍底白花,還有白底藍花與藍底白花分不同層次交織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淺浮雕狀,為預先在胚體上雕刻而成,可見元青花製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點
元朝開始採用高嶺山的優質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質已經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堅實細膩,但仍然含有金屬雜質,所以燒出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處呈現紅色斑,俗稱「火石紅」。
元青花一般器型碩大,顯得笨拙,胎體比其他時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類,介面鏇削不細致,用手撫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燒造不易,所以難免會出現翹棱、夾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顏色總體為青白色,早期偏青,並且釉子較厚,常有垂流淚痕,淚痕處顏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別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濃淡適宜,釉色透亮接近潔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顯。
元青花的防偽
隨著元青花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的日益提高,仿偽也愈演愈烈。鑒別元青花仿品的方法,首先需熟悉珍品的各方面特點。至正型青花不但數量屈指可數,品種和式樣也不多,只有大盤、大蓋罐、梅瓶、玉壺春瓶等幾種,只要牢記這些式樣,任何生編硬造之器都不會迷惑人了。對於高度模仿器,則需要從造型、胎質、釉質、青花的發色、畫面和畫法等方面入手,仔細比較。一些細小的特徵尤其要注意,比如元青花無論把杯、把碗或是一般圈足的碗、碟,底心凡露胎者多有一臍狀凸起;帶蓋的大罐、梅瓶等,蓋內又有一層子口,恰好將瓶、罐的口部套住;紋飾上纏枝花的花朵十分豐滿碩大,葉子呈葫蘆狀,有一到五個尖瓣;海浪常畫成有眼睛的小蟲子浮出水面狀;龍鳳都是極細的頸部,顯得頭很靈活。龍多為三爪,鋒利似鋼鉤;鳳雞頭鷹嘴,多條尾羽飄飄如綵帶。
上海順事·古雅在近幾年的拍賣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在即將到來的大拍中。
上海順事·古雅屬於順事集團旗下十五個子公司之一的藝術品交流平台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立兩年多的藝術品交流平台,主要以買家市場及各大國內外財團為根本拓展的公司。從去年到今年六月一年當中公司以開發買家客戶為主線的業務方向,至今為止的開拓及聚積一定有資金實力的買家市場工作中取得了眾多賣家客戶的認可和好評。公司眾多渠道的經營思路正是迎合於古玩拍賣交流的市場需求,針對不同藏品不同市場不同需求,公司搭建了真正體現出「南藏北調,互通有無」的交流交易為目的「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為宗旨的流通平台,與客戶共同努力營造出一個長期「同盟共利」三贏局面。「好藏品、好平台、好價格」是我們公司一直追求的企業結果,以誠為本的企業宗旨誠邀您與本公司共享成功的企業願景,希望能有您的支持和參與。公司地處凱旋路1020號,具有1200平方米的臨街的大規模展覽交易廳,為您盡顯藏品的展示,專業的鑒定師市場專家為您提供專業鑒定和市場行情准確分析及推薦,專業的營銷團隊為您服務
買家構成:順事國際貿易集團客戶;胡潤百富買家;山西大買家;江浙房地產***;溫州商會,溫州企業家聯合會;上海賽車俱樂部,遊艇俱樂部,高爾夫俱樂部買家等等!
國家級文物鑒定專家的鼎力支持,國內外高端客戶的雄厚實力保證。
聚全球華商財力,定向委託搜天下資深藏家寶物。
媒體宣傳和網路展拍結合,打造全面立體的宣傳陣容。
搭建業內規模較大特色明顯的拍賣廣場,成就鑽石級藝術品交易平台。

『捌』 什麼是竹木工藝品

竹木工藝品指的是竹雕品、木雕品以及材料是由竹子或木材製作的裝飾擺件。竹木工藝品不僅僅是裝飾品在具備觀賞性的同時也有著實用性,如竹窗簾、木屏風、竹墊等。竹木工藝品設計獨特、工藝精湛、色澤高雅,具有不變形、不蟲蛀、手感爽滑等特點。


雕刻方法:

一、立體雕:

1、圓雕:即立體雕。大多為五面雕刻,底面留款識,以文房器具和擺件為主,以竹根為主要材料。

2、透雕:畫面以外空白處鏤空。或層次之間透空,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以香筒、筆筒為主。大多為四面體雕刻。以竹筒為主要材料。

3、高浮雕:不作鏤空的具有相當立體感的浮雕。以三面體雕刻為主,常用於筆筒,以竹筒為主要材料。

4、浮雕:具有一定立體感的浮雕,以正面雕刻為主,主要用於筆筒。

5、深雕:又名陷地深刻,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種,具有相當的立體感,和浮雕、透雕等法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凹刻的浮雕,如金屬模具中的陰模。此種刻法不多見,主要用於筆筒。以雕刻蔬菜、荷花等到為主。

二、平面雕刻:

1、 淺浮雕:以平面雕刻為主,略作有立體感的層次,又名薄地陽文,如同印紐雕刻中的薄意雕。

2、 留青雕: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將圖文留於竹皮(青)上,其餘鏟去為底(地)。如果圖文再以淺刻法,分出層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於筆筒、臂擱、扇骨上。以表現字畫的用筆,用墨為其特色。

3、 深刻:刻痕較深,不必藉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於刻書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畫,有碑刻的韻味,大都用於臂擱、扇骨、筆筒及翻簧製品。為一般竹製工藝品常用之法。

4、 淺刻:刻痕很淺,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種刻法,為凹刻之最淺者。大都用於臂擱及扇骨,以表現畫的筆墨意趣為主。

5、 皮雕: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種刻法很少見。以淺刻、深刻法相結合,刻字畫均宜,具有很強的書畫表現力。

6、 翻簧:又名貼簧,是一種竹製品的名稱。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淺刻、深刻。竹簧大多製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數量較多,罕有佳構。以深刻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綠等色。

7、 細刻:又名毛雕,以刻線條為主,大多一筆以一刀刻成,刻痕帶有毛刺。

『玖』 蓮的歷史,品種,用途等!

蓮花
蓮,又稱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葯,蓮子為上乘補品,花可供觀賞。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國花。
中文學名: 蓮
拉丁學名: Nelumbo nucifera
別稱: 蓮花、荷花,古稱芙蓉、菡萏、芙蕖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毛茛目
科: 睡蓮科
屬: 蓮屬 Nelumbo
種: 蓮 N. nucifera
分布區域: 中國
目錄

簡介
植物形態
植物形態
耐高溫性
並蒂
植物花語
葯用價值
展開
簡介
植物形態
植物形態
耐高溫性
並蒂
植物花語
葯用價值
展開

拼音
注音
部首
結構
總筆畫
五筆
lián
ㄌㄧㄢˊ

上下結構
10
ALPU
編輯本段
簡介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淺水中。葉子大而圓。花大,有粉紅、白色兩種。種子稱「蓮子」,包在倒圓錐形的花托內,合稱「蓮蓬」。地下莖肥大而長,有節,稱「藕」。種子和地下莖均可食(亦稱「荷」、「芙蓉」、「芙蕖」、「菡萏」);蓮藕。蓮房(a.蓮蓬;b.指僧人的居室)。蓮座(a.蓮花的底部;b.佛像的座位,由佛座多為蓮花形而得名)。[1]
植物形態
本段內容由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蓮全株
蓮根莖
蓮枝葉
蓮花果
編輯本段
植物形態

蓮[2]多年生長在水中,草本植物,為原雙子葉植物睡蓮目睡蓮科植物,根莖最初細小如手指,具橫走根狀莖,即我們日常吃的蓮藕。葉圓形,高出水面,有長葉柄,具刺,成盾狀生長。花單生在花梗頂端,直徑10~20厘米;萼

白蓮
片早落;花瓣多數為紅色、粉紅色或白色;多數為雄蕊;心皮多,離生,嵌生在海綿質的花托穴內。堅果呈橢圓形或卵形,俗稱蓮子,長1.5~2.5厘米。在中國南北各省廣為栽培。蓮全身是寶,藕、葉、葉柄、蓮蕊、蓮房(花托)入葯,能清熱止血;蓮心(種子的胚珠)有清心火、強心降壓功效;蓮子(堅果)有補脾止瀉、養心益腎功效。蓮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澱粉(藕粉)。蓮原指其果實,俗稱蓮蓬;花、果實都泛稱為蓮。其地下莖的肥大部分稱藕。中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武漢、杭州等地的品種尤多。蓮的歷史
蓮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300萬年前)早得多。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 quoiagly plost roboides)、銀杏Ginkgo

熱點內容
純潔櫻花版 發布:2025-07-18 13:06:04 瀏覽:595
七夕打卡表 發布:2025-07-18 12:38:45 瀏覽:457
銅針插花 發布:2025-07-18 12:38:37 瀏覽:948
梅花淚散文 發布:2025-07-18 12:34:08 瀏覽:169
情人節網路營銷 發布:2025-07-18 12:07:36 瀏覽:745
花藝培訓案例 發布:2025-07-18 11:46:36 瀏覽:415
mc櫻花旗幟 發布:2025-07-18 11:46:09 瀏覽:507
梅花呂本中 發布:2025-07-18 11:39:42 瀏覽:96
北京綠植養護公司 發布:2025-07-18 11:28:55 瀏覽:931
深圳盆景園 發布:2025-07-18 11:08:25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