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韻
⑴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的注釋譯文
1、次……韻:依次用所和詩的韻作詩,也稱為步韻。
2、歐公:指歐陽修。
3、西湖:此指安徽阜陽西三里的西湖,為潁河合諸水匯流處。
4、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
5、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蘇轍《鮮於子駿諫議哀辭》:「登嵩高兮捫天,涉清穎兮波瀾。」
6、咽:讀「yè」。
7、佳人:潁州地區的歌女。
8、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9、四十三年:歐陽修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作《木蘭花令》詞,到蘇東坡次韻作此篇時正好四十三年。
10、電抹:如一抹閃電,形容時光流逝之快.吳潛《滿江紅》:「便使積官居鼎鼐,假饒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電轉頭空,休迷局。」
11、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揚子尉封亮》:「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
12、盈盈:美好的樣子。
13、二八:十六日。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秋霜降後,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只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著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麼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
⑵ 木蘭花詞牌格律及格式
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鍾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庄詞為准。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
【格一(仄韻換韻格)】
仄仄中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格二(仄韻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格三(減字木蘭花)】
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格四(偷聲木蘭花)】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格五(木蘭花慢)】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韻)。
平平(韻),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韻),仄仄中平(韻),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韻)。
平平(韻),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詩詞典範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⑶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翻譯
作者於當年八月下旬到達潁州,時已深秋,深秋草木枯竭,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節那種宏闊的氣勢,同時潁河也發出潺潺地幽咽悲切似懷念的聲音。而當年歐陽修退休隱居潁州所作的醉翁詞,歌女們至今傳唱著。秋天的露水滑過光潔的葉片倏忽而逝,十五的月亮晶瑩圓滿,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輪就要缺一分了,生命短促,人生無常啊。當年的那些識翁(指歐陽修)之人,今存者亦已無多,眼前者,只有作者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
⑷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是什麼意思
意思: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已逐回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譯文: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我們真像是千載相逢而別於旦夕之間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別的話語來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淚流滿面的樣子呀!
落花已追隨回風而去,它本是無心逐風的,春鶯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歸路」,走出錢塘西途了;從此之後,也就看不見春鶯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4)木蘭花令韻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春三月,東坡守杭任滿,奉召還朝,友人馬中玉時任兩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賦《木蘭花令》詞贈行,蘇軾乃賦此詞作答。
二、賞析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詞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對摯友馬中玉的尊敬和惜別之意。
下片著重轉向了對自己內心的描寫。詞人把自己離杭赴京的處境比作了「落花」,說它的凋落花瓣已經被回風吹逐而去了。其實,落花本是無心逐風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詞章以物觀我,逸筆韻遠,發人深思。
末二句詞的感情直瀉而下,有如山洪奔騰無可挽阻。這詞情正與馬中玉贈行詞之「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遙相呼應,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這是一首作答詞,全詞賦陳鋪敘,又寄託感發;意內言外,而回盪反復。給人以真摯自然,悲從中起的藝術感受。
⑸ 宋詞《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賞析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詞委婉深沉,清麗凄惻,情深意長,表達了對恩師的懷念之情。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宋詞《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賞析,歡迎閱讀。
【原文】
木蘭花令·次1歐公2西湖3韻
霜餘已失長淮4闊,空聽潺潺清穎5咽6。佳人7猶唱醉翁詞8,四十三年9如電抹10。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11盈盈12還二八13。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釋】
1、次……韻:依次用所和詩的韻作詩,也稱為步韻。
2、歐公:指歐陽修。
3、西湖:此指安徽阜陽西三里的西湖,為潁河合諸水匯流處。
4、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
5、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蘇轍《鮮於子駿諫議哀辭》:「登嵩高兮捫天,涉清穎兮波瀾。」
6、咽:讀「yè」。
7、佳人:潁州地區的歌女。
8、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9、四十三年:歐陽修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作《木蘭花令》詞,到蘇東坡次韻作此篇時正好四十三年。
10、電抹:如一抹閃電,形容時光流逝之快.吳潛《滿江紅》:「便使積官居鼎鼐,假饒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電轉頭空,休迷局。」
11、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揚子尉封亮》:「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
12、盈盈:美好的樣子。
13、二八:十六日。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白話譯文】
秋霜降後,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只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著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麼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和之詞,所和者為歐陽修詠潁州西湖的《木蘭花令》詞。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王安石變法時,蘇軾與韓琦、歐陽修等元老重臣站在守舊的一面,雖攻擊新法,但並沒有全盤加以否定;後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執政,開始廢除新法,他又與司馬光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因此又受到舊黨的排斥,只得再度請求外調,先後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知州。
蘇軾當年京都應試時,歐陽修為主考官,對其文章十分賞識,錄為第二名,曾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又說:「更數十年後,後世無有誦吾文者。」歐陽修的器重和期望,鼓舞著蘇軾終於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幾乎都取得了「獨步天下』』的`成就。蘇軾和歐陽修師生情深,來到潁州游覽西湖之時,想起往日歐公所吟西湖之詞,遂步其韻和作此首詞。
【賞析】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作者泛遊潁河所見到的景緻。潁州有潁河汝水,最終匯於淮河之中。「霜餘」兩字交代作者到潁州時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潁河也失去了春夏時期波瀾壯闊的氣勢,溫婉細流涓涓而下。水聲潺潺,在作者聽來,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時思念恩師的心情。將河水擬人化的寫法,更顯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通過寫潁州人對於歐陽修的懷念,表達了詞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嘆,時間如同閃電一樣快速逝去,只有像歐陽修那樣為人、為政、為文,才能夠長久得被人們銘記。歐陽修在潁州期間,頗有政聲,建樹多多,深得當地父老的敬重與愛戴。潁州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文壇巨匠作出的貢獻,不但世代傳唱他在潁州創作的詩詞,還立祠以表懷思。四十三年轉瞬飛逝,而恩師也已駕鶴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嘆時光無情,對先師的懷念有增無減,令人動容。
下闋體例與上闋基本一致,均為由景及情,前面兩句寫潁河的晚景。「草頭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經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潤光滑,但卻不能長存。「三五盈盈還二八」點明月亮陰晴圓缺的狀態。南朝鮑照有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南朝蕭統《文選》為其作注釋日:「二八,十六日也。」在這首《木蘭花令》里,詞人以露珠的流逝與月亮的圓缺慨嘆時光飛逝、人生無常,也是對前文「四十三年如電抹」的詮釋。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詞結尾處將主旨進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能記得醉翁的人還剩下幾個。恐怕只有作者與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西湖月能「識翁」,含蓄寫出歐陽修在潁州時常常夜遊西湖,用西湖見證醉翁在潁州的所有功績。
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後來兩人又政見相同,詩文相和,成為忘年之交。在蘇軾的人生中,歐陽修對其行文、為政、處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嘆與思念才顯得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而此詞更出彩的一點,在於詞人將內心的真情揉碎於水光月色之中,纏綿悱惻,娓娓道來,氤氳進人的內心深處。
名家評論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這首詞上下兩闋都是先寫景後議論或抒情,其中又景中含情,相互交融,全篇飽含著蘇軾對歐陽修崇敬和懷念的真摯感情。
周輝《清波雜志》: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⑹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的作品原文
木蘭花令·次1歐公2西湖3韻
霜餘已失長淮4闊,空聽潺潺清穎5咽6。佳人7猶唱醉翁詞8,四十三年9如電抹10。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11盈盈12還二八13。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⑺ 木蘭花令的解釋
--詞牌知識--
見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夷則羽)。雙 調,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韻。此調體格與 《玉樓春》及《木蘭花》之齊言體均極為相近,《詞律》卷七以 為即《木蘭花》,只是調名多一「令」字。《詞譜》卷——另列 有《木蘭花》各一首,在韋詞後註:「宋人《木蘭花》詞,皆《 玉樓春》體。惟此與毛、魏二詞乃《木蘭花》正體。」《詞譜》 將《木蘭花令》另列,或即表示與宋人《木蘭花》七字八句之區 別。然韋、毛、魏三家詞,本題《木蘭花》而無「令」字,而宋 人詞名《木蘭令》者又都是七字八句之齊言體。《詞譜》如此另 列調名以示區別,不唯與《花間集》所錄之原始調名不符,於辨 識《木蘭花》、《木蘭花令》、《玉樓春》之體各異同及相互關 系亦無助益。參見《木蘭花》、《玉樓春》。
--最有名的木蘭花令: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①,何事秋風悲畫扇②。等閑變卻故人心③,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④,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⑤,比翼連枝當日願!
它是清代納蘭性德的一首詞,「擬古」是指模仿古代文人所作詩詞以作新詩詞,在這首詞中,納蘭性德是模仿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決絕」意思是堅絕拒絕,在這首詞中則用來表示女子要與男子斷絕關系。
【注釋】
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講解】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庄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於詞題「擬古決絕詞」後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託了,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輯評】
一、於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⑻ 詩詞木蘭花和七律有什麼區別
1、木蘭花(詞牌名)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鍾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庄詞為准。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並入「林鍾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鍾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並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例:【宋】蘇軾《木蘭花令·元宵似是歡游好》
元宵似是歡游好。何況公庭民訟少。萬家游賞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島。
平原不似高陽傲。促席雍容陪語笑。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2、七言律詩(七律一般指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成熟於杜甫。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例:《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⑼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的作品鑒賞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作者泛遊潁河所見到的景緻。潁州有潁河汝水,最終匯於淮河之中。「霜餘」兩字交代作者到潁州時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潁河也失去了春夏時期波瀾壯闊的氣勢,溫婉細流涓涓而下。水聲潺潺,在作者聽來,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時思念恩師的心情。將河水擬人化的寫法,更顯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通過寫潁州人對於歐陽修的懷念,表達了詞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嘆,時間如同閃電一樣快速逝去,只有像歐陽修那樣為人、為政、為文,才能夠長久得被人們銘記。歐陽修在潁州期間,頗有政聲,建樹多多,深得當地父老的敬重與愛戴。潁州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文壇巨匠作出的貢獻,不但世代傳唱他在潁州創作的詩詞,還立祠以表懷思。四十三年轉瞬飛逝,而恩師也已駕鶴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嘆時光無情,對先師的懷念有增無減,令人動容。
下闋體例與上闋基本一致,均為由景及情,前面兩句寫潁河的晚景。「草頭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經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潤光滑,但卻不能長存。「三五盈盈還二八」點明月亮陰晴圓缺的狀態。南朝鮑照有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南朝蕭統《文選》為其作注釋日:「二八,十六日也。」在這首《木蘭花令》里,詞人以露珠的流逝與月亮的圓缺慨嘆時光飛逝、人生無常,也是對前文「四十三年如電抹」的詮釋。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詞結尾處將主旨進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能記得醉翁的人還剩下幾個。恐怕只有作者與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西湖月能「識翁」,含蓄寫出歐陽修在潁州時常常夜遊西湖,用西湖見證醉翁在潁州的所有功績。
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後來兩人又政見相同,詩文相和,成為忘年之交。在蘇軾的人生中,歐陽修對其行文、為政、處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嘆與思念才顯得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而此詞更出彩的一點,在於詞人將內心的真情揉碎於水光月色之中,纏綿悱惻,娓娓道來,氤氳進人的內心深處。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這首詞上下兩闋都是先寫景後議論或抒情,其中又景中含情,相互交融,全篇飽含著蘇軾對歐陽修崇敬和懷念的真摯感情。
周輝《清波雜志》: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