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墨竹
⑴ [請教達人]蘭花能與什麼花種在一起,搭配又好看.
首先要明確蘭花的習性:
蘭花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質、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質壤土,宜空氣流通的環境。
你要在陽台上養,建議:
在陽光充足的一角,可以選一、兩種爬藤植物,如金銀花、凌霄、炮竹花,形成樹蔭。因為象蘭花不能經受夏季的強烈全日照,而藤本植物形成的天然散射光線,爬藤植物遮光有利於春劍的生長。
陪伴的植物可以有很多,隨便建議一些:比如,兩、三株香花植物,如白蘭、米蘭、桂花、茉莉、熏衣草、丁香;幾盆茶花、杜鵑,要放在樹蔭下;數棵春蘭、墨蘭、建蘭,;再找幾種別致點的熱帶常綠植物,如百合竹、龍血樹。想雅一點的,還可以盆栽兩棵細桿竹,如小琴絲竹、墨竹、金絲葫蘆竹。不是全種,按你的喜好選幾種,這些品種共植,兼容及互補性均不錯,格調也高雅。
其實,如果是新手,先不要追求布局意境,杜鵑花、文竹、吊蘭、茶花等與蘭花一樣均屬於偏陰植物,喜好陰涼、潮濕、通風的環境,種植起來也比較容易,可以參考的.
⑵ 一生蘭花半生竹是什麼意思啊它的"難"難在哪兒啊
就是說用半生的時間才能畫好竹,一生的時間才能畫好蘭花.
蘭竹,看似容易,畫好難。蘭花難畫,首推出枝難,稍不留意,會造成枝葉交替。面蕊難,多節的竹更難,難處在於怕花蕊相疊。
畫蘭,看似寥寥數筆,但是卻難的很,要畫到自然順暢,俊逸瀟灑,真的不容易,正是因為用筆的簡潔,反而是拙筆沒有了藏匿的機會,強使畫蘭的人要筆筆精要,糊塗不得。筆筆精要,不可多也不可少,講究的是筆不連意連,在若有若無之中見勁骨!
「四君子」中竹是最難畫的了,每一環結需要書法的靈活運用。很多畫家都喜歡用寫竹來抒發個人情感,不求其形似,只求其神似,最高境界時,見畫如見人。
http://bbs.guolan.com/topic.aspx?topicid=45874 有專門的介紹.
你是初學嗎? 最好先買本書, 比如芥子園畫譜,那上面會告訴你基本畫法.至於怎樣叫"好"?怎樣叫"拙"?我覺得只能是感覺.我老師的蘭花也是有拙筆. 有時候我覺得我畫的很好,過一段時間 ,就發現毛病在哪裡了.拙/好筆其實只是一個人對美的欣賞,你覺得這樣就是美, 那他就是好筆.我過一段時間就發現毛病在哪裡了,是因為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開始向名家的靠攏.名家的美受到了大多數人的喜愛,所以就成了固定的標准.最重要的就是模仿名家,就像書法的要能讀帖背帖, 他們的畫法你能隨手就來,因為已經印在你的腦子里了.最重要的是"意在筆先", 畫之前你已經知道你的蘭長的什麼模樣.
畫蘭的人很多,其中尤以鄭思肖為最有名。所畫墨蘭,筆力勁挺,花葉秀潤,簡潔疏朗,格調高古。明代畫蘭者更多,如文徵明、周天球、陳古白、徐渭等等,其中尤以文徵明、徐渭為代表。文徵明的蘭花,不論是雙勾還是小寫意,其筆墨流暢,線條舒展,氣韻清和,秀色可餐。徐渭之墨蘭,縱橫恣肆,任筆揮灑,水墨淋漓,開創了水墨大寫意的一代新風。到了清代畫蘭之風盛行,如石濤、朱耷、揚州畫派諸家,都兼善蘭花,還有蕭從雲、諸異、吳昌碩等,其中尤以鄭板橋稱著。鄭板橋終身以蘭竹相伴,又兼善書法、詩文,可謂詩、書、畫「三絕」。其寫意蘭花體貌疏朗,筆力勁峭,老辣縱橫,揮灑自如,氣韻清雅,與其墨竹成就不相上下。近現代畫家中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亦兼善蘭花,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獨具匠心。這些人的畫你可以上網查
精到之作一般表現蘭的風骨,而這種風骨就是畫家的風骨. "自然順暢,俊逸瀟灑"是需要氣質的積淀的,所以我的老師知道基本技巧,卻仍然有拙筆.具體用筆上影響不大.拙筆一般沒有靈性,也就是說"氣"斷了.蘭花葉子強調一筆到位, 不能猶猶豫豫. 而一筆到位靠的就是模仿名家苦練. 就像寫毛筆字,每天臨張貼, 你要能做的每天臨名家的一副畫, 到時候就是信手拈來的好筆.
畫蘭的難度並不亞於畫竹。鄭板橋有詩雲:「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所以說,要畫好蘭花,還必須具備較好的書法基礎和功力,才能做到「以書入畫」。特別是要經常觀察、了解和領悟大自然中各種蘭花的生長姿態和神韻,多加寫生和練習,「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生蘭花半生竹, 努力吧。
牡丹——
牡丹配荷花、瓶子,寓意「富貴和平」。
瓶子里插牡丹,寓意「富貴平安」。
蝴蝶在牡丹之上翩翩起舞,寓意「捷報富貴」。
牡丹配水仙,寓意「先富貴」。
牡丹配纏枝連選,寓意「連連富貴」。
正萬字紋飾,加一枝牡丹化,寓意「富貴萬年」。
牡丹配靈芝、竹子,寓意「靈祝富貴」。
牡丹配藤蘿,寓意「富貴勝遠」。
牡丹配秋海棠,寓意「富貴滿堂」。
在正萬字上系一條帶子,再配牡丹,寓意「富貴萬代」。
牡丹配盤長,寓意「富貴綿長」。
牡丹配月季花,寓意「富貴長春」。
牡丹配天竺,寓意「天祝富貴」。
牡丹配石榴,寓意「富貴多子」。
牡丹配石榴、佛手、桃子,寓意「富貴三多」。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壽。石榴象徵多子,佛手象徵多福,桃子象徵多壽。
牡丹配桂圓,寓意「富貴姻緣」。
牡丹上落著一隻白頭翁,寓意「富貴白頭」,也就是「富貴到老」之意。
牡丹配芙蓉花,寓意「榮華富貴」。
牡丹配雙喜字,寓意「富貴雙喜」。
牡丹配蝴蝶、蓮花,寓意「接連富貴」。即「不斷富貴」。
牡丹配八吉祥,寓意「富貴吉祥」。八 吉祥亦稱八寶,即、海螺、傘、華蓋、花、罐、魚、盤長。牡丹配桃子,或牡丹配菊花,或牡丹配長圓壽字,或牡丹配菊花、壽石,均寓意「富貴壽考」。
牡丹配蝙蝠盤長,寓意「富貴福長」。
牡丹配勾蓮、蝙蝠,寓意「連祝富貴」。
牡丹、燕子、竹子,寓意「宴祝富貴」。
牡丹、雙鶴,寓意「雙鶴富貴」。
牡丹、大象,寓意「富貴有象」。
牡丹、靈芝、水仙,寓意「靈仙富貴」。
團壽字的周圍有正萬字和牡丹,寓意「富貴萬壽」。
牡丹、蓮花、菊花、梅花、雜寶,寓意「四季進寶」。
牡丹、牽牛花,寓意「富貴千秋」。
牡丹、團壽字、大象,寓意「富貴壽有象」。
牡丹、菊花、蝴蝶,寓意「捷報富貴壽」。
折枝牡丹、勾蓮、石竹子花,寓意「連祝富貴」。
牡丹、靈芝、水仙、長壽字、竹子,寓意「靈仙祝富貴長壽」。
牡丹、蝴蝶、壽桃、石榴、佛手,寓意「捷報富貴三多」。
牡丹、蝙蝠、桃子、如意,寓意「富貴福壽如意」。
牡丹、蓮花、石榴、菊花,寓意「富貴連壽多子」。
牡丹配壽桃、蝙蝠、盤長,寓意「富貴福壽綿長」。
牡丹、蝴蝶、蓮花、壽桃、石榴、佛手,寓意「捷報連富貴三多」。
牡丹、如意,如意頭上有古錢、折枝桃、石榴、蝴蝶、菊花,寓意「捷報富貴多壽多子如意」。
牡丹配金魚,寓意「富貴有餘」。
牡丹、不斷頭的萬字、石竹子,寓意「祝永遠富貴」。
牡丹配菊花、荷花,寓意「富貴壽和平」。
牡丹配蝙蝠、壽桃、如意、古錢,寓意「富貴福壽如意在眼前」。
牡丹配水浪、盤長,寓意「富貴象海水一樣源遠流長」。
牡丹配蓮花、蝴蝶、彩雲、菊花、海棠,和一雙從天空飛來欲落的蝙蝠,寓意「捷報富連福壽滿堂從天來」。
牡丹配菊花、蓮花、月季花,寓意「富貴連壽長春」。
牡丹配蓮花、海棠,寓意「連富貴滿堂」。
牡丹配荷花、芙蓉,寓意「榮華富貴平和」。
牡丹配菊花、蓮花、蝴蝶,寓意「捷報富貴連壽」。
牡丹配菊花、荷花、盒子,寓意「富貴壽和合二喜」。
牡丹配萬字、帶子、盤長、蝴蝶,寓意「捷報富貴萬代綿長」。
牡丹配蓮花、壽桃、佛手、石榴、蝴蝶、菊花,寓意「捷報富貴壽連三多」。
牡丹配荷花、石榴、佛手、蝴蝶,寓意「報捷富貴和平多子多福」。
牡丹配天竺、靈芝、水仙、壽桃、石榴、佛手,寓意「靈仙祝富貴三多」。
牡丹、盤長、壽桃、石榴、佛手,寓意「富貴三多綿長」。
牡丹、磬、魚、盤長,寓意「慶富貴有餘綿長」。
蘭花——
蘭花為「美好」、「高潔」、「純朴」、「賢德」、「賢貞」、「俊雅」之類的象徵,因為蘭花品質高潔,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稱。
常與菊花、水仙、菖蒲合稱為「花中四雅」,又與梅花、竹子、菊花並稱為「四君子」.
梅花——
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
竹子——
象徵「氣節」
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
另外可象徵堅貞
竹,秀逸有神韻,纖細柔美,長青不敗,象徵青春永駐,年輕;春天(春山)竹子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翩翩君子風度;竹子空心,象徵謙虛。品格虛心能自持,竹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徵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凌雲有意、強項風雪、偃而猶起,竹節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節,視為氣節的象徵。唐張九齡詠竹,稱「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和黃門盧侍郎詠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元楊載《題墨竹》:「風味既淡泊,顏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間,有此凌雲氣。」
荷花——
荷花在佛教中象徵著「不染」、清凈,有「不著不染」與「著而不染」兩種發生途徑。中唐以後,隨著佛教的變化、禪宗的興起,荷花「不染」的發生途徑呈現了從「隔」(「不著不染」)到「即」(「著而不染」)的總體態勢。到了宋代,理學家以儒解禪,對荷花的「不染」進行本體思考,指出「向上一路」,荷花成為士大夫人格象徵。此外,在中國文學中,「青泥蓮花」特指有才德的妓女,這是荷花佛教寓意在中國「向下一路」的發展。
⑷ 蘭花的代表人物是誰
蘭花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
蘭花,是蘭科、蘭屬植物。
蘭花,是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至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通常見到的花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等幾部分組成。蘭花是一種奇特的花,它的奇特之處就在於它的花結構與眾不同。蘭花結構的奇特是為了適應昆蟲傳粉,且具蕊柱、蕊喙、花粉團和唇瓣等,加之,蘭花為兩側對稱的花、唇瓣基部形成具有蜜腺的囊和距、雄蕊數目減少、子房下位、花形狀、大小和顏色多樣、多為草本植物、附生或腐生。
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1985年5月蘭花被評為我國十大名花之四。
⑸ 為什麼蘭花,梅花,竹,菊花統稱為「四君子」
中國人對於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稱贊由來已久,自是達成共識。其幽芳逸致,風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態;滌人之穢腸而澄瀅其神骨,致人胸襟風度品格趣味於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愛意。
「蘭生幽谷,無人自芳」,據傳孔子稱之為王者之香。而蘭之幽香我沒有領略過,想必其香氣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賞的風喻,應是賢人逸士的高標自況;而「美人香草」之謂,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為世人所知的悲憤抑鬱之意。
而竹,我小時常見。雖處北方凜冽酷寒之地,卻也是幾株勁節清高,灑風弄月,不無輕筠幽篁之致,至於竹香竹笑之屬,我實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鄭板橋的《墨竹圖》,滿圖皆節,僅數片葉,堅勁挺拔,氣勢沖霄,很具節操和傲岸,倒讓我深諳了竹之堅貞高潔的象徵意味。
說到傲霜的菊花,當然要數陶淵明的偏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哉其樂。然而,我想陶淵明所採的那菊,定不是花錢僱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罷了;淡泊清華,凌霜自得,自蘊情致而已,自然是現代的賞菊家所不屑於顧的。
對於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見過一株。深黃的,磬口的,近乎晶瑩剔透的,於老乾嫩枝之間,開些小花;疏影瀟灑,冷香四溢,煞是清韻高潔,讓人有脫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種不甘寂寞者所能領悟的。
梅蘭竹菊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一直為世人所鍾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徵,這雖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與歷代的文人墨客、隱逸君子的賞識推崇不無關系。而四君子之名的來源,我以為大概是出於古代的賢人君子,每每以梅蘭竹菊自況,而梅蘭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來美喻其高風亮節之故吧。基於這種內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稱,也確實恰如其分
⑹ 墨竹的寓意及象徵
墨竹的寓意及象徵
墨竹的寓意是淡泊、清高、正直;象徵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凌雲有意、強項風雪、偃而猶起,竹節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節,視為氣節的象徵。
墨竹是竹子的一種,墨畫的竹子,相傳始於唐代吳道子。北宋的文同、清代的鄭板橋都是畫墨竹的名家。北宋畫家文同作品。圖中竹竿像弓,彈性十足、竹葉如劍、蓄勢待發,展現了強勁的筆力。
基本解釋
1.墨畫的竹子。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2.竹的一種。[1]
3.北宋畫家文同作品。圖中竹竿像弓,彈性十足、竹葉如劍、蓄勢待發,展現了強勁的筆力。
4.耽美原創作家,筆名,墨竹,作品有《仙魔劫》,《琉璃碎》,《焚情熾》等上古神眾系列及《枕頭天使》,《子夜吳歌》,《南柯奇譚》等BL以及唯一一本BG文《暮音》。
5.原創作家,筆名,墨竹。真名,梁竹記,生於廣東。作品有《分手後繼續愛你》、《吻別豪門》等。
6.地下城與勇士中墨竹東方棍和墨竹手鐲的統稱。
7.鄭板橋的名畫《墨竹》。
名家欣賞
十四、蘇東坡與墨竹《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⑺ 描寫蘭花和竹子的詩
題吾友梁鐵君俠者畫竹
(清)康有為
生挺凌雲節,飄搖仍自持。
朔風常凜冽,秋氣不離披。
亂葉猶能勁,柔枝不受吹。
只煩文與可,寫照特淋漓。
竹詩詞自序
周芳純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靜坐讀詩篇。
華夏竹文化,源遠數千年。
詩詞如潮海,無力仔細看。
瀏覽逾萬卷,選編萬余言。
古今詩竹者,常學竹風格。
虛心屬秉性,高節貴終生。
狂風竿不彎,暴雨膚更潔。
酷署生清陰,嚴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羆。
衣食住行用,無不勞此君。
貢獻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風若不止,竹林盡毀滅。
我編竹詩詞,奉獻給讀者。
勸君愛惜竹,弘揚竹風格。
「水調歌頭·詠竹」
錢樟明
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
幾經狂風驟雨,寧折不易彎。
依舊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艷,
揚首望青天
默默無聞處,蕭瑟多昂然。
勇破身,樂捐軀,毫無怨。
樓台庭柱,牧笛洞蕭入垂簾。
造福何論早晚?
成材勿計後,鱗爪遍人間。
生來不為已,只求把身獻。
七律·答友人
毛澤東 1961年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病中見窗外竹感賦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
昭蘇萬物春風里,更有筍尖出土忙。
題竹
葉劍英 1963年
彩筆凌雲畫溢思,虛心勁節是吾師;
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
詠竹
方誌敏
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
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
竹
(題畫詩)
鄧拓
階前老老蒼蒼竹,卻喜長年衍萬竿,
最是虛心留勁節,久經風雨不知寒。
歲寒三友
(題畫詩)
陶行知
萬松嶺上松,鼓盪天風,
震動昆侖第一峰。
千軍萬馬波濤怒;海出山中。
竹綠梅花紅,轉戰西東,
爭取最後五分鍾,百草千花休閑笑,
且待三冬。
《蕭湘竹子詩詞》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連。
詩詞書畫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間。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賢。
東坡有三絕,板橋更超前。
剛直凌雲志,虛懷不私偏。
鬱郁婆娑葉,經冬不凋殘。
迎風更瀟灑,亮節益韌堅。
群承竹風格,研竹數十年。
業余集詩畫,選纂萬余言。
宏揚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愛竹者,相逢慶有緣。
聊聊記數語,以電竹詩篇。
詠 竹
宋·文同
(忽憶故園修竹因作此詩)
故園修竹繞東溪,占水浸沙一萬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應是怪歸遲。
摘自《132名中國國畫家》
春江曉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筍
宋·王元之
數里春畦獨自尋。迸犀抽錦亂森森。
田文死去賓朋散。拋擲三個玳瑁簪。
摘自《詠物詩選》
謝劉仲行惠筍
宋·朱子
誰寄寒林新屬筍,開奩喜見白參差。
知君調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詠物詩選》
竹
唐·李建勛
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最憐瑟瑟斜陽下,花影相和滿客衣。
摘自《詠物詩選》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歸傍砌栽。
好風終日起,幽鳥有時來。
篩月牽詩興,籠煙伴酒杯。
南窗輕睡起,蕭颯風雨聲。
竹
唐·鄭谷
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時復間松。
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巰侵見前峰。
侵階蘚折春芽迸,繞徑莎微夏陽濃。
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韋式
竹,臨池,似玉。
悒露靜,和煙綠。
搶節寧改,貞心自束。
渭曲偏種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驚龍化,美實當隨鳳熟。
唯愁吹作別離聲,回首駕驂舞陣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訂本》
從韋續處覓綿竹
唐·杜甫
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寄題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
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
衡陽道中二絕
宋·范成大
黑羖鑽籬破,花豬突戶開。
空山竹瓦屋,猶有燕飛來。
發合江數里,寄楊商卿諸公
宋·范成大
臨分滿意說離愁,草草無言只淚流。
船尾竹林遮縣市,故人猶自立沙頭。
將別巫峽,贈南卿兄襄西果園四十畝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無定居。
遠游長兒子,兒地別林廬。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蔭白茅,綠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呤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
食筍詩
唐·白居易
此處乃竹鄉,春筍滿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來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齡
尤愛此君好,搔搔緣拂天,
子猷時一至,尤喜主人賢。
摘自《聊齋詩集》
詠竹
清·吳昌碩
客中常有八珍嘗,那及山家野筍香。
寄罷篔簹當獨惆悵,何時歸去看新篁。
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長竹
唐·陳陶
青嵐帚亞君祖,綠潤高枝憶蔡邕。
長聽南園風雨夜,恐生鱗甲盡為龍。
竹石
清·鄭板橋
淡煙古墨縱橫,寫出此君半面,
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清風曾見。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清·鄭板橋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詠竹著
明·陳良規
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
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摘自《健康報》1989.7.1
詠竹
宋·黃庭堅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
試尋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
詠 竹
宋·文同
(忽憶故園修竹因作此詩)
故園修竹繞東溪,占水浸沙一萬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應是怪歸遲。
摘自《132名中國國畫家》
春江曉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筍
宋·王元之
數里春畦獨自尋。迸犀抽錦亂森森。
田文死去賓朋散。拋擲三個玳瑁簪。
摘自《詠物詩選》
謝劉仲行惠筍
宋·朱子
誰寄寒林新屬筍,開奩喜見白參差。
知君調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詠物詩選》
竹
唐·李建勛
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最憐瑟瑟斜陽下,花影相和滿客衣。
摘自《詠物詩選》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歸傍砌栽。
好風終日起,幽鳥有時來。
篩月牽詩興,籠煙伴酒杯。
南窗輕睡起,蕭颯風雨聲。
竹
唐·鄭谷
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時復間松。
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巰侵見前峰。
侵階蘚折春芽迸,繞徑莎微夏陽濃。
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韋式
竹,臨池,似玉。
悒露靜,和煙綠。
搶節寧改,貞心自束。
渭曲偏種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驚龍化,美實當隨鳳熟。
唯愁吹作別離聲,回首駕驂舞陣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訂本》
從韋續處覓綿竹
唐·杜甫
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寄題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誕,雅欲逃自然。
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
衡陽道中二絕
宋·范成大
黑羖鑽籬破,花豬突戶開。
空山竹瓦屋,猶有燕飛來。
發合江數里,寄楊商卿諸公
宋·范成大
臨分滿意說離愁,草草無言只淚流。
船尾竹林遮縣市,故人猶自立沙頭。
將別巫峽,贈南卿兄襄西果園四十畝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無定居。
遠游長兒子,兒地別林廬。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蔭白茅,綠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呤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
食筍詩
唐·白居易
此處乃竹鄉,春筍滿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來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齡
尤愛此君好,搔搔緣拂天,
子猷時一至,尤喜主人賢。
摘自《聊齋詩集》
詠竹
清·吳昌碩
客中常有八珍嘗,那及山家野筍香。
寄罷篔簹當獨惆悵,何時歸去看新篁。
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長竹
唐·陳陶
青嵐帚亞君祖,綠潤高枝憶蔡邕。
長聽南園風雨夜,恐生鱗甲盡為龍。
竹石
清·鄭板橋
淡煙古墨縱橫,寫出此君半面,
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清風曾見。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清·鄭板橋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詠竹著
明·陳良規
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
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效李艾山前輩體
(清)鄭板橋
秋風何自尋,尋入竹梧里;
一片梧陰,何處秋聲起?
和學使者於殿元枉贈之作
(清)鄭板橋
十載楊州作畫師,長將赭墨代胭脂。
寫來竹柏無顏色,賣與東風不合時。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鄭板橋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籬竹
(清)鄭板橋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鄭板橋
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
莫被風吹散,玲瓏碎空玉。
竹
(清)鄭板橋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題畫
(清)鄭板橋
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滿堂皆君子之風,萬古對青蒼翠色。
有蘭有竹有石,有節有香有骨,
任他逆風嚴霜,自有春風消息。
題畫
(清)鄭板橋
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迴向天開。
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
題畫
(清)鄭板橋
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
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
竹
(明)李日華
清風一榻水雲邊,不獨柳眠竹亦眠。
束得古書來作枕,夢中熟記篔簹篇。
筍竹二首
(清)鄭板橋
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分付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
筍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廚房剝春筠,
此身願辟千絲篾,織就湘簾護美人。
題畫
(清)鄭板橋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竿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題畫
(清)鄭板橋
我有胸中十萬竿,一時飛作淋漓墨。
為鳳為龍上九天,染遍雲霞看新綠。
題畫
(清)鄭板橋
畫根竹枝扦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雖然一尺讓他高,來年看我掀天力。
題畫 竹二首
(清)丘逢甲
(一)
拔地氣不撓,參天節何勁。
平生觀物心,獨對秋篁影。
(二)
此君在今日,大覺無不可。
風雨震諸天,空山自龍卧。
摘自《清詩精華錄》
竹石軸
(清)李方膺
人逢俗病便難送,歧伯良方竹最宜。
墨法未幹才擱筆,清風已凈肺腸泥。
摘自《中國歷代題畫詩選注》
詠竹
(清)紀瓊
風來笑有聲,雨過凈如洗。
有時明月來,弄影高窗里。
摘自1988年《絕句千家台歷》
詠竹
(明)李日華
逗煙堆雨意蕭森,峭石摩挲足散襟。
記卻灑瓢深草里,醉醒月出來尋。
蘭花詩十首
愛 蘭
不是生來偏愛蘭,緣於神姿自天然。
心逐碧草搖清風,嗅得幽香沁心田。
尋 蘭
心儀蘭花愛意濃,山中尋蹤樂春風。
攀登危岩撥荊棘,一見芳姿露笑客。
采 蘭
雲遮霧罩溪水潺,登高攀崖覓幽蘭。
採取奇草花悅目,忘盡飢餓和嚴寒。
養 蘭
陽台蒔蘭數十叢,朝顧暮看日相逢。
道出不怕君笑我,糟糠說我已發瘋。
賞 蘭
採回蘭花盆中栽,馨香引得蝶飛來。
惹我夜半無睡意,燈照芳容細觀測。
夢 蘭
痴心蘭花登山采,歸來未歇數盆栽。
天姿仙影日三顧,多少次第夢中開。
畫 蘭
一方宣紙幾筆墨,畫出蘭花迎春開。
不知墨香是花香,引得蝴蝶堂上來。
題 蘭
陽台蘭花巧安排,春夏秋冬輪回汗。
風送天香沁肺腑,自有狼毫抒胸懷。
讀 蘭
始自子稱王者香,空谷幽蘭天下芳。
蒔養數盆顯神韻,引我詩情讀華章。
詠 蘭
碧草生在幽谷中,沐日浴露姿從容。
天賜神香自悠遠,引來蝴蝶弄清風。
⑻ 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品德
國畫四君子:梅、蘭、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者也;蘭,孤芳幽沁者也;竹,操節高潔者也;菊,隱逸傲霜者也。
國人贊四君子--梅蘭竹菊由來已久。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遠、風骨逸致、盪污滌垢、亮節不阿;使人襟闊、風逸、格高、趣雅,深博國人千秋愛戴、普天共識。
⑼ 梅蘭竹菊為什麼被稱為四君子
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的由來:
因為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來寓意聖人高尚的品德。
梅蘭竹菊「四君子」寓意:
梅蘭竹菊「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一直為世人所鍾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徵。這雖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與歷代的文人墨客、隱逸君子的賞識推崇不無關系。 「四君子」題材始終伴隨著中國花鳥畫的發展。
究其原因,這里映襯出的不僅是由於「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屬性而呈現出的一種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種人格力量,一種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內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過「四君子」寄託理想,實現自我價值觀念和人格追求,
最終「四君子」成為古人托物言志,寓興自我,展示高潔品格的絕佳題材。在花鳥畫這一門類里,國畫梅花、國畫蘭花、國畫竹子和國畫菊花是畫家常常喜歡表現的對象。這正反映出中國畫的象徵性:中國傳統觀念認為,這些花花草草具有高尚的品德,好比人中「君子」。
「君子」是中國哲學里的一個重要范疇,指具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僅次於「聖人」。在中國人看來,梅花在漫天飛雪的隆冬盛開,不畏嚴寒、探波傲雪,象徵君子威武不屈,不畏強暴;蘭花獨處幽谷,喜居崖壁、深谷幽香,象徵君子操守清雅,遺世獨立;
竹子虛懷若谷,中通外直,清雅靚麗,象徵君子謙遜虛中,高風亮節;菊花在深秋綻放,頂風傲霜,瀟灑飄逸,象徵君子隱逸世外,不陷污濁。這些題材不僅在畫家筆下常常見到,也是各種文學樣式里的常用之筆。藝術家們喜歡這些花草,其實是表現了對高尚道德的景仰和追求。
(9)蘭花墨竹擴展閱讀:
梅蘭竹菊「四君子」的特色 :
1、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是為高潔志士;
2、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 ,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
3、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 ,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
4、菊: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
⑽ 蘭,竹,石象徵著人的什麼精神
蘭花。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石,則是代表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比如竹石這首詩的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