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蘭花
A. 金枝蘭花如何養
金枝蘭花如何養:
1、花土花器
金枝玉葉喜歡偏酸性的沙質土,配土的時候可以將沙土、園土、堆肥按照2:1:1配製,配好後可以用食醋和水按照1:10比例稀釋,稀釋後將其淋灑在花土上,這樣就保證了花土的酸性,花器沒有太多要求,如果想有好的造型那麼就要配上一個稍微高挑一點精緻花盆,這樣養出的盆栽會更具觀賞性。
2、光照溫度
金枝玉葉特別喜歡光照,光照時間越長葉片就會長得越光亮而肥厚,放置最佳位置是在朝南面陽台,光照時長控制在6小時以上,光照過少的話,植株會長得細長,整株沒有光澤。生長溫度在15-35度,如果低於5度,植株會出現停滯生長,所以冬季要控制好室溫。
3、水分肥料
金枝玉葉喜干,不耐濕潤,所以在養殖的過程中不可像其他植物一樣,經常澆水,一般半個月澆一次透水,平時向葉面噴水就行,水分過多會影響根系對養分的吸收,金枝玉葉平時要多施加氮肥,這樣會使整株葉片肥厚光亮,可用骨粉肥或者腐熟的餅水肥,也可用液態氮肥用水稀釋後,噴灑葉面,這樣就能讓葉片吸收充足的氮肥。
4、修剪整形
金枝玉葉的整形修剪,應從栽植後就要做好設計,第一年要讓其枝幹向上垂直生長,適時抹去側芽,第二年則開始做定形,如果想做傘形,則要進行砍頭處理,讓其長出更多分枝;如果是想做成雲朵狀,則要用鐵絲進行捆綁,向下彎垂,做成初步造型後,還要根據長勢,修剪掉美中不足的部分,或者根據自己想要的造型多修剪,而修剪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循序漸進。
5、日常管理
金枝玉葉每年可在春季進行盆土更換,因為盆土使用一年後,營養會減少,同時會出現板結的情況,不利於植株生長,換土的時候可保留裹根的土壤,然後添加新配置的土壤,換好土後,要把水澆透。
進行修剪的時候,不要將剪下的枝條扔掉,可以直接扦插在土壤中,或者是先插在盛有水的容器中,進行生根處理,待出根後在移栽到花盆中,很快也能夠長出新的一盆金枝玉葉。
B. 金芝蘭怎麼養
養殖方法:配製疏鬆、肥沃、呈微酸性且排水能力強的基質。平時多曬太陽,保證每天見光6個小時以上。發現土壤干就要澆水,土壤微濕才可旺盛生長。春秋溫度適宜,夏冬兩季需採取控溫措施。生長季20天追肥一次,冬季停肥。
金芝蘭的生長速度快,發現發黃、乾枯的葉片需要及時修剪掉。此外,養殖1-2年需換盆一次,避免土壤板結。
金芝蘭於雲南地區,它的花色為非常艷麗的金黃色,這種花色非常耀眼奪目,名字中的金子也是因花色而命名的,但是它的「金」除了花色以外,還有其他含義,那就是它的葉片帶有非常明顯的金邊線藝,另一重自然就是它的價格,在以前曾千金難買一苗,是一款稀少珍貴的蘭花品種,深受花友們的喜愛。
C. 金芝蘭花為什麼不開花
缺肥,缺光,放室內明亮通風處緩緩苗,干透澆透水就可以,加點營養液,一般情況下都是追肥磷鉀肥比較好,可以促進植物開花,
D. 電腦免費給嬰兒起名
鈺彤 鈺:美玉 彤:紅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斕的雲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彤萱 彤:紅色 萱:一種忘憂的草 玥婷 玥:傳說中一種神珠 婷:美好 媛馨 媛:美好
E. 求帶有十二個月份的詩句。求詩詞文藝青年幫我多想幾個吧,補充十一月的,還有各個月的也行
十一月: 也稱暢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龍潛月
以下詩句供你選擇:
《狀江南·仲冬》(唐)呂渭
江南仲冬天,紫蔗節如鞭。
海將鹽作雪,出用火耕田。
《又次王恭叔韻》(宋)樓玥
仲冬方寒荔挺出,仲夏方炎靡草死。
若將朝菌比大椿,相去何啻千萬里。
金芝仙草不可見,長生之草畧相似。
少時曾識青青色,今日得之乃真是。
天工矜憫輕喪生,故出珍苗普相示。
若言神仙可學致,自是未得養生理。
《冬至宿楊梅館》(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
F. 中國十大戲曲是什麼
【主回答】
京劇
越劇
粵劇
黃梅戲
評劇
昆劇
秦腔
晉劇
桂劇
潮劇
【(6)金芝蘭花擴展閱讀】
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越劇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昆劇
昆劇是只採用崑腔這一單一聲腔演故事的劇種。一般而言,著重表達戲曲聲腔時用崑山腔,表達樂曲、尤其是脫離舞台的清唱時用崑曲,而將指表演藝術的戲曲劇種,則稱作昆劇。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昆劇曾經有"崑山腔"(簡稱"崑腔")、"昆調"、"崑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種不同的名稱。
昆劇的產生,不僅是崑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志,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志。
昆劇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昆劇音樂使用曲牌體音樂結構,經典曲目有《牡丹亭》、《長生殿》、《單刀會》等。
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晉劇
晉劇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中國傳統戲曲。因興起於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後改稱晉劇,也被稱之為中路梆子,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晉劇的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均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立檔保存、創作研究、加強傳承、實地演出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充分體現了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佳實踐項目」的原則和目標。
2006年5月20日,晉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桂劇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廣西地方戲曲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流行於廣西當地說北方話(官話)的地區,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市說「官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
桂劇是在清代嘉慶年間,湖南祁劇傳入桂林後,經過一段時期的語言變化,才漸演變為桂劇。其存在歷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創作、改編、新編桂劇《梁紅玉》、《打金枝》、《斷橋》等,而成為中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
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劇
潮劇,因形成於廣東潮汕地區而得名,俗稱「潮調」、「潮音戲」、「白字仔戲」,明末已在閩南的詔安、雲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為流傳,與梨園戲關系密切。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陽麻沙出版的《荔鏡記》劇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時,吸收南音的音樂曲調。據清順治《潮州府志》載:明末清初,潮劇是「雜以絲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風聲調」。乾隆版《潮州府志》載:「所演傳奇,皆習南音而操土風」,「聲歌輕婉,閩、廣參半。」演出劇目的唱白以閩南方言雜潮語,故清李調元認為「潮音似閩」。
它於2006年入選國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G. 挺秀的近義詞是什麼
挺秀的近義詞:挺拔、秀麗、挺拔秀麗、秀異出眾
拓展資料:
挺秀,漢語詞彙。拼音:tǐng xiù釋義:指[身材、樹木等] 秀異出眾。
引證解釋:指秀異出眾;挺拔秀麗。
晉 潘尼 《釋奠頌》:「篤生上嗣,繼期挺秀。」
造句:
1、若隱若現罥煙眉,似嗔似喜含情目,嬌俏玲瓏挺秀鼻,不點自紅櫻桃唇,膚若凝脂,頰似粉霞,不盈一握的柳腰娉婷裊娜地倚在水亭雕花木欄旁。水光瀲灧之中,傾國傾城之貌隱約幻現。
2、我的同桌張珊,人長得挺秀氣,挺水靈,卻落得個毛頭小子的綽號張露能。
3、小草長在風里,搖曳多姿;小草長在山裡,挺秀堅韌;小草長在水裡,充沛盈盈;小草長在我的心裡,只要有信念,就層層不窮……
4、潔白的面容,淡色的眉毛,挺秀的鼻樑,淡紅的雙唇,而她淡靜的眼睛裡恍如有著海洋般深不見底的感情。
5、這里峰巒挺秀,風景宜人。
6、她像一枝挺秀淡雅的蘭花,光彩照人。
7、舞台上個個模特直挺秀頎,他們那婆娑的姿態,更是讓人贊不絕口。
8、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高大挺秀的綠樹總是守衛著城市,不動搖,不軟弱。
9、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
10、彌陀岩峰巒挺秀,林泉幽深,為清源山風景最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