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荷花村
『壹』 反映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資料
1、鄭和
鄭和(1371年?- 1433年?),本姓馬,後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氏,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晚清以降,鄭和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但不少重要課題仍無定論。
2、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3、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4、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今四川省翠屏區白花鎮)。
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
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5、朱光亞
朱光亞是湖北宜昌人,生於1924年12月25日。1945年,蔣介石國民政府提出做原子彈的構想,派出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朱光亞以吳大猷助手的名義一同赴美。
1950年2月,朱光亞拒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的旅費,與華羅庚等科學家一道經香港回到祖國。抗美援朝時,朱光亞在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秘書處任英文翻譯。隨後,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爆炸、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籌建。
『貳』 湖南省五萬人口以上的大鎮有那些
湖南省五萬人口以上的大鎮有洪市鎮、楊市鎮、永安鎮、大瑤鎮和灰湯鎮共五個大鎮。
1.2015年洪市鎮總人口為10萬人。
2.1995年漣源市楊市鎮人口為8.4萬人。
3.瀏陽市永安鎮總人口為85268人(2017年)。
4.瀏陽市大瑤鎮總人口為122756人(2017年)。
5.長沙市寧鄉市灰湯鎮總人口為84348人(2017年)。
(2)醴陵荷花村擴展閱讀:
一,灰湯鎮,隸屬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地處寧鄉縣境西南部,南與湘鄉市交界,位於長沙—花明樓—韶山這一紅色旅遊線上。
總面積210.9平方千米(2017年),溫泉區面積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219畝。2013年全鎮下轄14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91個村民小組,84348人(2017年)。
二,大瑤鎮位於湖南省東部,瀏陽市南部,地處於湘贛兩省(湖南、江西)三市(瀏陽、醴陵、萍鄉)結合處,東臨澄潭江鎮、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南接金剛鎮,西倚楊花鄉,北靠棖沖鎮、荷花街道辦事處。
西距省會長沙市區82公里,距黃花機場62公里,北距瀏陽市區20公里,南距醴陵50公里,東距萍鄉市50公里。長瀏高速(在建)、106國道、319國道、310省道穿境而過。
鎮域面積149.3平方千米(2017年),集鎮面積7.2平方公里(2013年),轄4個社區、6個村委會,共146個居民小區,總人口122756人(2017年)。
三,在沅陵縣城鎮體系規劃中,屬重點建制鎮,是沅陵縣經濟增長次中心,是縣域重要的物資集散基地,輻射半徑達20餘公里,輻射人口達12萬之眾。
巨大的消費拉動,使官莊鎮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這里的商務活動日趨活躍。集鎮電力設施齊全,為「國電」窗口單位,生活生產供水正常,有大小賓館旅社達20多家,接待床位達200多個,服務功能和聚集功能不斷增強。
通過縣級評審的集鎮總體規劃和鎮村體系規劃正著手實施,在怡溪流域修建的兩個小型水電站現正在施工。
四,楊市鎮位於孫水中游,地處漣源市東南部,距漣源市城區17公里,1995年機構改革撤區並鄉時,由原來楊家灘鎮、太和鄉、快溪鄉合並而成的三合一大鎮。
人口8.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萬人,共轄楊家灘、太和、快溪三個管理區,56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共734個村民小組。全鎮總面積131.7平方公里,總耕地42745畝,其中水田34468畝,旱土8077畝。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8.3億元。
五,楊市鎮位於孫水中游,地處漣源市東南部,距漣源市城區17公里,1995年機構改革撤區並鄉時,由原來楊家灘鎮、太和鄉、快溪鄉合並而成的三合一大鎮。人口8.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萬人。
共轄楊家灘、太和、快溪三個管理區,56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共734個村民小組。全鎮總面積131.7平方公里,總耕地42745畝,其中水田34468畝,旱土8077畝。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8.3億元。
參考資料:網路——灰湯鎮
網路——大瑤鎮
網路——沅陵官莊
網路——洪市鎮
網路——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
網路——永安鎮
『叄』 各位能提供一下左權的資料嗎革命戰士
網路知道里也有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這是朱德總司令為悼念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壯烈殉國而寫的一首詩。
左權是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著名軍事家。1905年生,湖南省醴陵縣人。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5軍團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和紅1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5月,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
全國抗戰爆發後,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後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粉碎日軍多次殘酷「掃盪」,威震敵後。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嚴密細致的參謀業務,扎實的工作作風,深受朱、彭的贊揚。1940年秋,協助彭德懷指揮著名的百團大戰。1941年11月指揮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行黃崖洞保衛戰,經8晝夜激戰,以較小的代價殲敵千餘人,被中央軍委稱為「『反掃盪』的模範戰斗」。他還「是一個有理論修養同時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從1939年至1941年,他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埋伏戰術》《襲擊戰術》《戰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餘篇。左權為創建並鞏固華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為八路軍的全面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盪」。25日,他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時,在十字嶺戰斗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
左權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名將陣亡,太行山為之低咽,全黨為之悲痛。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朱德贊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為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文韜武略功勛著 赤膽忠心英名長——紀念左權同志誕辰100周年
(一)
左權同志文韜武略,赤膽忠心,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為人民軍隊的發展與壯大,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建立了卓著的歷史功勛。
左權早年投身革命,具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和信念。1905年3月15日,左權出生於湖南醴陵縣黃貓嶺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期,他追求進步,積極參加各種愛國活動。1915年正在小學讀書的左權得知袁世凱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消息,當即寫下「毋忘五九國恥」的標語,在村中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賣國賊袁世凱的宣傳。讀中學時,他參加了校內由中共黨員領導的社會問題研究社,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經常和思想進步的同學討論各種社會問題,並立志從戎,決心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為變革中國社會而努力。1923年冬,左權考入孫中山大元帥府大本營軍政部主辦的廣州陸軍講武學校,1924年11月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1925年2月,左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他參與組織了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團結進步的青年軍人,與國民黨右派及反動分子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3月,左權從黃埔軍校畢業,同年秋被調到以程潛為司令、林伯渠為黨代表的攻鄂軍,在司令部衛隊營任隊長。攻鄂軍改編後,任衛隊營的連長。在廣州期間,左權積極投身於大革命的洪流,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等一系列重大革命斗爭和軍事行動,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周恩來的提名表揚和蘇聯軍事顧問的傳令嘉獎。是年12月,左權作為優秀的革命軍人,被程潛、林伯渠送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秋,他又根據黨組織的指示,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30年6月,左權從蘇聯回國後,先後任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教育長、新編紅軍第12軍軍長、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參謀處長、中革軍委總參謀部作戰科科長等職,為培養紅軍幹部、保衛閩西蘇區、推動紅軍參謀工作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31年12月,左權奉命參與聯絡、指導國民黨第26路軍舉行寧都起義。之後,起義部隊被改編為紅5軍團,左權任該軍團第15軍政治委員,後任軍長兼政治委員。為教育改造起義部隊,他努力貫徹古田會議決議精神,大力加強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對其逐步轉變為新型的人民軍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在贛州、漳州等戰役中,他率部英勇作戰,表現出了很強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指揮藝術。1932年6月後,左權相繼擔任紅軍學校軍事教官、中革軍委總參謀部作戰局副局長、紅軍總司令部兼紅一方面軍司令部作戰局局長、紅1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他參與指揮紅1軍團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佔領施秉城、攻打臘子口等一系列戰斗,並多次率領部隊執行佯動任務,掩護紅軍主力的行動,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長徵到達陝北後,他又率部參加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5月,左權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與政治委員聶榮臻一起率部參加西征作戰,擴大了陝甘革命根據地,並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同年11月他與聶榮臻指揮紅1軍團和紅15軍團一部參加山城堡戰役,迫使國民黨軍停止了對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進攻,促成了西安事變的發生。1937年2月,左權調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協助總指揮彭德懷、政治委員任弼時對紅軍部隊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為紅軍改編和出師抗日做了必要的准備。
全國抗戰爆發後,左權出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後曾兼任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武裝,創建抗日根據地,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37年8月,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後,他隨同朱德、彭德懷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協助指揮八路軍進行戰略展開。1938年2月,八路軍總部由山西臨汾地區向晉東南挺進途中與西犯日軍遭遇,左權親率總部特務團僅兩個連200餘人的兵力在府城阻敵,與數千餘日軍激戰四晝夜,掩護了總部機關和群眾的安全轉移。4月他參與籌劃、指揮八路軍在晉東南地區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鞏固、擴大了晉東南抗日根據地。7、8月間,朱德、彭德懷先後回延安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左權受命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全盤工作。在此期間,他根據中央軍委和朱、彭的指示,指揮八路軍勝利地粉碎了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大舉圍攻,進一步鞏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主持召開了由八路軍總部、第129師和中共晉冀豫區委參加的主要幹部會議,對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及時做好反「掃盪」的准備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以後,他積極協助朱、彭貫徹中央軍委關於「鞏固華北」的戰略方針,指揮八路軍分別進入山東、冀中、冀南和冀魯豫等平原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擴大各抗日根據地。作為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為八路軍的各項業務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1938年12月和1939年6月,他先後主持召開了八路軍晉東南部隊參謀長會議和參謀工作會議,制訂並完善了八路軍各級司令部暫行工作條例,健全了司令部的工作機構。與此同時,為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從1939年起,他先後三次協助八路軍總部組織整軍,並注重對部隊官兵的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為八路軍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940年8月起,他協助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就斃傷俘日偽軍4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遏制了國民黨的投降逆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敵後抗戰進入到嚴重困難階段後,他協助彭德懷領導敵後軍民積極響應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號召,展開大規模的生產自救運動和精兵簡政工作,為敵後軍民逐步渡過難關奠定了基礎。1942年5月,日軍對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盪」。25日,左權在山西省遼縣十字嶺指揮部隊掩護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不幸中彈,壯烈殉國,時年37歲。為了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從此左權的英名便鑲刻在中國的地圖上!
(二)
左權同志勤於思考,刻苦鑽研,根據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的實際,積累和總結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和軍事理論,為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
左權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和方法論,研究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作戰指導思想。左權強調,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軍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堅持戰略上的持久戰與戰役戰術上的速決戰、戰略上的防禦戰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戰、戰略上的消耗戰與戰役戰鬥上的殲滅戰的統一;要實行正確的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注意反圍攻與圍攻作戰的統一與協同,避免孤軍作戰;要爭取戰略、戰役及戰術上的主動,善於發現、創造並抓住敵人的弱點,同時應發揚自己的優點,消滅自己的弱點;注重發揮地方軍、民兵的作用,使其積極有效地配合正規軍的作戰,反對限制、削弱群眾武裝的錯誤做法;在組織戰斗時,要靈活地使用兵力,善於大踏步地進退,善於分散與集中,善於組織各種力量參加戰斗;一切軍事行動都應與民眾的革命斗爭有密切聯系;軍事斗爭要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各種斗爭形式密切結合,反對單純的軍事主義;要注意積蓄力量,不能只顧打仗而不進行積蓄力量的工作,也不能借口積蓄力量而不打仗或少打仗,在力量使用上要善於保存力量等。
左權注重從客觀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適用於中國革命戰爭的戰術原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根據我軍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提出了許多與之相適應的戰術原則。他指出:要經常地把眼睛看著敵人,了解敵人,保持經常充分的戰斗准備;必須建立消滅敵人的信心與決心,多打戰術上的殲滅戰;要積極主動地尋求戰機與敵作戰,特別是向運動之敵或立足未穩之敵作戰;除特殊情況外,不進行單純的防禦作戰和持久作戰;要加強戰斗保證,嚴密偵察警戒,封鎖消息,堅壁清野;必須善於利用地利、天候等自然條件,經常以小股兵力接近敵人,偵察與擾亂敵人;無論大小戰斗,都應有周詳之考慮與計劃,以期必勝,不應倉促應戰;保持部隊的神速與秘密,提高與發揚戰斗發起之突然性,出奇制勝;要集中兵力,以優勢兵力突擊敵之弱點,反對平均使用兵力;作戰中要英勇頑強,連續作戰,一鼓作氣地殲滅敵人;不打無把握之仗,不進行毫無勝利希望的進攻,不可留戀無把握的勝利,不要與敵打相持不下的陣地戰等等。
左權重視人民軍隊的建設,強調必須按照新型人民軍隊的要求來建設部隊。關於建軍目標,他提出要「建設鐵的黨軍」。他批駁了軍隊是「超階級的」,「軍隊不應該干涉政治」等錯誤觀點,指出:我軍必須「保證中國共產黨政治上、組織上的絕對領導,並且堅持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必須能夠「軍民一致」、「官兵一致」、「上下一致」;必須有較高的軍事政治文化水平;必須有鐵的紀律。關於軍隊的教育訓練,他認為既要重視軍事教育,更要重視政治教育,又不能忽視科學文化教育。軍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官兵的軍事技能及戰術水平,政治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部隊的政治素質,而提高官兵的文化水平是「增進一切知識之鑰匙」,「了解自然科學又成為學習軍事、政治理論的必要基礎」,所以加強官兵的科學文化教育,對於提高戰鬥力,對於建設強大的軍隊,具有重要的意義。關於政治工作,他認為:「政治工作不能不是軍隊的生命線,必須反對輕視政治工作的態度」。因為政治工作保證了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部隊在政治上的質的優良,保障了部隊的團結和鞏固,發揚了官兵的犧牲性和創造性,提高了部隊的戰斗意志和戰鬥力。關於司令部建設,他提出要以「建設政治工作之精神來健全各級司令機關的組織與工作」;嚴格司令部條例,提高司令部的威信;加強參謀人員的教育與訓練,提高其業務水平。關於後勤工作,他強調了其在建軍上的重要地位。「軍隊組織越復雜,技術越發達,後勤工作的地位也越重要」;沒有健全的後勤工作,「就沒有正規軍」,「就不會有前方的勝利」。後勤工作總的任務是:保證軍隊一切物質需要,以物質的保證,鞏固軍隊,提高戰鬥力,戰勝敵人。因此,要鞏固後勤工作的各種制度,健全後勤部門的組織與工作,提高後勤工作人員的素質,處理好後勤機關與司令部、政治機關的相互關系。
左權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主張開展有廣大民眾參加的人民戰爭。他說,民眾中蘊藏著「戰爭的最深厚的偉力」,要善於將其「發掘出來」。因為要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不光靠我們有多少軍隊,軍隊僅是戰勝敵人的一個力量,「主要的還要依靠民眾的力量」,把軍隊的力量與民眾的力量有機地統一與共同地發揮出來,「這是最偉大的不可戰勝的力量」,也是爭取戰爭勝利「所最依靠的」。左權強調,在革命戰爭中要「廣泛地動員民眾,組織民眾,把一切無組織的民眾組織起來,武裝起來」;黨、政、軍、民四位一體要密切配合,組織各種不同性質的民眾武裝,開展廣泛的民眾性的武裝斗爭;加強民眾的軍事教育,給民眾武裝更多的幫助與培植,使其學會革命戰爭的方法與藝術;加強民眾戰斗性的組織與訓練,提高民眾斗爭熱情,使民眾的革命斗爭與軍隊行動統一起來。要動員民眾,進行人民戰爭,必須實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同時,又必須體恤民力,合理使用民眾力量。要善於發動民眾,又不能違背民眾意願與民主精神,不浪費民力;要能領導民眾進行英勇斗爭取得勝利,但又不給民眾過多的損失與犧牲。
左權重視軍事理論研究,提出要創造中國馬列主義的軍事思想、軍事科學。左權認為,「軍事是一種科學」,它的基礎是社會經濟條件,因而軍事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樣,一切軍事思想也都是隨著社會經濟條件而變化的,並受當時社會上層建築的影響,然而一定時間與一定地點的經濟條件,是起著主導作用的。雖然中國的軍事思想隨著社會經濟而向前發展,但由於受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及機械唯物論等錯誤觀點的影響,從而嚴重妨礙了其進步。為此,我們必須用「新的方法」、「新的觀點」,創造「新的馬列主義的軍事思想」,「以代替舊的思想」。要創造中國馬列主義的軍事思想,既不能從外國照搬,也不能憑空創造,而只能在中國一定的客觀環境內,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來指導中國的革命戰爭,使其「逐漸從斗爭中產生起來」。同時,要加強對戰爭經驗、軍事理論的學習與研究。要學習馬列主義及馬列主義關於戰爭的學說,要研究我軍長期戰爭的經驗教訓,研究古今中外戰爭歷史和軍事理論,繼承中國革命的傳統,吸收中國歷代軍事思想的進步的優點,借鑒先進國家成熟的軍事思想,從而把我國的軍事理論推向前進,創造「中國光輝的馬列主義軍事科學。」朱德曾指出:左權「在軍事理論、戰略戰術、軍事建設、參謀工作、後勤工作等方面」,「有極其豐富與輝煌的建樹,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
在近二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左權同志表現出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優良的作風,充分展示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精神風貌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貴品質。
他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畢生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而奮斗。左權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便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中國革命,並以堅定的信念、熾烈的熱情,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而奮斗。1930年夏,他在給大哥的信中曾寫道:「我雖回國,卻恐十年不能還家,老母贍養,托於長兄,我將全力貢獻革命。」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在給母親的信中又表示:「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過去吃過草,准備還吃草。」為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展華北敵後游擊戰爭,他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許多日子徹夜不眠,有時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八路軍總部下發的命令、指示、通報等文電,許多都是由他親自起草的。朱德回憶說:「就是在晝夜不斷的戰斗與行動中,就是在幾天幾夜不合眼的疲勞中,他都從來沒有表現過倦怠、疏忽、放任與暴躁。他在不斷地解決問題,叮嚀部署,起草命令,檢查工作,甚至有時疲乏過度,夢中也在打電話和吩咐工作。左權同志這樣工作,十餘年來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從未要求過一天休息。」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是非分明,襟懷坦盪,顧全大局,具有堅強的黨性原則。左權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敢於同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工作中有了失誤,也從不推諉迴避,勇於承擔責任。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他更是忍辱負重,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革命利益的關系,一切以大局為重。在中央蘇區工作時,因受王明錯誤路線的影響,左權被說成有「托派」嫌疑,被撤銷紅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的職務,改任紅軍學校的軍事教員。盡管如此,他「沒有苟安」,「也沒有消極」,黨無論安排他做什麼工作,他都是二話不說,愉快地服從,並盡職盡責地做好黨交給的每一項任務。數十年後,已是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耿飈在回憶此事時這樣寫道:「作為他的下級,我們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件事,也沒有一點感覺左權是蒙受不白之冤,受過委屈的人。」左權雖然長期地忍受著精神上的痛苦,但他受得住委屈,經得起考驗,從未動搖過對黨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始終如一地為黨、為人民的事業而奮斗,直至血染太行。他以崇高的黨性,表現了他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比忠貞;他以無愧的人生,證明了他是中國共產黨一名忠誠而優秀的好黨員。
他勤奮好學,筆耕不輟,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美德。左權一生酷愛學習,持之以恆。他常說:「書本是知識的海洋,學習是進步的階梯。一個人不願學習是可怕的。」即使在戎馬倥傯的戰斗生涯中,他仍堅持學習與寫作,經他起草、撰寫或翻譯的文電、論著及譯著就達數十萬字,他的刻苦學習精神在全軍都是有名的。盡管左權地位高,知識淵博,對參謀工作十分內行,但他從不誇誇其談,從不傲視別人,也從不突出自己,一直保持著謙虛謹慎的美德,遇事總是盡可能地徵求多數人的意見,不搞一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工作中有了成績,部隊作戰取得了勝利,他總是強調廣大指戰員或人民群眾的作用,強調上級領導的正確,從不談個人。
他為人清廉,生活儉朴,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左權雖然長期擔任軍隊的高級領導職務,工作繁多,也很勞累,但在生活上卻從來不搞特殊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1939年八路軍總部移駐山西武鄉縣磚壁村,由於當地民房不寬裕,左權就住進了村中的一個破廟里。冬天到了,破廟四面透風,戰士們不忍心參謀長挨凍,要與他換一下住處。可左權卻說:「你們那房子里住著一個班,而我是一個人,怎麼能讓一個人住暖屋,叫十幾個戰士受凍呢!」由於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左權的身體逐漸地消瘦下來。一次,炊事員將部隊喂養的雞殺掉燉給他吃,可是他卻讓炊事員將那隻雞送給了傷病員吃。平時他身上穿的衣服、鞋襪,睡覺蓋的被褥都是補丁貼補丁,從來不肯隨意換新的。在指導修建黃崖洞兵工廠的防禦設施時,他經常在山上爬來爬去。當他帶的布鞋和草鞋都破得不能再穿,警衛員勸他換一雙新鞋時,他堅決不同意。他將已磨爛的布鞋的鞋幫撕下來,將其釘在補好的草鞋底上。然後便穿上自己親手做成的「新鞋」繼續爬山。戰士們無不為其艱苦奮斗的作風所感動。
他關心部屬,愛護群眾,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左權對自己嚴格要求,對戰友、對人民群眾卻處處給以可能的關照。一次,有位戰士的愛人來部隊,沒有地方住。左權知道後,就讓他們夫婦在自己的房間休息。到了晚上,他就睡在這位戰士原來睡的草鋪上。總部管理科一副科長得了肺結核病,左權特別交代衛生部門要好好給他治療,並經常帶著自己捨不得吃的補品去看望他、安慰他。左權還經常把分給他的繳獲的營養品送給傷病員或值夜班的同志。對戰友,他關懷備至;對人民群眾,他更是充滿了真摯感情。左權曾說:人民是水,我們是魚,水多了,魚也活躍了;離水的魚兒難得活。正是出於對這種軍民關系的深刻認識,左權時刻關心人民的疾苦,注意維護群眾的利益。每當日寇「掃盪」時,他總是指示部隊要掩護好群眾安全轉移;群眾有困難時,他總是指揮部隊竭力相助。他帶領八路軍指戰員與人民群眾一起開荒地,栽樹木,種莊稼,打水井,築蓄水池、攔洪壩。1941年敵後抗戰進入到嚴重困難階段後,他和彭德懷帶領部隊與駐地群眾在清漳河畔展開了大規模的生產自救運動,同群眾吃住在沙灘;1942年春,他又和彭德懷帶領廣大軍民共同完成了清漳河中段築堤工程,增加肥田400餘畝,被當地群眾傳為美談。
左權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我們紀念左權同志,緬懷他的光輝業績,就要學習他勇於追求革命真理,堅持黨性原則,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堅定信念;學習他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學習他熱愛黨,熱愛人民,嚴於律己,廉潔奉公,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學習他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理論聯系實際,勇於創新的良好學風;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得失,捨生取義的高尚情懷。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肆』 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詳細
篇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材料——王朴
王朴生於1929年,犧牲於1943年,河北省完縣人。他生長的太行山石嶺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4歲。王朴誕生在村裡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蘆溝橋事變, 侵佔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朴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裡,王朴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幹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後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朴:「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你一定知道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裡, 說出來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王朴面不該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於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對死亡,毫不畏懼。就這樣,王朴英勇的為自己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篇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楊靖宇
楊靖宇是我黨我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將領。他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等職。他率部長期轉戰於長白山麓、松花江、鴨綠江畔,活動足跡遍及30個縣,是我國的英雄。
楊靖宇犧牲前五天。「討伐隊」將已無力奔跑的楊靖宇包圍在一片小樹林中。他們逐步逼近到50米處,喊話勸降,對方「連答應的神色也沒有,依然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日軍見生擒困難就猛烈開火,有一彈擊中胸部,對方才「被打倒而絕命」。日軍根據追蹤估算,認為他缺糧已有半個月,完全斷糧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夠在零下20攝氏度且沒有房屋的山林中堅持下來簡直不可思議,於是將遺體送到縣醫院解剖。當腸胃被切開後,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軍官狠狠地說:「算他是支那的一條好漢!」日本關東軍在烈士殉難處破例舉行了一個祭奠儀式和對軀體的葬禮,以楊靖宇的頑強為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人民政府將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篇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趙一曼
在1935年11月,趙一曼率領的部隊被日偽軍包圍,她要團長帶隊突圍,自己擔任掩護,左手手腕中彈負傷。她在村裡隱蔽養傷被敵人發現,奮起迎戰時左大腿骨被子彈打穿,因流血過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爾濱偽濱江省警務廳受刑後幾度昏迷,仍堅貞不屈。她生命垂危時,日寇擔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進哈爾濱市立第一醫院監視治療。負責看守她的偽滿警察董憲勛和醫院女護士韓勇義,都為她的英勇所感動,又聽她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於是決心參加抗聯隊伍。
在二人幫助下,她於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爾濱,朝抗日游擊區的方向走。 偽騎警隊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們乘坐的馬車,趙一曼再次被捕。敵人反復折磨了她一個月,她只是怒斥敵人:「你們可以讓整個村莊變成瓦礫,可以把人剁成爛泥,可是你們消滅不了共產黨員的信仰!」 趙一曼負傷被捕解到哈爾濱後,日寇和偽滿的警察頭目立即對她進行審訊。
此時,她傷口不斷流出的鮮血濕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絕地痛斥日寇侵佔中國東北的暴行。負責審訊的日本特務惱羞成怒,竟用竹簽從她的指甲縫中釘進去,用鞭子狠戳趙一曼的傷口,使她幾次昏死過去。日寇將她送到醫院,傷勢剛好一點,日寇又在病床前審問,趙一曼依然堅不吐實,日寇拳打腳踢,她的傷口再度破裂,又昏迷過去。醫護人員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對她產生了敬佩。
篇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董存瑞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日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篇五: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黃繼光(1930~1952)
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斗英雄。農歷1930年11月20日出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因受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鄉解放,村裡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會第一批會員,積極斗爭地主,還當上了村裡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國內停止復員並大量徵兵。1951年3月,中江縣徵集志願軍新兵時,黃繼光在村裡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徵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到朝鮮前線後,黃繼光被分配到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任通訊員。1952年4月,部隊到五聖山前沿陣地接防,本想殺敵立功的黃繼光卻被分配到了連隊後勤。經過副指導員細致的思想工作,黃繼光明白了後勤工作的重要性,樣樣工作都幹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經上級批准,他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伍』 株洲的歷史
株洲,古稱建寧,又名櫧州。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郡。唐貞觀元年,建寧並入湘潭。古時,當地多櫧樹,湘江過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稱櫧洲。到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為株洲。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湘潭縣下設株洲區,轄株洲鄉,藕靈鄉。8月19日,株洲區黨政機關建立,株洲區公所、株洲鄉人民政府駐大勝嶺。株洲區所轄株洲集鎮面積約半平方千米,人口7264人。1950年1月,株洲區改為第一區。
1950年6月中旬,湘潭下設株洲鎮(區級)。株洲鎮轄一至四街居民委員會、田心塅鄉、董家塅鄉、石子頭鄉、株洲鎮公所駐殷家祠堂(今蘆淞區區委、區政府所在地)。1951年3月,株洲鎮公所更名為湘潭縣株洲鎮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屬長沙專區。3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長沙區專員公署呈文省府並中南軍政委員會,擬將湘潭縣株洲鎮設市,請示設市的理由主要是:「株洲鎮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為粵漢、浙贛、湘黔(現車通湘潭)等鐵路的交叉點,湖南的工業區將來發展大有前途。全鎮面積為36平方千米,人口45914人……根據發展趨勢,擬將設市,並計劃將該鎮接近郊區劃入市區,面積從36平方千米增至48平方千米,人口從45914人增至100000人,鄉從3個增至25個。」1951年5月7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具文批復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並報請中央設立株洲市。6月11日,中南軍政委函告湖北、湖南兩省政府:「接政務院1951年6月6日政行齊字第一四九號批復:1951年5月8日(51)會辦民字第1917號報告悉。所擬將湖北省襄陽、樊城合設為丁等市,稱襄樊市;湖南省株洲鎮改設為丁等市,由長沙專署領導,經核同意,准予備案……。」(註:丁等是按人口劃分)6月29日,長沙區專員公署令決定宣布成立株洲市人民政府,自7月1日起正式對外辦公。實際上到7月17日才對外辦公。株洲市人民政府駐殷家祠堂(今蘆淞區區委、區政府所在地)。
1951年8月20日,株洲市城區設街,株洲市設郊區,成立郊區區公所,轄11個鄉。
1952年1月14日,株洲市人民政府向省府民政廳報告稱,市界問題已遵照政務院令,將湘潭所轄南華、荷塘、百井、白關、龍州、大京、太平橋等7鄉及與湘潭協商將荷花五個村劃入株洲市。
1953年株洲市改為省轄市。3月,根據湘潭區專員公署1953年2月20日通知,株洲市郊區分為株洲市郊東區、株洲市郊北區,共轄32個鄉。6月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程潛簽發省府令,株洲市授權湘潭專署領導。
1955年2月22日,經中共株洲市委批准,株洲市郊東區、株洲市郊北區合並為株洲市郊區,設立株洲市郊區區公所,轄22個鄉。
1956年3月23日,中共湖南省委發出通知,省委決定:株洲市委即由省委直接領導,希望各有關部門即辦理交接手續。4月9日,湖南省人民委員會發出通知:「現決定將株洲市人民委員會改由我會直接領導。該會建設、房地、勞動、衛生、商業科、均改為局。希轉知有關部門分別辦理交接手續。」6月14日,撤銷株洲市郊區區公所,設立株洲市郊區辦事處,轄5個大鄉。
1958年9月5日,撤銷鄉級建置,株洲市郊區所轄5個大鄉合並組成株洲市郊區人民公社。
1959年6月26日,經湖南省人民委員會第335號文件批准,撤銷株洲市城區1955年和1958年相繼成立的5個街道辦事處,分別設立中心、清水塘、荷塘鋪、田心、董家塅等5個區人民委員會;撤銷郊區辦事處,設立株洲市郊區人民委員會。
1960年7月23日,經株洲市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心、清水塘、荷塘鋪、田心、董家塅等5個城市人民公社,分別與中心、清水塘、荷塘鋪、田心、董家塅等5個區人民委員會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所轄居委會37個,居民小組682個,農場20個,生產隊205個,總計人口186468人,總面積150平方千米。
1963年4月,撤銷株洲市郊區人民委員會,由株洲市農林水辦公室直接領導農村各區、社。
1965年4月30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5次會議決定設立株洲縣。以株洲市部分行政區域為株洲縣行政區域。株洲縣建縣後,全縣劃分為淥口、淦田、朱亭、三門、白關、古岳峰、雷打石、龍頭鋪8個區和淥口鎮(直屬鎮),共轄27個公社,4個建制鎮,4個農、林、漁、茶場。共計人口367932人。株洲縣由株洲市領導,駐淥口鎮。
1966年1月18日,國務院(66)議字3號文批准,設立株洲市郊區(縣級),將株洲市農林水辦公室直管的荷花、曲尺兩個公社和清水塘、田心、荷塘鋪、中心、董家塅五個農場,以及農科所、園藝場、果樹園藝場、畜牧場、鵝頸洲漁場、水產試驗場劃歸郊區管理。
1970年1月20日,國務院(國發文53號文件)同意株洲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撤銷株洲市中心區、清水塘區、董家塅區、田心區、荷塘區5個區。7月8日,根據國務院53號文件批復,株洲市城區設立株洲市東區(縣級),株洲市南區(縣級)、株洲市北區(縣級)。東區全區7.9萬餘人,下設田心、茨菇塘、月塘和宋家橋4個街道辦事處;南區全區7.1萬餘人,下設董家塅、東風(1972年11月29日改名為建寧)和建設3個街道辦事處;北區全區7.5萬餘人,下設清水塘、響石嶺和白石港(1975年12月30日改名為賀家土)3個街道辦事處。田心、建寧5個區的蔬菜農場,計人口57111人,成立清水、荷塘鋪、建寧人民公社,這3個人民公社由郊區管轄。
1983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湘潭的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轄區面積擴到11278.77平方千米,人口308.12萬人。
1984年4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調整湖南省部分市縣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將株洲縣的龍頭鋪、明照、蝶屏、雲田4個公社和白關的關口、新莊、道田、白井、羅塘、五里墩六個大隊劃分給郊區管轄。共計265平方千米土地,71390人。
1985年,撤銷醴陵縣,設立醴陵市(縣級),以原醴陵縣的行政區域為醴陵市的行政區域。
1990年株洲市轄五縣市、4區,總人口達到3495714人,總面積達11420平方千米。
1994年,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1997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40號):(1)將株洲縣的群豐鎮和馬家河鄉劃入株洲市市區。(2)撤銷株洲市的東區、南區、北區、郊區,調整設立荷塘區、蘆松區、石峰區、天元區。荷塘區:轄原東區的月塘、茨菇塘、宋家橋3個街道,原郊區的明照、荷塘鋪(不含新民、田心、雙豐3個村)、蝶屏3個鄉和龍頭鋪鎮的茶園、東流、三搭橋3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新華東路。蘆凇區:轄原南區的建設、建寧、董家塅和原北區的賀家土4個街道,原郊區的曲尺、建寧、五里墩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蘆凇路。石峰區:轄原北區的響石嶺、清水塘和原東區的田心3個街道,原郊區的龍頭鋪鎮(不含茶園、東流、三搭橋3個村)和清水、雲田、荷花3個鄉和荷塘鋪鄉的新民、田心、雙豐3個村。區人民政府駐建設北路。天元區:轄原株洲縣的群豐鎮、馬家河鄉和原郊區的園藝場。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北路。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復調整株洲市市轄區行政區劃:(1)天元區:東、北以湘江河為界,南以群豐鎮與雷打石鎮界線為界,西以株洲市與湘潭市界線為界。(2)蘆淞區:東南以原郊區與株洲縣界線為界,西以湘江河為界,北以白石港為河(老河),京廣鐵路(西邊線)及建寧鄉與明照線界線為界。(3)荷塘區:東以株洲市與長沙市、原郊區與株洲縣界線為界,南以明照鄉與建寧鄉界線為界,西以京廣鐵路(西邊線)及白石港河(老河),為界,北以蝶屏鄉與雲田鄉界線為界。(4)石峰區:東以白石港河(老河)為界,南以湘江河為界,北以株洲市與各省市界線為界,西以株洲市與湘潭市界線為界。(5)調整後的市轄區劃行政區劃從1997年8月1日起實行。
『陸』 株洲縣的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吳、蜀劃湘江而治。吳在湘江以東設建寧縣,治株洲。三國時期吳孫亮太平二年(257年)建寧縣城遷到今天的株洲縣中部淦田鎮,在淦田鎮以南1.5公里處的湘江東岸,至今仍存有建寧古城。
晉時,建寧縣城遷回株洲。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建寧,唐高祖李淵恢復,爾後李世民又廢止,至此為湘潭縣轄域。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株洲廳,湘潭縣湘江以東地域全部劃歸其管轄,南至今株洲縣淥口界、北含湘潭昭峽鋪(與今長沙接界)、東至清代的醴陵縣界。
民國元年(1912年),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廳」建制被取消,屬地再度納入湘潭縣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湘潭縣株洲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湘潭縣株洲鎮和白關鄉、昭陽鄉合並為株洲鄉。
1949年8與月12,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轄株洲、藕靈二個鄉。
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為縣級市,歸長沙專員公署管轄,原株洲鎮和湘潭縣第一區的太平橋鄉、荷塘鄉、龍洲鄉、大京鄉、白關鄉、百井鄉、南華鄉和荷花鄉的5個村為其行政區域。
1956年3月,株洲市升為省轄市同時新設市郊區,1959年,析醴陵縣的淥口鎮、均壩鄉、鴻仙鄉、漂沙井鄉、姚家壩鄉、南陽橋鄉、洲坪鄉和湘潭縣的朱亭鎮、雷打石鎮、傘鋪鄉、三門鎮、三門鄉、古岳峰鄉、淦田鎮、平山鄉、太湖鄉、八斗鄉、龍鳳鄉、龍潭鄉、磚橋鄉、堂市鄉、王十萬鄉等鄉鎮入株洲市郊區。
1965年4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株洲縣,從株洲市析置,以株洲市郊區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縣城淥口鎮,隸屬株洲市管轄。
1997年,朱亭鎮與黃龍鄉合設立黃龍鎮。1997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40號)將株洲縣的群豐鎮和馬家河鄉劃入株洲市天元區。1998年,古岳峰撤鄉建鎮;鴻仙鄉與漂沙井鄉合並設立仙井鄉。至此,株洲縣轄7個鎮、14個鄉。
『柒』 湖南株洲有些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好玩的地方有:
炎帝陵
景區地區: 株洲炎陵縣鹿原鎮
等級級別: AAAA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區類型: 陵寢陵園
區內景點: 九鼎台 炎帝陵殿 洣水漂流 龍潭魚躍 古龍鼓髻 御碑園 虯張靈木 墓碑亭 聖火台 雲秋雨霽 主殿側面 空樟洞明 神農大殿
簡介:始建於宋乾德五年。明清兩代,宋代以後曾多次毀於戰亂和火災,在明、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160多年間,歷經了10餘次大的修葺,規模不斷擴大。現炎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復的,建築仍按皇宮式樣,但規模比清道光十七(公元1837年)重修的有所改進和擴充
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炎帝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將炎帝陵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2000年8月,全國僑聯將炎帝陵確定為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炎帝陵通過國家旅遊局對旅遊資質的認定,被授予4A景區稱號。
2006年2月24日,炎帝陵景區獲得全省「2005年最佳等級旅遊區」稱號,這是該景區連續六年獲此殊榮。
李立三故居
景區地區: 株洲醴陵市城區東南2公里的福建圍村。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紀念地
簡介:1919年,李立三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參加領導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五卅運動」、南昌起義等許多震驚中外的革命斗爭。在1930年,盡管他犯過「立三路線」的錯誤,但不久就認識並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工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勞動部部長等職。1967年6月22日因受林彪、「四人幫」迫害含冤去世,終年68歲。1980年3月30日,黨中央召開追悼會為他平反昭雪,高度評價他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之一,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
1983年,故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維修舊址,設舊址復原陳列,陳列室輔助陳列。故居於1984年11月18日對外開放,並成立故居管理所,專門負責故居的管理和對外接待工作。
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
景區地區: 株洲炎陵縣十都鎮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森林公園
區內景點: 東坑瀑布 獅子岩 七曲水 珠簾瀑布 珠簾彩虹 桃源洞自然保護區 桃源洞雲霧 芳草鹿原 桃源洞原始次生林
簡介: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即: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炎陵縣羅霄山脈中段,面積2.3萬多公頃,因山青、山幽、石美、林密而為人稱道,200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公園保存有我國僅存的華東、華中、華南交匯區原始森林,其萬陽河流域兩側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在每立方厘米13萬個以上,堪稱亞洲之最。公園內共有維管束植物215科896屬201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4種;共有陸生脊椎動物25目70科21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9種,19種列入《瀕危野生動物物種國際保護貿易公約》。
2005年9月,經國家林業局批准,湖南省炎陵縣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更名為「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從而使這一自然景區的名稱與炎帝神農氏人文景觀在稱謂上趨於統一
雲陽山
景區地區: 株洲茶陵縣
等級級別:國家級森林公園
景區類型: 宗教建築與禮治建築群
簡介:雲陽仙系佛、道合一的宗教場所。位於茶陵紫微峰東腋的峰峽環抱之中,古人稱之「可以避世,可以隱居」的神仙福地。宋代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元代茶陵籍狀元李祁、明代吏部主事劉應峰、清代狀元肖錦忠、晚清兩廣總督譚鍾麟等歷代名人所留題詠甚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慕名前來探幽攬勝。
皇雩山和雩仙寺
景區地區: 株洲茶陵縣水田鄉東坑村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名山
適游季節:
簡介:這里山清水秀,古木參天,濃郁蔥蘢。山麓有一古廟,名叫雩仙寺,建於後唐時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廟側有七股清泉湧出,終年不斷,是茶水的主要源流之一。皇雩山不僅風景美麗,而且有著英雄歷史,革命戰爭年代密林深處,建有兵工廠、縫紉廠、紅軍醫院、列寧學校等。
炎帝廣場
景區地區: 株洲市區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公園
簡介:炎帝廣場位於株洲高新技術開發區。整個廣場佔地17h㎡,平面設計成展開的扇形。廣場分為文化景區、綠化景區、集會廣場、休閑健身、商貿服務和交通集散等7個功能區。各功能區通過規劃的放射狀和圓弧狀道路網,組成前導、核心和背景3個景觀序列。其核心部分文化景區位於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為19.97m高的巨型炎帝塑像,寓意公元1997年建成。環繞巨型塑像,有象徵「太陽之神」的基台和寓意炎帝精神與日月同輝的彎月狀噴水池,有以歌頌炎帝豐功偉績為主題的大型浮雕和圖騰柱,廣場地下還規劃建設了總面積達1.3萬㎡的國際博覽中心。位於廣場後的株洲電視塔,又叫東方神龍塔,高293米,鋼結構帶旅遊的多功能綜合電視塔。既是廣播電視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又成為當地的標志性景觀和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
酒埠江風景區
景區地區: 株洲攸縣巒山、黃豐橋、柏市、酒埠江鎮
等級級別: 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景區類型: 自然風景區,人文風景區
酒埠江風景名勝區位於攸縣東部山區,面積約830平方公里,轄酒仙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白龍洞、太陽山、孟子山和天蓬岩等5個景區,共57個景點。
湘山公園
景區地區: 株洲炎陵縣霞陽鎮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公園
區內景點:古塔景園、烈士陵景園、碧江度假景園、植物標本景園、湘山門樓,知青閣、五子廟、名人園、游泳池、游樂園、鐵索橋,革命英雄紀念碑等
簡介:炎陵湘山公園位於炎陵縣城西邊的湘山,三面環水,古木參天,有「一峰兀立,二水夾流」之稱,現為湖南省級森林公園。相傳湘山是炎陵的風水寶山,古時的炎陵「五子」(神農天子、鍾馗才子、孟姜女子、羅浮孝子、鐵頭太子)、近代讀書成名、當官發財、以及風調雨順、林茂糧豐、六畜興旺都與湘山這個風水寶地密切相關。 山上的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3.5%,名勝古跡有建於北宋初年的湘山寶塔、建於明萬曆45年的湘山古寺和省級保護文物革命烈士紀念碑。
空靈岸
景區地址: 株洲市傘鋪鄉盤石村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風景
區內景點:和尚岩、石鍾山、懸鍾岩、獅子岩,觀音岩,杜公亭、梅花閣
簡介:位於湘江西岸傘鋪鄉盤石村,距縣城南5公里,為湘江沿岸著名風景之一。早在民間,空靈岸有和尚岩、石鍾山、懸鍾岩、獅子岩等別稱。南北朝梁武天監七年(508)建空靈寺,中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觀音岩。昔日空靈岸,怪石嵯峨,幽深奇秀,上有蒼松翠柏,下有紫竹芳草。巨石瀕江突兀,翼凌深潭。空靈寺壁立於石岸中部,上下三層,歇山重檐式建築。由南側山門拾級而上,有一牌坊上書空靈岸三字。過牌坊,為沿江石壁棧道,長約100米,曲折有致,直通寺內。寺後有石洞,縱深14米,高2.7米,寬9米,洞口與寺相通。洞中石台突起,高0.5米,形似床,稱「仙人床」,中奉觀音大士像。佛像後,有清泉涓滴不涸,甘甜可口,人們稱為「仙泉」。岩洞左下石階百餘步一巨石懷抱,上建杜公亭、梅花閣,岩壁上刻有唱和詩。
仙庚古廟
景區地址: 株洲市東郊十八公里處 (荷塘區)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古代建築
簡介:仙庚古廟、文昌閣位於株洲市東郊十八公里處,為株、瀏、長、醴四邑名勝,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仙庚廟建於唐,後清道光年間重修,屢經興廢,今依清朝舊制修繕一新。山林疊秀,廟宇飛霞,塔聳雲天,殿藏幽遂。更有一石塘印月、青嶧晚鍾等八大景觀。
婆仙嶺
景區地址: 株洲市株洲縣白關鎮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風景
簡介:位於白關鄉境內。舊時,因其界連醴陵、湘潭、瀏陽、長沙四縣,有四邑名山之謂。山有老少二峰,老峰在東,高304.9米,少峰在西,高313米,山上樹木茂密,風景特佳。唐代,在少峰建金輪寺,依山築寺,由山門拾級而登,凡三進,雕梁畫柱,碧瓦朱檐,為境內一大佛教勝地。寺內大鍾,高2米,徑l米余,傳為老峰飛來。後有賓鳳章者,將嶺上佳景綴為仙峰八影,曰:屏峰朝暉、拓嶺丹霞、桃林花雨、雙井清泉、老虎聽經、獅子嘯月、古寺飛鍾、石港遠帆。 1958年4—5月,金輪寺被毀,寺中文物遭破壞,山上古樹被伐。是年,在嶺下右側修建大京水庫。水庫壩高24米,長86米、寬26米,庫區長2.5公里。80年代,庫區林木豐茂,杜鵑花開時節,青山、綠水、紅花,相映成趣,吸引遊客游覽,觀光者絡繹不絕。1990年,株洲市城市建設規劃部門將其納入株洲建設總體規劃,並經株洲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為株洲大京風景區
仙山公園
景區地址: 株洲醴陵市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公園
簡介:坐落於淥江邊的西山。創建於1995年。這是一處風格獨特的山野型公園,山巒起伏,林木蔥蔥。從神怡樓縱觀瓷城,盡收眼底。公園內有著名的左權將軍紀念碑、紅拂墓、花炮祖師李畋殿、淥江書院、思情亭、神怡樓等近20處風景名勝,是休閑、避暑、登山觀光的最佳去處
淥江書院
景區地址: 株洲醴陵市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書院
簡介:坐落於西山半山腰,三面環山,面向淥江。淥江書院一般均是名流掌教。其中突出的有陳夢元。余延燦,張九鉞,羅汝懷,左宗棠等人。民主革命先烈劉揆一,同盟會駐醴陵通訊員潘坊,與蔡鍔起義遙相應的袁家譜,肖昌熾,曾繼梧等都曾在淥汀書院就讀或執教。我黨,我軍著名領導人李立三,張翼鵬,左權,宋時輪,陳明仁等早年都在這里上過學。
羅哲烈士墓
景區地址: 株洲株洲縣馬家河鄉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烈士陵園
簡介:羅哲烈士墓位於馬家河鄉高塘村,距縣城17公里, 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築成,底徑2.3米,堆高0.5米,墓圍上方豎漢白玉石碑3塊,邊框與碑頂飾花崗岩,總高2米。正中墓碑陰刻毛澤東主席手書「羅哲烈士之墓」,兩旁為墓誌,記載烈士生平事跡。羅哲烈士是早期中共黨員,犧牲於1928年。1956年8月l1日,毛澤東主席寫信給羅哲遺屬,將題碑文和300元贈款一並寄來,為羅哲修墓,在湘潭縣人民委員會資助下,烈士墓不久建成。1962年1月,株洲市人民委員會重新修葺,改立祁陽石墓碑,並加墓誌。
關王廟和吳王塔
景區地址: 株洲醴陵市鴻仙鄉關王村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陵寢陵園
簡介:關王廟和吳王塔位於鴻仙鄉關王村。大革命時期,關王廟為醴陵北二區農會會址。是農民組織武裝起義和對土豪劣紳及團防局進行斗爭的重要場所。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將在北二區內被捕的中共黨員及農會積極分子數百人齊集關王廟附近的吳王塔前進行殺害。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革命先烈,教育後代,黨和政府對廟、塔進行了修繕。
大京風景區
景區地址: 株洲市郊東南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風景
簡介:景區分仙峰嶺、京水湖、屏風嶺三大景區,擁有「金輪古寺」、「谷音清溪」、「山水佳處」、「百鳥天堂」四個一級景點,「仙峰勝境」等十個二級景點,「雙井清泉」等二十個三級景點,景色各異,各領風騷。景區成立年來,新建了京湖度假村,大京山莊、醉仙樓、棲鳳園、京湖酒樓等一系列集食宿、娛樂、度假、會議於一體的接待中心,修建了白仙路、婆仙路和部分環湖游路。大京風景區地處株洲市郊東南,離市區15公里,大京風景區是一個以山、水、林、禽同生共榮為主要特徵的自然景觀與盛極明清的古廟遺跡為主的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集游覽、度假、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京水湖面近2400畝。
洣泉書院
景區地址: 株洲炎陵縣霞陽鎮
等級級別: 未定級別
景區類型: 書院
簡介:洣泉書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28年3月,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團攻克炎陵縣城,第一團團部設在洣泉書院。1928年4月中旬,毛澤東率部隊從井岡山來到炎陵,迎接朱德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起義部隊,毛澤東就在後廳左廂房住宿、辦公,親自部署、指揮了接龍橋阻擊戰,掩護了朱德部隊向井岡山轉移。洣泉書院始建於宋代,原名烈山書院,清嘉慶2年(公元1797年)增修齋舍,因縣境內有耕熟嶺,山下出泉,清純不染,涓涓不息,是為洣水之源,學者誠如泉水,則百川歸海,無所不包,故改名為洣泉書院
『捌』 萍鄉又哪些民風民俗、文化特色|
1、萍鄉傳統煙花製作技藝
萍鄉上栗是中國煙花爆竹的發祥地。當地煙花爆竹生產歷史悠久,煙花爆竹的發明者李畋便為上栗人。據《唐史》記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據說他曾用自己發明的爆竹,幫助唐太宗李世民驅除山魈邪氣,使其龍體康復。
2、蓮花打錫
2000多年前,蓮花就有錫製品。清康熙年間,皇上曾下旨由街頭村錫匠打造錫錢幣。蓮花打錫工具簡單,工藝講究。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說。蓮花錫器精細勻稱的錫花、弧線優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裝飾,堪稱民間手工一絕。
3、萍鄉春鑼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萍鄉一帶的由「報春」演變來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每逢春節之後,報春人身背鑼鼓,挨家挨戶去告訴人們當年的家事季節,提醒人們注意及時播種、耕田。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普及,春鑼演唱的內容開始改變,成為向人們恭賀新年、傳吉報喜,並逐步發展到說人物、揚善貶惡的一種藝術形式。
4、蓮花茶燈舞
「茶燈舞」又名「茶燈鬧春」,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在蓮花縣六市、高洲、坊樓等鄉鎮廣為流傳。
村民每逢喜慶佳節,常以「茶燈舞」上門祝福。每到一處,主人門外鳴放鞭炮相迎。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發財」等贊語。該舞蹈由15人組成男女群舞。它通過各種燈彩的舞姿變化,繪成了「雙龍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門」、「蛇退殼」、「雙龍擺尾」等一幅幅畫面。
「茶燈舞」的表演形式特點是:畫面多姿,載歌載舞、間有道白、滑稽多趣。
5、安源麵塑
安源麵塑是一種民間傳統美術。既有美術觀賞價值又有貢品價值。它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8)醴陵荷花村擴展閱讀:
萍鄉市,是江西省下轄市(地級),位於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長沙市接壤。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
萍鄉是江西的「西大門」,在贛西經濟發展格局中處於中心位置,素有「湘贛通衡」、「吳楚咽喉」之稱。因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而得市名。
『玖』 瀏陽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4月,瀏陽市轄淮川、集里、荷花、關口4個街道,蕉溪、小河2個鄉, 古港、高坪、沿溪、官渡、永和、達滸、大圍山、張坊、澄潭江、中和、文家市、大瑤、金剛、葛家,棖沖、鎮頭、普跡、官橋、柏加、洞陽、永安、北盛、沙市、淳口、龍伏、社港26個鎮。
1、淮川街道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區中心,是瀏陽市經濟、科技、文化、信息中心。東有望山夫,西有西湖山,南有天馬山,北有道吾山、蕉溪嶺,五山環繞,瀏陽河自東向西貫穿全境。
淮川街道地處瀏陽市中部偏南,總面積9.6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4月,轄城西街、西正街、朝陽街、北正街、新北、北園、城東、聯城8個社區。
2、小河鄉
地處瀏陽市東部,湘贛邊陲,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羅霄山脈北部余脈,北接張坊鎮,西接七寶山鄉、東、南與江西省萬載縣為鄰,瀏陽河上游,其支流小溪河蜿蜒穿境而過,流入株樹橋水庫,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境內森林覆蓋面高,被譽為綠色氧吧,是長沙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
小河鄉平地海拔170米-220米,地理最高點863米(金鍾湖西側山頭);客家話可通行全鄉。截至2019年4月,小河鄉鄉域面積111.8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186個村民小組。
3、大瑤鎮
位於湖南省東部,瀏陽市南部,地處於湘贛兩省(湖南、江西)三市(瀏陽、醴陵、萍鄉)結合處,東臨澄潭江鎮、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南接金剛鎮,西倚楊花鄉,北靠棖沖鎮、荷花街道辦事處。鎮域面積73.78平方公里。
截至2013年,全鎮下轄4個社區、6個行政村,分別為南川社區、崇文社區、天和社區和匯豐社區,上升村、楓林村(原三元村)、南山村、南陽村、李畋村和強盛村。
4、洞陽鎮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在撈刀河中下游兩岸,東與蕉溪鄉搭界,西與永安鎮接壤,南與太平橋鎮、葛家鄉、長沙縣江背鎮相連,北與北盛鎮毗鄰。地處長瀏經濟走廊的中心地帶,319國道瀏永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
洞陽鎮總面積103平方公里,有耕地1527.8公頃,其中水田1480.8公頃、旱土47公頃,山林面積6271公頃。截至2019年4月,轄洞陽、東園、南園、北園、幸福泉、西園6個社區以及龍洞、九溪、砰山、觀前、長東5個村。
5、永安鎮
位於東經113°15′27″~113°23′36″、北緯28°10′32″~28°20′31″之間。地處瀏陽市最西部,東鄰北盛鎮和洞陽鎮,南連長沙縣江背鎮,西靠長沙縣春華鎮和黃花鎮,北接沙市鎮。東距瀏陽市政府37千米。
截至2018年末,永安鎮轄禮耕、水山、坪頭、蘆塘、西湖潭、督正、大安、永和8個行政村和心源、永安、永新、豐裕4個社區,下設273個行政組、541個自然組。
『拾』 春天到了,醴陵周邊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春遊呢
韶山紅色文化一日游 線路特色:暢游偉人的故鄉線路設計:D1毛澤東銅像→毛澤東紀念館→滴水洞→毛澤東圖書館→毛澤東故居→毛澤東紀念園線路指導: 上午:先去毛澤東銅像,毛澤東銅像位於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大門前80米處,像面朝東南方,身著中山裝,左胸前掛著「主席」證,手執文稿,目光炯炯,面帶微笑,正視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現了人民領袖毛澤東出席開國大典時的風采。然後去毛澤東紀念館,紀念館現有十二個展廳,其中八個展廳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生平業績展,四個展廳為專題陳列:《毛澤東遺物展》、《毛澤東一家六烈士》。展廳充分利用了聲、光、電、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突出陳列主題。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可參與情景陳列,互動感強。從紀念館出來,去滴水洞,滴水洞似洞非洞,神奇秀麗。青山如屏,漫步其中,吸一口清新空氣,聽一回清脆的鳥鳴,真是神仙過的隱居日子。進入門樓,左邊是個小水庫,右邊是傍山建築。沿途山壁上有許多碑石題字。
下午:先去毛澤東圖書館,再去毛澤東故居。故居屬三合院,泥牆瓦房。房前農田阡陌,一池碧水中,荷綠如茵,結白的夏荷花,吐著縷縷清香。走進故居,裡面的擺設一切依舊。毛澤東紀念園景區內主要有清水塘湘區委員會舊址、武昌農運所故居、遵義會議舊址、茅坪故居等15個微縮景點,從多個側面反映了毛澤東光輝的革命歷程。 井岡山其實是一個行政區域名,主要由井岡山市(指山下新城區),廈坪,茨坪(山上主景區),茅坪(八角樓等),龍市(會師地)等地構成。每年的4月-10月是主要的旅遊季節,7月-9月是旅遊旺季。下面就井岡山旅遊的各方面介紹如下:
一、行
從紅色旅遊推行以來,井岡山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場,鐵路,高速公路都能直達井岡山。
機場:目前開通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的航班,機場經高速距井岡山市約40分鍾車程,距茨坪約一個小時。
火車:目前開通了北京,上海,深圳和南昌的直達列車。井岡山火車站位於山下的新城區,是筆者所見過的全國最好的縣級火車站。出站後可搭乘公交車(9元)或的士(要是運氣好,有返程上山的車,大概15-20元每位)去茨坪景區(屬於老城區)。
汽車:南昌長途汽車站(在八一大道新天地電腦城旁)有直達車,但班次不多。也可在南昌長途汽車站坐高速到吉安長途汽車站,轉由吉安城南車站坐車去井岡山(注意是茨坪車站)。另長沙和深圳還各有一班汽車直達。
自駕游:井岡山高速公路屬於贛粵高速的分支泰(和)井(岡山)高速,南邊經贛州,北邊經南昌,吉安。
井岡山目前景區實行景區交通,自駕車和旅行團用車都被要求在遊客服務中心換乘。隨門票發售。能去到所有的景區,車票與景區門票的有效時間都為48小時(票面只顯示上午與下午,時間安排得好的話可達52小時)。
二、住
井岡山因紅色旅遊的特殊性,主景區茨坪有大小賓館上百家,幾乎江西所有的省級機關在井岡山都有接待用賓館(以前叫招待所)。7-9月最好提前預訂。房價因季節而有所變化
三、吃
俗話說:靠山吃山。在井岡山要想滿足嘴,那最好以山野為食:竹筍,石魚,石蛙,山鼠等等,還有一些山裡面的野菜。一則因為山貨野味,二則因為是風景區,所以價格一定要問清楚,最好先講定。要不然在市場經濟下,革命老區的人也不會太淳樸的。大家也可以品味一下「紅軍套餐」----紅米飯,南瓜湯。還可以品嘗下井岡山的紅米酒。
四、購物
井岡山購物以食品和紀念品為主。本人覺得,工藝品方面,有特色的東西不多,竹製的筆筒還不錯。食品如香菇,木耳,茶樹菇等都還可以,還有蜜餞,價格方面都還算合理。
五、玩(最重要的)
井岡山景區實行通票(只有此門票),門票從出售時間算起,有效期為48小時,價格156元,需外加80元景區交通車費。 包括歷史人文景點:黃洋界,北山革命烈士陵園,茨坪舊居(*),大井舊居,百竹園造幣廠(*),紅軍谷(*),小井紅軍醫院(*),南山公園(*),會師廣場,龍江書院,會師紀念塔,八角樓,茅坪紅軍醫院,步雲山練兵場,紅四軍部,象山庵。自然景點:水口,龍潭,主峰,筆架山。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實行免費制度,需提醒的是周一下午閉館。
由於井岡山景區非常分散,而門票的有效期只有48小時,故無法到達所有景點。上述景點中加(*)為不推薦行程,以免浪費時間。重點推薦兩日游景點及線路為(括弧內為大致需要的平均游覽時間):
A:筆架山(最美的自然景區,四月中下旬風景最好,十里杜鵑競相開放,4個小時。當然也可以坐索道,)----井岡山革命博物館(1小時)----大井舊居(0.5小時)----水口(以瀑布為主,需爬山,2小時)-----主峰(五指峰,遠觀即可,一定要和錢山留個影,0.5小時)。
B:龍潭(以瀑布,潭水為主,需爬山,2.5小時)----黃洋界(領導人去井岡山必去的地方,0.5小時)---茅坪景區帶(八角樓,茅坪紅軍醫院,步雲山練兵場,紅四軍部,象山庵,2小時),時間充足的話可去最遠的龍市景區帶(會師廣場,龍江書院,會師紀念塔)。
散客自助游的話,中途各景點之間換乘交通車需要點時間,故盡量將時間設定得充裕點。
要是還有閑暇的話,下山後可去井岡山市新城區轉轉,一座完全新建的現代化城市,唯一讓你覺得奇怪的是無法找到中心,因為這是一座目前中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城市之一,空曠,冷清,馬路上都少有人經過。
長沙兩日游 線路特色:風光無限,遍覽長沙風情線路設計:D1湘江→烈士公園→湖南省博物館→長沙世界之窗→長沙海底世界D2嶽麓山→嶽麓書院→橘子洲→天心閣線路指導: D1:
上午先到沿江風光游覽,長沙湘江風光帶位於長沙市湘江大道。沿湘江南的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10公里。全線風光帶充分體現了湖南自然風光,環境優美,是遊人觀光小憩的好去處,也是市民晨練晚游的佳境。中午可在沿江風光帶橘子洲大橋附近的好吃街——坡子街解決午餐。
下午行程約10.5公里,沿途可去烈士公園,烈士公園是長沙市最大的公園,位於長沙城東北部東風路1號,是座集紀念、游覽和娛樂的綜合性公園。接下來去湖南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創辦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初,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開福區,與風景秀麗的烈士公園毗鄰。湖南省博物館薈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遺珍,展現了湘楚文明的來龍去脈,每年吸引數十萬南來北往的中外遊人前來參觀,是人們了解湖湘文明進程、領略湖湘文化奧秘的重要窗口。
最後去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在世界之窗玩到晚上,再看夜色的世界之窗又是另一種景色,晚餐可在附近西湖樓吃。
D2:
嶽麓山是南嶽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嶽麓山風景區既有幽谷峻嶺、江河湖泊、以及種類繁多的自然動植物,更有久遠豐富的文化古跡。它坐落於長沙市二環線之內,象一條綠色的巨龍卧在湘江西岸,是十分難得的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下山後可去游覽「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的瀟湘洙泗——嶽麓書院,看看之後游覽長沙市小景區,先去王陵公園或橘子洲,橘子洲位於長沙市湘江之中,砥柱江心,西望嶽麓山,東臨長沙城,四面環水,儼然似一艘墨綠色的巨艦浮於湘江之上,為湘江中名洲之一。
最後再去天心閣,天心閣與嶽麓山遙相對峙,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亦是古城長沙僅存的城市標志,是人們到長沙必游的勝境。炎帝陵殿:始建於公元967年,1654年毀於香火,1986年6月重新修復。炎帝陵殿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第二進為行禮亭,亭前矗立著「炎帝陵」漢白玉碑;第三進為主殿,殿堂正中厝放香樟木雕塑的炎帝神農氏金身祀像;第四進為墓碑亭,中央豎漢白玉墓碑;第五進為陵墓,封土高4.58米,寬6.47米。殿外有詠豐台、天使館、鹿原亭等附屬建築。整個建築佔地面積3836平方米,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 御碑園:落在炎帝陵殿中軸線之北,佔地面積64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由碑廊、九鼎台、《神農功績圖》等構成。園中珍藏了自北宋以來,歷代皇帝每次祭祀完畢所刻的御碑,數量多,規模大。介 紹 炎帝陵位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炎陵山上,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寢陵。陵山方圓1公里,山上古木蔭蔽,山下洣水環流。炎帝陵殿金瓦紅牆,庄嚴肅穆,壯麗堂皇。陵殿附近依山傍水,建有聖寺,天使館、詠豐台、聖火台、鹿原亭等建築群落。
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自古以來便得到上起帝王、下至百姓的尊崇和祭奠。對炎帝的祭祀,民間始於夏,官方見於周,帝王起於唐而興於宋。以後歷代皇帝便「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每次祭祀完畢即刻御碑以作紀念。
建國以來對炎帝陵的建設和祭祀活動,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地方政府領導的重視,舉行了多次規模盛大的公祭活動。 門票·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08:00-19:00。
交 通 從株洲汽車站到炎陵汽車站,每天有10餘班汽車往返,路程225公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