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與賞蘭人
❶ 蘭花比喻人怎樣的精神
常見比喻為抄君子 「自古襲蘭花就是文人志士陶冶性情的尤物,不僅養蘭,同時用蘭花的美好品質自律,渴望做蘭花般高潔的人。蘭情養人、育人、熏染氣質,因而古詩文中少不了和蘭花有關的成語,如:披榛采蘭、蘭芷之室、蘭桂齊芳、蘭摧玉折、芝蘭玉樹等等
❷ 蘭花代表什麼品格的人
蘭文化自然屬性中升華出來的幾種主要品格 松樹有松樹的品格,梅花有梅花的品格,蘭花也有自己的品格。這就是:素潔堅貞,不畏嚴寒;幽香清逸,不甘寂寞;孤傲獨標,品位高雅。
1、素潔堅貞,不畏嚴寒。
蘭花是素潔的,她長在深山,遠離塵囂,不受污染,不被侵染。即使偶爾有點微塵,也會很快被雨水、露水洗濯而去。因此,能經常保持它素雅純潔。
2、幽香清逸,不甘寂寞。
蘭花造型別致,且有著自己獨特的芬芳。孔子稱她有王者之香,顏師古在《幽蘭賦》一文中稱她為國香。王淑之《蘭菊銘》中說:「蘭既春敷,菊又秋榮。芳薰百草,色艷群英。熟是芳質,在幽愈馨」。蘭花之香,品位高遠。
3、孤傲獨標,品位高雅。
蘭花品位高。她稀少而孤傲,不像白居易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雜草易生易長,更容易衰敗。相比於其他野花,蘭花真可以稱得上有些傲慢。
(2)蘭花與賞蘭人擴展閱讀:
蘭花的象徵意義 沒有感情的蘭花,一經文人之筆,便塑造成有血有肉的隱士、鬥士和失意文人的形象。蘭花之所以能塑造成各類有關形象,關鍵是蘭花與文人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有著天然的暗合。
比如蘭花的香氣高貴稀少,正可象徵文人的才學,蘭花所遭受的風雪霜露,正可象徵文人在政治上所受的打擊,蘭花長在深山幽谷,正可象徵文人的深山隱居,與世無爭。正因為古代文人開了借蘭花以表現自己的志向,胸懷,情緒,經歷,愛憎的先河後,蘭花就成為後世文人寄寓自己情懷的對象。
他們或者失意,或者隱居,或者遭受打擊後,只要說到這有關蘭花的詩文,便可從中引起心靈上的共鳴,找到精神上的寄託。 一般地說,文人都受到儒家道統教育,都跟自己的老祖宗孔子一樣,想把自己滿肚子學問貢獻給皇上,用在治國經邦上,這就是入世,一旦遭到打擊,遭受挫折,就會受到自身弱點的約束,想隱退,發牢騷,想遁入空門或隱居深山,採取消極避世的做法。
這時,他們往往容易接受老子莊子的無為,甚至佛家的出世思想。文人往往總是在入世出世之間搖擺,就連范仲淹這么有作為的政治家、文學家也都多少受到這兩種思想的影響。
❸ 蘭花比喻什麼樣的人
君子。
蘭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世上的花卉有千萬種,蘭能躋身「四君子」之列,肯定有非同一般的「背景」作支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先標榜做人應當遵從「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談論「君子之道」時,經常用蘭花作比喻。
如《周易·系辭上傳》就記載了孔子這段話:「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意思是,君子的為人處世,不管入世或隱居,保持沉默或發表言論,都不會丟失自己的人格。君子與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兩個人齊心協力,其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兩個人發自內心的言論,就像蘭花一樣氣味芬芳。
(3)蘭花與賞蘭人擴展閱讀:
歷代文人的蘭花情結:
歷代文人墨客就偏愛種蘭、賞蘭、詠蘭和「寫蘭」,有著揮之不去的蘭花情結。在傳統花鳥畫出現之前,中國文人主要用詩賦的形式詠蘭,而從宋代開始,中國逐漸興起「寫蘭」之風,以繪畫的形式傳承孔子所倡導的蘭花精神,公認的蘭畫鼻祖是南宋的趙孟堅和宋末元初的鄭思肖。
趙孟堅的傳世之作有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此圖繪墨蘭兩叢,生於草地上,蘭葉柔美舒放,蘭花盛開如蝴蝶翩翩起舞。南宋滅亡後,趙孟堅年已垂暮,他隱居於湖南,不食元祿,繼續「寫蘭」,以示忠貞和清高。
❹ 蘭花寓意代表什麼意思
蘭花的寓意豐富,一向意味著淡雅、高潔、賢德等美好的人的品性,也代表著深厚的兄弟情感、堅貞不渝的愛情、和熱烈的愛國情懷等。蘭花的寓意絕不僅局限於它的外表所展現的意義,更在於它的底蘊所展現的精神。
4、高潔淡雅:自古賞蘭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因而蘭花也被稱為國香,同時它也是高雅文化的代表。
5、友情和愛情:也有用來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和朋友之間高尚的愛情。
6、愛國情懷:蘭花對於國人有著深沉的民族意義,同時蘭花的氣質也彰顯了國人如蘭花一般的品質。
❺ 蘭花愛好者、養蘭人、蘭花收藏家三者之本質區別是
蘭花愛好者只是對蘭花感興趣的人,有可能不會養花。養蘭人是專門養蘭花的人,可以買賣蘭花。蘭花收藏家是專門收藏名貴的或稀有品種的蘭花,會養花,但不一定會買賣蘭花
❻ 蘭花有什麼象徵意義有什麼精神內質
蘭花象徵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蘭花象徵高尚。內很多關於蘭容花的詩句如;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拓展資料
蘭花還有民族上的深沉意義。在中國傳統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因此對於蘭花,中國人可以說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對於中國人來說,,蘭花君子謙謙,溫和有禮,有才而不驕,得志而不傲,居於谷而不自卑。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被譽為"國香"、"王者香"的中國蘭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
❼ 人們為什麼要贊美蘭花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
蘭花象徵高尚、典雅、堅貞不渝
蘭花被視為幽谷中的「君子」,同時也表示虔誠,蘭薰桂馥,以示歷久不衰
蘭:幽玄高雅、超凡脫俗,可以作為知識分子的象徵。而做為一種投資,蘭花經濟也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蘭同時也可以做為商的象徵;
儒學中深厚的「蘭情結」
作者 南通大學博導 周建忠教授
蘭與儒學傳統中人格定位之間能夠建立對應關系,與它的生物學特性有關:蘭花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具備了符合民族審美趣味的形式;其社會學意義亦由來已久,它以獨有的天姿神韻,最早介入古典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面,最早載入歷史典籍,並進入了儒者的審美視野;或許還與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際遇有關: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谷中蘭與眾草為伍,頓起身世之感,從此確立了蘭與儒家人格的內在聯系,而這種花與人之間同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則來自人類的圖騰崇拜。
蘭是花之驕子。從蘭花的外形、姿態、生存環境、內在氣質方面,人們更多地習慣於對蘭的象徵意義進行詮釋,並且成為一種固定的符號、定向的語碼。所有愛蘭、植蘭、賞蘭、詠蘭之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它的文化內涵既可發展為孔子那種「當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為貧賤失意所動的人格信仰,亦可發展為屈原個人美德的保持與追求。總之,蘭象徵了儒學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
圖騰與蘭:
介入人類精神生活的肇始
圖騰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產生於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模式。蘭花作為個人圖騰有這樣三個特徵,第一,人就是圖騰,圖騰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圖騰來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圖騰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忽隱忽現存在著的保護神。圖騰崇拜到後來慢慢淡漠了,成為人類遙遠模糊的記憶,但在後代生活中,還能找到它的痕跡。《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鄭穆公出生與死亡皆跟蘭花有關的圖騰故事。鄭文公「賤妾」燕夢見天使贈她蘭花並告訴她「以是為爾子」,後果然懷孕生子,取名為蘭,即鄭穆公。鄭穆公即位22年後,一次病了,他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著它出生的。」於是「刈蘭而卒」。這個故事中的「征蘭」之義,正是圖騰文化的體現。離開了圖騰文化,就無法理解故事中蘭花的神秘性與特殊性。不僅歷史典籍中留下了圖騰文化的痕跡,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此類例證。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蘭,正是遠古個人圖騰痕跡的表現特徵,「蘭芝」,即「芝蘭」,「芷蘭」,就是蘭花。「蘭花」的圖騰意義在詩中亦有明顯的表現,如劉蘭芝投河自盡前,焦仲卿對其母親說:「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嚴霜籠罩,煎逼庭蘭,則意味著主人公的生命悲劇即將發生,就像鄭穆公「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預言徵兆一樣,這是蘭圖騰文化的深層制約與潛在影響。通過「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滲透著多少世紀以來由秘傳的崇拜傳統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的難以理解的奧秘」。蘭即是這樣一個「原型」。
蘭對早期貴族和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秉蘭拂惡、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藉蘭祭祀等活動中,人們與蘭建立了各種的關系。
這些蘭文化的初期形態充分說明,那些從事政治活動和祭祀活動的人(我們可以視他們為儒者的前身),他們大量地接觸蘭、運用蘭,雖與功利目的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明確的倫理涵義,卻為以後孔子對蘭的審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與蘭:
奠定了蘭的文化內涵
「蘭當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遊十多年,始終沒有得到任用,於自衛返魯途中,見蘭花獨茂,由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他以蘭比為賢臣,實際上是自比,說自己周遊列國,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就像獨茂的蘭與眾草為伍一樣,只好與鄙夫為伍。孔子的感慨,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蘭當為王者香」一句,幾乎所有涉及到蘭花的文章、著作都會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蘭應當為王者提供香氣」,即蘭花應是國君欣賞的高級花卉,亦是從賢者為臣為相輔佐國君之角度設喻的。但後來的蘭學著作中,卻改為「蘭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壽《題蘭石圖》詩雲:「閑似文君春鬢影,清如冰雪藐姑仙。應從風格推王者,豈僅幽香足以傳。」
蘭花的人格象徵是高潔、幽貞。孔子又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在厄》。而且,孔子關於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為先秦時期儒家的共識,如《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後代詠蘭詩對此又進行了演繹、發揮。朱熹《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還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
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此處以芝蘭之香喻君子美德,強調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蘭的幽香清遠合於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
歷代詩歌詠頌蘭香的,更是不勝枚舉,如: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
鄭思肖與蘭:
蘭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延伸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既保持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一種文化能夠存在的根基,同時,又不斷應對現實的動盪帶來的挑戰。而這動盪在中國社會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權淪落外族之手。在這種時候,儒學人格往往表現為:堅貞的操守、張揚的個性。這一人格定位在鄭思肖的畫風中得以集中完整的體現。鄭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宋亡後隱居蘇州,坐卧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後,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或問其故,則雲:『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託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志的行為還成了後代遺民的典範。如倪瓚在元亡後,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其《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
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明末清初相似的現實境遇使鄭思肖成為更多畫蘭畫家師法的對象。朱元璋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題蘭石》詩中說:「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鄭思肖的畫蘭傳統,直接影響到漫長的畫蘭歷史。明清時,這一傳統已衍變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畫蘭不畫土,著重張揚個性。
明代·佚人《蘭花》圖(旅順博物館藏)有王武題詩:「鄭生太迂魯,畫蘭不畫土。造物亦何心,春風自含吐。時去等飄蓬,知後落誰取。」清·諸升《蘭竹圖冊》(旅順博物館藏),亦畫蘭不畫土。清·原濟(石濤)《芬蘭圖》(南京博物館藏)畫兩支有根無土之蘭,並有題詩「根已離塵何可奪」,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濟等人畫風的揚州八怪,亦以畫蘭擅長,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鄭燮畫蘭尤為著名。
從鄭思肖到揚州八怪等蘭花題材的詩畫中,堅持操守,張揚個性成為共同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儒學傳統的人格特徵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變為崇尚個性的張揚,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賞變為不改其志的堅貞,這是儒學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的傳統在新的現實環境中發生的衍變,它們並沒有突破或逸出儒學的價值范疇,而是對傳統人格定位的補充、延伸。
陳之藩與蘭:
文化遊子的眷戀情緒
陳之藩著有《失根的蘭花》。
作為海外遊子,在異國看到故鄉的花草而產生感慨: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最後,作者寫道: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這題目來自鄭思肖畫蘭的故事,但全篇幾乎沒有對蘭花形、色、香的種種介紹,只是圍繞「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立意,用「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人,以「失根的蘭花」喻飄零異邦的人及其悲涼惆悵的心情。「失根的蘭花」成為文中情思的聚合點,使故國之思,故園之戀表現得更深沉、真摯。
陳之藩用「失根的蘭花」自喻,足見他深厚的儒學素養。因為蘭花是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象徵意象,它身上積淀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從話語層面看,作者思戀的是故園的「花花朵朵」,是「故宮的石階」,是「母親」;從歷史意蘊層面看,他思戀的是傳統文化,因為「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這種對正在消失的傳統與風格的珍愛,是「失根的蘭花」的深層寓意所在。他與鄭思肖的不同之處在於,蘭花作為儒學傳統人格的象徵,在鄭思肖筆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養它的國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陳之藩的蘭花失去的與其說是國土,不如說是「蘭花」
賴以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陳之藩們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遊子,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遊子。
從上文可以看到,蘭與儒學傳統中的人格定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蘭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它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對它的文化內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後,蘭文化顯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學人格進行調整、補充。
人們說蘭、畫蘭、詠蘭、寫蘭,其實是在解讀自身,是在蘭的品格中讀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將蘭推為「王者之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贊賞與珍視?但在種種變化之中,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即蘭在儒學人格的象徵譜系中有著「王者」的地位,這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心理機制,但也說明了儒學中濃厚的「蘭情結」。
❽ 古人是怎樣欣賞國蘭的
古人欣賞國蘭,通常以花香為首選目的。中國文化的先師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曾以「王者之香」來贊美國蘭花朵的芬芳。此外,素色的花朵又迎合了古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孔子所說「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也體現了蘭花素雅的美。可以說,古人賞蘭就是將優秀的人格品德融入蘭花之中,以蘭修德,以蘭會友,以蘭怡情,從而達到舒緩身心的目的(圖3)。
圖3 古人賞蘭圖
❾ 蘭花和人品怎麼對等
《中國蘭文化》品蘭《三十六字訣》:「主正、根收、肉厚、質糯、拱抱、肩平;宮圓、舌舒、點聚、鼻隱、兜軟、捧緊;莛高、桿細、花秀、色俏、香幽、韻清。」前十二字描述外三瓣,中十二字是對中宮的要求,後十二字是對整株蘭花的要求。品蘭《三十六字訣》就是從人品的角度來衡量蘭品的。主正:主瓣要正直,要「上挺蓋帽」。寓意「正直」。 根收:花瓣收根能使花朵顯得靈巧,富有變化。「花瓣原來要闊頭,捧心最好象風兜,收根細小方為美,五瓣分巢沒處求。」(屠用寧《蘭蕙鏡》) 肉厚:花瓣肉質要厚實,只有肉厚才能保證瓣形端正,久開不翻瓣。寓意做人要「厚重」。 質糯:花瓣質地純凈、透亮,前人以「糯」來衡量。所謂「糯」,就是質地細膩、結構緻密,晶瑩通透,不含雜質,與玉石一般。表示溫柔、善良與大方。 拱抱:兩副瓣端部要向花心內折呈拱抱狀,寓意「團結」、「熱情」。 肩平:是指外三瓣兩副瓣必須左右對稱且成一字狀。忌兩瓣向下墜落,顯得無精打采。肩平反映了一種精神,一種氣度。強調一字公平,強調「公正、公道」的原則。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安詳、安定和安靜」。「凡蘭之兩旁大瓣,須平如一字,俗謂一字肩,有初開平肩,開久漸落肩者,謂之開落,有初開如一字,開久轉向上者,瓣花得此最為名貴。」(朱克柔《第一香筆記》) 宮圓:中宮要圓整,捧、舌、鼻結構嚴謹,大小比例、位置要恰當。整體形狀如球,圓活、完整,保持內輪完美。 舌舒:梅瓣花要求舌瓣小巧,荷瓣水仙要求舌瓣寬大。但舌形都必須圓整舒展,位置中正。舌尖、舌歪、缺舌花都是劣花。「有舌在捧心內不舒吐者,名為吊舌,有偏一旁者為歪舌,有舒而不卷者為拖舌,俱舌之最下者。有無舌者名三瓣一鼻頭。品斯下矣。」(袁世俊《蘭言述略》) 點聚:舌上紅點無論是單點、品字點,還是「U」字點,必須聚集在舌瓣之中間,色澤鮮艷。 鼻隱:鼻要小巧且藏而不露。大鼻顯得粗魯,鼻小顯得文氣。「兩捧中藏香者謂之鼻,鼻宜小,小則捧心窩結,花更精神。若大且粗,名曰大准頭,捧心開天窗,時下賤之。」(許霽樓《蘭蕙同心錄》) 兜軟:兜要恰到好處,軟兜花品位高於硬兜花。「捧心總要光結,以軟蠶蛾捧為上,以寬觀音兜、僧鞋兜為次,以挖耳捧,硬軟蠶蛾捧再次之,更有豆夾捧、蟹鉗捧、滑口捧皆不貴也。若琵琶頭捧是水仙之最下者。」(許霽樓《蘭蕙同心錄》) 捧緊:左右兩捧如兩只手掌必須抱緊。表示緊湊、嚴密。忌拆捧「開天窗」。只有捧緊,才能「藏鼻」,只有捧緊,才能保證「宮圓」。 莛高:花桿要高出葉面,花桿高,既保證花朵開放時不受葉片的影響,花開自如,又使整朵蘭花顯得亭亭玉立,高雅脫俗。 桿細:花梗要又細又圓,俗稱燈心草。高莛細梗大花,落落大方,尤如瀟灑公子、大家閨秀。 花秀:花朵要舒展秀麗。無輪春蘭還是蕙蘭,花朵開向必須平視微向上,既不仰天,也不俯地,顯得精力充沛,昂首挺胸,氣宇軒昂,顯示不亢不卑之勢。若俯開,則顯得精神不足,若仰開,則顯得盛氣凌人。 色俏:花朵顏色要凈純、俏麗。 香幽:香氣溫雅和順,時有時無,濃淡恰到好處。 韻清:整株蘭花,花、葉完整,顏色青翠充滿生機,給人以清秀,淡泊,高尚,超脫之感,尤如出浴美女,又如正人君子。 另外,蘭品還強調中正、和諧與中庸。 中正:即上下貫通,左右和諧。上品的蘭花,主瓣位置一定要中正。左右花瓣要對稱成一字狀,忌兩瓣落肩。至於飛肩,則顯示一種躍躍欲試,騰空而起的神態狀態,更是難能可貴。蘭花的開品強調端正、嚴謹,源於端端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道理。 和諧:是賞蘭的另一要素。蘭花的主副瓣大小比例要協調;捧、鼻、舌結構嚴謹,大小比例要協調;外三瓣與內輪各瓣比例要協調;花莛與花朵要協調;花朵與蘭葉要協調;花色和花形要協調;蘭株與盆具要協調等等。 中庸:體現在蘭花身上更為具體。如:香,不能無香,也不能濃香,香要適中,要清香、幽香;又如梅瓣花、水仙瓣花之捧兜深淺、軟硬要適中,不能太淺而成滑口水仙,也不能太深成為拳頭梅瓣,或三瓣一鼻頭。 蘭花很講究花守,「久開不渝」之花守尤如人之操守,更是鑒別蘭品的重要因素。 由於蘭品即人品,因此,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都將蘭花作為自己朝夕相伴之良師益友,將養蘭蒔蕙當作修身養性的手段。 羅旭東在《人品至上》一書中將現代人的人品包容為:「正直如山、善良如水、寬容如海、仁愛在心、誠實守信、自律自製、學會感恩、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