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蘇軾疊詞
『壹』 《海棠》古詩 蘇軾 前兩句中疊詞的作用
【作用】:裊裊: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首句「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
海棠
【作者】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貳』 海棠抒發了蘇軾怎麼樣的情感迢迢牽牛星與鵲仙橋的異同點
海棠整首詩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版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權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古詩《迢迢牽牛星》和宋詞《鵲橋仙》,共同點在於都是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為寄託書寫愛情主題的作品。不同點在於《迢迢牽牛星》抒發的是織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調哀怨動人,而《鵲橋仙》寫牛郎織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頌其高貴、純潔的愛情。感情基調輕柔婉轉。《迢迢牽牛星》以描寫為主,多用疊字、白描手法,寓情於景。《鵲橋仙》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以象徵、對比為主,也用了疊字、疊詞,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為一體。
『叄』 海棠抒發了蘇軾怎麼樣的情感迢迢牽牛星與鵲仙橋的異同點
海棠整首詩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古詩《迢迢牽牛星》和宋詞《鵲橋仙》,共同點在於都是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為寄託書寫愛情主題的作品。不同點在於《迢迢牽牛星》抒發的是織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調哀怨動人,而《鵲橋仙》寫牛郎織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頌其高貴、純潔的愛情。感情基調輕柔婉轉。《迢迢牽牛星》以描寫為主,多用疊字、白描手法,寓情於景。《鵲橋仙》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以象徵、對比為主,也用了疊字、疊詞,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為一體。
『肆』 古詩詞名篇+賞析25首
春江花月夜(其一)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作者抓住揚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揚子津一帶月下夜景中最動人的五種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著對生活美好的嚮往把揚州的景色以文字表達出來。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詩先寫虛度光陰 、報國無門的痛苦,而後贊美主客雙方的才華與抱負,最後以揮灑出世的憂憤作結。全詩感情色彩濃烈,情緒如狂濤漫卷,筆勢如天馬行空。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贊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後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雲(李華),就把滿腹牢騷宣洩出來。李白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盪四方的游盪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鬱和 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於可以一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氣爽之日,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後,所以稱小謝。這里李白是自比小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一句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抱負。並且「覽」字富有表現力。用了誇張的手法。抒發了作者的遠大抱負。 「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抒發了離別的悲傷。 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於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願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這首詩運用了起伏跌宕的筆法,一開始直抒胸中憂愁,表達對現實強烈不滿。既而又轉向萬里長空,精神一振,談古論今,以小謝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遠大抱負。接著詩人又從美麗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悶的現實當中,只得無奈地選擇逃避現實。全詩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憤之中又貫穿著一種慷慨豪邁的激情,顯出詩人雄壯豪放的氣概。
山園小梅 其一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首聯以梅不畏嚴寒、笑立風中起句,「眾」與「獨」字對出,言天地間只有此花,這是何等的峻潔清高。然而梅品雖高,卻不驕傲,只在一方小園而且是山間小園實際是空中樓閣中孤芳自賞,這又是一種何等「豐富的寧靜」與充實的美麗。 頷聯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它為人們送上了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狀其輕盈,「翩若驚鴻」;「橫斜」傳其嫵媚,迎風而歌;「水清淺」顯其澄澈,靈動溫潤。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暗香」寫其無形而香,隨風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樣富有情趣;「浮動」言其款款而來,飄然而逝,頗有仙風道骨;「月黃昏」采其美妙背景,從時間上把人們帶到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動人時刻,從空間上把人們引進一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聯極目聘懷,頷聯凝眉結思。林逋這兩句詩也並非是臆想出來的,他除了有生活實感外,還借鑒了前人的詩句。五代南唐江為有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既寫竹,又寫桂。不但未寫出竹影的特點,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無題,又沒有完整的詩篇,未能構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主題、意境,感觸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兩字,將「竹」改成「疏」,將「桂」改成「暗」,這「點睛」之筆,使梅花形神活現。上二聯皆實寫,下二聯虛寫。 頸聯「以物觀物」,「霜禽」指白鶴,「偷眼」寫其迫不及待之情,因為梅之色、梅之香這種充滿了誘惑的美;「粉蝶」與「霜禽」構成對比,雖都是會飛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蟲,一合時宜一不合時,畫面富於變化,「斷魂」略顯誇張,用語極重,將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極致的美」。 尾聯「微吟」實講「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緻,如此咀嚼,雖不果腹,然可暖心、潔品、動情、鑄魂,表達出詩人願與梅化而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詩人對梅的觀賞進入了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人們看到的則是和「霜禽」「粉蝶」一樣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詩人——一個梅化的詩人。
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此詞抒寫了因理想不能實現而鬱郁不得志的「閑愁」。上片寫相戀和懷念,下片開頭兩句寫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黃昏,仍不見蹤影,或「閑愁」太多。寫「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實現,形象生動。下片的「碧雲」句喻指時光流逝之迅速,末尾連用三個比喻來表現「閑愁」之多、亂、纏綿不斷,十分生動,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詞中他把抽象的閑情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僅形象、真切地表現出詞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生動、准確地展現了江南暮春時煙雨迷濛的情景,深得當時人們的贊賞。結尾處「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以江南景色比喻憂愁的深廣,以面積廣大喻愁之多,「滿城風絮」以整個空間立體地比喻愁之深廣,「梅子黃時雨」以連綿不斷比喻愁之時間長和難以斷絕,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賀鑄也因此而有「賀梅子」的雅號,深得當時人們的贊賞。黃庭堅更是極口稱贊說:「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寄賀方回》)。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麼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像: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麼意義與趣味呢!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欄時閑愁已是教人斷腸。春已逝,美人遲暮,而憂國之心亦是無處可訴,只有自我勸慰將怨意化為凄婉,雖是纏綿婉約曲,亦有郁憤英氣含而不露。 「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白雨齋詞詩》)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採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 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quot;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盡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後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已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曲折盡致。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冬,當時蘇軾知密州。據《東坡紀年錄》:「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雲:「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卒章所顯之志,與這首《江城子》類似。 蘇軾詞風於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蘇軾此詞一反「詩庄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別一旗幟。 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政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政績,為百姓所擁戴。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舊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積既久,噴發愈烈,遇事而作,如挾海上風濤之氣。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狂」雖是聊發,卻緣自真實。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況。如《十拍子》:「強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綉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鬥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麼關系!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令許多尚氣節之士義憤難平。想到國事,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於是蘇軾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願和盤托出,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這里作者用了一個典故;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潛涵的赤誠令人肅然起敬。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從藝術表現力上說,詞中一連串表現動態的詞,如發、牽、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動形象。全詞表現了作者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橫生,「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久彌珍的名篇。 (2)這首詞寫蘇軾在密州作地方長官時,有一次去打獵的情景。 打獵,對於一個職業獵手,是家常便飯;而對於蘇軾這樣年已四十的地方官來說,就不能不算一次壯舉了。詞中就是從表達他出獵時的激動心情開始的。「老夫聊發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長男性的自稱,切合作者的年紀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這句說,老夫今天要發一發小夥子那種「狂勁兒」了。「左牽黃,右擎[ qíng 舉起] 蒼」,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架著蒼鷹。鷹和狗是用來追捕獵取對象的。「錦帽貂裘」,是戴著錦帽穿著貂皮襖,這次打獵是在冬天,所以穿著皮衣。千騎卷平岡」:成千的騎手跟隨著他,浩浩盪盪,象疾風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岡。這里顯示了作為一州長官出獵時的聲勢和排場,確實是壯觀啊!百姓幾乎全城出動(即傾城),都想追隨蘇軾這個知州(相當於漢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獵。而他也為百姓的熱情所感動,暗下決心,為了答謝(報)人們的情意,他要學習三國時代匹馬單槍搏鬥猛虎的孫權(孫郎),親手射殺猛虎,給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實際上已經繪製成他的「太守出獵圖」。寫出了他的形貌,也寫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熱烈的氣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揚的精神狀態。 轉入下片,作者又進一步深化了所要表達的主題。他說,他剛剛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氣粗膽壯(即胸膽尚開張),鬢發有些花白,又有什麼妨礙呢!看來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現他老當益壯的英雄氣概。其實,這里所指,已不限於打獵。他在考慮更為重要的事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皇帝什麼時候才派馮唐到雲中傳達命令?這里用了漢文帝劉恆時的一個典故。「雲中」是漢朝的一個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區。「節」,即符節,是傳達皇帝命令的憑證。漢文帝曾派馮唐到雲中郡,傳旨赦免前雲中太守魏尚受的處分,恢復他的官職。魏尚原來抗擊匈奴侵擾有功,後來因小過失受到不公平的處罰。可見,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擔當保衛邊防的重任。他這樣希望,並不是無的放矢。因為,當時宋王朝正受到來自西北方的西夏和來自東北方的遼國的軍事威脅,國家的安危引起了蘇軾的嚴重關切。他渴望奔赴軍事前線,來實現為國立功的政治抱負。最後三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學上,被認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當作敵人的象徵,又利用「狼」屬於野獸,當在被射獵之列的聯想,他表示,將要(會)緊握雕花的強弓,把他對敵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圓如滿月般的弓弦上,看準那西北方的敵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獵開始,卻以將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表的結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這就把一首生活隨筆式的小詞寫成了充滿愛國激情的作品。讀起來,韻調鏗鏘,氣勢雄渾,感情奔放,境界開闊,是一首表現了蘇軾豪放風格的成功之作。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寫景,寓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於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徵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像,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此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在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被說成「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之一境」。
『伍』 含有疊詞詩句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陶淵明《擬古其三》
白蘋風起樓船暮,江燕雙雙五兩斜——溫庭筠《西江上送漁父》
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崔顥《渭城少年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盧照鄰《長安古意》
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蘇軾《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古詩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古詩十九首》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古詩十九首》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古詩十九首》
漢樂府里邊有很多疊字詩的,《古詩十九首》是其中代表罷了。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杜牧《新柳》
朝朝暮暮愁海翻,長繩系日樂當年。芙蓉凝紅得秋色,蘭臉別春啼脈脈。——李賀《梁台古愁( 一作意)》
芳草霏霏遍地齊,桃花脈脈自成溪——陸希聲《陽羨雜詠十九首·桃溪》
輕輕飛燕舞,脈脈息媯言——王安石《海棠》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地晴絲冉冉,江白草纖纖——杜甫《絕句六首》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杜甫《漫興九首之九》
練練峰上雪,纖纖雲表霓——杜甫《泛溪》
宛宛青絲線,纖纖白玉鉤——孟郊《古意》
淡淡著煙濃著月,深深籠水淺籠沙——白玉蟾《早春》
緣階已漠漠,泛水復綿綿——沈約《詠青苔詩》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白頭吟》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祈祈傷豳歌,萋萋感楚吟——謝靈運《登池上樓》
『陸』 第一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詩人的醉
花下醉
【唐】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1)第一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詩人的「醉」?請簡要概括。(3
分)
(2)請分別賞析兩首詩首句的表達效果。
(1)酒酣尋芳;倚樹沉眠;持燭賞花。
(2)①第一首詩
的首句,運用比喻,將似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通過詩人尋芳沉醉的過程,寫出了
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流露出酣醉滿足之意。②第二首詩的首句運用疊詞,以「東風裊裊」
寫出了春意的暖融,以「東風裊裊」『崇光」寫出了春意的暖融,「崇光」又指出了海棠花
光澤的高潔美麗,
「泛」
字將景物活化,
為海棠的盛開造勢,
表達了詩人賞花愉悅心情。
(每
點
2
分,答全給滿分)
【詩歌鑒賞】《花下醉》首句寫出詩人從「尋」到「醉」的過程。因為愛花,所以懷著
濃厚的興趣,殷切的心情,特地去「尋芳」,竟不知不覺地「醉」了。「不覺」二字,傳神
地描繪出詩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的情態,筆意極為高妙。次句進一步寫「醉」字。因迷花
醉酒而不覺倚樹,由倚樹而不覺沉眠,由沉眠而不覺日已西斜,處處緊扣「醉」字。三、四
兩句忽又柳暗花明,轉出新境。酒闌客散,正可靜中細賞;酒醒神清,與醉眼蒙矓中賞花相
比,自別有一番風味;深夜之中,才能看到人所未見的花之情態。
《海棠》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海棠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
「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也指海棠花光澤的高潔美麗。「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
為海棠的盛開造勢。
次句,
「香霧空濛」
寫海棠的幽香在氤氬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
「月轉廊」
,
月亮已轉到迴廊那邊去了,
照不到這海棠花,
暗示夜已深。
「只恐夜深花睡去」
,
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一個「恐」寫出了詩人的擔憂、驚怯之情。末句將愛花的感情
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前面的「只恐」二字,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燒高
燭」遙承前面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
了,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
『柒』 麻煩介紹一些古詩帶有疊詞的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陶淵明《擬古其三》 白蘋風起樓船暮,江燕雙雙五兩斜——溫庭筠《西江上送漁父》 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崔顥《渭城少年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盧照鄰《長安古意》 年年歲歲何窮已,花似今年人老矣——蘇軾《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倅》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古詩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盪子婦。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古詩十九首》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古詩十九首》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古詩十九首》 漢樂府里邊有很多疊字詩的,《古詩十九首》是其中代表罷了。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杜牧《新柳》 朝朝暮暮愁海翻,長繩系日樂當年。芙蓉凝紅得秋色,蘭臉別春啼脈脈。——李賀《梁台古愁( 一作意)》 芳草霏霏遍地齊,桃花脈脈自成溪——陸希聲《陽羨雜詠十九首·桃溪》 輕輕飛燕舞,脈脈息媯言——王安石《海棠》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地晴絲冉冉,江白草纖纖——杜甫《絕句六首》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杜甫《漫興九首之九》 練練峰上雪,纖纖雲表霓——杜甫《泛溪》 宛宛青絲線,纖纖白玉鉤——孟郊《古意》 淡淡著煙濃著月,深深籠水淺籠沙——白玉蟾《早春》 緣階已漠漠,泛水復綿綿——沈約《詠青苔詩》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白頭吟》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祈祈傷豳歌,萋萋感楚吟——謝靈運《登池上樓》
『捌』 詩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徵、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
編輯本段【不同文體的表現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編輯本段【具體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
編輯本段【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睢》《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迭、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