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畫荷花手稿
❶ 現代文學史上"荷花淀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誰
荷花澱派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河北安平縣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腕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澱》。
《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荷花澱派開創者:孫犁
孫犁(1913—)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高中畢業後任職員、小學教員。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從事抗日宣傳、教育、文化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
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從事研究和教學,這時發表的《荷花澱》等作品受到稱贊。抗戰勝利後回冀中編雜志、寫小說散文並參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隨軍入津,在《天津日報》主編文藝副刊。
孫犁早期作品後選編、修改收入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戰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9年出版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歷任中國作協理事、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1955年後因病遠離文壇的主流,並開始閱讀大量傳統文化典籍。1977年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自成風格而被稱為「荷花澱派」開創者,有諸多後人效仿。
「文革」後出版了《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
《孫犁散文選》於1989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榮譽獎。早期作品明凈質朴,勾勒出鄉土民風,繼承了廢名一脈的抒情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流傳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於平淡,而在簡潔之中更富於蘊藉。
館藏孫梨資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舊事》、《刪去的文學》、《平原的覺醒》等和評論《談趙樹理》。
文庫圖書:71部,其中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的《孫犁文集》,比較全面地收集了孫犁作品。
❷ 撒森霍夫「和」漆畫鋼琴有何含義
「和」藝術鋼琴的漆畫形象為荷,「荷」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內涵與外在兼具,極富藝術魅力與審美特性,這樣的美,和諧,並且表裡如一。
❸ 什麼是漆畫
顧名思義,就是大部分用油漆作畫
沒有怎麼強烈的寫實意境在裡面(因為油漆調色不方便)
所以漆畫多數就是畫裝飾畫
另外好玩兒的是它有肌理效果
不是平平的一層
而是有銅絲(一般都是用來描些線條)、雞蛋殼(這個好強大,可以拼好多東西,我有看過別人拼的荷花~好好看~)等等東西拼在一起的
就是這樣~
❹ 荷花三娘子的原文
湖州宗湘若[1],士人也。秋日,巡視田壟,見禾稼茂密處,振搖甚動。疑之,越陌往覘,則有男女野合。一笑將返。即見男子靦然結帶[2],草草逕去。女子亦起。細審之,雅甚娟好。心悅之,欲就綢繆[3],實慚鄙惡。乃略近拂拭曰:「桑中之游樂乎[4]?」女笑不語。宗近身啟衣,膚膩如脂。於是挼莎上下幾遍[5],女笑曰:「腐秀才!要如何便如何耳,狂探何為?」詰其姓氏。曰:「春風一度[6],即別東西,何勞審究?豈將留名字作貞坊耶[7]?」宗曰:「野田草露中,乃山村牧豬奴所為,我不習慣。以卿麗質,即私約亦當自重,何至屑屑如此[8]?」女聞言,極意嘉納[9]。宗言:「荒齋不遠,請過留連。」女曰:「我出已久,恐人所疑,夜分可耳。」問宗門戶物志甚悉,乃趨斜徑,疾行而去。更初,果至宗齋。
殢雨尤雲[10],備極親愛。積有月日,密無知者。會一番僧卓錫村寺[11],見宗,驚曰:「君身有邪氣,曾何所遇?」答言:「無之。」過數日,悄然忽病。女每夕攜佳果餌之,殷勤撫問,如夫妻之好。然卧後必強宗與合。宗抱病,頗不耐之。心疑其非人,而亦無術暫絕使去。因曰:「曩和尚謂我妖惑,今果病,其言驗矣。明日,屈之來,便求符咒。」女慘然色變。宗益疑之。次日,遣人以情告僧。僧曰:「此狐也。其技尚淺,易就束縛。」乃書符二道,付囑曰:「歸以凈壇一事置榻前[12],即以一符貼壇口。待狐竄入,急覆以盆,再以一符粘盆上,投釜湯烈火烹煮,少頃斃矣。」家人歸,並如僧教。夜深,女始至,探袖中金橘,方將就榻問訊。忽壇口颼飀一聲,女已吸入。家人暴起,覆口貼符,方欲就煮。宗見金橘散滿地上,追念情好,愴然感動,遽命釋之。揭符去覆,女子自壇中出,狼狽頗殆[13],稽首曰:「大道將成,一旦幾為灰土!君仁人也,誓必相報。」遂去。
數日,宗益沉綿,若將隕墜。家人趨市,為購材木。途中遇一女子,問曰:「汝是宗湘若紀綱否[14]?」答雲:「是。」女曰:「宗郎是我表兄。聞病沉篤,將便省視,適有故不得去。靈葯一裹,勞寄致之。」家人受歸。宗念中表迄無姊妹,知是狐報。服其葯,果大瘳,旬日平復。心德之,禱諸虛空,願一再覯。一夜,閉戶獨酌,忽聞彈指敲窗。拔關出視,則狐女也。大悅,把手稱謝,延止共飲。女曰:「別來耿耿,思無以報高厚。今為君覓一良匹,聊足塞責否?」宗問:「何人?」曰:「非君所知。明日辰刻,早越南湖[15],如見有采菱女著冰縠帔者[16],當急舟趁之。苟迷所往,即視堤邊有短干蓮花隱葉底,便采歸,以蠟火爇其蒂,當得美婦,兼致修齡[17]。」宗謹受教。既而告別,宗固挽之。女曰:「自遭厄劫,頓悟大道。即奈何以衾裯之愛[18],取人仇怨?」厲色辭去。
宗如言,至南湖,見荷盪佳麗頗多。中一垂髫人,衣冰縠,絕代也。促舟劘逼[19],忽迷所往。即撥荷叢,果有紅蓮一枝,干不盈尺,折之而歸。入門,置幾上,削蠟於旁[20],將以爇火。一回頭,化為姝麗。宗驚喜伏拜。 女曰:「痴生!我是妖狐,將為君祟矣!」宗不聽。女曰:「誰教子者?」答曰:「小生自能識卿,何待教?」捉臂牽之,隨手而下,化為怪石,高尺許,面面玲瓏。乃攜供案上,焚香再拜而祝之。入夜,杜門塞竇[21],惟恐其亡。平旦,視之[22],即又非石,紗帔一襲,遙聞薌澤[23],展視領衿,猶存余膩。宗覆多擁之而卧。暮起挑燈,既返,則垂髫人在枕上。喜極,恐其復化,哀祝而後就之。女笑曰:「孽障哉!不知何人饒舌,遂教風狂兒屑碎死[24]!」乃不復拒。而款洽間,若不勝任,屢乞休止。宗不聽。女曰:「如此,我便化去!」宗懼而罷。由是兩情甚諧。而金帛常盈箱篋,亦不知所自來。女見人喏喏,似口不能道辭,生亦諱言其異。懷孕十餘月,計日當產。入室,囑宗杜門禁款者[25],自乃以刀剖臍下,取子出,令宗裂帛束之,過宿而愈。又六七年,謂宗曰:「夙業償滿[26],請告別也。」宗聞泣下,曰:「卿歸我時,貧苦不自立,賴卿小阜[27],何忍遽言離逷[28]?且卿又無邦族,他日兒不知母,亦一恨事。」女亦悵悒曰:「聚必有散,固是常也。兒福相,君亦期頤[29],更何求?妾本何氏。倘蒙思眷,抱妾舊物而呼曰:『荷花三娘子!』當有見耳。」言已,解脫曰:「我去矣。」驚顧間,飛去已高於頂。宗躍起,急曳之,捉得履。履脫及地,化為石燕[30];色紅於丹朱,內外瑩徹,若水精然。拾而藏之。檢視箱中,初來時所著冰縠帔尚在。每一憶念,抱呼「三娘子」,則宛然女郎,歡容笑黛,並肖生平,但不語耳。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❺ 荷花澱派概念
荷花澱派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河北安平縣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腕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澱》。
《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荷花澱派開創者:孫犁
孫犁(1913—)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高中畢業後任職員、小學教員。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從事抗日宣傳、教育、文化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
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從事研究和教學,這時發表的《荷花澱》等作品受到稱贊。抗戰勝利後回冀中編雜志、寫小說散文並參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隨軍入津,在《天津日報》主編文藝副刊。
孫犁早期作品後選編、修改收入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戰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9年出版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歷任中國作協理事、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1955年後因病遠離文壇的主流,並開始閱讀大量傳統文化典籍。1977年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自成風格而被稱為「荷花澱派」開創者,有諸多後人效仿。
「文革」後出版了《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
《孫犁散文選》於1989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榮譽獎。早期作品明凈質朴,勾勒出鄉土民風,繼承了廢名一脈的抒情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流傳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於平淡,而在簡潔之中更富於蘊藉。
館藏孫梨資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舊事》、《刪去的文學》、《平原的覺醒》等和評論《談趙樹理》。
文庫圖書:71部,其中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的《孫犁文集》,比較全面地收集了孫犁作品。
❻ 紅樓夢曹雪芹手稿林黛玉死亡之謎 誰有詳細的嗎
紅學界普遍認為,曹雪芹的《紅樓夢》在完成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除前八十回保存下來以外,後面的內容全部迷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後四十回,是在曹雪芹去世近三十年之後,由高鶚續寫。 高鶚對《紅樓夢》的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終死亡,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賈家不斷敗落之後,為了給處於瘋癲狀態的賈寶玉沖喜,賈母棄林黛玉而不顧,採用王熙鳳設計出的調包計,安排賈寶玉與薛寶釵成婚。林黛玉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人迎娶了薛寶釵,於是,「焚稿斷痴情」,最終憤懣而死。 關於林黛玉的這樣一個結局,由於通行本的廣泛流傳,而深入人心。但是,劉心武認為,盡管「焚稿斷痴情」堪稱高鶚續書中,文筆最成功的部分,但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筆原意。 小說《紅樓夢》對書中的男一號寶玉和女一號黛玉的身份,是有一個特殊的設定的。他們原來都是天上的仙人:寶玉在天上是赤瑕宮的神瑛侍者,黛玉是天上的一棵仙草,絳珠仙草。赤瑕宮里的神瑛侍者,每天給絳珠仙草灌溉甘露,使得絳珠仙草健康生長,後來修成一個女體。絳珠仙草修成女體後,成了絳珠仙子,下凡後成為林黛玉。林黛玉下凡後,就是要把一生的眼淚,還給天上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下凡,就是賈寶玉。所以,林黛玉一生就要把她的眼淚還給賈寶玉。這是在第一回里就已經講述了的,一個帶有神化色彩的人物關系設計,描述得美麗而動人。 從天上下凡到人間的二位,他們在人世間,並不知道自己有天界下凡的身份。林黛玉每次同賈寶玉鬧別扭,都要流淚。根據第一回的假設,她是在還灌溉之恩。書里有沒有一回講到林黛玉還淚還得差不多了的呢?有的,這就是第四十九回。黛玉說:「近來我只覺得心酸,眼淚卻像比舊年少了些似的。心裡只管酸痛,眼淚卻不多。」林黛玉自己意識到眼淚少了,但不知道自己是天上的絳珠仙子在還淚。讀者讀到這兒,心裡就明白:她的總淚量,應該基本等於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總量。林黛玉的總淚量不斷減少,最後接近於零。實際上是預示林黛玉的還淚之旅,快接近尾聲了。 寶玉聽了黛玉的話後說:「這是你哭慣了,心裡疑的,豈有眼淚會少的?」寶玉不知道他們兩個人的特殊關系,人家的眼淚就是會少的。您當年的灌溉量,當還得差不多的時候,人家就沒有眼淚了。 書上描寫的女一號林黛玉有個特點,就是她的詩意生存。林黛玉的生活是詩化的生活,她的生活是充分藝術化的,如黛玉葬花,就是一次完整的行為藝術。行為藝術這個概念,在西方近一百年來,乃至於近五十年來,才出現和熱鬧起來的。但是我們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就在他的小說《紅樓夢》里,寫了林黛玉的行為藝術。 你想想葬花是不是行為藝術?首先,黛玉葬花有道具,如花鋤。林黛玉這么一個弱不禁風的人,她扛一個花鋤,如果這不是一個藝術化的花鋤,是一個從農具店裡買來的花鋤,甭說扛,她舉都困難。說明這是專門製作的一個花鋤,這不是藝術行為是什麼行為?其次,花鋤上還掛著一個花囊,這花囊,顯然是經過精心縫制和剌綉的。第三,林黛玉另一隻手上還拿一個花帚,這個花帚,絕對不是環衛工人用的大笤帚,肯定是一個非常精緻的藝術品,製作的原料也不一定是竹子什麼的。第四,有服飾,肯定是林黛玉要葬花當天自己精心設計的。第五,有路線,林黛玉從瀟湘館出來,比如說過了沁芳閘,再怎麼走,最後到達一個地方,花冢。第六,在這整個過程中,有唱詞,吟唱她事先准備好的葬花詞,所以,這還是一種有聲的行為藝術。 在那個時候,曹雪芹,能想像出這樣一個場景,塑造這樣一個人物,有這樣一種完整的藝術化的行為,是非常了不起的。 還有一次,林黛玉要離開瀟湘館,雖然當時還和寶玉生著氣,她一邊走,一邊囑咐紫鵑: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紗屜,看那大燕子回來,把簾子放下來,拿獅子倚住,燒了香,就把爐罩上。 你看看人家林黛玉過的是什麼日子?這就叫享受生活。現在咱們講和諧社會,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家林妹妹早就和自然和諧了。她的屋了里允許燕子來做窩,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紗屜,等著覓食的大燕子回來,要讓燕子感到很方便。燕子回來以後,把簾子放下。獅子是一種工藝品,用它來鎮住簾子的底邊。還要燒香,享受鼻息的快感。香放到香爐里以後,有一個帶花漏的爐蓋,把爐罩蓋上。這一切,不只是一種物質的享受,人家把它變成一種詩化的生活,這種生活是完全藝術化了的,這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作為一個詩意生存,一旦淚盡,要離開這個世界,她一定也會詩意地消逝。 高鶚對林黛玉,盡管安排了「焚稿斷痴情」,這樣一個悲局性的結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構思,但是,在林黛玉的死亡時間,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處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圖,從而使讀者對《紅樓夢》的創作意圖,和審美享受都產生了嚴重的誤導。那麼,劉心武是如何破解林黛玉的真實結局的呢? 首先,黛玉之死應該發生在賈母死亡之後。 前面的眾多分折已經說明,只要賈母活著一天,賈母就要為林黛玉保駕護航一天。賈母從一開始就願意寶玉和黛玉配婚。因此,賈母不可能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同意一個調包計。林黛玉當時已經非常悲苦,賈母就不顧一切拉下臉來絕情,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前面有關賈母和林黛玉關系的描寫。所以,林黛玉離開人世,首先應該是在賈母去世之後。 賈母去世後,林黛玉失去了靠山,而王夫人和薛姨媽促成金玉姻緣的最大障礙沒有了。榮國府里另一個利益集團,趙姨娘,賈環他們也下了毒手,很可能通過賈菖和賈菱配葯,使林黛玉作為一個世俗的生命存在,慢性中毒。再加上,趙姨娘在榮國府的法人賈政面前,告發了黛玉與寶玉所謂的不軌行為,林黛玉的處境非常糟糕。最關鍵的還在於,林黛玉到人間來是為了還淚,而她的眼淚基本上已經哭幹了,是她回到天上去的時候了。在這個情況下,林黛玉就會主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一個紅迷朋友說:就是黛玉自殺,跳湖了。第一,我沒有說黛玉自殺。黛玉是天上的仙女,你說「自殺」,這樣概括,我不能完全反對,你表述的意思大體正確,但我寧願選擇另外的語匯,因為林黛玉一定會很詩意地安排自己告別人間的過程。她是詩意地而來,詩意地而去。我覺得與其說是「自殺」,不如說是「仙去」。林黛玉來自仙界,又復歸仙界。 第二,對林黛玉「跳湖」這個說法,我是堅決不贊成的。說明你對「跳湖」和「沉湖」之間具有的那種重大行為藝術區別,麻木不仁。「跳湖」,只是從高處往下跳,自上而下地一個拋物線,咕咚一聲,毫無詩意。「沉湖」,是自己穿戴好以後,從水域的淺處,慢慢向前移動,當湖水淹到腰部的時候是一種感覺,當湖水淹到胸部的時候又是一種感覺,當水淹到頭部和淹沒頭部的時候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人就採取過這種藝術化的死亡方式,以激勵民眾。比如說辛亥革命期間有個烈士,叫陳天華。陳天華是怎麼死的?(觀眾席上有人說:跳海。)你看,你非要說跳海。陳天華沒有跳海,陳天華是蹈海。這里是有很重大的區別的。陳天華那個時候,他覺得非常苦悶,他想喚起中國民眾,結束清朝統治。他先是剪去清朝規定的男人必須留的辮子,從現在保存的照片來看,陳天華那時是披肩發。在日本,他留下了遺言,從海邊的淺處,一步一步地向海的深處走去,海水的沖擊從腿部到腰部,從胸部到頸部,最後,海水全部淹沒了他的頭部,從而完成了他人生的使命。陳天華想以此來告訴大家,一定要改變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現實。作為一個激昂的革命者,你對陳天華這樣的行為如何評價是一回事,但是他沒有跳海,他是蹈海。 現在,再強調一遍,我告訴你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你不要概括成跳湖,她是沉湖。 曹雪芹的藝術手法,總是有伏筆,然後在很久以後,再去呼應它,照應它。脂硯齋就說過他文筆細如牛毛。《紅樓夢》就是這樣一個文本,有人說,這樣讀《紅樓夢》累不累啊?您不願意累,是您的自由,我這樣讀,不僅不感到累,而且感到很快活,我獲得了很大的審美樂趣。當然,不是說所有小說都得這樣寫,天下之大,人各有志,小說有很多種,這是其中的一種。 為什麼說林黛玉是沉湖而死的呢? 伏筆之一,在第七十六回,一個中秋節,黛玉和湘雲兩個人在湖畔聯詩,聯到最後,聯出兩句。湘雲那句是:寒塘渡鶴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在一個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著中秋的滿月,湖波盪漾,在這個情況下,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入水中。這一句聯詩,就是林黛玉沉湖的一個暗示。 伏筆之二,在第三十七回,大觀園里成立了詩社,出現了海棠社。寫詩,大家說每個人得有一個署名,有個別號。林黛玉的別號是,瀟湘妃子。瀟湘妃子是什麼意思?傳說在堯舜禹那個時代,舜的兩個妃子,一位叫娥皇,一位叫女英。舜是一個非常好的部族首領,經常外出巡查,後來不幸死於蒼梧。娥皇,女英就去尋找他,非常悲痛,她們的淚水,灑在竹子上,使得竹子上出現了斑痕。這就是所謂的斑竹,瀟湘竹。瀟湘妃子的別號來源於此。娥皇,女英最後是怎麼死的呢?淚盡入水。找不到舜,她們的眼淚都哭幹了,最後,死在江湖之中。瀟湘妃子這個別號本身,實際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最後是沉湖。 伏筆之三,在第四十四回,鳳姐過生日,演戲,有一出叫戲《荊釵記》,其中有一折叫《男祭》。這折戲的主人翁叫王十朋,他跑到江邊去祭奠一個人。為什麼要寫這一筆呢? 鳳姐過生日,是一項重要活動,但是賈寶玉突然自己騎著馬外出,穿一身素白的衣服,只有一個小廝焙茗跟著他。他幹嘛去了呢?也許,讀者都忘了金釧跳井的事,曹雪芹通過這一筆告訴你,賈寶玉對金釧始終不忘。賈寶玉知道,金釧的死亡是由於自己行為不當造成的。這一天也是金釧的生日,寶玉是去祭奠金釧去了。賈寶玉去了以後還是趕回來看戲了。戲中,王十朋在江邊祭奠一個人,林黛玉說:「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你不管在哪裡祭一祭罷了,必定跑到江邊上來做什麼?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哪裡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 曹雪芹這一筆是一石三鳥。 第一,所有人都猜不出賈寶玉上哪兒去了,只有林黛玉猜出來了。林黛玉知道,賈寶玉是祭奠金釧去了。 第二,林黛玉說這話,一個人死於水域,另外一個人會來祭奠她。這叫讖(chan)語,就是對今後命運的一種預先暗示。說明林黛玉最後的死亡和水,水域有關。 第三,林黛玉死於水域之後,賈寶玉將祭奠她,很可能就是舀了一碗水。 伏筆之四,在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齣戲。 第一出戲,《一捧雪》出自《豪宴》,脂硯齋指出,說《一捧雪》伏賈家之敗。第二出《乞巧》出自《長生殿》,脂硯齋批語說,《乞巧》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緣》出自《邯鄲夢》,伏甄寶玉送玉。甄寶玉送玉究竟是怎麼回事?將在以後的講座中提到。第四齣《離魂》出自《牡丹亭》,脂硯齋在這里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離魂》伏黛玉之死。 《牡丹亭》里《離魂》這一折,唱詞中說: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殘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第一句「人到中秋不自由」,與中秋有關。第二句「奴命不中孤月照」,與冷月有關。第三句「殘生今夜雨中休」,與夜有關。芙蓉花有兩種,一種是木本的,長在旱地,一種是水生的,就是荷花。「萍蹤浪影,風剪了玉芙蓉」說的就是荷花,水中的花朵。這是在影射林黛玉最後她是沉湖,死於水域。 元妃省親時點的四齣戲,脂硯齋除了有批語,而且她還說,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之大過節,大關鍵。 黛玉仙遁,一定會像黛玉葬花一樣,精心設計她的服裝,她的道具,她的行為路線,還有告別人世的詩。她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她在人間的所謂死亡,實際上是復歸天界。曹雪芹描寫這一段,我估計,跟世俗人的死亡是不一樣的。黛玉沉湖後,人們會發現什麼呢?不會是屍體,只會是她留下的腰帶,她的披紗……。
❼ 荷花澱派又稱什麼
荷花澱派,又稱「白洋淀派」,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河北安平縣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腕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澱》.
《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我國傑出的語言大師,無產階級革命文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茅盾在評介孫犁時說過:孫犁有他自己的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說好象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以孫犁為首的"荷花澱派"和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葯蛋派"是我國現代文學中最為著名,最有影響的,各具千秋的兩個"流派".
犁(1913—)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高中畢業後任職員、小學教員。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從事抗日宣傳、教育、文化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
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從事研究和教學,這時發表的《荷花澱》等作品受到稱贊。抗戰勝利後回冀中編雜志、寫小說散文並參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隨軍入津,在《天津日報》主編文藝副刊。
孫犁早期作品後選編、修改收入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戰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9年出版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歷任中國作協理事、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1955年後因病遠離文壇的主流,並開始閱讀大量傳統文化典籍。1977年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自成風格而被稱為「荷花澱派」開創者,有諸多後人效仿。
「文革」後出版了《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
《孫犁散文選》於1989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榮譽獎。早期作品明凈質朴,勾勒出鄉土民風,繼承了廢名一脈的抒情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流傳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於平淡,而在簡潔之中更富於蘊藉。
館藏孫梨資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舊事》、《刪去的文學》、《平原的覺醒》等和評論《談趙樹理》。
文庫圖書:71部,其中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的《孫犁文集》,比較全面地收集了孫犁作品。
❽ 沙灣古鎮的荷花作文
導讀:寫春青沙灣的作文(共7篇)優秀作文論人生三風有的人說,人生短暫,不過寥寥數十年,還未完成畢生功業,便就邁入黃土,融於塵埃;有的人說,人生數十年足矣,看遍春花秋月,人世百態,心歸於寂;還有人說,一生太長,漫漫人生平平淡淡,庸庸碌碌,一生就在這庸碌中耗光了。在我看來,無論人生長短,我們要過的要有那麼一種風骨,即使世事變遷,雲卷雲,推薦訪問:關於寫春的作文 沙灣古鎮作文
第一篇:《優秀作文》
論人生三風
有的人說,人生短暫,不過寥寥數十年,還未完成畢生功業,便就邁入黃土,融於塵埃;有的人說,人生數十年足矣,看遍春花秋月,人世百態,心歸於寂;還有人說,一生太長,漫漫人生平平淡淡,庸庸碌碌,一生就在這庸碌中耗光了。在我看來,無論人生長短,我們要過的要有那麼一種風骨,即使世事變遷,雲卷雲舒,依舊可以屹立不到,笑對朝陽。
少年時,內心要懷有一股激昂執著的風。「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少年毛澤東,寫下了這首《沁園春長沙》,那年的他,還只是一個有志青年,在那個忍辱負重、積貧積弱的年代,他這樣的青年很多,可許多人沒有成功,妥協給了那個年代的動盪。但,他就是憑著這股內心的激昂執著之風,執著的堅持著信念,與同樣的有志青年周恩來、劉少奇等屢經打擊、挫折、失敗,最終他指點江山,親手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
中年時,內心要擁有一股沉穩擔當的風。水泊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有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張關,卻以劉備為尊。何也?宋公明為人沉穩謙厚,劉備做事擔當穩重。宋公明可以收服聚集一干好漢的心,讓梁山團結一致,在那個官兵勾結的世道佔有一席之地,成為官兵懼怕的標志,聞風喪膽;而劉備,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劉備太過虛偽,不屑一顧,但是劉備可以
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即使在他最落魄的逃難途中,他依舊可以做到急而不亂,忙而不慌。煮酒英雄,筷箸落地,都可以偽裝得連狡詐如曹操都不疑有他。也只有他,可以令暴躁如張飛,心甘情願叫一聲大哥。這就是沉穩的力量。
暮年時,內心要迸發一股永不知停歇的風。曹操,古人有雲: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他是一個真正的天才,文韜武略,一生鞍馬,用人唯才,精於兵法,善於歌賦。他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寫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表現了他那永無止境的腳步,即使已到暮年,依舊充滿了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他一生的遺憾就是未能統一三國,為百姓建立一個繁榮的國度,也許那個年代的天才太多了吧,總是彌漫著「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但他的一生又可以說是圓滿的,因為他一生都在為信念努力著,不曾放棄過,他已經最大限度的接近了夢想啊!
這就是人生應該擁有的三種風,有了它們,無論你遇到何種挫折,何種失意,你都可以堅強的走下去,不退縮,不放棄。因為,你正在最大限度的接近夢想!
世界上最好、最貴、最重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古語有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等等一切的這些古語,都圍繞著一個中心,那就是——「誠信」來說的!
我想從這些古語的字里行間都無疑表現出「誠信」的重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想,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繼承先進的傳統文化並且發揚光大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和歷史使命!.
在如今誠信重千金的社會里,誠信才是我們最為重要的一切,因為它是我們做人的根本,立業的基礎——誠信,帶著你我奔向成功的巔峰,理想的標地!
誠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家企業、一個平民„„都不應該忽視!!!
誠信,能夠讓一個國家立足於世界之巔,受到四方的敬仰
——「徙木立信」。秦孝公任命商鞅變法令國家富強,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頒布,因為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這樣一來將大大減弱變法的程度和深度,還有法令的施行的順利與否。於是商鞅就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騙人民。經過這個事情以後,百姓打心底里擁護國家頒布的法令,因為他們的心中是認為國家是有誠信的。就是因為在誠信的驅動下,秦國終成一代強國,穩坐於江上之上,等著四方朝貢!其實,一個個小小的承諾或者是一個誠信的信念都是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家企業、一個平民„„的強盛和成功的重要基礎。——誠信,真的很重要!!!
忘記「誠信」足以讓一家領軍企業萬劫不復——「三聚氰胺」
奶粉事件。三鹿集團可謂是我國嬰幼兒奶粉業的領軍企業龍頭老大,但是偏偏就是在這樣的一家口碑良好國家認可的「免檢」企業的「免檢」產品中發現了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化學品含量嚴重超標,嚴重危害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和欺騙消費者。這事件在中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掀起了「整治食品安全」問題的浪潮。質檢總局局長辭任,市長,副市長,質檢局長,集團主席,總經理„„不是被免就是現在在過著「鐵窗」生活。真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消費者的安全,賺「黑心錢」,這些人的良心到底何在?難道他們不明白即使自己玩法再高明,密封的那麼好,最終都將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代中國嬰幼兒奶粉的領軍企業被埋沒在那一勺勺白白的「粉末」(三聚氰胺)中,萬劫不復,無影無蹤!——誠信,真的很重要!!!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收獲頗多。
誠信它是一生陪伴你的,它對你始終都會不離不棄,矢志不渝跟隨你走完你一生要走的路,然而最關鍵在於你自己是否會嫌它礙事最終拋棄它還是時時記起它,事事記起它甚至說永遠將它帶在自己的身邊,深藏在自己的內心。
請記住,萬事你講「誠信」,「誠信」也會為你帶來萬事,而且附贈你——成功與財富、尊嚴。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誠信更寶貴,因為它是你的——做人根本,事業基礎!!!
友情提醒:請隨身攜帶「誠信」!
睜眼看你我他共同的世界,邁向成功!
睜眼看你我他共同的世界,邁向成功!
—— 作於2011年1月1日•晨
雄鷹看到藍天的廣闊,便振翅高翔,自由而高傲;飛瀑看到峭崖的險絕,便一瀉千仞,流銀瀉玉,靈動如龍;海燕看到巨浪的洶涌,便引吭高歌,乘風破浪,大氣蔚然。
人,若是只看到自己,便如那牆頭的浮草,輕浮淺陋;如那草原的孤鹿,寂寞而時時有被吞沒的險情;如那萬里夜空中的一顆孤星永遠也不會有萬星閃爍於夜空的美景呈現„„上帝造人,繁衍萬世,生命中不僅只有你,而是還有他、有我。人之為世人,也絕不僅僅只有我,請不要忘了這個七彩世界裡的你我他。看到自己看到別人,你的世界會更精彩,生命中陽光也會更燦爛。
在物質利益面前,既要看到自己,又要看到別人,更要想到絕大數人的利益和民族利益——人民的好朋友,香港富翁霍英東先生!霍英東先生是著名的愛國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他年輕時就有為國家做事的志向、激情和膽略。抗美援朝期間,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全面禁運、港英當局武力「緝私」的情況下,他在香港組織了頗具規模的船隊,為祖國運送了大量急需物資,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霍英東先生為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以
第二篇:《沙灣》
番禺沙灣鎮北距省城廣州20公里,水陸通達,經濟繁榮,一直是粵樂活動的活躍地區,是粵樂發源地之一,2000年5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廣東音樂之鄉」的稱號。被譽為「何氏三傑」的著名廣東音樂家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就是沙灣鎮北村人。他們創作了上百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對粵樂形成與發展作出過卓越的貢獻。為進一步促進廣東音樂的發展,廣東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番禺區委、區政府、沙灣鎮和區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在「何氏三傑」的家鄉―――番禺區沙灣鎮舉行了「廣東音樂與沙灣何氏三傑研討會」。
對廣東音樂的源流及歷史沿革進行探討是研討會主題之一。與會者認為,廣東音樂因其在樂種的形成過程中深受民族主義革命思潮的熏陶和影響,積極運用民間音樂元素,勇於學習和吸收西方樂曲的元素,典型地繼承和發揚了嶺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特性,使廣東音樂獨具了典雅古樸、委婉柔和、形象傳神的許多優良特色,形成了曲調優美流暢、節奏清新明快、旋律悠揚動聽的風格,既具濃郁地方特色,又具鮮明時代氣息。
廣東音樂的早期代表人物:何博眾
隨著粵樂的廣泛流行,百年來形成了民間演奏的傳統。持續的群眾性演奏活動,產生了眾多民間樂社(私伙局),也源源不斷地涌現出大批的優秀人才。番禺沙灣的何博眾(博眾四)就是一位傑出的代表人物。何博眾生於道光十三年(1831年),是清末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何博眾於道光年間就與一夥志同道合的人,以沙灣大廳(後稱「三稔廳」)為基地,進行粵樂創作、演奏活動,培養出大批年輕接班人。他是樂曲《群舟攘渡》、《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的原創者,開創了廣東音樂創作先河。這些樂曲經過後人不斷完善,成為廣東音樂的經典曲目。
廣東音樂的傑出代表:何氏三傑
被譽為「何氏三傑」的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就是何博眾言傳身教的本族子弟。「何氏三傑」在粵樂創作、演奏、教學上成就斐然。何氏的家族音樂傳承,幾乎經歷了廣東音樂由成長至全盛時期的全過程,體現了廣東音樂發展的縮影,從而也使沙灣鎮成為廣東音樂發源地。
早期音樂多從民間逐漸演變而成。何柳堂繼承和發揚了何氏家族的音樂藝術傳統,承上啟下,勇於創新,開創以個人為主導的樂曲創作活動,他將祖父何博眾的《群舟攘渡》進行整理、修改,與何與年、何少霞、陳鑒等反復研究,四易其稿,創作了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精品《賽龍奪錦》,還整理了《餓馬搖鈴》、《雨打芭蕉》,使這些樂曲在藝壇上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在廣東音樂的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何氏三傑」努力促使粵樂和粵劇融為一體。廣東音樂和粵劇一直是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中發展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廣東音樂創作繁榮興旺的輝煌時期,廣東音樂家紛紛參與粵劇改革。何與年自幼受祖輩的音樂熏陶,跟隨堂兄何柳堂學琵琶,後又精通三弦、揚琴等樂器,是廣東音樂的多產作家。他留於後世的廣東音樂有《寒潭印月》、《走馬看花》、《上苑啼鶯》等作品30餘首。何與年對演戲很有研究,他認為演員演出時必須演唱准確,掌握分寸,聲情並茂,行腔要恰如其分;同時他又覺得以前的粵劇沒有充分利用音樂烘托氣{寫春青沙灣的作文}.
氛,因此他通過用音樂手段解決了靜場問題,並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獨特的「過場音樂」,使廣東音樂成為粵劇的不可分割部分,使廣東音樂更加風靡。
何少霞自幼在音樂上受叔父何柳堂、何與年等人的影響,酷愛音樂,精通「十指琵琶」,對二弦、南胡的演奏也十分嫻熟,而且古典文學修養深厚。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終,是何少霞從事創作最活躍的時候,《將軍試馬》、《陌頭柳色》、《白頭吟》、《吳宮戲水》等曲目都是這段時間創作的。何與年經常和他一起研究粵劇創作,寫就了優美、精練的曲詞《一代藝人》、《遊子悲秋》。 「何氏三傑」不僅是廣東音樂的著名演奏家、作曲家,還是熱心扶掖後輩的音樂教育家。有學者指出,何與年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其創作思想和創作路子來了個大轉變。他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廣州青年》、《長空鶴唳》、《長城落日》、《冷雨凄風》等旋律較剛勁的以抗日為題材的曲目,體現出一個熱血青年的本色。{寫春青沙灣的作文}.
打開塵封62年的資料文獻{寫春青沙灣的作文}.
會議期間,「何氏三傑」的後人從香港回到沙灣,打開了何少霞塵封62年的房間,使何少霞當年創作的音樂文稿,以及所使用過的樂器重見天日。
何少霞先生遺物的發現,對於廣東音樂的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首先,從泛黃、陳舊的書牘、留影中,人們可以一窺當年廣東、上海等城市文藝界之間的密切聯系。如:當年新月公司的雜志、名人題款、音樂製作人來往書信,紅影星阮玲玉、廣東曲藝「四大平喉」張月兒等名伶的照片等。其次,一批失去光澤的破舊樂器,為人們提供了研討實物。所陳列的樂器有二胡、琵琶、潮州琴,又有古琴、檀板,也有小提琴,生動地記述了當年樂隊中西結合的情況。再次,從舊手稿中澄清了粵樂流傳過程的一些謬誤。如樂曲《長空鶴唳》的「唳」被某些版本誤印為「淚」、《吳宮戲水》誤傳為「呂宮」或「水戲」,以及未經「加花」演變前的《餓馬搖鈴》工尺譜,等等。另外,舊文稿還記載有當年對《賽龍奪錦》的曲式分析;記載有粵劇「開戲師爺」對千里駒等名伶藝術活動的風趣語錄。
沙灣文化中心舉辦了何少霞遺物展,第一次向公眾展示這批珍貴的資料文獻,使人們從中領略一代音樂名家的生平愛好與創作歷程,更喚起了人們對廣東音樂的關注。
擦亮品牌:振興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真正形成獨立樂種,時間只在百年,在上個世紀初才開始為人們所認
❾ 荷花澱派 和山葯蛋派 是啥意思呀詳細一點地解釋
荷花澱派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河北安平縣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腕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澱》。
《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山葯蛋派 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
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束為、孫謙、胡正等,他們
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
基礎。50年代中期以後,他們有意識地以趙樹理為中心,
培養、形成風格相近的流派。代表作有《三里灣》、《登記》、
《鍛煉鍛煉》、《飼養員趙大叔》、《三年早知道》、《賴大嫂》、
《宋老大進城》等。他們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忠
實於農村充滿尖銳復雜矛盾的現實生活,忠實於自己的
真情實感,注意寫出人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他們筆下的
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拔高、理想化,而是
樸素、厚實、真實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許多落後人物或「中
間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飽、趙滿囤、賴大嫂等血肉豐滿
的形象。山葯蛋派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
學的傳統,以敘述故事為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
敘述之中,結構順當,層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過語言
和行動來展示,善於選擇和運用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語
言樸素、凝煉,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
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幫」之前,山葯蛋派多次受到左傾思
潮的沖擊,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粉碎「四人幫」之後,山
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覺地為保持和發展這一流派而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