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如意門
① 園林中的門洞仿生形有哪些
摘要 根據造型的不同和景觀裝飾的需要,門洞的形式很多,根據邊框線的特點,可分為三種,即曲線式、直線式和混合式。
② 北京四合院的特點
北京四合院特點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了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2)海棠如意門擴展閱讀
歷史變遷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築之一種,所謂合院,即是一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為院,這就是合院。
一戶一宅,一宅有幾個院,合院以中軸線貫穿,北房為正房,東西兩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錢或人口多時,可建前後兩組合院,有錢的人家擺闊氣,可以建設三個或四個合院,亦為前後相連。
在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合院小者,房屋13間,大者一院或30間,二院,25間到40間,房屋都是單層,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都做高大的牆壁,不開窗子,表現出一種防禦性。
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適,晚上關閉大門,非常安靜,適合於以家族為中心的團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樹木,十分美麗,夜裡花香,空氣清新,晚間家人坐在院中乘涼、休息、聊天、飲茶,全家合樂。
家裡人在院子里,無論做什麼,外人看不見的,這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四合院住房分間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房,小姐、女兒住後院,各不影響。
四合院結構布局四合院建築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的,按其規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著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
歷史悠久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其歷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山西、陝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③ 有誰能告訴我中國古代建築體現等級高低的有哪些方面嗎
正好最近研究了一篇論文
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保證理想的社會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築體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條款,要求按照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別,來確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築形式和規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築等級制度。在中國古代建築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等級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記。無論是中國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間的組織原則,還是古建築形式的發展演變,或是在建築材料和裝飾及建築某些特徵的形成過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築等級制度參與作用的痕跡。
1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從宗教到世俗
根據考古發掘,在中國奴隸社會早期,服務對象不同的建築就有了不同,不僅在規模上有差別,還有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裝飾等區別。這種差別昭示了日後建築等級制度的發生。到了周代,等級制度已經成為國家的根本制度之一,並且以「禮」的形態表現出來。建築則大致在類型、尺寸、數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規定。這些規定,是按照最高統治者的要求確定的,不遵守這些規定,就是挑戰天子的權威。周代建築等級制度的規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動的要求為本位的。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藉助天的力量的場所,它的一些標志性構件,如「四阿」,就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別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紅色因其與火、血的關系,自古就是具有特別巫術力量的顏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規定。
戰國是一個「禮法墮地」、「天下無道」的時代,但卻並沒有廢棄周的建築等級制度。從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這時,建築等級制度由禮制形態向亦禮亦法形態轉變,並得到了相應的執行。但是它的內容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定條款沒有變,而具體建築變化了。比如宗廟,在周需要多幢獨立建築組成,到戰國時代只需一幢主體建築就可以了。二是由於新情況的出現而做出了新的規定。比如,在周代,「闕」只用於天子和諸侯,到漢代一般官員也可以用了,不過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員用一出闕,而天子用三出的。
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的文獻典章保存的比較完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重視。與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宮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與周的「禮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中,宗教意味減弱,開始了向世俗的轉變,更加關注建築體量及其相關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對建築群組的控制,顯示出對建築之間的形態和鄰里關系的重視。
宋元基本沿襲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漢族正統自居,強調儒家禮制,因此甫立國便指定出一套更詳細嚴密的建築等級制度,並不斷修訂、補充。明代的建築等級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與一般人之間的區別,明代建築更傾向於世俗化,盡管明初也曾規定不準在一般建築上使用龍鳳、日月等圖案,但若是仔細研究這些圖案會發現,即使是這些圖案,也逐漸由神妙驚奇轉為平易近人,由粗放轉為秀氣,由偉岸轉為婉約,失去了叱吒風雲的氣概。可以認為,這時人們更多地關注於這些圖案的美術價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義。
清代的建築等級制度可以認為是對明代制度的補充。它對建築群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更加關心和確定,建築群體形象更為定形。北京故宮就在這方面達到了藝術的頂峰,體量、空間關系推敲十分深入。總體說來,中國古代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較粗疏到縝密,從重宗教到偏世俗,從多象徵到更注重美術效果的諸多轉變,其間極大地影響了古建築的形態、空間的發展變化。而另一方面,這種嚴密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創造力,扼殺了他們靈活創作的積極性,從而使建築總體發展停滯,走入因循守舊之途。這也是中國古典建築形式僵化,缺乏創新的原因之一。
2建築等級制度的文化內核——追求善與美的統一
無論是文獻的記載,還是對實物的考證都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各種建築的內容、形制和標准,都是由「禮」這個基本規范衍生出來的。清代《朝廟宮室考》中說:「學禮而不知古人宮室之制,則其位次與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宮室不可不考。」可見二者之間的聯系。那麼,何謂「禮」呢?《禮記·坊記》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仿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宗法禮制左右著人們在住居中的行為和住居空間的營造,是等級居住的核心。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倫理思想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它一直是中國文化總體取向的依據,其仁義禮制思想為歷代統治者所倚重和利用,成為指導國家社會生活和行為的准則。這一點在建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明顯的表現在建築的禮制化上。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統治者都以建立的禮制為規矩准繩,當然建築也不例外。等級森嚴,一絲不苟,這樣以禮制等級為依據,就不難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如何產生的了。建築本身的結構和形象被人們與政治和人倫規范聯系起來,並認為這是本於天道的,因此,建築等級制度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建築的「內在」要求,不可違背。
中國古代建築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禮和男女之禮為基本構思,所謂「前朝後寢」,「前堂後室」等。歷代對禮制的規定不斷引經據典,充實祥化,從而在諸多方面體現了對「禮」、對善與美的統一追求。具體分析,影響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城市、聚落的等級和城市內各居住區的等級。《春秋典》中對城市的等級就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類似記載。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區也有不同的等級規定。皇城位於最重要的位置,旁邊是貴族區,色彩鮮明,建築精美。然後圍著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區,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貴地位。這也體現了《吳越春秋》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設思想。
2.2住居空間的等級和秩序化。中國古建築中單體建築之間的關系,不僅有功能上、視覺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禮儀來設計。《禮記》中對此有多處記載。如堂階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諸如此類。在住宅建築中,建築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按三綱五常的人際關系展開,相應大小、位置、裝飾均不同,使建築群體得以理想地體現政治秩序和倫理規范。從而在整個組合中,主從區別明確,單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強調。由於這樣使各等級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則和依據,它們要表達相同禮制的等級居住的內容,因此,它們之間是「同構」的,如四合院的空間結構與北京城同構。這種同構現象在不同地區的相同等級的住居之間也有體現。
2.3各等級住居空間結構和裝飾標準的區別。在這方面等級制度的劃分最為細致,對屋架、藻井、斗拱、門、裝飾等都有明確詳細的規定。如《唐六典》規定,「王公以下屋捨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五間九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五間五架;五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三間五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仍通作烏頭大門……」這種標准化的實行,使各等級的住居總體上看來,只要規模和空間體量的差別,其內部空間的關系是一樣或相似的,從而使建築空間的通用性加強。所以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單體建築空間和形體的針對性不強,同一個空間,放上床和卧具是卧室,放上供案、屏風又是廳堂,以至於「中國各類建築並不是完全依靠房屋本身的布局或者外形來達到性格的表現,而主要靠各種裝修、裝飾和擺設而構成本身應有的格調。」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的社會,建築的倫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築設計追求的目標,反過來,其效應又因建築的禮制化而加強,二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使等級化和禮制化了的建築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鮮明特色之一。
3等級制度對建築形式演變的影響
由於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又為儒家所推崇,建築等級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影響著建築形式的發展進步。一方面嚴厲的規定限制了建築形式的改變,另一方面,人們出於對自身目的的滿足和顯示,在認同它的基礎上又不斷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變被新的等級制度的規定所承認,使建築等級制度本身也發生變化。這樣,統治階級為了保存建築系統內的差別,不得不不斷改變自己的建築樣式來達到獨尊的目的,從而使建築變得更復雜、更華麗、更細致,特別是與人的感知密切相關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這些變化促使人們對建築的認識逐步加深。綜觀古代建築史,建築總體形象和結構方式的變化幅度有限,但闕、斗拱、藻井等具有等級意義的部分的變化則相對明顯,甚至過量。這些特殊部分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古典建築的鮮明特色,反過來成為建築形象乃至結構演變的主導因素之一。從建築等級制度的具體規定來看,它對各種人等佔有的建築體量作了規定,而其中大部分人無力或不能改變建築體量(人們一般是在特殊構件或裝飾手法上表現自我,而較難在規模上變化),因此不受等級限制的帝王宮室不必在體量上做出突破來顯示自身的獨特性,從而減弱了對擴大單體體量的追求。這也是這方面技術革新少的原因之一。而且自唐以後,帝王宮殿的單體建築規模越來越小,而局部的雕鏤刻劃日益繁密、華美,從一個側面促進了唐代舒展明朗的建築風格向清代繁復華麗的建築風格的轉變。
今日,曾經主宰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封建等級制度已經消失,建築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於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條條框框的規定。中國建築要發展,要進步,不能離開與中國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們相信,隨著認識的深入,對於建築的傳統理解將會日益表現出它對現實生活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探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http://www.dzkjzz.com/ShowArticle.asp?id=314
參考資料:庄雪芳,男,浙江寧波人,廣東工業大學建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建築學、城市規劃、建築歷史。
④ 金柱大門、如意門、蠻子門的審美意韻
巍峨帝王宮
皇帝的家即使在世界建築史上也稱得上是個奇跡。故宮紅牆黃瓦,雕梁畫棟;中軸布局,左右對稱;高台基,大屋檐,多圓柱;即便屋頂造型也等級分明,屋脊多飾有「仙人」、「走獸」,於栩栩如生中顯示威嚴。
在建築布局上,整個故宮基本附會《禮記》、《考工記》等千年封建傳統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主要具有五大特色,首先是「前朝後寢」,這是在周朝便已初步成型的格局,即前為皇帝辦公之地,後為嬪妃生活場所,前後僅一牆之隔;第二個特點是「三朝五門」,從正陽門到午門,門闕森森,宮殿重重,不可揣測的縱深令人望而生畏,這種九重宮闕帝王家的層層殿門的宮殿制度也始於周朝,並一直沿襲至清;三是「左祖右社」,即在故宮的東側設太廟,供皇帝祭祀之用,在西側設社稷壇,供皇帝祭祀土谷之神,這種布局是中國古建以「禮制」為終極指導思想的充分體現;第四是「中軸對稱」,這是為了營造皇帝受命於天的庄嚴氛圍,並用以制衡;第五個特點是「前宮後苑」,宮內的主要宮殿依次分布在中軸線上,分為前三宮與後三宮,後三宮東西兩側各有六宮,最後則是夢幻般的御花園。
華貴王府第
如果說皇宮是身材魁梧、方正的「大哥」,王府便是錦衣玉食、華貴有餘的「老二」。與皇宮相比,王府的規模要小得多。王府宅門名叫府門,不僅門前台階數量少了,屋頂也明顯區別於皇宮通常使用的黃色琉璃瓦,而代之以綠瓦和灰瓦。屋頂造型不能採用歇山頂式,代之以氣勢稍弱的硬山頂,仍可用脊獸裝飾,但數量不能超過9個。王府的風格也不必強求肅穆,依各位王爺的性格而呈現出不同特色。如醇王府較規整,而恭王府則「更像一個花花公子」。
王統官宅邸
「老三」官宅和「老四」商宅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宅門。官宅雖在級別上低前兩者一等,但也是內有城府,深不可測。官宅宅門一般分為金柱大門和廣亮大門,門廡深廣,但只能有一間,遠少於王府的三間或五間門。門前不能立獅子,門墩上也不能設獅,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屋頂一般使用清水脊或箍頭脊,不能使用脊獸,也不能使用琉璃瓦,而只能用板瓦,因而較之前兩者明顯秀氣、平易得多。和坤雖身為一品大員,但在宅院建築上仍需嚴守規格。可他仗著位高權重,公然擺放只有皇宮才能擺放的鑲金銅缸,並在廳堂中私設「隔間」,甚至仿造圓明園石舫,嚴重「逾制」,最後被嘉慶賜予三尺白綾。
富裕商紳戶
豪商和鄉紳雖然頗有些家資,但社會地位與朝臣相比畢竟不可同日而語。商宅不能使用金柱大門和廣亮大門,只能使用規模更小的蠻子門。因為沒有了深宏的門廡,門的上方也沒有任何裝飾,其中尤為顯著的是不設雀替。因為在封建社會,譽替是官職的象徵。這些建築上種種帶有歧視意味的嚴格限制,或許也促使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的形成,並敦促無數年輕人前赴後繼地投身於科考。
尋常百姓家
市井人家最「寒磣」,門戶是窄小的如意門或牆垣門;院內沒有高貴的海棠,只有樸素的石榴;沒有模擬的池塘,只有金魚缸,更別提層巒疊嶂的跨院和後罩樓了。但老百姓的清貧小家自有溫馨,特別是天氣暖和後,一家人聚在露天的大起居室里享一方天地及草木,寧靜而貼近自然,親切又有凝聚力。
⑤ 四合院的單體建築
四合院是由許多單體建築組合而成,包括大門、正房、廂房等等。 大門又叫街門、宅門,是北京四合院與外界溝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築在整個院落的東南側,以取「紫氣東來」之意, 也有說法是占據八卦中的巽位,即風位,是和風、潤風吹進的位置,以引進東南風,擋住冬天的西北風,是吉祥之位, 體現「坎宅巽門」的原則。
大門的形制
根據主人的地位等級不同四合院的街門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牆垣式門(門樓)等幾種不同的形制,隨著西洋式建築圓明園的修建,在民間也出現了大量的中西合壁式的門樓,被百姓形象地稱為「圓明園式」門樓。
王府大門顧名思義是用於王府,規模最高。其大小通常為:親王府五間(五間三啟),郡王府三間,王府的大門一般設於中央。 在中也有規定:親王府大門為五間,可開啟中間三間,並且屋頂可用綠色琉璃瓦件,在屋脊上可安裝吻獸,大門上有門釘,親王府有63顆門釘,郡王府的大門為三間,只有中間一間開啟,門釘也變成九行、五列共45顆。
廣亮大門是一種僅次於王府大門的宅門。廣亮大門級別很高,這種大門在當時必須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廣亮大門通常寬一開間,門設於中柱的位置,有著較為華麗的裝飾。
金柱大門也是有官的人家使用,但是金柱大門等級上比廣亮大門低一級。金柱大門規格上略小,門設於金柱的位置(門的位置更靠前)。
蠻子門和如意門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規模上都比較小。蠻子門的門更為靠前,設於檐柱位置,相傳是由於當時南方的商人多居住於此而得名。
如意門。比蠻子門再低一級的是如意門,如意門通常在檐柱的位置砌一堵牆,門很小,門上額經常雕刻「如意」二字或如意圖形。
小門樓。最簡單、最常見的大門是直接在牆上用磚砌築一個入口門洞,安裝門扇,沒有內部空間,稱為門樓。
大門的構件
門樓的屋頂通常鋪瓦有筒瓦和仰合瓦兩種方式。屋頂有清水脊和卷棚(又稱元寶脊)等幾種。清水脊通常在兩邊有兩塊向上的瓦,稱為蠍子尾,鴟尾,朝天笏,在蠍子尾下面有花磚。房檐位於墀頭的位置通常裝有博風起到保護墀頭牆的作用,博風也可以有磚雕。
雀替是位於檐柱和檐枋之間的木構件,在力學上有一定的作用,但雀替和三幅雲更多地是官品的象徵。只有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和金柱大門才有雀替,而蠻子門和如意門由於大門設在檐柱上,因此沒有雀替的位置。
門簪是把楹固定在門中門檻上的木結構,大門用四顆門簪,小門用兩顆門簪。門簪露於門外的部分用門簪帽來裝飾,門簪帽一般是帶有曲線的六角形。門簪帽上雕通常刻有跡象的圖樣和文字。
大門的門板有很多種,在門板上的通常還雕刻有門聯,比較講究一些的街門都雕刻有門心,一般比較常見的聯句是「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之類。 門上在中間裝有門鈸,用於叩門,門下方有護門鐵。
墀頭是指山牆突出檐柱以外的部分, 墀頭牆上的盤頭(又稱為戧檐和拔檐)以及如意門的門頭的磚雕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墀頭牆叢上往下是戧檐,兩層拔檐,蓮花墩,貼花等部件。如意門門頭從上往下是欄板和望柱、冰盤檐、梟混、連珠、掛落板等部件。
門墩是指門枕石位於門外部的部分,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兩種,門枕石的內部有一石窩用於插入門樞。門墩是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部件,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箱形,以及獸吻或獅子(有說是狻猊)幾部分組成。根據門樓的形制不同門墩的形制也有差異,出現在門墩上的雕刻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重要的資料,也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
在門旁通常還有上馬石和拴馬樁等設施,有的還有泰山石敢當。 主條目:影壁
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用於遮擋視線、美化實現和突出大門的作用,通常是由磚砌成,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有須彌座,也有簡單的沒有座。四合院的大門有時候向後退後幾步在大門左右修建八字牆,稱為燕翅影壁,撇子影壁。四合院大門內一般也有一個影壁,一般鑲嵌在東廂房盝頂的山牆上,也有規格高一些的院落,採用獨立影壁。影壁也有置於四合院大門外的街道中正對大門的位置。
影壁牆身的中心區域稱為影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磚貼砌而成,簡單一點的影壁可能沒有什麼裝飾,但也必須磨磚對縫非常整齊,豪華的影壁通常裝飾有很多吉祥圖樣的磚雕。影壁牆上的磚雕主要有中心區域的中央和四角,在與屋頂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梟和連珠。 中心方磚上面一邊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影壁牆的中央還鑲嵌有福壽字的磚匾或者是帶有吉祥意味的磚雕。
影壁牆的頂一般和屋頂一樣,雖然是磚砌,影壁的頂也用磚雕出椽子,並在上設清水脊或卷棚脊的屋頂。 主條目:倒座房
倒座房是整個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其檐牆臨胡同,一般不開窗。 由於門窗都向北,因此採光不好。其最東為私塾,最西為廁所,其間的房子一般為僕人居住。
南側的街門、倒座房、北側的垂花門和游廊共同圍成四合院的前院,前院是主人會客辦公的場所,通過垂花門之後才是內宅,即四合院的生活區。 主條目:屏門
進入大門後影壁的左右兩側分別有一道屏門,向東通向「塾」的小院,向西通往有倒座房的外院。在內外院之間的垂花門內也有屏門。 主條目:垂花門
垂花門又稱二門,開在內外院之間的隔牆上,位於院落的中軸線上。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閨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指不邁垂花門。 垂花門的外檐柱不是從地上立起的,而是懸在中柱的橫木上,稱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因此稱為垂花門。垂花門是四合院中裝飾富麗的建築。
垂花門的屋頂通常是卷棚式,或一殿一卷式,即門外為清水脊式,門內為卷棚式。垂花門的門有兩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開啟,夜間關閉;另一道是屏門,在內檐柱位置上,平時關閉,起到隔絕內院視線的作用。垂花門進入內院是通過垂花門兩側內檐柱與中柱之間空間進出,通常與抄手游廊相銜接。 主條目:廂房
東西廂房是子孫們的住房,也常是三間。以東廂房為尊西廂房為卑,北京四合院東廂房一般住長子長媳, 因此在建築上東西廂房的高度有著細微的差別,東廂房略高西廂房略低,但由於差別非常細微因此很難用肉眼看出來。例如石家莊四合院的東廂房比西廂房高二寸。 然而,在中國華北地區,東廂房夏季西曬,冬季直接受到西北冷風吹襲,所以不宜居住,陝西四合院東廂房多被富戶用來存儲糧物,或作廚房、馬廄。 主條目:後罩房
後罩房通常是最里一進院子的,靠近院落邊界的房子,通常主人的女兒居住。後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間數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盡量添滿住宅基地的寬度。 後罩房的等級低於正房和廂房,其房屋尺度及質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主條目:廊
四合院里的廊是有頂的建築,用於下雨雪時行走,分為檐廊和游廊兩種,前者是指正房和廂房前面有頂的走廊,頂通常是屋檐延長出來的;後者是指沿牆的廊(抄手游廊)和連接正房與廂房的走廊(穿山游廊)。有的檐廊和抄手游廊用窗戶封起來,成為室內環境,稱為暖廊。
《紅樓夢》中有在林黛玉初進賈府時,有如下描述:
「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後就是後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梁畫棟,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 四合院除了內宅、外宅的主要院落之外,還會形成一些小的院子,如正房兩旁耳房前的小院,以及外院兩側被屏門隔開的小院。
內宅的院落中有正南北十字形的甬道,老北京的住戶大多會在院子里栽上樹,除了松樹、柏樹和楊樹等因為多種在墳地而不能栽種外,其他各種樹木都有種植,過去北京有民諺:「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說的就是在庭院種樹的禁忌。 比較常見的樹木有棗樹、柿樹等,花木主要有牡丹、芍葯、玉蘭、丁香、海棠、紫藤、石榴等,在四合院內種棗樹、石榴樹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種柿樹表示事事如意,種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此外民間還有養魚的習俗,多用直徑為60到70厘米的魚缸養著各色的魚並種著荷花,冬天魚缸還能用來存放食品。
夏天時分,天氣炎熱,還可在庭院中搭設天棚遮陽,老北京有「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的俗語,就是家住北京的書吏人家的生活寫照。
⑥ 北京四合院簡介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6)海棠如意門擴展閱讀:
特點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了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⑦ 誰知道北京四合院簡介快————————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中國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為北京的傳統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現了。不過現存的四合院大多數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紀30年代所建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裡面的建築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採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里,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動盪的社會風雲里,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北房最高,建在四層台階的基礎之上,東西廂房要低一層台階,房前有迴廊環繞。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間,正中的一間稱為堂屋,是不住人的。屋內北牆上掛有字畫和對聯,靠牆置一張硬木做的長條案,上面擺放著花瓶、香燭等,正中央是一塊木製的祖宗牌位。條案前是一張八仙桌,兩邊各置兩把太師椅。逢年過節時,桌上擺有酒菜點心,以祭祀祖先。長輩坐在太師椅上,小輩門依次上前給老人磕頭請安祝福。後來這些舊的禮俗都免除了,但是家中的大事還是在堂屋裡舉辦。
⑧ 北京四合院多建在哪裡
北京四合院多建築2環內,在以前四合院是有錢人家住的地方,那時候靠皇宮比較近都是些達官貴人住的。
正式的四合院,一戶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
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進院,進了街門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軸線貫穿,房屋都是單層,由倒座房、正房、廂房圍成院落,其中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故稱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兩進四合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又叫作內宅。前院由門樓、倒座房組成,連接前後院的一般為垂花門,一些相對樸素的住宅則用月亮門,後院由東西廂房、正房、游廊組成。也有的兩進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並沒有垂花門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後加後院,建專供女眷居住的後罩房。
擴展質料:
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佔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只能稱「宅」或「第」。在產權上,「府」和「王府」都是皇產,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應地撤府,以備將來再分他人,「宅第」則一般都是私產。
參考資料:四合院-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