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花瓷器

海棠花瓷器

發布時間: 2022-08-08 00:17:57

❶ 清代瓷器上的花卉有哪些畫法

明清時期,文人畫占據繪畫主流,文人繪畫時強調畫家的主觀創造,個體意識較濃,喜歡以物喻人,以物詠志,因此對瓷器繪畫有巨大影響。作為一種圖案,瓷器繪畫中既有純粹裝飾意味的植物紋樣,也有借鑒文人畫以物喻人、以物明志的植物紋樣,如松竹梅、梅蘭竹菊等等。

歲寒三友

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備受文人推崇,是文人畫鍾愛的題材。


① 清乾青花松竹紋盤口瓶


② 清羅天池松樹竹石圖軸

松,為常綠喬木,百木之長,經冬而不凋,多比喻堅貞高潔的節操。


① 清乾隆 青花竹石紋碗


② 清趙焞夫 竹石圖軸

竹,多年生常綠植物,清高而有節,性堅韌,寧折不屈,開懷大度。


梅,為落葉喬木,花朵早春先葉開放,耐寒開花。

這三種植物組成的歲寒三友圖常被用於文人畫中象徵君子的高鳳亮節。明代瓷繪上松竹梅常與洞石欄桿構成庭園景緻,清代瓷繪松竹梅紋比較喜歡刻意追求寫實效果。

四君子

梅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也是文人極喜愛的植物,明清兩代瓷器當中也大量繪制該主題。竹和梅的寓意,上面已經提到。



蘭花最令人傾倒之處是居幽處而香氣素淡,象徵著一種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盪胸襟,疏遠污濁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質。

菊花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為世外隱士。菊花作為士人人格的象徵,成為君子自得自樂、儒道雙修的精神象徵。

植物紋的流行跟社會主流風氣關系很大。明代是我國發展的集大成時期,植物的題材非常豐富。清代瓷器中的植物紋樣也非常廣泛,自然界中有的植物幾乎在瓷器上都有所反映,加上繪畫技巧進一步成熟,以及瓷器胎釉更加潔白細膩,使得瓷器上的紋飾襯托的更加精緻與生動,達到了明代無法企及的高峰,極大地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形成了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清代是我國瓷器植物紋表現裝飾的黃金時代。

結語

明清瓷器是我國瓷器裝飾藝術的兩大高峰,我們在欣賞古代陶瓷藝術作品的時候,既要注意整個瓷器裝飾藝術的發展脈絡,也要結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化風尚,才能深入理解瓷器藝術的深刻內涵。

❷ 古代瓷器:海棠花型盤與園盤哪個檔次高

當然是海棠花型的,這是指 在同一年代同一品相 同一畫片的前提下 一定是海棠花型!有個特點希望您記住,技術越難相對來說 價值會更大!

❸ 越窯瓷器的特點

唐代越窯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法,以回劃花為答主。劃花線條洗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朵盛開的荷花,一枚風吹葉卷的荷葉,或花朵舒展、枝葉對稱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於碗底、盤底等處,花紋有雲龍、壽鶴和花卉,一般拘謹呆板,不像劃花那樣奔放有力。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釉下褐彩裝飾,如1980年浙江省臨安縣兩市街明堂山唐天復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雲紋鏤孔爐就是一例。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五代。1970年,臨安縣板橋五代墓出土的褐彩雲紋四罌與水邱氏墓出土的裝飾具有同樣風格但這種釉下彩裝飾並沒有發展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刻劃花裝飾則仍佔主導地位,並一直延續發展下來。

❹ 中國瓷器紋飾有什麼文化內涵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體現在中國歷代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內涵是豐富多樣的。歸納起來大致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飛禽走獸、花卉翎毛,以及風俗習慣等。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國歷代對吉祥圖的嚮往都有典籍可鑒。表現在中國歷代瓷器的吉祥紋飾,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嚮往,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植物為紋飾

大多以松、竹、梅、蘭、牡丹、蓮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為紋飾圖案。

歲寒三友:圖案為松、竹、梅或松、竹、梅、蘭。松,經冬不凋;竹,清高有節,寧折不屈,虛懷大度;梅,不懼風雪嚴寒,故稱「歲寒三友」、「歲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氣節。

四君子:圖案為梅、竹、菊、蘭草四種花卉,俗稱為「四君子」。

五世同堂: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這種圖案以諧音寓意,表示長命百歲,五世同堂,幸福美滿的家庭。

玉堂富貴: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貴)寓意「玉堂富貴」。

榴開百子:圖案為笑開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人丁興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徵著子女眾多,香火興旺。也有「蓮生貴子」等。

為官清廉:圖案為雞冠花、蓮花紋。雞冠花(為官),蓮花(清廉)。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為官清廉。

以動物為紋飾

如羊、馬、喜鵲、孔雀、鶴、鴛鴦、麒麟、怪獸、魚類、大象、蝙蝠、鷺、鵪鶉等。

一路平安:圖案為鷺、鵪鶉。以鷺鳥寓「路」,鵪鶉寓「平安」,祝願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餘:圖案為兩條鰱魚。鰱與年,魚與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餘。還有童子持蓮,懷中抱鰱的圖案,寓為「連年有餘」。

福在眼前:圖案為蝙蝠和古錢。古錢是內方外圓,借「孔」為眼,錢與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靈: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壽桃形狀似心,借靈芝的「靈」字,寓意幸福的到來使人變得聰明伶俐。

五福捧壽:圖案為五隻蝙蝠一個壽字。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通俗講,就是一求長命百歲,二求富貴榮華,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積德,五求人老善終。還有五福臨門圖案。寓意為多福多壽,福壽無邊,福壽齊眉,福壽雙全,福壽三多。

❺ 古代秘色瓷是怎麼製造成的

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簡稱「秘瓷」。所謂"秘色",據宋人解釋是: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葯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如趙麟在《候鯖錄》中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謂之秘色"。但有人認為,"秘色"並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統治階級所專有的意思,而是當時人們對青瓷那種色樣之統稱,就像晉代稱青瓷為縹瓷一樣。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認為:秘色即翡色,秘與翡乃一音之轉。 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秘色瓷在法門寺地宮未開啟之前的今人眼裡,一直是個謎。人們只是從記載中知道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制坯、上釉到燒造整個工藝都是秘不外傳的,其色彩只能從唐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描寫中去想像。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瓷碗、瓷盤、瓷碟,從「地宮寶物帳碑文」中得知,原來它們就是「秘色瓷」!這些秘色瓷色澤綠黃,晶瑩潤澤,尤其是其中兩個銀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徑23.7厘米,碗口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土黃色釉,外黑色漆皮,貼金雙鳥和銀白團花五朵,非常精美。這才讓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風采。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專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這些秘色瓷器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為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准器。歷史 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餘姚縣上林湖窯產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並置官監燒。此後,品質愈發日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土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贊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考證,當時主要用於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廳的晚唐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為器大規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於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現一些小規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為唐,曲流或長曲流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了玉環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於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產品依然在器內可見到支燒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心就有支釘痕16個。這說明,唐末五代的越窯疊燒器皿未必都屬粗瓷,收集時當多一份細心。

❻ 雍正時期都有哪些精美瓷器

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結構精巧,陳設與實用保持完美的結合,形成高雅而朴實的藝術風格。雍正青花善於博採眾長,無論是仿古銅器式樣,還是對於自然界的花果形態,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單純機械的模仿,而是以簡潔、洗練的手法來增強其清秀的表現力。康熙青花中廣為流行的棒槌瓶、鳳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現,瓷器足部處理也沒有前期常見的台階痕、雙圈足,均為滾圓的「泥鰍背」,用手撫摸十分潤滑,俗稱「燈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杯、盅及各種小件文房用具外,還有許多大件琢器及創新式樣。

碗類:有撇口、斂口、花口、有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為流行。碗壁普遍較薄,口、足處理很精細,有圈足和卧足兩種,圈足切削整齊,比較大。民窯青花足內有砂底,帶旋坯痕。

茶壺類:壺形俊秀,既實用又美觀,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壺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瓶類:有玉壺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頭瓶、葫蘆瓶、雙耳六方瓶、直口瓶、賞瓶(賞賜之用)、燈籠瓶(形似燈籠)、四連瓶、六連瓶、撇口瓶、橄欖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豐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樂、宣德的溜肩式樣。天球瓶有細砂底和釉底兩種。

尊類:造型古樸,多是皇室的大型陳設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雙螭耳尊、燈籠尊、蒜頭大尊、撇口圓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與裝飾工藝,在仿古方面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體現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鎮御窯廠受雍正皇帝的影響,仿燒前朝作品達到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準。從仿燒的青花來看,有的不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紋飾色彩描繪逼真,這是因為以宮中真品為摹本去仿燒,所以有時是真假難辨,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體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構思別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種式樣。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大件琢器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朴古拙,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調、空間關系的適度、整體的統一,可以說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達到了「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程度。

❼ 雍正時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點

雍正時期的瓷器(雍正瓷)的特點分別是:工藝精、造型古、色澤鮮艷、繪畫增加了當時裝束和戲裝、器物內壁與外壁或器蓋與器身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過枝花卉/過枝紋)。

雍正瓷款識完全取法康熙瓷。多仿明成化瓷,並落成化款,還有仿明代於花內藏款之法,在外胭脂水內粉彩的杯底畫一桃形,桃內藏有「雍正年制」四字。

(7)海棠花瓷器擴展閱讀

雍正時期被認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這一時期的粉彩最為突出,大肆盛行,從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僅白地彩繪,還有各種色地彩繪,如珊瑚紅、淡綠、醬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鎮御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制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也非常成功。

出之於康熙時期的茶葉末、鐵銹花等鐵結晶釉,在此時達到極盛。稍後,唐英所作的《陶成紀事》中,結了景德鎮御窯廠的主要工藝,列出五十七條之多。

❽ 瓷器上的圖案寓意,你知道多少

瓷器,自誕生之初
就被賦予了眾多意義,
尤其是上面的紋飾,
題材豐富,技法巧妙,
可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下面是景德鎮陶瓷世家王掌櫃總結的各種瓷器的圖案,
明其寓意,一飽眼福。
1、二龍戲珠
一般為兩條雲龍與一顆火珠。《通雅》中有「龍珠在頜」的說法,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此外,還有群龍戲珠(多條龍)和雲龍捧壽(二龍盤旋間有一壽字),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頌平安與長壽之意。

2、龍鳳呈祥
為一龍一鳳。傳說龍是鱗蟲之長,鳳為羽蟲之尊。哪裡有龍出現,哪裡就有鳳來儀,哪裡就會天下太平,五穀豐登。龍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祥獸瑞鳥,為一種祥瑞和吉祥的象徵。此外還有「龍祥鳳瑞」。
3、龜鶴齊齡
為一龜一鶴。傳說中的龜是四靈之一,為甲蟲之長,是長壽的象徵,可兆吉凶。鶴則是一種仙禽,「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所以鶴常被認為鳥中長壽的代表。龜鶴齊齡則寓有同享高壽之意。
4、松鶴延年
為仙鶴與松樹。松被認為是百木之長,而「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所以松不但象徵長壽,也是有志有節的代表。松鶴延年則寓延年益壽或志節清高之意。亦有稱「松鶴同春」。
5、歲寒三友
「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者經冬不衰,傲骨迎風,挺霜而立。分開來講,松象徵常青不老,竹象徵君子之道,梅象徵冰清玉潔。
6、壽比南山
也稱「壽山福海」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詩經》中有「如南山之壽」這樣的詩句,以山水松樹或海水青山借喻福長壽永之意。
7、三星高照

為三個老神仙。「三星」是福星、祿星、壽星。或稱福、祿、壽三星,傳說福星管禍福,祿星管富貴、壽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徵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8、年年有餘
年年有魚是「年年有餘」的諧音,圖中要有蓮花或蓮藕,還要有魚,即「蓮連有魚」。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餘的財富及糧食。
9、馬上封候

為一馬上一蜂一猴;「猴」象徵「侯」,即古時高官。以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來表達一種立即就要升騰的願望。

10、太師少師

為一大一小兩頭獅子。古代宮名中有太師,以「獅」「師」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獅為師。有兩只獅子,意為教子成龍,輩輩高官。

11、八寶聯春

為八件寶器。八寶分兩類,一類是佛家八寶,一類是仙家八寶。佛家八寶為:輪、螺、傘、蓋、花、罐、魚、長。仙家八寶為:漁鼓、寶劍、花籃、放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

12、八仙過海

為八仙人各持寶器,下面有大海波濤。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人有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鐵拐李、漢中離、何仙姑、藍采和。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自用法寶護身為舟,竟相過海,以示神通。

13、天女散花

為一仙女提籃作散花狀。佛經故事中說,天女將花撒於菩薩的身上,用以檢驗佛門弟子們的行道好壞。

14、麒麟送子

為麒麟背上騎一娃娃。麒麟為毛蟲之長,為四靈之一,是祥瑞的象徵,吉祥如意的徵兆。麒麟背上有騎一娃娃,可表達人們心中盼望得子的願望。

15、五蝠捧壽
為五隻蝙蝠中間有一壽桃或一團。「五蝠」即「五福」,人們認為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終命。」五蝠捧壽寓意有福長壽。
16、花開富貴

為牡丹花盛開圖案。牡丹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

17、平安如意

為一瓶、鵲鴉與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鵲鴉寓「安」意,再加上一個如意,而稱為「平安如意」。

18、玉堂富貴

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貴)寓意「王堂富貴」。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❾ 介紹秘色瓷

秘色瓷:

秘色瓷在法門寺地宮未開啟之前的今人眼裡,一直是個謎。人們只是從記載中知道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制坯、上釉到燒造整個工藝都是秘不外傳的,其色彩只能從唐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描寫中去想像。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瓷碗、瓷盤、瓷碟,從「地宮寶物帳碑文」中得知,原來它們就是「秘色瓷」!這些秘色瓷色澤綠黃,晶瑩潤澤,尤其是其中兩個銀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徑23.7厘米,碗口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土黃色釉,外黑色漆皮,貼金雙鳥和銀白團花五朵,非常精美。這才讓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風采。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專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這些秘色瓷器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為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准器。

歷史

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餘姚縣上林湖窯產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並置官監燒。此後,品質愈發日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土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贊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考證,當時主要用於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廳的晚唐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為器大規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於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現一些小規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為唐,曲流或長曲流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了玉環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於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產品依然在器內可見到支燒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心就有支釘痕16個。這說明,唐末五代的越窯疊燒器皿未必都屬粗瓷,收集時當多一份細心。

流散物的啟示

八棱短頸瓶是筆者幸獲的一件五代末越窯產品。本文的這件八梭短頸瓶失蓋,高14.3厘米。此瓶除足端無釉露出緻密的淺色灰胎外,通體滿釉,釉面晶亮瑩澈,色澤青綠溫潤。上林湖產品代表了越窯工藝的最高水平。

法門寺秘色瓷

已見天日的地宮14件秘色瓷是唐代懿宗皇帝奉獻繪佛祖的珍貴物品,其中的八棱長頸瓶和二件銀棱碗顯然是具有典型意味的秘色瓷,而且堪當標准器。

八棱長頸瓶陳放於地宮後室第四道門內側的門坎上,當時,「瓶內裝有佛教五彩寶珠29顆,口上置一顆大的水晶寶珠覆蓋」。據法門寺博物館韓金科館長考證,「這件瓶子在佛教密宗拜佛的曼茶羅壇場中是有特殊用途的」。因而決定了它不能與別的秘色瓷放在一起,故沒有被納入地宮《衣物賬》內。但從其青釉比13件秘色圓器要明亮,玻化程度更好來看,上博研究員陸明華認為「法門寺八棱瓶是所有秘色瓷中最精彩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之一,造型規整,釉色清亮,其製作達到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另13件置於地宮中室並用紙包在一起的青瓷被《衣物賬》註明為:「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遺憾的是,法門寺佛門魂寶自亮相後,代表越窯最高成就的秘色瓷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特別二口銀棱碗,其泛黃的釉色,讓行家裡手皺眉搖頭沮喪無比。

可是,用心細想覺得並無此種可能性。其一,被今人視為越窯正宗呈色的青綠色、湖綠色,從兩晉起已為數不少,唐代就更普遍了。「以次充好」的尷尬沒有可能。其二,法門寺地宮系李唐皇室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聖地,自咸通十五年(874年)封閉後再未開啟過。據記載,地宮內絕大多數珍寶屬懿、僖二宗供奉,許多器件乃系皇帝隨身攜帶的心愛物,並刻有僖宗當太子前的名謂。很難想像,為幾件秘色瓷,父子二人要在佛祖面前以次充好。其三,色彩喜惡多與個人美學理念與素養有關,各種釉色各領風騷,不惟討得歷代帝王關愛。因而,現代的「燒造不足」和「釉面偏黃」之說,盡管在測試手段上不可否認是科學和進步的,於色彩認同上很可能屬一種自以為是的一廂情願。唐代,重豪華,嗜金銀,人所共知。以重彩裝扮供奉物,作為皇家,實在太自然了。

有關秘色瓷始燒年代,以前有二種說法。一為五代之說。這一觀點,依據宋人趙德麟《侯鯖錄》及曾《南齋漫錄》的「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為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雲秘色」解釋,長期以來被明清兩代專家學者普遍認同並成為陶瓷學界主流。至1982年,新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仍以該觀點為說,是因為五代的錢氏朝廷向後唐、後晉和遼、宋王朝進貢的越瓷均實地反映在《十國春秋》、《吳越備史》、《宋史》、《宋兩朝供奉錄》等文獻內,這為史證。爾後,「近二十年來,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發展掘中也出土過不少,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先後發掘了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玉皇山麓錢元灌墓、施家山錢元灌次妃吳漢月墓、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國陶瓷史》),這為實證。故「五代始燒秘色瓷」之說在法門寺發掘前,基本上令當今陶瓷學界深信不疑。一為晚唐之說。由於此說歷來缺乏較明確的歷史背景和強有力的發掘實證,持這一觀點者主要以晚唐詩人陸龜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詞固守陳地。該觀點雖不乏飄渺,卻亦先知先覺。及法門寺地宮藏物發現,「秘色瓷始燒於晚唐」之說終在1995年初於上海舉行的《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被眾專家學者基本贊同。

❿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都是什麼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都是:雍正粉彩福壽橄欖瓶(清)、王羲之《上虞貼》(唐)、越窯青釉海棠式碗(唐)、子仲姜盤(春秋)、王獻之《鴨頭丸貼》(唐)、懷素《苦筍帖》(唐)、《淳化閣帖》(北宋)、孫位《高逸圖》(唐)、晉侯穌鍾(西周)、大克鼎(西周)。

1、大克鼎(西周)

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文物。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時期所鑄的青銅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大克鼎銘文共28行290字,記載了周天子對貴族「克」的冊命辭,字體圓潤古拙,又不失勁健,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

4、《淳化閣帖》(北宋)

《淳化閣帖》全名《淳化秘閣法帖》,是中國法書叢帖之祖。所謂法帖,就是古代名書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閣所藏晉唐歷代名家法書,令翰林院侍書王著編成。

熱點內容
盆栽龍骨花圖片大全 發布:2025-08-17 23:36:33 瀏覽:839
秀在七夕 發布:2025-08-17 23:20:04 瀏覽:350
辦公室魚缸兩側放什麼綠植 發布:2025-08-17 23:14:24 瀏覽:197
牡丹畫家郭 發布:2025-08-17 23:13:15 瀏覽:196
喜陰的盆栽植物 發布:2025-08-17 23:09:31 瀏覽:237
昌吉盆栽花 發布:2025-08-17 23:09:31 瀏覽:922
羅志祥七夕 發布:2025-08-17 23:02:12 瀏覽:408
孕婦能喝玫瑰花嗎 發布:2025-08-17 22:57:44 瀏覽:233
電影大荷花 發布:2025-08-17 22:57:42 瀏覽:413
茂林玫瑰精油 發布:2025-08-17 22:48:19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