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蘭花薌劇團

蘭花薌劇團

發布時間: 2022-08-01 22:21:08

1. 鄭秀琴的個人簡介

鄭秀琴,是第八屆、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漳州市僑聯常委,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漳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曾四次榮獲漳州市拔尖專業技術幹部稱號,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福建省龍海市人,高中畢業。1959年從藝,鄭秀琴13歲入薌劇院學習,16歲成為劇團的主要演員。歷任漳州市薌劇院、龍溪地區文工團、漳州市薌劇團演員、漳州市薌劇團藝術委員會主任、名譽團長。多次赴新加坡、台灣訪問演出。

2. 搞個薌劇團要准備什麼

所需材料可以申請

3. 漳州薌劇團演出什麼價格

看是什麼,戲文有長有短,大多都是一個至兩晚都能演完了,價格一晚上1500-2000左右

4. 薌劇的傳統劇目

薌劇的傳統劇目大約有五百多個。最初多用歌仔戲的唱本,進入城市後,增加了歷史題材的劇目,多是從其他劇種或小說改編來的連台本戲。當時多是幕表戲,沒有固定台詞和唱詞。1939年後,藝人邵江海首先廢除幕表制,編定本劇種的第一個文學劇本《六月飛霜》(又名《六月雪》),以後又編演了《白蛇傳》、《白扇記》、《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安安尋母》等三十多出戲,初步奠定了薌劇傳統劇目的基礎。
薌劇的傳統劇目均為幕表戲。《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雜貨記》被稱為歌仔戲「四大柱」。30年代末,薌劇名藝人邵江海為改變幕表制,曾編演《六月飛雪》等定型戲,但普遍上演的劇目仍是幕表式的「提綱戲」。
新中國成立後,推行戲改政策,龍溪專區成立劇目工作室,組織力量對傳統劇目進行發掘、記錄、整理,並積極推行定型戲。薌劇老藝人口述的傳統劇目有984個,至1963年記錄410個,其中42個劇本收入《傳統劇目選》,4個劇目收入《中國戲曲選》(福建省卷)。60年代後,全區改幕表制為劇本制,建立保留劇目制,薌劇納入文學創作規范化的軌道。全區擁有一支20多人的專業創作隊伍,創作、改編和整理的一批優秀劇目,在參加省、華東區及全國會演中屢次得獎。較著名的薌劇編劇有邵江海、陳開曦、陳志亮、王游治、魏乃聰、陳德根、陳大禹,以及中青年作者湯印昌、姚溪山、庄火明、楊聯源、楊路冰、方朝暉等。
薌劇歷年來上演創作和移植的現代戲80多個,在全省名列前茅。90年代初,楊聯源、方朝暉創作的《戲魂》,一舉獲得全國現代戲會演優秀編劇獎、文化部第二屆文華劇作獎,成為歷屆文華獎福建省獲此殊榮的少數現代戲劇目之一。在全省獲一等獎的劇目還有《月蝕》、《僑鄉軼事》。 傳統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顏梓和、王游治、黃海瑞、朱萸據老藝人張招治、顏招治口述整理。寫船工施泮之妻告貸無門,於除夕黃昏投水自盡,塾師蘇義救之,無奈於夜間去偷挖番薯。在向土地廟告時,恰被守園的林吉聽到。林十分同情,暗中幫助蘇義挖自家地里的番薯。大年初一,林吉偕母給蘇義夫婦送來年禮,施妻也到蘇家拜年並取到家信,適逢施泮回鄉,三家方知彼此相助的情誼。
1954年,劇本由薌劇(歌仔戲)代表隊演出,先後參加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與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分別獲劇本一等獎和二等獎。1979年,龍溪地區歌仔戲演出團攜帶本劇赴京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劇本收入198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福建傳統喜劇選》。 現代戲。1963年,龍海縣薌劇二團根據流傳閩南的紅軍游擊隊長王占春的革命故事,編成《王占春》上演。1978年,姚溪山、魏乃聰重新創作,改名為《龍嶺春曉》。1979年,姚溪山、魏乃聰、曾五嶽、庄火明重新修改,更名為《雙劍春》。寫紅軍游擊隊長王劍春,在「古田會議」精神鼓舞下,重回龍嶺,發動群眾,准備暴動。與此同時,龍嶺又出現一支打著「王劍春」旗號的游擊隊。經過努力,終於找到假王劍春的女游擊隊長王大英,原來她是已犧牲的閩南紅軍游擊隊員陸常春的妻子,王大英在王劍春的幫助下,終於壯大革命力量,取得了武裝暴動的勝利,配合紅四軍攻打漳州。
1978年,龍海縣薌劇團演出《龍嶺春曉》,參加福建省現代戲創作劇目調演。1979年,《雙劍春》由龍溪地區歌仔戲演出團演出,晉京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獲文化部授予創作三等獎。劇本收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劇目福建劇目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編古代戲。1954年,據漳州民間故事和錦歌說唱,經龍溪專區劇目工作組集體討論,由陳波彌、王游治、朱萸執筆創作,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寫清末漳州人陳杉,以賣豆腐為生,為人勤勞忠厚。他所養加令(八哥鳥)通人性,能對奸商范有記父子盤剝平民進行懲罰,對縣令進行戲弄的故事。
1959年,劇本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並參加省第三屆戲曲觀摩會演。1960年,列入《福建地方戲曲叢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龍溪專區薌劇團攜帶本劇參加全國巡迴演出。1979年,省龍溪地區歌仔戲演出團赴京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曾演出《加令記》中《盜銀》一折。 現代戲。1956年,朱萸、甘英偉、蘇丁發,據蘇丁發說唱《山大不如我手》改編。寫回鄉知識青年蘇仁山,在農業社黨支部書記支持下,沖破家庭阻力,並批評教育個別人好逸惡勞的思想,與相愛的保健員楊菜花攜手參加墾荒隊,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1956年,劇本由漳州市實驗薌劇團演出,參加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會演,獲劇本創作獎。 現代戲。又名《琴劍戀》,1980年,路冰編劇。寫20世紀70年代末,台北歌仔戲名星白蓮和漳州薌劇團演員連子怡相識於香港,為振興家鄉戲劇,他們愛情結合,並沖破種種阻力回歸大陸。白蓮隨身帶回的「白家劍」,牽起子怡母親賽水仙的思戀,也激發了舅舅瞎子松的怨恨。原來,30年前,賽水仙隨台北「藝春班」回大陸祭祖,與漳州「龍建班」的連寶生聯台演出時,兩人心心相印。然而,他們的相愛卻遭到連寶生養父白家輝的反對。白家輝強拉連寶生去台灣,並失手刺瞎連子怡舅舅的雙眼。從此一隔30年,海峽兩岸恨愛綿綿,後幾經周折,新老一代重歸和好。
1980年,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並參加福建省第四屆戲曲現代戲會演,劇本在1981年《福建戲劇》第6期增刊《新花》上發表。 新編歷史劇。1987年,楊路冰編劇。寫南宋末年,「蟋蟀丞相」賈似道,霸朝綱、喪師誤國,為右丞相陳宜中等所彈劾。天子震驚,貶謫似道為高州團練副使,安置循州,並派會稽都尉鄭虎臣奉旨監押。行至漳州城外木棉庵,鄭虎臣伸張大義,擊殺賈似道,為父報仇,為國除害。
1978年,由漳州市薌劇團參加福建省第17屆戲劇展覽演出,獲劇本二等獎。劇本發表在《劇本》月刊上。 現代戲。漳州薌劇老藝人據民國36年(1947年)「二二八」台灣人民抗議美軍暴行愛國運動的素材編劇。寫楊文龍、楊金鳳兄妹在街頭賣花,遭到國民黨兵痞侮辱欺凌。妹妹金鳳氣憤至極,跳潭自盡。哥哥文龍寡不敵眾,斗不過兵痞,幸被好心人所救。當時台灣街頭,美軍橫行霸道,一小販無故被美軍士兵活活打死,引起市民群憤,要求政府懲辦兇手。台灣當局不僅沒有予以制裁,反而派兵鎮壓抗議的市民。2月28日,楊文龍帶領市民到台灣省府進行抗議,卻遭到當局血腥鎮壓。由此,台灣當局的殘暴統治更加暴露無遺。
1951年,本劇由賽月金導演並參加演出,很受觀眾歡迎。詔安縣農村廣大觀眾看了演出後,激起愛國熱情,紛紛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運動。 現代戲。姚溪山、魏乃聰、庄少全編劇。寫在抗日戰爭中,歸僑女大學生李林毅然投筆從戎,在晉綏邊區率領游擊隊馳騁疆場,英勇殺敵,令日寇望風喪膽,屢立奇功,不幸在掩護戰友順利轉移後,她卻血灑長城下,為國壯烈捐軀。
該劇由龍海縣薌劇團演出,獲1991年福建省新劇目獎,福建省「向建黨七十周年獻禮」優秀文藝作品徵文戲劇劇本二等獎。 現代戲。姚溪山編劇。寫山區龍崗鄉鄉長沈貴貞開發山區,引鳳築巢。愛國華僑李振堂決定投資鄉梓,不料卻發生一起事件:李振堂之侄所養惡狗,咬傷學生,致使校門關閉,孩子失學。新上任的校長唐元華為救學生,打死惡狗,卻造成僑胞投資落空,校長遭謫,一場利義是非,讓人深思。
該劇由龍海市薌劇團演出,獲1995年福建省現代戲劇本徵文一等獎,1996年第10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1996年7月4日至5日劇團赴京演出。 現代戲。方朝暉編劇。寫北方某山村農民漢忠花錢買來被拐騙的四川姑娘玉花,玉花與漢忠感情不合,漢忠認為是因為家境貧窮被玉花瞧不起,決心到南方去闖盪,臨行前把玉花咐托給弟弟漢榮。
漢忠在南方一礦窯打工,窯主銀鳳是個寡婦,對漢忠十分關懷,意欲招漢忠入贅,但漢忠依然戀著玉花,不肯答應。
玉花在家中與漢榮朝夕相處,在勞動中建立了感情,終於成了一對情投意合的伴侶。一年後,漢忠積攢了一筆錢,在一個明月夜滿懷希望回到家中,但他看到是漢榮與玉花相親相愛的情景。通過一場感情風暴,漢忠悟到,愛情是不能強加的,用金錢也買不到愛情和幸福。於是他在月光下,走向返回礦窯的歸途。
該劇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1996年,參加福建省第20屆戲劇會演,獲劇目獎、劇本一等獎。 新編古代戲。楊康、路冰(執筆)編劇。寫西晉永平年間(291年),戰亂不息,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北方羯族人石勒,率義軍轉戰飛龍山,途遇漢人寒士張賓攔路獻策,石勒不納而遭挫敗。不同民族的武將與文人經過戰火洗禮,在張賓輔助下,石勒在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並平定了內亂,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羯鼓與漢簫響起了歷史的迴音。
該劇由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演出,1996年,參加福建省第20屆戲劇會演,獲劇目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與演員獎等。 新編古代戲。湯印昌編劇。寫尹三娘年輕守寡,兒子染疾臨終前,深恐母親會因無依無靠而尋短見,便詐稱他落水失蹤的義兄林東明未婚先孕的情人金滿月腹中之子是自己的骨肉。因此鼓起三娘的生活勇氣,並在眾人幫助之下,錯將金滿月作為兒媳接回家中生下嬰兒。恰巧,落水的林東明遇救返回,得悉尹三娘保嬰之艱辛,便認三娘為母。
該劇由漳浦縣薌劇團演出,1996年,參加福建省第20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二等獎與導演、音樂、舞美、演員等獎。劇本發表在《福建藝術》和《劇本》月刊上。 傳統劇目。取材於錦歌,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常演劇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洪炳煌據老藝人口述整理,後顏梓和、林壑又整理為教學劇目。
寫書生王三福清明踏青,拾還相府小姐劉月英遺失的金釵;月英感其誠,暗以羅帕相贈。兵部尚書之子陳士元,垂涎月英美貌,由其父請旨賜婚。月英兄劉主榮奉父命回家為妹完婚,觸見月英與三福私會,乃將二人禁於樓中,欲待三更放火將其燒死,幸月英之嫂孫玉梅相救,私放二人逃走,然後縱火燒樓。陳士元前來迎娶,主榮要士元將月英神牌娶回,士元不願,乃入京訴訟。不久,三福高中,特來拜見主榮,玉梅道出真情,主榮為掩人耳目,認月英為義妹,使其與三福完婚。 傳統劇目。民國28年(1939年),邵江海據錦歌唱本改編。1978年,陳德根據舊本等重新整理為《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劇故事。邵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尤以「英台哭靈二十四拜」,唱詞情意纏綿,最為突出。「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盆」、「討葯」等折,特具閩南風俗民情。有些關目、情節與其他劇種也有所不同。
1979年,漳州市薌劇團由錢天真、洪彩蓮等主演,參加省優秀青年演員評比活動。 現代戲。1963年至1965年,由湯印光、陳志亮、吳毅、陳曙、薌人、庄明編劇。寫1963年春天,龍海縣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災,溪東村發揚「丟卒保車」精神,堵截九龍江,引水灌溉下游受旱地區。下游受旱地區得救後,縣委又組織支援大軍,幫助溪東村保「卒」奪豐收的故事。
1965年,劇本由龍溪地區薌劇團演出,參加華東區戲曲現代戲觀摩會演。1965年,劇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現代戲。1990年,楊聯源、方朝暉編劇。寫60年代初,台灣社會文化急驟變化,致使三分之二以上劇團被淘汰,只有以歌仔戲皇後章月嬌為首的「宜蘭金美園歌仔戲團」堅持在戲院演出。不久,也因賣座率低及人為原因,演員紛紛離團而去;與人賽戲,也敗在脫衣舞演員之手,最後只得為人哭魂謀生。這一切,促使章月嬌忍痛散班。她把全班人馬召回劇場,作宣布散班的最後演出。豈料,演出獲得極大成功,社會各界紛紛呼籲要保護戲曲藝術,演員們也紛紛表示,要為戲曲藝術的生存、發展不屈不撓地奮斗下去。
1990年,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參加省第18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二等獎;並獲第5屆(1991年度)華東戲劇期刊「田漢戲劇獎」劇本二等獎。1991年,本劇由漳州市薌劇團參加全國戲曲現代戲觀摩演出,獲優秀創作獎。1992年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創作獎與文華表演獎。劇本在《福建戲劇》上發表。 新編古代戲。1987年,湯印昌(執筆)、趙秀華編劇。寫蘇玉英嫁徐安平為妻,由於猜疑與臆度,造成婆媳不和,徐調解無力,負屈尋短見,閉目墜江波,幸遇勞縣令路過救起,並點撥徐設法以寬容、禮讓、謙和調解婆媳之怨,並教蘇玉英自煎熬鵝卵石三日三夜,以治婆婆之病。中秋之晨,蘇玉英熬葯日滿,婆婆怨氣盡消,一家和睦。
1987年,由漳浦縣薌劇團參加福建省第17屆戲劇展覽演出,獲劇本二等獎。劇本發表在《福建戲劇》上。 傳統劇目。民國28年(1939年),邵江海據本戲《面線冤》中之一折(題材源於明傳奇《躍鯉記》)改編。1979年,陳開曦重新整理,由龍溪地區薌劇團與龍海縣薌劇團組成的省龍溪地區歌仔戲演出團,赴京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劇目之一。寫姜詩從母命休黜妻子龐三春。龐被婆婆逐出家門後,仍克盡節孝,寄跡尼庵,其子安安到尼庵尋母,哭求三春回家;龐氏懾於封建宗法,不敢認子。其心跡終於感動婆婆,一家獲得團圓。
1979年,龍溪地區歌仔戲演出團重新整理帶往北京,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薌劇《安安尋母》是一折唱做並重的唱功戲,由邵江海配曲,它比較集中地運用薌劇諸種「哭調」的唱腔變化,刻劃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的發展,集中體現了邵氏的音樂唱腔風格,是藝校薌劇班的傳統教材。 新編古代戲。1989年,庄火明編劇。寫甘質文、蔡文彬上京赴考途中,先後邂逅相府千金張鸞英、張鳳英,深為愛慕。兩人投宿的客棧客滿,老闆娘將女兒閨房租給他們。當聽說天明相府船隻即將離開此地時,兩人都瞞著對方,欲再次登船探望。慌亂之中,甘質文錯穿客棧老闆女兒之衣。文彬莽撞闖船被捉,幸被後至的甘質文所救,甘卻因此被誤為女性,被留在船上當丫環。船行中,甘得以再會張鸞英,兩人私定終身,質文逃離官船。丞相不知女兒心,欲將女兒許配太守之子,鳳英為鸞英設計,女扮男裝,追趕質文,豈料女扮之質文再遇丞相,被收為義女。後鸞英冒名質文考中狀元,文彬考中榜眼。丞相亂點鴛鴦譜,最後弄清真相,有情人終成眷屬。
1989年9、10月間,由漳州市芳苑薌劇團參加首屆福建藝術節演出。 現代小戲。1981年,由陳志亮(執筆)、鄭惠聰編劇。寫閩南水災後,社員王森夫妻拾到一口大肥豬,便張貼「招領啟事」,尋找失主。王森遠親九嬸婆和鄰鄉玉鳳都丟了口豬,因而同來認領。九嬸婆看王森拾到的豬是別人的,想憑親戚關系冒領,但王森夫婦不徇私情,查明真相後,便把豬還給失主玉鳳。正巧,九嬸婆丟的豬被玉鳳拾到,主動送還,九嬸婆深受感動,表示要把自己拾到的一箱衣服還給失主,原來這只箱子就是王森家被大水沖走的,物歸原主,三家皆大歡喜。
1981年,劇本由南靖縣薌劇團演出,參加福建省第14屆戲劇會演,獲劇本創作二等獎。1982年1月,劇本在《福建日報》副刊上發表。

5. 歌仔戲的代表人物是

廈門歌仔戲老中青三代名角訪談(圖)

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8月25日~30日在廈門舉行,目前籌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此間記者走訪了幾位當年歌仔戲名角,了解了廈門老中青三代歌仔戲藝人的酸甜故事。
老一代名角葉桂蓮:與歌仔戲風雨66載

葉桂蓮老人,已78歲高齡。在歌仔戲里,老人既擅長青衣等角色,又能扮小生、老旦、武旦等行當,先後塑造過許多性格鮮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在《秦香蓮》、《白蛇傳》等幾十個傳統劇目中,她扮演了一系列古代優秀婦女的藝術形象;她演唱的《樓台會》、《柳林訴稟》、《秦香蓮》等許多唱段,先後由中國唱片公司灌製成唱片,發行到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地區。

與歌仔戲老藝人葉桂蓮老人家第一次照面,老人家就告訴我「我沒有文化,不認識字,也說不好普通話」,但是這位已經78歲高齡的老藝人,還是用她不靈光的普通話一字一句地給記者講述了她和歌仔戲的66年的風雨緣分。窮得沒辦法只好去學戲

葉桂蓮老人是原廈門郊區蓮坂人,家裡一直都是種田的。在她12歲的時候,家裡窮得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她去學戲。當時蓮坂村裡請了一個教戲曲的業余師傅,因為不用交學費,所以葉桂蓮也去學了。學了一年多,她學會了如何唱、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演。

但是只學了一年多,師傅走了,她也就又回家種田了。

這田一種就是10年,當葉桂蓮22歲的時候,她家裡窮得丁當響,這時身邊的朋友就勸她,「你既然學過戲,不如還是去唱戲吧」。就這樣,葉桂蓮在考慮之後,到灌口阿三班戲班,重新唱起了已經放下10年的歌仔戲。那是1948年,戰亂紛紛的年代,沒有幾個人願意唱戲,所以只要自己願意,戲班一般都會收,每個月還會付給戲子們每人三擔稻穀(150公斤)。而且當時戲班的老闆知道葉桂蓮雖然不認識字,但是記憶力特別好,歌喉又甜美,所以也很樂意讓葉桂蓮留下。

有人說演戲都是要靠天分,但是如果只有天分不用功那怎麼也成不了大角色。葉桂蓮老人就是那種有天分,又刻苦的人。葉桂蓮從小就沒有讀過書,所以她什麼字也不認識,學戲的時候只好跟著師傅一字一句地學,幸好她記憶力好,每次師傅教一兩次就能夠記住了。在灌口阿三班學戲的時候,是分班的,每個班的師傅都是固定的。這個班的師傅是不會去教另外一個班的徒弟的。如果你想多學點別的師傅的東西,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表演程式,也要給師傅送上15公斤大米和一條煙。有一回,葉桂蓮有一個翻滾的動作不會,自己的師傅又不教,想請教別的師傅又因為沒有錢買煙和米。她只好每次都偷偷地趴在門縫看,看完之後就自己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練,直到練會為止。功底爐火純青曾到北京會演

在灌口阿三班學了兩年後,葉桂蓮又先後在泉州的舊蓮春、新蓮春戲班學藝,直到1951年才從惠安回到廈門,加入群聲薌劇團(歌仔戲在漳州薌江流域被稱為薌劇)。

這時候的葉桂蓮,唱腔以及表演功底已經是爐火純青了,經常會參加一些會演。大約在1956前後,葉桂蓮老人和三十幾名漳、廈、泉等地的薌劇演員,一起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各地的唱腔會演。葉桂蓮老人說,當時她還見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而且還跟許多國家領導人一起拍了張集體照。她還記得,當時毛主席和其他領導人在第一排,海軍在第二排,他們這些演員都站在第三排。老人家說,真的很後悔當時為什麼不跟別人借點錢把照片沖洗出來。別人說不好看我偏讓它好看

有一次去外地匯演的時候,葉桂蓮老人聽到有人當面對他們說「你們就別演了,你們薌劇又不好聽,動作又難看!」,聽到這些,葉桂蓮當時是氣得不得了。但是轉念一想,薌劇的動作的確比較生硬,在舞台上也顯得比較單調。於是,她開始挖空心思地改良薌劇。她從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開始,怎麼樣攤手才不顯得生硬,怎麼樣拋水袖才能更優美,總之只要能夠想到的,她都仔細地去推敲,去改良。她還根據自己的舞台經驗,動手收集整理了一整套旦角色表演的「水袖」規范動作,這使薌劇表演更加細膩動人。

這之後,聽過葉桂蓮的戲的人,都誇她唱腔好,動作優美,表演細膩入微,惟妙惟肖。可是誰又知道這些風光背後的辛酸,單單是跟隨當時她的老師林鏡泉學一些五線譜、吊嗓子、練發音的一系列基本動作,她就整整堅持練了兩年。

但是,這些辛酸沒有白費,在葉桂蓮四十多歲的時候,當上了廈門市歌仔戲團的副團長,並且一直唱戲唱到五十四歲才退休。青年名角蘇燕蓉:廈門歌仔戲土壤好

2000年蘇燕蓉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歌仔戲專業,之後便進入了廈門歌仔戲劇團,開始了其歌仔戲生涯,主要擔任的角色是「青衣」,主演過《凌波仙子》、《主婢戀》等劇目,並獲得不少獎項。其主演的《媽祖》獲2000年廈門市第二屆金鷺新人獎、《邵江海》獲福建省第二十二屆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觀世音》獲全國首屆戲曲演唱大賽紅梅杯「金獎」。

曾入選「2003年中央春節戲曲晚會」的歌仔戲《雜菜湯》至今仍令許多觀眾記憶猶新。主演該劇目的是一位年紀輕輕的美麗姑娘,她叫蘇燕蓉。

至於能獲得如此成績的原因,蘇燕蓉把它歸功於廈門歌仔戲的土壤很好,以及自己對歌仔戲事業的熱愛。

「我並不是把歌仔戲當成我的職業,而是把它看成一項事業。」談到這句話時,蘇燕蓉面露少有的嚴肅。

在表演中,蘇燕蓉碰過不少困難。其中,嗓音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以前的前輩,在唱「青衣」時嗓音都很透亮,發音很清楚。蘇燕蓉雖然音律感比較強,但在發音「清澈」這一點上有些不足。同事們也指出了她這個「缺點」。蘇燕蓉曾經想努力向前輩們學習,使自己的唱腔上往「清澈」路上走,但自我感覺還是有些偏差。雖然前輩們咬字清晰,唱腔好聽,而蘇燕蓉覺得自己「嗓子不是太好」,但經過一番努力,盡管嗓音不夠清澈,不過聽起來圓潤舒服。中年名角陳志明:故事從「七爺」開始

陳志明,國家三級演員,福建省劇協會員。戲路寬廣,擅長小生兼老生,扮相俊美傳神,嗓音渾厚寬廣,唱腔富有韻味,表演獨特,有創造性。主要的劇目有《觀世音》、《狸貓換太子》、《邊關審子》、《邵江海》等。他還因為《邵江海》而獲得福建省第二十二屆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

其實在閩南文化中心陳耕老師介紹記者采訪陳志明之前,記者就已經開始留意陳志明了。不是因為看過他的資料,倒是因為他在《邵江海》一劇中那個色眯眯的「七爺」扮相。陳志明在《邵江海》中扮演的「七爺」,是一個老色鬼,七老八十的一個老人還對二十齣頭的「春花」心懷不軌。但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色卻讓陳志明演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所以陳志明的故事也就從「七爺」開始了。

沒有看劇本之前,陳志明想「七爺」也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心裡想著還是把容易「出彩」的小生留給新人去演,自己就隨便演個老生好了。陳志明說,但是當他一看過劇本後,頭腦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七爺」不就像以前他們村裡的某某大爺么,這個時候在他的眼前就浮現起了那位大爺的一舉一動,也感覺到「七爺」這個角色一定能夠「出彩」。

陳志明認為,演戲這東西很多時候除了要天分之外還要用心。就拿他在《邵江海》中演的這個「七爺」的角色來說,就是因為他平時有留心去觀察一些老人家的一舉一動,這樣碰到這類角色的時候,他就知道用什麼樣的表演手法去表現、刻畫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了。庄必芳:入行緣自偶然

國家三級演員,福建省戲劇協會會員,出身歌仔戲世家,以青衣出名,唱腔韻味地道、講究以情帶聲。1990、1997年連續摘得兩屆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銀牌,1999年以《雪梅教子》榮獲福建省水仙花杯「名家名段」金牌,是中青年歌仔戲的代表人物。在本屆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的《邵江海》劇中扮演從台灣過來支持邵江海唱歌仔戲的雲中青。

出身歌仔戲世家的她,很多人以為她從小就是跟父母學戲的,其實,與歌仔戲的結緣是很偶然的。

「文革」期間,父母作為歌仔戲演員遭受了很大的迫害,使她父親遭受了很大的打擊,他一直沒教女兒學戲。

1979年,「文革」後龍海招收第一批戲劇學員,一個同學叫她一起去報名,當時她已經是學校的排球隊員,所以沒有報名。但同學還是拉著她去了,要她去做伴。

誰知道她去了後,評委知道她是歌仔戲名家莊少強的女兒後,非要她唱一曲,她不情願地唱了一首《尼羅河畔的歌聲》,結果打動了所有的評委。她就這樣通過了初考和復考。

後來,父親得知了這個消息,堅決反對女兒學唱戲,還把戶口本都藏了起來。年邁的奶奶從父親那偷出了戶口本,把她送上了唱戲生涯。

25歲那年,庄必芳拿到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的銀牌。

6. 有關於薌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資料嗎

滿意答案鳥在水裡游8級2008-06-22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熱點內容
辦公桌綠植講究 發布:2025-08-23 11:12:45 瀏覽:257
百合康牌蘆薈軟膠囊 發布:2025-08-23 11:06:58 瀏覽:390
山葡萄盆景 發布:2025-08-23 11:06:19 瀏覽:283
買了溫室花卉 發布:2025-08-23 11:04:47 瀏覽:131
總裁的出牆戲妻七夕 發布:2025-08-23 11:04:36 瀏覽:737
聯合活動花語 發布:2025-08-23 11:01:50 瀏覽:274
鏡子對綠植 發布:2025-08-23 10:41:41 瀏覽:77
哪裡可以看蘭花劫 發布:2025-08-23 10:22:33 瀏覽:206
櫻花校園模擬器最新版有門下載 發布:2025-08-23 10:14:26 瀏覽:203
黑色情人節發布會電影 發布:2025-08-23 10:13:23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