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核雕師荷花

核雕師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7-27 06:02:07

1. 核雕藝術在中國是如何的發展的

明代核雕明代初期核雕特別盛行,其時的文人墨客和朝廷顯貴們把它同珠金玉器掛在一起,作為身上的裝飾佩件和扇墜,顯示其特殊的身份。在民間則多以核桃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物。也有製成配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賞玩。
從明清開始,核雕在我國的江蘇、廣東、福建、山東等地比較興盛,且雕刻題材豐富。如「十八羅漢」、「八仙過海」、「關公」、「童子與壽星」、「觀音菩薩」等等,都是藝人們喜歡雕刻的傳統品種。雕刻技藝經明清發揚光大後一代代流傳了下來,目前在江蘇泗陽、蘇州吳縣的光福、東山一帶,搞核雕工藝的民間藝人不少。一般大都雕制一些八仙過海、鳳戲牡丹、熊貓食竹、群猴嬉船、猛虎上山、雙喜花籃、花鳥寶瓶等。現在市場上常可見到一些羅漢頭、觀音、松鶴童子等工藝較為簡單的核雕批量出售。而在浙江專門搞核雕的人極少,據我所知大部分是在做其他雕刻之餘附帶著做些印章或是掛件玩物,但人數也極少,杭州市陳碩先生以治印為主,但對核雕也比較關注,他曾嘗試過利用核雕治印。他的作品用刀巧妙,極其精緻。
明代核雕藝人明清時核雕工藝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民間藝人。如明代常熟的王叔遠首創以橄欖核雕制「東坡夜遊赤壁」之舟,舟上艙軒篷楫,什物俱全,鐫刻蘇東坡等五個人物,精妙傳神。魏學 的名篇《核舟記》就是反映王叔遠首創雕刻核舟之事。還有明代的夏白眼,相傳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嬰兒,每個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間,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飛禽,姿態個個不同,在當時也被稱為一絕。康熙年間蘇州有位姓金的老者,亦善核舟之雕,人稱「有刻棘鏤塵之巧」;乾隆年間的陳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遊赤壁」核舟,舟長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僮等八人,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個個刻畫精緻,在放大鏡下看光影迷離。舟底刻赤壁賦全文,其刀筆工夫令人難以置信。現在陳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傳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國年間,吳縣香山人殷根福以橄欖雕刻羅漢頭成為核雕名家。
在博寶商城裡收藏了大多大師的作品。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清代核雕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瓏,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寫實,人物臉部雕刻更著重於逼真,動物著重於動態表現,雕工剛勁有力,線條直,邊線流暢,方圓合於規矩,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較密,鏤雕很少留有鑽孔痕跡,浮雕地子磨得較平,略留刀痕,磨工細,核雕穿線孔比明代及現代的核雕大。
清代核雕藝人清代核桃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核桃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明清核雕對比雖說明清是核雕的鼎盛時期,但明清的核雕精品傳世不多。對明、清核雕的鑒別,主要是根據史書記載及選材的特點。如明、清核雕的選料多選用核大、壁厚、質地堅密細潤的核。還有製作特點可和當時竹、木、牙雕等雕刻工藝相對照來進行鑒別。因當時不少竹、木、牙雕的雕刻名匠,都是核雕高手,因此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
明代核雕,造型古樸渾厚,人物、動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細部刻畫。從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剛勁有力,利落醒目,線條、稜角分明,人與物連接不緊密,鏤雕留有鑽孔痕跡,磨工較粗,留有刀痕。
核雕的鑒別在鑒別核雕的時候也應注意核色、包漿。核雕隨著年代的推移,逐漸會產生表裡如一的深橘紅色和紫檀色。但如果是做假的核色,核包漿則呈淺橘紅色和黑紅色。如果能熟記和掌握古核雕各個時代的構件、造型、工藝風格特徵,熟知各個時期其他雕刻工藝品藝術風格的沿革,那麼對於鑒別古核雕的真偽會有很大幫助。
共和國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鍾元慶、趙林生、殷根福、須吟笙、鍾年福蘇派核雕

2. 蘇州橄欖核雕大師都有哪些

大師談不上,名家倒是有一些。
舟山工藝品廠簡介:
1970年由鍾年福發起並成立任第一任廠長。發起人還有殷小男(殷麗娟的父親,殷根福的兒子)、殷小妹(殷小男的妹妹)、須吟笙等人。在1970年成立的時候有3、40人,不是只有橄欖核雕,還有石雕,接的訂單都是海外的訂單,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後,大部分廠員都出去自己雕刻,導致訂單無法完成,慢慢就解散啦。現在的許多大家都是在廠中學習的,如周雪官、謝才元、周泉根等。

東山工藝美術廠簡介:
1973年由鍾年福成立,當時有許多女工全在東山廠,有大家所熟知的須培金、鍾秀琴、周麟鳳、鍾菊英等人。和舟山工藝品廠一樣是接收海外訂單的,也在改革開放後無疾而終。但可以講這兩個廠子為舟山現在這么蓬勃的雕刻產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須吟笙
1924年生人,師從殷根福,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他的羅漢頭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殷麗娟是須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藝品廠一帶一出來的徒弟(這一點鮮為人知)。其早年從事過木雕、石雕、牙雕,在橄欖核雕中除了雕刻羅漢頭之外還有偉人頭像為大家所知,還有一些其他題材的單子,但留存的已經很少。曾在舟山工藝品廠成立後在其中指導廠中學徒,可以說現在青壯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導過。其作品特點突出,無人能仿,現年歲已大,基本不能再從事雕刻啦。

鍾年福
1927年臘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14歲開始學習雕刻,師從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藝品廠,1973年4月7日成立東山工藝美術廠。可以說為舟山的橄欖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鍾老刀法粗曠,作品特點鮮明,為了愛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無人能出其右。也從事過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雕刻。大女兒鍾菊英(在89年後就不從事雕刻因為眼睛不好)、大兒子鍾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從事雕刻)、二女兒鍾菊仙(現在還在從事雕刻)。開門徒弟是鍾火元、其他徒弟有謝才元、鍾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指導過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

鍾火元
1948年生於舟山村
1964年師承鍾年福學藝橄欖核雕
1970年參加集體創辦的舟山村工藝廠
1971年調入光福鄉紅木雕刻廠
1972年光福紅木雕刻廠橄欖核雕車間創辦人之一,任車間主任、質量檢驗員、業務推銷員、原材料采購員
1990年成立核雕工作室至今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吳中區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
助理工藝師
2007年橄欖核雕手串「十八羅漢」獲得第42屆國際旅遊工藝品「金鳳凰」設計大獎賽優秀獎,評比和發證單位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謝才元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等題材,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曾和須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羅漢相。開門徒弟是朱紅為,還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鍾秀琴
1959年生人,師從鍾年福、鍾元慶、須吟笙。1973年進入東山工藝美術長,與須培金和周麟鳳同時開始學習核雕,可以講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輩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細膩中能透露出鍾年福的粗曠,須吟笙的寫意和鍾元慶的工整,可以說是集大家之所長,代表作品是走獸十八羅漢、走獸八仙、圓雕雲彩八仙及許多題材的單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胡君偉、蕭艷萍、殷晨月等)現已揚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周麟鳳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藝品廠(當時有周雪官、須培金夫婦,周泉根、周麟鳳夫婦,謝才元、鍾秀琴夫婦),刀法精準而細膩,現在為了丈夫和愛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放棄了核雕工作,專心在家照顧愛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務閑暇的時候雕刻一些小掛件,現在除了一些「壽桃」之類的小件,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其作品。

徐月明
1964年生人,自學成才,80年畢業之後開始從事核雕的學習和雕刻,使用的原料非常好,工手非常細致,而且有創新性,作品不俗氣,在其作品阿福上就能體現出他的與眾不同,所以他的阿福受到眾多核雕愛好者的喜愛。代表作品有文財神、武財神、福祿壽、觀音、關公、以及眾所周知的阿福。

徐益明
1971出生在蘇州,曾經參過軍,做過生意,並且是中共員,如此復雜的經歷之後還能靜下心來從事雕刻很不容易,1998年開始學習核雕,師從周建明,2003年開始自己創業,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濃重的殷派風格,固化,傳統,刀工規整,傳統題材非常之多。現而今他已經另闢新路,創作了許多新穎的題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體現心中所想,能化平面於立體,化呆板為靈巧,使作品活起來。主要作品有八仙系列,十八羅漢系列,觀音,鍾馗等。現創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羅漢和浮雕八仙過海。
v
胡君偉
1970年出生,蘇州藏書人,原本從事石雕,後迷戀核雕,決定改行!拜周全根學藝!先在其媳婦處學2月羅漢頭而後經師傅指點2周後回家自己琢磨!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他將原來的石雕工藝成功地引入了核雕工藝中。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簡潔,流暢,內涵豐富!給人想像的空間!並加入把玩要素!雕刻題材新穎,廣泛。有花鳥藤蔓,人物羅漢,動物風景等!作品非常強調新意,造型靈活,布局合理,刀法簡潔細膩流暢,在後期的拋光處理,尤被業內人士誇好!他的代表作有達摩,祝福,三駝,龜龍,錢眼。生生不息,知足長樂,負荊請罪,和氣生財,十二金釵等等。收比較出名的徒弟有胡海生,吳麗君等,都在核雕行業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鍾靜峰
1971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長子,自幼深受父親核雕藝術的熏陶
1985年隨父學藝
1986年拜沖山佛像雕刻祖師李永良之子李榮壽為師,學習佛像雕刻。從藝二十多年來,主要作品有橄欖核雕「老子出關」、「西廂記」,紅木雕筆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紫檀木筆筒「紅樓夢十二金釵」、「八仙過海」等,其作品人物鮮明,刀功簡練醇厚,深受大眾喜愛。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帥道富
1972年出生於江西省奉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自幼家境貧困,於1988年綴學在家務農。一個偶然的機遇,在1991年他拜師朱紅偉,到蘇州學習核雕技藝,從基本功的三刀開始;那時的市場並不景氣,一天下來只能賺十幾元。於是從一起拜師學藝的有十二人,到目前為止只剩下他一個人還在執著於核雕藝術。1994年出師後他被招女婿在 下 中 村,之後更加潛心鑽研核雕技藝,謙虛認真的向前輩們討教,得到過鍾年福、須吟笙等老前輩的指教。有時遇到了難題,會特意叫車請須老來家裡指導。(同行中有人曾刻意的說:「須吟笙根本不認識帥道富這個人。」那是因為大家都叫他作「小江西」的緣故,他本人一直也沒有特意的跟前輩們報過自己的大名,可見其為人本分和謙虛,他家裡還保留有須老和其他幾位師傅的教學作品。說起「小江西」,「須老」一定記得這個聰明好學的弟子。)經過十六年的歷練,加上前輩師傅們的細心指導和教誨,帥道富的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十八羅漢等作品在上海、北京、天津、還有台灣等地很受歡迎。

朱東琴
女,1975年出生於核雕之鄉光福舟山。1992年學習山水畫,1994年開始跟帥道富學習橄欖核雕。至今從事核雕也有十多個年頭了;由於有繪畫的功底加上勤奮好學,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以山水為背景的風景十八羅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她雕的仕女、四大天王、嬰戲圖等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其作品中蘊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細膩與1975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次子,自幼受父親藝術熏陶
1992年隨父學藝至今,其主要作品有「七星高照」、「鍾馗」等。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周志堅
1979年出生,周泉根之子,師從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點,規整細膩,沒有偷工減料之嫌,對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樣非常嚴格,早期雕刻過十八羅漢頭,因為個人喜好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雕此題材,現在主要的作品就是「七星高照」及「彌勒」,「七星高照」全部使用大粒鐵圓核來雕刻,核肉飽滿渾圓,自然顏色通紅,加上精細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堅之妻,師從其公,作品一樣秉其家特點,原料優秀,精細而傳神,其主要作品為小籽十八羅漢頭,看其所雕題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當水準,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羅漢頭,就能證明周泉根對其兒媳的羅漢頭雕刻也是認知的。

肖艷紅
生於1980年,師從表姐肖艷萍,從藝至今已有十餘年,但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進步非常快,從她出現在市場上的第一條作品之後往下看,會發現雕工明顯細致,而且會看出是用心琢磨來改進的,在其姐的耐心指導下會越做越好。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暗八仙、風景八仙、福字壽字等,她的作品風格接近肖艷萍,刀口清晰,神態自然,受許多核雕愛好者青睞,而且帶著女工特有的細膩和精巧,很有發展。

周春毅
1986年生於舟山村這個核雕之鄉,自小沉浸在核雕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資聰穎,5歲就可以磨出像樣的光珠,6歲就會雕刻羅漢頭。入門導師是其父周泉興,曾經師從周泉根、蕭艷萍、周雪官、須培金,雙面十八羅漢頭為其首創。其代表作品為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壽星頭、喜怒哀樂等,其雕刻的羅漢頭風格迥異,形式新穎,充分體現出人生百態,究其源頭就是他腦中有千百顆羅漢頭的形象為其做素材,所以他的作品能擁有自己獨立的風格,不落俗套,尤其在單面羅漢頭這個題材上他要求自己十分嚴格。年輕、有朝氣,肯創新,悟性高。

3. 核雕的核雕名家

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
清代桃核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桃核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
共和國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鍾元慶、趙林生、殷根福、須吟笙、鍾年福蘇派核雕。
橄欖核雕顧名思義就是在小小的橄欖果核上雕刻出各種動物,人物的形象,其中以十二生肖的雕刻最具代表性。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各具情態,惟妙惟肖。還有十八羅漢、八仙過海、各種花鳥蟲魚等雕刻,刻的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瓏,是一種垂掛在衣帶或紈扇或綉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亦可玩賞。清中期始,核雕物品多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核雕的主要工具為銼、鑿、鑽。銼有毛銼、光銼、圓銼;鑿刀有方鑿、圓鑿兩種。先用毛銼、光銼將果核進行初步加工,再設計構思,並在果核上畫樣。經過了畫樣工序後,用圓銼按畫樣進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用鑿刀雕刻細部,並以小方鑿刻畫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圓鑿刻畫嘴部等;最後經過磨光,上蠟,打眼,串連成念珠,或配以底座,就成了欣賞品。
核雕藝人之核雕作品最早見著的則是明代魏學洢作《核舟記》一文。明人魏學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
在橄欖核雕刻方面頗有影響的是在蘇州光福、舟山一帶;橄欖核雕刻成的各種圖案,多如真的一般無二,工藝相當精湛。 排名不分先後:
蘇勇,福貴,吳傑,陳平,李清,李堅,鈺仁,宗哲,趙英勝,曾昭鴻,秋人,伍鴻章,蔡祖恩,汪秋元,鳳翔,殷根福,殷雪芸,須吟笙,嚴孝其,汝鳳倫,李建豐,郁小平,周建明,董蘭生,宋水官,曹福英,周義清,虞偉東,繆小明,顧金方,金雲玲,鍾勤峰,鍾火元,朱紅為,馬福元,馬麗,郇躍慶,鍾錦德,程財,陳克明(天涯),羅丹,苦石,韓龍,步士青,汝鳳倫,大牛(田紅),鄧威,丁國良,過建偉,曹智,文石阿牛,鶴軒核雕,藝海核雕,田園核雕,張冬核雕,李雙核雕,皇家核雕,黃新立,吳建東,宋水官,周雪官,須培金,劉小敏,須浩良,須君亮,陳紀元,王豐,孫小明,馬勝華,李超(妖刀堂),王彩彩,肖仁康,顧靜麗,劉小琴,陳任華,陳小玲,劉園園,陸銀龍,段吉祥.行一核雕,核緣盛,顧正東等。

4. 橄欖核上面雕了魚和花是什麼意思

一般都是以比較喜慶吉祥的題材為主。一般是荷花 和魚,民間年畫中的「蓮年有魚」,魚是民間年畫中表現最多的動物,是中國吉祥圖案中最喜聞樂見的標志性符號圖案。在中國民俗文化中,魚有特殊的吉祥寓意。魚與「裕」諧音,是富裕的象徵,魚又與「余」諧音,余邑口富裕的意思,因此,民間年畫中的「蓮年有魚」和「年年有魚」,也常常寫為「年年有餘」。

5. 我的特大的橄欖核雕荷花魚池請網友評鑒謝謝!

看著挺好的,自己把玩兩年,給包包漿,包好了肯定油亮的好看

6. 橄欖核雕刻的荷花是什麼寓意

通常是取其諧音,抄如連年有餘中以鯉魚襲或者金魚搭配蓮花,各假音一字,蓮同連,魚通余。亦或是連生貴子,畫面以童子坐在荷葉上,一手抱笙,一手拿蓮子表示,寓意多子多福。又或者以鷺鷥和蓮花的組合寓意一路連科,都是借諧音指代生活方面吉祥如意。但也有蓮藕中通外直,因此人們把蓮寓為君子。蓮是佛教中的聖物,因此在雕刻中蓮花寶座代表著佛界的一塵不染。此外一對蓮蓬寓意並蒂同心,代表著對美好的婚姻的祝願。希望能幫到您。

7. 核雕名家有哪些

1、須吟笙

須吟笙是近代核雕名家(1923.5.13-2011.3.9),舟山核雕的代表性人物;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蘇州舟山須派羅漢的創始人。作品有橄欖核雕《楊家將》、「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

2、劉小敏

劉小敏,原名劉敏霞,1963年生,蘇州核雕名家。師從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宋水官。

3、馬福元

馬福元,蘇州舟山村人,1953生人,13歲學習核雕,師出早期的舟山工藝廠,由於對核雕愛好至極,其學習進步很快,也為當時的工藝廠做出了很大貢獻,八十年代初,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此期間,馬福元老師一直苦練技法,主攻十八羅漢,取得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4、夏棟

夏棟,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核雕作品《鼻煙壺·吉祥如意》在第七屆中國(無錫)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作品《十五貫》入選市級公益廣告,展示在蘇州市地鐵站1、2、4號線軌行區中。

5、王洪倫

王洪倫1985年出生於山東金鄉縣,自幼喜歡雕刻,後拜師潘發清。自己通過多年刻苦鑽研,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其作品在《現代根雕攬勝》《中國根雕之光》《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名家名作選粹》等書籍發表。

8. 中國蘇州橄欖核雕名人

鄒麗青
字秋人,號核痴,百核齋創作室主人,浙江青田溫溪人,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會員。自幼喜歡繪畫,從事核雕藝術十多年,被譽為「核雕高鏤空藝術創始人」,核雕鑲嵌藝術曾獲中國電視吉尼斯之最。他的作品構思巧妙,寓意深遠,刀工精細,獨樹一幟,秋人每個題材只雕一核也就是說每個作品都是孤品。他的作品以花鳥動物山水為主,雕刻的技法以高鏤空為主要刀法,模仿了中國畫里的寫意和工筆的特點,作品表現大自然的生活情趣。他的作品有兩大特點:一類是高鏤空作品,雕工精細,細如發絲,只能收藏不能把玩;另一類是以高浮雕為主,巧妙設計,寓意深遠,可以把玩。0 Y L" \: {8 h0 o2 r

秋人的作品有99%的作品因為不盡他意均被砸毀;13年來,秋人創作了100多件作品,除了被別人拿走的,就是被他砸毀。他說:「我認為有瑕疵的,就一定要砸毀。」
秋人是我所知的核雕刻藝人中最敬佩的一個。第一次見他的作品是:05年在北京朋友:邊泉那兒看到的。當我一看到他的作品後就感到自已不能算是職業藝人了,他的作品可以稱得上是:鬼斧神工了。由於秋人的作品大部分在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很難見到,為此和北京的玩家在北京建立了秋人核雕藝術交流中心。
宋水官
宋水官,1946年生於核雕村——蘇州市舟山村。1967年至今從事工藝雕刻事業40餘年。江蘇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藝術獎項,其中,1998年舉辦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二十世紀末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獲民間工藝紀念精品獎、2006年在第41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上,獲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銀獎」;2007年1月舉辦的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上,與女兒宋梅英一起獲「迎春花獎」;在2007年5月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藝術品收藏博覽會上,其橄欖核雕刻作品「十八羅漢」、「核舟」同獲金獎。2005年11月,被國家評審為美術工藝師職稱。
在近40年的核雕生涯中,培養傳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特別是女兒宋梅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另外,他還創作了許多作品,尤其是各種羅漢像,雕刻細巧精緻,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國許多收藏家的青睞,並珍藏之。
宋水官尤以羅漢像等吉祥圖案見長,雕刻細巧精緻,個個栩栩如生, 作品在鑒賞和收藏之外,更兼有祈福、辟邪的美好意義。如今,宋水官成立了宋水官雕刻工作室,核雕作品受到了各方高度關注
2009年6月被國家文化部選為蘇州核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鄧建學
蘇州吳中區光福福利人,從19歲開始跟隨姐夫周義清學習雕刻。特長是用浮雕的形式雕刻十八羅漢,其特點是刻工細膩。他的作品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場上有著很多固定客戶。
鄧建學不僅具有核雕天賦,也是在光福鎮第一個面向社會招收核雕學員創辦核雕技術培訓班的核雕藝人。核雕技術在當地是傳統工藝,一般都是家傳。舟山村幾乎家家戶戶外牆上都寫著「內有核雕」,全村七百多戶,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無論走進哪一家,幾乎都會有人手持盈寸的橄欖核認真揣摩、雕琢。舟山村八成以上的家庭都從事核雕創作,但一般多不外傳,局限於親屬間的傳授。鄧建學沒有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而是充分借力於市場優勢,創辦起核雕技術培訓班,傳授核雕技術。幾年之中,他的學生有近百人之多,其中有很多學生的雕刻能力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周義清
1968年4月5號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舟山村--核雕老街。從小就受核雕刻文化的熏陶,對核雕刻有著一種痴迷的愛好。
1985年學校畢業後就開始進入村辦廠:舟山核雕廠正式拜師從事橄欖核雕刻行業。受過多名師傅的指導,在當時同行一起進廠學習的同伴中算得上是郊郊者;擅長雕刻各種佛教題材的人物作品,特別受到玩家的喜愛;後工廠解體,於1997年到無錫靈山大佛,面佛修心;在這九年中仍潛心於橄欖核雕刻.從沒放棄對核雕刻的研究和創作,在這九年中製作了各種適應於不同層次玩家的佛教類題材的作品,在業界小有名氣。
隨著核雕刻行業的大好形勢,周義清師傅於2005年回到老家舟山老街;直接面向各類核雕玩家製作各種不同題材的作品;雕刻技術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的知名度也從此在蘇州核雕業中名聲遠揚。
他的布袋佛像,姿態各異,可愛可親,是周義清師傅的所有作品中最受不同玩家歡迎的代表作品,很受各地客戶的推崇;他的部份精品多被藏家所收藏,市場上很少見到;他的作品極具收藏價值。

雅風
江蘇蘇州人;64年生;中國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民間工藝家協會會員;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在紅木雕刻廠工作;後自已研究橄欖核雕刻.在從事核雕刻的十幾年中,他的代表作品:十八羅漢,布袋佛,招財豬等深受玩家的好評;部份作品曾在省市參展中獲得銀獎,銅獎等多項獎項.其獲獎作品均被藏友收藏. 雅風他除了創作,多年來還不遺餘力地在推廣核雕知識;傳播核雕製作技藝;宣傳核雕藝術文化;為了能讓更多的朋友了解和接受核雕藝術,他經常在網路上發布各類核雕相關的文貼;同時讓更多的想學核雕刻藝術的朋友進一步了解相關知識;為核雕刻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雅風和一般的純粹製做工藝品的藝人不同;他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單一性,精巧的工藝,強列的立體感,活潑的造型,流暢的線條和人物的神態;雅風的作品風格細膩,體現了蘇州核雕作品的;精,細,雅的神奇魅力。

殷雪芸
(1928-1996)女,吳縣舟山村人。自幼隨父學橄欖核雕。抗日戰爭後停工。1972年蘇州工藝美術局發現她有獨特技藝,安排她到蘇州工藝美術公司專做橄欖核雕,並培養了董蘭生等藝徒。1978年橄欖核雕作品曾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1979年又去西德、法國展出。作品有《壽星》、《三星》、《十八羅漢》等。

須吟笙
近代核雕名家,1924年生人,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尚健在,蘇州光福舟山人,是蘇工核雕殷派第二代傳人,師從殷根福(?-1940),和殷根福之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同時學藝橄欖核雕刻,作品有橄欖核雕《楊家將》三件須老先生已經八十多歲,少有作品上市,其實須老先生還雕東西,但只是為了應付宣傳做做樣子而已,眼神和腕力多有點不從心了,由於年齡的關系雕的東西和以前的也有了些差距,但須老先生的地位是不可以否認的,他的羅漢頭可算殷前輩十八羅漢雕刻開派以來十八羅漢頭雕刻的一個里程碑,現在的一些新人,包括一些所謂名家除了繼承還是繼承,沒有一點點的發揚,須老先生的東西不多,新的幾乎不出,現在仿他工的人也不多,因為須老先生的工藝境界已經不是常人能仿。他的作品已經很難覓得。我去了數次也未能如願。到是在民間還能看到他的作品。他的羅漢頭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殷麗娟是須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藝品廠一帶一出來的徒弟(這一點鮮為人知)。其早年從事過木雕、石雕、牙雕,等。在橄欖核雕中除了雕刻羅漢頭之外還有偉人頭像為大家所知,還有一些其他題材的單子,但留存的已經很少。曾在舟山工藝品廠成立後在其中指導廠中學徒,可以說現在青壯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導過。

陳敏,殷曉紅(伉儷)

1969年生,四川人,85年在蘇州當兵,當時就很喜歡核雕,退伍以後就留在蘇州從事核雕雕刻與研究。在核雕世家裡其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後又在眾多核雕名家的大力指導下和自己不斷的努力以與創新險在業界特別是上海闖出名氣,並創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作品有浮雕十八羅漢,觀音,大彌勒等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2006年核雕作品「香爐」獲得第40屆國際旅遊工藝品「金鳳凰」設計大獎賽優秀獎,評比和發證單位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須培達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以各種人物單粒為主,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觀音等題材

朱靜安
1972年生,師從任敏華,從藝至今已有數十餘年,雕工明顯細致,而且會看出是用心琢磨來改進的,其主要作品有西遊記、人物、單件、喜怒哀樂等,他的作品風格接近其師須吟笙,刀口清晰,神態自然,受許多核雕愛好者青睞,而且做工細膩和精巧,很有發展。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學會會員

周建興
1953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周義清、陳容芳等)現已揚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沈元根
1962出生在蘇州,早年開始跟老師鍾火元學習核雕,1998年開始自己創業,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濃重的須派風格,固化,傳統,刀工規整,傳統題材非常之多。現而今他已經另闢新路,創作了許多新穎的題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體現心中所想,能化平面於立體,化呆板為靈巧,使作品活起來。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系列,觀音,鍾馗等。現創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羅漢和浮雕八仙過海

鍾擎峰
1971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長子,自幼深受父親核雕藝術的熏陶 ,1985年隨父學藝 ,1986年拜沖山佛像雕刻祖師李永良之子李榮壽為師,學習佛像雕刻。從藝二十多年來,主要作品有橄欖核雕「老子出關」、「西廂記」,紅木雕筆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紫檀木筆筒「紅樓夢十二金釵」、「八仙過海」等,其作品人物鮮明,刀功簡練醇厚,深受大眾喜愛。`
曾獲 *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陳蓉芳
1987年出生於核雕之鄉光福舟山。跟哥哥周義清學習橄欖核雕。至今從事核雕也有多個年頭了;由於勤奮好學。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其作品中蘊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細膩與1987年生於舟山村,周建興的次女,周義清的妹妹,自幼受父兄藝術熏陶 ,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彌勒」等。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陳琪
1989年出生,蘇州藏書人,自幼喜愛繪畫,16歲時接觸到橄欖核雕,便麻煩鄰居鐵匠師傅做了幾把雕刻小刀,從此在學習課余時間雕刻各類有趣的東西送於同學朋友們,深受朋友們的喜愛,因此也帶動周圍一批朋友學習橄欖核雕,其刀法粗狂有力,細節處理精細,對人物雕刻有一定的造詣,深受藏家的青睞。代表作有十八羅漢,喜怒哀樂,八大僵屍,各類彌勒,觀音等。。題材新穎之作。

殷根福
蘇州著名橄欖核雕大師,吳縣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簡意賅,世稱「殷派」。殷根福初學竹雕,繼學牙雕,再學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永興齋,出售竹雕牙雕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中獲得一些橄欖核,精心琢磨以後,決定隨形設計,用以雕成羅漢頭像,為此,他專程去羅漢堂內觀察羅漢形象,雕塑成後串成手串,在店內銷售,很受民眾的歡迎。藝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後,他專事核雕,專雕羅漢頭像,並成為殷氏的獨特藝術品。當時,上海僅此一家。以後,殷根福所雕的羅漢頭像,成為風行一時的核雕藝術品,求購者絡繹不絕。殷根福刻制的羅漢頭像,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臉部表情自然,雙眼傳神,十八個羅漢個個不同,神采各異,形象生動,被譽為「殷氏羅漢」。
殷氏開創的羅漢頭像與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創新。以往的雕刻技藝在雕刻前都要畫個草圖,如園林、人物、花鳥、走獸等,然後按圖雕刻。而殷氏羅漢則無需畫圖,只要吃准五刀,即鼻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是為「定位」。

鍾年福
1927年臘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14歲開始學習雕刻,師從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藝品廠,1973年4月7日成立東山工藝美術廠。可以說為舟山的橄欖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鍾老刀法粗曠,作品特點鮮明,為了愛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無人能出其右。也從事過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雕刻。大女兒鍾菊英(在89年後就不從事雕刻因為眼睛不好)、大兒子鍾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從事雕刻)、二女兒鍾菊仙(現在還在從事雕刻)。開門徒弟是鍾火元、其他徒弟有謝才元、鍾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指導過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
1970年舟山工藝品廠 由鍾年福發起並成立任第一任廠長。發起人還有殷小男(殷麗娟的父親,殷根福的兒子)、殷小妹(殷小男的妹妹)、須吟笙等人。在1970年成立的時候有3、40人,不是只有橄欖核雕,還有石雕,接的訂單都是海外的訂單,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後,大部分廠員都出去自己雕刻,導致訂單無法完成,慢慢就解散啦。現在的許多大家都是在廠中學習的,如周雪官、謝才元、周泉根等。

鍾火元
1948年生於舟山村
1964年師承鍾年福學藝橄欖核雕
1970年參加集體創辦的舟山村工藝廠
1971年調入光福鄉紅木雕刻廠
1972年光福紅木雕刻廠橄欖核雕車間創辦人之一,任車間主任、質量檢驗員、業務推銷員、原材料采購員 /
1990年成立核雕工作室至今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
吳中區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 ) 助理工藝師 ,2006,07,08年連續三年核雕手串「十八羅漢」獲得第40,41,42屆國際旅遊工藝品「金鳳凰」設計大獎賽優秀獎,評比和發證單位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謝才元 ,鍾秀琴(伉儷)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等題材,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曾和須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羅漢相。開門徒弟是朱紅為,還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鍾秀琴
1959年生人,師從鍾年福、鍾元慶、須吟笙。1973年進入東山工藝美術長,與須培金和周麟鳳同時開始學習核雕,可以講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輩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細膩中能透露出鍾年福的粗曠,須吟笙的寫意和鍾元慶的工整,可以說是集大家之所長,代表作品是走獸十八羅漢、走獸八仙、圓雕雲彩八仙及許多題材的單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胡君偉、蕭艷萍、殷晨月等)現已揚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周麟鳳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藝品廠(當時有周雪官、須培金夫婦,周泉根、周麟鳳夫婦,謝才元、鍾秀琴夫婦),刀法精準而細膩,現在為了丈夫和愛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放棄了核雕工作,專心在家照顧愛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務閑暇的時候雕刻一些小掛件,現在除了一些「壽桃」之類的小件,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其作品。
殷晨月
殷晨月是一朴實無華的農婦,而這也正是民間藝人的特點:身懷絕技而其貌不揚。68年的殷晨月15歲開始跟核雕大師周泉根學習雕刻技藝,至今她都自豪地說:「師傅那時一直表揚我,誇我做的東西像模像樣。」
當時身體單薄的殷晨月個性倔強,她開始琢磨核雕,從廣東買來橄欖核,反復地練習,開始刻起來挺費經,慢慢地手法越來越熟練,線條越來越流暢。
殷晨月的雕核也得到了蘇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的關注。老師指導她,要雕刻精品,譬如《小籽十八羅漢》而且越做越精緻,她的橄欖核雕《小籽十八羅漢》在2001年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上獲得銀獎。 '
經過長期的探索下, 殷晨月的核雕已形成刀工雋永、線條流暢、精細入微、獨具一格的風格,作品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韻味厚淳,不少作品為海峽兩岸收藏家收藏。此後,他專事核雕,專雕羅漢頭像,並成為殷氏的獨特藝術品。'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吳中區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 助理工藝師
周志堅
1979年出生,周泉根之子,師從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點,規整細膩,沒有偷工減料之嫌,對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樣非常嚴格,早期雕刻過十八羅漢頭,因為個人喜好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雕此題材,現在主要的作品就是「十八羅漢」及「彌勒」,「十八羅漢」全部使用大粒鐵圓核來雕刻,核肉飽滿渾圓,自然顏色通紅,加上精細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堅之妻,師從其公,作品一樣秉其家特點,原料優秀,精細而傳神,其主要作品為小籽十八羅漢頭,看其所雕題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當水準,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羅漢頭,就能證明周泉根對其兒媳的羅漢頭雕刻也是認知的
繆小明
1972年出生!蘇州吳中區光福鎮舟山西支人。18歲父親學木工手藝。自幼酷愛畫畫,因受舟山傳統工藝核雕刻的感染,業余時喜歡在不到一寸長的橄欖核上雕刻。30歲那年,他白天干木工,夜晚學雕刻。很快,做成了第一件橄欖核———財神爺。60元,小明的第一件作品就賣了60元!40天雕一件
對橄欖核有著天賦和靈感的繆小明果然成功了。自此開始,他每天夜裡堅持雕刻,手藝進步飛快,點名要貨的人越來越多。繆小明的精雕作品從整體形象到鏤空精雕,也隨著供不應求的市場,身價猛漲,從幾十元漸漸賣到幾百元,直至8千元。終於,他在2003年正式與木工「脫離關系」,專職做起了橄欖核雕刻。
一個小小的橄欖核,在繆小明手裡最起碼要泡上40天;每天在繆小明的手上要呆上十幾個小時。小明的橄欖核精雕作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藝術內涵,巧妙構思,精雕細刻,可稱「橄欖核上的工筆畫」。「紅樓夢」、「八仙過海」、「福祿壽」、「西廂記」、「寶蓮燈」、「三國故事」、「牛郎織女」等等,無不雕工細膩、精美,人物造型逼真動人,似一幅幅精美的工筆畫,展現在世人眼前,是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等待繆小明橄欖核精雕藝術的人越來越多,繆小明依然不緊不慢地雕刻著。「對不起,請您耐心等等,我一年只能做10個。」這句話成了他的口頭禪。
曹福英
蘇州市高新區東渚人,藝名英英;女,64年生。一直從事蘇綉;這幾年蘇州核雕刻的興盛讓她對橄欖核雕刻有了強烈的興趣;於是她放下綉花針,操起了雕刻刀,開始嘗試橄欖核雕刻。憑著自已的愛好在沒有正式請酒拜師的環境下,一個人在家研究起橄欖核雕刻,在短時間內由一個綉娘轉換成了一個橄欖核雕刻藝人,她的作品發展潛力極大,進步明顯,一上市就得到了很多玩家的賞識;是很好的送禮,把玩,收藏之選。

鍾錦德
生於「香山匠人」雕刻之鄉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80年代拜胥口香山匠人、民間雕刻家李興根為師傅,學習紅木雕刻技藝。在二十六年的雕刻藝術生涯中,有自己的刻苦鑽研、虛心好學、奮發向上、完整掌握了一套紅木雕刻的步驟,技法、刀法、加上不斷的學習傳統美術理論、現代設計理念,拜訪一些著名的畫家、學者、藝術家、全國的一些著名木雕藝人及其他門類的傳統工藝美術家,參加大型的藝術展,更加深了自己作品創作的靈感與思路,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使自己的雕刻藝術道路越走越寬,並不斷尋找紅木作品與市場需求的切落點,開發了一批市場銷售好的產品。在二十六年裡發展和培養了一批年青的雕刻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共創作設計紫檀、紅木雕刻優秀代表作品380多件。在繼承前輩藝人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具有蘇州獨特的空、松、玲、巧的雕刻手法,選用名貴的紫檀木、紅木材料精雕成的作品。有傳統人物、動植物造型、文房四寶、仿古船模、雕刻掛屏、台屏、地屏及仿明清傢俱,其代表作品曾多次在國內獲國家級、省市級金、銀、銅獎。代表作品大型紅木雕刻《堂名擔》分別被中國昆劇博物館(蘇州戲曲博物館)、台灣戲曲博物館收藏。紫檀木雕《釋迦牟尼頭像》《觀音頭像》《五子戲南瓜》等作品經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政府新聞辦公室選定赴法國巴黎參加2003年中法文化交流年錦綉江蘇——江蘇工藝美術精品展。作品講究個人率性之作,呈現自得自在之精神,達到「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的意境。
2003年被聯合國技術信息組織中國國家分部授予「國際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4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雕刻藝術大師」「德藝雙馨雕刻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05年被中外名人研究會授予2005年中國「藝術名人」稱號。2006年被蘇州市宣傳部、蘇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蘇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蘇州市總工會授予「蘇州市鍾錦德紫檀木雕刻技能大師工作室」稱號。2007年被江蘇省政府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2007年9月被蘇州市政府授予「蘇州市民間工藝家」榮譽稱號。個人事跡: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共和國建設者檔案》、《中國當代名人》藝術名人卷、《蘇州工藝藝術篇》。
1、2004年,紅木雕刻大型作品「紅木堂名」被中國昆劇博物館收藏。
2、2004年7月4日,紫檀木雕「觀音獻禮」被姑蘇晚報選入28屆世界遺產大會委員會珍藏版。
3、2005年2月27日,參加由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蘇省衛視(1860新聞眼)主辦的 「我愛我家,走進江蘇民間藝術家最具人氣家庭頒獎」,榮獲「我愛我家走進江蘇民間藝術家參與家庭獎」。

都傳恭
現年68歲的都傳恭說,他從9歲開始跟祖父都蘭桂學習書法、繪畫、核雕、篆刻等,後來,漸漸對核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學後就工於濰坊嵌銀廠,心裡始終放不下的還是核雕。他創作的作品「乾隆下江南」、「九龍戲水」、「十八羅漢」等受到人們的好評。其中最經典的是他用核皮刻制船上的錨鏈30多環,每環米粒大小,環環相扣,活動自如。還把核雕作品鑲嵌在小屏風、紅木百壽杖、鼻煙壺等各種紅木器具上,觀者無不驚嘆。都傳恭說,民間藝術大師稱號是對自己的鼓勵,他更希望將手藝傳給熱愛民間藝術的年輕人。幾十年來他授徒若干,書寫了核雕的教學資料,到全國各地做現場表演。

顧寶平
男;於**4月出生於雕刻之鄉光福鎮的一個小山村迂里山前村。從小喜歡畫畫,寫字;對雕刻藝術有著特有的愛好。2006年畢業於蘇州長橋職業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學習雕刻藝術,2008年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在服役期間利用空餘時間用自製的幾巴簡易刀具擺弄起各種雕刻小玩藝;2010年退役後到當地知名的核雕坊建豐核雕坊學起了橄欖核雕刻;由於從小就愛擺弄刀具,很快在一起學習的幾個師兄,師弟,師姐,師妹中脫穎而出;不到一月便做出了能讓玩家接受的作品,其作品一經面市便有固定商家來電訂貨;不久就在核雕圈內有了知名度。其擅長為:人物,山水類題材的作品。做過的作品有:雙面十八羅漢手鏈。單面十八羅漢串,喜怒衰樂手鏈,關公,達摩,七星羅漢手鏈,八仙,浮雕雙面十八羅漢手鏈等,幾乎市面上所有的題材多臨模過;以做山水人物為主。所作品潛力很大,極有把玩欣賞意義。
李見東
蘇州市中區光福塘村人。國際級大師鍾錦德之高徒,蘇州市高級工藝美術師,核藝軒主人,核雕緣俱樂部會員。其很多作品多曾獲過獎。05年開始在木雕刻之餘同時從事橄欖核雕刻,其作品多讓藏家收藏,少有流入市場。

9. 知道橄欖核雕刻名人嗎

給你提供一部分參考,現在能人輩出。

不過主要還是看作者的雕刻風格是不是自己喜歡的

夏白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

因擅長橄欖核雕之技,被譽為「一時聖手」。當時的皇帝朱瞻基酷愛核雕,因此對他極為賞識。

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中記載:在明朝宣德年間,工匠夏白眼所雕刻的各種東西,如烏欖核上雕了十六個娃娃,形狀只有半粒米大,眉毛、眼睛,喜和怒都具備。又如雕的荷花上九隻白鷺飛跑的樣子,雕在方寸的小核上,可說是絕一無二的精品。時間流傳久了,人們便把它珍藏起來,當成留世的一件寶物。
在文章的最後,他稱夏白眼的作品為「一代奇絕」。
封錫祿(嘉定人,以精於橄欖核雕而著稱於清乾隆朝。)

根據歷史記載,他的代表作是橄欖核雕《草橋驚夢》,表現的是當時的鄉間夜景:疏柳藏鴉,柴門卧犬,茅舍儼然,鄉民羅列,所有這一切全都在一枚小小的橄欖核上得到了完美地體現。其構思之精巧、布局之嚴謹、神韻之豐滿、人物之悠然,讓人嘆為觀止。
陳祖章(廣州人,清乾隆年間入宮。)

陳祖章以牙雕聞名天下,但其橄欖核雕之技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核雕中工藝精湛,難度更高的是雕刻核舟。

在核舟作品中,《東坡夜遊赤壁》歷來是雕刻工藝家們常用的題材。至清代,廣東的宮廷工藝家陳祖章在學習、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創作《東坡夜遊赤壁》核舟,並在技藝、內涵上都有所發展,人物除蘇東坡外,有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7人,個個刻畫精緻,人物神態自然、寧靜、超逸。

陳祖章的核舟有一件傳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國寶大觀》上是這樣介紹的:「此舟呈稍深的橘紅色,高1.6厘米,長3.4厘米。舟上設備齊全,艙中備有桌椅,並擺著杯盤菜餚,小窗鏤空,可開可閉。舟上八人,異彩紛呈,為蘇東坡泛舟夜遊赤壁故事。舟底鐫刻著細字《後赤壁賦》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掌』款。」
杜士元(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人,是擅長雕刻橄欖核舟的奇人。)

有關杜士元雕刻橄欖核的史料記載只有零星碎語,稱有「窮極工巧之能事」,當地人稱他之為「鬼工」。

《履園叢話》記載杜士元所雕核舟,每枚值銀50兩。即使如此,人們依然趨之若鶩。因他的技藝高超,被乾隆帝徵召至啟祥宮,讓他專為皇宮服務。據說他因被禁於皇宮之中,終日悶悶不樂,後來佯裝瘋癲,才被放歸故里。

常熟市博物館有枚迄今僅見的杜士元制《漁樂圖》橄欖核舟。核舟呈深棗紅色,雕刻者就著橄欖核天然外廓弧線隨形而雕刻出船底與船篷。橄欖核舟上,艙、篷、舟楫齊全,篷上鏤空的魚簍,船中數人大如米粒,有人曬網,有人烹茶,有人閑坐觀天,一幅船上漁家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核舟底有「乾隆乙丑(1745年)造,仙傳杜士元」行書雕款。此外,核舟另作水浪狀象牙底座以作承托,座底還有行書雕款:「皮肉生來有益長,其中將他造船行。網船家家多子孫,漁翁得樂嘗端陽。」
湛谷生(廣東增城新塘鄉人,清咸豐年間著名橄欖核雕藝人。)
據說,「雕刻的工具全是自製,雕刻的手法也很獨特。雕刻時,先把橄欖核含在口內,待濕透後才取出。每遇晴天早上,便對著東邊的窗檯,讓陽光照射著,精雕細琢。正午以後,他就休息了。這樣每天只刻三四個小時。」

如今,在增城縣博物館,珍藏著雕刻家湛谷生於咸豐四年(1854年)他53歲時的作品《蘇東坡夜遊赤壁舫》。 這件精美的藝術品的主體是一個小畫舫,長45毫米左右,工藝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圍案而坐,旁邊還蹲著一個書童煮茶,船後有船娘把舵,船的兩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開合;船頭的小鏈條也以橄欖核雕成,環環相扣,船底刻有蘇東城《前赤壁賦》全文共537個字;船艙上有兩扇可開可關的小花窗,艙前兩邊都開有小門,船艙鏤成兩層,拾級可下,船尾高掛一盞風雨燈,讓人油然而生羽化之思。

在2005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上,他所雕刻的一件「清核雕先賢人物串」108粒以134.2萬元的高價成交,開創了核雕拍賣的新紀錄。這串核雕顆顆大小勻稱一致,包漿圓潤成棕黃色,每顆果核上所雕皆是秦漢至明初的忠臣良將、詩人儒士等共108位。每顆果核上還用陽文雕出人物的姓名,每個字約2毫米,字字清晰規整,讓人嘆為觀止。
殷根福 (?-1940 民國時吳縣舟山村人。)

蘇州著名橄欖核雕大師,吳縣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簡意賅,世稱「殷派」。殷根福初學竹雕,繼學牙雕,再學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永興齋,出售竹雕牙雕藝術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中獲得一些橄欖核,精心琢磨以後,決定隨形設計,用以雕成羅漢頭像,為此,他專程去羅漢堂內觀察羅漢形象,雕塑成後串成手串,在店內銷售,很受民眾的歡迎。藝品一上市,旋即售空。

此後,他專事核雕,專雕羅漢頭像,並成為殷氏的獨特藝術品。當時,上海僅此一家。以後,殷根福所雕的羅漢頭像,成為風行一時的核雕藝術品,求購者絡繹不絕。殷根福刻制的羅漢頭像,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臉部表情自然,雙眼傳神,十八個羅漢個個不同,神采各異,形象生動,被譽為「殷氏羅漢」。

殷氏開創的羅漢頭像與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創新。以往的雕刻技藝在雕刻前都要畫個草圖,如園林、人物、花鳥、走獸等,然後按圖雕刻。而殷氏羅漢則無需畫圖,只要吃准五刀,即鼻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是為「定位」。

他的技藝後來傳於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弟子須吟笙等人。
殷雪芸 (1928-1996 女,吳縣舟山村人。)

自幼隨父學橄欖核雕。抗日戰爭後停工。1972年蘇州工藝美術局發現她有獨特技藝,安排她到蘇州工藝美術公司專做橄欖核雕,並培養了董蘭生等藝徒。1978年橄欖核雕作品曾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1979年又去西德、法國展出。作品有《壽星》、《三星》、《十八羅漢》等。
須吟笙(近代核雕名家,1924年生人)

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尚健在,蘇州光福舟山人,是蘇工核雕殷派第二代傳人,師從殷根福 (?-1940),和殷根福 之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同時學藝橄欖核雕刻,作品有橄欖核雕《楊家將》三件.

須老先生已經八十多歲,少有作品上市,其實須老先生還雕東西,但只是為了應付宣傳做做樣子而已,眼神和腕力多有點不從心了,由於年齡的關系雕的東西和以前的也有了些差距,但須老先生的地位是不可以否認的,他的羅漢頭可算殷前輩十八羅漢雕刻開派以來十八羅漢頭雕刻的一個里程碑,現在的一些新人,包括一些所謂名家除了繼承還是繼承,沒有一點點的發揚,須老先生的東西不多,新的幾乎不出,現在仿他工的人也不多,因為須老先生的工藝境界已經不是常人能仿。他的作品已經很難覓得。我去了數次也未能如願。到是在民間還能看到他的作品。他的羅漢頭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

殷麗娟是須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藝品廠一帶一出來的徒弟(這一點鮮為人知)。其早年從事過木雕、石雕、牙雕,等。在橄欖核雕中除了雕刻羅漢頭之外還有偉人頭像為大家所知,還有一些其他題材的單子,但留存的已經很少。曾在舟山工藝品廠成立後在其中指導廠中學徒,可以說現在青壯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導過
鍾年福

1927年臘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

14歲開始學習雕刻,師從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藝品廠,1973年4月7日成立東山工藝美術廠。可以說為舟山的橄欖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鍾老刀法粗曠,作品特點鮮明,為了愛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無人能出其右。也從事過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雕刻。

大女兒鍾菊英(在89年後就不從事雕刻因為眼睛不好)、大兒子鍾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從事雕刻)、二女兒鍾菊仙(現在還在從事雕刻)。開門徒弟是鍾火元、其他徒弟有謝才元、鍾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指導過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
謝才元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等題材,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曾和須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羅漢相。開門徒弟是朱紅為,還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鍾秀琴

1959年生人,師從鍾年福、鍾元慶、須吟笙。1973年進入東山工藝美術長,與須培金和周麟鳳同時開始學習核雕,可以講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輩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細膩中能透露出鍾年福的粗曠,須吟笙的寫意和鍾元慶的工整,可以說是集大家之所長,代表作品是走獸十八羅漢、走獸八仙、圓雕雲彩八仙及許多題材的單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

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胡君偉、蕭艷萍、殷晨月等)現已揚名核雕界。

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周麟鳳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藝品廠(當時有周雪官、須培金夫婦,周泉根、周麟鳳夫婦,謝才元、鍾秀琴夫婦),刀法精準而細膩,現在為了丈夫和愛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放棄了核雕工作,專心在家照顧愛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務閑暇的時候雕刻一些小掛件,現在除了一些「壽桃」之類的小件,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其作品。
丁國良(橄欖核雕刻新一代代表)

蘇州民間雕刻 工藝品---核雕

丁國良:光福舟山下中人,是蘇州雕刻橄欖核新一代雕刻藝人, 選核特別講究;他雕刻的作品單面十八羅漢採用大籽鐵頭核,選料精良,大小一致,顏色相同,純刀工、不打磨、不拋光、粗獷豪放、別具一格;在蘇工核雕中有著一定的影響,價格日見看漲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他的作品需要先付定金才能拿到, 是送禮、收藏之上品
07年6月前市場價:8888.00元
=======================================
宋水官

蘇州工藝美術師、蘇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蘇州市收藏家協會會員。

1946年生於蘇州核雕之鄉———光福舟山村。從小耳濡目染,愛上了核雕藝術。

1967年,與老一輩藝術家一起創建了舟山雕刻廠。

1973年被吳縣政府邀請到東山組建吳縣雕刻廠,專門負責牙雕生產。

2005年11月,被國家評審為美術工藝師職稱。

在近40年的核雕生涯中,培養傳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另外,他還創作了許多作品,尤其是各種羅漢像,雕刻細巧精緻,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國許多收藏家的青睞,並珍藏之。
=======================================
周義清 (68年生)

85年開始學習橄欖核雕刻技術,他所雕刻的布袋佛很是有神,作品供不應求。

在當時一起學習的弟子中算是郊郊者,後工廠解體,轉到無錫靈山大佛,面佛修心九年,在這九年中仍潛心於橄欖核雕刻.從沒放棄為了讓普通玩家也玩得起的宗旨.於03年重操小刀面向大眾,做起了核雕中的老題材各種布袋佛的雕刻。在業界特別是上海很有名氣。他的布袋佛像,姿態各異,可愛可親,價位接近平民消費,很受各地客戶的推崇.
徐月明(1964年生人,自學成才)
80年畢業之後開始從事核雕的學習和雕刻,使用的原料非常好,工手非常細致,而且有創新性,作品不俗氣,在其作品阿福上就能體現出他的與眾不同,所以他的阿福受到眾多核雕愛好者的喜愛。代表作品有文財神、武財神、福祿壽、觀音、關公、以及眾所周知的阿福。
徐益明
1971出生在蘇州,曾經參過軍,做過生意,並且是中共員,如此復雜的經歷之後還能靜下心來從事雕刻很不容易,1998年開始學習核雕,師從周建明,2003年開始自己創業,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濃重的殷派風格,固化,傳統,刀工規整,傳統題材非常之多。現而今他已經另闢新路,創作了許多新穎的題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體現心中所想,能化平面於立體,化呆板為靈巧,使作品活起來。主要作品有八仙系列,十八羅漢系列,觀音,鍾馗等。現創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羅漢和浮雕八仙過海。
胡君偉
1970年出生,蘇州藏書人,原本從事石雕,後迷戀核雕,決定改行!拜周全根學藝!先在其兒媳婦處學2月羅漢頭而後經師傅指點2周後回家自己琢磨!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他將原來的石雕工藝成功地引入了核雕工藝中。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簡潔,流暢,內涵豐富!給人想像的空間!並加入把玩要素!雕刻題材新穎,廣泛。有花鳥藤蔓,人物羅漢,動物風景等!作品非常強調新意,造型靈活,布局合理,刀法簡潔細膩流暢,在後期的拋光處理,尤被業內人士誇好!

他的代表作有達摩,祝福,三駝,龜龍,錢眼。生生不息,知足長樂,負荊請罪,和氣生財,十二金釵等等。收比較出名的徒弟有胡海生,吳麗君等,都在核雕行業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鍾靜峰
生於舟山村,鍾火元長子,自幼深受父親核雕藝術的熏陶.1985年隨父學藝,1986年拜沖山佛像雕刻祖師李永良之子李榮壽為師,學習佛像雕刻。

從藝二十多年來,主要作品有橄欖核雕「老子出關」、「西廂記」,紅木雕筆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紫檀木筆筒「紅樓夢十二金釵」、「八仙過海」等,其作品人物鮮明,刀功簡練醇厚,深受大眾喜愛。

曾獲蘇州市渦區工藝美學會會員助理工藝師
帥道富
1972年出生於江西省奉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自幼家境貧困,於1988年綴學在家務農。一個偶然的機遇,在1991年他拜師朱紅偉,到蘇州學習核雕技藝,從基本功的三刀開始;那時的市場並不景氣,一天下來只能賺十幾元。於是從一起拜師學藝的有十二人,到目前為止只剩下他一個人還在執著於核雕藝術。

1994年出師後他被招女婿在 下 中 村,之後更加潛心鑽研核雕技藝,謙虛認真的向前輩們討教,得到過鍾年福、須吟笙等老前輩的指教。有時遇到了難題,會特意叫車請須老來家裡指導。(同行中有人曾刻意的說:「須吟笙根本不認識帥道富這個人。」那是因為大家都叫他作「小江西」的緣故,他本人一直也沒有特意的跟前輩們報過自己的大名,可見其為人本分和謙虛,他家裡還保留有須老和其他幾位師傅的教學作品。說起「小江西」,「須老」一定記得這個聰明好學的弟子。)經過十六年的歷練,加上前輩師傅們的細心指導和教誨,帥道富的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十八羅漢等作品在上海、北京、天津、還有台灣等地很受歡迎。
朱東琴
女,1975年出生於核雕之鄉光福舟山。1992年學習山水畫,1994年開始跟帥道富學習橄欖核雕。

至今從事核雕也有十多個年頭了;由於有繪畫的功底加上勤奮好學,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以山水為背景的風景十八羅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她雕的仕女、四大天王、嬰戲圖等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其作品中蘊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細膩與精緻,所以價格也已經超過了夫婿帥道富作品的價格,為蘇州橄欖核雕新生代女性代表人物之一。
鍾勤鋒
生於舟山村,鍾火元次子,自幼受父親藝術熏陶,隨父學藝至今,其主要作品有「七星高照」、「鍾馗」等。
曾獲蘇州市渦區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助理工藝師
周志堅
周泉根之子,師從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點,規整細膩,沒有偷工減料之嫌,對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樣非常嚴格,早期雕刻過十八羅漢頭,因為個人喜好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雕此題材,現在主要的作品就是「七星高照」及「彌勒」,「七星高照」全部使用大粒鐵圓核來雕刻,核肉飽滿渾圓,自然顏色通紅,加上精細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堅之妻,師從其公,作品一樣秉其家特點,原料優秀,精細而傳神,其主要作品為小籽十八羅漢頭,看其所雕題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當水準,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羅漢頭,就能證明周泉根對其兒媳的羅漢頭雕刻也是認知的。
肖艷紅
生於1980年,師從表姐肖艷萍,從藝至今已有十餘年,但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進步非常快,從她出現在市場上的第一條作品之後往下看,會發現雕工明顯細致,而且會看出是用心琢磨來改進的,在其姐的耐心指導下會越做越好。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暗八仙、風景八仙、福字壽字等,她的作品風格接近肖艷萍,刀口清晰,神態自然,受許多核雕愛好者青睞,而且帶著女工特有的細膩和精巧,很有發展。
周春毅
1986年生於舟山村這個核雕之鄉,自小沉浸在核雕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資聰穎,5歲就可以磨出像樣的歸,6歲就會雕刻羅漢頭。

入門導師是其父周泉興,曾經師從周泉根、蕭艷萍、周雪官、須培金,雙面十八羅漢頭為其首創。

其代表作品為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壽星頭、喜怒哀樂等,其雕刻的羅漢頭風格迥異,形式新穎,充分體現出人生百態,究其源頭就是他腦中有千百顆羅漢頭的形象為其做素材,所以他的作品能擁有自己獨立的風格,不落俗套,尤其在單面羅漢頭這個題材上他要求自己十分嚴格。年輕、有朝氣,肯創新,悟性高。
吳建東(蘇工核雕刻新人,蘇州高新區東渚人)

原從事筆筒雕刻,刀功深厚,做工精緻,現從事橄欖核雕刻,他的作品極具欣賞價值,雖然做橄欖核雕刻只有幾個月,但他的作品一經面市就得到了很高的評介,價格日見看漲,加上他年輕,升值潛力極大,是個人收藏和送禮的首選之作。實乃核雕中之佳品,個人特長:雕刻各種神態的八仙類人物
陸小琴
1976年生於蘇州光福鎮,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從事兩年刺綉工作,二十歲後做紅木傢具·紫檀木筆筒雕刻,後因喜歡橄欖核工藝品,開始雕刻橄欖核。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構思精巧,人物眉目清秀,表情祥和自然,造型飄逸,富有動感。每件作品都透著一個『雅』,既不喧鬧也不過分沉寂,靈動中透著穩重,高雅中透著輕盈。刀口處理干凈細致。

代表作有《觀音》《四大美女》《清者自清---蓮花》《八寶觀音》《福祿壽》《浮雕八仙》《逍遙游--船》《文殊菩薩》等

10. 蘇工荷花財神橄欖核雕誰的好

周雪官老師等十大名家都雕刻的好。
蘇工橄欖核雕十大名家有:周雪官老師,周建明老師,宋水官老師,顧永芳老師,謝才元老師,周義清老師,鍾惠明老師,須培金老師,陳紀元老師和陳敏老師他們的橄欖核雕技術都是很棒的。
核雕又叫「橄欖核雕刻」,是雕、刻二種創作方法的總稱。通過雕、刻手法減少烏橄欖果核上可雕性物質材料,再加以修整刻畫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通過雕刻手法,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的民間手工藝術。

熱點內容
新加坡花藝學校 發布:2025-08-24 18:29:29 瀏覽:567
魚缸盆景圖片欣賞 發布:2025-08-24 18:14:55 瀏覽:532
蘭花合型 發布:2025-08-24 18:05:22 瀏覽:373
七夕節出差 發布:2025-08-24 18:04:44 瀏覽:828
鶴慶賣蘭花 發布:2025-08-24 18:04:35 瀏覽:588
小梔子花卉 發布:2025-08-24 17:58:38 瀏覽:612
玫瑰花卡片 發布:2025-08-24 17:53:39 瀏覽:376
杭州玫瑰之約 發布:2025-08-24 17:53:00 瀏覽:777
蘭花花苞鑒賞 發布:2025-08-24 17:37:21 瀏覽:272
萬寶荷花池 發布:2025-08-24 17:15:35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