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指戲曲
㈠ 古典舞手位的手勢是什麼
(1)單山膀:
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手順胯向下經體側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蓋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開,至上臂與肩同平為止,身體面向2點,頭轉向8點。
(2)雙手膀:
丁子步或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眼隨右手拉成單山膀,然後眼隨左手拉成雙山膀,眼亮相於2點上方。
(3)順風旗:
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時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八點斜上方。
(4)雙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側撩至頭上,蓋掌於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8點下方。
(5)托按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體面向2點,眼亮相於8點斜上方。
(1)蘭花指戲曲擴展閱讀:
1、中國式古典舞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
2、歐洲古典舞
一般都泛指為芭蕾舞。芭蕾,系法語Ballet的音譯。歐洲各國的古典舞劇統稱為芭蕾,是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戲劇、舞台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舞蹈品種。
由於其表演技術上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舞鞋並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稱「足尖舞」。相傳,芭蕾最早起源於義大利,而形成於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
3、印度式古典舞
由婆羅多、卡塔克、卡達卡利、曼尼普利、奧迪西和庫契普迪六大傳統舞系組成。其主要藝術特徵是舞蹈動作節奏、韻律鮮明,造型性強,具有豐富內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啞語手式和細膩的面部表情。
㈡ 中國文化中「蘭花指」的起源是哪裡
現在經常有很多的綜藝節目,裡面的小鮮肉大都已經失去了男子的陽剛之氣,他們大多具有一種陰柔的感覺。這種感覺十分的令人討厭,他們有些人甚至翹起了蘭花指,被我們認為是矯揉造作,更加令人反感,翹蘭花指全在被我們看成是娘的代表。但我們卻不知道蘭花指起出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代表,它反而還是十分的具有我國民族文化特色。蘭花指最初起源於宗教文化,後來在京劇中十分的常見,再到現在被我們理解誤會的樣子我們完全誤解了中國文化的蘭花指,是被一些小鮮肉一些娘炮們所誤導。
由於蘭花指現在大多數被女生的使用,就造成了一種印象,蘭花指是陰氣代表,如果男生們使用就被視為娘娘腔。蘭花是君子花,蘭花象徵著人們的品格高潔高尚,而一些過去的一些男生的使用蘭花指則是象徵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現在出現變得味道,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忘記蘭花指對中國文化的作用,以及蘭花指它自己的優秀特點。我們不能因為某個人,某些不恰當的言行舉止就對此造成誤解從而忘記它,我們這樣讓它不斷的傳承下去。
㈢ 京劇中4指全扣向掌心 唯獨伸直大拇指的指法叫什麼
英雄指。京劇中四指全扣向掌心,惟獨伸直大拇指的指法叫英雄指,多為生、凈與丑角在誇贊他人時用,而旦角表達同樣意思的叫贊指,是中指和食指扣在大拇指關節處。除此之外,拇指和無名指、其餘三指分開的指法叫怒指;中指、無名指、拇指向內彎曲,指保持直立,壓於中指第一指節,無名指略高於中指,小拇指略微內收,食指微微翹起叫蘭花指。
京劇中手指的動作與造型有:單指、雙指、劍指、蘭花指、氣指、怒指、心指、彈指、贊指、貶意指、朝天指、托月指等。老人常用曲指,文人常用單指,武將、武生常用雙指、並指,小生多用半指,青衣用蘭花指,花旦用折腕指,花臉用張指。各種指都要有特色並隨著人物性格、身份、劇情需要而靈活運用。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㈣ 蓮花指和蘭花指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是手指的姿勢不同:
1、蓮花指是佛教中打坐的時候的手指上的一種姿回勢,是大拇指與答無名指捏合,其餘三指展開。
(4)蘭花指戲曲擴展閱讀:
蘭花指的動作要領:
1. 伸張五指,立食指,餘四指自然彎曲。
2. 拇指指面輕貼中指指緣。
3. 拇指勿壓扣中指指甲。
4. 小指僵直會使手形不自然。
5. 眼神必須隨手指移動而轉向。
㈤ 蘭花指怎麼做
1、五指松開。
拓展資料:
蘭花指,現通常指大拇指和中指捏合,其餘三指展開的手勢。作為中國舞蹈以及戲曲中特有的一種基本手型,有著獨特的傳統審美特徵,具有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心理趨向。
蘭花,素有花中君子的美譽,所以蘭花指又名君子指,也叫蘭花手。蘭花指在國際通用手語中表示數字「8」。
參考資料:蘭花指_網路
㈥ 蘭花指手勢一定是掐住的嗎
蘭花指手勢不是掐住的。指法是拇指指面輕貼中指指緣。
蘭花指使用動作要領:專伸張五指,立食指,餘四指自然屬彎曲, 拇指指面輕貼中指指緣,拇指勿壓扣中指指甲,小指僵直會使手形不自然,眼神必須隨手指移動而轉向。
(6)蘭花指戲曲擴展閱讀:
戲曲中的基本手型似乎絕大部分指法已然失傳,使得如今人們翹蘭花指的樣式極其單一,絕無古時輕盈靈動的韻致,這實在是中華古文化之一大損失。在中國戲曲的表演中,無論是行為儒雅、穩重大方的小生,還是俊俏、活潑的花旦。
他們的提壓手腕的「指」或用手指的「點」,加之身段和眼神的配合,會使他們的表演入木三分。因此,蘭花指在對中國戲曲人物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畫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㈦ 舞蹈中標準的蘭花指
動作要領:伸張五指,立食指,餘四指自然彎曲;拇指指面輕貼中指指版緣;拇指勿壓扣中權指指甲;小指僵直會使手形不自然;眼神必須隨手指移動而轉向。
1、女:蘭花掌,動作:大拇指與中指指節微貼,使虎口自然與手掌合攏,形成以中指為主要用力點,帶動其餘3指指尖上翹的形態;
(7)蘭花指戲曲擴展閱讀
蘭花指在戲曲中的發展及文化精神:
在戲曲中,蘭花指手型小生是手型小生顯示儒雅的標志。據古籍記載,蘭花指品鑒之口訣為:鉤、柔、白、瘦。
鉤,即彎曲;柔,即柔軟;白,即白皙;瘦,即瘦削。達到此標准方可稱為極品:鉤似圓月,柔若無骨,白如玉石,瘦勝麻稈。
蘭花指指法甚為繁復,有上翹下翹、前翹後翹、左翹右翹、正翹斜翹等等,再輔以不同的角度和動作的快慢,當真是賞心悅目、曼妙多姿。
㈧ 騎馬行船蘭花指開門等京劇動作屬於哪種京劇功夫
你說的。騎馬、行船、蘭花指、開門等京劇動作,屬於哪種京劇功夫。
其實這不是什麼功夫,這是京劇的傳統「程式動作」。
京劇和其他戲曲一樣,在表演騎馬時,不可能把一匹真馬牽到舞台上。因為這是京劇舞台藝術表現生活,不是拍電視劇。
騎馬:
京劇的表演手法是演員拿一把馬鞭,拿什麼顏色的馬鞭就形容什麼顏色的馬匹。演員搖動馬鞭就好比騎著馬在行進。
行船:
表演者拿一支船槳的道具,然後,在舞台上搖動船槳,就好像是在水上行船一樣了。
蘭花指:
蘭花指是京劇表演中旦角常用的手勢。一般生行,除了小生以外都不用蘭花指。
旦角行當,伸出手指一般都是蘭花指。這是為了表現女性角色的美感,藝術的一種造型手法。
開門:
因為古人使用的都是兩扇木門,中間有門插銷。演員兩手扶門,右手把門插銷一拉,兩手把門分別打開或者一起打開。這些動作都是生活中的動作。讓觀眾感覺到演員是在開門。這些傳統程式動作,都用演員的肢體來表演出來。是戲曲行業的傳統程式動作延續下來的藝術展現。
因為舞台上不可能有很多實景的布景。現在的舞台常常有很多場景是有布景片子的,開門關門觀眾一目瞭然。
京劇舞台。過去比較簡單,一桌二椅。通常就代表是家庭了。開門進門告訴觀眾。演員是在室內表演的這場戲。觀眾也能明白他們手中的動作都是動作代表。小小的動作,勾勒出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景物。這些簡單的小動作,貫穿於整部戲曲。
京劇舞台上的傳統動作都是程式化的。運用起來很簡單,演員也是一學就會觀眾也是一看就明白。演員拿著一把馬鞭在舞台上走上兩圈兒,形容是行走了幾百里、幾十里,從甲地到了乙地。這些傳統的程式動作幫了演員很大的忙。這些動作都屬於「無實物表演」。都是由演員表演出來的。
㈨ 蘭花指是什麼意思
蘭花抄指,通常指大拇指和中指襲捏合,其餘三指展開的手勢。作為中國舞蹈以及戲曲中特有的一種基本手型,有著獨特的傳統審美特徵,具有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心理趨向。
蘭花,素有花中君子的美譽,所以蘭花指又名君子指,也叫蘭花手。
(9)蘭花指戲曲擴展閱讀:
蘭花指在戲曲中的發展及文化精神:
在戲曲中,蘭花指手型小生是手型小生顯示儒雅的標志。據古籍記載,蘭花指品鑒之口訣為:鉤、柔、白、瘦。
鉤,即彎曲;柔,即柔軟;白,即白皙;瘦,即瘦削。達到此標准方可稱為極品:鉤似圓月,柔若無骨,白如玉石,瘦勝麻稈。
蘭花指指法甚為繁復,有上翹下翹、前翹後翹、左翹右翹、正翹斜翹等等,再輔以不同的角度和動作的快慢,當真是賞心悅目、曼妙多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蘭花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