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藏龍
A. 古裝武俠電視劇大全
截止到2019年12月6日前,古裝武俠電影有天真派武林外傳、進京城、高手高手高高手、伏妖白魚鎮2、鎮魔司:蒼龍覺醒等。
1、天真派武林外傳
《天真派武林外傳》是由潘禮平、鄒江、尹俊歡聯合執導,郭飛歌、陳禹同、陳舒宜、王舒瑤、李淏東、方東海等主演的兒童古裝喜劇。
該劇以2006年電視劇《武林外傳》為藍本創作,故事圍繞七俠鎮同福客棧的掌櫃佟湘玉和她的幾個伙計展開。 通過輕松幽默的故事,對當時社會不良現象和人性缺陷進行揭露與批判,弘揚真善美,傳遞社會正能量 。
該劇於2019年2月7日(大年初三)起在騰訊視頻播出。
4、伏妖白魚鎮2
《伏妖白魚鎮2》由信風影業、映美傳媒、中匯影視、新片場出品,銅雀樓傳媒聯合出品,映美傳媒總宣發,信風影業聯合宣傳的玄幻民國網路電影。網文大神崔走召編劇,尹天照、林楓燁、付赫安琪、雷宇揚等主演。
該片以東北馬家的神秘傳說為背景,加之民間故事與喜劇渲染,在白魚鎮演繹了一出出或神秘或驚悚的怪事。
5、鎮魔司:蒼龍覺醒
電影《鎮魔司:蒼龍覺醒》是一部魔幻武俠動作類影片,2019年6月16日在騰訊視頻獨家上映,該片圍繞鎮魔司明暗兩部為權勢斗爭而展開,兄弟情義、互懟CP、甜寵愛情為此片的主要元素。同時,影片中正邪力量的分庭抗禮,也傳遞出心存正義驅逐邪惡的正向能量精神。
《鎮魔司:蒼龍覺醒》由企鵝影視、賓士影視、源初動漫、天狼星夢出品,源初視效、天翼文化、省廣影業、中厚國際、賓莉會、唯鋒娛樂、君熙時代聯合出品,溢彩傳媒獨家發行,霍穗強執導。影片由張亞奇、趙帥、鍾政均、夏茉等出演,並加入演員曹玥瑤、張集駿、彭家鈞、何若鶴、李雨蔓、柯博倫、劉俊傑等新生力量。
B. 你所在的大學食堂都推出過哪些黑暗料理
藍瘦香菇。據悉這是一道素菜,主要食材包括西蘭花和香菇,每份3.5元,做了四五十人的份,半小時左右就已售空。食堂工作人員的說法是,一方面是想借用網路語言,做出一道較潮的菜,看是否符合學生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營養價值考慮,這兩樣食材營養價值都不錯。雖然是蹭熱點,但由此可以看出食堂還是挺有創新精神的。
食堂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吸引同學的確也是煞費苦心。其實近年來,同學們都厭倦了食堂日復一日相同的簡單菜式,傳統菜式已不能滿足當前學生的需求,因此食堂才會考慮求新求變。各大高校食堂為了俘獲同學們的芳心也是花招百出,新奇菜品是一道接一道。一直都說食堂不是最好吃的,但卻一定是腦洞最大的。師傅們雖無門無派,卻有著勇於創新的腦洞和放膽落實的執行力。這種創新精神是值得鼓勵的,但也要注意,千萬不要一味為了搏眼球而跟風,否則只會忘了初心。
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都出了哪些網紅
說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網紅。出口便會提到南京航空航天的網紅食堂。又被稱為別人家的食堂。被央視點名表揚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食堂。是不是讓你饞了嘴。網紅食堂不僅僅因為他的無線網密碼是一道微積分。更因為他的美味簡直讓人回味無窮啊。
據說一個剛剛進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一新生在南航呆了半年以後,至少要長胖十斤肉。這樣那些想減肥的女孩子要好好管住自己的胃呀。真的是很讓人羨慕。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食堂嘗一嘗。看看網紅食堂的魅力。感受南航學生的樂趣
跟南航食堂一起走向天天向上舞台的還有一名南航小姐姐。杜婷。她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6級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杜婷,一個看起來很現代、很酷,內心卻熱愛傳統、喜歡安靜的女生。她不僅成績優秀,而且才藝也十分豐富。可謂是一名集智慧與美貌並存的仙女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真的是人才輩出呀。她以超高的顏值進入大眾的視野。走到哪裡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呀。
南航的這么多網紅都是自己努力出來的結果呀。所以一起加油呀。
D. 聲樂考級8-10級曲目有哪些
《聲樂教學分級曲庫(8-10級)》是聲樂八級到十級曲庫。內容有:我住長江頭、松花江上、思鄉曲、延安頌、賽吾里麥、思戀、月下情、望兒山、在中國大地上、送給媽媽的茉莉花、母親河、真情永存、公僕贊、苦菜花,開在三月等。
老師會根據不同學員參加不同的級別有針對性的輔導。聲樂考試,每個級別演唱的曲目數量和表演要求都不相同,這就需要學員們對幾次的考級內容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聲樂考試報考對象與級別劃分:兒童、少年、成人均可報名考級。 所有科目均劃分為九個級別,一級為起始級。現另設鋼琴表演文憑級,每一級分為「通過」、 「不通過」兩個等次。 可以資詢各地琴行及考點。
(4)蘭花藏龍擴展閱讀
聲樂藝考唱歌時的高分技巧
1.歌唱的姿勢很重要。
要站直,要平均站在兩腿的支持力量上。頭的位置比身體的位置更重要。有人唱高音時把頭抬起來,似乎唱上去省些勁,事實並非如此。頭抬起來高音緊了。喉嚨也會發緊,不松。正確的是:頭應稍低,但別太低。頭部有很多共鳴,聲音在頭部產生共鳴,聲音就大。頭的動作要與旋律相反,越高頭略低,聲音好象下到胸腔里去。
2.歌唱時,盡量避免用那些與唱無關的肌肉。
控制呼吸用橫隔膜時盡量不牽扯到其它肌肉,不要象搬東西那樣使勁,那樣會將所有的腔體關閉起來,把聲音也關緊了。唱的時候不要緊張,自然的唱,肩部要放鬆,不要有小動作,唱時只用橫隔膜。
3.打開喉嚨。
打開喉嚨很簡單,當你困時,一面講話一面打呵欠,這時候喉嚨就打開了。打開喉嚨比打開嘴巴更重要!這樣唱起來的聲音比只張嘴不打開喉嚨的聲音更亮些。所以,嘴要與喉嚨一起張開,最好後面張得更大些!如同用一個倒立的漏斗,大口一方在頸部喉嚨處,漏斗尖在面罩處。如果聲音位置已全部進入面罩,聲音就能從最輕逐漸唱到最強。
註解:只張嘴不開喉嚨: 前嘴 後嘴
嘴不大,但開喉嚨: 前嘴 後嘴(倒立的漏斗)
4.焦點。
歌唱時聲音好象放電影一樣,聲音要有共鳴,焦點要集中,集中在面罩。太遠、太近都不行。每個人都有自己做好的發聲焦點,焦點集中了,聲音會越來越大;沒有焦點的聲音就散了。要求聲音大,不能一天就擺出一個架子,開始時共鳴點要小,然後擴展開來,越唱越大。這種發聲方法,聲音小,好象燈後面有面鏡子,可以使光照得更遠。頭額、鼻竇等處都是空的共鳴腔,要盡量利用。
5.呼吸。
歌唱時,要用躺著睡覺時的呼吸方法。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橫隔膜)中,我更傾向於腹式呼吸,這樣可以吸得深。且快。但無論哪種呼吸,不可二種同時用!這樣是矛盾的,如同一腳踩剎車,一腳踩油門。
6.訓練聲音。
你先找到最好的音以後然後順著往上、往下去唱,嘴、喉嚨位置都不要移動,在唱鄰近的音時盡量體會,盡量模仿那個最好的音,這就叫「自我模仿」。每個人都要有「聲音的記憶」。要特別注意嗓音、喉部的感覺。歌唱是很抽象的,一定要注意咽喉肌腱等發聲器官的技能狀態。聲音的記憶,不光指音調,而是包括音質、音色、力度。要追求上中下聲區的統一。
7.發聲的基本東西。
首先,喉部肌肉要使喉結稍下來一些,這樣在聲音的圓潤性、音量等方面比往上的好。其次,唱歌時,要保持一個氣柱,與自然嗓音相反,在有氣柱的基礎上,越到高聲區聲音越寬、越響。我所說的打開喉嚨,就是讓喉嚨打開,使聲音不受壓制、不受干很自由的出入,打開鼻腔、進入頭腔,自由地振動起到共鳴。
要有呼吸支持,得到最大的共鳴效果,而不是說打開喉嚨後壓、擠,聲音發白。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正確的位置,聲音就自動的、正確的進入面罩。
8.聲帶如同橡皮筋,既能拉長也能撐寬。
但如果一個人不是正常發揮自己真正的音質,而是故意的撐大中、低聲區的聲音,這樣高音是無法唱上去的。即使唱上去,發出的聲音也是大搖大擺的。
正確的聲音位置是:按高聲區聲音的寬窄極限與高位置,去定中、低聲的聲音音量及位置,而不是將中、低聲區的聲音故意撐大個音的往上練,唱第一個音時,喉結放下,再往上唱第二個音,控制喉結不動,練好了第二個音,再往上練第三個、第四個,逐步增加。
E. 漢語是這樣美麗的
漢字是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體現了先民們審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獨特思維方式。今觀漢字,能從其演變窺得歷史人文。
「夫」———沖破天的氣概
甲骨文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後,即到了20歲以後,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後,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古代稱身高一丈的男子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不過我們不要認為古人比現代人身材高,這是因為古制1尺約相當於今天的0.6尺,也就是說古代的大丈夫,即使是個子最高的人也不過2米。男子成年後,就要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因此「夫」引申為從事不同體力勞動的人。如《左傳•隱公元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其意思是諸侯和大夫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時,見到那些邪惡之事,就必須像種田的人見到田中的惡草那樣一定要根除。其中的「農夫」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男子。另外還如「漁夫」、「船夫」、「車夫」等。
對「夫」字,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過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畫,表示達到這一高度的人才可稱「夫」。《周禮•鄉大夫》中記載:古代的徵兵制度規定,國(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當於今之農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可服役,即在徵兵的范圍之內。由此看來,當時徵兵的條件只看身高,而不論年齡。這就是《左傳》中為什麼記載有二毛(頭發已經發白,即年紀很大的)兵。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實向人們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風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夫」是這樣構形的:「夫」字中的「人」是象形字,即「人」的形象,當「人」把兩手張開,就成了「大」,即「大人」。但是,在人們看來,再大的事物也大不過「天」,所以造字者在「大」字上再加一橫,而成為「天」字。而人總是不甘做「天」的奴隸,拜倒在老天爺腳下的,他們有敢於沖破天的氣概,所以「天」字出頭,成為大丈夫的「夫」字。
「妻」是搶來的
古代的「妻」是搶來的。「妻」字有人認為甲骨文里沒有,但陳煒湛先生認為甲骨文中已有「妻」字,「妻」的配偶意思也十分明顯。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個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這個女子的頭發顯然是飄散的,另外加一隻罪惡的手,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頭部,將她的頭發抓住。可見「妻」是一個會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的頭發。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為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
搶別人的女子為妻這在古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在古代搶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過戰爭公開奪取,將戰敗部落的女子搶來作為配偶。也有的是暗搶,或者是夜間去搶另一部落的女子為妻。
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搶婚習俗當然要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在人們的婚姻中,還保持著一種假搶的情形。所謂假搶,就是這種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長同意的「搶」。現在許多地方流行的娶親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時的習俗,就留有古代搶妻習俗的痕跡。
《說文解字•女部》:「妻,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從又。又,持事,妻職也。」許慎的說解告訴我們,「妻」與「齊」是兩個讀音相近的字。「與夫齊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與丈夫有同等的地位。從字形看,「妻」從「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職之義」。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計表明其比較尊貴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當然是因為在家庭中還有比妻子更低賤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過,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對於丈夫來說又永遠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妻」子不可能與丈夫「齊」,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為動詞,指以女嫁人或娶別人的女子為妻。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很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監獄之中,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李鴻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個遠房親戚赴考,這個人不學無術,接到試卷一看,竟然一題也不會答。此時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自己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於是在試卷上寫道:「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妻。」這個不學無術的親戚竟然將「戚」寫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於是在試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因此,這個親戚還是落第了。
「蘭」———王者之香
甲骨文、金文均不見有「蘭」字。《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如《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里的「臭」為氣味,「蘭」顯然是指香蘭。其意思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共同語言,如蘭花一樣清香。「蘭」字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雅稱,亦曰美稱。如「蘭房」,指文人雅士們的住房;「蘭友」、「蘭交」,是指文人雅士結交的朋友;「蘭言」,既指心意相合之言,又指文人雅士的話語或書信等。再如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其意思是說:在京城(汴京)的郊外搭起帳篷備辦酒宴為人送行時情緒很不好,正在戀戀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催促快出發。「蘭舟」有人講乘蘭木所造之舟,未必妥當。「蘭舟」就是「舟」。這「蘭」字已經虛化,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此外還有所謂「蘭夢」或稱「蘭兆」,更是富有傳奇色彩。據《左傳》記載,盼子心切的鄭文公姬妾成群,可就是沒人給他生個兒子。有一個叫燕姑的小妾,一天夢見天使給她送來了一束蘭花,不久她懷孕了,生的還是一個男孩。文公喜出望外,給孩子取名為蘭,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穆公。可見「蘭夢」就是美夢,又稱「蘭兆」,就是懷孕生兒子的吉兆。「蘭」的姿態優美,芳香馥郁。古人譽之為「香祖」、「天下第一香」或「王者之香」。「蘭」稱為王者之香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據《孔子家語》中載,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返回魯國,看見幽谷之中「蘭香獨茂」,便感慨道:「蘭當為王者。」故後人稱「蘭」為「王者香」。
我國對蘭花的栽種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退居於會稽山上,卧薪嘗膽,勵精圖治,在山上種植了許多蘭草,以迷惑敵人。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栽蘭草的最早記載。
南宋詩人、畫家鄭思肖善畫花鳥,尤其擅長畫蘭。可就是這樣一位畫蘭花的大師,在南宋淪亡後,隱居蘇州之時,他筆下的蘭花一反常態:花葉零落散亂,無土無根。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看他畫的蘭花後,建議道:「這蘭花無土無根怎麼活呀?還是把根畫上去吧!」哪知,鄭思肖聽了朋友的勸告後竟悲憤滿腔,扔下畫筆,長嘆道:「土地都被外人奪去了,叫我的蘭花長在何處啊!」原來,他畫「無根蘭」,是藉以抒發愛國情懷與亡國之痛。
蘭花人們又將它稱之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它那「無人亦自芳」、「堅貞還自抱」的氣質品格,更為世人所稱道。所以有人把蘭花放在「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說:「歲稱三友,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蘭獨並有之。」正因為如此,蘭花才博得人們的廣泛厚愛。
「風」———風月無邊
「風」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此字實為鳳凰的鳳的本字,象形。而「風」這種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既難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又難以描畫出具體的形狀,因而將「鳳」字借用為「風」。如甲骨文中的「大風」就是「大鳳」,「小鳳」就是「小風」,「不鳳」就是今天不刮風。
到了小篆時代,人們將「鳳」字還給了「鳳凰」,而造了一個「風」字,「風」為「風」的繁體字。《說文解字•風部》:「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六書故•動物四》:「天地八方之氣吹噓鼓動者命之曰風。」可見「風」的本義就是指自然界空氣流動的現象。古人認為「風」動而蟲生,因此用「蟲」作「風」字的意符,「凡」字作聲符,新造「風」字。《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其意思是大地發出來的氣叫做風。
由於「風」與「空氣」關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風氣」、「風俗」的意思。如《呂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高誘註:「風,風俗。」其意思是:因此聽到那個地方的音樂就可以了解那裡的風俗,考察那個地方的風俗,就可知道那裡人的志趣。由於「風」指「風俗」,因此引申指「民間歌謠」。如《詩經》中的詩分為「風」、「雅」、「頌」三類。自《周南》至《豳風》合稱為十五國風,收詩160篇。宋朱熹《詩集傳•國風一》:「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風」指民歌、民謠。
歷史上關於「風」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時,在富春山上的鉤台上造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後,范仲淹為之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記中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好後,將此文送給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後贊不絕口,隨後對范仲淹說:「如果詩中改動一個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連忙請教。李泰伯說:「詩中寫雲山江水的話,意境很大,後面用一『德』字來承接,便覺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風』字,你看如何?」范仲淹聽了,連聲說好,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風」字,並且尊稱李泰伯為一字之師。
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裡做客。席間話題突然轉到繪畫上來,有人說:「世上什麼東西都好畫,就是有一種東西畫不了!」另一個人問他是什麼東西難畫,那個人只回答了一個字:「風!」
在場的人聽後都默不做聲,心裡都承認風確確實實是一種難畫的東西。
這時李方膺站起來說:「能!風也能畫。」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當場揮筆作畫,一會兒,他果然把「風」畫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到的《風竹圖》。看了李方膺的《風竹圖》,有人評價說:「李方膺不僅把風畫出來了,而且把風聲也畫出來了。」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風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石刻。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到中國來訪問。一天,他們登臨泰山時,見盤山路一側的石壁上刻著「二」兩個字,這兩個字引起了這些日本客人的極大興趣,卻不解其中的意思。於是便詢問陪同的中國學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這兩個古怪的字難住了,他們只好答應客人回去查詢。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追問「二」的讀法和意義,於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處走訪專家學者,都沒有解開此謎。
不久,此事傳到北京。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到中國科學院去請教郭沫若。郭老看了這兩個字,沉思了一會兒,提筆在「二」兩個字的外邊各添上兩筆,於是便成了「風月」二字。然後郭老笑著說:「這兩個怪字的意思是『風月無邊』。這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而已。」後來,當代書法家謝逢松以「二」二字為上聯,並題寫了下聯。他的下聯是「年華」,並在「年」和「華」兩個字上各加了一個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華」。這種文字游戲確實玩得很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