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荷花
Ⅰ 荷花翠鳥圖的畫家簡介
八大山人(1626~1705),即朱耷,本名統,別號個山、人屋等,明寧王朱權後裔,江西南昌人。順治五年削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康熙十四年六十歲署款八大山人直到卒年,似「哭之」、「笑之」。擅畫山水、花鳥、竹木。花鳥學沈周、陳淳、徐渭,於靜悟中自成一格。山水取法黃公望,頗受董其昌影響。對清代花鳥畫影響極大,與原濟、弘仁、髡殘合稱「清初四高僧」。
Ⅱ 古蓮花池的碑林竟有什麼
蓮池的碑林散落於園內亭台樓閣的四周,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蓮花池相互輝映。古蓮花池共收藏碑石140餘方。
《田琬德政碑》是園內年代最為久遠的碑刻,它的書丹者是唐代書法家蘇靈芝。蘇靈芝擅長寫碑,此碑寫得筆墨婉暢、剛柔相濟,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
蔡京是北宋時期臭名昭著的奸相,他雖然聲名狼藉,卻寫得一手好字,可當時人們誰也不願保存他的字,鑲嵌在蓮池北碑廊的《蔡京送行詩碑》是國內惟一保存完整的一幅。在它不遠處的則是宋代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與蔡京的字相比,岳飛的字顯得雄勁有力。
蓮池碑刻除了它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以外,最主要的還得數它的書法價值,其中書法藝術水平最高的是《蓮池書院法帖》。《蓮池書院法帖》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時,直隸總督那彥成命人將六位書法大家的墨跡摹刻在蓮池書院的牆壁上,供學子們觀摩研究的。它包括褚遂良的《千字文》、顏真卿的《千福碑》、「草聖」懷素的《自敘貼》、米芾的《虹縣詩》、趙孟兆頁的《蜀山圖歌》、董其昌的《雲隱山房題記》、《李白詩二首》、《羅漢贊》等六家八種。
蓮池的東碑廊和西碑廊中保存了7通清代皇帝御制詩碑,包括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筆。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為祝賀保定蓮池行宮的建成,將其祖父康熙的「聖跡」——「龍飛」二字帶到蓮池供奉,當時的直隸總督那蘇圖命人將此二字摹刻於石。可以說,在蓮池眾多的碑石中,「龍飛」二字是最雅俗共賞的書法藝術作品。
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軍攻入保定,將蓮池和書院珍藏的文物洗劫一空,只有這些碑林,因難以搬運才得以保存下來,它們也成了那段歷史的見證。
Ⅲ 說出中國從唐代至清代有哪些著名畫派,其代表人物是誰有什麼代表作
中國畫派有黃派、徐派、南北宗、北方山水畫派、南方山水畫派、湖州竹派、常州畫派、米派、松江派等。
黃派
又稱「黃筌畫派」、「黃家富貴」。在中國花鳥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的黃居寀。黃筌才高技巧,善於取熔前人輕勾濃色的技法,獨標高格,是深得統治階層喜愛的御用畫家。其子居寀、居寶承其家風,成為兩宋時占統治地位的花鳥派別。黃筌為宮廷畫家,多寫宮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鳥,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不露墨痕,所謂「諸黃畫花,妙在賦色」(沈括),畫成逼肖其生,故有「黃家富貴」之稱。黃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時西蜀和中原的畫風,成為院體花鳥畫的典型風格。入宋後,當時凡畫花鳥無不以「黃家體制為准。」
徐派
又稱「徐家野逸」,簡稱「徐派」。中國著名的畫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代表畫家為南唐的徐熙。徐氏為金陵(今江蘇南京)人,雖江南一布衣,但志節高尚,放達不羈,多狀江湖,所繪的汀花野竹、小鳥淵魚、草木蟲獸,皆妙入造化。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獨創「落墨法」。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徐氏的筆墨技巧,對於後世影響很大,至徐熙之孫徐崇嗣出,徐熙畫派名聲漸振。後經張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陳道復、文徵明、徐渭等人加以發展,成定型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從而與黃筌的花鳥畫派,兩者互相競爭,影響了宋、元、明、清千餘年的花鳥畫壇。
南北宗
《容台別集·畫旨》道:「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干、趙伯駒、(趙)伯驌,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亦如六祖(即惠能)之後,有馬駒、雲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神秀為代表)微矣。」又雲:「文人之畫自王右丞(維)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此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把從唐至元的著名山水畫家分為南北兩個派系之說的論述,與山水畫家師承演變的史實不盡符合,且有崇「南」貶「北」之意。明陳繼儒所說尤為明顯:「李派板細,乏士氣;王派虛和蕭散。」當時陳繼儒與董其昌並稱為「董陳」,在畫壇很有聲譽,因此明末清初畫壇群起附和,影響甚大,形成了以「南宗」為「正統」之見。
北方山水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山水畫派產生於五代北宋間,宗師為關仝、李成、范寬。
關仝(生卒不祥)是五代後梁畫家,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師荊浩,晚年有出藍之譽。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景少意長。善寫秋山寒林、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等景,時稱「關家山水」。
李成(約919~967),五代宋初畫家,營丘(令山東臨淄,一說昌樂)人,初師荊浩、關仝,後隱居山林,師法自然,常畫雪景寒林,多為北方景色,勾勒不多,皴擦甚少,惜墨如金,骨幹自堅,畫山水挺拔堅實,給人氣象蕭疏、煙林清曠之感。
范寬(?~1026),北宋畫家,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終於「自立家法」。下筆雄強老硬,「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曰: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畤百代標程。」又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閑者關氏之風也;峰巒渾厚,勢伏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說明李、關、范之畫風之盛,風靡齊、魯,影響關、陝地區,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
南方山水畫派
亦稱「江南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畫派產生於五代北宋間。宗師為董源、巨然。
董源(?~926)為五代南唐畫家,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中主李璟朝時任後苑(即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善畫人物、牛、虎、龍,尤工山水,寫江南風景,畫面不見高山疊嶂,陵峭怪石,而是峰巒晦明,林靡煙雲,洲渚掩映一類的山光水色,表現了平淡天真的情趣。構圖方法,筆墨技法為塑造江南景色也均有創新。與北方的山水畫迥不相同。
巨然(生卒不祥)為五代宋初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山水畫師承董源,也擅畫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的江南景色。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董源,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氣;建業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畫史》也說:「董源平淡天真,唐無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為一代宗師,世稱「董巨」。
米芾父子「米派雲山」,畫京口一帶景色,顯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澗)等,皆屬南畫體系,至元代而大盛。
湖州竹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此派以竹為表現對象,以宋文同、蘇軾為代表,尤以文同畫竹最著稱。明蓮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畫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於湖州(今浙江吳興)任太守,故稱。
元代張退之認為墨竹始於唐玄宗李隆基,吳道子、王維、李昂、蕭悅等也善畫竹。白居易曾作《畫竹歇》贊蕭。而至文同竹藝大進,文氏畢生畫竹。《圖畫見聞志》稱:「善畫墨竹,富瀟灑之姿。」蘇軾稱其畫竹「得成竹於胸中」,身以竹化,以竹出自我之磊磊風神。蘇軾也好為竹,自稱「派出湖州」。但又說「竹石風流各一時,有自己的老勁雄放的風格,被畫史稱為湖州竹派的始祖。
元代畫竹成風。元以後,李衍、吳鎮、柯九思等復承其緒。元人吳鎮搜集學文同畫竹技法的宋元畫家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凡二十五人。
常州畫派
亦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常州(今屬江蘇)古名毗陵、武進,故又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此派以花卉、草蟲寫生為勝。所繪花卉,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繪。祖述於北宋初年徐崇嗣、趙昌的沒骨法。常州畫派自宋以來畫家雲集。始於北宋毗陵僧人居寧,居寧草蟲似屬禪林墨戲一路。南宋元初於青言、於務道祖孫以畫荷著稱。明代孫龍擅畫潑彩寫意花鳥。清代唐於光以「唐荷花」和惲壽平的「惲牡丹」為著名。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達高峰。惲、唐實源出於氏。惲壽平嘗言「余與唐匹士(於光之號)研思寫生,每論黃筌過於工麗,趙昌未脫刻畫,徐熙無徑轍可得,殆難取則」,惲、唐花卉寫生,多空靈之感,是徐崇嗣沒骨法的繼承者。以上畫者均為毗陵人,皆屬此派。
米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畫史上稱「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畫山水從董源變來,突破勾廓加皴的傳統技法,多用水墨點染,不求工細,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暉,晚年號懶拙老人,畫院學士,山水畫發展了米芾技法,「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用水墨橫點寫煙巒雲樹,崇尚平淡天真,運筆了草,自稱「墨戲。「二米」均居襄陽和鎮江,對蕭、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別陶醉。故『二米』山水畫多以雲山、雨霽、煙霧為題材,純以水墨烘托,用卧筆橫點成塊面的「落茄法」表現煙雨雲霧、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稱「米點山水」、「米氏雲山」,屬水墨大寫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從義等皆師之,對後世影響甚大。又說為此派米芾所創,由他的兒子米友仁繼承發展。
松江派
亦稱「松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屬上海市)下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一是以趙左為首的,稱「蘇松畫派」;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的,稱「雲間畫派」;三是顧正誼及其子侄輩代表,稱「華亭畫派」。其中「蘇松派」和「雲間派」都導源於宋旭,趙左和宋懋晉同師宋旭,沈士充師宋懋晉,兼師趙左。這些畫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風格互相影響,故稱「松江派」。此派雖活動地區都在松江,但實際上是吳派的延續,將文人畫的創作推向高峰。其實際首領為董其昌。由於受到山水畫分宗說的影響,此派極為突現其南宋風貌,以溫潤、嫻雅、含蓄、重視筆墨情趣享譽畫壇。明唐志契雲:「蘇州畫論理、松江畫論筆。」(《繪事微言》)松江派發展高峰之際取代了吳門派,在明末清初的畫壇被視為正宗。
浙派
亦稱「浙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畫家戴進開創。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畫受李唐、馬遠影響很大,取法南宋畫院體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畫藝很高,風行一時,從學者甚多,逐漸形成「浙派」。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吳偉(1459~1508),學戴進而更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蹤他的畫風,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畫家有張路、蔣三松、謝樹臣、藍瑛等。明代中葉後,吳派興起,主宰畫壇。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現於畫壇。
黃山派
亦稱「黃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屬安徽)梅氏一家為嫡系。他們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濤。石濤法名原濟,早年喜山水,屢登廬山、黃山諸名勝,在宣城十載,與梅氏、戴本孝等交往。這些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相互影響,以畫黃山而著名,故稱作「黃山派」。新安畫派主要亦師黃山,故有人主張歸入黃山畫派,但風格與「黃山派」不同,正如浙江與程邃各有特色,故有人將其歸入「黃山畫派」,實誤。由於梅清和石濤的介入,新安畫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從而形成了人們所說的「黃山畫派 」。石濤、梅清、漸江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近代畫家中以黃賓虹為「新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
虞山派
亦稱「虞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畫家王翚,先後師王鑒、王時敏,悉心臨摹歷代名作,並取法宋元諸名家,平素與知友惲壽平切磋畫藝。聖祖玄燁(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繪制《南巡圖》巨構,並賜書《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故畫名盛於康熙間。他的主要學生有楊晉、顧昉、金學堅等。王翚為江蘇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畫派」之稱。其崇古風尚,對清代山水畫影響頗大。
吳門派
亦稱「吳門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沈周與其學生文徵明,畫山水崇尚北宋和元代,與取法南宋的「浙派」風格不同。它盛行於明代中期,從學者甚眾。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陳道復、陸治、錢毅等。他們都是蘇州府人,蘇州別名「吳門」,故稱。吳門派在當時畫壇佔有重要位置。
六朝四家
三國東吳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四位的合稱。曹不興擅畫虎、馬、龍、佛教人物,作巨幅畫像,心敏手運,須臾即成。摹寫佛像有「佛畫之祖」之譽。他愷之精妙於繪畫、肖像、禽獸,山水無所不工。其畫筆法細密精緻,雄勁連續,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感。陸探微擅畫肖像,亦能山水草木,人物造型「秀骨清象」、「令人懍懍若對神明」,筆勢連綿不斷,更為挺拔剛勁,號為「密體」,張僧繇極善畫龍,民間有「畫龍不點晴,點則飛去」的傳說。創造了比較豐腴的典型,畫「夭女宮女,面短而艷」。唐代張懷瓘評六朝畫謂:「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六朝畫罕見,尤以曹不興之跡無存。六朝之畫開隋唐畫風,對閆立本、吳道子影響較大。
南宋四家
南宋院體山水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人的合稱,亦有「李劉馬夏」之稱。四家畫屬豪縱簡略一路畫風。初無此稱。元代湯垕謂:「南宋畫院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馬遠、夏圭、李迪、李安忠、樓觀、梁楷之徒,仆於李唐差加賞識,其餘亦不能盡別也。」倡此說者為明代唐寅題劉松年《春山仙隱圖》,有所謂「李劉馬夏」之稱。其後屠隆說:「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此南渡四大家也。」張丑認為:「南宋劉松年為冠、李唐、馬遠、夏圭次之。」張泰階則曰:「劉、李、馬、夏俱負重名,而李、馬為最。」總之南宋四家畫派統治南宋山水畫壇百餘年。他們為畫史、畫風增添光彩,名流千古。如李唐晚年創「大斧劈皴」法,代表作有《萬壑松風圖》等。劉松年人稱「劉清波」、「暗門劉」,代表作有《四景山水》等。馬遠畫史稱他為:「馬一角」。代表作有《踏歌圖》、《水圖》等。夏圭,他畫風與馬遠近似,並稱「馬、夏」,畫史稱他為「夏半邊」,代表作有《溪山清遠圖》等。他們還影響明代浙派山水畫,甚至遠及東洋,為日本畫壇所推重。
元四家
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明代董其昌《容台別集·畫旨》中,指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人。清代王原祁評黃公望的畫風:「以平淡天真為主,有時傅彩燦爛,高華流麗,儼如松雪,所以達渾厚之意、華滋之氣。段落高逸,模寫瀟灑,自有一種天機活潑隱現出沒於其間。」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冠。他們的代表作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吳鎮的《漁父圖》,倪瓚行瓚的《江岸望山圖》。元四家雖然各具特色,但主要都在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礎上發展變化,重筆墨,尚意趣,並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另外也有人將趙孟俯、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六家」。
明四家
明代中葉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稱。沈周作畫取法於董源、巨然,氣勢雄健,沉著渾厚。文徵明學畫於沈周,又自成風格。而沈、文兩位又為「吳門派」宗師。唐寅與文徵明同學於沈周之畫法,曾自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自詡。善書法,能詩文,繪畫成就最高,人物、花鳥、工筆、寫筆俱佳,尤以仕女畫著名。仇英青綠山水畫以繁富、典雅著稱。亦擅畫人物,筆力剛健,造型准確,對人物精神刻劃自然。畫為文徵明所賞識而知名於世。四人中沈周與文徵明為文人畫,唐寅與仇英為近院體畫。四人又有師友關系,畫藝各有特點,對後世影響頗大。
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關於劃分山水畫家為南北兩個派系之說。《容台別集·畫旨》:「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趙)伯驌,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此說與山水畫家師承演變的史實不盡符合,且有崇「南」貶「北」之意。明代陳繼儒(當時與董其昌並稱「董陳」)所說尤為明顯:「李派板細,乏士氣;王派虛和蕭散。」明末清初畫壇群起附和,形成以「 南宗」為「正統」之見。
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韜)、髡殘(劉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濤(朱若極)。皆明末遺民,八大山人和石濤,系明宗室,後出家為僧。均深通禪學,寄情書畫,各有獨特造詣。髡殘號石溪,與石濤並稱「二石」。
清六家
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的合稱。亦稱「四王、吳、惲」。四王之間有著師友和親屬關系,都受明末畫家董其昌影響,畫學宋元,法本黃公望,重臨摹,仿古畫,輕寫生和創造。
「四王」山水受到官方的推崇,被尊為「正宗」,從學者甚多,對清代三百年畫壇影響至深。吳歷出於王時敏之門,曾隨傳教士去澳門,略帶西洋技法,又是王翚的同鄉。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在南京的八位畫家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八人的合稱。(見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他們八人的繪畫題材和風格不盡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皆有一定時譽(以龔賢最著),故稱。另有乾隆間《上元縣志》載:陳卓、吳宏、樊圻、鄒喆、蔡霖論、李又李、武丹、高岑為「金陵八家」之說。但多以前者為准。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簡稱「海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形成於近代,即清末上海辟為商埠以後,一些文人墨客從各地流寓於上海,以交流切磋,日久,遂成繪畫活動中心。如今第一代和第二代海派畫家大多已經去世,甚至有評論認為這標志著海上畫派的真正謝幕。畫壇公認的「清末海派四傑」:吳昌碩、任伯年、蒲華和虛谷。
揚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間活躍在江蘇揚州畫壇的革新派畫家總稱,即「楊州畫派」。其人數和姓名說法不一。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目過考》中,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鱓、鄭燮、李方膺、羅聘等8人。
這一畫派的共同特點,是不少人一生不得志、不當官,有的做過幾年小官又棄官專門繪畫為主。他們憤世嫉俗,不向權貴獻媚,了解民間疾苦。重視思想、人品、學問、才情對繪畫創作的影響。他們的文學及書法修養都很高。畫題以花卉為主,也畫山水、人物,繼承了徐渭、朱耷、石濤的創新精神,主張自立門戶,抒發真情實感,反對當時崇尚摹擬、泥古作風,被時人目為「偏師」「怪物」,遂有「八怪」之稱。
龍城畫派
清初,在「揚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間,蕭縣涌現出一批「重傳統、重筆墨、重生活」的水墨寫意新人,他們頻頻相聚於龍城(蕭縣縣城的古稱),揮灑於室,活躍於世,整個龍城書畫活動沸沸揚揚。他們既繼承了祖輩的傳統技法,又沖破傳統的束縛,效法「揚州八怪」,追逐時代新潮,以強烈的個性闊筆寫意,以潑辣豪放的筆墨寫實,技藝日高一日,一時人才濟濟、高手林立,出現了吳作梓、劉雲巢、張太平、王維翰、吳鳳昭、吳鳳祥(柳庵)、張昌、袁汝霖等有影響的書畫家數十人。他們藝術思想趨於一致,技法意境趨於相同,融合南疆北國,形成了新的畫風流派,影響較大,活動中心在縣治龍城,被稱為「龍城畫派」。 「龍城畫派」壯大於清末民初,在徐淮地區享有盛名。他們築壇立說,大寫意風日盛,成為一個較為完美的藝術流派。
畫中十哲
指清代婁東畫派的10位畫家。即董邦達、高翔、高鳳翰、李世倬、張鵬翀、李師中、王延格、陳嘉樂、張士英、柴慎等10位。十哲為婁東派,他們崇古保守的畫風,與「虞山畫派」相依託,即這10位婁東派的畫家,亦兼寫虞山畫派,如李世倬。他們又受「四王」的影響甚大,其主要以臨摹復古為主,但其中也有自出機杼、別故致新的畫家,如高鳳翰、高翔等。
畫中九友
清初吳偉業所作《畫中九友歌》中,贊明末清初董其昌、楊文聰、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李流芳、王時敏、王鑒等9位畫家為:「畫中九友」。董其昌為山水畫的南北宗派論,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遠之風為畫家正脈,其時的畫家李流放、程嘉遂、楊文驄等受其影響。清初王時敏、王鑒等也傳其脈絡。
江西派
亦稱江西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的畫派。羅牧江西寧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畫山水,筆意空靈,在黃公望、董其昌之間,得魏石床傳授,林壑森秀,墨氣涼然,頗具韻味,時稱妙品。江淮間人師之者眾,為江西派創始人。秦祖永評其畫雲:「穩當有餘而靈秀不足」。作品有《墨筆山水圖》、《林壑蕭疏圖》軸等。
嶺南派
亦稱「嶺南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廣東地處五嶺之南。明清以來,此地畫家不下千人。開創嶺南一帶畫風的是明代著名畫家林良。他是近代嶺南畫派的先驅者。宗其法者有高儼、陳瑞,繼起者有黎簡、李魁等。清乾隆年間有蘇六朋、蘇長春善人物,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學惲壽平,善花鳥蟲魚。現代的番禹人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早年均師從居廉。
嶺南畫派是海上畫派之後崛起的最成熟體系,影響最大的一個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它是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是中華民族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民族繪畫流派,是建國後最優秀的畫派之一。創始人(第一代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第二代代表人物(再傳弟子):關山月、黎雄才、盧傳遠、楊善深、趙少昂、黃少強;第三代代表人物(再傳弟子):楊之光、伍嘉陵、林墉、陳金章、王玉珏等。從嶺南畫派發展軌跡看,第三代畫家都有自己的創新和突破,楊之光是人物畫家,伍嘉陵是畫魚名家,林墉是花鳥畫家,形成比較成熟的個人風格,造就了嶺南畫派在廣東地區長盛不衰的局面。
中國寫實畫派
中國油畫寫實畫派。中國油畫流派之一。主要為海外和國內寫實油畫的這一群體。從民國到建國後,數百人的寫實風格油畫家成為這一團體,他們兼容並蓄,紮根中國學院派基礎,吸收西洋色彩,近現代中西合璧的先驅。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塗志偉、關則駒、言師仲、陳逸飛、陳衍寧、陳丹青、曹勇、靳尚宜、王玉琦、袁正陽、張文新、楊克山、李自健、司徒綿、趙建民、黃一非、吳健、莫大風、梁卓舒、吳兆銘、趙開霖、呂嘉、馮長江、林聖元、蔣鐵峰、陳文澤、葉培基、艾軒、楊飛雲、王沂東、徐芒耀、何多苓、劉孔喜、尚丁、郭潤文、王宏劍、朝戈、張利、龍力游、夏星、李士進、徐唯辛、鄭藝、翁偉、忻東旺、龐茂琨、冷軍、殷雄、石良、李貴君、張義波、朱春林、王少倫等。
野風畫派
由著名畫家孫建平創立,中國油畫流派之一。這一畫派有數百人之多,遍及美歐及東南亞。畫派特點,一反學院派的保守畫風,筆法簡練誇張,色彩大膽奔放,兼工筆線條與多維寫實,以中國畫內涵為祭奠,吸收了德國表現主義的畫風,帶有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風情的狂野畫風,繪畫風格獨樹一幟。代表人物:孫建平、候元超、茴向東、車健全、黃一非、郭泰、李芳、孫韓、袁藝芳等。
禪意畫派
編輯無始而始,無派而派。自《維摩詰經》在中國譯出,以「不二法門」為代表之維摩禪,盛行於歷代文人士大夫之中,東晉顧愷之,唐朝吳道子,宋代李公麟等,皆有以「不二法門」為核心之維摩像、經變畫流通於世。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西來,經六祖,禪宗確立。輾轉幾代,後皆以《金剛經》印心。有寫意直指之作流通,如石恪,梁楷,法常等。禪意畫派如是次第相傳,皆以如法之經變畫,先工細而後寫意,乃至於今,未曾斷絕。
Ⅳ 請介紹一下明清時期代表人物、作品、特點等
明清時期繪畫流派的涌現
文章出處:中國書畫家網 發布時間:2004-01-11
鴉片戰爭前的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雖然趨於保守,但繪畫領域卻出現許多富有特色的流派與個性強烈的畫家,各領風騷,樹織畫壇。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
明初崇尚宋代畫風的畫家遍於宮廷、民間,明代中期文人畫重新復興於蘇州,後期士大夫文人畫更是向獨抒性靈發展,以畫為樂、以畫為寄。
[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之一
明清變革,並沒有割裂繪畫的傳統,清代仍然畫派林立,摹古、創新各行其道;文人畫、西洋畫也對宮廷繪畫產生了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人還以畫為生、以畫泄憤,金石書法的剛健之風也溶入了繪畫。民間繪畫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為中國古代繪畫的最後輝煌,清代繪畫已呈現出發生奇變的傾向,為近代中國繪畫的改革作好了准備。
[明]陳洪綬《品茶圖》
「華山派」與明畫院繪畫
明太祖朱元璋長於武功,拙於文治,他當政時期厲行文化專制主義,摧殘藝文,畫壇一派蕭條景象。而采葯於北方的醫生兼業余畫家王履(1332年-?)則倖免於難。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張深入自然,師法造化,從真山水中吸取創作素材。
[明]王 履《華山圖冊》之一
有《華山圖冊》存世,繪陝西華山小景40幅,題詩拔文,抒寫欣賞自然風光的感受。山體作小斧劈皴,奇峭偉岸,林木雜生,雲煙流布;筆墨蒼勁,變化靈活,氣韻生動。後人稱他取法自然山水的畫風為「華山派」。
[明]王 履《華山圖冊》之一
明成祖朱棣雖也實行文化專制,但手法與乃父不同,而是將文人、畫士廷攬入宮,為其服務。王紱、謝縉等人就是被薦舉的畫家。洪熙、宣德以至成化、弘治皇帝當政時期,宮廷畫家也一度興旺,如邊景昭、林良、呂紀等人,較為著名。他們的作品以兼工帶寫見長,設色富麗,題材吉祥,如象徵長壽之松、鶴,象徵興旺之蘭、竹,象徵富貴之錦雞,象徵幸福之喜鵲等,一派昇平氣象。呂紀的花鳥畫還含有規勸皇帝實行善政的意思,如《三思圖》,畫三隻相思鳥,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
[明]呂 紀《三思圖》
《殘荷鷹鷺圖》,畫一隻雄鷹正轉身下撲,荷塘中白鷺和小鳥都驚慌逃避,不知所措,藉以告戒皇帝不要濫用武功。繪畫在開明的政治氣候下,顯然又得到更進一步地發展。
[明]呂 紀《殘荷鷹鷺圖》
----------------------------------------------------------------------------------------------
「浙派」的創導者戴進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戴進(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畫家,他曾在宣德年間被薦入宮,後遭忌返回家鄉,賣畫為生。逝後葬於西湖附近洪春橋畔。
[明]戴 進《關山行旅圖》
戴進技藝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長,面貌也有多種變化,山水取法宋人蒼勁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傳統,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筆較重,粗獷有力,氣勢充沛。人物工意結合,面部描寫較細,神態生動,衣紋線條則粗放頓挫,勁練灑脫,風貌獨具,花鳥既能工筆設色,又能水墨寫意。
[明]戴 進《溪堂詩意圖》
戴進的直接繼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鉞、夏芷等,均為浙江人,故他的傳派世稱「浙派」。受戴進影響,江夏人吳偉筆墨更為縱放,被稱作「江夏派」。 在「浙派」的影響下,成化、弘治時期宮廷內外的畫風多傾向於粗筆水墨,以挺拔豪放取勝,風行百餘年,直至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崛起而告衰落。
[明]吳 偉《灞橋風雪圖》
----------------------------------------------------------------------------------------------
極富書卷氣的「吳門畫派」
明代中期隨著經濟生活的繁榮,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路」的蘇州(俗稱吳門)涌現出卓有成就的畫家群體,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為著名,人稱「吳門畫派」。他們的作品大多數表現江南文人優雅閑適的生活情趣。
[明]文徵明《真賞齋圖》(局部)
「吳門畫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創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氣質,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書法雄厚渾朴,兼工山水、花鳥、人物,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年筆墨簡放粗豪,氣勢雄強。所作率意縱逸,寓有野逸之趣,成為明代復興文人畫的先鋒。
[明]沈 周《廬山高圖》
沈周的弟子文徵明,曾為利祿所驅,舉薦入京為翰林待詔,後不得意,辭官歸里,書畫終老。他的書畫技藝也很全面,文雅典麗,筆墨蘊籍含蓄,風骨秀逸。文徵明長壽而勤奮,傳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風不絕,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為「吳門畫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
[明]文徵明《曲港歸舟圖》
文徵明的好友唐寅,穎悟異常,年青時應試,中應天府(今南京)解元,後入京會試,因舞弊案牽連下獄,罷為吏。他一氣之下絕意仕進,放情聲色,詩文書畫為生。
[明]唐 寅《孟蜀宮妓圖》
唐寅的作品以工細為主,又兼有文人的筆墨,富有詩一般的意境;書法秀逸遒勁,風格灑脫,雅俗共賞,深受歡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鳥兼工的畫家,並因生活跌宕多趣,風流不羈,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江南才子。
[明]唐 寅《古木幽篁圖》
文、唐的畫友仇英,出身工匠,但勤奮好學,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所繪人物、山水,精工具體,設色清麗,構圖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嚴謹,匠心獨運,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贏得畫壇的尊重,成為「吳門畫派」四家之一。
[明]仇 英《桃源仙境圖》
「吳門畫派」是一個既有文人畫家,又有職業畫家、畫工的群體,它的出現,既振興了文人畫,又規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了明代繪畫深入發展。
[明]唐 寅《落霞孤鶩圖》
----------------------------------------------------------------------------------------------
陳淳、徐渭的寫意花鳥
在「吳門畫派」興復文人畫的風潮影響下,隨著思想家強調發揮主觀能動的「心學」興起,明代中期的繪畫變得更有生氣,在技法上也有許多突破,表現於花鳥畫創作上,水墨寫意的大家應運而生,他們就是號白陽山人的陳淳(1483年-1544年),及號青藤的徐渭,世稱「青藤白陽」。
陳淳的花鳥畫師法沈周,用筆隨意,自由縱橫,淡墨疏筆,生趣橫溢,是位以拙勝巧的高手。他的水墨花卉常常是一花數葉,疏淡欹斜,比沈周的作品更為活潑。
[明]陳 淳《花卉冊》之一
徐渭較陳淳更為放縱,以潑墨大寫意花鳥畫見長,不求形似求生韻,筆勢激動,氣度軒昂,如感情之渲泄,澎湃洶涌。這與他懷才不遇的坎坷經歷大有關聯,才情在仕途上受阻,卻在詩文書畫上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如《墨葡萄圖》軸,幾無線條,全用潑墨潑水而成,卻墨分五色,濃淡有致,形態生動;狂放之氣,足以驕人。
[明]徐 渭《墨葡萄圖》
徐渭的人物畫也很精彩,寥寥數筆,即見精神,有《驢背吟詩圖》等。
[明]徐 渭《驢背吟詩圖》
----------------------------------------------------------------------------------------------
董其昌的繪畫風格
明代後期的畫壇中心人物是董其昌(1555年-1636年)。他誕生於經濟發達的松江,官至禮部尚書,是繼元代趙孟鈧
Ⅳ 有那位書家知道董其昌行書宋詞的譯文(原文)給發一下謝了
秋意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深如怨,白鳥無言定自愁。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春)新來懶上樓。(辛棄疾 鷓鴣天)
重陽 點點樓前細雨,重重江外平湖。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蘇軾 西江月)
春恨 鴛鴦浦。春漲一江花雨,隔岸數聲初過櫓,晚風生碧樹。舟子相呼相語,載取暮愁歸去。寒食江村芳草路,愁來無著處。(秦湛 謁金門)
秋別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楊(揚)州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 雨霖鈴)
冬景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自少人行!(周邦彥 少年游)
曉行 霽霞散 曉月猶明 疏木掛殘星 山逕人稀 翠蘿深處 啼鳥兩三聲 霜(重)華重逼雲襲冷 心共馬蹄輕 十里青山 一溪流水 都做許多情(林少瞻 少年游)
秋日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鬧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仲殊 南柯子)
上元 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隱晴空。玉皇端拱彤雲上,人物嬉遊陸海中。星轉斗,駕逥龍。五侯池館醉春風。而今白發三千丈,愁對寒燈數點紅。(向子諲 鷓鴣天)
梅花 見梅驚笑,問經年何處,收香藏白。似語如愁,卻問我、何苦塵紅久客。觀里栽桃,壇邊種杏,到處成疏隔。
千林無伴,淡然獨傲霜雪。且與管領春回,孤標爭肯接、雄蜂雌蝶。豈是無情,知受了、多少凄涼風月。寄驛人遙,和羹心在,漫使芳塵歇。東風寂寞,可人誰為攀折。(朱敦儒 念奴嬌)
對梅花懷人 漠漠江皋 迢迢驛路 天教為傳春信 萬木叢邊 百花頭上 不管雪風飛緊 尋交訪舊 惟翠竹寒松相認
不意牽詩動興 何心襯妝添暈 孤標最堪冷落 不許蝶親蜂近 直自從來潔白 個中清韻 侭做重聞塞管也何害香消粉痕盡 待到和羹 才明底蘊 (劉方叔 天香)
詠雪 雲垂幕。陰風慘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瓊玖,滿空鶯鶴。征車渺渺穿花薄。路迷迷路增離索。增離索。夢溪山水,碧湘樓閣。(朱熹 憶秦娥)
宋人特工於詞曲,蘇、歐、秦、黃其最著者。唯王半山為之,風骨稜稜,脫去艷冶,態雖秀,鐵面嚴冷,不得以教壞人家男女相嘲也 戊辰十月望書竟 其昌
Ⅵ 畫荷花的著名畫家有哪些
1、張大千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現市中區公園灣半坡井「芭蕉井」)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張大千的荷花素凈純美,亭亭玉立又不失瀟灑飄逸,將「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兩種對立之美糅合其中,遠觀之仙氣十足,與周敦頤蓮之「不可褻玩」的高潔性情甚符。
Ⅶ 中國畫設計題目
叫「晚秋」吧
葡萄是秋天成熟的嘛...呵呵。我覺得還蠻有意境的。
Ⅷ 古蓮花池為什麼會獲得「城市蓬萊」的美稱
古蓮花池是我國著名的十大古代園林之一,自元代以來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了,特別是設在蓮池的蓮池書院,在清代聲名顯赫,曾造就了不少學子。
關於蓮池的始建時間,傳說較多。有一種傳說認為蓮花池是唐代開鑿的,唐代曾建有臨漪亭。不過,真正見於史籍記載的是元代始建。
在元代初年,當時的保州城,經宋元戰爭,已破爛不堪。當時張柔為汝南王,駐守保州,也就是後來的保定,決定復建此城。張柔在復建保定城時共建有4處園囿,其中種香園歸自己佔有,在當時叫「雪香園」,被作為張柔的部將喬維忠的別墅。
芳潤園和壽春院為其他部將佔有。在開鑿蓮池時引一畝泉河水入園,河水由城西水門經西渠入池,向南流出蓮花池為東渠,經蓮池書院泮池過南水門注入清苑河。自蓮池開鑿以來,院內的水一直是活水,常年清澈見底。
當時的萬卷樓為副帥賈輔的藏書樓。當時張柔任保州元帥,賈輔任副帥。賈輔酷愛藏書,於兵荒馬亂之中獨喜收書:
南北之書皆入侯府,不啻數萬卷焉。始貯於室,室則盈;貯於堂,堂則盈;乃作樓,藏之樓。
時人郝經受賈輔賞識,得盡讀其藏書,成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
他在《萬卷樓記》說道:「私家之藏,幾逾秘監,故賈侯之書甲天下。」
這些家族隨著元代的衰落也相繼衰落了,他們的別墅在明代被征為公用,為水鑒公署,成為保定府衙辦公人員辦公和休息的場所。
1587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對蓮池進行過大修,還特地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4字橫匾。由於池內荷花茂盛,當地人俗稱為「蓮花池」,蓮池名字便由此產生,清代正式命名為「蓮花池」。
清代初期經過幾度興廢,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園內環境才被皇家認識到,被辟為皇家園林。經過直隸總督方觀承徹底整修後才正式命名「蓮池十二景」,蓮池的發展達至頂峰,當時蓮池的佔地面積約有100多畝。
古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哂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
古蓮池園內瓊樓玉閣,典籍文物,珠璣珍玩,以及奇花異卉,仙禽靈獸,畫舫樓船,芙蕖香荷,盡托於山山水水之間,交織成畫,交織成詩。
山、水、樓、台、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君子長生館緊鄰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典雅潔凈,超凡脫俗,好似水中宮廳。正門高懸「君子長生館」匾額,寓意君子之德,如池中出淤泥而不染,歷久繁茂的蓮花,與世長存。
該館為歇山五脊廡殿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兩間,四周廡廊環抱。隔扇門窗均為步步錦圖案,蘇式彩繪雕梁畫棟,十分精美。
正間前面突出有羅鍋脊抱廈3間,抱廈之外有平台建於水上。館南北有配房,一稱「小方壺」,一稱「小蓬萊」,益增其古色古香,優雅清幽之氛圍。
藻詠樓是在蓮池的水面中區墊造的南北大小兩島。其北島甚小,即是笠亭所在之處。而由宛虹橋與北島連接的南島面積卻約有兩畝之大,俯視池塘,兩島中分水面。
這一改造,使水由西渠過麗然橋注入池後,原來自西向東的自然流向分為南北兩大股。
北流直接向東,穿過曲徑橋到水東樓前東渠出水口處。南流,自麗然橋向南,過課榮書舫,由西面環繞流過南島,經南島南側的水塘,過東南渠穿含滄亭與北流會合後,共出東渠。
東、西出入水口處皆有小水閘,用以控制和調節池中水量。這樣,池水形成了蜿蜒縈洄的態勢,又保持了終年澄澈空明的效果。
藻詠樓坐落於南島之西南,「前矗峻岩,後臨芳渚,池水三面環之,嘉木扶疏以映階,靈石隈佹以延牖。」樓為馬鞍形雙重檐脊,底層紅柱明廊,欄檻迥繞。
樓堂上下,棱窗錦幔。壁間字畫琳琅,幾上香熏冉冉。在當時,這里是分曹射覆和詩賦酬唱的場所。
由畫廊復道可直接來到藻詠樓樓上,在此循欄四望,園中諸景依次浮現眼前。從當年著名學者章學誠登樓賞景,謂為「步移影轉,處處嘆絕!」的贊美,道出了此樓的修造,在於綜覽全園的妙旨。
由此進而可以想見,樓名「藻詠」的佳妙之處。藻詠樓下層當年名為「澄鏡堂」,堂上懸有「理笏」兩字匾額,此是出自「海岳拜石」的典故。
史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曾出守無為軍州,到任伊始,見衙署內有一巨大的太湖石,形狀奇醜,大喜道:「此足以當吾拜!」
肅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並呼石為兄,後世因而留傳下來這一典故。澄鏡堂外也有巨石,可知這里也是贊石之意。
高芬軒在蓮花池北面、哂然亭之東,前有高大太湖石,鐫刻篆字「太保峰」。西有金絲黃古柏,東有古槐藤蘿,前臨池水單檐卷棚布瓦頂。
軒面闊兩間,內有穿廊復道,外有平台伸入水中,軒內北牆上嵌清代康熙帝擘窠大字「龍飛」兩字。
據志書記載,清代同治年以前此軒為雙層樓閣,取「高芬遠映」之意題名,是清同治「蓮花十二景」之一,後毀於戰火,遂改建為軒。
軒後是碑刻長廊,箍達33米間,內壁嵌有碑刻82方,分為3段。西段有14方,自明王陽明《客座私祝碑》至《蜀山圖歌》,草書居多,其中有《羅漢贊》、《蓮池十二詠》等;中段有14方,以行草居多,多為詩歌。
東段有42方,是著名的《淳化閣帖》碑刻,有晉王羲之、唐懷素及顏及顏真卿、宋米芾、明王陽明及董其昌等書法大師傑作。
響琴榭在蓮花池園內西北角、蓮花池之西岸。榭為3間,東南北三面為敞軒,中為明間,頂部平直,南北兩次間頂部分別向兩側傾斜,結構靈巧。
榭下是當年引雞距泉入池的渠道,稱「響琴澗」,呈窄口闊底的幾何形圖案,上有響琴橋,流水擊石,聲若琴瑟。
榭東為哂然亭,又名「聽琴樓」,氣爽風清,是讀書作畫之地。響琴榭與響琴澗、響琴橋、哂然亭組成「響琴」一景,造型別致,構思獨特,為清代同治年間「蓮花池十二景」之一。
蓮池還收藏著相當可觀的經幢碑碣和石造像,它們大多被安置於東碑廊、壁刻長廊和水東樓南側的木欄中,也有一些散置於園中的假山之上和庭院內、樓堂前,是一份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進園門,便可見到春午坡東廂八間碑廊內排立著的19通豎碑。其中有清代乾隆、嘉慶皇帝「巡幸」蓮池時賜給直隸督撫疆臣的御制詩碑,有自1587年開始,歷代修葺蓮池或創辦書院、設置行宮的碑記。
碑廊中還有蓮池管理處收集來的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間立的《重建張光祿井亭碑銘》、《張羅彥贊碑》和《那彥成紫光閣畫像贊碑》等,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狀況。
1689年,直隸總督於成龍在張府花園舊址重建張羅彥殉難井亭,並親自寫了碑文。至1849年,清朝朝廷再次在於碑之旁立了《贊張羅彥詩碑》。
水東樓南木檻內共有6通碑碣經幢,皆是移入蓮池的文物珍品。其間的《田琬德政碑》和《王陽明詩碑》都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田琬德政碑》刻於740年10月,碑高丈余,額篆文行,碑文29行,每行60餘字,是田琬由易州刺史改任安西都護時,易州士紳紀念其「德政」而立的,碑由徐安貞撰文,蘇靈芝書丹。
蘇靈芝是武功人,生活於唐代開元和天寶年間,曾任過易州錄事。他的書法技藝對當世和後代都有很大影響。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稱譽蘇靈芝為唐代寫碑手,他寫碑很多,但留傳下來的已為數寥寥。此碑書體健美,筆法瀟灑流暢,剛柔相濟,是研究我國唐代行書法度的重要「唐碑」之一。
《王陽明詩碑》鍥刻王陽明草書七絕兩首,為王氏寓居廬山時所作。1682年保定浙紹會館修建王陽明祠堂時,其再傳弟子魏蓮陸將自己珍藏的兩詩真跡獻出,請人刻石成碑,立於祠堂中。
此碑高丈余,碑陽為《天池月下聞雷詩》:
昨夜月明峰頂宿,隱隱雷聲在山麓。
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卷茅屋。
碑陰為《夜宿天池詩》:
野夫權做青山主,風景朝昏頗裁取。
岩傍日晴半溪雲,山下雷聲一村雨。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其書法藝術也頗具獨特風格。此碑字大徑尺,筆力雄健蒼勁,章法謹嚴,氣度非凡,和詩文交融一體,堪稱「藝林雙壁」。
這兩通碑的後面是明代所刻的《河圖碣》和《政訓碑》。《河圖碣》正面刻河圖,背面刻歷朝更迭簡表。
《政訓碑》是1564年,監察御史徐驤巡按保定時留下的訓政詩文,由保定知府和清苑知縣會銜刻立於府衙庭院之中的。碑文分政訓和民隱兩部分。政訓告誡父母官行政要知大體,馭吏要察隱微,使民要知甘苦,自奉要嘗辛味。
民隱是4首民情詩,兩者內容都是曉諭官吏隨時體察民間疾苦,從而做廉潔奉公、忠君勤民的稱職官員。
在碑北側還立著兩幢珍貴的西夏文陀羅尼經幢,兩經幢均由幢帽、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保存情況完整。幢身為八棱狀,上面刻有西夏文字的陀羅尼經。兩幢皆刻於1502年。
西夏黨項族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宋朝初年在我國西北部曾建立了西夏國,歷時達200年之久。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時滅掉西夏。元朝統一我國後,黨項族被列為色目人之一。
明朝朝廷也曾吸收一些色目人參加國家的政事,另一方面,實行不準其本民族通婚,鼓勵與漢人同化的政策,因而該族逐漸遷徙內地。但是同化有一個過程,黨項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習慣和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經幢的發現,證明了至明代中葉黨項族尚未消失。從幢文所涉及的近百個人名中,既有漢族姓氏,又有黨項族姓氏,而且一些黨項人還擔任一定官職,從中反映了此階段該族與漢族最後融合的情況。
濯錦亭西有長達33間的半壁廊,廊壁上嵌有3段82通碑刻,其中主要部分即是著名的《蓮池書院法帖》。清代末期書院南樓被焚毀後,這些法帖石刻被移嵌在半壁廊廊壁上。在蓮池園的藏石刻中,大部分的法書名刻薈萃於此。
保定古蓮花池
Ⅸ 古蓮花池在哪裡
河北 保定
保定古蓮池始建於1227年(金正大四年),原名「雪香園」,由於園內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稱為古蓮花池。古蓮池佔地24000平方米,是中國十大歷史名園之一,2001年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蓮花池的始建者是蒙古軍事將領張柔,元代仍為私人苑囿,明代成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為皇帝行宮後,經過進一步擴建,建成了佔地100畝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譽。雍正年間直隸總督李衛又在院內創辦了書院。1904年改為校士館,1912年改為小學堂。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務,恢復了蓮池書院,聘請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盧溝橋事變,蓮池書院從此走完了輝煌的歷史。
古蓮花池現存建築大部分是清代建築,由於融合了中國江南和北方不同的造園藝術,形成北方園林的三湘七澤之趣,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典範,現存的主要建築濯錦亭、水心亭、水東 樓、藻詠亭、君子長生館、響琴、灑然亭、高芬軒環池而建,直隸圖書館、觀瀾亭、不如亭分散園中。池塘占據了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每到夏季,東塘芙蓉如面,粉紅嬌麗;西塘荷花如雪,淡雅清新。
古蓮花池躋身中國十大歷史名園,不僅因為它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更重要的是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Ⅹ 含桃花,杏花,荷花,桂花,菊花,梅花的古詩
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間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開花落年復年。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湘上野煙輕,芙蓉落晚晴。
桂花秋一苑,涼露夜三更。
香滿隨雲散,人歸趁月明。
誰知小山意,惆悵遍江城!
可憐天上桂花孤,試問姮娥更要無。
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王安石
【殘菊】
黃昏風雨打園林,
殘菊飄零滿地金;
折得一枝還好在,
可憐公子惜花心。
白居易
《重陽夕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鬱金黃,
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
白頭翁入少年場。
歐陽修
菊
共坐欄邊日欲斜,
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葯,
百草摧時始起花。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
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黃金樽。
梅花詩
高啟
瓊枝只合在瑤台,
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
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
東風愁絕幾回開。
《紅樓夢》訪妙玉乞紅梅
曹雪芹
酒未開樽句未裁,
尋春問臘到蓬萊。
不求大士瓶中露,
為乞嫦娥檻外梅。
入世冷桃紅雪去,
離塵香割紫雲來。
槎椏誰惜詩肩瘦,
衣上猶沾佛院苔。
《紅樓夢》詠紅梅花(紅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紅,
沖寒先已笑東風。
魂飛庾嶺春難辨,
霞隔羅浮夢未通。
綠萼添妝融寶炬,
縞仙扶醉跨殘虹。
看來豈是尋常色,
濃淡由他冰雪中。
《紅樓夢》詠紅梅花(梅字)